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某种巧合,在这个2020到2021年之交,大陆和台湾的票房冠军,都是关于“单亲妈妈”的电影。
一个是49亿的《你好,李焕英》,一个是1.9亿台币,也拿下金马最佳女主角,在豆瓣有8分的《孤味》。
这是否可以代表某种母亲叙事的崛起?或者说,我们真的开始关注中老年群体了?开始关心单亲妈妈了?
我觉得不是。恰恰相反,这两部电影,都不能简单用母亲故事来定义。就像我们看了《李焕英》感动,妈妈们看了却无动于衷一样。
它们是那种,儿女一辈想象中的“母亲故事”,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儿女中心主义的母亲叙事”。
今天就来说说《孤味》。(关于《李焕英》的评价可以戳我。)
影片说的是妈妈林秀英在台南开餐厅,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女儿,也有了孙女。而她的丈夫陈伯昌,早就在数十年前就离家出走,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了。
结果在林秀英70岁大寿那天,她突然接到消息,丈夫去世,还希望把葬礼办回台南的家。于是,70岁的林秀英不得不面对一堆烂摊子,以及,情敌蔡美林。
故事戏剧化与否并不是这部电影好坏的关键,毕竟生活远比戏剧狗血更多,林秀英的经历,就是导演许承杰外婆的经历,而片中的孙女小澄,就是年幼时的导演自己。
《孤味》的故事充满了令人共鸣的冲突:父辈的死亡、出轨劈腿欺骗、家庭的破裂、老中青三代的价值鸿沟、多女性家庭的情感关系……
我想,这些分裂和撕扯,背叛与争吵,愤怒和眼泪,一定让当初那个13岁少年非常困惑。
可惜,就现在的《孤味》来看,许承杰似乎还是当年那个13岁的少年。
他未曾懂过自己镜头里的那些女性。他也始终是在以一个13岁的少年看另一个世界的心态,来书写这个女性故事。
在许承杰的自述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这种困惑。他说——
我那时候高中住在外婆家,一个人跟她朝夕相处,看到很多悲伤。我看见阿姨们对她们父亲根深蒂固的愤怒和悲伤冲撞出来,我也看见外婆不知道怎么跟蔡阿姨相处的尴尬。
他甚至发问:
蔡阿姨算不算外公的妻子?她算不算是我的家人?是法定的家人才算是家人,还是一起陪伴就是家人?
但《孤味》,最终也没能解答这些问题,甚至走向了他记忆的反面。
话说的可能有点重,但听我慢慢说你或许就会明白。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说《孤味》是“儿女中心主义的母亲叙事”的原因。
丈夫陈伯昌离家多年,是故事的基本设定,在这里我当然不是要对男主人公设定进行道德绑架,说“出轨就是渣男”之类的话,而是想请大家设身处地的想象——
一个爸爸,离家多年,二十年和这个家没有联系。妈妈独自拉扯大三个女儿,还成了小有名气的餐馆老板这件事,到底有多难。
这时候,相信无论从情理和法理上,都应该站在妈妈那边吧。
可是多年之后,这个家庭却变成了——
去世的爸爸,连遗像也风流倜傥,在人人口中称赞,在女儿的回忆中也带着高光。而那个独身拉扯大她们的母亲,却成了脾气古怪,身材发福,处处睚眦必较的,阿嬷。
一句话可以总结:母亲,就是面目可憎的中老年妇女。
当然,这里的总结,是针对影片中呈现出的角色形象,没有任何冒犯演员的意义。
