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世界尽头:维姆·文德斯电影回顾展广州站
《柏林苍穹下》的续集,两位不同的天使,两段不同的命运:追逐爱情的丹密尔,追逐善良的卡西尔。逃离了天使的孤独寂寞,脱去了天使的盔甲,才发现人间寂寞依旧。
文德斯还是那么会“玩”:色彩的切换既是刻意的又是巧妙安排的——在可感与无意识间游离;戈尔巴乔夫的眼光,人造假天使蹦极场景,卡西尔接到小女孩的一瞬间,色彩瞬间充满画面——与《柏林苍穹下》的手法如出一辙。
文德斯对摇滚的热衷在《咫尺天涯》里也可见一斑,上次《柏林苍穹下》请来了Nick Cave,这次请来了Lou Reed客串并献唱一曲Why Can't I Be Good,因为摇滚乐迷文德斯:摇滚乐带给我安全感。
影片前半段风格走偏文艺片道路,结尾扣分,有刻意走商业化道路嫌疑。
PS:98年美国用类似题材找凯奇拍的《天使之城》以后有时间可以拿来对比观看
文德斯影展武汉站,百美汇影城。
首先大银幕看这样的电影很值得,不管票价,都很值得。所有的冲击直白的呈现在你面前,那么好的画面那么好的音响,结束后所有观众一起鼓掌,这是大银幕独有的兴奋与感动。
把第二位天使也拉下来了,在上一部还很高冷到了这里就变成了诙谐的小老头,演成了小老头柏林漫游记和小老头行善日志。
文本其实承载了比画面更多的东西,很有几段都表达了文德斯的思考和想法,想要人心向善,想找到一个善的人间,想要停止战争和坏事的发展,想要不受困于自己的所见所感。天使在这一趟下凡把自己想做的都给做了。
结局画面一转招式一变开始往动作片的方向走,我一直在想这样是否合适,但是如果要顺着剧情就只有这样处理最合理,天使从天而降,要救人也是这样,从天而降,最后只有死亡才能带来警示意义,悲怆的画面才能带来思考的可能,当他把那样一个惨烈的场景呈现在你面前,你内心受到冲击,你不得不去思考,配合导演的引导,最终共同完成了这样一部电影。
最喜欢小老头第一次在酒吧喝酒的那个场景,配合U2的stay的音乐,与旁人尽情的交谈,最后叫出火之水然后倒下去,实在太尽兴太放松了。
stay这首歌是为这个电影量身定做的,u2也完成的非常好,带有自身色彩的摇滚乐,也是我很喜欢的方式,我也喜欢这首歌。文德斯和u2合作紧密,给导演了几次mv,这部电影至少用了两首u2的歌。
拉菲娜与他同样善良,另一个天使说不清善恶,但像个公正的齿轮,调整着天使和人类的平衡。拉菲娜美啊真美啊,善良与怜悯,最后治愈了那个老头,真的感到画面的美好。我最开始还以为是她会坠向人间,结果是大声呼喊着的他。
还有印象很深的一句话,人们困于自己的所知所感,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不过是从一个牢笼望向另一个牢笼。
就是跨越了咫尺天涯,却至终没能逃过迷失与堕落的命宿,一如倒塌的柏林墙也消弭不去的疮疤。2.娜塔莎·金斯基演的女天使拉斐尔至为惊艳,比及更添一抹历经沧桑的美,而全片最动人一幕便是在卡西尔唤起老者童年记忆后,拉斐尔俯身倾听与回应他的灵魂。我们的生命因为短暂所以独特而激烈,时间像一团火灼烧我们的激情与欲望。
换位思考这个词语的核心在于“换位”,“思考”是结果,“换位”是结果发生的条件,如果“换位”不能完成,那么“思考”则是无从谈起。
当然,很多时候的“换位”即使完成,“思考”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他压根就不想去思考。
那么换位的意义在于什么呢,当然在经历,如果你没有经历过,那么所谈及的一切都是肤浅的,即使是站在上帝视角去观看人间,你所看到的客观事实都仅仅是一种事实,而事实的背面,那些被忽略了的情感,一定是无从感知的。这就是换位思考的意义。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可以让思考者着迷,也会让一些影迷一头雾水。对于每一个不是德国人的人来说,他们就是上帝。
《咫尺天涯》说的就是这样一个上帝视角下,发生的故事,一个天使整日游荡在人间,当然,这个人间指的是德国,因为他是天使,所以看到的人间永远都是客观的,人们的种种行为,种种看似隐蔽的行为,在他看来是暴露无遗的。
那些看似高明的招术,永远都只能充当天使的笑料。当然,天使是没有喜怒哀惧的。
因为他无从插手人间的一切,因为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应有的因和果。
但是很快,天使的这个想法就被推翻了,人间的欢笑会让天使感觉到身心愉悦,但是人间的惨剧同样会让天使感觉到迷茫和困窘。
毕竟,快乐的事情并不是每天都会发生的,更多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天使是难以解释的。
