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亿多年前,桑树诞生于雅鲁藏布江,那里有最古老的桑树:桑树王。
桑芽
生长:根吸收土壤中的含氮物质,输送到叶片之中,在阳光与水分的参与下,快速合成蛋白质,老化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并输送回根部储存。
桑树为什么可以生产大量的蛋白质?在桑叶中有2000多种蛋白质,过去一亿年之间,桑树的基因进化速度是同类植物的3倍,且桑树拥有长寿基因,所以它的生存能力强。
蚕视力微弱,嗅觉灵敏,由点到面,逐渐吞噬桑叶(蚕食),桑树通过防御性蛋白得到化学信号,分辨攻击者种类,第一道防御武器:乳汁中蛋白酶让蚕消化不良,甚至丧命,第二道:信息传输通道被打开,蛋白酶迅速合成信号,将信息传递给盟友,产生浓郁的气味,引来蚕的捕食者,马蜂(协同进化)
人饲养的蚕,从出生起,就在啃食桑叶,20-30天,体重可以增加一万倍,家蚕体色白色,蚕丝中97%是蛋白质,18种氨基酸与人类皮肤相似,高密度的蚕使蚕失去抗病能力,结茧化蛹
缫丝厂,将蚕丝变成丝绸,公元前115年,安息的密特里达提二世与汉武帝达成协议,丝绸开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商贸交易,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派两名僧人来中国西部地区,窃取蚕种
地桑,树矮,能结出好的桑叶,寿命20年,西汉时期,桑树传到全中国
黑桑,树木高大,生长缓慢,家蚕吐出的丝很粗糙,中国白桑最早被引入韩国 日本 中东,公元12世纪,传到欧美 非洲,纺织技术一起传入意大利,1608年,詹姆斯一世要求种植一万株红桑,发展丝绸产业,但家蚕不喜欢红桑,白桑适应意大利环境,美第奇家族从丝绸产业中获利,他们对文学家、艺术家赞助,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桑树的繁殖:雄花满束绽放,上百万粒花粉,雌花柱头上的绒毛全部张开,增加风中捕捉花粉的机会,微风吹过,小碗状的花苞瞬间张开,将花粉弹射出去,花粉可以飘200米,甚至更远,桑树具有强大的弹射装置,弹射速度可以达到每秒200m以上,(这场拍得真美)花粉落在雌花柱头上,雌花柱头的绒毛将花粉牢牢锁住,沿着花柱送入子房,两周的时间,不断膨胀的子房将雌花变成果实桑椹,在阳光作用下,花青素刺激果实从青白变成绛红,最后红的发紫,桑果中有丰富的氨基酸 蛋白质 维生素,可以增强免疫力,春天果实脱落,每一枚桑果由上百个小核果组成,每个小核果中都包括一粒种子
10月,桑树中黄敏素发出信号,树木中营养 色素分解,树叶变黄,冬天掉落,关闭营养传输通道,自然寿命几千年,人类干预下寿命几十年
如果跨越时空在中国山川河流之间遨游一次,我们能看到什么?
跟随《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脚步,她逆流时间而上到达35亿年前的中国区域,看植物从海洋细胞开始爬上陆地,从匍匐在地到站立起来,进化出种子,绽放开花朵,打造一个郁郁葱葱的植物天堂;她去到森林之中,看一棵茶苗经历百年长成参天茶树,看一棵竹子在地下攻城略地长出一片竹林,看林中野果被人摘下成为盘中之餐,看秘境野草被涂在伤口之上被人珍惜;她去到广阔平原间,看一株大豆被人发掘出她的种子,看一种杂草演化扩张到处处稻田,看遍地花朵被人捧起装点成家;她去到城市之中,看一片叶子被蚕咀嚼织出华丽篇章,看园林之中植物带人重返自然;她去到高山之巅,荒漠深处,沉入水底……看到人类一直被植物环绕,植物的身影无所不在。
中国以三万多种植物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选取其中21科28种植物,汇聚200多位主创三年制作,走遍国内27省和世界7个国家,描绘中国植物的模样。
她们从中国而来,到影响世界而去。
阳光、水分、土壤、温度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条件,不同的地质和地貌决定着植物的分布。中国疆域辽阔,跨越22个经度和20个纬度,北以干旱的蒙古戈壁沙漠为界,西面由终年积雪的大山与西藏高原隔离,南部临近热带,年降水量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递减,全境分布着陡峭的山地、肥沃的谷底和冲击平原,这些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植物的天堂,中国也成为全球最丰富的温带植物区。这些是自然的馈赠,也是自然的传承。
本集呈现了中国植物分布的多样性。在中国,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得大多古老植被在这里生存下来。在植物演化过程中,它们的遗留成为了整个植物史上珍稀而宝贵的存在,同时造就了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植物天堂,这里也成为了植物猎人重点探索的区域。中国为什么能被称为植物天堂,它如何被世界发现?中国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如何完成迁徙,在异域的它们又有着怎样的命运?