我简单举片中的几个片段你们就明白了。
影片在一开始就埋下了母女不和的伏笔,第一场戏就是林秀英去市场买鱼,准备今天的70大寿宴席,菜场人都认识她,一副雷厉风行的女强人模样。
回到家,因为林秀英已经准备把餐厅交给女儿打理。小女儿佳佳说,你就不用管了,不是说今天餐馆我做主吗。
但是林秀英依旧不放心,问“你一个人可以吗?”小女儿说,“你总是要让我试试看嘛。”
然后镜头一转到餐厅后厨,母亲林秀英已经改了菜单,“原本已经接手餐厅”的女儿并不知情。
于是母女间的权力关系,母亲的掌控欲,寥寥几笔就写清楚了。
之后在父亲的灵堂,小女儿选了一副爸爸带墨镜的照片放上,母亲却说: “你是去哪里拿这种不三不四的照片。”
类似的细节散落在片中各处,林秀英被刻画为一个“放不下”,充满怨怼的婚姻失败女性形象。
除了孙女以外,其他几个女儿,都说不上理解自己的妈妈。反而在更多的时候,体现为一种“母亲干涉自己人生”的怨恨。
所有的矛盾,都在一场围坐夜谈中达到高潮。
大女儿,是个知名舞者,乳腺癌复发要做手术,却因为不想被母亲唠叨照顾,而选择隐瞒病情。
因为母亲这样,“给她压力太大了”。她离婚又拒绝新人的示好,自己就是“破碎家庭关系”的践行者。
徐若瑄演的二女儿是“破碎家庭关系”的调停者,相对是最为妈妈说话的一个。
但在最后,她也坦言,都是以母亲决定了她的人生,要她去当医生。
三女儿佳佳是最向着父亲的一个,买了寿司去看临终的父亲,“爸爸希望把葬礼办回家”的话,也是由她传递给母亲。
她一直希望母亲放下,能真正接纳父亲有了别的女人,满足父亲的遗愿。她的功能,是“破碎家庭关系”的传声者。
而十几年不回家的父亲陈伯昌,电影用了这样的几个闪回来描述。
一次是递离婚书。
年轻时代的陈伯昌,把家当旅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好不容易出现一次,就是要离婚。
一次是捉奸。
林秀英像个悍妇,追到宾馆,结果陈伯昌从窗户跳了出去,伤了一只眼睛,眼睛才会畏光要戴墨镜。
女儿则揶揄母亲,“你拿菜刀去找他,他当然要跑啊。”
一次则是父爱时刻。
这个场景充满高光。递完离婚书的那天,陈伯昌遇到放学回家的女儿佳佳,摸了她的头,给了她一个糖果。
这个糖果被她记到现在。
电影也给了呼应,陈伯昌去世后,托蔡美林从台北带给女儿一盒同样的糖果,最后姐妹们在房间里分而食之。
这不仅仅是一盒糖果而已。
在女儿的心目中,它融化在唇齿间,是生理属性上的甜蜜。
它从台北远涉而来,代表了身处台南的她们,对台北的现代化想象,这是社会属性上的甜蜜。
它由久未谋面的父亲赠予,是距离产生美的父爱想象,更是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属性上的甜蜜。
影片最后落脚在林秀英与自己的和解上。
她和蔡美林有了似真似幻的对谈,也签署了那张当年没有签下的离婚申请书,最后还在葬礼上为前夫放上了那张带着墨镜的“不三不四”的照片。
讲到这里你或许也明白了。
《孤味》说的就是一个受尽生活打磨、也受尽妇德约束、同时终年置身于母职中,却最终必须要和自己和解,才能让故事圆满结束的女人的故事。
一个被全世界背叛的人,最后必须要背叛自己才能超度的故事。
这分明就是一个,极度男性视角下,对女性“家庭怨念”的和解式想象。
整个《孤味》看起来完全就像是一个家庭局外人写就的美好结局故事,在母亲一个人的和解、牺牲、献祭下,整个家庭都获得了自由和解放。
我想,到底是我们的电影故事太需要和解了,还是中国式的家庭观在对外讲述故事的时候,一定需要和解?
