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已完结

主演:内详

类型:综艺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0

 剧照

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2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3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4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5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6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3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4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5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6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7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8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19我们的盖伊在印度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为丁尚彪说几句

我一般都是短评,而且这部片子也不是说好到让我可以长篇大论。但是看到一些人对这段经历的嗤之以鼻, 我真的忍不住要讲两句。


首先,有人置疑说,老丁他们多崇洋媚外,多扭曲的价值观,去了美国就不回中国了。我想说,每年去美国的多少?留在美国的多少?怎么老丁就成箭靶了?我觉得更应该惭愧的是那些清华北大的学子们。国家每年花了多少钱,就为了把这两个学校建设成为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些清华北大的学生们,享受着一流的硬体设施,然后呢,整班整班的去美国,然后呢,几个回来的? 老丁是用自己15年的青春和踏踏实实的劳动换来女儿去美国读书的机会,有什么可耻辱的?有什么可扭曲的?那些大笔花着我们纳税人的钱,然后出去建设资本主义的清华北大的高才生,才最应该被唾弃吧!


其次,那些在鄙视老丁价值观的豆友,我想你们应该是一些90后的小盆友。你们,看到的是今天光鲜亮丽的中国,没有看到过,曾经的中国,肯定也无法理解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就好像1989年的丁尚彪,也想象不到,2010年的中国是什么样。他等不了了,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家人的幸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那些说“怎么可以放弃15年的家庭生活”的朋友,你们是在用现在的价值取向,去评价20年前的价值观,这并不公平。 用你们今天的自由论,怎么可能理解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上山下乡,一个月赚100块的丁尚彪,怎么可能理解连结婚都要对着毛主席发誓,吃饭都要对着毛主席表决心的时代。我想,如果丁尚彪是生在1974,他也不会选择那样的生活。而鄙视他的人们,你们如果生在1954,绝对不会比他做的更好。我甚至觉得你们才是最“崇洋媚外”的,西方唯我的价值观已经深入你们的骨头了。只有自己的幸福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事吧。


而那些觉得“自己选的,哭什么哭”的朋友,我想只有那些被动地被命运蹂躏的经历可以感动你了,而纵使多辛苦,也坚强着主动选择命运的人,永远会让你觉得是自作自受。


老丁只是一个普通人,请你们不要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他只是一个当初抱着小小的愿望,希望改变家人生活的小人物。你们要求他什么?至少,他想去改变,他就去做了,他脚踏实地,勤勤恳恳,蚂蚁般的用自己小小的努力,最后让家人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那些整天鄙视这个鄙视那个,对别人指手画脚夸夸其谈的朋友们,你们,会“做”吗?


不要要求太多,这部片子宣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今天的中国人也缺少的一种精神,这不是什么在讲述英雄的美国大片,如果你理解不了,感受不到,请免开尊口,洋洋洒洒的表达你有多唾弃人家,只会显得你有多浅薄。

 2 ) 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日本

最近听到一句话,不来日本后悔一辈子,来了日本一辈子后悔。我武断地说来过日本的人大约都能了解这句话的微妙之处,我更武断地说没来过日本的人基本上不会了解这种微妙。就像我看了新宿事件后,我觉得是部纪实片,你却觉得是部夸张的黑社会电影一样。

我其实很佩服丁尚彪。他仿佛就代表了所有那个年代吃苦耐劳的中国人。他们从来就勤勤恳恳而不会想要不劳而获,温饱以外不会有过多的物质欲望,他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些点丁尚彪的身上统统都有。

最难过的是从2个镜头里看到他一下子苍老的脸还有松动的牙齿。这样的变化有些突然,好比直接快进到了你不忍心看的真相然后暂停放大在你面前。
看到30岁的天天打工的他你心里的旁白或许是好辛苦啊,40岁时也是辛苦,而到了50岁呢,还是只有辛苦吗?
我的旁白是,如果我是他的女儿,我宁愿不要去美国。

他在送女儿,送妻子的时候一定要在机场的前一站下车。离开的动作仿佛没有半点犹豫,起身就走下去了,傻傻站在外面等电车开走。然后再去上班,再下班,回家做饭,在水槽洗澡。这样日复一日孤独的日子,他竟然从头到尾都没有抱怨。竟然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还是微笑的。我看的时候泪流满面。

------------------------------第一次画分割线------------------------
我看到评论有人说文革,有人又扯爱国,实在觉得很奇怪。
提到日本就要骂,提到移民就是叛国腐败资本主义,为什么我们的爱国主义就是这么狭隘呢?
老丁当年受了文革的苦没念成书,好不容易有了机会想要继续求学何错之有?有些人爱说A钱怎么的,即使那个年代的人就是为了挣钱来打黑工而去的日本我也一样敬佩他们。就像我上头说的,他们没有不劳而获,他们承受的苦是大多数人没有办法想象的。是,广州的工人苦,富士康的工人也苦,为什么要把这种苦拿来做比较呢?他们不都是一样在为了生计而奔波吗。

