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手法的三线叙事,不同人物情境使用同一背景音乐保持剪辑顺畅,也将人物的命运相连。潦倒无助的进城务工年轻人Jack、出租车司机、新任律师Peter三人的世界在波兰有了重合点,Jack劫杀出租车司机,Peter担任Jack的死刑辩护律师。Peter辩护失败,Jack被施以绞刑。
影片英译名为《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杀人在电影出现两次,Jack杀司机只是为了引出社会严厉惩罚—杀死Jack的正当性思考。法官、神父、公证人、典狱官、医生、狱卒像是合谋完成一场“通过犯罪产生的,甚至是犯罪本身”的绞刑,共同来对预防这个社会的一般性犯罪负责。但正如Peter在录用答辩时引用《旧约·创世纪》里该隐杀弟亚伯受惩的故事。“自从该隐以来,还没有任何惩治的手段能够减少世界发生的犯罪。”上帝没有杀死该隐而是保护他,使他带着原罪流浪赎罪。正直善良的Peter为自己不能拯救Jack的生命而内疚。
晕影使用,影像符号隐喻。
杀人犯在照相馆放大照片的时候问老板:夫人,是不是真的可以从一张照片上看出一个人是否还活着。第一遍看影片的时候我没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深意。第二遍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陡然明白了导演安排这句对白的深意。因为自己的过错害死了唯一的妹妹让主人公一直活在自责与轻微的幻想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已经具备了轻微的精神病症状。但这一切都改变不了他死刑的事实。
我们具有幻想主义色彩的律师先生费尽心思也无法改变死刑的现实,在他的眼里,死刑是一类可以取消的刑罚,从该隐以来从来没有一次刑罚能有效的遏制犯罪,那为什么要随意剥夺一个年轻的生命。但法律既是法律,尽管你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国家机器从来不会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于法律而言,这样一起充满血腥与暴力的犯罪不被处以极刑的话,那些自视甚高的出租车司机们岂不是要用罢工来抗议政府么?
何勇在《垃圾场》里这样唱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垃圾场,只要你活着,你就不能停止幻想。我们幻想的世界是什么?是没有犯罪的世界吗?相信大多数理智的人都不会期盼一个没有犯罪的世界。这样他们将用什么去教导孩子们要洁身自好不要尝试犯罪,他们将用什么去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来表现自己对社会暴力的恨意,又将用什么来表现自己是个只会偶尔调戏下小女孩,自我展示下高傲的良民。
刑罚的意义是震慑社会大众,让他们惧怕犯罪。而不是让大家从某犯罪的死刑惩罚里体会仇者快的感觉。那会滋长一个民族的暴力情节,毁掉一个民族的善良。我们生活的世界固然不是一个垃圾场,但我们活着也要带着幻想,幻想着一个没有死刑的世界。
注意:无征兆跳切的三线叙事结构,预防一般性犯罪与极刑,绿色滤光镜与遮光板 ,形成对比的两段“无意义的虐杀”。
作品从开始变显示出故事的环境与主题:昏暗光束,劣质的煤发电灯,这是座凋敝破败,死气沉沉的东欧城市。
一只漂浮在水沟里死老鼠,一只被吊死在窗上的猫,背后便是离散的孩童。
毫无意义的虐杀—这个主题便随着故事线逐渐浮现。出租汽车司机,凶残的杀人犯青年,律师与国家,一起毫无意义的凶残谋杀将这些元素紧紧系在一起。
三线叙事之司机视点
最早出现却也是最早离开的受害者。出租汽车司机在洗过他的车子后拒载了出现过的人:一对年青人,一位带着狗的女人,一个同性恋者,一个醉鬼。他明显地躲着他想载的顾客。
路遇一条走失的狗,他把老婆给做的三明治给了狗吃,直到他载了一位年青的流浪汉。
三线叙事之青年视点
一个年青的流浪汉,旁观了小巷子里的一场斗殴后,开始了他的生活。
他去一家电影院看电影,但被告知上映的电影枯燥无味。
他带着一张快照到一家照像馆去把它放大,询问得知哪里能雇到出租汽车。
他来到一座立交桥,把一小块石头从桥上推下就径直离开,桥下传来汽车玻璃被砸坏和鸣笛的声音。
他走到一个出租汽车待客的广场,看见了警察感到害怕而折进一家咖啡店。
他在手上缠了条绳子离开。叫了辆出租汽车,叫司机开到郊外,把司机用绳子勒死,将身体拖到河边,用石头猛击司头部离开,毫无目的。
开着司机的车到女朋友的家里,想一起躲到山里,却受到了他女朋友的猜疑。
受审,尽管律师做出了最大努力,但最后还是被处以绞刑,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非意外死亡。
三线叙事之律师视点
他参加考试。考试成了他坦露他自己对法律所产生的疑问的机会:法律很清楚,但环境并不如此;法律条文与现实发生了冲突。
导师:你对预防一般性犯罪有何看法?