之所以是天使,因为他们对于人间发生的事情虽然能洞悉,但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无能为力。如果阻碍这一切都发生的话,天使就要跌落凡尘。
凡事总归有例外,某一天,天使对于凡间的态度动摇了。一个小姑娘从高楼跌落的瞬间,天使终于看不下去了。
他牺牲了自己的法力,最终拯救了这个小姑娘。此后的天使开始体验起来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他同周围的人一起生活,一起欢笑,感受着凡间的醉意,同时忍受着不被理解的目光。最终,成为了凡人的天使,感受到了真正有温度的人间。
此时的人间再也不是他之前看到的那样,他知道人们的伟大,同时也知道人们的渺小。看到了众生的疾苦,同时也感知到了人间的欢笑和温情。
天使对于人间的认识更深了。本来这样就足够了,但是意外再一次的降临,天使再一次的回到了人间。
他原本想着可以为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情,但很遗憾,人间就是人间,作为一个凡人,他的能力毕竟有限。
人们的救赎不应该只依赖于天使,更多的时候,人们应该自己将自己拯救。
这是一个奇幻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当时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二战之后的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
除非你是德国人,否则,这种分裂在外国人看来仅仅是一段被记录了的历史。
对于德国人而言,国家的割裂对于每一个普通的民众来说都是难以提及的伤痕。他们不想要面对这个窘境,但是却无法选择自己的处境。
我们就如同片中的天使一样,站在上帝的视角看到这个现状,但很多时候都是旁观者,真正实际的去参与显然不可能。
旁观的时候,自然有着某种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很大程度上会让人误判现实的真实处境。就如同天使一样,如果不是跌落凡尘,一定不会体会到这其中的艰辛。
人类之所以会伟大,那是因为人类在地球上创造出来了很多很多的不可能。
人类能创造这个世界,就自然会制定一些规则来指导这个世界正常运行。
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要良好的运行,每一天我们所面对的近况就不应该被干涉。有创造能力的人类自然懂得修复的意义。
但是站在历史的长河上去看,就如同天使的视角一样。这个世界充满欢笑的时候,自然会有躲在角落里的黑暗,任何一个天使都想要去拯救这些黑暗。
但是他们不知道,即使是黑暗,也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当这部分黑暗存在的时候,自然会有别的地方被光亮所点燃。
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地方都付诸于光明,就如同我们不能祛除这个世界上的所有黑暗一样。
人类能带来和平,自然会有地方无法享受到阳光。建造的能力与修复的能力并存才是人间真实的境况。
这个世界不需要居高临下的怀疑,要的只是人们的自我修复能力,一个善意的拥抱往往会将隔阂抵消。而这一切,天使之前肯定想不到。
……
你好,再见
数梦的字幕真是垃圾。这什么大乱炖……配乐诗朗诵插入蹩脚剧情混乱类型和明星打酱油是吗,感觉到后面编剧已经放手了,但是蠢的地方都还比较可爱(看到达福和法尔克还是蛮高兴的)。达福这角色纯粹是来泡卡西奥的吧,不拐上床很难收场。@ SZBC文德斯影展
[柏林苍穹下]续篇,1993戛纳评审团大奖。1.终于,另一位天使也体验了下凡成人的滋味,只是,跨越了咫尺天涯,却至终没能逃过迷失与堕落的命宿,一如倒塌的柏林墙也消弭不去的疮疤。2.娜塔莎·金斯基演的女天使拉斐尔至为惊艳,比及[德州巴黎]更添一抹历经沧桑的美,而全片最动人一幕便是在卡西尔唤起老者童年记忆后,拉斐尔俯身倾听与回应他的灵魂。3.威廉·达福饰演的堕落天使亦正亦邪,不断念叨着关于时间的哲思,永恒难解的谜题呵。4.英法意德俄语轮转,剧中人却似超越了语言的鸿沟,自如沟通,英德混合的句子真是奇妙的存在。5.卡西尔倾听戈尔巴乔夫真人俄语思索,确为亮点。6.Lou Reed音乐会,又见文德斯对摇滚的痴狂。7.轮船上摇移过所有人的后拉长镜头,直至圈出收尾。8.我们不是信息,我们是使者 | 我像往常一样寻找,什么也没找到。(9.0/10)
你以為很遠其實很近,你以為很複雜其實很簡單,你以為咫尺天涯,但卻相差甚遠.天使易作,人難當啊!
