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央视播出
《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于近期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CCTV10),成为网生纪录片向国家电视台反向输送的典范,(网络版又名《大地情书》),也是新生态环境下凭借卓越的影像产品,深度联动多平台、多领域、多品牌,树立中国纪录片创作、输出、营销、弘扬主流文化价值的新标杆。
《大地情书》(第一季)以“看见•东方之美”为主题,用最诚挚的态度,借助电影奇观式表达,将10组百感交集、沾泥土、带露珠的乡土故事呈现,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了广袤黑土地的自然美、人性美、风物美、东方美;其立意高远、格局宏大、美剧质感,让人视觉绽放、情感沸腾,是一部充满着情感温度与现实厚度,饱含着思想深度与艺术精度的精品力作。
【圆满收官——收获斐然的口碑和人气】:自开播以来《大地情书》评分一路走高,豆瓣评分高达8.9分,仅首播阶段正片播放量达136万小时,亿万网友37万弹幕;视频点击量达1.7亿次;热度一路飙升,连续5周强势占据优酷榜单TOP1;超级大V(1000万+、 100万+)倾情推荐。
不仅如此,《大地情书》还斩获多项纪录片大奖,并引发各类媒体实力发声点赞,和众多KOL#意见领袖对“情书”的全新解读,更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 “以电影美学呈现乡土中国之美”,“乡土中国影像志”、“在奇观式表达中传递情感共鸣”、“担当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文化责任”的“高级感影像”,一时激起全网对“地域”、“风物”、“特产”、“乡土中国”、“东方人文美学”等话题的热议,成为现象级网生文化作品。
【 把握“主流化”特质】:
《大地情书》深谙“文旅融合”、“青山绿水”、“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电商助农”对于中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影像以深入的采访和细致的观察,奇观式呈现当地特色生产活动的同时,一幅幅文旅融合、青山绿水、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扑面而来,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感受乡土中国之美;同时影像注重捕捉“平凡人”身上的精神魅力,润物无声地把新时代中国人的坚忍不拔与乐观向上还原了出来。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地域风貌与时代精神相得益彰,东方之美的源流和内涵缓缓铺陈在我们眼前,彰显出纪录片的品质和时代正能量。 这里物产丰饶 民风淳朴 这里山河远阔 风景绝美
【树立人文盛宴新标杆】:
每一帧都是热血沸腾的视觉盛宴
用高级影像视听,表达质朴情感
用美剧质感,打造领域极致产品 电影大片的摄制规格 大开大合、波澜壮阔的画面极具艺术色彩,极大地凸显了纪录片的“高级感”
【彰显艺术精度】:
《大地情书》也没有高举高打,而是着眼“平凡”,以普通农民为主角,将沾泥土、带露珠的乡土文化,经由“电影美学”呈现,波澜壮阔,大开大合的画面,极大地凸显了影像的“高级感”,也赋予平民化的人物与环境“高级”的美感和格调,与思维中的“乡土”形象形成对比,在反差中凸显艺术张力,给人惊喜,令人震撼。“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高级感”正是该影像不遗余力的艺术追求。 虽然素材全然集中于一市之内(黑龙江绥化市),但该片并没有降格为掠影式的地区宣传片,而是兼顾了地域性与普遍性:以奇观式的表达展示地域特色生产活动,以描摹全人类共通的情感达到观众共鸣。
可以说,在保证了题材平民性的基础上,该片在审美方面并不“平民”,而是与《舌尖上的中国》类似,投向了一种更为“高级”的电影美学,一种“精致”的审美范式。
另外,《大地情书》没有采用惯常的宏大叙事,而是将地域精神、特色风物、农业特产、旅游文化、文化传承这些大主题、宏大叙事,碎化、拆解为小故事、小人物、小情趣、小场景、小确幸,突出“年轻化”表达成为创作方向。