我国栖息着3.5万种植物(占到地球的1/10),其中3万种会开花。
沙椤——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植物之一;
辽宁古果——1.45亿年前就存在,地球上最早的开花植物。
高原上的横断山脉,海拔近5KM,流石滩,长着水母海兔子,它们可是海拔最高的开花植物。
高原附近的云南,西双版纳,拥有着中国1/6的植物,有4千多种植物会开花。从青藏高原的起源延伸到西双版纳的最绽放生命姿态。
西北荒漠,梭梭,它们在的地方不是好地方,缺水、干旱、风沙,但是它们一株就能固定10㎡的土地。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这是在《山海经》中的记载,也是中国文献记载粮食作物中最早出现稻字的典籍。
本集追溯了水稻的起源与传播路径,展现了水稻植物在人类手中从野生到驯化的历史进程。作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水稻至今养育着世界将近一半的人口。回望水稻的驯化与改良,我们能看到人类互通协作,精益求精的人文精神。稻田妆点了我们的壮美河山,稻米满足了我们的辘辘饥肠,稻文明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稻市场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形态……前后一万年,人类的迁徙、融合、繁荣、发展,都凝结在这原本只是一株杂草的水稻上。
水稻的天敌是谁?答案就是和它长得差不多的稗草,稗草通过拟态来侵占水稻田。
稻米,远播日本,发展出了时下热门的寿司文化。
水稻变种。栽培的水稻会变异,成为杂草稻,甚至长出芒刺,这样就不能当做米饭食用。而这却是水稻“最自由”的状态。
社稷大业,民以食为天,现在最重要的相关科研之一就是杂交水稻的研制。和杂交水稻最相关的就是那些神秘的野生稻。
袁隆平等科学家千方百计在野生稻里寻找解开水稻增收的奥秘。“每一碗米饭背后都是探索不尽的生命轨迹。”
果实是种子植物所特有的繁殖器官。果实能够保护种子,为种子提供成长所需的养分。当植物授完粉,完成受精后,就会制造种子和果实,传播自己的后代。这也使中国植物走向世界更加便利,19-20世纪的“植物猎人”常常将珍贵植物的种子寄给他们的赞助者。
果实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1.4亿年前,它随花的出现而进化,逐渐成为大自然馈赠中的奢侈品。她本是林间的野果,在人类手中变成了水果。本集以四种水果为代表,探寻植物果实对植物的意义,又如何以这种方式来吸引人类的传播,以及影响世界的水果文化。
我国目前有700多种果树品种,占到了世界的50%以上。最主要的是柑橘,这是世界第一大水果品种。柑橘有3大元老:香橼、橘子、柚子。
屈原赞扬橘树是全天下最美好的树,写下了《橘颂》。“独立不迁、品性高洁。”“橘”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图腾。随着传播,“橘”也成为了以色列犹太人的神的象征。
英国人威尔逊来中国4次,采集了6500多种植物标本,将其中1500多种引入欧美各地。他特别发现一种叫羊桃,也叫狗枣的野果,这种水果学名——猕猴桃,又叫中国鹅莓。为此,新西兰专门培育了耐储藏的“海沃德猕猴桃”,成为全国性水果。
雅鲁藏布江,光核桃树——普通桃的祖先,被青藏高原的居民称作“高原神树”,从不修剪。桃,是对生命的尊敬,是万物一体、万物和谐的体现。桃含有2000多种成分。中国人早早发展出了“仙桃”“寿桃”等概念,桃成为了通往精神世界的引路者。
托马斯·杰斐逊曾说:“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能够被接纳的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给它的文化带来一种有用的植物”。
