荒凉的村庄、破烂棚子下老人们在打麻将、年轻人往外面的世界跑、孤独的少年不知所措地目睹这一切……这是《延边少年》的开头,清冷荒凉的画面质感为全片定下基调,正如一个少年的成长过程的开头,总是孤独寂寞而又迷茫无知的。
片中的延边少年因小伙伴小胖离开村落前往韩国去发展而受到触动,从村里跑到城里去找父亲,请求父亲也送自己到韩国去发展。寻找父亲的过程中,少年总是独身一人,随后遇到了美甲店的小姑娘,一同踏上旅途。这样一个短小的故事,却将一个少年关于成长的内心烦恼展现的淋漓尽致。少年的烦恼来自于其想要逃离原本的旧生活,到大世界去闯荡,却又因为父权的阻碍而不得。
少年在前往城市“寻找父亲”的过程中,透着一股无力感。他晃晃荡荡,不知道目的地在何处,无人引导无人关心。他有着无限的热血与活力,却无处发泄,只等着被空旷的小镇蚕食殆尽。在小镇的每一天,都是没有明天的。在这样的小镇里,少年们只能独自野蛮生长。于是少年想要逃出去,逃到更大的世界去——他想去韩国,除了便宜,抑或是因为他热爱足球。延边的足球氛围其实也很浓厚,但韩国的足球相较于中国,发达与专业得多,所以他幻想能去韩国大展拳脚,闯出名堂。少年在美甲店遇到的女孩,也是个不甘寂寞的少年。她青春靓丽,热爱唱歌,不想要自己的青春在小镇里空耗,觉得自己也能去大城市(韩国)做一个明星。
然而,不管少年们想要去韩国是出于什么目的,他们总想要往外跑的,这是一种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每一个人的少年时期,总是充满着对未来的无限幻想,拥有着无限的热情。少年们想要往外跑,即使不知道远方是什么,即使不知道出逃为何,即使他们无知且无助、不知所措,他们仍想要去见识更大的世界。少年们莽撞却勇敢,无知却坚韧。正如宫本武藏所言:“谁能阻止少年武士去死啊,他们听不见。”这是人类共同的情绪,是可以引发观众的共鸣的情感点。
故事的最后,少年的父亲宁愿花五万送少年去汉族学校,却不愿意花两千送少年去闯荡,少年只能悻悻而归。这样的决定出于父辈的考虑,他或许是为了少年的前途,少年不得而知。而来自父辈的阻断与拒绝,是少年无法抗拒的,他只能选择后退,回家,回到旧生活。另一发人深思的是,少年在遭遇父亲的拒绝后,靠着摩托车往边境走,想要自己跨越生活的壁垒,却因为边境警察的阻止而终止。此时,因为政治(某种意思上的父权)的力量,他只能再一次选择后退。他骑着摩托继续往前走了,然而他会往哪走,我们不得而知。
少年的烦恼——对旧生活的厌弃、对新生活的向往、父辈的阻碍……或许也是当今大多数少年的烦恼。少年的故事,也正有许多年轻人在经历。导演镜头底下的延边与延边少年,反射的是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中大多数的少年。他们迷茫与不安,却无人引导无人关注,只能野蛮生长。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背景:延边是朝鲜族自治州,几十年以来延边的年轻人,包括整个东北的朝鲜族,因为母语是朝鲜语,地理上离韩国又近,所以都想去韩国打工与发展,因为哪怕做个服务员,去工作五六年都有在中国工作二三十年的收入。可以说,去韩国发展是很多代东北朝鲜族的共同向往。
前往韩国发展,是东北朝鲜族的民族文化记忆,年轻人们出于各种原因,向韩国走去,只留下疲惫的老人与无知的幼儿在村庄里。这便是如今许多东北小山村的现状,失去了年轻人的村落,也彻底失去了改变现状的机会。然而,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大多数年轻人还是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独自去打拼,去承受磨难与孤独。这便造成了一个死循环,小山村会不断贫弱下去。
然而,这样的现状不仅仅存在于东北延边,事实上在东南沿海的山村里,一样正在流失年轻的活力。福建地区的山村青年,会想尽办法往东南亚、澳洲、欧洲等地方跑,尽管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也义无反顾,因为那些地方的工资高,辛苦打拼几年,便能够回家盖一栋体面的房子。
中国的山村正在面临这样的一种困境,那就是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它们不断贫弱与苟延残喘,却无法自救。这种现状值得我们的思考。
整体而言,影片以一种平淡朴素的语调,诉说着一个平凡的少年故事,却在平淡与朴素中,细腻地呈现了一个地区、一类群体的时代风貌。那些关于少数民族的、父子关系的、城乡发展的、人与社会的思考,在娓娓道来中,浸润人心、发人深省。