《孤味》和《李焕英》刚好能代表两种典型的中国家庭亲子关系。
《孤味》说的是子女辈对父母一辈的憎恨与厌恶,而《李焕英》刚好是另一个反面,说的是子女辈对父母一辈的愧疚和亏欠。
这两种情感并不完全独立或对立,相反,它们经常混合而交叉地出现在中国的亲子关系中。
“父母皆祸害”小组中的子女情绪是一个例子,最近借着《李焕英》势头做的#假如跟年轻时的妈妈通话#调查下,很多人说“不要和爸爸结婚,不要生下我”,则是另一个例子。
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情绪背后,是一种相似的情感结构,那就是在中国式的家庭中,永远是存在情感失衡的。
要么,父母无限度对儿女牺牲付出,儿女醒悟过来的时候,只能对父母表示亏欠悔恨。
要么,父母掌控儿女人生,儿女在拥有独立人格之后,便撕裂、逃离、憎恨父母。
对应的,子女辈也就会出现两种补偿心理,一种是《李焕英》式的,希望时光倒流,妈妈重新选择人生,以此减轻愧疚感。
一种则是《孤味》式的。在多年之后,作为并不曾亲历那些情感苦难、生活龃龉的子女,就想象式的希望母亲放下,和解,重获自由,以此消除对掌控式母亲的憎恶,同时也合理平衡掉母亲在这些年来的付出,那样儿女的亏欠之情,便可以轻轻松松的化解掉。
这就是我说的,儿女中心主义的母亲叙事。
影片的叙事发展,人物选择,最终和解,都是落在“孩子想要母亲怎么样”的动机上。
而直到整个电影拍完,创作者都很难说,真正理解了母亲在这几十年里,独自带大女儿,又和丈夫的情人同时为丈夫办葬礼的心情。
我相信许承杰导演写出,拍出这样的故事,是因为他真实被打动过。但这并不影响他用一种男性中心的、儿女中心主义的视点进行创作,回看他说的那句话或许也能提供一些例证。
他说,“我看见阿姨们,对她们父亲根深蒂固的愤怒和悲伤冲撞出来。”
可是到了电影里,女儿们对父亲的情感,只有求而不得的眷念与怀想。
而那些根深蒂固的愤怒和悲伤,全都指向了独自带大他们的母亲。
甚至连最后“拿印章借钱”这个引发家族矛盾,让爸爸被家族排斥的事,也从爸爸偷拿,变成了母亲偷拿来盖的责任。
也就是说,在这个家庭和这个故事里,母亲成为了唯一的“罪人”,她的错误、她的执念、她的放不下,她所经历的苦难和得不到的理解,全都在她自己身上,完成了一种“自我犯错”的归因闭环。
我真为电影里的母亲感到愤怒和悲伤。
当然,我相信这样的故事在无数中国家庭中真实发生过。
但在叙述这样的故事的时候,如果只是落在“失去丈夫的母亲的怨念”、“女儿和母亲间的不和”,最后以母亲的和解来圆融整个叙事的话,那只能是一种“儿女的精致利己主义”,用母亲的痛苦,来剥削母亲。
在这样的家庭悲剧背后,有几代人之间断裂的生活语境,有截然不同的时代氛围,更有完全迥异的人生选择可能性,以及社会对女性、对母职的道德批判。
是它们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理解不能、沟通无能,也是这种长期积累的情绪,累积成了某种国民共同情绪,并最终在电影创作和上映的时候找到了出口,成为一种情绪宣泄。
但《孤味》,并没有拆解这样的中国式家庭情感结构和心理症候。它在创作视野上的坐井观天,只能说明,实在太多人对现实中的母亲缺乏真正的共情了。
那些恶母的面目可憎是谁带来的?那些慈母的无限牺牲是谁推着走的?谁该是该被同情,该被理解的那个?