[cp]有部新出的纪录片叫《大地情书》都看看吧 微博可以看全集 就讲了东北十组平凡的小人物 甚至都没受过啥教育 就是最普通的劳动人民 看看平凡而伟大的人民 我们这片土地呀 很神奇 很不一般 有一种外人难以理解的乐观主义 比如说 癌症病人除了化疗咋抗癌呀 祈祷?念经?忏悔?哎呀神呀我错了求求你饶了我吧?不滴 十来个癌症患者组个班子去农村唱二人转 给农民唱戏去 东北农民那质朴的欢笑是最好的良药 能治好癌症吗 恐怕治不好 但是能治好恐惧和虚无 有个叫马三邪的平凡渺小东北人就这么耍着手绢唱着二人转在欢笑中死了 这种无谓和豁达在不信教的人里不常见 这人没了 不见了 就好像一片鹅毛大的雪花润在了这么一抔黑土里 又好像一条耗尽了生命的鲑鱼烂在了乌苏里江畔的浅滩上 消失的无影无踪 但你知道他们活过来过 不然哪有这千万年雪水和大马哈躯体攒下的油油的黑土地 哪有这一年里半载欢声笑语堆出来的人均赵本山? 这大马哈认识回家的道儿 雪花也不会往天上飘 我们这儿的人会活 知道啥是真善美 而且人不坏 不需要从八千公里之外大沙漠请个神教我们分辨善恶 你唱着唱着二人转你就懂了 或者听着别人用生命去唱你也懂了;我们这儿呀 不只有森林煤矿和大豆高粱 鱼是鱼王 虎是猫王?(不对 是森林之王 Elvis Presley: 叫我嘎哈)熊瞎子掰苞米 野猪战群狼 五仙大乱斗 胡黄白灰常 文字写不尽的是传说 照片拍不完的是雄奇 啥都盛产就不盛产坏人 能救谁指定救谁 没行过不义 沙皇老子要不叫列宁枪毙不也来了吗 也就比你彼得罗夫董叔高半格呗(正国级)别黑了 长白山黑不倒 天池你还能给他黑干涸他?你要是不嫌弃 也来走两步 没病你就来这白山黑水林海雪原走两步 我们这儿的好呀 你看得见摸得着 你就是真瞎 用舌头尝你也尝出来了;唱二人转的马三邪不怕死, 开拖拉机犁地的你彼得叔叫啥?他叫懂得生呀 http://t.cn/A6G1eM40[/cp]
一直以来,贫穷、落后、伧俗是大众对农村难以消除的刻板印象,而近期在优酷上线的纪录片《大地情书》,则试图打破这些刻板印象,将带着“土”气的、原生态的东北农村生活拍出了“高级感”。该片以精巧的脚本、精心的摄影完成了一次美学意义上的创作,成功书写了一部颇具地域特色的乡土中国影像志。在扑面而来、热气腾腾的生产生活场景中,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东北农村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如副标题“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所暗示的那样,该片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东北黑土地上的农民的故事,而以黑土地为主语则在有意凸显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敬畏和谦卑,昭示着一种农村地区特殊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态度。该片的拍摄地是一片典型的农村大地——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绥化市,每期内容细分到该市的每一个县,以各县的特色生产活动或民间艺术为索引,挖掘一群平凡世界里的生活英雄,讲述十段令人百感交集的生活故事。虽然素材全然集中于一市之内,但该片并没有降格为掠影式的地区宣传片,而是兼顾了地域性与普遍性:以奇观式的表达展示地域特色生产活动,以描摹全人类共通的情感达到观众共鸣。这使作品达到了猎奇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增加了文本的深度。
“跑山人”快速徒手攀上70米高的松树枝头采摘松果、采冰人站在极不稳定的漂浮的冰块上切割冰面……该片以一组堪称“危险动作”的生产活动开篇,以这些不为常人所熟知、又惊险刺激的奇观给观众带来记忆点,更突显了当地风土人情的地域性特征。然而,该片没有用奇观统摄全片,而将更多的笔墨放在普通劳作与平凡人物的“陌生化”描摹上。片中,无论是在辛苦劳动之余争当“大米模特”的农村姐妹,还是身患绝症依然义务演出的业余二人转演员,故事都在他们并不乐观的生活处境与一如既往的乐观性格之间找到了张力,以坚强生命对严酷环境的应答充实了故事的厚度。从这些悲欣交集的平凡人生故事中,该片提炼出全人类共通的生命与情感体验。由生与死、爱与恨、欢聚与别离这些文学艺术中亘古不变的主题,将发生在遥远东北农村的故事,转换为普通观众根植于自身生活体验的情感共鸣。放大片中人物身上坚忍不拔、开朗乐观的人性美,与解说词中的“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相呼应。