《延边少年》这一十五分钟的影片讲述了生活在延边一村庄的朝鲜族少年萌生出了想要离开村庄去往韩国的想法,于是到城市里找父亲要旅费的故事。少年对逃离当下现实的渴望,其实几乎扎根于许多人的心中,夹杂着迷茫与坚定,总有人选择毅然前行。
影片的主线是少年寻找父亲的过程,而另外一条分支,是在其过程中与在美甲店工作的女孩一个晚上的相处。
从前者说起,影片给予观众最大的共鸣便是少年对现实产生的一种反叛心理。每个人也许都会有过这样的时刻,无论最后是选择了自己所向往的方向还是留在原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人生的轨迹都会随着时间洪流的冲刷而慢慢改变。对于村庄的萧条和冷清,影片没有给予过多的镜头,从名为花铭兴的少年看了几眼讲着朝鲜语在树下打麻将的老人,到回到屋外的那片空地踢球,屋内电视机闪烁着已经没有了画面,这些现实扑面而来的衰败感,为少年的离开打下了情感基础。于是他到城里找父亲要旅费。影片临近结尾时,他终于见到了父亲,向父亲提出去韩国的想法,父亲抛出了一个疑问“你去韩国踢球吗?”,他所接的话避开了这个问题,最后父亲毅然说道:“五万,爸给你找一汉族学校。”于是少年满足地骑着摩托车离开了。我们无从得知他想去韩国的原因,或许仅仅想逃离这个村庄,或许是渴望在别的地方获得其他机会。但是他鼓起勇气去追求的选择,恰恰是平凡的他身上的一个闪光点。我们可以想象离开由灰调构成的村庄与城市,离开熟悉而麻木的脸庞与踏足于家乡的直接联结,他也许即将面对的是陌生的不安与从小家走向大世界的未知的荒诞,但是对于少年的憧憬来说,似乎一切都不足为谈。
而与女孩的相处中,影片里有一个画面令人印象尤为深刻。女孩坐在停电海盗船上,少年推动着沉重的海盗船,齿轮的转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像是小生命对生活现状细微的诉说着不满。然后他坐上了缓慢摇摆着的海盗船,巧合的是,船上的两人都想着要离开,而不同的是,女孩第二天一早又回到了美甲店在门口和其他员工一起高喊着麻木的口号,而他,真的选择了遵从内心地离开。女孩逃离的想法像是伴随着陈旧机械摩擦发出的规律而尖锐的声音中的温柔的歌声,它终究会消逝在灯火阑珊的城市的夜里。
“新路开始常是狭窄的,但它却是自己延伸拓宽的序曲。”少年的人生本是单调而程式化的,但是终将会发生一些改变,来自于他勇敢地去闯,去实践自己反叛现实生活的心绪,而这些改变,会让他人生平淡的序曲,多了许多跳跃的音符。
电影《延边少年》虽然只有短短的15分钟,却在讲述一个简单而又深沉的故事。我在此从交通工具出发,谈谈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交通工具是承载人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物体,而这一意象在影片中被反复强调着,影片中出现的重要交通工具有小胖的小车、电玩城的赛车、游乐园里的海盗船以及主人公花铭兴的摩托车。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探讨《延边少年》讲述的故事。
一、 朋友小胖的小车
故事发生在延边的冬天,寒冷而萧瑟,令人寒颤。影片一开头,是少年花铭兴目送朋友小胖离开的场景,小胖要去哪里呢?影片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打牌的成年人们用韩语谈话便是间接的回答——小胖要去韩国了。这时我们得注意小胖搭乘的交通工具:一辆小车。这跟花铭兴快要报废的摩托车相比则是非常先进的。这一辆小车暗示着想去韩国的理想达成,然而,这对向往去韩国的花铭兴来说,着实会令他产生许多感慨甚至嫉妒。之后,花铭兴自己一个人踢着球离开。
二、 电玩城的赛车
花铭兴与美甲会馆的女孩儿一起在电玩城玩赛车,玩赛车是一项充满了刺激与挑战的游戏。但是玩赛车对这两位年轻人来说,却象征着前往理想的远方。当赛车出故障时,店员建议他们换一项游戏,他们的脸上竟然满是无奈、不舍,甚至是哀伤,这是幻想破灭的哀伤。也许,他们在竞速时就在畅想到边境之外,那个发达的国家去,赛车带给他们的愉悦是极其短暂的,麻痹内心而又充满是谎言。
三、停滞的海盗船
花铭兴与女孩儿共同在海盗船谈论自己对韩国的向往,但是,海盗船也跟电玩城里的赛车一样,是不真实的,是充满了幻想的“交通工具”。他们在黑夜里诉说自己的理想,浓浓的夜色、寒冷的空气、缓缓摇晃着的海盗船、女孩儿柔和的歌声……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浪漫色彩,而这浪漫也是搭配了幻想的。这两位年轻人沉浸在理想主义的泡泡里,当背景音乐还停留在女孩儿用韩语唱着“我的眼神也在诉说”时,天已经亮了,泡泡破灭,少年重新回到现实。女孩儿也回到美甲会馆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仿佛昨晚的一切都没发生过。