大多人,不过只愿呆在自己的情感舒适区罢了。
影片的片名《孤味》,是台语,原指餐馆只卖一道料理,并致力把这一道菜做到最好,后来就比喻专心坚持只做好一件事,就算孤独也没关系,说这是老一辈台湾人的生活哲学。
歌词里唱,人生海海无了时。
而母亲的人生,不仅难以得到身边人理解,还要被迫和自己和解。
那才是真正的“海海无了时”。
++++
本文首发于我的个人公众号“闵思嘉”,关注我撒~ 传送门://mp.weixin.qq.com/s/6O4d6vMEHR6vZ8664ETLFQ
《孤味》是由短片引申出的长片,其剧本的构架很明显受到了《海街日记》的影响,但是本片可取之处就在于,把一个类似的故事套用下来并没有显得水土不服,反而衍生出一种极具本土特色的台式风味。这一点,在此之前,做得最好的还是第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华人导演——李安。李安的《饮食男女》就是最好的范例,通过中国人具有仪式感的“饭桌”讨论亲情话题。《孤味》则通过一个父亲的缺失一家女人的表现来书写经历着生老病死,柴米油盐的几个女人们。
两个小时的长片体量使它也具有了一部分史诗意味,被称为“台湾社会的手术刀”的杨德昌《一一》表现的就是一个家族的史诗,不必恢弘大气,而是在一次次希望和失望,欢笑和泪水,迎接与告别中缓缓道来人生的五味“酸”,“甜”,“苦”,“辣”,“咸”。《海街日记》中,是枝裕和则用“梅子酒”这个物件点明全片的奥义,生活就像酒,越酿越醇,树木希林扮演的老人看到一只黄蝴蝶在花丛间飞舞,高兴得像一个少女。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是最贴近我们的生活的,她们无处不在,却又最容易被我们忽略。侯孝贤曾经拍过一部被编导生誉为“最催眠的十大电影”之一的《悲情城市》,则是把传统家族的放大,不光用镜头表现出家族坚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还加入了家族的兴衰起伏,这就使本片完全地与一般的家庭电影区别开了,而有了一层悲壮的含义与覆落之美。
再来说说本片《孤味》,孤味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林秀英年轻时被丈夫无情抛弃,但是坚韧的她一个人靠做虾卷发家致富,辛苦拉扯大了三个女儿,在自己的寿宴将至时,忽然听到了丈夫去世的消息,林秀英就在下定决心给丈夫办葬礼后,结识了陪伴丈夫走过中年的女人,并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三个女儿,大女儿生活随性,感情生活不稳定,又赶上了癌症复发,生活几乎变得一团糟,二女儿对丈夫有猜忌,不听女儿的意愿,强制把女儿送出国念书,三女儿年龄太小,根本不懂的母亲的良苦用心,却叛逆地责怪母亲不接受父亲。一家人各怀心事,生活的重负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地爆发,不仅伤及自己,还会使身边的人寒心。
影片中最后一场戏,林秀英终于解开心结,慢慢走向灵台,周围的布景因为是葬礼所以全都是白色,看似不是刻意为之,却达到了在这个情节点上荧幕空间和心理空间留白的效果。同样说明,在林秀英的心里,终于能够接受丈夫在自己最艰苦时候的缺席,并且在现在,林秀英给他留了一个位置,前一个镜头,在出租车上的那一场戏,观众陶醉在歌声中,镜头一转,戴着墨镜的年轻的丈夫出现,林秀英起先吃了一惊,随即又跟着丈夫忘我地唱了起来,这个画面就说明了银幕空间与人物心理空间对等,在出租车上给丈夫留了一个席位,在林秀英的心里,丈夫同样有了一个位置。
人生不过百年时间,柴米油盐,生老病死,大大小小的是非组成了我们的生活,贾科长的《三峡好人》就用了“烟”,“酒”,“茶”,“糖”作为四个段落的小标题,一方面体现了他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终极的艺术就是回归生活,片名中“孤”字,说的不仅仅是主角林秀英,更是所有的女性角色,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成年人总有一些苦痛要自己承担,但是即便如此,人间至味还是血浓于水的的亲情,是这分亲情给了每一个人孤独的勇气,也是这份“烟火气”赋予了本片积极的现实意义。《孤味》算不上今年最好的台湾电影,但是它向我们展示了回归传统叙事的一种“烟火”精神,这一点给青年导演开拓了思路。
