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结论: 司法鉴定机构大概率会将莲实判定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但说实话他这应该只属于“非典型”或“亚临床”(符合Psychopath的部分标准) 不过 现如今 在世界范围内对人格障碍问题的研究和治疗都还尚不成熟 存在众多争议 而国内更是把人格障碍和精神疾病等问题混为一谈 导致误诊不断成为常态……
首先 关于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私以为 莲实不完全符合其诊断标准…原因: 普通或职业罪犯往往有计划和有预谋性犯罪 目的明确 利己主义居多 行为动机清晰 而反社会人格主要受冲动支配 非理性行为 犯罪动机较模糊 损人不利己 且对自身造成负面影响居多 行为模式存在随机性 无计划性 行为多受原始欲望所驱使 无道德感 高度攻击性 由于反社会人格自身社会适应不良 反而更容易引起周围注意
反观莲实 典型的利己主义 有明确的目的指向与动机 心思缜密 沉稳 果敢 胆大心细 行事却并不冲动 总会制定计划(哪怕决定屠杀前 也是冷静地坐下来思考 用极短时间 在大脑迅速拟定方案 从容不迫地开始实施 换成其他人 早就方寸大乱) 且具备反侦察能力 其他细节处: 晨跑锻炼自律生活 考上哈佛 顺利取得MBA 曾于摩根士丹利任职...办公室早会上 主动提议干扰无线电防止学生作弊 虽被委婉否决 但他也见好就收 改变策略 悄无声息地强制执行(固执己见) 四处安装窃听(生性多疑 谨慎 警惕性高 自我保护意识极强)
{题外话 他算不算是 (高)马基雅维利主义?}
其次 关于某些影评中所提到“内心冲突矛盾精神障碍等其他问题” 就更不适用于他了 原因: 精神疾病或心境障碍都会由于情绪失控从而影响整个作案过程(无法做到有条不紊 镇定自若地处理尸体) 纵观整部影片我反正是没看出来他内心什么时候发生冲突矛盾了?至于枪魔那一段 如果非要说是内心冲突 倒不如说枪魔象征葛雷(沉溺杀戮快感) 而他仅仅是借此将其自身行为合理化 从头到尾 他既没有犹豫更不存在羞愧内疚之情 毫无悔改之意 (我感觉莲实一直把葛雷当作小白鼠 并与他保持微妙的距离 进行一场有趣的观察实验 看透不说透 于不经意间暴露出自己也有相同爱好 在背后操控诱导葛雷替自己解决一些碍眼的绊脚石) 事实上 葛雷只是单纯享受杀戮(仿佛原始动物般) 自己清理的则是些不利的威胁因素 毕竟 杀戮只是一种(解决)手段 而不是欲望本身
最后 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 (其实psychopathy在诊断和治疗层面都缺乏严格定义 DSM和ICD也都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心境障碍进行收录) 他也只有部分存在重合: 大众眼里莲实是个谈吐优雅 幽默风趣 亲切热情 值得信赖的人 (擅长利用情感 通过学习模仿 说对方喜欢听的话 所有外在情感表达 其目的只是为了便于幕后操纵他人 由于天生具备觉察他人弱点(把柄)的能力 进而利用这些弱点完全支配对方) 此外 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私或自恋 他们的大脑加工信息的方式与常人迥然不同 所以无法用正常逻辑去解释他们的行为
莲实的犯罪动机: 1.得罪了自己 2.晋升道路上的障碍物 3.某人知道的太多了 其存在对自身构成不可控风险(随时可能将自己经营的完美形象打破 失去亲手建立起来的人生)
每个人在遇见问题时都会采取不同手段解决办法(通过不同形式或渠道) 对于莲实而言 只要这个人无法说出真相 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至于如何令对方保持沉默?让此人永远消失 这便是他的最优解… 通常人们会选择向对方费力辩解 打感情牌 贿赂 请求对方原谅 坦白或逃避等其他方式 但说实话他后续将要面临的那些问题 换作是我 估计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毕竟 一步错步步错 撒一个谎需要用无尽的谎言去圆 杀一个人需要建无数座尸山来藏)
由于没看过原著…所以不清楚熊谷老师的死因 以及第一位受害者是谁(事出何故)??