茶树就是这样的一种植物,它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茶树如今在五大洲均有分布,一方面依靠的是茶叶对人类的征服,另一方面也是茶树自身顽强进化的努力。
人类将茶这种树叶囊括进自己的饮食之后,这个植物叶片就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茶叶贸易给我们带来了繁盛的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纷争。在商业价值之外,茶叶贸易还给越来越大范围内的人带去了自己的文化价值。这一集的故事深入探讨茶树的起源与进化,
茶叶征服中华民族背后的科学原理,茶树从中国到世界的历程与有关茶文明的发展。
茶叶中主要有三种健康物质:茶多酚、咖啡因、茶氨酸。
为了延长保质期,人们会在滚烫的砂锅里炒茶叶,这道工序叫做——杀青。比如四川雅安地区的人就将茶叶做成了黑茶,卖给青藏高原地区的人,那里的人再做酥油茶。
茶可以提神养性。快速补回体力。后来发展成为英格兰城市里的“绿房子”。
外国人多爱喝茶?英国人打仗的坦克里都得装热水罐,泡茶喝;美国人甚至通过波士顿倾茶事件,影响了独立战争的爆发;特别是日本,最早在寺院里学习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出茶道:一期一会,创造出了禅修的新形式。
茶叶,植物与文明的关系自此才来开序幕。
在中国历史上,竹子和稻米堪称地位最崇高的两大植物。竹子对中国人的影响,甚至让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评论家们都惊叹不已:“竹子比矿物更珍贵,仅次于米和丝绸,是天朝最大的收入来源。”
一秆竹子,一片竹林,可以激发怎样的联想?它是人们饭桌上的菜肴,是寻常百姓的生活用具,是承载文字的竹简竹纸,是文人笔下寄托情思的诗画……一秆竹子,一片竹林,又有着怎样的超乎想象?它历经5000多万年的风霜,渐变为今天的模样;大约200万年前,它成为大熊猫的主食;今天,它是绿色环保的新材料。自然的馈赠始终无私,人类的创造力又将赋予它怎样的生命?竹子,曾造就“竹子文明的国度”,也蕴藏着影响世界的无限可能。
一只野生大熊猫,每天要花16小时,吃掉40公斤竹子≈成年人20天饭量。
竹子可以做成很多乐器,其中之一:尺八。由唐传到日本,后来在日本发展起来,中国却消落了。
竹子本身象征“谦谦君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一言以蔽之:中国人的风骨和气节。
竹子,塑造了中华文明,以竹为偏旁的汉字就超过了200个。特别是竹简传播了汉字文明——“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辈子高洁傲岸,常绿,不屈。
竹子一辈子只开一次花,人们却始终没搞清楚它的开花的植物学规律。可是,竹子开花时就注定死亡了。
“丝路”是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绵长8000公里,也是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贸易路线。而中国的丝绸产品则是提供丝路贸易的重要原动力,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产品深入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人对待丝绸制品如同珠宝一般。
本集从中国出发,探讨一种植物桑树、一种昆虫蚕、一个民族中华文明之间,因为一种特殊的成份蛋白质而产生的种种化学反应,而这种化学反应最后得到的丝绸又如何影响了整个世界。
桑蚕产出丝绸,自汉以来形成了中华文明最早广泛传播的“丝绸之路”。