故事从林小姐鱼贯于晨曦鱼市开始,欢喜于须赤是和鳗鱼的新鲜,也沉醉于这种熟悉的环境,当年在家里以及国外独处时,晨曦的早市便是流连忘返之地。开篇人物性格就立下了,一个老太太,但不普通,不普通在哪儿,不普通在人家还称她为林小姐,老太太非常精通于鱼市里的各个摊位,是老熟客,不仅如此,她挑海鲜的手法既精准又不沾腥,老道、干练、情商高、知名度高。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太太在自己大寿当天还亲自来挑东西,当天失踪多年或者说跟着别的女人跑了的男人还死在了台南死在了当下,这是多么大的怨,多么难解的迷。
于是一场凭吊生活与过往的追思和忆苦由此展开,大姐随性而活但治愈的癌症复发,二姐一辈子在念念下一路读书考试做了医生并把这样的念念留给了小澄——自己的女儿,三妹从小抱给了他人家养至此毫无音讯,四妹永远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一家那么仇视自己的父亲,而林小姐却永远不能释怀自己用毕生碰到的这个男的为什么她这么好最后还是离她而去。每个女人都有每个女人的故事,而每个女人都在学会放下,放下执念,放下过往,寻找新的生活。而这里的放下小澄是最快的,四个姐妹其次之,而受了一辈子怨的林小姐却异常的执着的找人、了解过去和直面自己,直到最后才终于放下了心中近60多年的执念,签下了离婚书,一个人在的士上真正做到了开头四妹和她妈说的那样,“一个人去唱唱歌,打扮的美美的,过自己的日子,不要再为他人而操劳。”
这首原创歌伴随着闽南语特有的调调还真的很好听,不要再把弧味斟满酒杯,一个人活好便是好。
“孤味”是一句台湾语,本指餐厅只专卖一道料理,致力把这道料理做到最好。之后演变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指专心把一件事情做好,就算孤独也没关系。
但“孤味”这个词终究透着固执己见、透着孤独。
这部电影改编自导演2017年的同名30分钟短片,短片里有句话:“不管做什么事情就要专心、要用心,这样所有事情才会顺利,这就叫做“孤味”。但事实是这样吗?
林秀英为了家庭一心拼事业,在任何苦难面前从不吭声,但她没有办法阻止丈夫一再的出轨,也无法阻止丈夫抛妻弃女。
“我是为了你好”这句话每个人都应该从父母亲人嘴里听到过吧?这句话带给人的压力有多大,其实说者可能并不知道。就像林秀英一直都没有意识到她对三个女儿阿青、阿瑜、佳佳以及丈夫陈伯昌爱的压力,让他们不自觉中就想逃离。你看,就算林秀英不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丈夫依旧逃离远走,大女儿和丈夫性格最像,离了婚做着自由的舞者、二女儿早早离开台南远走台北发展事业、小女儿虽然继承了餐厅家业,但观众都不难看出最早出场的小女儿佳佳迟早会对林秀英的放不下而厌烦、想摆脱掌控。你看,一个家庭的心都不在一起的。
故事从林秀英老人要举办70岁寿宴,但失联十多年的丈夫突然出现,却是即将死去中展开,林秀英的寿宴连接着丈夫的葬礼。 而故事从3位女儿对父亲的记忆,构建出了这个家的演变:父亲曾作为一位警察的过去、母亲带着女儿提着菜刀上宾馆抓奸、中秋节全家人在月光下吃柚子、用倒映着月亮的水洗脸,以及母亲作为台南显赫的林家小姐身份,却靠卖虾卷来维持生计的原因,《孤味》让这些不同年代的女性从另一种角度诠释过往岁月的痕迹,在时过境迁的当下体悟出不一样的认知。
抱养去了新加坡的女儿阿眉回来叫阿青阿瑜大姐二姐,却叫林秀英“阿姨”,阿眉和林秀英小女儿佳佳互相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在林秀英责怪阿眉有孕在身还来办丧事的地方后,阿眉眼含泪意的说着:“我来看你啊!”她们的母女情份为何没有因为数年的分离而消散掉?这于林秀英又是怎样的造化呢?林秀英或许不太懂这个得到她最少爱的女儿为什么会眼含热泪。或许这是血浓于水的母女缘吧!
