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宴流转》
1、稳叔:五味鹅、凤凰蛋、牛腩焖萝卜、肉丸蚬粥、蚬肉饭
2、龙背岭:客家香芋扣肉、盐焗鸡、客家酿三宝、酿豆腐、客家焖猪肉
3、洗沙鱼丸、蛋黄卷、麻葛、卤肉饭、大肠面线、碗粿、台湾肉粽、龙须菜炒丁香鱼、藕带炒肉、水牛芝士、火车头汤粉、大漠羊排
4、莞城街道 凌丽华(飞刀华):烧鹅濑粉。斋粉、牛杂濑粉、叉烧濑粉、叉鸡濑粉
5、伦浩宇:白兰洛神花慕斯蛋糕、芥末蛋糕、金箔奶酪蛋糕、火山菠萝、冰火奇缘
6、海带绿豆糖水、陈皮红豆沙
7、油糍、糯米糍、蛋角、牛耳朵、钵仔糕、芋角、芋饼、糖不甩、火麻仁茶
8、鸡油娘酒蒸红蟹、七彩龙须东星斑
9、阿南、棠哥(肥婆菜馆):炒花蛤、炒牛河、湿炒面、盐焗猪腰、焗花蛤。
麻涌镇,材叔,深夜食堂:排骨饭
《山水相逢》
1、柠香黄皮头、清蒸九节虾、火焰醉麻虾、白灼麻虾。任耀波
2、大岭山镇:酸梅鹅、白斩鹅、脆皮烧鹅、白灼鹅肠、爆炒鹅血、大岭山烧鹅
3、麻涌镇:蕉蕾煎蛋、蟛蜞酱、蟛蜞酱炒豆角、蟛蜞粥、香蕉焖鹅、香蕉扣肉、香蕉鲫鱼汤、香蕉紫菜糖水、麻涌香蕉
蕉农钟立枝
4、生滚鱼片粥、水浸鲩鱼、中堂鱼包(黎见平)
5、猪肝肠粉。石龙镇:咸姜水、南乳焖鹅、陈皮蚝豉鸡汤
6、谢岗镇:蕉芋老鸭汤、蕉芋糕、蕉芋鸡蛋水。
7、疍家人:杂烩海鱼、豉油皇香爆鱿鱼管、陈皮丝蒸玫瑰毒鲉、黄面酱石烧龙趸皮、疍家清蒸三鲜、腊味虾干煲仔饭、虎门蟹饼
《得天独厚》
1、鼠曲草~艾粄、艾角、艾草煎蛋、艾草鲫鱼汤
2、桂味荔枝(外壳凹凸明显、核小肉厚、天然糖分高、绵长的桂花香气)~荔枝片皮鸡、荔枝琥珀核桃芦笋丁、荔枝果冻
3、东莞万江街道 黄柏森:腐皮腐竹~凉拌腐竹、腐竹糖水、腐竹烧鱼、腐皮豆浆、腐竹炖羊肉
4、东莞虎门镇 露兜树(林旁)~林旁粽
东莞麻涌镇:蕉叶粽
莞草,裹蒸粽
东莞道滘镇
5、冬春的清蒸奄仔蟹、油焗奄仔蟹
夏秋的清蒸膏蟹
夏至(6-8月)黄油蟹
6、冬瓜干蒸翡翠鱼、冬瓜干蒸鸡、阴菜蒸排骨、阴菜蒸肉饼、阴菜牛展汤
7、厚街镇 孙国和:腊猪头皮。金银润
8、虎门镇 白沙油鸭、鸭喉萝卜煲
9、冬团、萝卜粄
10、红薯糖水
11、谢艳珍:咸丸
可口可乐了看看健健康康健健康康可口可乐了看看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寻味东莞》是“寻味”系列的第二部,它当然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既可以截出无数张明信片,也可以让观众流下无数口水。同时,它应该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筛选的,能让你在密集的美食和岭南风光中,体验东莞的与众不同。那么,东莞的美食到底特别在哪里?我凭自己的粗浅理解总结了三个方面,或者可以称为三个W。
Where,独特地理环境和气候产出独特的物产。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应该没有哪两块土地是一模一样的吧?东莞出产的好多食材我都没见过或没吃过。例如用来包粽子的林旁叶和蕉叶,用来制成阴菜干的耙齿萝卜,还有大薯、麻虾、蕉蕾、青香蕉、蕉芋,被用于制成甜品的白兰花、火麻仁。也许有些物产其他城市也有,但这个组合肯定是独一无二的。
When,农业时代的因地制宜使独特物产被加工利用。即使有了这些特别的物产,为什么非要食用它们呢?因为在农业时代,没有发达的商品贸易,人们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地运用当地物产制作餐食。例如,东莞的腊味虾干煲仔饭、虎门蟹饼、肉丸蚬子粥很好地体现了海陆交汇的饮食风格。而由于存储技术的不发达,新鲜的食材又被干制或发酵,形成了新的风味,例如萝卜干、鱼干、蟛蜞酱。