早上7点起床凌晨2点入睡,一整天干的都是体力活。
而现在的你跟我,是不是挤个人多的地铁就会抱怨,加一个钟头的班了就不高兴,甚至看不到一场无关紧要的演唱会就要朝武警吐口水,跟他们比,我觉得自己非常可耻。

然后老丁一家移民了,那又怎么了呢?就好比我没钱的时候吃青菜,现在我可以买肉了。就好比小学我还没多识字的时候看看故事会,现在我可以读times了。人类驻足不前才是真正的可悲。

 3 ) 主人公丁尚彪的近况

看完这一集之后,我知道女儿去上的是SUNY,也很好搜索,就想查一查丁家人如今在美生活的情况。在谷歌上可以很好的找到丁尚彪先生在《世界新闻网》上的投稿,有好几篇。显然丁先生其实在生活中是活泛之人,有一颗活跃的心。下面这篇文章出自丁先生亲笔,大家在墙外或者能翻墙的话,也可以点击这里
《社會文化》我成了紐約洗碗狀元
/丁尚彪
April 24, 2016, 6:20 am 2799 次

<图片1>
<图片2>
[img=3:C]紐約市賓館業協會優秀員工獎狀。
[/img]
<图片4>
<图片5>


非法黑工 感動日本

1989年,我去日本北海道自費留學,由於那無法打工,我們中國留學生集體跑到東京成了非法滯留者。後來我為了提供女兒在美國留學的費用,在日本整整黑了15年,終於把女兒培養成美國執業醫師。

我在日本的經歷,被日本富士電視台和CCTV大富電視台跟蹤拍攝了十年,拍成電視紀錄片「含淚活著」(谷歌可搜到視頻)。2000年,該片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2005年,日本富士電視台將該片改成專輯,在黃金時段竟前所未有地連播二次,感動了億萬日本國民。由於好評如潮,又被轉成電影在日本全國公演。中央電視台崔永元主播當時正好在日本訪問,他說放映期間萬人空巷,滿座率竟超過同時上演的「阿凡達」,創造了日本影視的奇跡,該片獲得當年日本放送文化基金會最佳紀錄片大獎。無數的日本觀眾被感動得熱淚盈眶,顛覆了日本人對中國非法滯留者的惡劣印象。

2013年至2015年間,該片又在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前後播放三次。2014年,我在「世界周刊」發表「西藏行」的遊記。上海「新聞晨報」看到後,通過「世界周刊」的介紹,對我采訪後發表「了不起的丁尚彪」的長篇訪問記。我的「光輝事跡」在中、日網評竟達數百萬條。無意插柳柳成蔭,想不到我在日本打黑工這一行,竟也能成為「譽滿天下」的黑狀元。

老當益壯 獨闖賓館

2004年,當女兒考進美國醫學院,取得助學貸款不再需要資助。我即回到中國,進日資企業當了日語翻譯。2009年,我隨女兒來紐約定居。初來乍到語言不通,又是55歲的老年人,已經當上住院醫生的女兒叫我在家養老當寓公。可我覺得自己還有可以打工的身體,有在日本打工的經驗,又有正常打工的身分,這可是了解和融入美國社會的機遇。於是老當益壯,重拾當年在日本打工的勁頭。語言不通咱在日本經歷過,插隊落戶啥苦都吃過,就差沒在日本背死人了。我放下身段,一切從零開始。去建築工地當小工背垃圾,去中國超市跟車送貨扛箱子,去韓國飯店洗碗打雜,去日本飯店當廚師。雖然很辛苦,但我把這一切當作體驗美國生活。

聽說賓館工資高、福利好,法拉盛有培訓賓館工作的學校。要交數千元培訓介紹費,我去報名學習。結果想送錢,人家還不收,說我一句英語都聽不懂沒法幹。後來看到免費報紙登載賓館招工信息,我叫女兒幫助寫英語履歷,她說老頭子了,又不缺錢,幹嘛再去拚命。無奈之下自己用谷歌翻譯寫了履歷,大雪天第一個去排隊應試,感動了正在現場的廚師長。接到面試通知的電話聽不懂,請路邊的華人幫忙聽。收到聘用通知書看不懂,拿到培訓學校去請教,老師都楞住了,直呼不可思議。結果沒花一分錢,獨闖曼哈坦五星級賓館的廚房打雜洗碗去了

紐約是商業和旅遊城市,所以賓館業不僅工作機會多,而且在服務行業中工資最高、福利最好、管理最規範。對新移民來說,能夠進賓館工作,等於進了中國的國營企業。與在小飯店打工相比,簡直是天地之差。賓館餐廳都是高級法國菜,廚房的環境、設備、待遇都是一流的。員工以西語裔和非裔為主,他們年輕、英語好,且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許多是廚師學校畢業的專科生。但和我這樣新移民一起打雜的人,卻都是些流氓加文盲,身上紋花的美國小痞子。他們「吊兒郎當把活幹,喇叭舞曲震天響,遲到吸毒又盜竊,偷懶睡覺無忌憚」。只要瞞著白人廚師長就可以了,因為小領班全都是他們同族裔的哥們。這讓我看到美國低素質青年的工作態度竟是如此地懶散,和日本青年認真的工作態度完全無法相比。同時也看到美國管理的人性化,和日本嚴厲管理也完全不同。

