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题目,以为是二战史诗片,看了以后才知道虽然描述的也是二战,却是一个很局部的撤退行动。这个片名的题目实在是太大了一些。
故事讲的是二战中德军围困了列宁格勒,企图将那里的二百万军民困死。为了生存,人们逐步从列宁格勒小规模撤出。影片叙述了首批用驳船752号从拉多加湖撤出了1500名军民。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这次的撤出却是一次失败的行动,如影片的片尾所说:“驳船752号遇难沉没,1200多人丧生。获救200多人。”
整体看来,这个影片拍摄的还是不错的,在拍摄技术上比之前的俄罗斯影片要进步了很多。尤其是那场抢滩战斗,真实而惨烈,用了各种特技,炮弹将人炸飞,残肢四落,子弹打在枪托上,枪托裂开,露出里面的白茬。情节上也有独到之处,一个德军要向一位苏军战士开枪,被赶来的医生一枪击毙,这战士对医生说“谢谢!”话未说完,战士就被另一个德军打死。充分展示了战场上的生命有那么多的偶然和不确定性。这场面让观众看得热血喷张,甚至强于《拯救大兵瑞恩》。
不过影片的整体安排显得不足。各个线索之间缺乏关联和逻辑性,后期编辑很粗糙,各个镜头之间少了衔接,音效只追求战斗的效果,无论什么场景都来一段强烈的战场渲染,强烈怀疑那个音效编辑的脑袋让驴踢了。其中有一段步枪打飞机的情节,不知道是否来源于真实采集,显得很假。自然也就削弱了影片的感染力。
在二战中,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900天。300万军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中。战后统计有近80万百姓死于饥饿和寒冷中。影片中描述的纳斯提亚的母亲冻死在家中,这在当时的列宁格勒已经是司空见惯的惨状了。看到此处,想起那时在列宁格勒的一个小姑娘丹娘·萨维契夫的日记:“1月25日,爷爷死了;2月3日,伯伯死了;3月1日,妈妈去世了。”再后来,她的日记中断了,那是因为她也死了。但列宁格勒的人们并没有屈服。在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中,除了战斗,还有忍受。他们直面痛苦,忍受痛苦,等待胜利,等待正义的来到。这种性格,令敌人胆寒,也赢得世界的尊敬。
在那时,为了军事目的伤害无辜百姓,除了列宁格勒围困,还有德累斯顿大轰炸和东京大轰炸,还有原子弹的降临。总体上说,这还是一个被认同的观念。经过七十多年,人们对这种无差别战争,也开始有了谴责。舆论似乎更在意平民的死伤,证明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在进步。可是在实际上,平民的伤亡并未因此减少。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军阵亡九千人,伊拉克平民十万人。所以,无论何种战争,对平民都是一场灾难。政客们一面在肆无忌惮的杀人,一面在说什么保护无辜人民,其实这不过是他们的遮羞布罢了,更显出其中的虚伪。这是题外话。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戈列洛夫的父亲是这次撤退行动的总指挥,即将开船时,他找到儿子戈列洛夫,让他脱离担任抢滩任务的炮兵学员部队,换上海军军服随船撤退。戈列洛夫拒绝了,并让父亲说出原因。这时镜头转换到下个场景。看到这里,我和观众都以为戈列洛夫的父亲是利用自己的特权,保护儿子撤退到安全地带。那个猥琐的调查员也因此打算对他父子二人展开调查。直到影片结尾,通过戈列洛夫对那次谈话的回忆,才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戈列洛夫的父亲对儿子说:“752号驳船不适合载人,存在风险。但如果驳船不开航,我明天就会被枪毙,就是这样。我没有其它交通工具,客船也不能进入拉多加湖了。但我们需要疏散人们,所以我坚持要把驳船装到满员,我说我儿子会在船上。我不能取消我的决定。”
实际上高层决策者们也处于一个很无奈的境地。人员必须要疏散。可除了破旧的驳船,拉多加湖上没有其它运输船只。如果用驳船,要承担风浪和敌机轰炸等等的风险。说起来,这些决策者们未必是有意整人,但在这种危急情形下,他们只能运用大清洗时代的惯性思维,将责任推给戈列洛夫的父亲。并以枪毙来威慑他。
这时戈列洛夫的父亲只能侧身迎敌,一面勇敢的承担起责任,细致安排撤退事宜,一面说服儿子留在船上,充当“人质”给上面看。其中的良苦用心只有儿子能够理解了。
