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朗道:退变

HD

主演:Vladimir Azhippo,Dmitry Kaledin,Olga Shkabarnya,Alexei Blinov,Viktoria Skitskaya,Maksim Martsinkevich,Zoya Popova,Alina Alekseeva,Alexey Trifonov,Kristina Voloschina,Nikita Nekrasov,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Romeo Castellucci,Adin Steinsaltz,瓦莱里·切斯普拉诺娃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乌克兰,英国,俄罗斯语言:俄语,英语年份:202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2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3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4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5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6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3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4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5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6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7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8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9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退变

用了三天时间看完6个小时的电影,非常不赞同那些认为导演拍摄DAU,是单纯为了复制与呈现这种恶,是在释放自己内心恶魔的快感。更不赞同说是在玩帕索里尼玩过的东西。

DAU是苏联著名物理学家Lev Davidovich Landau后面字母的简称,也就是影片中那个因车祸行动不便被众多年轻科学家所崇拜和拜访的道尔。影片名为Degeneratsia——退化,大致上可将影片分为退化前和退化后两部分。分水岭为Azhippo这个前克格勃军官上台和他所主持的审判。

看影片前应该了解一下这部片如何拍摄的,关于拍摄地,剧组在乌克兰完全临摹复原前苏联斯大林创造的一个小镇和列夫·朗道领导的国家科研中心。这个小的世界生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他们不仅生活,而且是作为演员生活着。各处都充满着摄像头,他们的生活的一切都被摄像机拍下来。虽然有大致的剧本(但也有人说没有剧本,但是我认为是有剧本的,导演很明显地是为制作一整套的DAU系列,目的性强,不可能没大致的剧本),但是表演完全是自由发挥的。表演的呈现可以说很具真实性,里面的人在一起生活三年,真实与表演逐渐地融合,也可说这是其中的亮点之一,也可说是争论点之一。所以考虑到这一点,有时候拍摄镜头给的不完美,镜头切换无美感也似乎在所难免。

然而在写完这篇影评后,看到有的影评说此部电影是在用反人类的拍摄手法拍摄的,原文是这样的:这镜头外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暴力是真实的,强奸是真实的,演员的情绪和体验是真实的,甚至强调因为演员自己就是一个妓女,一个罪犯,这就是真实发生的……还说这是制作方所强调的。看到这里我也慌神了,难道我的观影感受都是错误的?是往相反方向发展的吗?难道如此多的观众都受到了蒙蔽?我和男友讨论我还有发文的必要吗?因为这个电影本身就是反人类的?我承认我缺乏理性,丧失了分辨真实与演戏能力,也或许这也是影片的成功之一吧。影片再怎么赚取噱头,标榜自己一场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电影革命,也不可能像上述描写的那样,这个小小社会里充斥着血腥暴力、强奸、罪恶。稍微想一下,这部片是2009年拍摄,2009年的乌克兰会出现这种不法之地而影片却还能在德国电影节上好好展出吗?政府为何不取缔?民众为何不抵抗?演员遭到这种待遇,里面世界如此恶劣难道不想逃出?还乐在其中?想多了吧,这只是拍电影而已,所有的拍摄手法和制片方所宣传的都是为了宣传弄出的噱头而已。还有人因为项目里的演员在影展上有说有笑,充满了爱,就说(如果他们看着那样的产物还能笑出来,更加说明这个体验的失败吧。)更是无法苟同,演员主要任务是拍电影,难道在电影节上还要保持演戏的情绪吗?在电影里饰演坏人就要把坏带到生活中,带不到生活中这部电影就是不成功的。当真是这个意思吗?

来回顾一下影片,前半部分,在Azhippo上任前,研究院的男男女女都生活在灯红酒绿的饮酒狂欢之中,他们参加晚宴讨论宗教与科学、学习专业课程充斥各种物理学专业名词、成员每个人的私生活混乱不堪、主任强迫女秘书发生关系、模仿猴子的实验以及青年参与的释放人类本性的超个人心理学实验等等。虽然一切都还算平静,然而里面却暗流涌动,年轻的科学家们在混乱的生活中已经堕落了。这个堕落和退化来自于体制和这种体制下的人性,也就是被Azhippo这些极权者说成这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毒瘤。

Azhippo上台后,雷厉风行,立马整治这个他认为乌烟脏气的地方,用各种威胁和手段逼青年人写检讨、撤换领导人,开始实现这个项目的最终目标:创造最完美的人类。当初看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时,里面只有审判的语言,心想真正的审判应该更咄咄逼人、让人心痛,在这个画面里,虽然审判手法不及索尔仁尼琴里面写的万分之一,但是有画面的呈现确实让人很受刺激。

在极权体制下,文艺范的青年消失了、抽象的音乐艺术都泯灭了,有的只是崇尚暴力、种族主义、施虐和霸权。所以那批爱念诗、喜好音乐和文艺的青年科学家们被改造后成为肌肉发达的恶犬,极权的爪牙,自恋人格爆棚而又丧失人性的恶人。这里真不是为了表现人的真正恶,恶来源于这个变态的项目和实施这个项目的人,那实施这个项目是为了什么呢?无非就是追逐权力而造就的极权体制导致的,掌握权力的人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只有那些四肢发达而又听话,认为弱者不配与自己生活在一个世界上人才能为他所利用。

在这种高压控制一下,再加上克格勃风刮来,人性就彻底沦丧了。这不是环境决定论,而环境不仅是人品的试金石,某些环境更是向是猛兽,是巨大的泥石流,倾泻而下,更多的人只得同流合污才能保全自己。这就不得不谈起《一九八四》,虽然《一九八四》描写的时代是架空的,但是最后主角仍旧被改造了,不免悲哀,作为文学作品来对抗极权主要依靠人物的内心活动描写。但是该片却是用赤裸裸的暴力、武力压迫和血淋淋的场景来展现的,以至于有些观众接受不了只给一星,大有种导演在无理取道的感觉。杀猪的镜头在各种文学作品和影片里都存在,就像中国的典故一样了,隐含着一些深层次的意境,这里却引人强烈不适。为什么呢?因为杀猪的过程带有玩味和恐吓的意味,一刀一刀表演式地展示在科学家和观众面前,场景对比强烈(不在猪圈里、不在宰猪场里,而是在科学研究院的住宅里),而且里面的演员的情绪和反感又恰到好处地传达给了观众,再者作者也在特意地表现这方面。这也是为什么98年的《水浒传》里面武松打的是真虎没有被别人诟病,这里杀一头猪却被观众所围攻。