Who,八方汇聚的寻常人家进一步增进了食物的独特性。在悠久的历史中,东莞到底汇聚了哪些地方迁来的人群,我无从考证。例如东莞产出的二十几种粽子,我相信会有迁自不同地方人群的渊源。又例如,片中提到了较早迁入的客家人,他们的饮食习惯就跟其他人存在差异。为什么要强调“寻常人家”呢?因为他们使普通食材“物尽其用”,也许是出于无奈,却在无意中拓展了美味的疆界。例如耙齿萝卜口感粗糙但糖分高,被干制成了柔韧甜香的阴菜。用猪肝包猪油制成的“金银润”、具有爆浆口感的鸭喉,都是杂碎和边角料中筛选的美味。而用蕉芋这种备荒食物的纤维制成的蕉芋糕,是一群人怀念的老味道。关于吃什么,怎么吃,各地人有各自的智慧,也形成了一地的独特性。
以上三个方面构成的东莞美食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基于土地、基于农业时代遗留的传统。但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独特性发生了改变。
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贸易全球化,以及商业社会的日趋发达,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食材高度流通。而东莞作为外商投资和制造业发达的城市,迁入的人群快速增长,也带来了新的饮食习惯和潮流。例如近四十年有逾十万台胞到东莞工作生活,外来人口增加三十倍。“新东莞人”带来卤肉饭,大肠面线这样的宝岛美食,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餐饮流派。
我觉得在商品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东莞美食基于土地和传统的独特性会减弱。我甚至担心,人们会逐渐失去与土地的联系,失去所享用食物的独特性。我曾设想过一个极端的情形,会不会有一天,全球人民的美食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已经完全打通了食材的获取渠道,打破了人的流动壁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纪录片用影像记录了东莞美食的独特性,是十分珍贵的。从《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到《风味》系列,《寻味》系列,不知不觉已观看了不少稻来制作的美食纪录片。他们树立了美食记录片的行业标杆,建立了自己的叙述模式。如果只看他们的作品,你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美食纪录片就该如此赏心悦目,事实上却难被模仿。在他们的作品里,美食是绝对的主角,但绝非仅停留在美食层面。《舌尖》启蒙了我对美食的兴趣,而后续观看的每一部,我都有新的收获。我觉得,以他们的专业能力,可以拍好任何一个地方的美食和风土人情。而事实上,每个地方的美食都是独特的,都值得被细细观察,娓娓道来。
第二集指南,麻涌真好吃!
在广东,海鲜当然少不了!肉质跟果冻一般的麻虾!只要白灼!就能绽放风味!
香蕉居然也能做菜!!!蕉蕾!口感像春笋一样脆嫩!又有秋葵一样的黏滑!有意思!
蕉蕾煎蛋应该是最家常的蕉蕾做法,感觉鸡蛋真百搭阿,豆角煎蛋、葱花煎蛋、火腿煎蛋都好吃!这个蕉蕾煎蛋应该也好吃!
用肥猪肉钓螃蜞!看起来挺有意思的!螃蜞直接研碎做酱,挺有意思!炒素菜的时候加一勺螃蜞酱,就可以赋予它海鲜的味道!