四、花铭兴的摩托车
这一辆摩托车是将近报废的,然而却非常重要,是这辆摩托车将影片的各个情节串联起来。花铭兴乘坐这摩托车找父亲、遇到美甲会馆的女孩儿、碰到边境封路都是依仗摩托车。摩托车最开始出现时,观众们看不见它,只能听到摩托车反复的启动声,嘈杂而又紧张。而镜头聚焦在花铭兴家里的电视上,这台电视仿佛也像摩托车一样有点毛病,屏幕是“混乱”的。此时,少年的心境也是混乱的,因为他准备去跟父亲坦白自己的心声,将内心的想法摊开出来。尽管他对韩国有向往,但是他对这条路是非常迷惘的。
花铭兴骑着摩托车去父亲的店里,途经路上,有两排蓝底白字的宣传语特别显眼。花铭兴的左边是韩文,右边是中文。而城里的店铺里也是用中韩互译打着广告。两国的语言将花铭兴笼罩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而作为延边少年的花铭兴,他本身就向往着那个以韩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韩国。然而,他的摩托车是将近报废的,这正是象征着现实的窘迫与无奈。
第二天一早,他在店里找到了父亲。他跟父亲隔着店铺的玻璃门,父亲被锁在店铺里,花铭兴站在冰冷的雪天里,里与外,构成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暗示着这对父子是没办法达成共识的。当花铭兴解开门锁,本可以跟父亲有更亲近的接触时,他却放弃了努力,向现实妥协。他拒绝了父亲的好意,转向冰冷的雪地,骑着摩托车离开了父亲。
影片的最后,是花铭兴骑着摩托车遇上边境封路的场景。边境封路的原因是什么?路人猜测是朝鲜又在核试验了。前方是朝鲜,后方是延边,花铭兴最终骑着自己的摩托车转身离开了边境。
这个场景实在耐人寻味,花铭兴的抉择偏向的是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国家,而与他对立的,则是朝鲜半岛的局势。身为延边少年,无论是向往的韩国,还是边境前方的朝鲜,都对他产生了极大地影响。我们关注朝鲜半岛的局势,而在中国最邻近朝鲜半岛的延边人民,又是怀抱着怎样的心态对待朝鲜半岛呢?人们的态度是复杂的,既向往那边的发达,又惧怕那边的动荡。延边少年的妥协既是对自身理想的质疑,也紧系着民族与国家利益的冲突。《延边少年》在此探讨了延边人民如何对待朝鲜半岛的问题,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正映射在延边少年的迷惘当中。
这部影片时长非常短,只有十五分钟左右。但是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和真情实感。正所谓做减法永远比做加法要来的困难,导演把他想要描述的故事完完整整都浓缩在了这短短的十五分之内。他在影片中刻画了一个年轻气盛,不安于现状,有着宏伟志向的少年的形象,不禁让观众产生了共鸣。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这个山村就和我们身边那些贫穷的小山村一样,充斥着大量的留守儿童,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故事的主角出生在这个小小的村子,他渴望离开狭窄的山村飞往大城市,向往着遥远的韩国。他为了找自己父亲要去往韩国的旅费而出发离开,在这个过程中他显的非常的无助又无能为力,他孤独的游走在大街小巷,直到遇见了一名美甲店里的少女。这名少女就此与这位少年开始同行,同样向往韩国的他们形影不离,互相取暖,他们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共鸣。不安分的少年少女,无法简单的形容他们之间的感情,两个孤独的人聚在了一起,便不再孤独。 少年的这些经历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这部片子所要表达的不正是我们的现实生活的缩影么?也许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里,都有那么一两段不肯安于现状,雄姿英发的回忆。我们为了飞得更高,走的更远,背井离乡,谋求发展和前途。比任何人都要努力的我们独自在外打拼,没有人关心我们的遭遇,因为我们身边有无数个这样的你我。然而现实始终残酷,坚持理想的人直到现在还有多少一直坚持初心的呢?