里面有一句对白是这样的:“它们是诚实的恶魔,至少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是”“这无关文化,这很简单,我们建造,它们摧毁”。这些爪牙确实是恶魔,但是更大的恶魔是那些打着共产主义建设的旗号谋私欲、行非人之行的极权者。最后,他下了最后的命令:“整个机构都要连根拔除,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腐烂延续,所有人都得死。”然后所有科学家、实验和纠纷混乱都消失了,就像没有存在过似的,只剩几头猪在实验室走廊上游荡着。

 2 ) 退变的是人类的本能,不变的是残暴的体制

序幕.如宗教般的统治方式,超度“死者”的仪式,燃烧的篝火,强烈的电流,封建思想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是实验,也是退变。

1.不同领域专家关于善恶、上帝、思维和宗教的讨论;研究所里,做法事的僧人,燃烧的火堆,矗立的守卫;

饭桌上学生们谈论着死亡,当他们来到的餐厅,这里好似‘娜塔莎’曾经工作的地方,白天的餐厅,轻松的工作,吵闹的欢笑,夜晚的餐厅变成了‘娜塔莎’的挥之不去噩梦;

夜晚的聚会上,端着酒杯的共青团员谈论着革命,浮于表面的革命就像没有深入人心的爱意,终会破裂和消散;

酒后的舞蹈,轻松欢乐的人群中,一双诡异的眼睛盯视着独舞的女子,戴着眼镜的男人们讨论着人们的所作所为;屋外的人成双而舞,屋里的人纠结生活,男人摔碎酒杯,女人尖叫欢笑;

玻璃容器中,一边是猴,一边是人,人模仿着猴,猴观察着人,生物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别性,一目了然,本能反应的再现,是科学的探究,是怪异的实验。

2.被关在牢笼里的老鼠,持续多年的实验,却无法探究其的意义,为了实验而实验,只是无所谓的重复无意义的工作行为;

简陋的休息室里,一盘食物,几杯白酒,短暂的空闲,闲暇的交流,日常的琐事与争吵,无法命令下属的管理者,愤然离去,被审问的女人,不能为自己辩解;

在厨房里打闹说着戏谑话语的员工,餐桌上啃食着肉骨头的学生,酒后胡言乱语的男人,抓着女人的屁股,说着爱的谎言,被逼得发狂的主管,摔碎酒瓶,走走停停,不信任别人,不信任自己;

独处房间的两人,吃着巧克力冰淇淋,男人调情,女人陪笑,被脱下衣服,压在身下,半推半就,沦为男人的胯下之物;

“有多少科学进步,是由错误产生的,而这些错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呼吸实验,有人紧张,有人放松,有人焦虑,有人无感,有人痛苦,精神上的折磨,肉体上的摧残,像梦游一般的手舞足蹈,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没人关心发生了什么。

3.盘问细节,深究背景,不是规定,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也是体制内部人员的过度敏感和紧张;

躺在摊子上的学生,被控制的呼吸,集体式的催眠,精神放空,肉体渴求,相互抚摸,彼此亲吻,在实验中所展示的是人类原始冲动里对性渴望的真实写照;

“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小白鼠。”

小白鼠展示了人类饥荒时期的面貌,为了观察本能而做的实验,结果只能说明:人比老鼠要冷酷得多,比任何动物都冷酷得多;

自认为是最强大的国家,无视社会的发展现状,只看见其它国家的缺陷,却不能审视自己的不足,分裂和失败是迟早的结局;

年迈的老人,在牧师的祈祷词中,吃下圣药,喝下圣水,在赞美上帝的话语中,渴望延续所剩无几的生命,一切都只是空想。

4.火红的房间,若有若无的歌声中,调情的两人,亲吻,抚摸,脱衣,还未开始,被突如其来的同志打断了性欲;被迫辞职,言听计从,是体制内最简单的一个环节,心有所怨,只能忍气吞声;

“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两种诱惑:自由和权力。”

晚餐时的聚会被打断,逐渐严厉的管制,使人既无权利也无自由,收走花哨鲜艳的家具,换上单一呆板的办公桌,是为了让所有人明白,这里只有工作和实验,其它的事都是违禁;

不明所以的学生,被强制剪下头发,被强迫写下宣言,被要求说出秘密,被威胁,被辱骂,被扇耳光,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类似的经历,再次让人想到了‘娜塔莎’;逆来顺受并不道德,却无人反抗,因为有心无力,因为软弱无力,只得剪下头发,留着和管理者一样的光头,慢慢被这个体制所吞噬。

5.被当做试验品的婴儿,注射药物,安置仪器,实验者冷眼旁观,只求创造,不计后果;

无人管辖的聚会上,砸碎餐盘,听吵闹的音乐,跳放纵的舞蹈,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与分歧;

充满了暴力的生活,需要刺激才会有趣的生活,是体制中领导者固有的本性,人谁都能看透,任谁都会明白,只有深陷其中目光短浅的人才不明所以;

用金属器具磨掉人的牙齿,不是为了获取情报,只是一种惩罚;关于救世主降临的信仰,思想与教义的密切关联性,人类体能极限测试。

6.用复杂的数学公式来定义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频率,只是片面的数据分析;

成年人下班后玩脱衣多米诺骨牌,却被认为是违禁行为,写承诺书,在人群前做忏悔;

抛洒树叶,营造秋天的景象,自娱自乐,自我安慰,是在严肃体制中为数不多的幻想;

“物质世界与我们所见、所感、所触,完全不同。”

在听不懂的吟唱声中,欢笑,思考,睡眠,烦躁,困惑,做平常之事。

7.“一旦开始自慰你就输了。”

所以人们选择做爱,相互满足,相互温暖,体验肉体之间所带来的快感,这一刻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唯一的感受只有高潮;

男人之间的格斗,身体上的适应,只是为精神上的控制做铺垫;

男女之间的玩笑,躺在一起欢笑亲吻;监狱是反映现实的镜子,研究所是社会的缩影,出卖灵魂的收据,和被迫写下的承诺书一样,是一种思想上的控制方式;