作者|@陈锦庄(知名电影博主)
东莞,中国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中国最具活力的国际化城市之一。过去的二十年来,东莞以高速发展的制造业闻名,拥有“世界工厂”这个身份,但其实这座城市还隐藏着一个庞大多样的美食世界。
常言道,“吃在广东”。广东自秦朝开始就有中原移民不断迁入,逐渐形成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并形成独特的岭南文化和地域融合。粤菜讲究丰富精细的选材和丰富的滋味,身为其中一份子的东莞美食当然也毫不逊色,绵滑爽口的濑粉、外酥里嫩的烧鹅、香味扑鼻的煲仔饭,这些常见的广东菜肴在东莞人独有的烹饪方式之下释放不一样的魅力。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莞人,得知我们的城市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播出,迫不及待就去观看。据悉,《寻味东莞》共分为《得天独厚》《山水相逢》《欢宴流转》三集,分别从顺应天时、依山傍海和迁徙交融三个角度来展现在地美食风貌。
从第一集《得天独厚》来看,《寻味东莞》在美食纪录片拍摄里是相对高水准的,整片都非常平实纯粹,较为关注食材烹饪,拍得开胃,也注重原材料和时令,从当地美食入手,讲出了东莞人品味的不同,从而折射文化的差异。
按照时令拍摄这点十分赞赏。适时而食是从古至今人们顺季应时的体现,这是人们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找寻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刚好第一集播到摘荔枝,端午粽子,刚刚好对应现在的时节,让正在观看的观众更有共鸣。
而同一种食材,同一个节气,同一座城市不同区域却有不同做法,好像糯米粉这种食材,《寻味东莞》里纪录了不同片区在冬至时节不同的做法:东莞水乡万江,人们用糯米包裹上甜咸两种豆沙馅料,用颜色区分口味,做成冬团;同样用糯米做皮,生活在东莞山区(东坑)的客家人,在馅料上独辟蹊径,用鲜肉、腊肉、虾干与萝卜丝同炒制成馅料,这是萝卜粄;当然还少不了我们东莞冬至必须要吃的咸丸,糯米粉做成小汤圆,配上丰盛的汤底配菜,我曾经以为这是大家过冬都会吃的食物,后来才知道是我们地方习俗。
很多人用食物为介质讲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赋予了食物以人文的内涵,但我觉得事实上应该是相反的。《舌尖上的中国》陈晓卿导演曾说:“不是我们赋予食物文化,而是食物本身就自带着文化,人们的许多生活印记都可以从食物中得到答案。比如小麦,往西传,遇到了火,变成了披萨面包,往东传,遇到了水,变成了馒头面条。东西方文化如此水火不容,可能就是和小麦的那次‘分手’有很大关系。所以食物是所有人类文化的起点。”
东莞有着山地、丘陵、水乡、海洋等多样的地貌,这为东莞美食带来了更丰富的味道,加上从历史上的中原人南迁到近几十年世界工厂带来的人流交会,使得东莞的美食更加多样化。
谈起冬团、咸丸,老实说播到这一段的时候勾起了许多儿时回忆。记得小时候“做冬”(过冬至)是东莞人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聚在一起吃饭,非常热闹。我是家里的大孙子,爷爷奶奶刚退休我就出生了,所以拥有很多和爷爷奶奶生活相处的温馨回忆。老实说,估计很多90后00后的东莞年轻人不太知道冬团是什么,我完全是得益于奶奶,小时候和奶奶一起住,帮过她做过冬团,具体做法很模糊了,记得有糯米粉、豆沙、白糖,几个人围坐,弄好了就放竹筛上,我喜欢甜味的,很多年没吃过了,但这份甜味伴随回忆闪闪发光。
著名美食家蔡澜先生说过:“什么叫作好?很主观化。你小时候吃过什么,什么就是最好。”最好吃的那道菜不在风尘仆仆的路上,也不在高朋满座的饭肆酒楼,它藏在最质朴的食材、最家常的滋味。很多次北方的朋友过来东莞,我都会热情带他们去小时候常去的早餐店吃“烫粉”(肠粉),介绍这有多好吃,不过后来很多朋友告诉我,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他们说这是你记忆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拍摄城市美食纪录片,最重要也是这点,必须要勾起当地人的记忆,才能说过关。因为世界上所有的美食,都是关于家乡、年少的回忆,食物是载体,美食是分享,通过味蕾,把我们载回那一段美好的记忆中。就像每次出差回家都要去吃一碗烧鹅濑粉一样,我们这一生最记挂的还是家的味道。
另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节奏和人口迁徙带来的风味融合,很多地方传统食物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例如《寻味东莞》里面腊鸭喉萝卜煲、香蕉扣肉,作为90后东莞人的我就完全没吃过,传统食物如冬团近年也不再流行。所以,用年轻人喜欢的视频节目模式去拍摄传统食物也能帮助他们更认识自己身处的城市,让更多好的传统食物得以保留下来。
“美食是最好的媒介”,一个地方的食物带着一个地方的文化,拍摄地方美食纪录片是记录这个城市很好的机会。而且相比于连篇累牍的城市文化介绍文字,视频拍摄也显得更为直观,直达人心。
《寻味东莞》在广东卫视首播、腾讯视频和新浪微博联合独播。这样多样化传播平台的搭建,扩大了口碑宣传及内容传播的空间,打破了以往的局限。影响力也可从荧屏蔓延至电脑、手机等信息化产品,搭建起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传播平台,广泛吸纳观众群体,积极宣传东莞地方文化特色。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寻味东莞》的拍摄不是商业行为而是政府行为,近年来为了提升普罗大众对东莞这座城市的观感,政府做了不少工作,逐渐有了成果。
这次《寻味东莞》东莞政府携手稻来纪录片实验室拍摄制作。稻来纪录片实验室是由具有20多年经验的国内顶级纪录片团队创立,拥有精良的制作水准,以及深度与广度兼具的题材选择;团队成员主要作品包括《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森林之歌》、《百年中国》、《一个时代的侧影》、《舌尖上的新年》、《寻味顺德》等。
而用影视来展现文化是近年热衷的表达方式,如去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时间为轴线串接起中国人的奋斗历程,今年5月开拍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则是偏重于地域空间的全覆盖,展现中国全面小康的成果,由张艺谋担任总监制、宁浩担任总导演,并计划2020年国庆档上映。
希望《寻味东莞》打出了东莞美食这张名片,让大家看见不一样的东莞。不说了,大家赶紧打开收看《寻味东莞》,“食饭准备”!