“蔡阿姨对阿爸是真心的,同样是女人的心情,你不能了解吗?” 佳佳的这句指责,虽然让林秀英感到不悦,但也使林秀英决定要去认识一下第三者蔡美林,她想知道陈伯昌离开她后过着怎样的生活、以及他这些年对她还有没有感情…林秀英要去认识蔡美林其实也是要认识自己和蔡美林究竟哪里不一样,见到蔡美林后,她意识到她虽然和蔡美林一样爱着陈伯昌,但她们的爱却是完全不同的,林秀英要的是双方同等的爱,她希望自己的爱有同等的回报,蔡美林是只要两个人都爱着就好。
陈伯昌最后选择了蔡美林,她林秀英再难以接受,也无法去埋怨蔡美林,因为她也是女人,当然了解蔡美林的心情,当她从蔡美林口中听到了她想知道的事情之后,对于陈伯昌也就释怀了。释怀是放下的开始,电影最后林秀英在那张陈伯昌十多年前在虾卷摊留下的离婚协议书上签字了,让蔡美林替她送他最后一程,她缺席了告别式,她搭上车唱着自己常唱的那首歌告别了过去、告别了陈伯昌,她放下了,她为电影《孤味》与这个角色做了最后的落幕。
值得一提的是陈伯昌的葬礼上佛家和道家都在,这种碰撞展示了文化与信仰的多样性,这也是林秀英和蔡美林是两种不一样的人的体现,第三者蔡美林信佛,讲缘份;林秀英信道,讲造化;而女儿“无法代替父亲向母亲道歉”是儒家的中庸,最后林秀英的释怀与放下则是一种和解。
终究,每个人都是彼此独立的个体,谁又愿意被掌控?人一生,会因为各种原因组合在一起,只有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包容,不要妄图以自己的意志牢牢抓紧,才会更好。
这部电影整体很平淡,但剧情很贴近现实生活,很容易让观众对情节和角色产生共鸣,它所带给人的感悟并非直接明了,而是慢慢去感受的。
推荐指数:★★★★☆
身世模糊的男人过世后,留下了两个女人和四个女儿,故事在这些身后事展开。
相比于这届金马最佳剧情片《消失的情人节》好太多了,《情人节》设定在时间暂停这种无力的假设上去表达极其空洞的小情调,消失的根本不是情人节,而是台湾电影手艺。
好在这部没能入围最佳剧情片的《孤味》反倒有一些台湾新电影的后劲,至少是侯孝贤杨德昌所建立的那种电影审美手感的延续,整个故事有很强的在地感,是台湾土地上长出的那种故事,人物情感饱满,个性鲜明,但又不像上一届《阳光普照》那样脸谱化,也没那么故事会和戏剧性。《孤味》里的六个女人年龄层次也很丰富,老年、中年、少年,各有自己的处境,这些台湾女人特别“中国”,有一种很强的肖像感,而大陆现实主义电影作品里的女人质感通常是模糊的,缺乏独立感,都很扁平,也许是因为意识形态碾平了一切。
《孤味》里最令人惊讶的场面是葬礼上佛家和道家同时登场,似乎从来没有人这样拍过,这恰恰是两个女人的命运写照,蔡女士是佛家,讲缘;林女士是道家,无为而守;而三个女儿“无法代替父亲向母亲道歉”,是儒家的中庸,一部电影呈现了台湾丰富的文化层次。
整部电影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一程,林女士决定让蔡女士前去给前夫送行,而自己在出租车里去兜转,等到人群散去后她才来道别,这是对“缘”的一种顿悟,到最后,人间真情缘最大,林女士的心结也因此打开。
从《孤味》中可以品尝出一种关于原生家庭故事的惠风和畅、内敛质朴、感慨万千、细腻感人的味道,类似《花椒之味》、《一 一》、《父后七日》、《海街日记》、《入殓师》、《谁先爱上他的》以及《饮食男女》。