蒙上双眼,反复进行的体能实验,人类仿佛一台无休止的机器,不停运作,没有思想;

转盘上的抗眩晕式训练,广场上的撕纸实验,无不考验人的心智,想要解脱,唯有自救。

8.“如果这个世界对你一无所知,那你也将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

重点不至于撕纸,而在于完成和观察;反复无常的实验,让人们混淆了实验和生活的区别;

每天的会议,讨论内容广泛,包括:政治、战争、思维、共产主义、国际关系、批判错误,工作安排,是新一天的思想控制和意志传播;

没有音乐和舞蹈的聚会,突然闯入的女人,泼洒的伏特加,无法忍受的矛盾,餐桌上的同性恋,人们习以为常;

画室里的现代艺术创作,屁股上涂上黄色颜料,怪异的作品,没有含义的作品;

聚会后餐桌上做爱的两人,宣泄过后,依然渴求,人类的欲望永远无法被满足,只能暂时遏制。

9.参观研究所的合唱团,带领众人齐唱优美的歌曲,是严肃体制中少有的和谐之境;

“这个地方不适合有孩子。”

被选中的猪,套上头套,绑住四脚,写上死亡标语,锋利的长刀,捅入其中,沉重的斧头,砍下头颅,鲜血淋漓的地板,不敢直视的女人,热血歌唱的男人,以科学之名歌唱,以实验之名屠杀;

脱光上衣的人,站在餐桌上欢乐,飞舞的长刀,插入画作之中,病态的放纵,过度的欢乐;

防止腐烂的唯一方式,就是消灭一切存在的证据,只会执行任务,不惧后果的敢死队,摔碎所有东西,杀光所有的人,只剩几只无用的猪,和一堆堆残破的物品,一具具冰冷的尸体,一个仿佛没有存在过的地方。

短评: 让人绝望无言的严肃体制下的各种实验,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意义,不过是体制下个人的空想;领导者说,下层人做,结果不重要,关键在于执行与完成,没人在意所谓的得或失,每个人都是体制下的一个零件,用完了也就废了;口口声声说着国际事态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却依然只顾着研究所实验的进展,从老鼠到猴子,从幼儿到成人,无不成为实验的对象;下班后的聚会和狂欢,被逐渐禁止,却从未消亡,每晚的音乐聚会,餐桌上的美酒咖啡,嬉戏欢笑的人群,一直都在;偷偷摸摸的性爱,情侣间的安慰,也抵不过那思想上的强制控制;心理上的个人需求,逐渐演变为不可控的屠杀,所有人写下的承诺书,不过是提前签下了自己的死亡证明,当一切发生之时,只能任人宰割,因为这个研究所无人知晓,破坏所有的东西,让其化为灰烬,在寒冷北风的吹浮之下,消逝在了历史之中。

 3 ) 一点感想

花了一个星期才准备好看的片子,看完以后真的无比后悔没有再等等。

无疑是空前的,但希望它从此绝后,监狱实验是可怕的,可怕的从来不是营造而是浸入,让我觉得投资人在做一场希特勒的春秋大梦,是有反思,反思都交由受害者。

全程不适,结尾直接崩掉,感觉后半部分它直接把演员和观众对于这是剧情的分界线磨掉了,我不懂是艺术化的电影还是电影化的实验艺术,如果空前创举总得牺牲少数人,那也得有负责措施,类似“因为是找的本身妓女所以强奸没关系”之类的话还是回家说给你母亲听吧。

(CULT片看过不少,但这个着实让我觉得心理不适,有感觉,故事也都很好,噱头也够味,但总觉得是私人隐秘黑暗内心的宣泄。前面有帕索里尼,丁度巴拉斯要达到生理不适可能还差很多)这可能就是再小众也是一个团体,个人就显得不被接受的道理。电影可以,实验为目的的话,太不人道,红领巾看来像是恐怖片。

以上,仅个人看法。没达到灵魂升华的程度,但是有思考。

 4 ) 退变:从纯粹的理想主义到虚无主义的跌落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面对《列夫·朗道:退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6个小时的电影要怎么看?再深一层,为什么要拍成6个小时?再深一层,什么是电影?该有一个固定的形态吗?

无论如何,《列夫·朗道》系列都在突破或者说挑战着人们对电影的认知——超大规模的制作,超长的拍摄周期,超常规的拍摄手段,这些都做足了噱头,抓尽了眼球。可是,需要注意的是,面对艺术作品,观众应该更关注其最终呈现的效果,而不是其制作的过程,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面对《列夫·朗道:退变》的第二个问题是,作为有十几部的系列电影中的其中一部,单独看它会有完整的认知吗?会不会因为对前后语境不熟悉而造成观影的困难?

事实上,在完整地看完6个小时后,发现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尽管没有看过此系列的其他影片,单看这一部,也足够形成认知闭环,明白影片的表达。

这个系列的拍摄手法极致到令人发指,但从影片的呈现来看,首先,这不是一部纪录片。尽管演员有大量的非职业演员,封闭生活、拍摄很长时间,但是摄影机拍摄的是有着明确表达意图并且带着戏剧冲突节奏的影像,并不是日常生活的记录。第二,这也不是新现实主义影片,影片完全是架空的,尽管有真实人物的映射,但反映的也不是现实问题。第三,这部影片的娱乐性并不强,尽管影像有比较大的尺度,但是带来的感官刺激并不让人愉悦。

这部电影更像是一篇社会学论文,从主义等同于宗教这个观点出发,通过九个段落,详细演绎了意识形态的形成与瓦解。这个阐释过程可以说是非常有耐心的,并且很有条理。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

从电影的片名来看——“退变”,而不是“蜕变”。其实影片展示的整个过程,从想要优化社会的研究所建立开始,就是准备要实现“蜕变”的。人种越来越优质,社会形态越来越完美,人的思想意识越来越高尚,生产力极大提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实现惊人的发展速度,打造一个人间天堂。

但事实上,社会精英汇聚一堂坐而论道还在畅享2020年的发展成果呢,计算公式、 测算模型都搞出来了,作为理想社会小小缩影的研究所先崩塌了。事实上证明了这种极端的理想主义只能带来极端的发展结果——退变,直至毁灭。并且这样的毁灭力量并不是来自敌人,而是来自于自身。

这样的主题其实并算不上什么宏大叙事,也不要因为篇幅较长就认为是什么宏伟巨制,更不要因为其拍摄手法如何走体验派的路子就认为是特别现实主义,反而一切表现出来的就是一场思想实验,只不过代入的条件假设较多,众多的人物、阶层让影片眼花缭乱,其实每个明确的段落已经把表达的路径摆得明明白白,并且有且只有这一条路,通向最终确定的结果。

退变的演绎过程是怎样的?