当初,古罗马人见识到了丝绸已达600年,却没办法在当地生产,后来当地的美第奇家族垄断了丝绸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由此形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助文艺人士,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作为豆科植物中出场率最高的成员——大豆,在五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与人类初遇时,还无法预知自己破荚而出后的命运。在人类手中,她从匍匐在地到站立成株,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它与人类相互依存,共同创造。作为世界上最主要植物蛋白质来源,它以自己千变万化的智慧,发展出各色各样的样貌,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浸润了人类生活方方面面,养育了世界。本集通过进入一粒豆子的世界,去探寻它的神秘与力量。
大豆祖先:野大豆。
唐代鉴真东渡日本,不仅带去了佛学,还带去了大豆的豆腐。后来,各国“豆腐”的发音还是借用中国的原音。
美国田纳西州专门举行大豆节,进行大豆选美。
大豆对中国人的精神寓意则是故乡。
中药起源于中国,其中包括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但其重要组成部分则是植物药。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于当下和未来人类健康而言,中医药或许也可以说是中国给世界的礼物。
本集以四种本草植物为代表,探寻人类从植物中间发现药用的历程,植物与人类关系从掠夺到共生的关系演变,揭示本草植物背后的秘密,以及本草植物对非洲以及世界的影响。
最初中国人把用来治病的植物称为本草,这也几乎成了中药的同义词,某些本草俨然已是举世公认的中国符号。时至今日,本草不但维系中国人的健康,也扩及全球,甚至成为控制某些现代疾病的关键。
养生的至高境界——药到病除。
银杏是中国原产地的植物,有2亿多年的历史。银杏果专治咳喘,恐龙也喜欢吃。
中华有九大仙草,其中排第一位的是——铁皮石斛。它主要是在丹霞地貌的一些省份,形成共生真菌,于悬崖峭壁之阴处,古人常悬索崖壁或射箭采集,称作“还魂草”。
对现代影响最大的本草是——黄花蒿。马达加斯加一小镇,妇女生疟疾,病重,发烧呕吐不止。有了黄花蒿提取的青蒿素药物,她们慢慢健康了起来。这项技术发现曾被屠呦呦推广开来,为此她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疟疾病人。
英国植物学家E.H.威尔逊曾说“在整个北半球温带地区,任何地方,没有哪个园林的树种不是源于中国的植物。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舶来品,今天我们的园林和花卉资源将会是何等的可怜。”
中国幅员广阔,气候多样, 是许多名贵园林植物的起源中心,被赞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从早春的连翘和玉兰,到夏季的牡丹和蔷薇,秋季的菊花,美丽的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甚至日本的国花“樱花”都是原产于中国。
当人类开始赞颂植物之美,用它妆点家园,植物也就成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中国园林,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人类对园林植物的选择和塑造,既能照见历史,也能反映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一棵树、一朵花,也许就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审美和信仰。本集从中国园林植物开始,追溯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探寻中国园林中人与植物共生的自然理念和文化内涵是如何在世界传播、生根、成长为新的形式,进而影响了今天的世界,今天的人。