该片的亮点并不局限于内容方面奇观式表达与人文情怀之间的平衡,电影美学的借鉴亦是一条不可不提的特征。虽以农村农民为拍摄对象,但该片在摄影、脚本方面都营造出了电影的美感与格调。在摄影方面,片中的一碗最为家常的猪肉炖粉条和一锅朴实无华的大酱炖鱼在“显微摄影”下,竟像顶级名厨手下的珍馐美馔,在大量网上评论中被拿来与《舌尖上的中国》相媲美;航拍镜头下一望无际、湿润葱郁的小兴安岭原始森林,以及大块大块色彩清新明亮的稻田,更被众多网友评论为有欧洲小镇的“既视感”。在脚本方面,该片借鉴电影手法,给每一位主要人物都特别安排了几段以黑幕为背景、近景镜头的简短独白,并让人物在独白中进行自我介绍乃至才艺表演。聚光灯下的人物面部特征及表情一览无遗,显得尤为真实生动。除此之外,人物独白还扮演了类似“说书人”的角色用来推动叙事,在讲到关键情节时随即切换到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此外,一期中不同人物的独白还形成了幽默的对话,如第三期中先由主角毕家英自述“我先期不会(跳舞),后期我也会了,我也跳得挺好”,随即插入配角张英对她“无情的”揭穿:“她呀,确实跳得不咋的”,好似插科打诨,为朴实无华的农村影像平添趣味性。还有一些设计精巧的桥段也让人过目难忘,如在第五期节目中,一场传统皮影戏落幕之后,演员们从幕后走出,安静、整齐地站成一排向台下深鞠一躬,而当镜头转向观众席的时候,成排的座椅上却空无一人。这一“曲终人散尽”的桥段让观众的情绪仿佛经历了一场由惊诧到悲痛的过山车。以一种举重若轻的技法,有效调动了观众的情绪,让拯救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曲艺这一主题更加深入人心。这些显然不是随意捕捉的镜头,而是在多方面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甚至可以说流露出了些许无伤大雅的“匠气”。但是正因如此,使该片区别与一般的农村题材纪录片,脱离了令人兴致索然的普通新闻纪实类农村专题片的模子,而具备了较高的观赏性。
可以说,在保证了题材平民性的基础上,该片在审美方面并不“平民”,而是与《舌尖上的中国》类似,投向了一种更为“高级”的电影美学,一种“精致”的中产阶级审美范式。一般而言,农村题材作品中的平民性,既意味着画风亲民、接地气,也可能是廉价、粗粝和不够“精致”的代名词。而“精致”已经伴随我国剧烈的城市化进程而成为大众趋之若鹜的审美关键词,是与“小镇青年”审美相区隔、构成都市中产阶级优越感的审美标签。这造成了该题材在迎合市场需求方面的一个先天劣势,直接限制了它在资金和人才调度上的空间。这一现象在多以市场需求、“用户思维”为导向的网络原创作品中尤为突出。在近年来该题材的网络纪录片中,以完成“政治任务”为指向、平淡无味的宣教和生硬“摆拍”式的制作并不鲜见,它们不仅“作品”属性不足,网络关注度也一向低迷。而《大地情书》一片在满足内容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之外,更具备深层次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颇具“高级感”的电影美学的借鉴使其拥有了较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尊重了观众对于纪录片审美与文化的需求,成为了一部真正好看的“作品”。
近年来,《乡村里的中国》(2013年)《记住乡愁》(2015年)《了不起的村落》(2017年)等农村题材纪录片都在努力调校乡土中国作为“文化乡愁”的内涵和外延,使其不再用来指涉愚昧与文明、先进与落后二元对立的城乡关系,而趋于将乡村形象塑造为带有道德与生态乌托邦性质的文化景观,来帮助医治高速工业化的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人们精神与生态环境的危机与阵痛,同时 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 为塑造民族认同感提供新的文化资源。而《大地情书》的精神指归正与这些前作类似,同样遵循着正面文化景观的思路,为乡土中国塑造了道德良善、生态健康的面孔。同时,也在美学层面为同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范例。
乡土美
风物美
东方美
——《大地情书》 影像以“看见•东方之美”为主题,借助电影美学,以“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脱贫攻坚”等重大社会关切为切入点,讲述了一段段感人故事,光影之隙自然流露出的风景美、物产美、文化美、人性美、乡土美、城市美、东方美,令人美在心里、爱在细处。