整部影片分九个段落,层层递进,不断的演绎,每一段都有其合理的支撑,但是放在一起发现,我们离最初想要达成的目标已经太远了,修正已不可能,只有推到重来。

1、在影片最开始抛出命题,将主义和宗教等同。而探讨宗教的核心命题是——上帝是否存在。这个命题不仅牵动宗教改革的进程,同时也一直推动着西方哲学的发展,所以这个命题的抛出并不意味着一开始就跑偏了。按照康德哲学的说法,“人类普遍都有理性。理性给自己立法,因此所立的法必须是普遍的与必然的,有如至高存在者的命令或者上帝的命令,因为只有从一个道德上完美又无所不能的意志(上帝),以及由他而造成的协调,我们才有希望达成最高的善,这就是道德法则给我们的义务。”简言之,“真正的宗教就是对我们所有的义务而言,要把上帝视为普遍受尊崇的立法者,把人的义务视同上帝的命令”。可以说第一段貌似没有破题,但其实非常高效的点出了题眼,追求至高无上善没有错,履行义务也没有错,但那个充当立法者、协调者的”上帝“是谁呢?可以是另一个什么人或者组织来充当吗?在这个段落里,在第一个等式建立起来时,答案其实就在不远处了。

2、无论在宗教中还是社会中,人是参与的主体,而人的特有属性是社会性,于是在第二段推演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按马克思的理论来讲一个人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这个人本身),在社会关系中发现核心驱动力是人的本我,也就是本能的、兽性的一面,而不是超我。第一段结尾的”镜子“实验,就是在为第二段作序。

3、既然本我是凸显的,人的理性是不奏效的,这个社会是不体面的,至高无上的善的实现是会受到影响的,于是推进到由外界的力量来纠正本我,促使人来自我悔改,这是舆论层面的作用。

4、而显然,仅靠舆论的力量是不足够的,于是组织的强制手段按捺不住了。从第四段开始,组织的强制力量一次次升级。在第四段是对”不合适“行为的强制纠正,开除职务、写保证书,对已经发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强制纠正。

5、人这种东西,纠正起来实在太麻烦了,没完没了的麻烦。于是怎么办呢?从根上改造吧,从婴儿开始,改变大脑结构,让它变成天才,损害大脑的平衡机制,让情感部分对认知部分进行补偿,打造冷血机器。看到亲妈死了都不哭,看到数学公式一眼就出结果的那种。

6、既然情感本身都成了麻烦,那么铁的纪律就是非常必要的了。并且铁的纪律针对的是所有阶层,从权威人士到掌勺大厨无所不包,并且能在一个台面处分。同时,纪律的核心是监督,执行者队伍的建设就非常必要。一群根红苗正的年轻壮汉被引进,都有为了主义杀人不眨眼的基本素质。得到了执法的许可后,在他们眼里所有人都是潜在的执法对象,包括位高权重的学术权威家庭。

7、第七段开篇就秀了一下执法者的肌肉,并且”插入“了被执法者,这是能力的层面。注意,评判一个人能不能干成事,除了能力之外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就是意愿。而这群执法者简直是完美的,用主义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好的要优生优育,差的要流放隔离,把主义演化成纳粹。

8、第八段尤为精彩,一边是理性的学术大佬在推算理想社会的发展模型,展现理想主义的光辉;另一边是非理性的执法队在糟蹋一切,科学、艺术、道德。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在极端使劲,殊途同归。两方面通过鲜明的对照,貌似一个理性一个非理性,实则在同一个出发点上,也必然落到同一个归宿上。

9、貌似第九段的主题是屠杀,是大清洗。其实不然,这场屠杀未必存在,而揭示的出来的远比一场屠杀还要糟糕得多。这场屠杀从猪的牺牲就已经拉开序幕,与前面违反纪律被处分不同,这些人被处死不是因为他们犯了什么该死的罪,而是这场实验失败了,追求的主义行不通了。这不是大审判,而是上帝死了,其他人都成了殉葬品。片中研究所的这些人存在吗?这不重要。想想这之外还有多少人会在这样的处境中就这么不知不觉的消亡了,想想前面学术大佬假设的理想社会先从少部分人开始试验,50万人,之后再逐步扩大。如果失败了呢?这50万人是不是就没了?这么想的话,研究所这些人又算什么呢,还好没研究成功。

这部电影的鲜明特点

回味这部影片,其特点是非常鲜明的。首先是素材极为丰富,同时表达主题集中,影片这么大的篇幅充斥的内容极为杂糅又浑然一体,没有灌水之嫌,所有表达都井然有序,呈现的内容都有其价值。表达主题呈现完整统一,所以尽管有6个小时的片长,仍作为一部电影而不是分开或者做成剧集的形式来呈现,给人的感受更加完整,递进更加紧凑。

其次是演员的表演自然流畅,确实得益于导演的拍摄方法。演员长时间的生活和磨合对人物的塑造有很强的帮助,同时大量的拍摄素材让导演在剪辑时方便取舍,但也极大地增加了后期的工作量。

三是制作精细,细节丰富,质感突出。导演对年代特点做了非常好的还原,下了大功夫,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处处有细节,处处有呼应,浑然一体又各具特色,实为不易。相信一定有大量的考据党在之后对整系列影片做完整的考证对比,不失为一大乐趣。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像是稀释版的《萨罗》,这是我在观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两部影片设定几乎是一致的,但《退变》远没达到《萨罗》的极端境地,那种非常直接的冲击力并不强,并且影片的基调也一直处在较为压抑的状态。但正是通过这样慢慢的演绎和渗透,反而让人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理性的审视眼前发生的一切,让人渐渐明白所看到的一切是多么的荒谬,同时引起人们的强烈不适和反感。