影片剧情中并没有安排过分的煽情,在一些插科打诨中却藏着深深的感伤,一众老戏骨则将克制、隐忍、牵绊与关切的情绪演绎得很是惟妙惟肖、动人心弦。 丧葬仪式上佛道同堂、原配与红颜隔空斗法的桥段设计得很巧思、很幽默(内敛+1),与结尾部分的剧情反转形成了前后呼应,令人百感交集、荡气回肠。
“若你不愿演一出戏,那怎能将戏演得好看?往事如同云朵,思念的情绪拨不开。”
放下执念,学会释怀,和解,放下,夜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徐若瑄唱作的片尾曲《别人的》应时对景,哀而不伤,余音袅袅。
可能是去年最好的台湾电影,戏里老中青三代女演员都奉献出了极棒的演出,陈淑芳的金马影后实至名归,谢盈萱也值得金马女配。戏外小年夜和姥姥妈妈姐姐一起看,姥姥说林秀英就是她,年轻时觉得做牛做马一辈子怎么可以放手,到老了姥爷去世后还是会软下心和解,每个人似乎和电影里的角色都有着奇妙的互文,戏里戏外看到女性互相理解互相扶持,真的泪目了。
演員構成了這部的優良。謝盈萱的表演精準又自然地叫人嘖嘖稱奇,太妙了這個女人,到底怎麼煉成的?最後一段的眼淚和微笑,看完電影三天了還留在我心裡。
是枝裕和拍家庭戏,首先要嗅到家的气味,习惯这层气味后才能去理解人。《孤味》相反,人物浓烈的个性冲淡了家的味道,我们可以经由言语听到这个家在过去的七十年间所发生的一切,却无法透过眼睛看到这些“发生”留下的痕迹。
老loser渣男标配:一个善良坚韧能干却不惹人疼的妻子,一个小他很多且温婉知性的爱人,一个浪荡的子女。谢盈萱的女海王人设堪称华语电影一绝,潇洒坦荡,从不愧疚。除了小女儿和未成年外孙,三个女人经历了三种离婚,有一辈子不接受丈夫离家却在丈夫死后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烧给丈夫的,有婚前就说挡不了自由婚后还是想离婚却得不到分居丈夫同意的,有因一个电话起怀疑念头就直接说我同意离婚并且只要孩子教育费的,抓马至此,精妙互文,编剧棒棒。三个女儿对父母的不同态度令人唏嘘,给你事业给你地位的得到的是厌烦,给你思念给你买糖的人你挂在嘴边自觉亏欠。女主善良,还是说出了偷章真相。过继很绝,留白高明。结局太牛逼了,给了小三身份,给了死者体面,给了子女交待,给了自己一个有爱的丈夫的灵魂,这就是孤味吧,哀伤,却是自洽的美。
私人以为,称这部电影是当代的《饮食男女》一点不为过。伴随着温文尔雅的气质,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女人一生保守的一道“孤味”。片尾鱼缸里的三条锦鲤顺水而游,印证了爸、妈和蔡阿姨的和解,也蕴含着三个女儿始终相随的爱意;最终那封被烧去天国的离婚书,是母亲能为这个大家庭送上的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温柔。在如此喧嚣浮躁的华语影坛,能有这般爱意满满的文艺佳作,也许是疫情肆虐的年份里,影迷能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金馬影后女配陳淑芳