遠交近攻 與人奮鬥

工作中,小混混不僅偷懶,還欺負我語言不通。和我搭伴工作時,他們會不聲不響地躲起來玩手機或吸毒去,而且一躲就是個把小時不見人影。一開始,我認為他們和我一樣都是同期員工,結結巴巴地責問他們,但他們非常凶狠,趾高氣昂地說一大堆聽不懂的理由,還反誣我為何不幹活專找他們的麻煩,而且所有同族裔都會互相幫忙攻擊我。華裔同事翻譯後勸我千萬不要和他們鬥。

有位英語很好的華裔也遭欺負,因此和西語裔爭吵對罵,結果一群同族裔聯合到人事部誣告。由於人事部經理也是西語裔,勤勞的華裔反而被倒打一耙,說他在工作場所無理取鬧被解雇了。看到這種職場微歧視,我深知自己的短處,既不敢和他們爭鬥,也不願同流合污。有怨不敢說,有理也說不清。眾口爍金,積毀鎖骨,只能默默地忍耐。為了保住來之不易的高薪工作,我以勤補拙,發揮日本養成的敬業精神,運用「遠交近攻」的古代兵法進行軟抵抗。

廚房剛開張時,所有用品堆放得亂七八糟。勺子、鏟子、量杯等都扔在一個個大塑料箱中,尋找十分不方便。日本職場有「改善提案」的企業文化,就是獻計獻策技術革新,職工都踴躍參與。送的提案被採納,就有獎勵。但美國是「各人自掃門前雪」,沒有這種企業文化 。我主動發揮在日本養成的企業精神,將舊雨傘柄綁在碗架上,一根根分門別類地挂各種攪拌器、夾子、勺子;用廢舊攔網做成冰庫壓縮機保護罩;將壞鋁盤鋸開做成擋板,放在水龍頭前,防止沖掉的髒物濺到牆上;把丟棄的不鏽鋼網拆掉,做許多S型鋼鉤,將所有鍋盆瓢漏斗等都分別掛在牆上。我還用鋼絲把碗棚架分隔幾塊,將沉重的各色砧板分別放置,取用時十分方便。得到大家的一致讚揚。

工作中,廚師們需要幫忙找用具,拿東西等,我都優先幫忙,而且有些並不屬於我的工作範圍。但無論是誰吩咐,我都有求必應。我當過機修鉗工,在日本也長期在機械廠打工。看到廚房的物件設備壞了,我就想盡辦法,利用學到的機械知識去修理。我將更衣箱用木板分為二層,下層都是鉗子、螺絲刀、錘子等工具。為了維修方便,我還自費買來電鑽、電鋸、砂輪機等用品。看到扔掉的機器物品,我都會拆下一些零件備用,儼然像個廚房專用修理工。

現在,只要設備壞了,廚師長都是首先叫我去修理。問題嚴重了才叫廠家來修。因為美國修理人工費高昂,而且物件壞了,有時根本就沒有配件,只好重新買一個。例如冰箱抽屜壞了廠家不修,幹脆叫廚房買新的,而且價格相當貴。而我會想盡辦法修理,有時甚至拉著小推車坐地鐵,送到華人門窗廠自費去焊接,為廚房節約許多修理費,以致大夥兒都叫我工程師。連廚師們家中用品壞了,也會拿來請我幫忙修理。通過義務修理服務,不僅贏得了廚師長的讚賞,也得到所有廚師一致認可。

老外對我倒貼錢為公司修理的行為感到不可思議。但我認為,這正是表現自己的好機會,是外交手段。只要給我工作幹,一月薪資數千元,區區小錢又算得了什麼。其實廚師長心裡很明白,他總會在考勤中給我加班費予以彌補。最重要的是取得了廚師長的信任後,我「狐假虎威」,使他們不敢再隨便欺負我了。

我們是紐約市最好的A級衛生廚房,雜工最基本的素質要求是見到髒、亂、差立即整理清掃。而年輕人根本沒這種概念。我一旦發現髒亂差的情況,就主動整理、清掃、收藏。就像日本人那樣愛廠如家。

我們使用大型洗碗機,兩個人共同工作。前邊的人負責把髒鍋和碗裡殘留物沖掉,有些雞蛋和燒焦的東西黏得很結實,必須用鐵鏟刮、鐵絲擦,然後放在碗架子推進洗碗機。後邊的人把洗乾淨的碗分別放在架子上,每人幹半天再前後對換。 有個西語裔特別惡劣,故意欺負我,只要和我搭班,遇到黏結物從來不用鐵絲擦,沖一下直接放進洗碗機。而我在後邊收碗時,一格裡面的碗,有許多還黏著穢物,只好撿出來再送到前邊重新洗,但他仍舊不擦再送過來,故意讓我不停地前後跑。我向他提意見,而他卻說機器能自動沖洗,這樣做較容易。輪到我在前邊沖碗時,我也故意不擦就送過去,使他也不停地來回跑,我也說這樣簡單。他去同族裔的小領班那邊告狀。結果使我挨了一頓批評。而我不會英語,有理也說不出口。請華裔同事去爭辯,他們也不敢,因此受了好幾年氣。我在廚房站穩腳跟後,有一次把整盤沒有洗淨的碗捧到新廚師長辦公室去評理,從此他再也不敢欺負我,不久他終於被解雇了,正應了中國那句名言「與人奮鬥其樂無窮」。