 5 ) DAU:不是名垂青史,就是遗臭万年

文/笑意

公众号:抛开书本

我在柏林电影节,看了8个多小时的DAU,经历了过山车版的观影体验。

DAU在柏林首映之后,似乎全世界都在讨论这个“真实版楚门秀”。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这个备受争议的电影项目,我觉得有必要谈论一下电影的内容本身。

以下剧透预警。

娜塔莎

入围主竞赛的影片《列夫·朗道:娜塔莎》,从五十年代苏联某神秘科研机构餐厅的两个女侍应Natasha与Olga的生活切入,Olga年轻美貌,Natasha则已半老却犹然风韵十足。

我们看到她们白天在餐厅接待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与警官,还有他们的家属,似乎游刃有余,井井有条;而晚上却一杯又一杯互相灌醉,借酒消愁。

两人在谈起什么是真爱的话题后,Natasha突然因为无法忍受Olga不懂爱的真谛而开始斥责她,Olga则用自己的年轻来讥讽Natasha青春已逝。Natasha终于爆发了,命令Olga清扫柜台。Olga此时也决心刚到底,坚持要回家。两个女人相互撕扯。这一幕撕逼大戏长而不冗,一气呵成,张力十足。

后来她们与一些机构成员和法国科学家Luc一起彻夜狂欢,一杯一杯灌下伏特加,用鱼敲打着桌子,跳上桌子拥吻。

镜头不加掩饰地记录下在酒精作用下Natasha与Luc的做爱全过程,镜头太生猛,一扫在场观众的困意,小至Luc试图解那个年代的纽扣bra却解不开的细节都让人看得兴味盎然。看着银幕上一对老鸳鸯真枪实弹的缠绵,谁不目瞪口呆?

此时Olga与Natasha的关系就很有意思了,两个人似乎又亲如闺蜜,Natasha还会把Olga拉到床边给Luc翻译,又把Luc抛在床上,在浴室一边洗澡一边和Olga比较与身边男人们不同的情愫。

而第二天白天,她们又衣冠整齐地招待餐厅的客人们,到了晚上,又开始一杯接着一杯对饮,斟满白兰地饮尽,之后一口伏特加一口啤酒,吐完了继续喝,甚至试图用啤酒来解酒。。。战斗民族果然都是用生命在喝酒。

看到这里,大家都以为这部影片只是苏联时期的生活小品,呈现苏联人民是怎么撒酒疯的。没想到正片才刚刚开始。

突然镜头一转,Olga躺在浴缸里被KGB(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人泼水醒酒,Natasha随后被带到审讯室,拷问关于她与外国科学家luc的关系,一步一步被KGB的头子Vladimir进行生理与心理的折磨——剥去衣衫,披头散发,用方才喝过的白兰地酒瓶凌辱侵犯。

但这个过程又不是我们想象的纯粹的残酷折磨,Vladimir似乎熟稔“打一巴掌给一颗糖”的审讯策略,给Natasha斟酒,命令其吃沙拉,又反复提起要和Natasha做朋友。Natasha的反应也很让人玩味,她在被凌辱后,还能收拾衣装正襟危坐,并施展她作为女人的魅力,试图取得Vladimir的好感。

男-女,强-弱,审讯-被审讯,在这种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下,高压的控制欲反抗的求生欲的对峙,显得如此层次分明,甚至在Natasha与Olga这两个女人的关系中也反映出类似的状态。

究竟是怎样的极权统治,让人逐渐陷入这样的卑微与疯狂?在影片巨大的张力与冲击力之下,我几乎像丢了魂魄一样走出影厅,一时不知道如何评论。

同时,我们也抛出一个疑问:影厅里的观众都难以平复这部电影在两个半小时内带来的心理创伤,那演员们呢?在审讯室受尽凌辱、性虐待的Natasha呢?

在崩溃边缘的Natasha,她的痛苦不是演出来的

出了影院,媒体们开始惊呼这部作品“伟大”“改变电影史”,我才开始了解DAU这个项目。它最大的特点,不是三年的拍摄,六年的剪辑时间,也不是8000小时的对白,3700万的文字,甚至不是400个非专业出身的主要演员。DAU最让人惊诧的是在这一个庞大的项目中,重构了苏维埃社会,这些“演员”是切切实实生活在里面的。

也就是说,在里面发生的压迫与侵犯,都是真实的。

媒体发布会上,影片的主创们反复解释,演员始终拥有喊停、离开片场的自由度,镜头也始终不是隐蔽的。他们自己选择了留在DAU的世界,继续他们的生活与拍摄。

退变

在看完《娜塔莎》之后,我感到这一部作品可能仅仅只是DAU宇宙中的冰山一角,毕竟它的切入点太小了,只截取了1952年餐厅女侍应的生活片段,而整个项目跨越了30-60年代的历史阶段。项目的主人公——DAU,也就是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在《娜塔莎》仍旧只字未提。

《娜塔莎》都已经这么牛逼了,那么另外13部作品会是怎样?带着巨大的好奇心,我又走进了《列夫·朗道:退变》的影厅。

《列夫·朗道:退变》一共有6个小时,分为上下两部分,故事时间设置为60时代末。由于从来没有尝试过这种马拉松式观影,我甚至已经做好了睡过去的心理准备,事实证明我想多了。

影片密集地重现了苏联秘密机构中一群人的生活,包括机构组织的会议,科学家穿梭于妻子与情人之间的生活,年轻人的饮酒与狂欢,神秘的人体试验。。。DAU宇宙其他影片可能出现的人物也一一亮相,是一场复杂而精彩的群戏

这六个小时情节层层递进,把制度的恶人性的堕落呈现到淋漓尽致,极其准确地折射了历史与当今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可怕的事情

其中KGB的头子,也就是上一部折磨Natasha的Vladimir,在这部电影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我们熟悉的诸多独裁者的影子:除了迷恋权术、控制、施虐、自恋这些特质,他的人物形象更是鲜活而多面的,甚至有时候还是“可亲的”。

Vladimir在拳击场上忍不住小试身手

论及掌控与凌辱,身处高位的Vladimir还是手到拈来,一点不输上一部在《娜塔莎》里的表现。看不惯年轻人文艺气息的衣着打扮,便让人给长发的青年全剃光了头。这一幕很熟悉对不对。