戈列洛夫当然理解父亲,也尽力去保护父亲,哪怕引起纳斯提亚的误会,哪怕面对调查员的刁难。一旦到了关键时刻,他仍然挺身而出,迎击德军的轰炸。
曾经有不少人对干部子女提出种种质疑,制造许多有关的“丑闻”。在前苏联这样的国家里,确实干部子女享受到了不少特权和优裕的生活。不过在同时,他们也接受了更多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在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往往能不顾个人利益和安危去报效祖国。我本人曾经参加过的自卫还击作战中,就亲身感受到他们这种勇气和志向。如戈列洛夫那样,身先士卒,不畏艰苦,其中的许多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影片很注重细节的描述,这也是俄罗斯电影的传统了。影片一开始,就说到了戈列洛夫的手表。老年的纳斯提亚说:“已经有80年了,这块表从未被修理过,但它仍然在走时。”她拿起手表,放在耳朵上,聆听表针的走动声,似乎在和逝去的戈列洛夫对话,并发出幸福会心的微笑。这之后,这块表多次出现,并串起了影片的情节。另外,士兵的裹脚布、一对夫妇的小白狗,所有这些细节前后都有呼应。增添了影片浓浓的生活气息。
值得关注的还有那架钢琴。音乐家为了保护钢琴,还弄来了乐团的命令。他精心爱护它,有人踩到钢琴,立刻受到他的训斥;海浪袭来,他想到的是为钢琴盖上雨布。而到了最后驳船为了减轻重量时,这位音乐家毫不犹豫和大家一起将钢琴推入大海。在这一瞬间,他心疼的说:“小心点,同志们,它其中的一个脚轮不稳了。”似乎并不是要毁弃它,而只是将钢琴挪动到另一处。这使我想到了电影《桂河大桥》中的那位战俘工程师在大桥即将炸毁时的心情。为了战胜侵略者,他们舍弃了一切,不惜献出自己最珍爱的东西。
影片结尾的纪念游行是编导浓重的一笔。也使我想起了2017年5月去俄罗斯拉多加湖畔的情景。湖边的人们在认真的筹划着5月9号的纪念仪式,标语、照片、老人、年轻人,和影片中一样。不忘记不回避过去的苦难,是为了今后永远不要再经历这些苦难。这就是俄罗斯民族。
本人评分:6.0。
接着毛熊的《坚不可摧》看得,之前有看过关于二战时列宁格勒战役的纪录片,对于这部片子的视角还蛮期待的,正面战斗的戏份不多,试图穿插着讲述两多故事线。可结合的很生硬。导演是想向人们传达太多的东西吧。各个方面都是浅尝辄止。匆匆结束。。连着看这两部片子让我对俄罗斯这几年的战争电影有些失望了。
不知道要表达啥,,没有起承转合,没有逻辑进展,思维混乱,
该有的宏大,只剩下画面了,
乱。
名字起的太大,内务部描述的乱七八糟,步枪打飞机又太出戏,
儿女情长没有理由,
小橡皮艇去找大船,还找到了,脑路清奇。。。
都是槽点。
别耽误时间了,
不尊重史实,又结尾实景画面太过磅礴,轻重不分。
还不到140字么,崩溃了,崩溃了,词穷啊。
继续推荐电影,俄罗斯大片《拯救列宁格勒》。 故事以1941年列宁格勒保卫战为背景,一条运送1500人离开列宁格勒的驳船,在拉多加湖上遭遇风暴和轰炸,只有200人幸存。 电影很有一些泰坦尼克的感觉,可看性很强。战争场景和历史感都非常有感觉。当然,和多数新俄罗斯战争电影一样,黑克格勃,贬低苏联红军战斗力也是必须元素。 最后的镜头是列宁格勒的涅瓦大街,左边是喀山大教堂,右边是卖纪念品的那个书店,这两个地方和拉多加湖一样,都是圣彼得堡旅行团必去的地方。 电影的豆瓣评分不高,感觉是有人故意黑。但是真的好看。
看点:1.渲染的爱国情怀不错,不上战场女朋友都跟你分手,当懦夫当逃兵连女朋友都找不着;2.抢滩登陆战斗场面不错,有血有肉,现场总是无情的;3.中士是好样的,好的战士都是战场磨砺出来的,看着凶,对战友没的说,对逃兵也没的说。
吐槽:1.俄罗斯人真有情调,钢琴小提琴说弹就弹说拉就拉,够乐观的;2.内务部那小子不讨喜,国家在战火中他还在整内部肃清。
总体来说一般般,将就看吧。
纳斯蒂亚是个苏联姑娘,她和炮兵连的士兵科斯塔亚相爱了,他们相约乘着驳船一起离开即将要被纳粹德国包围的城市列宁格勒。然而正当科斯塔亚和他的部队一起登船的时候突然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因为前线兵力不足他们必须下船前去支援。而他的父亲是这次撤退任务的指挥官之一,他叫来了自己的儿子,让他换上海军的军服跟随海军学员们一起登上了驳船,在上船之前他的中士拿走了他的手表。