借刀殺人 一擊致命

在軟抵抗中, 我依據自己微薄的力量施以「借刀殺人」之計進行反擊。新廚師長來了之後,有次辦大宴會,廚師長親自上陣忙得不可開交。可中午時間一到,西語裔搭檔毒癮來了,就大搖大擺去吸毒。我知道反擊的時機到了,就故意慢慢地幹。一只鍋、一只盤反覆地沖洗,洗好的碗盤不取出來,讓自動洗碗機不停地運轉,造成洗滌室蒸汽瀰漫,聲勢巨大,髒碗盤堆得滿桌滿地都是,看起來一個人好像忙得不可開交。新廚師長來問,我說搭檔不知道去哪裡了,讓他去找。結果他通過監控錄像,將正在樓頂吞雲吐霧吸大麻的癮君子逮個正著,當場解雇了。多少年來受盡他欺淩,我一直隱忍待發,終於一擊致命,而且兵不血刃,將老祖宗的兵法用到了極致。

創造奇跡 洗碗狀元

2012年底,我已經在賓館工作三年了,我是全賓館年齡最老、英語最差的新移民,但領導還是把我推選為紐約市賓館業協會優秀員工(紐約大蘋果獎),而且全賓館僅推薦了我一個人。在紐約市的頒獎大會上,賓館總經理對我說,雖然這是沒有實物的獎勵,但卻是無價之寶,是紐約市賓館業最高榮譽。今後萬一賓館倒閉了,只要拿著獎狀去任何賓館應聘,都會最優先被聘用。我終於在美國金榜題名,成為大紐約賓館業的洗碗狀元了。

後來我與紐約華人賓館業協會黃華清主席聊天,得知我的情況後他感到十分驚奇,他實在無法想象一個60歲的中國老人,又是不會一句英語的新移民,怎麼能夠混進老外賓館?又怎麼能夠在完全英語環境中混下來? 更想不通的是,怎麼還混個狀元大獎?其實,他哪知道,俺早已是威震東瀛,讓億萬日本人都流淚的抗戰老英雄啦。

如今賓館已經三易其主,廚師長也換了幾任。我了解到美國人喜好自我表現,所以只要新領導一上任,我就把獎狀複印後送上去自我吹噓一番。有了這張護身符,無論哪位老闆都會信任地讓我留任,使無價之寶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去年來了位強悍的廚師長,他發現這幫人工作時吊兒郎當,就果斷地將他們解雇,再新招一批年輕人。現在我已是三朝元老,再也沒有人敢欺負我了。

世間七十二行,無論是新移民還是非法移民,無論在哪一行,只要忍耐、認真、勤奮,行行都能出狀元。

 4 ) 改变命运有多难?上海男子举债赴日打工15年,如今一家人在美定居

(原创文章,欢迎阅读,抄袭洗稿必究)

文|诸神的恩宠

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旅居日本的中国导演张丽玲被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所吸引。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叫“丁尚彪”旅日打工人。

后来,她几经辗转找到丁尚彪,提出想对他进行跟拍的想法。丁尚彪没多想,点头同意了。

没想到,这一拍,竟拍了十年!

张丽玲用摄像机真实记录下丁尚彪一家三口的故事。后来,她把这部纪录片取名为《含泪活着》。

2005年,《含泪活着》在日本富士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反响巨大,创下当年全日本最高收视记录。2009年,我国上海电视台引进播出,随后收获了无数赞誉。至今,它在豆瓣上的评分,仍高达9.2!

看完该片后,许多观众后都表示,它能给处于人生低谷中的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

01被耽误的青春

丁尚彪,50后,出生于上海农村。

学生时代,他正好赶上了十年浩劫。初中毕业后,他到安徽农村插队。在那里,他结识了同为上海知青的女孩陈忻星。

相同的境遇,让两人彼此走近,直到相知相恋,成为一家人。

婚后,他们有了一个女儿。丁尚彪给女儿取名丁晽。晽,是光明美好的意思。丁尚彪给女儿取这个字,是希望她能有个光明的前途。

1981年,丁尚彪和妻子响应知青返城的号召,回到了上海。此时,他们才恍然发现,自己已到中年,却无一技之长,只能从事社会底层工作,实在心有不甘。

为了改变一家人的命运,丁尚彪自学读了中专,还想上夜校大学。但因为孩子太小,需要有人照顾,最后只得放弃上夜校的机会。

当时,陈忻星是制衣厂的工人。后来,她通过自学考试,被一家外企录取。但是,工厂领导死活不放她。这让丁尚彪夫妻非常寒心。这件事,让他们看清楚了一个真相:如果不跳出现在这个“圈子”,他们一家人永远只能生活在最底层,永不翻身之日。