荷花,地球上最早的开花植物。荷花统治了园林的水域,纯净人格,一朵荷花,一个庄严世界。
兰花是内室雅士的装点,故称为“国兰”。它代表了一种不向外界寻求认同的独立精神。而那个“兰”字,最早在3000年前泛指所有芳香的草本植物。这些都在美学文化达到巅峰的宋朝被大力推广。
西湖的宋代文人林和靖一生未娶妻,以梅花为妻子。当时靖康之耻,国家危亡之际,文人墨客亟需一种事物来象征国家的转变,于是他们找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迎着寒雪,梅花凭借坚韧毅力,绚烂绽放,宣告不屈精神,这正是民族精神的最好表达。
在中国,社稷土地的颜色是黄色、黄壤,所以黄色的菊花就成为了国家的象征。日本的国徽就是菊花。菊花到了秋天必开花,于是菊花成为了世界栽培植物之最,全球品种达到了2—3万种。中国园林由此把菊花推向欧美,推向全世界。
后来英国风景式园林借鉴了中国江南园林的特点,开发出了不规则设计,席卷欧美,成为了现代公园的雏形。
“诗人们是幸运的,他们遇见了荷花,遇见了杨柳,遇见了梅花,遇见了枫树;而植物们也是幸运的,她们在这里遇见了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杨万里、柳永。植物、诗歌、与艺术,在这里生生不息。”这就是所谓的“植物丰富人类的第二自然。”此唯有悠悠千年、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才能彰显出来。
花卉,大自然之精灵,美之化身,植物生命之光,如果说,是大自然、是植物孕育了人类文明;那么,花卉就是传承文明的载体。中国储备着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花卉资源,许多品种包括杜鹃、牡丹、月季相继传向世界,并经过各国园艺家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再创造,成就了今日世界的繁花似锦。
寻找并解读人类发展进程中花的魅力。花,为生存而进化,为繁衍而绽放。而一朵花又能承载人们多少种情感?宫廷中的奢华,教堂中的圣洁,传说中的神秘,爱情中的浪漫……它以不同的形态,点缀在不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对花的认知及解读,也伴随花的传播走向世界。从人类发展的脉络中寻找花的影响,也是寻找人类与花、与植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线索。
青藏高原的绿绒蒿——离天堂最近的花。
大树杜鹃从我国引入欧洲,一下子改变了欧洲园林,也有了“无杜鹃,不成园”的说法。
蜀葵是最早引入西方的花卉,也可能是威尔逊等专家来中国采集时带过去的。
中国花卉改变了欧美园林艺术,影响着欧美艺术的审美,也丰富了世界文明的色彩。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文明变迁也只有华夏大地的万千植物们能寄托着和承载着。
她,曾经是海洋中的一颗细胞,后来,她捕获了阳光,产生能量,释放出地球最早的氧气。
她,不安于水下生活,在潮汐间爬上岸,用矮小的身体拓荒,土地诞生了。地球开始有了绿色。
她,不但扎根大地,还向往蓝天。
她站立起来,不断长高。第一片森林出现了。
她曾经历地球无数的灾难,为了保住种群的基因,她创造了种子,学会了休眠。
一颗颗的种子,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就在某一天,她不再只有绿色。
花朵,诞生了。
花,是她为繁衍,做出的精妙设计,
短暂的美丽,赢得动物的协作。
让她的领地不断扩张,这是一个繁华盛开的时代。
此时,距离人类的登场,还有6500万年。
她,给动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家园。
她,为人类文明的诞生编织了摇篮。