这些青年也是机构中秘密试验的受试者,试验目的是创造出完美的“超级人类”。他们后来都光着头,只允许穿一样的白背心、素色衬衣与西服,并接受各种训练,从热爱艺术与西方文学的文艺青年变成了做爱只会机械啪啪、唱着走调的歌糟践艺术品的糙汉子。

KGB的影响渗入研究机构内部之后,这个封闭的社会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放任自流到高压控制,团体内部也逐渐开始腐烂,种族主义滋生,人开始疯狂地作恶

影片看到后半段,我的内心是边大呼WTF边给它极高的评价的,它对社会制度以及人性的描述太过真实与深刻。一场场群戏又如史诗一般地展开,惊叹一阵接着一阵。

但我永远也无法原谅接近尾声的那一幕。它让我看到纯粹的恶,而这个项目的实质告诉我,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

那一幕是这样展开的: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进入机构测评受试青年的心理。那群青年此时已成为一个充斥着极端思想的光头团伙,早就看不惯这个美国人,想把他骗到猪圈和他“玩玩”。最后因为餐厅工作的女伴的阻止,似乎没有侵犯成功,只是把他吓到了。

几乎被性侵的美国心理学家

光头青年们大概是觉得不过瘾,随后就去猪圈拎起一头猪来羞辱,我们看到猪被他们蒙住了头,身上被写下“shame”等字,又被驱赶到餐厅里,大声地发出叫声,听得出是受到了极大的惊吓。其中一个青年突然操起斧子向猪身上剁去,把还在挣扎的猪头生生地砍了下来。餐厅的女伴失身痛哭起来,其余的众人也在惊诧中沉默着,看着青年们又把猪腿撕扯了下来。

极大的生理与心理不适在此时一并袭来,把我先前对此片的敬仰崇慕一扫而光

对不起,我没有办法原谅。

你们说你们凌辱的演员在片场随时可以离开,但猪就可以随便虐杀了吗?你们的底线在哪儿?

我甚至怀疑,这个项目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导演拍摄的动因是什么

他真的是在反思,还是只是单纯地复制与呈现这种恶?还是在拍摄这种恶的同时自己得到释放内心恶魔的快感?

矛盾

看完《退变》,我又开始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DAU这个做着大型社会实验的艺术项目。

首先它已经超出了复制苏联社会体系的范畴,因为在项目中生活的演员,是拥有双重身份现代人。他们拥有现代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又被这个苏维埃式的体制所扭曲。他们带着自己的名字,融入DAU的宇宙,穿着特定的服装、戴着旧时代的造型生活,放飞、迷失、再重新定义自我。

当真实与虚假的边界早已模糊,他/她在被侵犯的时候会作何反映?会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着一场梦,随时可以逃离吗?

诚然导演向观众解释了这个项目的虚构性,拍摄开始前导演会与演员沟通,确保他们对于拍摄计划有足够认知。演员们也并没有被关在DAU机构中,比如Natasha每天“下班”之后会返回哈尔科夫的家里。

然而矛盾的是,导演又在其他采访中透露,拍摄并没有剧本,而是直接拍演员们的生活,随后在整理素材时,挖掘其中有趣的故事线,把它们剪成了电影。电影中呈现的Natasha与Olga相爱相杀的关系,就是她们现实中的关系。

而其他的一些报道中也显示,他们当中的许多演员是24小时生活在项目中的。

演员们对摄影机的意识也是一个矛盾点。

DAU电影的拍摄并没有用传统的打光手法,而是打造了一套定日镜系统装置,把阳光以固定方向反射到房间中,达到自然照明的效果。摄影机都不是隐形的,但摄影师拍摄时会被黑布遮盖。

德国摄影师Jürgen Jürges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们拍摄时的场景。“有时,我拿着大相机,站在离一对夫妻一米远的地方,他们相互争执,大喊大叫,好像我不在那儿一样。”

也就是说,也许演员们对摄像机已经熟视无睹,因为它并不妨碍他们吃饭、睡觉、做爱、争吵,摄影机的存在也成了习惯的一部分,他们并不会去想“现实生活”中被纪录、被播放,而是在“DAU的当下生活”中活着。

最让我怀疑的是演员们的态度。Natasha的女主角娜塔丽在记者会上强调,自己“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自主支配着自己的感官与情感”。

曾在DAU项目担任选角助理的阿宾娜·科瓦廖娃则认为导演“残酷地操纵”了一个关于唐氏综合征婴儿的实验。

《退变》的实验室里就有从乌克兰孤儿院带进DAU的婴儿

好像这些不会自己发声的婴儿就可以任人操控,就像实验室的动物任意被宰割一样。

我又查到一年前法国《世界报》就采访过《退变》中饰演美国心理学家的美国演员。他在拍摄中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难以谈论当时的情景。

在那一幕中,他是差点被强奸了的。施暴的“演员”,是受导演邀请的真正的新纳粹分子,包括因殴打别人而入狱的罪犯

我想,导演作为幕后的操纵者与人性的观察者,大概是不会承认自己玩脱了吧。

大厦的筑起

在DAU的世界中,可以说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从上帝视角揭露人的罪恶与制度的腐化

他知道自己正在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playing a big game. 这大概也是让诸多主创人员欲罢不能的原因。

导演自己出身于艺术世家,祖父是一位艺术家和演员,父亲是一名享有声望的导演,曾执导苏联第一部被禁电影《玻璃琴》,母亲是一名语言学家和编辑。

导演也有着浓厚的苏联情结,至今依然把自己视为“苏联人”

他第一部执导的电影《4》在欧洲激起了一阵水花,在鹿特丹拿了金虎奖。这为他后来创建DAU项目打下了根基。

后来他想拍一部关于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DAU)的纪录片,剧本基于DAU的妻子的回忆录。

颜艺无敌的苏联天才物理学家列夫·朗道,敢公然挑战爱因斯坦

据说最初的剧本由俄罗斯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索罗金编写。索罗金也是一位很有意思的作家。他的作品被称为“颠覆传统文学的另类文本”,他的代表作《蓝色脂肪》,在俄罗斯当今社会危害最大的三本书中名列第三,涉及克隆人、军事实验、时空交错、二战、苏联体制等等题材,备受年轻人喜爱。喜欢的朋友们可以深挖一下,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索罗金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

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为了让演员体验苏联时期人们的心理和情感,就萌生了还原苏联研究所真实场景的想法。