看哭了。我觉得和其他隐去其中“加害者”角色的电影不同的是,孤味的剧本写的很聪明,从“原谅”写到了“放下”,相对比《花椒之味》,这部电影更有女性的力量,在庙宇中陈淑芳的哭泣,这不像是对男人的原谅,而是在等来一个道歉后的委屈,这一场的陈淑芳短暂放弃了之前营造的“女强人”式的强势,哭得像一个青春期受了委屈的女孩,极打动人。结尾丁宁角色的出现也更有意义,留存了两个女人各自的体面,也更显得这种“放手”更有力量。
台湾人在家庭题材的电影把握上好像还是比内地导演要好不少。不算复杂的故事,但是一家人的牵绊、爱,都让我看得又哭又笑。台南的风土人情,居然让我找到一点自己童年的影子。
青春的他留给自己,后来的就归还给别人吧,有过一场纯情青春梦就够了,再会了心爱的无缘的人。最后换遗像的举动真的太触动了,哭到不行。
比短篇有趣、也更温和动人。东亚家庭捆绑式的代间关系,到底都需要一“死”才能破除魔咒
葬礼上佛家和道家同时登场,似乎从来没有人这样拍过,这恰恰是两个女人的命运写照,蔡女士是佛家,讲缘;林女士是道家,无为而守;而三个女儿“无法代替父亲向母亲道歉”,是儒家的中庸,一部电影呈现了台湾丰富的文化层次。最感动的是最后一程林女士让蔡女士去送前夫,这是对“缘”的一种顿悟,心结也因此打开。
看过,但价值观不同,为什么缺少父爱的女儿都非常体谅父亲,认为父亲有苦衷,却不理解含辛茹苦把她们养大的母亲,特别是一直和母亲一起生活继承了餐厅的女儿,难道不应该更理解母亲的心境吗?
好生气 阿嬷好可怜 小女儿好过分 为什么没有人理解阿嬷
不知道是不是时代的关系,觉得母亲的角色背负的太多,却愈发隐忍,而离家而去的父亲似乎只需要一包软糖就可以轻易讨好女儿们,真正离去后又值得所有人怀念,也许早放弃真是一种解脱。
看完后,百般滋味在心头。电影最后,感觉女人们都原谅了男人。男人作为丈夫、父亲、情人,曾经带给了她们一些美好的回忆,但伤害不也是真实的吗?她们不断地从男人的行为找出一些值得肯定的事情,然后作为原谅的依据,我觉得不妨视为自我疗愈的努力。
和李焕英同期上线真的是让这边尴尬,同种同文,但两岸差的30年,都在这两部电影里了。电影本是一个精巧的容器,可以装下更深沉的东西,我们不该只用来装一个小品。
像孤味、消失的情人节、阳光普照这样的电影,放到大陆一样轻松过审。所以把责任推给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掩饰无能的最佳手段。7
依然是台湾电影最爱的“放下”与“和解”,但在这表面之下,又不仅是放下与和解那么简单,和《谁先爱上他的》一样,没有鲁莽粗暴地给一个人贴上“渣男”和“小三”的标签,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人性与感情的复杂,正如那首歌所唱“人生的味道又酸又甜,无论花开花谢都充满芳香”,而真正的放下,是当你说起曾经的自己时,就像看了一部老电影,就像唱了一首老歌。女性群像戏太精彩了,以及这个结尾方式绝对是最近几年的最佳之一。
啊签了二十年前的离婚协议书给前夫烧了去…这个情节写的太好了吧
啊…太舒服了,丝毫看不出是新导演的作品,台湾导演对这种家庭题材以及笑中带泪的调度简直是信手拈来,至少是彻底治愈了最近很郁闷的我。陈淑芳和谢盈萱自然、真诚、内敛精准的演出就算在加入内地电影的金马奖也肯定是具竞争力的,徐若瑄和丁宁受角色限制但也都可圈可点。我要再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