律师:一般来讲,惩罚并不是要对犯罪产生作用,而是要对其他人产生震慑,更确切地说,这是通过犯罪产生的,甚至,是犯罪本身。严厉惩罚的正当性尤为可疑,它经常失于公正,
考试通过了,他和女友到咖啡店商量结婚。
这里,同一家咖啡店,随着镜头平移,焦点从青年转到律师。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共处一室,虽然任何变化都可能改变之后所发生的事,但预防一般性犯罪的预见性并没有让其发生任何事。
巧的是,律师的第一个案子就是为青年辩护。输了,在死囚牢里两人会了面。
青年请求律师把那张放大了的照片交给他的母亲。他解释道,那是他妹妹的照片。她死于意外事故。自那以后,他就被赶出家门。
绿色滤镜与遮光板
与之后《两生花》的绿色调性大不相同。这种搭配呈现的灰绿色调营造出的昏暗效果,是碍眼的诡异与空虚。
形成对比的两段“无意义的虐杀”
“司机之死“与“青年之死”
一个是出租车司机死后嘴里掉出的假牙落在污泥中,一个是青年在绞架上大便失禁掉在下面的托盘里。
与哈内克的暴力大有不同的是, 基耶斯洛夫斯基第一次提出了对法律的追问。
律师在踏入社会后才渐渐发现理论上的法学和实践中的法律存在天壤差别,他发现自己再难回答——理想破灭。
此片诞生后,立即受到世界范围内主张废止死刑论者们的欢呼,也成为他们经常引证的经典著作。事实上,此片诞生的次年,波兰宣布暂缓执行死刑五年。
电影里有一种东西,叫做叙事,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帮我建立起来的。以前我以为讲故事不是电影的本行,小说才是叙事的艺术。让我改变这个观念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红》里的故事让我着了迷,这时我才发现借由电影语言进行叙事有着小说不可比及的魅力。
看完《红》,我又看了《蓝》,三色里的第二部,蓝色关乎自由。因为是紧接着《红》看了,有点疲惫,所以没看出什么。在此之后,有一段时间没看他的电影,虽然说他的《十诫》,《两生花》已经在我的电脑里逗留许久了。
看《十诫》里的第一诫是在一个无所事事的晚上,已经深夜了,正好可以看完“一戒”上床睡觉去。没想到看完电影凌晨一点,我还没有困倦,兴致还很高。故事里的男孩,由于父亲对于自己数学知识的过于信赖,导致溺水而亡,满心自责的父亲最后推倒了神龛。看完之后的我一直都想着一些关乎道德,信仰之类的命题,深思人物在特殊环境下心理状态的细微变化。这种感觉在当初看完《红》就给我了,为什么《红》里的故事让我那么着迷,因为它把不现实的巧合表现地自然纯熟。那个年轻人为什么经历了与年老的律师相似的人生轨迹?是同一个人呢还是为了表现命运循环往复?还有那个女孩,为什么总是与年轻人擦肩而过,却在最后在同一条沉船上被救起?……这就是看完《红》后我所做的思考,一些说不清道不明但是却能萦绕心头的感觉,它们总是让人着迷。
后来,我又看了《十诫》里的第二戒,同样的精彩,就像是一篇短篇小说,短小但是精悍。电影的后遗症像是让我得了一场病,挥之不去。剩下的“八戒”我一直舍不得看,他的电影不能是囫囵屯枣地一口气看完,而应该慢慢品味。
当我听说杭州要展映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的时候,很兴奋。毕竟他的好多电影网上找不到资源,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好好欣赏一番,而且在电影院看也比在电脑前看感觉好很多。所以,今天去看了,是一部叫做《杀人短片》的电影,趁着现在还有点印象,还能讲出点东西来。