他在欧洲找了联合制片人,并靠着《4》积累的声誉与人脉找了许多制片公司与基金会投钱。

盘点一下欧洲给DAU投资的公司和机构吧:德国的Essential Filmproduktion公司,柏林-勃兰登堡媒体促进协会,德国WDR/Arte,法国Arte电影事业部,中部德国媒体促进公司MDM,瑞典电影协会,Film i Väst公司,欧洲委员会基金Eurimages,鹿特丹休伯特巴尔斯基金,乌克兰文化部,德国X Films Creative Pool Entertainment公司。西方显然对重建苏联机构的想法很感兴趣。他们的资助让项目开始起步。

俄罗斯文化部当时也给DAU投了钱,但在2015年因为项目未按期完成而要求DAU项目退回之前投的34万美元,并大力斥责DAU的电影是色情宣传。

欧洲电影机构的这些投资很快在DAU不断扩张的规模下很快被用掉了。资金链断裂,项目也将面临夭折。在这个时刻,金主爸爸出现了。

金主爸爸名叫谢尔盖·阿多涅夫Serguei Adoniev,是一位神秘的俄罗斯富豪。他是导演之前影片《4》的粉丝,在项目实行的十三年里投资了数千万资金给DAU项目,并且不过问拍摄事宜,不需要任何回报或挂名,全心信任支持导演。

富豪本人的背景也很有意思,深挖的话能挖出不少大料。他是俄罗斯电信业寡头,Yota公司创始人之一,前几年普金亲自安利送金砖国家领导人的手机YotaPhone就是出自这家公司,后来又在Yota走下坡路之前把股份卖给香港公司,成功套现。他和普金交往甚密,曾经因为贩毒经济诈欺被FBI调查。他本人持有的保加利亚护照被撤回,但这根本限制不了他,因为他的夫人也早已加入保加利亚籍。

2011年的阿多涅夫与普金

资金的保障,让导演一心扑入这项他坚信能改变历史的项目中,逐渐构建起这座大厦,坐着私人飞机腾飞。

实验与未来

DAU结束拍摄之后,它的社会实验并没有结束。

导演是怀着巨大的野心的,他准备在柏林、巴黎和伦敦分别策划DAU的沉浸式艺术展。

2018年,DAU团队来到柏林。他们要做一件挑战德国人底线的事情:重建柏林墙。他们选择了柏林市中心的一个街区,试图建造一面柏林墙的复制品,给参观者提供冷战时期那种失去自由感的沉浸式生活体验。在墙内的区域会有一个向外眺望柏林的平台,对比冷战时从西柏林窥视东柏林的平台。

这种揭伤疤的行为,最后当然被柏林市政府冷酷地拒绝了。毕竟亲历过冷战历史的许多中老年人还活在创伤中,更别提制造创伤了。

2019年初,他们来到巴黎重构了DAU的苏维埃小世界。和原本在柏林的设计一样,参观者必须购买“签证”,进入区域时必须交出自己的手机,换取另一部导览手机,包含了纪录片、展览与音乐会。展览中还布置了苏联时期的房间和用具,1:1还原电影人物的蜡像展。

巴黎展入口处交手机

DAU演员蜡像

如今在柏林电影节两部影片的展映,也为DAU项目积聚了世界各地的许多关注。《列夫·朗道:娜塔莎》在主竞赛拿到杰出艺术成就奖(摄影银熊奖),掀起巨大的争议,但也给将来其余12部电影的推出造了一波声势。

摄影师Jürgen Jürges拿了银熊

据导演透露,未来他将“建造一座5000人规模的实验性城市,这5000人来自全世界,这个城市的一切将会被记录,一切都将是公开、透明的”。

野心勃勃的他,不是名垂青史,就是遗臭万年吧。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6 ) 一个放弃的影迷吐血推荐!

6小时的退变,真的看得我吐血#太长了。。。头一次没看完放弃,还决定说下这个系列目前我的一些看法。 1.导演意志还是挺清晰,我一直是顺着导演意志去理解,可以说是一种创作和假想还原,在内容之余,融入了这种假想社会生活化的一面,有些社交型的元素,在电影里头并不多余,反而增添生活真实感。 2.这部电影的影像运用,基本是与我的审美是两种理念,他的影像集中于群像捕捉,没有特别艺术化或者风格化的东西,但是其实又自成一套风格,比较现代化的一种,娜塔莎这部其实还欠缺一些影像力度,说不准这是问题还是不足,也或许也恰好。退变我真不一定能坚持看完,这个时长很考验我的观影耐心,但是开场关于宗教与共产主义的探讨,非常有意思,它通过宗教与共产主义的争论,进一步论证所有带有目的性的某种集合都可以归类为“宗教”,进而将宗教范化,去神秘化。再就是“超意识心理学”实验,这个是我知识的盲区,电影借此时探索人性对兽性的回归,这个也做得挺不错。此外,穿插各种实验。 3.这个系列无论如何,对我而言,它是很有突破性和创新性的东西,我发现它与以往电影的政治性目的与思想有更多的差异,它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放眼影史(我已知部分),我觉得当代在这样的影像条件,这样的电影创作环境,以及这样的时代,有这样的一部创作,非常不易。 4.没有十全十美的电影,即便我打100分的电影,我还是能鸡蛋里头挑出骨头,但对这部电影,我确实更多去看到它的亮点,挺惊人。

最后,期待全系列,我会选择性去看一部分,全部看完,对我这种没耐心的影迷真的不现实,但我吐血推荐有耐心的影迷务必看完。。。

 短评

#Berlinale20-40 前五个半小时的铺垫使得最后半小时的屠戮如此心惊又如此合理。导演是个大暴君,关于本项目的一切都将经受电影史的伦理争辩。

4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不同于《娜塔莎》窥一斑见全豹的手法,《degeneration》有意将格局拉大,更加直白地加入历史脚注和充满哲学意味的画外音以丰富文本的厚度。影片第一部分略显混乱,但第二部分渐入佳境,将一个逐渐走向疯狂的微型社会浇筑在六小时的宏篇巨制中。至此,柏林电影节上先后放的这两部《DAU》虽创作思路不尽相同,却殊途同归,既有宏大历史,也有小人物,犹如早已陨殁的苏联帝国的一次借尸还魂。

5分钟前
  • 日王仔
  • 推荐

楼下没看过也能评分?