三生有幸,风味一程。
山高路远,后会有期。
漫漫冬夜,没人再来深夜放毒,告别熟悉的BGM与解说,我是做饭也提不起劲了,外卖吃着也没以前香了。整个人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空虚!
一点相思,两处闲愁,此馋无计可消除,只好点开美食纪录片解解愁。
吃货眼中,广东绝对是一等一的美食圣地。
几乎每个城市甚至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代表。
广府菜、潮汕菜、客家菜……各具所长,各有千秋,不仅提起来就让人口水直冒,更是美食纪录片中的常客。
光芒掩映之下,素来以制造业闻名的东莞,似乎很少被饕客投注目光。
东莞美食,难道也有过人之处?相信不少人看到片名,都和院长一样疑问满满。
事实证明,嗯,还真有。
不信你来看——
眼前这些编织精巧的“工艺品”,究竟有何用处?
这干干巴巴、麻麻咧咧的黑色食材,该如何食用?
外层光泽红亮,内里晶莹油润,又是什么神奇美味?
没见过,不要紧。新世界的大门,马上为我们打开。
在中国,自古就有“适时而食”的传统。
不同季节,吃应季瓜果蔬菜。既能品尝风味,又有利身体健康。
然而……道理大家都懂,可在冬天买得到西瓜,夏天能吹空调吃火锅的今天,谁还在乎这些?
东莞人:谢邀,人在树下,刚吃完荔枝。
常年湿热,四季没有明显变化。
很难想象,自古谙熟气候、善用天时的东莞人,却能用“吃”把四季划分得如此分明。
春天,山间的鼠曲草长出黄色小花,鲜嫩可口。
与鸡蛋同煎,芳香四溢;入鱼汤炖煮,去腥提鲜。
夏季,雨水充沛,荔枝挂满枝头。
摘下一颗,坐在树下享用,甜蜜无比,又有悠长桂花香气缠绕舌尖。
暑热褪去,耙齿萝卜登场。
深秋十月,天气晴朗,正是晾晒的最佳天气。
先暴晒,后阴干,洁白饱满的萝卜变得柔韧清香,炖肉煲汤,再美味不过。
而当北风渐起,难得的干爽到来,东莞人便知道,买肉的时节到了。
新鲜猪肉剁碎搅拌,混合白糖与高度白酒,灌入肠衣,便成为人见人爱的莞式腊肠。
入冬,气候渐凉,家人团聚,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味煲仔饭。
总是温暖湿润,总是绿树成荫,四时界限在这里变得暧昧不明。
但只要将目光投向餐桌,你总能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
有时,甚至同种食材在不同月份,也有截然不同的吃法。
如四季常有的食材青蟹——
冬春雌性青蟹尚未成年,被称为奄仔蟹。体内满是半流质膏体,入瓦煲焗烤,幼嫩鲜美。
夏秋,雌性青蟹成年,体内膏体凝固,清蒸即可享受极致鲜味。
夏至,如果运气够好,你甚至能吃到千里挑一的“黄油蟹”!
金黄色汁液与蟹肉浑然一体,光是看着都让人食指大动。
清明,吃带有鼠曲草清香的艾粄艾角;端午,莞草捆扎的裹蒸棕被送入笼屉;冬至,人们用冬团、萝卜粄、红薯糖水与咸丸庆祝一年收成……
根据不同季节、节气、节日的气候条件,永远在吃当季最新鲜、最美味的菜肴。
镜头之下的一道道美食,不止令人垂涎三尺,也能从中感受到四时轮转的曼妙。
这份对新鲜的追求,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东莞人感悟天时、收获自然馈赠的传统遗留,也是农耕文明流淌在当地人血脉之中的最佳佐证。
实不相瞒,看《寻味东莞》时,院长心中重复最多的台词就是:“这是啥?”“这又是啥?”“怎么我都没见过?”
不是我孤陋寡闻,而是纪录片里的许多美食,对大多数人来说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啊!
比如之前给你们看过的这个:
不管怎么看,都只是用植物叶子编成的工艺品吧?