故事以三个男人为中心,一个无所事事四处游荡的叛逆青年,一个刚刚获得律师证的毕业大学生,还有一个开着出驻车干些猥琐事情的司机。一开始是三人生活的平行蒙太奇,接着就转入故事的核心——“杀人”,青年杀死了司机,律师为他辩护失败,最后在律师的目睹下,青年死于绞刑。整个故事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叙述下,显得平静异常,即使是在最为惊心动魄地杀人场面,也以青年的三次出手(一开始的用绳子绞死,后用捆子敲死,最后用石头砸死)完结,没有情绪的渲染。这一点让我想起了我最近在看的一本小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同样的平静,沉稳。我借用一下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的创举,用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叙述上,那就是导演尽可能隐去了自己在电影里的身份,他只是在显示故事,而不是在表现故事,这一点与小说是想通的。这么一想,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基耶斯洛夫斯基让人觉得那么陌生而神秘。.在多数的情况下,我通过作品来认识艺术家,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为我所喜爱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但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却不是这样,虽然我对他的电影很喜欢,但是这份爱并没有转换到他身上,对我这是很不正常的。现在我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里我触摸不到他的情思,是因为他把自己隐藏在了电影之后,所以他的电影看起来是那么的客观,那么地真实,我们被他的电影触动思考是自然而然的原因也在于此,观众在他的电影上有主观能动性,他没有要向观众传达思想的意图,他只提供故事,提供思考的线索,而我们观众才是电影真正的创作者。所以,有时候,我们听到作家总讲这样的一句话“书一出版,我就死了."那他的意思是书在读者身上延续生命,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当导演拍完电影之后,是观众在延续电影的生命,所以导演可以对他的电影什么都不用解释,只有观众自己,在观影的过程中获得电影的深意。
的确,电影里有一种东西,叫做叙事。在多年之后,我一定会感谢这位让我获此深意的导演,让我明白什么是电影的叙事艺术。
我原以为电影主要是一种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的艺术,可是对基希洛夫斯基来说,似乎电影只是他所选择的一种方式,他也可以用文字叙述这些故事,而且在我看来,如果他没有做导演而是成为一名作家,他的书也一定畅销。
基希洛夫斯基是一个巨蟹座的波兰导演。他说他从来不看电影,只看文学作品。巨蟹座总是很温情,读书是他们的习惯。基希洛夫斯基喜欢记录生活的真实面,所以拍了十几年的纪录片。最后他发现“摄影机越和它的人类目标接近,这个人类目标就好像越会在撮影机前消失”,“纪录片先天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限制。在真实生活中,人们不会让你拍到他们的眼泪,他们想哭的时候会把门关上”。
所以他开始拍故事片,这些故事片多少都有一点纪录片的影子,某种意义上达到了他想要揭示真实生活的目的,但又不缺乏艺术性,细节之处值得玩味。
“基希洛夫斯基是希区柯克遇到伯格曼。”
我感觉从含义理解不止是这样。这样的评价多少有点儿他是融合二者的结晶,或者他是模仿二者作品的无名小辈的含义在里面。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他从不看别人拍的电影。
他说自己不看别人拍的电影,首先不是因为自负;其次不是因为怕别人说他模仿。他的话其实根本就是一句大实话。并且我反而感觉到:他的电影是别人难以模仿的。
《十诫》的十诫,没人特别讨厌哪一诫,只有个人喜好不同。这种成功源于文学的积淀,思想的深邃,只有这样才能掌控全局。
基希洛夫斯基虽然从不看别人拍的电影,但是他丝毫不缺乏导演天赋。色彩、道具,以及细节的处理,都是逻辑缜密,而又充满艺术气息的。隐喻、暗示,对他来说只是儿戏。
在他的电影里,有很多长镜头,是人物缓慢的动作。这些动作匪夷所思,毫无意义,看起来有点儿莉莉周。但是如果你看第二遍,就不会觉得它们是没用的东西。结局会让你明白之前的每个镜头。所以其实这些无意义的镜头是一种暗示。