有多少人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以后选择了妥协,最终成为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冰冷的现实就是会这样冷不防的给人当头一棒,可是我始终相信,坚持本心,不断的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前行,是我这一生中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纵使会有迷惘、会有不安,甚至始终在人生的岔路口上踌躇不决,我也坚信我的每一个选择都将成为我不可磨灭的珍贵回忆。 我很想知道,在结尾,这名少年骑着摩托车疾驰在公路上,此时此刻的他是什么样的心情。他心中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恐惧,还是对未来的憧憬?也许这个回答在每个人心中都不太一样,人生本来就不止一个答案。
一个少年出逃的故事,无论其所面对冲突的强度,都应是一次对个体的解放。把冲突全部装进某个人的岛宇宙,如果足够奏效,一些不能放在台面上说的话将浮现在作者与观众的默契里。而对于《延边少年》,这个秘密的关键词是“革命”—用短暂的时间达成某种根本性的改变。人类善于对自身的阶段性状态贴标签:叛逆期、更年期、etc;前者相对而言没那么让人讨厌可能是因为,在年轻的时候,时间还站在我这边,一切坏的事物似乎都还可逆;另一座城市或下一份工作都可能带来质的改变。而这个变量对于片中的男孩而言,则是一道国界线。理性的去判别两个国家的优劣,就像用现实衡量两段爱情。唯一可靠的标准是他此时此刻的心。另一边的韩国或许会让他失望,但在抵达之前,他要的是那个可能性,地图上的暗区。在影片结尾,当他骑着那辆快散架的摩托车与家的方向背道而驰时,我只希望他能一直骑下去,直到引力慢慢消失,进入一个你我都没见过的领域。我不想在这批判作者在技术上的表现,就像我对酒的态度不来自口感,而依靠醉意。一个新导演,我很在意他是否离开了地面哪怕一毫米,至于用的是什么方法,那是后话。
少年追梦路
-观《延边少年》有感
这部影片的拍摄地是延边长白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魏书钧表示拍摄前自己曾深入延边当地体验生活,副导演历尽艰辛从近万人中寻找出合适的主角,拍摄时剧组克服了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和日照时间短等困难,完成了影片《延边少年》的全部制作。
此影片讲述的是朝鲜族少年花东星离开村庄找父亲要旅费的故事。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当今朝鲜族人数越来越少,很多青年都选择了离开村庄到城市去发展,所以很多朝鲜族村庄只剩下了空巢老人和孩子们。这部影片中的村庄也尤为典型,村子落后并且也没有人去改变现状。这部影片中的少年不甘心被困在毫无生气的村庄,于是决定开始自己的追梦路。
在这部影片的开头就是几个老人围在一起打牌的镜头,花东星看到伙伴小胖坐上车去韩国之后看了一眼正在打牌的老人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自己的“旅途”。
少年很喜欢踢足球,看球赛。也许,在他的生活中这是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事情,所以,少年决定去韩国踢球。在他找到父亲摩托车店的时候发现父亲并不在,在他与父亲店里另一位师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父亲对少年也并么有太多的关心。在少年的追梦路上有一位陪他一起寻找父亲的伙伴,我们称她为“姐姐”。这位姐姐是父亲经常去的美甲店的服务员。他们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少年对于异性的追求和好奇,和接触异性时的毫无章法。两个人在河边的娱乐场所等了父亲一夜,也没有等到父亲。但是在他们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两个人对未来的迷茫和渴望。其实,二人都是年轻人,在小县城里困着,对于明天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在追梦的道路上还能走多久。第二天,少年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孤身一人。姐姐已经回到岗位上工作,少年知道这条路还要自己走下去。