看完第一集的我,简直跪了!美得很惊艳,如果有来生,做一株植物,好像也不错~
好几年前看过的纪录片了~
到底为啥啊,为啥我的评论发不出去啊啊啊啊啊!
一直说我写的评论太短了。。。。。。我不知道我还能再写点啥,我只是想分享一下美美的高清图片啊!!!
。。。。。。。。。。。。。。。。。。。。。。。。。。。。。。。。。。。。
野大豆(大豆的祖先)
茎紧紧缠绕在一起,趴在地上或者缠绕在粗壮植物的茎杆上,秋天种子在豆荚中成熟,用豆荚的爆裂将种子弹射2-5米,从而拓展家族生存空间,种子会进行休眠可能1年,2年或者数10年,以这种方式防止一时间由于外界环境而全部覆灭
大豆
卤水豆腐(日本)
将大豆浸水碾碎,然后加水进行过滤,滤出豆浆,趁豆浆还有香味时,用苦汁使其凝固(额,这个讲人文有点多)
美国田纳西州的马丁
1765年,英国殖民者引进美国制作酱油,用大豆喂养鸡 牛 猪 火鸡
将大豆/棉花与玉米轮作,大豆与根瘤菌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氮肥,大豆发芽后,根瘤菌进入根部,依靠大豆吸取碳水化合物 水分 等营养物质存活,大豆根部形成有固氮能力的根瘤,开花时根瘤输送氮肥给大豆植株,大豆成熟后它的根茎叶 根瘤归还给土壤,起到肥田的作用
受精在开花之前就已完成,自花授粉,雄蕊 雌蕊之间距离很近,轻微的振动就会使花粉粒落到雌蕊上完成受精,但是这样使得大豆失去杂交优势
接受别的植株的花粉唯一的办法:它自己不产生一粒花粉,可能找到这样的野生大豆植株,它胞质雄性不育,但是送来别的植株的花粉,花粉数量少,沉重,花开得小,不易被风吹走,人工授粉容易碰到柱头,柱头受损之后就会死亡,而且一天的工作量有限,白垩纪时蜜蜂祖先已出现在地球,距今已有一亿多年了,工蜂采集的花蜜给它们提供能量,在大棚中蜜蜂帮助异花授粉,空旷的田野中,花小花蜜少,花香少,对蜜蜂吸引力不够,人们利用引诱剂,把蜜蜂引到大豆地中,蜜蜂采集花蜜具有专一性,从而使杂交大豆走出大棚成为可能
新疆伊犁:高温干旱少雨
骆驼草,很好的蜜源植被,它的开花时间比大豆开花时间早,先把昆虫培养起来,大豆开花的时候不太抢蜂源,而且是天然植株,不用人工栽培,苦豆子可以吸引多种蜜蜂,黄花草木樨是分布最广的蜜源植被,向日葵在大豆开花后才开花
有红白蓝等多种颜色的大豆花朵
国家种质资源库储藏人工栽培大豆31039种,野生大豆9685种
这一系列的纪录片看似自然科普,其实也是历史题目。探讨的是植物缘起与影响,依赖化石、文献、既有研究做出的讨论。
如果把这十集看作一篇论文,第一章“植物天堂”算是导言,讲解中国自然环境的特别之处,更准确地说是青藏高原崛起对中国各地气候和植被的重大影响:挡住了可以吹往西北的西南季风,也挡住了北方南下西双版纳的寒流;加强了东南季风,使得中国北纬三十度左右的地区呈现与世界同纬度地区截然不同的面貌。而众多被称作活化石的动植物,也剩存在这些区域。由此带出这些独特而珍贵的植物对于世界的价值和影响。
单独成章的几篇(水稻,大豆,茶,竹子,桑)思路清晰比较容易跟上,偶尔有小时候写歌颂植物作文的感觉。特别是结语几乎可以做“感动中国”颁奖辞。
水果、本草、园林、花卉则是不同植物混搭,但选材思路不明显。水果篇是比较活泼的,选取的也是日常熟悉的水果,又有科普干货,比较看得下去。花卉篇到快结尾我才知道主题是花,开始一直以为是在极端条件下的突破局限的植物(大树杜鹃,绿绒蒿)。园林篇和花卉篇的议论又有某程度的重叠。一些转场画面会有误导,比如秋日庭园多次用银杏和红叶,令我一度以为秋天会讲观叶植物,其实只是表达季节变换而引出菊花而已。
总体上在与外国交会的部分维持了客观的叙事风格,比如讲到植物猎人采集标本时语调和用词都比较中性,但对植物的感情和人类对植物的作用倾向积极—当然,人类暂时也没法得知植物对这一切的意见,这些看法可以看作人类的“一面之词”。