1989年,丁尚彪每个月工资100块,陈忻星的工资更少,一家三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丁尚彪是家里的顶梁柱,几乎每一天,他都在为钱发愁。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天,他花5毛钱买了一份报纸。报纸上刊登有一则广告,大意是,某机构正在办理留学日本的手续,到日本后,可以一边读书一边打工。

看到这个广告,丁尚彪立刻两眼放光。

八十年代的日本,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当时,电视机在中国还是奢侈品,可对日本人来说,电视机电冰箱电话就是普通家庭的标配。去日本打工, 成了当时的一种潮流。

然而,42万日元的留学中介费,又让丁尚彪心里凉了半截。42万日元,那是他们夫妻俩15年的工资啊!

思来想去,丁尚彪还是决定出去闯一闯。随后,他带着从亲朋好友那借来的钱,于1989年6月12日踏上了飞往日本的航班。

那一年,他35岁。

丁尚彪不认命,他决定用行动改变自己一家人的命运。然而到日本后,迎接他的,会是什么呢?

02非法打工15年

丁尚彪留学的语言学校,位于北海道阿寒町的一处郊外。学校位置偏僻,附近是一座废弃的煤矿。

丁尚彪怀着改变命运的想法,千里迢迢来到日本,最后却发现,原来,这是一座野鸡学校。连当地人都找不到工作,更何况是他们这些外国人。

边学习边打工?简直是白日做梦!

理想破灭后,丁尚彪痛定思痛,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无论如何,都要留在日本打工赚钱。女儿从小立志要当医生,将来,他要把女儿送去美国留学,决不能让女儿再走自己的老路。

确定好目标后,丁尚彪决定逃离阿寒町。说干就干,当晚,他就趁着夜色爬上火车,去了东京。但因为他私自逃离,学生签证被作废了,从此,他在日本成了黑户。

到东京后,丁尚彪很快就找到了工作。白天,他在工厂做工,晚上,还要去餐厅打工。为了赚钱,他全年无休。

在国内,他一个月工资100元人民币。在日本,一天就能赚1000元人民币。丁尚彪说,这等于是白捡钱,忙着赚钱都来不及,还哪有时间休息。

他这一干,就是7年,直到导演张丽玲开始注意到他。

丁尚彪每天早出晚归,生活条件却异常艰苦。每天回家再晚,也要下厨做饭,因为第二天要带饭。租的房子没有浴室,想洗澡,就在厨房搭个塑料盆洗。

每天,他都在劳累和担忧中度过。因为是黑户,怕被检查,他不能回国。每个月,他都会按时把钱寄给远在中国的妻女。他的房间里,挂着一张女儿的照片,只要累了,他就会看看照片。

丁尚彪常年背井离乡,他心里始终怀着一个信念:多多赚钱,一定送女儿去国外留学。

正是怀着这种信念,他在日本一待,就是15年,无怨无悔。

03分别与妻女相聚

丁晽从小就学习很好。丁尚彪出国时,她还在上小学。

8年后,她从复旦大学附属高中毕业,考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为给女儿攒留学费,丁尚彪不仅没回国,还比以前更卖力了,同时兼做三份工。常年的辛劳,导致他刚四十出头,就已经谢顶了,一口牙齿,也变得稀稀疏疏。

丁晽去美国纽约上大学,中途要在日本转机,有24小时空档,父女这才有机会见了一面。

因为是黑户,出入机场要查证件,丁尚彪不能进机场,只能在地铁日暮里站等女儿。

父女8年未见,再见已有些生疏。丁尚彪发现,女儿长高了,变胖了,也变美了。随后,他带女儿去自己曾经打过工的饭馆参观,还和女儿去吃了一顿大餐。

24小时转瞬即逝,父女俩即将分别。送女儿去成田机场时,丁尚彪只能提前在成田站就下了车。地铁门关闭那一刻,女儿已泪流满面。

五年后,丁尚彪和妻子也在日本见了一面。

那一次,妻子乘机去美国探望女儿,中途在日本转机,可以停留72小时。这次见面,是夫妻13年来第一次团聚。丁尚彪早早就做好了准备,还拿出了结婚时用过大红枕套,小小的出租屋里顿时喜气洋洋。

三天里,他陪妻子逛东京,吃大餐,像小情侣般甜蜜。彼此看向对方的眼神里,满满都是爱意。

这些年来,妻子陈忻星独自守上海,又当爹又当妈,很不容易。丁尚彪寄回的钱,她一分钱都舍不得花,都用来还债和给女儿存学费。女儿在家时,她会换着花样做好吃的,女儿不在家,她就随便吃点烂糊面对付一下。

女儿出国留学那一天,夫妻俩多年的辛苦付出,终于等来了结果。他们知道,最难熬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04一家人要拧成一股绳