结果下一秒,“工艺品”就被塞入糯米、花生、红豆等丰富馅料,直接入锅给煮了……煮了……
原来,这是当地的特色美食林旁粽。
林旁是东莞特色植物,叶片狭长,最适合编织各种造型。
同时,天然林旁富含与大米一样的芳香成分,经过七八小时蒸煮,能令粽子的稻谷芳香更加浓郁。
好看又好吃,啊,羡慕的泪水从嘴角流出来了。
耙齿萝卜雪白爽脆,一看就是广东人煲汤的好材料。
然而……错!
这萝卜它外强中干,看似美味,实则芥子油含量太高,入口辛辣且口感粗糙。
但没关系,阳光与北风会教它脱胎换骨。
阳光下晾晒,水分与芥子油挥发,萝卜变得柔韧,散发清香。
在放入室内阴干,轻微发酵后,淀粉转化为糖及大量鲜味物质。
一个月的耐心等待,东莞人赋予全新的耙齿萝卜新的名字:阴菜。
不再年少轻狂,锋芒毕露,温顺的阴菜与肉搭清香解腻,入汤锅柔和甘香,不愧为当地人的心头挚爱。
提到广式腊味,大家都知道甜甜又伴有酒香的腊肠。
不过你可曾听说过金银润、腊猪头皮和鸭喉?
猪臀尖肥肉,冰冻后腌制,嵌入晾晒过的猪肝内部,便是造型精巧的金银润。
腊猪头皮则要去净所有细骨,用海盐反复揉搓后才能晾晒,喜庆又喜感的样子,别说东莞人,院长看了都想要涌有。
鸭食管经手工翻转,油脂被包裹在内。脱水后炖汤,油脂融化,咬开瞬间在唇齿间爆浆,风味浓厚。
就连我们常见的食材,在东莞人手中也能幻化为陌生又极具吸引力的佳肴。
在这里,人见人爱的荔枝不止是水果,还能以各种造型入菜,从热菜到冷盘到甜品,一应俱全。
洁白细腻的腐皮也不再只是腐竹的原料,与豆浆同盛进碗中,豆香浓郁,口感黏糯,成为年轻人最爱的腐皮豆浆。
丰富陌生的食材,质朴奇妙的搭配。
若不是千百年来摸透各种食材的特性,又如何创造出这些极富特色的美味佳肴?
大开眼界之余,东莞人世代传承的经验与智慧,也实在令人叹服。
林立的高大厂房,整齐的精密流水线,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外贸口岸。
过去我们对东莞的认知,几乎都围绕着“世界工厂”这一荣誉打转。
事实上,东莞并不只是现代化都市,更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华侨之乡。 只是近些年经济发展,制造业崛起,逐渐掩盖了过去的璀璨光华。
这次跟随稻来纪录片制作团队的脚步,我们走近寻常人家餐桌,才发现历史与文明不止化作铅字印刻在书中,不止变作文物被收入博物馆。
它们还流淌在所有东莞人的血脉中,化作一饮一食,一餐一饭,不曾改变,不曾消逝。
“所谓美食,其实不仅仅是食物,还承载着一方水土上人们的家庭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是精神信念。”
优秀的美食纪录片,也不仅仅是为人们科普美食,提供下饭佐料。更重要的,是挖掘隐匿在美食背后的故事。
《寻味东莞》中,我们看到的不止丰富的时令食材、新奇菜肴,也是这一方水土的历史文明与传承。
东莞人总是在每年冬至吃得最为丰盛,从山区到海洋,不同地域住民都会使出浑身解数,烧菜庆祝。
水乡人吃双色冬团,山区人吃萝卜粄,沿海地区喝紫薯糖水,丘陵地带吃食材丰富的咸丸。
之所以有这样的传统,是因为东莞长夏无冬,上千年来都保持四季耕作的习惯。
只有当每年冬至,颗粒归仓,人们才有闲暇摆宴庆祝,祭祀祖先。
顺季应时、平衡人与自然,先民遗留的理念,至今仍在餐桌之上流传。
东莞湿热,食材必得风干保存,才能长久保鲜——
制作腐竹,需在气温较低的深夜开工。只有如此,才能赶上阳光出现,气温飙升的最佳晾晒时机;
阴菜如果脯般柔韧的口感,既需要秋季的阳光,也离不开当地温润的气候;
腊味制作,必得挑选最为干爽的冬季,才能将肉类彻底风干。
目的相同,但不同食材,处理方式与时机都各不相同。
眼前出现的不止迥异美妙的风味,也是东莞人代代积累下的智慧与巧思。
《寻味东莞》,给予我们的不止感官刺激,更是对一座城市乡土人情、历史文化的认知。 你不会忘记那些出现在纪录片中的身影——
都市喧嚣,机械流水线逐渐取代人工生产。
可仍有人愿深夜辛劳,近60年日日不曾停歇,手工挑起一张张轻薄的豆皮。
高楼环抱,也有人固执守一方田地。
年近七旬,坚持亲自下田播种、收获,用双手一步步将食材点化为满桌珍馐。
咸丸难做,需十几种食材依次处理,常要花费数小时制作,才能完美呈予亲友。
然年复一年,总有人坚守传统,从清晨忙碌到傍晚,只为庆贺这一年的生活富足、家族兴旺。
东莞饮食之美,美在岁月更迭下的经验积累,亦美在对自然天时的敬畏与运用,被代代东莞人铭记于心,从不肯忘。
越过高楼大厦,盘桓公路,这份被车水马龙所掩盖的烟火气与人情味儿,才是东莞这座现代化城市古老的秘密,真正的灵魂。
近几年,稻来纪录片团队的脚步走遍世界各地。
有总览全球美食的《风味人间》系列,也有细致窥探某一城市饮食文化的《风味原产地》和“寻味”系列。
侧重点各有不同,相同的却是对各地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播。
而华夏土地幅员辽阔,物产万千,最不缺乏的,就是历史与美食。
要一起热爱这个世界吗?