我认为,最后揭示真相大白的镜头值得玩味,多多少少会使受众一方会产生一种抱歉的心理,因为正是之前我们认为干扰了视听的片段,才是整部片子的精华。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引导我们走向更深刻的内涵。
没意义的动作,或者小动作(比如《天使爱美丽》里面有一个男人喜欢捏塑料包装袋上的气泡),也能使电影更真实。从这一点上可以找到纪录片的残存。
之前我以为波兰人是比较低沉的,所以缺少了爆发力。后来看到有一篇文章里面说:电影审查制度严酷不能作为不拍电影的原因,像基希洛夫斯基在波兰森严的审查制度下仍然拍出了《十诫》,大师永远都是大师。
可能十诫的每个话题都比较低沉,总是在探讨生活的真实面,所以即使杀人短片,也显得十分低沉。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孤独感太强,总觉得孤独感是人性的一部分,正如一篇文章里写到的:相爱的人更孤独。一个人,孤独是纯粹;两个人,孤独是牵扯。
无论是爱情短片,还是杀人短片,都充满了孤独感。
来自文学修养——强有力的理性独白
《十诫》第五诫是《杀人影片》,开头是这样的一段话,“法律不应该仿效天性,而是要改良它。法律是人类的理念,用以规范私人间的关系。时下的我们和生活方式,都是法律运动做的结果。不管我们是遵守或违反它,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碍另一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当它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预防犯罪时。但现行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显然,这是基希洛夫斯基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为什么要处置某些人以死刑呢?有什么意义呢?以一个生命来换取另一个生命?
法官、法律为什么能判处一个人死刑?是因为立法人这么定的。所以我们对立法人产生了疑问。立法人为什么要判处一个人死刑?是因为别人的无辜?有时候受害者原谅了罪犯,但法律还是把罪犯整死了,而死刑的存在从未减少过犯罪案件的数量。那么,实际上是立法人觉得无辜么?
这句话很神奇。我想过这个问题,我是取缔死刑的拥护者。但我只是稍微想了一下,没有这么深入。基希洛夫斯基的思考非常深邃,他的一句话可以引起我无穷无尽的思索。
“我们一直问自己:我们的作为可有什么意义?我害怕要找出意义。愈来愈困难。我们愈来愈质疑自己行为的意义,甚至是我们的计划。我相信是标准降低了,甚至更糟糕的是价值观降低了。”
这段话的开始镜头跟着杰基,从倒跟到正跟。到“我相信是标准降低了”这句话的时候,杰基回头看着镜头,皱着眉头,试图看清什么。
在这个片段里,我试图理解画外音旁白的意思,杰基试图看清橱窗内的东西,这形成了一种通感,加深了我对这段话的理解。
似乎是一种声画分离,但暗示作用又无所不在,基希洛夫斯基就是这样一个能抓住心理变化的导演,从影片节奏到影片内容,他总是能够很好的把思想传达给受众。
我们很容易从基希洛夫斯基的影片中提炼出明确的观点,几乎没有分歧。他没有在影片中说话,但我看过之后感到他在我耳边诉说了许多。
现在来分析这段话——价值观的问题。谁不曾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疑问?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事情就是:做数学题的时候,经常会明明知道很可能用错了方法,得不到正确答案,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笔还没停下来。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疑问:继续做值得么?
或者,你一直追求一个倾慕的对象,但你追不上,你就在门口等半天,他(她)就是不出来,你在想他(她)是不是早就跟别的异性走了。
你在想:我的等待值得么?