直到女儿医学博士毕业,丁尚彪才决定回国。

回国前,他专门去一趟位于北海道阿寒町的那所语言学校。这时,学校早已成了废墟。

回到上海后,丁尚彪到昆山一家日企做了几年翻译。2009年,55岁的他随女儿定居美国,一家人入了美国国籍。后来,女儿成了一名妇产科医生,也有了自己的幸福小家。

至此,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两代人最终得以团聚。

2019年,丁尚彪接受电台采访时说,其实,自己当年是有机会合法待在日本的。办法是:先和中国妻子结婚,再找日本女人结婚。和他一起出国的其他中国学生,有些嫁给了日本人,有些娶了日本人,最后,他们都留在了日本。

丁尚彪说,自己想在日本结婚并不难。但是,日本有一项规定,丈夫要把工资卡交给妻子保管。他想,自己出国的目的,是改变家庭的命运,而不是为了自己享受生活。如果自己抛弃妻子再婚,那不是违背了自己出国的初衷嘛。不行,不能干那种缺德事!

年轻时,丁尚彪不安于现状,在异国他乡吃苦赚钱;妻子陈忻星全力支持丈夫,一人扛起家庭重担;女儿也不负众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丁尚彪说,他们一家三口,虽然天各一方,但精神上始终拧成了一股绳。他和妻子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给女儿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最终送女儿出国留学。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他、妻子和女儿,每个人都各司其职,这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尽管他们一家现在的生活相当富裕,但丁尚彪还是不愿闲着。到美国后,他用谷歌翻译写了简历,自荐进入一家五星级宾馆打杂。在日本生活多年,养成了他做事认真的好习惯。就连干洗碗工,他都拿到了纽约市宾馆业协会优秀员工奖。

2020年,纽约疫情大爆发。丁尚彪在当地华人报纸上发表了一封书信。信是写给女儿的。信中写道,他已经将银行卡、保险箱密码等重要信息都寄给了女儿。万一自己染疫猝死,骨灰撒在海里就行。他不给子孙后代添任何麻烦。信中虽然在交代后事,但丁尚彪对女儿的爱,已溢于言表。

纪录片《含泪活着》,用镜头真实记录下了普通人十年间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们的情感世界。影片里,没有惊天动地大场面,但具体的生活细节,平淡而真实,反而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一位49岁的日本男子说:“我失业五个月了,压力很大,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很受触动。我要以丁尚彪为榜样,做坚强不屈的男人!"

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是一粒沙。然而,想改变命运,最稳妥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理想。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真切看到了小人物身上爆发出的惊人能量。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缔造者。能把这条真理落实到生活中的人,最后,大都成了人生赢家。

参考资料

1.纪录片《含泪活着》

2.《谁来午餐》20191129采访丁尚彪

(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写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

 5 ) 失落之處仍然會笑著哭,人生的跌宕默默迎送。

這是NHK一如既往的紀錄片優秀作品,優酷上面有視頻供應。
我在一個工作日的晚上,一個人在家看完了這差不多兩個小時的故事。
內心是難受又振奮,生活也是這樣,悲喜交錯令人唏噓。
想起那句俗套話:死都不怕,害怕生么?生都不怕,還怕死么?
我時常都覺得人生就如遊戲,只有兩種狀態:生和死。
這個大富翁遊戲里,一日你不破產,你就無條件地接受遊戲規則玩下去。
直至你贏了你所有的對手,或者所有的對手比你更不幸地先於你破產。
遊戲玩家說大富翁遊戲的精彩處在於遊戲過程,人生的精彩也在於曾經活過。
誰不知道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將經歷一連串的惡毒文字精准地磨難。
然而天未必降大任於我,我也未必樂意去承擔歷史使命去殺身成仁。
我覺得我開始老了,開始貪生怕死思前顧後了,我無力承載太多悲喜。
如果活著勢必那麼累,死這個結果對於我們來說,也勢必那麼璀璨。

日本著名“赤穗義士事件”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很深,詳細可索《菊與刀》。
這47個浪人爲了報答主人,忍辱負重隱身埋名若干年,殺仇慰主后集體自刎。
對於這種高投入低產出並且投資對象模糊的行為,在日本民間推崇備註。
除了君臣忠義等社會正氣外,還強調了忍辱負重成就自己的自我修煉辦法。
我們花了很大的代價去做了不等價的事,然後獲得世人的一種紀念和恭維,值得么?
我們無需思索太多這個假想,每個人的初戀結束時都覺得是地球末日但是也活下來了。
我最無所畏懼的是我蓋棺定論後人或者旁人對我的評價,因為就是一無是處。
然而我在忍辱負重成就自我的道路上,我深深感覺自己道行很低。

人生最美好的事是過程,人生最痛苦的事也是過程。
我們都知道軀體難免一死,於是有人盡情揮霍,於是有人人過留名。
在這個大富翁游戲裡,每個玩家都有自己的投資方式有遊戲風格。
我應要無需過多在意別人的遊戲狀態,更關注自己的遊戲進度。
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路要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去完成。
人生原本就是寂寞的,李宗盛也如此說。
你永遠找不到一個和你一樣的人也永遠找不到一個和你有同樣使命的遊戲玩家。
你只能在熱鬧的人群裡寂寞地丟你的色子,步步為營。
不要相信親情或者愛情,在生存的面前,唯一能陪伴你的是你的寂寞。
好吧,哥玩的不是過程,是寂寞。