不如,先从热爱美食开始。
前不久,每一集都在撩拨着观众的味蕾的《风味人间2》完结。
但是没关系,原班人马立马又带来了一部新的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
还是原来的配方和熟悉的味道,还是那个让人垂涎欲滴的解说文案。
废话不多说,直接深夜放毒——
0 1
两年前的《寻味顺德》,让很多吃货朋友们重新认识了这个岭南美食之都。
但如果你以为会吃的只有顺德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相比顺德这样人文特色浓厚的美食名城,东莞在岭南美食地图上的位置并不显赫。
很多人提到东莞,第一反应还是会想到它「世界工厂」的称号。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制造业之外,东莞还隐藏着一个庞大、神奇的美食世界。
这里因为有着丰富独特的地理环境,融汇造就了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被誉为:岭南风味交汇地。
第一集的标题叫做《得天独厚》,就按照四季时令,讲述东莞人的美食文化。
众所周知,广东人不仅敢吃,而且好吃,更会吃。在东莞,当地人将“不时不食”的口味发挥到极致。
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山谷里生长着一种名叫鼠曲草的野生植物,当地人叫做艾草。
在长江以南的地区,人们习惯把它当做春季尝鲜的野菜,而东莞人更是独有心得。
新鲜的艾草剁碎,混合鸡蛋液下锅,用高温热油煎炸。
简单的烹饪就会令艾草散发着浓烈的芳香,一道简单的艾草煎蛋就此上桌。
艾草鲫鱼汤
当然也可以将艾草与鲫鱼一起煮,可以去腥提鲜,为汤汁增加别样的风味。
而更传统的做法则要和花生碎、白糖、芝麻、椰蓉等融合,加入糯米粉揉捻成团。
用树菠萝叶垫底上屉蒸熟,就成了东莞人最爱的一种小吃,艾角。
艾草本身微苦,更衬托出馅料的香甜。两种看似对立的味道彼此呼应,又相互交融。
夏季的东莞雨水丰沛,正是荔枝收获的季节。
在东莞海拔最高的银瓶山,有当地历史最悠久的一片荔枝林。
诗人苏轼笔下的一句“不辞长做岭南人”,让广东的荔枝成为美味的代表。而其中东莞的荔枝,更是因带有兰花香味和蜜的清甜而远近闻名,被称为:
莞荔。
荔枝一旦离开树枝,就会迅速失去本身的风味。
诗人白居易曾说:
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也因此,最好的荔枝应该在果树下享用,这是最新鲜的吃法。
荔枝片皮鸡
而向来食不厌精的广东人,更是将荔枝的风味发挥到了极致。
当香甜可口的荔枝果肉,搭配各种精美食材,就瞬间碰撞交融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将鸡肉与荔枝结合,就成了鲜甜两相宜的荔枝片皮鸡。
荔枝琥珀核桃芦笋丁
和芦笋、核桃仁同炒,就成就口感复合的荔枝琥珀核桃芦笋丁。
荔枝果冻
还有凉爽可口、晶莹Q弹的荔枝果冻。
到了端午节前后,正是吃粽子的时节。
虽然吃粽子的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有,但在东莞,粽子的制作形式却多种多样。由于制作方法和馅料的差别,风格迥异的粽子超过二十种。
在盛产香蕉的麻涌,人们喜欢吃蕉叶包成的蕉叶粽。
用枣红糯米包制的枧水粽,色泽通透,口感细嫩。
相传东莞因生长在咸淡水区域的一种水草,莞草而得名。
所以东莞人因地制宜,拿它来包裹粽子,也由此形成了东莞的裹蒸粽。
裹蒸粽馅料甜咸兼备,粽叶内包裹着馅料,以细细密密的东莞水草捆扎。
脱皮的绿豆,口感沙软绵密;而咸蛋黄,带来持久厚重的咸鲜;五花腩肉裹满五香粉,贡献充沛的油脂。
粽子必须裹得密不透风,才能成就风味。
不管你是“咸粽派”,还是“甜粽派”,在东莞都能满足你。