其实是《柏林苍穹下》的续集,一部稍显冗长的作品。这一部的剧情感觉复杂一些,不过影片缺乏有机的粘合力,主题上与前作也有不同,表达的是天使在确认自我后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风格更自由轻松,整部作品属于轻量级。P.S. 上集有Nick Cave,这集则是Lou Reed出来客串一把。
2022.7.30 尽管不是先看“柏林苍穹下”,但一点也不妨碍这一次大银幕重温。天使永远都是天使,你永远可以看到他们眼中的光芒。
we are messengers,not message.天使是爱,是灵魂的关照,人类需要救赎只能靠自心,天使就在心中。一如既往的wim wenders ,经典的哲思,诗意的灵魂。
#2022文德斯影展深圳站#柏林苍穹下的续集,连看真的是妙极。命运是一本摊开的书,时间到底是什么,是你踏入的那条河流。投身于生活之中,投身于罪恶之中 投身于谎言,欺骗,伤害,投身于时间之中。我们是时间的创造者、谋杀者和受害者。和上一部组成了虚与实、入世与出世、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完美映照,看完甚至觉得只看柏林苍穹是不完整的,因为入世并不是目的,像悉达多那样,踏入生活的河流并再度抽离,将苦难和绝望具象再抽象,才是完整的旅途。结尾太棒了,天使是传递爱的信使,重要的是我是你是我们每一个人。我想不到比这个更浪漫的结尾了,远航的船载着所有人,轻盈地托住了所有立意。@深圳bc
【直到世界尽头】回顾展。避开了《柏林苍穹下》,反而觉得《咫尺天涯》美得更加动人心魄。相比前者,后者的童话性质来得更纯粹,爱的客体不再拥有姓名,而是所有、全部。只是这大爱似乎又与背后对于德国国民性精神危机的忧心忡忡有些许矛盾:调用好莱坞式类型元素最后又刻意逆反观众心理,难言文德斯对于美国文化复杂的心态;用纳粹产权下的胶片点燃走私录像带和军火,也是其用最浪漫最决绝的方式向德国近现代悲剧的告别。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本,放置于一,天使的牺牲是否只意味着无暇的脸庞上一行热泪?
竟是《柏林苍穹下》的续集,前一半延续了风格,后一半突然变成了柏林犯罪团伙厮杀片。角色有一点多,比如我真的没看懂威廉达福是干啥的?当然,那种“天使变为凡人后会是感情最细腻敏感的那一种,因为他们再也听不到别人的思想”以及“没有爱生活的意义在哪里”的感觉,真的很好啊...
是这几天看的文德斯中最通俗的一部,后半部融合了好莱坞元素,照顾观众了(全场甚至有共同笑点),但牺牲了整体美学。还是很喜欢,一个战后浮士德的改写,天使变成人类,和上部的纯粹感受生活/爱不同,他也会堕落,但这也是游历人间的一部分。威廉达福扮演着靡菲斯特的角色,他观察、引诱,在必要时刻拨动时钟,促成了卡西奥作为人类的死亡和天使的新生。天使游历的价值在于证明爱的可行性,时间、记忆,通过人与人间的共同情感留存。这正是后现代社会需要的。全片最爱场景:卡西奥靠着老人回顾他的一生,一切时间碎片都有了价值。
昨晚看的,2017-8-8,从开头的镜头就是牛逼。果然是和《柏林苍穹下》一脉相承。尤其看完《战狼2》后,更发觉这是佳片了!天使爱人类,即便看到人类世界如此龌龊黑暗,仍愿意为了人类牺牲自己。比戈达尔容易看懂多了。140分钟不觉长。散场时开始下大暴风雨。中国电影资料馆小西天店1号厅。2019-6-15 小西天二刷 文德斯电影回顾 数字版应是 更喜欢这部了 落在地上和我们更贴近 也因为和柏林苍穹下的剧情串起来了而结局更令人心痛 但有些地方还是不太懂比如威廉达福为什么人类天使都能联通还不放过卡西尔以及最后牺牲那一下子有什么用 喜欢原名 观众约六七成 散场前面区域又因为屏摄还是什么的嗷嗷起来了
没想到与《柏林》类型如此不同,虽然故事和叙事方式上一脉相承,却是个有趣的喜剧片。《柏林》中两个天使里,就觉得卡希尔是比较严肃冷静的那个,代表一种理性对应冈茨的悲悯浪漫主义。结果这次意外退休竟然充满欢乐。大概是全球化最甜美的尾巴了。威廉达福那一弩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好心疼啊。