其實我也沒多少歲人,沒資格談什麽磨難和憂愁。
只是現在我還有心思去思索什麽是理想,人生的意義是什麽。
哪天我對待這個問題的時候覺得欲說還休欲說還休,那麼人生對我來說是有結果了。
早兩天微博名句,覺得年輕人的生活還應該有詩和遠方。
我想我也從來不曾失去浪漫的衝動和生存的理由。
只是詩于我來說過於矯情,遠方對我來說過於現實。
我覺得我離一個堂堂正正的男人之間還有15年的距離,還是一段漫長的路。
於是寄望自己失落之處仍然會笑著哭,人生的跌宕必將默默迎送。

 6 ) 含笑活着

大约在十年前,我还是个高中生的时候,我清晰地记得我一直在追看旅日华人张丽玲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印象最深的恰是她获奖的那部<小留学生>,想来那似乎是我对纪录片钟情的开端.十年的时光就这样静静地从我们的生命中流过,张丽玲和她的记录片渐渐被存放在了记忆深处的角落里,直到今天,无意间在搜狗热门词条里看到了<含泪生活>,被它的名字吸引打开了解个究竟,意外地发现这居然是张丽玲"留学生活"系列的收山之作.居然让我有了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与感慨.我有种一定要在今天看完它的冲动, 终于在深夜十一点从老妈手中抢到电脑,用了两个小时看完了这部催人泪下的纪录片.

      这部用了长达10年时间追踪拍摄的纪录片讲述了一个上海普通家庭十几年的悲欢离合,老丁,一个在七十年代由于下放农村而失去了求学机会,回到上海只能辛苦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男人,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为了给女儿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在89年,35岁的时候离开妻女背负一身债务远渡日本,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个"黑人",一天打两三份工,把挣到的钱悉数寄回上海,8年后,才等到了与将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深造的女儿在东京转机的十几个小时相处时间,因为身份问题,他甚至不能去机场接送; 再5年后,他又等到了与分别13年的妻子因第12申请赴美探亲成功在东京机场转机的72小时相聚时光;再2年后,女儿终于学成就业,他终于回到阔别15年的祖国和家.

      没有刻意的煸情,没有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但这部取名为<含泪生活>的纪录片却也让看的人哭得淅沥哗啦,因为如同<三杯茶>,它是一个男人,一个家庭用十几年的时间造就的经历,真实质朴,让人心酸,感慨. 我记不得我有多久没有被电视电影里机场离别的场面所打动,甚至有时还感到夸张造作,然而看到8年前在机场送走了远渡重洋打拼的丈夫的妻子又在此送走远赴地球另一端求学的女儿后的崩溃痛哭,我的眼泪也决堤了,而后父女二人夫妻二人的重逢与离别以及最后老丁离开日本这种种场景无不让人泪如雨下,他们甚至没有我以为会有的拥抱,他们只有见面时并不夸张但发自内心的喜悦笑容,以及离别时不敢互看匆匆挥手后各自压抑的泪水,这种东方人特有的含蓄隐忍的感情表达却让人无比动容与心疼.而每到此时,背景音乐恰好用的是我非常喜爱的<HALF A WORLD AWAY>,感觉用得实在恰当,对于女儿,这确实是一段将跨越半个地球的飞行,而对于离开家15年的老丁,分别15年的夫妻,又何尝不是如跨越半个地球一样漫长的人生旅程呢?一家三口,分散在三个国家,三个城市,这是多么一言难尽的15年?这15年的时间,老丁原本就略秃的头顶更秃了一些,更让人无法忘怀的是他那日渐稀疏的牙齿;而老丁的妻子,过了8年丈夫不在身边,要独自照顾女儿的生活后,又独自过了7年至亲全不在身边的漫长寂寞生活,期间她只与丈夫相聚了72小时,这些,是多么让人心酸的数字,在一个女人的生命,有多少个15年呢?在夫妻相聚时,背景音乐是<AND I LOVE YOU SO>,不得不感叹导演太会选了,这对普通的夫妻让我们无比深刻地领会了这首歌的歌词,而这首歌也无比恰当地诠释了这对夫妻之间无法被时间空间阻隔的爱,最令人欣慰的是女儿的变化,老丁离开时还是小学四年级的她,在15年的时间里越来越成熟,漂亮,懂事,优秀.她的成就结束了一家人十几年的分离.

      老丁夫妇为女儿所付出的一切,是我们父辈的真实写照, 那是一种中国社会特有的父母之爱的体现,到了我们这一代,能做到这个程度的大概屈指可数了,因为我们在爱亲人朋友们同时,也会爱自己,很难再做到这样全然放弃自我的幸福把一切希望只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对于我们而言,也许这也是一种幸福的体现吧,因为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经不需要必须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下一代的爱,当然,这也让我们父母对我们的爱和付出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影片结尾的旁白非常好:"没有感慨命运的坎坷,也没有说过一句怨言,更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国界,纵然含着泪,也要活下去!"我只想做一点小小的改动,做为我们这一代,我们也不要感慨命运的坎坷,不要说一句抱怨的话,更不要放弃自己的人生,我们要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含着笑,乐观而坚强地活下去!