但假设此刻我是他(代入莲实的思考模式)弑父弑母或许是因为: 想要帮助父母(从得知他杀人这件事中)获得解脱 不再为此痛苦(?)
而实际动机则是: 不愿失去自由!!不想白白毁了自己的人生
内心想法: 反正他们肯定无法理解 所以无论作何解释也都是白费力气 同时也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让自己与社会隔离(难道就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 无法忍受入狱丧失自由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另外 出来后父母肯定会对自己严加看管 行动难免不便 阻碍太大 别无选择 但也不算太糟 毕竟人终有一死 或早或晚罢了 提前尽孝帮他们解脱或许更好 未来就不用再经历衰老病痛的折磨了 (?)
为什么莲实漏洞百出 却总是能逃之夭夭 难道是因为 若在故事中成功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犯罪手法 那么现实社会可能会出现很多将其中的缺陷进行改良的模仿犯? (类似案例比比皆是)
大众似乎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及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存在蛮大误解……
以下内容均摘自犯罪心理学研究专业教材:
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与社会病态人格(Sociopath)仍有不同 后者是一种非临床上的说法 是指那些经常违反法律的个体 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也不等同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但一些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仍把二者混为一谈 此外 人格异常(Psychopathy)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如此接近以至几乎无法区分 但尽管如此 二者的区别仍值得关注
其中 杏仁核被认为与人格异常(Psychopathy)和冷漠无情特质高度相关 基尔等人研究发现 在一项情绪处理任务中 相对于由非人格异常犯罪者和普通人群构成的对照组 人格异常罪犯的杏仁核的活跃度更低 (杏仁核是大脑中的一个杏仁状神经元集合体 主要负责情绪功能 如恐惧 愤怒 厌恶等)
罗伯特•黑尔提出过对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的合理分类方式 其中“原发型人格异常者”在心理 情绪 认知和生物学上均具备显著的区别于常人或普通犯罪人群的特点 而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的认知功能问题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相比更加明显广泛 研究表明对服刑的男性罪犯进行观察发现 约50% - 80%的人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征象 但其中只有11% - 25%的男性罪犯符合人格异常(Psychopathy)的诊断 然而一些研究者质疑这种说法言过其实 西蒙德和霍格推测 只有11%的在押犯人可以被划为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 <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的典型案例: “查尔斯•曼森” 以及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汉尼拔•莱克特”>
克莱克利和黑尔的标准主要把重点放在人格特质上(例如 自我中心或操纵他人) 而早前的DSM-5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有关标准则集中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上(例如 冲动地 反复地改变职业 居所或性伴侣) DSM诊断标准的制定者认为 尝试评估一个人的人格特质要比判断这个人是否从事了某些行为困难得多 不过 DSM-5向基于特质的标准有所靠拢 并且采用了一部分黑尔在PCL-R中所用的措辞(例如 冷酷无情 操纵他人等) 不幸的是 有关鉴别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研究显示 这一新的定义削弱了诊断的信度 因此 在体现这类患者的核心特质的同时 还需要努力改善这一诊断的信度
原发型人格异常者较为独特: 他们从神经 心理 和情绪上都存在着障碍 通常没有爆发性的暴力冲动行为 他们表现得富有社交魅力并且健谈 他们也可能会犯罪——事实上 他们通常终身与法律为敌——但其中也有很多人并不犯罪 当他们实施故意杀人等暴力犯罪时 其杀伤手段可谓是异常残酷 人格异常的犯罪者这个术语 将用来形容那些具有反复的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原发型人格异常者 但他们并不一定会有暴力倾向
需要注意的是 很多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并没有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史 而持续严重犯罪的人也并不全都是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 就我们的目的而言 这里所指的“人格异常的犯罪者”是指那些被证实具有广泛 持续 且严重的反社会行为的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 他们似乎是“一个以反社会的生活方式为特征 具有强烈的支配欲和操控欲的群体 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兴奋 终日猎取不同被害者”
根据克莱克利的理论 富有魅力的外表和高于平均水平的智商是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的两个主要特征 在与他们最初交往中 这两个特征都尤其突出