但是把这个疑问归结到“价值观降低了”,这就很奇怪了。
就是说,你原来认为值得的事情突然不值得了。
关键在于不是这件事情没价值了,而是你的价值观降低了。
这个观点是一种相对论。参考物从自我变成了事件。
也就是说,成年人的价值观也是在变化的。
如是,《十诫》中的每句看似自言自语没有意义的旁白,都能引起我的深思。
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这是建立在大量的文化积累基础上的。
两两相交
1.两个部分
影片前后分明,前半部分有三条主线:律师皮洛布尔基、司机、拉兹·杰基处于平行蒙太奇阶段。
这一部分中,司机这条主线消失了。
后半部分,皮洛布尔基和杰基在法庭上相会,两条主线合并,到最后,杰基这条主线随着杰基被绞死而消失,影片在皮洛布尔基愤怒的喊声中结束——“我恨你们!我恨你们!我恨你们!”
这里,杰基这条主线消失了。
主线的消失一次比一次残酷。
两次杀人场景的呈现
第一次杀人,是杰基杀害司机,用绳子勒,用硬器敲,用石头砸。这个过程显然是预谋好的。之前杰基在桥上推下砸中汽车的石头、在广场上吓跑鸽子、在卫生间推倒似乎是一个同性恋的小伙子,杰基说话语气很冲,似乎随时有可能爆发。这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青年。
第二次杀人,是杰基被处决。这一场景在《黑暗中的舞者》也有运用。比约克的歌声是塞尔玛死后的配乐。而在杀人短片中,杰基死后镜头切到一个风景空镜头,响起了普雷斯纳的配乐。普雷斯纳之于基希洛夫斯基,就像久石让之于宫崎峻,齐藤高顺之于小津安二郎,莫里康之于托纳多雷,谭盾之于李安。好的配乐总能叩响我们心中的那扇门。可以说,如果没有普雷斯纳的配乐,基希洛夫斯基的片子会失色很多。这些逻辑性、理性的东西很枯燥,如果配乐再过于低沉,会让受众感到压抑,如果配乐过于欢快,又不切合杀人的主题,普雷斯纳的配乐恰到好处,而又不失优美,在我们承受残酷现实的同时,替基希洛夫斯基抚慰我们已有创伤的心。
感性无处不在
我所说的感性,首先在于影片中两个人的敏感,皮洛布尔基和杰基都是敏感的人;其次在于幕后的导演和受众也都是敏感的人。
皮洛布尔基在与法官交谈的时候,说到杰基去过的一家咖啡馆,他说他一年前也去过那家咖啡馆——潜在的意思就是说,他们去过同一家咖啡馆,是有缘分的,而且他本来是个平凡的普通人,他并不应该被杀。这种微妙的感情我也不能解释清楚,但总之,是一种敏感。
杰基的敏感和脆弱完全体现在一句话上:也许妹妹没死,我也不会在此受刑。
这不是一种推脱和侥幸,因为即将离世的人开不起这样的玩笑。似乎波兰人信天主教比中国人信佛教更神化了神的作用,更相信世上那无穷无尽的因果。
导演的敏感和皮洛布尔基是一样的,本身皮洛布尔基也就是基希洛夫斯基的一个代言人。他慈悲为怀,认为人有生存的权利。他的敏感也是颇有成效的,这部影片或多或少决定了日后波兰取消绞刑的制度。在一个制度极其严肃的国家,这部影片的力量真的发挥到了极致。
我们的敏感在于每个人都认为后半部分的死刑比前半部分司机的死更残酷。
我思考了很久,也看过很多人的评论,之前我在日志里面提到了取缔死刑的事情,有一个同学给我的回复如下:关于死刑,我认为应该取缔,但我的原因不一样。也许我是更深层次的报复。一个人杀了人或做了让别人痛苦到极限的事情,他是不能那么轻松地一死了之的。他应该为此负责,这负责不是说去挽救什么,因为也根本挽救不了。他应该做的是用他的一生的禁锢,蜷缩,受压抑与压迫,没有希望,这些种种极限的苦难来偿还给那些他伤害过的人们。他应该为此付出的责任是,生不如死。
我的回复是这样的:为什么要惩罚他们?为什么?教育和感化不行么?惩罚他们得到了什么?惩罚他们不需要有专门的人么?这样不是浪费人力资源么?为什么不能教育他们做些什么然后为社会做贡献?是的,你没有杀人你可以这样痛恨他们。 但如果那是你的孩子呢?人心都是肉长的,大部分杀人的人都不是为了杀人而杀人的,而是因为欲望或者不满。如果教育他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不满,那他们不就变成好的了么?他伤害过的人已经死了,死了就是没了,没了就等于零,就不是负数,就不需要用别的东西来填补。而且如果你的想法是让罪犯生不如死,那么谁去执行?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可以裁决,你可以执行,你愿意么?面对一个人空洞的眼神,你要怎么惩罚他?最重要的是:你凭什么惩罚他?你有那么强烈的动机么?说的就是这一点,被伤害人,说到底都不是执法人。而且从来没有人委托给他们让他们裁决罪行,国家是统治者的机器,法律是绞肉机。
但是现在看来,我发现了一个很致命的漏洞。影片似乎着重刻画出一个人品不佳的司机。而杰基到被处决也不知道这个司机是怎样的人。
这样说,基希洛夫斯基是为了主题上明确反对死刑,而刻画了一个乖张的司机。
可是我们能够因为他杀了一个活着也没什么意义的人而原谅他的过错么?