6分钟前
  • 便民老板
  • 还行

純粹的惡!是怎樣的力量讓導演和背後的資本將其邪惡的慾望付諸現實?制度對人性的碾壓並不需要額外的傷害來呈現,這是常識!

8分钟前
  • 最后一代沉树
  • 很差

#70th Berlinale#官方展映。影片全长9小时,这是为柏林制作的特别版。看完才觉得选[娜塔莎]进主竞赛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而把[退变]放在[娜塔莎]之后再行展映也是非常有逻辑的。其第一部(分为5段)基本可以概括为“政治强人阿日波的崛起”,第二部(分为4段)可以概括为“直到大厦崩塌”,占据重要篇幅的无视一切文化教养、信奉人种论和拳头的“土狼”们,我猜参考的一部分是戈尔丁的《蝇王》(猪头的典故都用出来了),还有一部分应该是WG。影片鸿篇巨制,但叙事并不完整,结尾清场戏虽然非常惨烈但是怎么看都像是导演意志强加的团灭结局,并且颇有十几个人物按照电影叙事要求必须交代的人物结局根本没交代。作为一部电影而言,四星是我能打出的最高分了。

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不知如何评价了 结束和导演及主创的谈话 听得我很难受

13分钟前
  • 小马小马马
  • 还行

导演到底有没有底线?或者导演到底知不知道什么叫做底线?

15分钟前
  • 向好
  • 很差

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

16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还行

这个年代可能只有这个剧组敢拍得如此直接,血淋淋。6小时分成两部分,你会看到文明如何一步步被毁灭。第一部分结束时想了不少要写的点,然而极权和野蛮不断升级,一切都在影片结束的那刻崩塌,简单的文字描述已经没有意义,我也实在无法概括结尾部分带来的震撼与恐惧。

21分钟前
  • 蜘蛛我一脚踩爆
  • 力荐

主题还是可以的 把某主义和萨满、佛教、基督、科学等放在一起比较 才知道这种主义是多么恐怖 空间也有多重有效性 但叙述和分段都有问题(绝对是狠狠减分) 能感觉到素材多得装不下 然后就只能按长篇小说那么个格式来写 还是能力赶不上野心的问题 除了横摇和手持就不会别的方法了 换句话说如果DAU宇宙是这样的 那么14部合起来不过就是套装电视剧的水平 说不定还不如

24分钟前
  • 灰狼
  • 较差

要PTSD了。最后一段多少能 justify 六个小时的长度,但也仅限于此了。塞满了太多琐碎的信息,想覆盖种种主题,结果只能靠旁白和exposition灌输;标榜是真人纪实,却又情不自禁玩预测未来假装本片很智慧;既然有明显的剧本和操控痕迹,何必玩“刻意不干预”那套?和看娜塔莎的感觉一样——大可不必。同样的素材交给大师处理会更上很多台阶,本片看似工程浩大,实际上是去艺术加工还偷工减料的产品,为国际观众创造猎奇话题和窥镜的噱头性远大于其本身的价值。而对于时刻能感受到现实与影像关联性的某些地区观众而言,这实在是一场受难。

27分钟前
  • Rebel Scum
  • 还行

可能一部分国人喜欢以无为贵 😀

29分钟前
  • Eyo
  • 还行

仍然是一个超五星,一部共产主义启示录,六个小时不间断的目不转睛几乎打破生理极限。如果说Natasha钻探到了人性的最深处,Degeneratsia则完成了坏制度的影像教学。我真的从来没有看到过任何影像,可以如此有力而完整展现人是如何一点一点从社达主义进化成种族主义恐怖分子的,更可怕的是环顾周围发现这种事情并非虚构,完全是真实存在的。全片最有力也最荒诞的一个段落,大概就是扛着斧头唱起我们爱科学。两段式结构,两种堕落,一种比一种恐怖。结尾其实很有铺垫的:其一,科学家被Azhippo引蛇出洞,一个KGB头子怎么可能让科学家干掉KGB,肯定是被先下手为强;其二,Azhippo被外国科学家光靠看面相就识得体无完肤,最后这一击显然是故意不动声色蓄谋已久;其三,众人的恐惧和沉默,恐怕也只能带来这样的结果。

3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开头两个小时,灯光团队还没到达?

37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5/10。观影过程是痛苦的,可能是缺少一个主线的原因。分两次看完,每次看完就倒头大睡。给我留下印象的有真实杀猪、审问戏、餐馆糜乱生活、撕纸。

42分钟前
  • 乍暖
  • 较差

是应该把自主权交给观众,但是如果是凑热闹的话,拜托不要煽风点火了。很害怕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47分钟前
  • 我坐
  • 还行

这部六小时的群戏强化了《娜塔莎》的“极简”感。原本还想抱怨一句片尾的大血洗决定铺垫太少,但整部作品的逐层推进还是再次震撼到我(虽然更喜欢上一部的局部放大处理)。另外,片中关于现代艺术的那一刻钟精彩段落真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学术案例了。近期决定整理一下该片诞生背景以及被最终撤销的柏林展览等丰富细节的德语报导。

52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不就是一个“新官上任抓生活作风”的故事嘛,硬生生地被导演拔高到了人性和政治的高度,我倒是觉得大可不必!

55分钟前
  • 木石子
  • 还行

【补標】下载大屏再看已经忘了看过系列几部了

58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柏林电影节上看过两部DAU系列,听完两次主创talk,我已入DAU教。///早上起来收到很多留言,根据在talk上观众的反馈,大部分人震惊大于该片或准确说该项目应该给人带来的反思。昨天坐在剧组的前面,导演就在我的正后方,经常会听到女演员们在笑。就像主创们说的,他们生活在一起三年,彼此非常熟悉,这个电影的创作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必须注意,电影中一切都是虚构的,有剧本,但不同于传统剧本,很多都是演员的现场发挥,类似于即兴表演。大家所关心的心理状态,包括Natasha本人都一再否认现场有心理医生,也没有人接受心理治疗,因为没有这个必要,他们在一起生活得非常和谐,所有人都很开心,那里充满了爱。这个对于外人,甚至对于去过现场但是只短暂停留的人恐怕都难以相信。另外一方面,这部电影又是真实的。

1小时前
  • Q影誌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