印象最深是人类对植物驯化的方向,和栽培植物的“不听话”时刻。对于作物,要求是结实大、不掉落等人类收割(稻米、大豆)、占地小(匍匐到站立的大豆),高度容易管理(茶、桑);对于花朵是开花大,颜色多样艳丽;对于果实是个头大、口感好、耐储存运输、甚至无籽.....每一样在野外环境性价比不高(耗费能量大,吸引天敌,但受精播种效率未必相应提高)的性状,因为人类的需求和照顾达成一个新的平衡。这是植物对栽培环境的适者生存。但并不代表她们每一代每一个个体都延续这种“听话”:一些栽培水稻会出现其野生祖先的性状,种子长芒刺,成熟即掉落地上等;月季遇到极端天气会不开花只长红色边缘的叶子来积蓄养份。“听话”“不听话”都是本能, 基因不定向的变异则为可能面对的各种自然或人为环境提供延续生命的希望。曾有人赞美造物主对生物的精巧设计,其实那不是设计,而是一场场残酷淘汰下的幸存者。而被淘汰的基因,也可能在日后重新表现出来,环境与基因都处于不停的变化与互动中。
另外一个惊喜是对中国植物老祖宗们的展现。新疆苹果王,千年的桑树,喜马拉雅山的光核桃......它们不仅仅活着,而是依旧在开花结果,依旧旺盛勃发。正如植物学家说,是带着一种敬仰去看光核桃树的。这是生命对生命自发的尊重。
对人类的影响由资源性变成精神性的一部分也讲得不错,在梅兰竹菊和荷花中人们寄予的精神的确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部分,也有提及日本对茶道和豆腐料理的精神升华。
然而无论是实用还是审美,都有残忍的成份。桑蚕结茧后便是死亡,劈梅在现在看来有种刻意的不适感。想深一层,人与动植物相伴走过漫长的岁月,缘起与动力,都是互相利用而已。对于动植物来说一切为了生存,对于人类来说,生存之上又再满足更多的欲望。
我倒是很期待,制作团队有没有兴趣做一个姐妹篇“影响中国的世界植物”?文化和物种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蕃薯,玉米,西红柿,辣椒,胡椒,胡萝卜,今日华南市区多处可见的美丽异木棉,蓝花楹,法国梧桐等,外来植物同样在丰富我们的味觉和视觉享受,变成了极其日常的一部分。
难得看到的好片子,内容翔实,摄影极佳。长知识的同时也欣赏到自然之美,尤其是好几种植物源自常人难以抵达的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峡谷,观看此片随植物到那些地方旅行真是莫大的享受。拍摄者艰苦跋涉在高山密林、湿地荒漠,经历险困让人心生敬佩和感激,不过当他们在荒野与绿绒蒿、塔黄、雪兔子绽放如天国的景象相遇时,身心疲惫痛胀的同时也一定会感到无与伦比的幸福。先要感谢制作者把我们带到那样绝美丰富的植物世界。
不喜欢的地方:脚本频繁使用拟人化的口吻讲述植物的枯荣演变,虽然可以理解作者对植物的深厚情感,但这种不甚正式的表述方式与解说员饱含深情、故意拖长的声音结合在一起,听上去太过通俗甜腻,毕竟观众主体不是烂漫幼龄的小朋友(转念想,若专给小朋友科普,这种不真实的抒情腔更要不得)。也许这是国内自然类纪录片的共通腔调,一脉相承于三四十年前《动物世界》旁白的沉醉忘情。以至于当科学家、探险者出现在片子里,听到他们正常说话时会觉得如饮清泉。
另一个感觉是后面几集编排不够精当,如园林花卉篇,内容零乱和重复而且占比太大。心里有疑问,如果大树杜鹃这样的冷门植物被选录,为什么没提到漆树?产出生漆的漆树在艺术与技术史上的地位被完全忽略,也许是个缺憾。
还有,对于介绍传统花卉培植技艺中的“劈梅”一节,很难认同。人工截取老梅梅桩,在上面嫁接幼枝,以取得老梅新芳的观感,对这种人工制造的畸零之美不能接受。不觉得这类传统技艺会给世界园艺带去健康美好的影响。
大气内涵的题材;海量丰富的知识;上天入地的拍摄;新颖脱俗的风格,文艺抒情的词藻;内敛平实的剪辑;悠扬诗意的音乐。2019年中国纪录片应该被记住的一部好作品。
每集最后可以加入幕后拍摄花絮,依然改不了蜻蜓点水抒情泛滥的毛病,又不是来听散文,多点干货好伐,雪兔子一生开花一次,稗草拟态水稻,稻米腌渍延长鱼肉保质期,杂草稻野生稻,脐橙没有种子,猕猴桃雌雄异株,茶小绿叶蝉,茶道草庵,六世纪查士丁尼派僧人窃取蚕种,桑树传入意大利确切时间不可考,1435年白桑被大富翁弗朗切斯科·彭维奇尼引入意大利佩夏替代黑桑,因黑桑植株高大难以修剪又生长缓慢且饲养出的家蚕吐的丝质地粗糙,缫丝机雏形亦源自中国,1765大豆引入美国,塔黄,青蒿素治疟疾,梅妻鹤子林逋,劈梅,
令人敬畏的美丽生命。第一集有梭梭树噢!