基希洛夫斯基是一个很擅长运用心理暗示的人,在杰基用硬器敲击司机的头部之后,他自己看了一眼头破血流的司机,说了一句:噢,我的天。一脸的愧疚。
他的愧疚是我们原谅他的理由么?
我不能,因为他是主动杀人,性质和司法机关是一样的。
这司机再坏,也是全家人的支柱。
某种角度看来,杀人短片和《黑暗中的舞者》有着太多的类似之处,杰基似乎对杀人很抱歉,塞尔玛也一样,他们的死法也是相同的,同样的崩溃与震撼。两个导演,一个是片子屡屡受禁的基希洛夫斯基,一个是独立电影导演拉斯·冯·提尔,他们都在社会的阴暗面中摸索,寻找人性的另一面。
结束语
没有矛盾就没有进步,世界和平就不会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我们还是需要一定的和平和更多的发展。杀人这件事,是必须杜绝的,无论杀人的是谁,无论被杀的是谁,无论情节怎样曲折,人的生存权利都不能被任何人剥夺。
杀人短片在电影创作方面给我的启发很大。但在伦理逻辑上我仍然没有想明白,但有了基希洛夫斯基的观点,我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总而言之,这部短片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思想价值,都是极高的。
基耶斯洛夫斯基就像上帝一样俯视着芸芸众生的悲哀...
法律跟杀人犯一样残酷无情!
教你如何去杀人再看着他被杀,两次杀人真是直观,油门伸出的脚和绞刑架下的垫板。那滤镜和遮挡据说用了600多个,修复版看醉了。基氏要健在和他的摄影伊扎克开发款APP绝对牛逼。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死命题配上大气的音乐,逼格满满。北影节资料馆。
简洁有力,真实可怕,杀人者有血有情,无情制度下显现正义人士的无情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波兰影史十五佳NO.15
阴郁的滤镜充斥全片...关于杀人犯的思考...16年重看了一遍,完全找不到同情杀人犯质疑死刑的缘由...妄图改造感化只能说很天真...