作為《柏林蒼穹下》之一續作,《咫尺天涯》的台詞和拍攝手法仍高度詩意,延承了極強的文學性。不同處是《咫尺天涯》在情節上加入了美國因素,在拍攝手法上亦部分借鑑了美式通俗劇的典型形式,以處理柏林牆倒塌後柏林的全新社會狀況和心態,例如以托尼·貝克爾家庭為代表的分離家族的重建。2022年7月29日19:30於百麗宮天環巨幕廳,“直到世界盡頭:文德斯電影回顧展”場次乙。2021年秋張慧瑜“影視文化與批評”課贈DVD。
75/100 不那么值得被拍出来的续集,太想与《柏林苍穹下》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映照(几乎像是犯了近十年各商业ip重启续集的各种臭毛病),以及太沉溺于满足文德斯对美式冒险类型片的迷恋了(又是美国电影对他的负面影响)。但仍然,比较认真地研究了天使下凡和墙倒塌的后续,部分像是相对轻盈的“个人柏林文化生活史”,试图捕捉五年多时间以来城市生活和政治气候等方面在墙倒前后的变化,以及历史在当代的遗留问题。卡西尔的角色身上带有“拉扎罗式的圣愚”,在现代浮世人潮和不可逆的时间洪流之中仍能让人非常心疼,而达福那个角色更神秘,同时带有撒旦和时间命运本体的意味。接近结尾与Peter Falk一起的偷盗部分再现了文德斯对电影本体作用的反复强调和《直到世界尽头》里旅程终点重聚、庆祝的气氛,如果电影能想办法提前结束就好了。@武汉百美汇
两部皆资料馆胶片。但比之于第一部更为惊叹。第一部的冗长(主要是马戏团肉体看不下去)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堕入凡尘的迷茫与找寻。维姆文德斯的天使没有品尝过人间的滋味,而是枝裕和《下一站天国》的天使都是受尽人生的幽灵。多么有趣哇。
没有了柏林苍穹下的神韵,东西德统一后也只是多了更多的混乱,前边天使视角和摄影上的亮点还有一些,但后边威廉达福出现后多了好莱坞类型片的尝试更娱乐化了,几个上部主角也沦为客串。资料馆胶片版。
看之前没做功课,但是第一个镜头似乎就暗示了与《柏林苍穹下》的关系,很多镜头设计得很有意思,杂技和人性的善是好看的一部分,还糅合了一些哲学与宗教的元素,还有幽默风趣的一面,结局略显仓促,但也算是完结了,天使到人间一游。
《咫尺天涯》与其说是前作《柏林苍穹下》的续集,倒不如说是更独立的作品。虽然《咫尺天涯》延续了前作的设定(杂糅超现实主义元素的现实主义叙事,以天使的视角连接起了德国的当下和她那段带着伤痕的历史),一样有文德斯所关注的“时间”母题,但二者的美学表达还是挺不同的。我个人觉得这部片的对白深度就不如前作——毕竟这次汉德克没有参与编剧——但在画面上却有更好的表达。比如片中有个我很喜欢的场景似乎也是整部片剧情高度浓缩的象征:墙上挂着马克斯·贝克曼的画作,镜头反打,我们看到了凝视着画作的手表叔啊不卡西欧,他不由自主地摆出一副蒙克《呐喊》的姿势,接着表叔的脸、脖子、身子在扭曲,画作在旋转,直到表叔倒地。
哇真的好神奇,《柏林苍穹下》和《直到世界尽头》的混合体,是德国与美国文化出人意料的嫁接,实际上也是前者的进一步深化:如果说1987年柏林墙倒塌还是一个梦想,1993年的文德斯则面临更加实际和迫切的社会重组和混乱:色情和暴力需要毁灭,分离的家庭需要重建,胶片是爆炸的引信也是时间的媒介。甘茨义无反顾前往世俗人间去爱,山德尔则不仅要学习生活,更要进一步选择塔科夫斯基式的牺牲。彩色的人间并不十分美好,黑白的世界又过于寡淡,正因如此,我们必以人的目光观察,也要以天使的身躯行为。
#维姆文德斯电影回顾展# 你看不见我,你以为我远在天涯,其实我近在咫尺。我们是信使,在暗处观察世界,也用另一种身份感受生活。初入人世,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一时误入歧途并不至于人生无望,只要内心向善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依旧可以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