第一集是一些植物的群像,简单介绍了桫椤、水杉、九翅豆蔻、水母雪兔子、苞叶雪莲、海芋、锥叶榕、玉蕊、梭梭、珙桐等植物,顺带看了看祖国风光。
用心选题,良心拍摄1.植物天堂:植物演化,地域分布2.水稻3.水果:柑橘类,杨桃(狗枣),猕猴桃,苹果,桃子,4.茶树5.竹子6.桑树7.大豆8.本草:银杏,塔黄,石斛,黄花蒿9.园林:荷花,兰花,梅花(劈梅),菊花,10.花卉:大叔杜鹃,绿绒蒿,月季,蜀葵
舌尖上的植物?
微摄很牛
镜头已经国际化了,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总体已经很棒了。
艾玛,每一帧都护眼,每一帧都想截屏,太美好了,这套是看《环球人物》访谈发现的,爱奇艺VIP到期倒计时五天,我必须看完!
可以入选年度国产纪录片榜单了。
看评论才知道是《大国崛起》导演李成才的作品,同样的国际化视角,同样大气的拍摄,视觉体验不错。讲故事的能力不同分集有些参差,觉得可以一看。
终于把这部两年前标注“在看”的纪录片,改成了“看过”。为此特意把之前看过的几集,重温了一遍。因为每集主题不同,有些一集是一种植物,有些是多种植物,导致在叙事结构上差异很大,有些节奏很慢,有些又紧赶慢赶的。为了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情,台词解说努力营造拟人化,以及配乐的烘托,有些地方让人动容,比如竹子开花。不过从科普的角度,还是学习到不少新知识,站在植物的角度理解这个世界和生命的力量。
镜头语言逐步靠拢国际化,但是配乐搞的跟言情剧的生离死别是怎么回事。故事可以讲得更好,用历史古今真正的融合表述而非无数遍强调“中国”、“中国的”来凸显华夏诞生的植物所具有的影响力。看到西湖荷花真亲切。比如莲这一集,不如学学《主厨的餐桌》韩国寺院老太太做饭的讲法?
一直以来,中国的优秀纪录片题材,都以人文、社会、美食为主,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受限于资金技术等客观条件,特别出彩的作品不多,让我们只能看BBC的作品眼馋,这部作品刚看了两集,远不能说完美,但看得出来,在拍摄手法、故事表述、逻辑结构等方面是下了工夫的,尤其是拍摄条件明显上了几个档次。四星给本子本身,一星算是鼓励,希望这类作品多多益善,让中国的纪录片人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领域。
干货满满,很多知识点连我这种作物学博士也是头一次学到,觉得很值。最让我感叹的还是祖先对植物的驯化,植物与人类竟然存在一种妥协与合作关系,为此改变了野生种与生俱来的性状与习性,与人类达成一种奇妙的平衡,各取所需,各自繁衍,就这样延续千百年,真是一项壮举。
以经济作物为主角,跟《改变世界的花园》(邱园在经济植物应用传播方面的历史作用)算是同系列。
拍的很好,拍的也很多。只是文案和结构是真的。。其实我们不缺摄影导演不缺技术,不缺科学家,缺的是可以贯通古今和植物学的文人。
刚看完前两集,从好奇心到更了解
素材有点少,为了撑够片长,有几集一直处在跑题的边缘,感觉马上就舌尖上的植物了。不过总体还是很不错的,如果可以淡化“影响”,专注植物本身也挺好的,还可以一直拍下去。
1.植物天堂,2.水稻,3.水果:柑橘、猕猴桃、苹果、桃,4.茶树,5.竹子,6.桑树,7.大豆,8.本草:银杏、塔黄、石斛、黄花蒿,9.园林:荷花、兰花、梅花、菊花,10.花卉:大树杜鹃、绿绒蒿、大花黄牡丹、月季、菊花、蜀葵。前几集好一点,后几集越来越看不下去。水稻、茶树较好,大豆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