再看完第五诫,理解了导演要表达的意思。“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害另一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它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预防犯罪时。但现行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這么短一個片,卻是分了兩次看掉。只留下一些破碎的印象。他們去哪裡?他們去貧民區,我去富人區。 以及,死貓,行刑前的現場檢查,砸收音機,吉普賽女郎算命,3段冗長的1個喜劇般鬧哄哄的死亡一干細節加分。敘事順序保留意見,唔,快樂滾蛋吧。音樂有些煽情討厭。你讓我說什麽呢?killing
压抑滞重的故事。冷峻的氛围,昏暗的色调,痛苦的乐声。Side A,45min,怎样杀一个普通人。Side B,35 min,怎样杀一个罪人。法庭部分故意缺失,只剩下律师曾经的喜悦与当下的痛苦。青年无动机杀人是因为失去了生命的支撑,刻意寻死,却在真正面对死时产生了莫大的恐惧。
“死刑”的背后是剧变前夕的社会主义波兰。基耶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讨论“死刑”要不要废止这个问题,91年前他所有的电影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杀人者为何在临刑前悲伤地坦陈?基耶要说的是最大的施暴者就是结尾代表的国家机器。所以在这样以暴制暴的循坏当中,是国家存在合理性的问题。只是这部切入点和背后理念有些错位,不如《影迷》来得顺畅。映前导赏的VCR提到这是基耶真正打开国际知名度的电影,结合一下时间背景和片子背后主题,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欢迎。
与十诫第五诫的主要区别在片头和片尾。十诫的开头是律师关于法律的自白,比较直白,具有点题功能。这段自白在杀人短片中删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死亡的意象:发绿的水、死老鼠、吊死的猫。仿佛是即将发生的谋杀的预兆。杀人短片的结尾同样更加含蓄,律师的悲伤止于表情,而没有“我恨你们”的哭喊。中间段落部分剪辑顺序有调整,此外,增加了一些律师和女友的交流。一处不错的加法是,在绞刑之后,增加了排泄物一滴滴流入盒子的镜头,解释了第五诫里为何要给那个黄色的盒子特写。总的来说,两个版本差别不大,杀人短片稍好,但看了十诫就无须再看杀人短片。值得一提的是,基耶的母亲死于车祸,而开车肇事的正是他的朋友。
配乐不错
“法律不应该仿效天性,而是要改良它。法律是人类的理念,用以规范私人间的关系,……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害另一个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当它以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防范犯罪时,但现行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本来想说开头就把全片要表达的东西说完了,后面想,完全并非如此。画面上的暗影,既是全片最重要的色彩叙事(后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也是常用),又是高效且蔓延的将氛围铺到极点。多条线索的叙事,将碎片化分裂的社会图景如被灰尘沾染的万花筒呈现在观众眼前,是一场绝对极端的观看体验。不过,原谅我对基氏的哲学表达方式的不熟悉且不理解,总觉得本片单纯的影像方面迸发的刺激太多,从某种意义上,就像美国大片一样,余味重,但本味也浓烈,让我直呼受不了。
滤镜打得多猛,连看几部波兰片感觉通篇是躁动不安的时代人心,罪与罚倒写得不深。挑不出什么问题,基耶的杰作,但他总拍人情,心里却很冷酷,不把自己当众生,不喜欢他。
卑鄙地戏弄他人的出租司机,自卑的神经质青年杰克,对将来充满向往的热血律师比约特,一场随时发生的无目标谋杀把他们拉到了一起。他们都曾在不经意中相遇过,杰克用绳子想勒死司机最后自己被判了绞刑,感觉充满了宿命论。一个人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死可是法律真的能么?电影里那些滤镜暗角为电影增色不少
当知道一个人有故事后,再面对他的死亡便不那么容易
滤光镜使整个片子在一种非常脆弱的环境下压抑地展开,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城市这样的天空我也曾栖身过。好久之前看过的片子,居然一点都不记得了。今天片子一放我就觉得熟,但怎么也想不起来下面,演一点就想起一点于是越发的确信。后来突然想起了结尾。这么强悍的一部~
重看,昏黄暗绿色调,光似乎都集中在一个区域,展示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崩溃的压抑,在我心里它不如「爱情短片」,但它的段落式叙事和基耶斯洛夫斯基试图表达的道理照旧深刻。人杀死人,无理由的暴力,都不算以牙还牙。法律杀死罪人也是暴力,简洁利落,那个黄色的便溺盒啊。重看觉得那个在他杀人之前,冲着他微微摇头,但什么都不做的人,是上帝或命运,他默默观看一切,从不试图真的改变什么。
诸位,我们人人都残酷,我们个个是魔鬼,老是让人们、母亲和婴儿痛哭流涕,但在所有的人中间我是最卑鄙的混蛋!就让这一点从此成为定局吧!我不否认!我一生中每天都捶着自己的胸膛保证要痛改前非,却每天都在干同样没任务的勾当。如今我明白了,对于像我这样的人需要一次打击,需要命运的狠狠一击
喜欢基耶电影的色调,还有悲天悯人的基调。缺少基督教文化浸染,可以理解,却不好共情。缺少教育的孩子,可能某一时刻突然就煞性大发,扮演起上帝的角色决定人的生死。审判他的人也是扮演着上帝的角色,以血还血。说到底是一出压抑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