多数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友好 直爽 机灵并讨人喜欢 他们通常表现得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口头表达能力强 光凭一张嘴就能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事实上 他们的表达能力之强使他们对任何事都能发表长篇大论 然而 仔细推敲其言论就会发现 他们常常“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 所说的话题很空洞 陈词滥调 观点雷同 词汇相似 术语抽象 行话使用不恰当 观点和词语逻辑不连贯 句子缺乏完整性等” 正如黑尔所强调的:“在某些方面 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似乎缺乏一个中央组织者来做计划 以确保他们的所思所言能集中在同一个方向上” 但事实上 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的这些语言上缺陷并不会轻易地被觉察出来
人格异常(Psychopathy)的另一特征: “自私” 无法给予他人爱与情感 在克莱克利看来 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总是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 我行我素 而且基本上无法改变 他们确实无力体验真诚而有意义的爱 他们能做到讨人喜欢 但却很难跟他人保持亲密的友谊 也很难理解他人的爱 他们可能有很高的技巧来伪装自己爱得很投入 也能逼真地模仿适当的情感 但是 真正的忠诚 温存 和怜悯与他们毫不相干
此外 他们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表现都非常平淡 同时他们对爱与被爱的需求很小 因此也较少与家人联系 喜欢频繁变更住所 他们对仁慈毫不领情 只有表面上的感激 矛盾的是 他们也会给别人帮点小忙 表现得很是体贴周到 一个典型的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会为他的老邻居修剪草坪 当邻居生病的时候 为她带来一些补品——第二天早晨却偷了她的车
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无视真相 常被称为“病态撒谎者” 他们似乎没有内化的道德或伦理辨识力 不能理解诚实的含义 尤其是当欺骗能带来个人利益时 他们可以狡猾地表现出正直 诚实和忠心 但他们所谓的诚实却没有任何实质内容
“冲动”是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的一个基本核心特征 但是 这种行为模式具有周期性 在冲动行为之后 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又会表现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市民 体贴的配偶 或是可靠的员工等等
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的智商虽然有时会高于普通人 但他们缺乏学会规避失败和避免卷入潜在伤害的能力 一些理论家认为 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的这种自我毁灭 自我挫败的行为和态度反映出一种需要通过被惩罚来减轻潜意识中的内疚感的需求 或更简单地说 自虐的需求驱使着他们会做出这样那样的行为 但大多数临床工作者及研究者都很难接受用负罪感和自虐倾向来解释这些人周期性地出现自我毁灭行为的说法
当代理论和研究普遍认为 人格异常(Psychopathy)的特质和倾向存在于一个持续的过程中 人格异常的犯罪者一般“缺乏正常的伦理和道德感受 他们会按自己的准则生活 他们倾向于使用冷血的 工具性的威胁和暴力手段来满足个人需要 无视社会规范和他人的权利” 黑尔提出“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更容易投入不带任何感情的暴力犯罪中” 人格异常的犯罪者常常把暴力当作一种报复或惩罚的合理手段
大多数的专家则认为 人格异常者的一个核心点是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丝毫自责和罪恶感 他们不在乎行为的严重后果和是否道德 也不觉得应该对给他人造成的伤害负责
1.
人格异常(Psychopathy)的假定核心因素/维度
因素一: 人际关系
核心特征: 说谎 诈骗 操纵他人 外表迷人 花言巧语 不真诚 淫乱的性行为 有欺骗性的人际交往风格 包含夸大的自我价值感(这个维度也被称为印象管理)
因素二: 冲动的生活方式
核心特征: 行为风格冲动 肆意妄为 不负责任 寻求刺激 缺乏现实目标 无计划性 包括未经思考行事 缺乏长远目标 寻求刺激 不尽如人意的工作习惯以及寄生虫式的生活方式(靠他人生活 包括配偶 亲朋好友或父母)
因素三: 情感表达
核心特征: 缺乏情感或情绪体验 特点为低自责 低内疚 良心乏弱 无惧无虑 冷酷 麻木不仁 缺乏共情以及不能对行为负责任 不知悔改
因素四: 反社会倾向
核心特征:自控力差 长期违法行为 反社会行为范围广 存在早期行为问题
因素五: 无谓主导
胆大因素指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风格 以胆大果敢为特征 对压力和焦虑有免疫力 为了达到期望的目标能够在社会交往中成功地谈判
定义: 在高压或者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和高度集中的能力 并在绝大部分社会场景中表现出了高度的自信和社会效能 另外 胆大反映了个体从压力事件中快速恢复 寻求新奇和危险的一种能力
因素六: 卑鄙因素
“缺乏共情能力 不屑和不能与他人建立依恋关系 反叛 寻求刺激 利用他人 以及通过残忍地对待他人来获得权力(个人利益)”
其表现为极端傲慢 对权威的蔑视 破坏性地寻求刺激 对人和动物进行身体虐待 他们不断地追求快感和享乐 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往往是故意伤害他人的犯罪和违法行为的核心特征
2.