而要说起东莞最具有特色的粽子,要数几乎已经失传的林旁粽了。
编制林旁粽,要将林旁叶子上的刺去掉,再分削细条,洗净,然后编织成不同的形状。
而且每一种形状都有着不同的寓意,鱼篓形状的表示风调雨顺;枕头形状的寓意高枕无忧;菜篮形状的寓意丰衣足食;笔架形状的寓意小孩读书聪明上进。
造型多样的林旁粽,不仅是美食,更是一件件艺术品。
0 2
吃罢粽子,东莞随着荔枝季节的到来,进入漫长的酷夏。
既然来到了广东,不能不吃海鲜。
位于珠江入海口的东莞虎门,开阔的珠江⼊海⼝带来咸水淡水交融。让这里孕育了一种东莞独有的美味珍馐——
青蟹。
虎门的青膏蟹,不仅个大肥硕,而且以膏肥黄满而闻名,在明清时期便享有盛名。
成熟的青蟹,在密封的砂锅里焗烤,高温把蟹的油迸发出来,肉嫩鲜美。
在东莞当地,青蟹还有另外一种吃法,把膏蟹和米饭搭配在一起。
大米的加入,吸饱了菜里每一滴鲜味精华。
当鲜美的蟹肉和每一粒饭的糅和后,就成为了一道让人口水直流的存在:
膏蟹蒸饭。
东莞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青蟹,但其肉质和风味,在不同季节却各有千秋:
冬春奄仔蟹尚未成年,口味淡雅鲜嫩。
加入简单配料,在密封瓦煲中焗烤,就成了幼嫩鲜美的油焗奄仔蟹。
夏秋季节,雌性青蟹已成年,最适宜做清蒸膏蟹。
这是一年中青蟹最具风味的时节,橙黄色蟹膏更加致密紧实,鲜味也更加浓郁内敛。
不过,真正的吃蟹行家们,都在翘首等待的是夏至时节,才能孕育出的一种极致美味。
此时的珠江口水温达到峰值,青蟹由于生长在高温季节里,一些雌性青蟹体内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通体逐渐呈现油润的金黄色。
于是就形成了极为鲜美通体油润金黄的黄油蟹。
作为青蟹中的极品,烹饪时必须小心翼翼。
先过冰水,再放蒸笼,避免肢体破裂。
蒸好的蟹,一刀切开,黄油溢出,悠长的余味中带有松子般的油脂香。
黄油与蟹肉浑然一体,颗粒绵密,口感也是鲜得如梦似幻。
在最热的六到八月里,平均1000只青蟹,才有1只能够蜕变为黄油蟹。
而且至今无法人为控制,让这种美味极为难得。
这是一年中不可多得的美食,也是当地人因循时节所获得的最佳犒赏。
东莞常年湿热,四季没有明显变化。
但东莞人却能敏锐判断季节的流转,并因循时序地制作各种时令风味。
深秋的十月的东莞天气晴朗,是最适合晾晒阴菜的时节。
阴菜是东坑镇一种远近闻名的特产。
这里盛产萝卜,其中以耙齿萝卜为代表。
虽然味道辛辣口感粗糙,但其富含的营养成份相对一般品种高。
于是聪明的东莞人们将耙齿萝卜晾晒之后,就变成了口感更为温和的阴菜。
东莞人习惯用阴菜,搭配油脂厚重的红肉,可做成阴菜蒸排骨、阴菜蒸肉饼等美食。
阴菜本身自带的清香,是化解油腻的最佳辅佐。
而最能体现阴菜灵魂的,莫过于煲汤。
选取牛后腿肉和整条阴菜,再加入黄豆同煮,起到进一步增鲜的作用。
熬煮2小时后,阴菜的香甜和牛肉的醇厚实现充分交融。
两种食材精华汇聚、彼此平衡,就成就了一道柔和干香的阴菜牛展汤。
而到了冬季,最能体现莞式风味的美食,莫过于各式腊味。
新鲜的瘦肉切碎,肥肉切丁,以1::1的比例搅拌,加入白糖和汾酒。
将肉馅灌入肠衣,晾晒风干之后,就成就了东莞腊味的代表——
矮仔肠。
这种莞式腊肠外形结实短小,味甜美味,用它煲饭,咸香可口。
此外,还有一种工艺繁复的腊味,是东莞的冬日限定。
取猪肝简单晾晒,让其变得坚韧可弹,再用猪臀尖肥肉,冰冻后用盐、糖、酒腌制,嵌入猪肝内部。
晾晒风干之后,外层富有韧劲,内里油润微甜。
这种神奇的腊味,有一个吉庆的名字:
金银润。
不过要说到东莞的地道腊味,当属东莞白沙油鸭。
普通的白鸭育肥一个月,待皮下脂肪变得丰厚,再腌制两天,自然晾晒,直到油脂渗出,甘香无比。
油鸭配各种菜都好,更稀奇的吃法,是吃鸭喉。
用素淡的萝卜,搭配鸭喉,汤汁清澈浓郁。
此时油脂已经完全融化,用力咬开,刹那齿间爆浆,这是品味鸭喉最美妙的一刻。
是不早已经看饿了!!!