这部充满地域特色影像既是写给中华大地的影像情书,亦是写给这个世界的影像情书,入选“情书”的地域、风物是亟待被国内外深度认识的代表。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城市。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全国性“抢人”大战打响,各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的意识不断增强。融媒体时代,纪录片正在各大网络、电视荧屏强势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比其他形式的城市宣传片,由于,城市纪录片具有“真实性、思辨性”,“极强的生命力、更为主流的受众,更有利于国际化传播”等特点,以及,城市纪录片在“传播主流价值、记录时代变迁、展示城市风貌、反映城市精神、留存城市记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城市纪录片已成为宣传城市的重要载体、记录城市发展的忠实档案,备受城市管理者青睐。《大地情书》正以更富特色的积累和全新的姿态拥抱新时代,将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家相册”。 基于“融媒体时代”和纪录片的“独特魅力”,以及城市纪录片在传播主流价值、展示城市风貌、反映城市精神、留存城市记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寻味顺德》《金城兰州》《大地情书•绥化》等皆赢得巨大成功,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城市宣传方式的革新之路,沿着这条路径,我们可以感受到如何利用纪录片打造城市人文IP、为城市立传的脉络与方向。
镜头调度充满艺术色彩 《大地情书》的画面构图、取景角度和镜头调度,打破传统模式,在4k高清镜头下,上演视觉盛宴。无论是层林尽染的森林,翠绿欲滴的稻田、热火朝天的劳作、白雪皑皑的呼兰河畔,还是晶莹剔透的冰雕、沾满露珠的秧苗、袅袅升起的山间烟雾……《大地情书》都拍出了一种极致的美感,每一帧,每一个镜头都无比惊艳,让人心神向往,心旷神。大开大合、波澜壮阔的画面,极具电影大片的感觉。
在公众号眼中衰落的东北,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太多的片段让我们感动。村口的母亲,安静度日,仔细回味此生的点点滴滴。 在老人心里,子女就是她种了一辈的庄稼地,时常牵挂,彼此熟悉; 在儿女心里,不管活到哪个年岁,回到老屋,都还能叫一声老妈,有人答应着你。正是这些人间真情,如同一束束光,穿透我们曾经的寒凉。 但愿人间从此繁花似锦,扶摇直上,在平凡的日子里,无论飞的多高,走的多远,未曾忘记的始终是故乡,是土地,是真情,所有的幸福、快乐、豁达、坚强,化作四季流云,一片风光,终身伴随在这黑土地,和她朋友们的身旁
只有五集,关于东北的一部纪录片,第一集和第五集很动容,尤其望奎皮影的介绍,千年文化在时代前进中的落寞与孤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登机在册的皮影技艺人员竟然只有二十个,且多已经高龄,画面中舅妈劝说二十岁的外甥女的画面多少弥漫辛酸,如何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民间艺术,如何有效的与市场融合,吸引更多的下一代喜欢并且加入其中,借助自媒体 专题电影拍摄项目 专业人士的呼吁和宣传,让大众首先看见,其次了解,最后总有在洋洋人海中有条件,有资质的人的,但首先,得有人去做,也希望有关部门多拍摄关于望奎皮影更深入的纪录片。
在坚韧而活泼的东北人身上看到生活最朴实无华的一面
拍得非常美,景美,人也美。故事里的主人公都很真实、可爱、动人,但其实大部分人都是非典型的黑龙江人——这和很多人眼中的东北人或许有许多出入,因为黑龙江挺特殊的,也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典型”。即便是一个东北人,可能对这些人的生活也缺乏一定的了解。从影片的角度而言,它是完美的。非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这更像是一首赞歌,一个绥化市的宣传片。至于二人转、皮影戏,其实离很多人的生活非常远。