关于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的自主神经功能四点推论:
第一: 无论是在静息条件下还是在一些具体的压力条件下 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的自主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都处于低唤醒水平 和非人格异常者相比 他们在生理反应上似乎无动于衷
第二: 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缺乏必要的情感机制 因而在回避学习 <主要观察被试者能以多快的速度学会避免电击 这个学习避免电击的过程称为“回避学习” 研究者分析认为 正常人在面对正确的选项时 对惩罚的焦虑能增强回避学习 回避学习由此可以很好地形成 而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由于缺乏焦虑感 因此他们的回避学习明显比正常人差> 中表现出了明显的缺陷 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他们的累犯率如此之高
第三: 有数据表明 如果引导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的情绪唤醒 比如注射肾上腺素 就能使他们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学会避免牢狱之灾 困境 社会遗责等通常令人痛苦和不快的情形
第四: 用金钱等适当的诱因进行奖励 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也能像其他人一样从过去的经历中学会避免厌恶的结果
我们难以预防犯罪的一部分原因是复杂的犯罪行为难以理解 因为犯罪复杂 解释犯罪也要求复杂多元的答案 心理学研究指出 大部分人很难容忍问题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显然 不管问题本身有多复杂 人们都想要最简单和直截了当的回答 如今 互联网上的大量信息助长了这种简单化的偏好 搜索引擎能提供即时的信息 既包括有权威性的信息 也包括来源可疑的信息
为了解释犯罪行为 有人曾提出了一种“世界公正说(Just-world)" 即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这一理论认为 事情不会无理由地发生在某人身上 一切都与个人自身的行为有密切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 对世界公正说最新的研究已经识别出了两种轨迹: 一般世界公正信念——正如上面描述的-以及个人世界公正信念 那些相信个人世界公正说的人(即“我得到我应得的”)使他们更能适应并对付可怕的环境 例如 塔尔伯特和菲克发现 在被关押的囚犯中 凡是持世界公正信念的人都比那些没有此种信念的人有更加积极的面对监狱经历的态度 然而 相信这种世界公正说似乎也有问题 因为认可这一说法的人可能对他人缺乏同情心 甚至对犯罪被害人的痛苦十分漠然
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 会倾向于自利性偏差 即倾向于把好的事情归因于自身的性格和气质(即内部归因) 而把坏的事情归因于自身之外的事件或力量(即外部归因)
(认知是指决定个体对社会环境 人际关系 人性及其自己的态度 信念 价值观和思想)许多实施严重犯罪的人的认知常常是扭曲的 (有的坚信小孩必须接受严厉的体罚 或者被盗窃的人不算真正的被害人 这些信念都可能导致其实施犯罪行为) (偏见也是一种涉及社会现实的扭曲认知 包括对客观事物错误的概括化和过度简单化) 仇恨或者偏见犯罪 基本都起源于行凶者的偏见和认知扭曲 系列Raper往往也会扭曲地看待某些社会现象 并在特定的地点袭击他们认为“罪有应得”的被害人 许多性犯罪者甚至能说服自己认为其性行为并不是在伤害被害人
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通过社会学习 人们把社会道德准则内化 当他们遵守道德准则时 会促使他们自我价值感的实现 当违反这些道德准则时 就会受到自我遗责 当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解释或者对被害人进行去人性化时 就会发生道德脱离现象 他们也许会跟自己说 自己正在做原本认为不道德的事情 但这样做是为了实现更大的利益 或者他们会以去人性化对待被害人 譬如说他们命该如此 或是咎由自取 班杜拉等人发现 对他人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少年犯通常会使用这些道德脱离方法 去人性化指的是行为人维持这样一种信念的过程 这种信念使其褪去了人性 赋予其恶魔和兽性的品质 “这时 犯罪人就会把被害人视作非人类 被害人没有和犯罪人一样的情感或希望 因此该犯罪人想当然地认为通常的道德准则并不适合被害人”
通过认知重构来为其恐怖行为寻找理由 这一心理过程涉及道德辩解 语言粉饰以及优劣比较
道德辩解是指当某种行为会受到普世遗责时 当事人评判自己的行为是有价值的 是出于良好愿望 且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认知重构的第二种策略是语言粉饰 研究发现人的许多行为建立在以语言为基础的思维之上 重要的是 当人们的行为被贴上美化的或中立的标签时 他们会表现得更加残忍或至少更加接受自己的所作所为