虽然这是一部战争片,但整部电影描写战争场面的却只有两个片段:1、科斯塔亚所在的炮兵连赶到前线后马上投入了战斗,整个战场都被双方的枪炮声和伤员的惨叫声所包围,苏联军队每前进几米都有好几名士兵倒下,没有死透的士兵在地上哀嚎,而其他人只能继续冒着敌人的机枪和炮弹前进,纳斯蒂亚的父亲杜利特尔博士(曾被怀疑是德国间谍)也出现在了这片战场上,他跟随着炮兵连中士端掉了一个敌人的机枪阵地,并且还开枪救下了一名士兵,可惜那名士兵死在了另一名德国佬的枪下。中士根据上级的命令,带着伤员撤出战场前往诺维亚拉多搬援兵,中士希望杜利特尔能和他一起走,可杜利特尔却选择了留下。2、载着1500名军民的驳船被拖船拖着航行在拉多加湖上,两架德国飞机的到来打破了原本的平静,他们仗着驳船没有武装保护,对着驳船肆无忌惮的进行扫射,造成了船上人员的重大伤亡,科斯塔亚只能组织海军学员通过步枪对德国飞机进行还击,在第一轮的反击中他们击中了其中一架敌机的引擎,使它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两架敌机不得不终止了攻击,只能选择返航,那架被击中了引擎的敌机在返航的途中越飞越低,最终坠入了湖中。另外一架气不过又调转机头对着驳船进行了报复性扫射,又有很多平民和军人在这次扫射中丧生,科斯塔亚调整呼吸,举枪瞄准了正在向这边俯冲扫射的敌机,平稳又冷静的扣动了扳机,随着一声巨响敌机坠入湖中爆炸了,他成功了。但他并没有多兴奋,而是迅速的赶到船舱寻找他的姑娘,很幸运纳斯蒂亚还活着。最终那些幸存者成功的到达了目的地。在岸边科斯塔亚和他的中士团聚了,中士也把属于他的手表还给了他。
战争是残酷的,这次袭击最终造成了驳船沉没,1200多人因此丧生只有200多人获救。在战争面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只要你的手指往扳机上轻轻一扣,几十条甚至几百条人命都将消失。战争又使人变得勇敢坚强,科斯塔亚面对敌机的疯狂扫射并没有抱头鼠窜,而是勇敢的举起了步枪给敌人来了个致命一击;纳斯蒂亚的父亲只是一名博士并不是军人,但他面对地狱般的战场却选择了留下而不是逃离。
片名改为驳船752比较合适,饿版太平轮
近来大毛的二战电影(他们已经不配提卫国战争),空余技术装备,严重失魂。
二星:关于列宁格勒战役的另一角度,看得出成本太小,导致有心无力,实在是无法还原这一悲情的历史钩沉,可惜了...
爱奇艺上看北影节的第四部,俄罗斯电影。一般了,摄影画面不错。
《敦刻尔克》+《铁达尼号》的低级模仿秀+抗日神剧……不伦不类,毫无重点,无关情节填充太多……好比一篇中学生刚及格的作文……
从这里抄点镜头那里抄点套路,最起码的故事也不会讲,还玩两条主线,沉船和抢滩,强拧一块。镜头乱,人物塑造乱,都是起个头就没下文,人物行为没有起码的逻辑,最后砸两个巧合结束。多一颗星,是给最后一个镜头——圣彼得堡纪念围城的游行。
学谁不行你学诺兰,而且还是去其精华取其糟粕,佩服。
只有时间才能拯救历史
2022.07.28电视院线63.
我觉得也没那么差,除了步枪打飞机和🇩🇪人一贯拍成匪兵乙之外,利弊矛盾真正历史里懂行的还数老毛子
特效依然维持了一贯的有西方金主的良好水平,登陆作战的片段有模仿拯救大兵的影子。。但是整个故事似乎无法支撑起拯救列宁格勒这么宏大的标题,整体看来还不如09年那部列宁格勒刻画得深刻。
几条线索穿插,其中战场戏拍得不错,比较震撼。片名确实取得太大了,看不出跟列宁格勒有多大关系,爱情戏似乎也有点多余,女主在其中没有多大作用。步枪打飞机倒也不算假,一是以前的飞机飞得低,二是也有类似的战例。
搞不清楚到底什么片,惊险的不够惊险,电影过半还以为在看片头,导演、编剧对于电影语言还是很生疏,缺乏技巧,人物铺设也是凑数式,名字起得那么大,其实不如直接叫驳船752就行了
夫妻爱人、父母子女、官僚同袍、敌我战友、情人宠物,各种关系在战争下表现淋漓,患难见真情,人性闪光辉。
总体还行,开头节奏会慢些,不过不算非常精彩,不用非看不看。
标题有点大了,换个小战争可能更吸引人
历史的书写,以及能过审的战争片
从这里抄点镜头那里抄点套路,最起码的故事也不会讲,还玩两条主线,沉船和抢滩,强拧一块。镜头乱,人物塑造乱,都是起个头就没下文,人物行为没有起码的逻辑,最后砸两个巧合结束。多一颗星,是给最后一个镜头——圣彼得堡纪念围城的游行。这是短评第一条,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说敦刻尔克。。。果然豆瓣的傻*逼小清新看不懂毛子的二战电影
电影应该是根据二战时的真实故事改编,也想拍出宏达的史诗感,但失败而来。场面不大,然后故事情节方面,虽然伏笔,还放了爱情在里面,但是最后还是感觉震撼度不够。片长也不够,才一个半小时,这点时间怕是和“宏大”无法建立任何联系了。名字叫“拯救列宁格勒”,但大部分戏份在一艘船上,这很难与电影名字联系起来。唯一的亮点是,关于那个男主为什么上船的原因上,估计很多人猜不到。
凑合。画面还是很不错的。就是剧情慢了点弱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