那个在旁人看来早已失落的东北,那个年轻人纷纷远走的落魄的故乡,仍然有无数坚韧豁达乐观的生命在蓬勃地生长。是他们坚实了脚下的土地,擦亮了头顶的天空。我爱他们,敬重他们。在黑龙江疫情紧张的这个当下,祈愿故乡一切安好。
终于有一部拍摄东北的土地和人民的纪录片了。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生产劳动,东北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却总遭到刻板印象的伤害。希望这部片子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希望人们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东北
和我妈去树林里溜蘑菇时 被踩出来的路也是窄亮湿滑的 若在松树下捡到松塔 总会选几个品相最好的放在兜里拿回家摆在窗台里 帮工从大棚里检出稻苗 我爸用扁担挑运到水田里 记忆力的稻埂也和视频里的那样又危又窄 同一时间只能允许一人通过 我家菜园子有口酱缸 捣酱要先翻开大铁皮洗衣盆和红布 酱杵子一边捣 黄色大酱不断向上翻涌 要瓢出来的黑沫子杂质都会聚集在缸边 用铝勺子撇出来随手洒在地上 地上又多一道酱黄色的线 我的整个童年都依附在这片黑土上 热爱黑土地的人 也会被黑土热爱
看预告片我就想哭了,但是正片内容没那么好,只有前两集质量还算过关。脚本语言有的地方过于生硬,有刻意营造悬念之嫌。着眼小人物是很好,但采访不够深入,拍着拍着主题就失焦了。多好的素材用成这样了呢,急得我抓耳挠腮摸不到头脑。
徒手攀70米采松塔收集人间美味;零下30°无畏严寒的“纤夫”采冰人;生死无常,唯有二人转剧团里的人间真情欢乐常在(马三貌似真的走了?);忍饥挨饿坚守,松花江冰面网鱼...讲述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奋斗、喜怒。“平凡生活颇不易,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兴亡百姓苦,中国人活着真不容易。
东北人太能唠了
小范围采风,选取了当地(绥化市)不具有普遍性但极具独特性的生活方式。前两集感动中夹杂着辛酸,劳动力多么廉价可想而知;最后皮影戏表演家们对着空无一人的剧场谢幕真的控制不住,现在打着字想起这个镜头还是泪目。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大的共性是感情充沛却又理智豁达,片中明明大部分都是质朴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却能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体会到深刻的人生哲学,每个人都表现出对黑土地、对自然的敬畏,对自己所从事行业、对身边所有人的热爱,逃离东北的“小镇做题家”本人对此无比惭愧,(((m-__-)m“做题家”这个梗没有小半年是过不去了。地区经济的衰落主要源自于在各行各业市场化的今天,东北的支柱产业仍旧遵照计划经济下的政府定价,别的不说,单只要开放粮食价格你看东北还穷不穷。
最感动的是第二集的二人转部分,对东北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已经刻在了每个人的骨子里。还没去过东北,什么时候去旅游一次。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去尊重。
比想象好。笑着的马三简直太催泪了。特别是在影评里看到他真的走了,泪目== 里面的每个人面貌作为一个喜欢赵本山的南方人也觉得亲切。黑土地上有生命的馈赠,也有磨难的洗礼,永恒翻腾着人民的的喜悦和哀伤啊~粗糙又朴实的浪漫。
东北,黑龙江,绥化。采蜜的人,取冰的人,制酱的人,做粉的人,种地的人,收菜的人,驯马的人,唱戏的人,他们游曳在这蓝天白云之下,踟蹰在黑土白水之上。看到他们,你就永远不会对那片土地失去期待。
谁能知道,我看个纪录片看的一顿哭。回不去东北,最想念的东北
片花挺好看的啊,看了第一集,脚本很膈应,有风味人间那味儿
作为一个东北人,很多内容都非常熟悉。真好。
大东北给人的印象深刻,如果不看标题,感觉真的很像国外的小镇,画风和色调具备美学价值,是观赏度较高的纪录片。
广东人的东北心日益膨胀。做大酱的两口子,赶山的一家人,在冰上采冰捕鱼的小队,返乡养马的小伙子可真都太好了!开头结尾旁白的煽情总结升华少一些会更像纪录片吧,普通人普通生活的絮叨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