目前 与犯罪最为相关的四类精神疾病是:(1)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症 (2)双相情感障碍 (3)重度抑郁症 (4)人格障碍中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前三类个体在刑事司法系统中所占的比例较多 往往被关押在监狱中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诊断 凡是有长期反社会行为表现的都被称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这四类精神疾病中除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外 其他类型的精神疾病也经常在刑事诉讼中被用来做无罪辩护 或是减轻刑事责任能力的常见理由
时至今日 这种鉴定依然具有普遍性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作为一个笼统的鉴别类型 已经成为刑事法庭和处罚机构常用的诊断结论 研究人员指出 当法庭要求对被告做精神鉴定时 很多精神科医生都诊断被告患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在矫正机构中 三至五成的被收容对象都被认为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超过五成的人符合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这种现象并不罕见 由于很多被告和罪犯都被诊断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所以某些司法权明确地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排除在允许进行无刑事责任能力辩护的精神病列表之外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有持续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史 另外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判定标准与罗伯特·黑尔所表述的人格异常(Psychopathy)很接近(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进行诊断) 个体必须年满18岁 而且在15岁之前就出现某些品行障碍的特征 因此这种障碍的诊断目标不包括未成年人 在诊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之前 必须观察到以下行为中的至少3项 以证明漠视和侵犯他人权利是个体一贯的行为方式
1.不遵守社会规范或刑法 且这种行为成为频繁被捕的理由
2.易激惹性和异常的攻击性 表现为屡次斗殴或伤害他人的行为
3.持续的无责任感 反映为工作表现差 无法维持稳定的工作行为或拖欠债务
4.冲动性或不能提前做出计划(在所有年龄段均出现该特征)
5.欺诈 表现为反复撒谎 借口繁多 使用假身份 或为了获得个人利益/享乐而欺骗他人
6.不顾他人或自己的安全 不考虑后果
7.对所犯的错误缺乏自责和罪恶感 表现为对伤害 虐待或偷窃行为毫不在意或给出合理化解释
其他行为标记还包括偷窃 打架 逃学或反抗权威 反社会人格者缺乏共情 对感情 权利和他人的疾苦表现得冷漠 玩世不恭 不屑一顾 他们常表现出早熟和侵犯性性行为 过量饮酒 使用违禁药品 他们明显缺乏维持与家庭 朋友或性伙伴长久而密切 热情而信赖的关系的能力 总的来说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无法成为自主 独立的成年人 他们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一些社会机构(通常是矫正机构)中度过 或者过度依赖家庭的照顾
DSM-5对于那些表现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的儿童提供了一个独立的诊断: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它给出了两种亚类型的分类: “儿童期起病型”(至少有一项品行障碍诊断标准的特征在10岁之前就出现了)和“青春期起病型”(在10岁之前没有任何符合品行障碍诊断标准的特征) DSM-5还新增加了一个亚型: “伴有冷酷 无情绪反应的表现”这种亚型预示着个体表现出和成年的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类似的潜在人格特征
许多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专家都倾向用“反社会行为”的术语取代“犯罪”或“犯罪行为” 来特指那些侵犯个人权利 违反法律或更广义的社会道德的严重习惯性行为 反社会行为既包括法律规定的未成年违法犯罪和成年人犯罪行为 还包括那些没被执法机关发现却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凡是基于逻辑和研究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都会有很大的改变 一种科学理论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定义和观点所建构 通过对特定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提出一种系统的观点 目的是解释和预测现象” 因此 一个严谨的犯罪学理论也应该提供一个最基本的解释 即系统地梳理与犯罪行为有关却又属于不同领域(如社会 经济 心理等)变量之间的联系 并得到最好的研究支撑 再者 科学理论中的术语必须尽可能精确 其界定和使用必须清晰且不含糊 以便可以经得起有目的观察和分析的检验 这个理论检验的过程叫作理论验证 如果理论没有被证实——由此引出的假设没有一个被证实——这一理论就被证伪了 例如 一个理论提出:所有的性犯罪者都有在童年时期被性虐待的经历 那么只要有一个例外 就可证明其理论是错误的