 短评

那个年代人,那个年代的三观。。。虽然无法认同但这一份拼命真的也是挺感人的

5分钟前
  • hazy
  • 推荐

为了送女儿去美国念书,牺牲10多年的亲情,值得吗?即使女儿出人头地了,那10多年的亲情空白如何弥补?太不值得。很多人看了觉得感动,我只觉得残酷。感动何来?我不知道。

6分钟前
  • 狂熱的自由
  • 还行

十年的纪录片,不容易

8分钟前
  • 鲁拉拉
  • 力荐

一家三口分离在三个国度,动不动就是几年、十几年不见面,多看看这种片,也算提醒自己心怀感激。只是,主角形象好、精通普通话上海话日语,又做事认真,为何如此执着于体力劳动,以及妻子为何工作20年还是工厂女工?这是我可以理解,但不能认同的。倒的确是非常迎合日本的价值观。导演跟拍10年了不起!

10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 上天一定要给这一家人一个完满的结局

15分钟前
  • 散步四季的人啊
  • 力荐

这部纪录片让人对人生、时间、家庭、爱、责任都有强烈的认识。而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媒体,也应该去发现、传播这样的真善美。而不是肤浅的“娱乐到死”。

20分钟前
  • 黄晶
  • 力荐

太感人了 伟大的父母 哭成泪人~~

22分钟前
  • Supernova™
  • 力荐

很催泪很催泪很催泪。以前上海台就放过《我们的留学生活》,看了人要哭的。这里面的老爷叔真是含辛茹苦的上海老爷叔啊!看到就会想到自己的阿爸!这种为小拧奉献一生的爷娘我估计自己这辈子是当不了了我没有这种吃苦精神的。

26分钟前
  • 王小能
  • 还行

老丁不会恨,也不会坐以待毙,他永远挺直腰板,永远在向目标冲刺。诚恳、正直、努力、自控、善良,他的眼泪只流给家人,从不投降。看到这样的生命总会被迫意识到自己有多不堪一击以及无病呻吟。“我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29分钟前
  • DAMreality
  • 力荐

一度眼泪泛滥。我不认为价值观有错误,人各有志嘛,没经历过那个时代怎会理解他们的痛楚?即使现在在国内全家团聚也未必就是幸福就有亲情。再说,人家一家人牺牲这么多、隐忍这么久难道不是一件挺励志的事吗?十五年的坚持难道这不是真的诠释了亲情、爱和责任吗?父女、夫妻再见时没有多言语,惟有泪千行。现在全家都移民了。那些指责别人的,何不食肉糜?8.8

34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跪求女儿从大妈变成女人的过程!

37分钟前
  • A-sun*
  • 还行

首先要向历时10年追踪拍摄成此纪录片的工作人员致敬。像丁尚彪这样底层中国平民,在广州火车站就能找到不少,他们默默付出,不去抱怨太多,不大声喧哗,他们所经受的在许多人看来让人感叹不可思议。只是离开了屏幕,他们就什么都不是,消融在几亿人身边真实的中国脸孔:渺小、朴实和执着着的活着

41分钟前
  • 阿素喇
  • 力荐

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贵国不给机会,还拦着不让别人出去另找出路不成。谁愿意没事妻离子散的异国生活这么多年,其中的辛酸是没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的。只愿这个国家早日好起来,人们不再背井离乡找幸福。

43分钟前
  • 推荐

纪录片与电影不同点在于:当爱人之间十多年未见,盼来第一次见面时,彼此不是热烈的拥抱,而是无言的微笑、流泪、注视、搬行李。

47分钟前
  • J
  • 力荐

老丁,你现在应该是57岁了吧?回国过得还好吗?牙齿是否换新的了?女儿结婚了吗?

51分钟前
  • 透明
  • 力荐

这周跟本片主人公丁老师吃饭来着,大家都劝他在美国笑着活下去。。。跟我想的不同,他倒不是全为了女儿活着,这么想,人生还有些盼头呢

56分钟前
  • 涡锅头
  • 力荐

所有留过学、正在留学、准备留学的人都应该看的,问问你自己,自己人生的责任究竟是什么?

60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大爱无言。煽情并不代表俗,有时候该煽的情就得煽。老是装酷的人也挺傻逼的。

1小时前
  • 亚比煞
  • 力荐

那些隔着玻璃车窗涌动的离别。我下车时不敢看你,下车后我在月台凝视你而你不敢看我,车开动了,你飞速瞟我一眼掩面而泣。

1小时前
  • 推荐

大爱无声 父母把生命的一大部分献给了孩子 含泪活着 任劳任怨…虽不是每个父母都如丁氏夫妇 但每个孩子都应该和丁琳一样努力回报~

1小时前
  • 夏至线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