影片的最后,少年找到了父亲和父亲说要去韩国踢球,还告诉父亲小胖去韩国只花了两千,表现出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但是父亲却说要拿5万让少年去读汉族学校。少年骑着他的摩托车走了,脸上的神情落寞中又露出一抹坚定。少年依旧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追梦路。影片的结尾,少年走到了边境被拦下,不得不掉头回去,在转身的那一刻透露出无奈和恋恋不舍。影片是以少年骑车的背影结束的,表现出他的追梦路还很长,不知道少年最后的去处,也不知道他是否坚持到最后。但是,我愿意相信少年走到了最后。
其实,我的家乡也在延吉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虽然延边为朝鲜族自治州,但是很多朝鲜族父母却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读朝鲜族学校,他们普遍认为让自己的孩子读汉族学校以后会更有出息,所以,在影片中父亲拒绝少年送他去韩国而是让他去汉族学校读书。我觉得这部影片的典型性在于它的社会背景,朝鲜族现在的青壮年都选择在外打拼,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对于孩子们的关爱少之又少,所以,孩子们都很向往外面的世界。它也体现出现代青年的共同点,虽然对于未来和明天和迷茫,面对困难可能会不知所措,追梦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困难,也会像影片中的少年一样得不到支持,所以,有些人选择了坚持,有些人却选择了放弃。
《延边少年》导演镜头下的少年体现出了,在追梦的道路上哪怕再不安和迷茫也要挺起胸脯向前走。
上一次在国产电影里听到韩语歌得追溯到张律的《重庆》,想起之前看的《野马分鬃》,应该是这部《going to south Korea》的加长版,影像质感很像《白日焰火》,氛围很好,未来可期。【426.7MB,无字幕】
这片我暂时不打分了,打低了吧就感觉在说我自己拍的短片也能入围戛纳电影节一样。
延边 或许就像片子中的环境所展示的那样没有存在感没有特殊性 难得几句朝鲜语和东北话的叠加才显示出地点的特别来//非常喜欢这个干脆的结尾
这就完了?这就完了。
豆瓣页面的短片介绍不会是选角导演写的吧?
短片创作的思维不同,很多时候故事都暗藏于细微之处,影片十五分钟里叙事很简单,关键在于几处省略转场和断开的人物关系,父亲醉酒被反锁了,美甲店的女孩又恢复了自己的日常,延边的少年兜兜转转哪里是要去和要留的?
影像的风格和味道很对,环境选的很加分,期待长片!
延边人去韩国打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朝鲜又核试验了。去韩国。看得出戛纳是要捧这个导演了...
个人感觉,看的过程里觉得剧作有不顺畅的地方。
调子不错。胖子出国镜头在一开始出现,导致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没在意。所以重要镜头最好不在一开始就出现。
干净,留白,气氛在。故事本身是乱拳打棉花,还隔了一层塑料。
第71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短片特别荣誉奖:魏书钧《延边少年》→ 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一定能获得奖项的肯定,获得奖项肯定的影视作品也不一定优秀。
学生作业量产版剧本。不是找爹就是找爹的情人 怀疑90后导演都命里缺爹
游乐场海盗船那场戏蛮妙的,对声音敏感或者有过类似体验才写得出这场戏吧。为数不多能拍戏也能拍情绪的年轻导演了,同一批导演里基本上都是不太懂生活只会(能)拍点情绪意思一下。
技术成熟,板正无趣,电影节特供片
延边贾樟柯,能看到天注定里面的一些元素。有蔡明亮的青春味道,游乐场的摇晃带来的轻微眩晕似若有若无的暧昧情愫(电影的一种身体性?)。
迷之低分,感觉比《野马分鬃》还好看~
重复的主题,平庸的合成。本质上还是贾樟柯那一套。很多情绪和情节有高级的表达方法却选择了貌似很接地气的很生活化的方式,人家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和你同样的城市迷茫少年,为什么就不能学习一下呢?非要以中国破败三线+底层人民奇观+寻人。
延边是拍黄海的地方,天然是一个有故事的边界之地。在少年找到父亲之前原始粗粝的感觉都蛮对的,女主气质稍微不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