犯罪学理论的基本目的是找出导致犯罪的原因和辨别犯罪行为的征兆 有些理论涉及范围广 包容性强 而有些理论涉及范围窄 非常具体 (基本上 有关犯罪行为的理论大多建立在对各种研究的搜集和整合上) 或许更重要的是 这种整合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如果一个理论的某一部分有误或缺乏依据 对这一理论也不必断然拒绝 仍可对其进行修正或重新检验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描述与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的描述非常接近 尽管DSM-5中提到: 反社会人格也被称为“人格异常(Psychopathy) 社会病态人格(Sociopath)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可事实上 人格异常(Psychopathy)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并不等同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定义比人格异常(Psychopathy)更窄 因为DSM-5——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诊断性的参考——更关注行为指标 另一方面 当前关于人格异常(Psychopathy)的定义不仅包括行为指标 还包括情绪 神经和认知的差异
此外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人格异常(Psychopathy)所反映的潜在精神病理学特征也有所不同 例如 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的认知功能问题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一些文献中也被称为反社会人格)相比更加明显和广泛
需要强调一点 近期研究清楚地表明 人格异常(Psychopathy)不是一个类别概念 而是一种连续的程度的表现 换言之 “人格异常(Psychopathy)与非人格异常的区别不是类型的差别 而是程度的差别……” 随着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每次更新DSM (包括DSM-5) 用于描述反社会人格的特征与黑尔所提出的原发型人格异常(特征)的相似点越来越多 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们也常常分不清这二者之间的区别
目前关于人格异常者(Psychopath)和DSM-5中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二者是否代表了不同的障碍 仍未有明确定论 部分原因是在做出诊断方面存在困难(太多的突变状态) 以及在运用这些信息来设计治疗方案存在着潜在问题
因此 哪怕经过了数十年殚精竭虑的研究 如何确立诊断分类将依然会是持续存在的难题
在人的世界里边,我们谈人性,
那么在猛兽的世界里,我们谈什么呢?
而红颜秀影今天想要推荐的是一部拍摄于2012年的日本电影,
《恶之教典》,
该片就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蛮荒的现代社会。
CULT界的“草间弥生“——三池崇史,
总是在血浆包裹中带着一丝童趣和调皮,
流行的电子音乐,面无表情地杀戮,花样百出的惨死,都是这位恶趣味导演的拿手好戏。
在《恶之教典》里,高中英文老师莲实圣司,总是被班上女生亲切的叫他:莲实实!
哈佛毕业的莲实实,不知道为什么就来了这所本地的私立高中。
不管怎么样,莲实是一个同事和同学都可以托付的老师,
同事无法解决的学生问题交给他,学生有所困惑的问题也来求助他。
最近,就遇到了好几个棘手的问题,
首先,测验成绩出现大规模作弊的情况,
其次,班里受欢迎的性格女生美弥,貌似被体育老师柴原骚扰,
还有可爱女生梨奈的父亲,总是来学校投诉自家女儿被校园暴力。
而另一边,总是觊觎他才华的钓井老师,
向喜爱制造混乱的学生圭介透露了莲实过往的一段经历。
校园里到处充斥着要毁灭前的躁动和压抑,
总是猛抽烟来学校找存在感的梨奈的父亲,继续作弊、期待搞一点大新闻的圭介,
在卫生课上调戏生物老师的一郎,被柴原胁迫进退维谷的美弥,
担心圭介烦躁不安的莲花,和久米老师偷情的雅彦。
在这群欲望横流的人类面前,莲实干净地一丝不染,
他似乎没有欲望,没有恐惧,
他总是在自己郊外那栋破败的房子周围健身、跑步、被乌鸦吵醒,
那两只分别叫福金和雾尼的黑色乌鸦,终于有一天被莲实电死了一只,
莲实的计划也就不动声色地开始了。
他先是帮美弥解决了柴原老师的骚扰,获得了美弥信任,
又用美弥提供的密码混进了班级论坛,散播谣言,然后他利落地解决掉了建立班级讨论区的男学生。
接着,梨奈家门口的一整排偷换了汽油的塑料瓶,被梨奈父亲点燃,将自己烧灭,
而正在调查他的钓井,被他吊死在地铁上,圭介也被轻松地解决掉。
游戏结束了,但美弥却发现了他的秘密,
他在天台解决掉了美弥,又被尾随的校工发现,他一鼓作气掐断了校工的脖子,短暂思索后,他得出结论:
美弥的死可以说成自杀,但校工的死却无法解释清楚了~
他叹口气,那就全部杀掉吧,另一场游戏开始。
久米老师那双手工鞋成了开端,
当有学生还在侥幸莲实老师会帮助自己的时候,另一些人已经看到了真相:
只有自己救自己!