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延续了《舌尖》和《风味》系列的成功经验:美食为主,人文为辅。
在馋人走胃的同时,也做到了感人走心。
摄制组不仅是在纪录美食,更是意图折射出饮食背后的温暖力量和文化差异。
享受烟火一餐,是平凡的幸福,也具象了一个个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
人生一世,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走马观花,越来越套路。
很多挺小众的,策划必须要吐槽,太乱了,看到第三集还是不知道每一集到底是按照什么主线展开的。白瞎了李立宏老师撑起的三星
某人说东莞是饮食沙漠,我白眼了。
“什么叫作好?很主观化。你小时候吃过什么,什么就是最好。”
“人们对亲情的寄托、团聚的喜悦与对祖先的感恩、自然的敬畏,都凝聚在食物之中”。”无数人在这里启程、落脚,生生不息。东莞——这场广阔的盛宴,星月流转、风味长存。“
拍得中规中矩,典型央视风,好在食物诱人,没有更多的情怀,解说词也没有那么酸文假醋,还比较平实。细说起来,前两集较好,但第三集太杂乱,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其中食物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美食的意义不止于果腹,更在于情感的连接、习俗的传承,以及城市变化发展的记录。《寻味东莞》找寻的是东莞的美味,而找到的是东莞人的生活智慧和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直系亲属,秒一众仿制版美食纪录片没啥问题。
寻味系列摄制组走进广东,三年多都没能走出来
北方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姓名
东南沿海城市的饮食大抵都与海相关,东莞亦如此。怀念东莞天南地北的杂糅碰撞,谙熟天时的人们勤勉生活,宵夜排档里迷人的市井味道,厚街台商小吃街勾起了几乎要淡忘的,和爸妈一起过秋的回忆,好几处取景都在我家门口观影过程异常兴奋想家。秋天,桂味软糯香甜的口感重回味蕾,又到了凭窗啖荔枝的季节记录想吃和想再吃的:椰汁钵仔糕、盐焗鸡、卤肉饭、麻涌焦蕾煎蛋排骨饭、客家焖猪肉、酿三宝、莞城糖不甩糯米糍
u1s1舌尖原班人马打造的风味人间真的很解馋,风味2刚结束立马就有寻味东莞接棒了,看完第一集真的让人思乡之情泛滥啊,希望继续寻味广东系列,特别是大湛江美食。
我的天!我大东莞终于有姓名了吗!激动!下次大家可以根据这部纪录片来寻找东莞美食了。
城市里连锁吃吐了,开始流行农家乐,顺德,东莞,粤式口味清淡为主,物产丰富对食材加工程度低,主要是新鲜,其实看着一般。
好想吃
过去新闻摄影的原则同样适合美食纪录片——近(大)一点。同时,再慢一点。最喜欢第三集。
深夜的排骨饭,是普通人的一餐一饭,是所有人的国泰民安,也是平凡日子的高光之时。看完三集,印象最深的是这碗饭,明明只有寸排几块、米饭半碗佐以猪油豉油,却像是映照了世间碌碌、万千了了。想到最近看的浪姐,这些不缺少高光时刻的姐姐在一档综艺里,时而bling闪光,时而人设翻车,时而放弃,时而努力,像不像你?剧本归剧本,资本归资本,生活归生活,各自走过的阳关大道,行过的独木小桥,风光不一,大家却总归都是需要一碗排骨饭的。
广东真的是美食天堂啊,没想到连东莞都有这么多好吃的。鱼肉什么的看起来都鲜嫩无比呢。在这儿知道了麻涌的香蕉很有名还有疍家人、糖不甩等概念。想去东莞品尝美食,尤其馋那个镜头并不多的酸梅鹅~
祖传的氨基酸 有顺德那味了
美食纪录片进了广东沿海的几个市就走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