莲实的大肆杀戮是对所有扭曲欲望的毁灭,没有那些可恶的人,也就没了欲望和互相伤害。
在莲实十五岁的时候,他曾经也这么干了一次,
谋害老师被发现后,他冷静地上楼结果了怯弱的父亲和盲目的母亲,父母就是他的原罪,他们把他生下来,
他有着天生的性格缺陷和放纵漠视的教育环境,
这让他有了充分的机会用更大的罪恶去掩盖人们细微的邪念。
母亲即便在老师被儿子残害后,依然不可承认儿子的不正常,
只是一心想着如何让儿子不受惩戒,后来,莲实去了美国,遇到了和他一样有杀戮癖好的友人,
可友人却对杀戮毫无敬畏之心,被莲实结果了生命,
随后莲实想在罪恶的王国大干一番,却被狡猾的头目看清了他嗜血的面目,将其赶回了日本。
在这里,面对一群如小白兔脆弱单纯的学生老师,他更加的收放自如,
不费吹灰之力就利用了美弥,略施小计就要挟了久米老师,对付手无缚鸡之力的圭介更是毫无悬念。
莲实的一场场游戏,就似撒旦之手,毫无怜悯之心,结果只是刚好需要你去死,
他与美国前友人的激情杀人不同,他对杀戮有着严肃的掌控和清晰的逻辑,
而最大的讽刺恰恰是被众人奉为最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莲实最拿手的沟通方式就是:
让你离开这个世界!
聒噪的梨奈父亲,爱捣乱的圭介,死缠不休的钓井,偷窥成癖的美弥,
他结束他们生命的,同时也结束了他们的恶~
莲实这种有先天缺陷的人,是无法看到人性的,
更无法理解人与人的感情是复杂且充沛的,
正如久米老师明明不信任莲实,却为了雅彦赶回了学校,翔原本脱离了魔掌,为了里美又重新返回,
惊吓过度的怜花,始终心心念着圭介的生死。
那匆匆一瞥的人性也是深红血浆中的唯一光亮,
这些东西在莲实眼里就如同乌鸦的羽毛般,微不足道,
他想要乌鸦不再惊扰自己,就会电死乌鸦,绝不去绞尽脑汁用别的方式赶走乌鸦,
让乌鸦闭嘴就可以了,又何必在乎乌鸦因何闭嘴,乌鸦的羽毛又有何用?
切斯特顿的短篇小说《断剑的标志》曾有这样一句:
“假如那儿没有树林,他就会制造树林。假如他想藏起一片枯叶,那么他就会制造一座枯树林。“
莲实的抉择也等同这个道理,一开始只是为了掩盖自己曾经杀人的真相,或者解决手头的麻烦,杀了圭介、钓井和一郎,
到美弥的无心之举,捅破了莲实的伪装,一切如决堤般一发不可收拾,要用更多混乱的证据去掩盖真实的证据。
明明是受害者的每一个人,也在无形之中为莲实的计划顺利进行添砖加瓦,
如果不是柴原骚扰美弥,美弥就不会把对莲实的暗恋迅速转换成痴爱,也无法到最后莲实为了掩藏证据杀人灭口,
如不是久米老师和学生雅彦暗通款曲,就不会引发莲实诱使久米到学校当了替罪羊,
如果翔没有为了丽梅返回学校也就不会双双惨死。
只有钓井似乎和他们有些不一样,
谋害妻子的钓井因为嗅到了莲实和他身上一样的气息,才导致自己的死亡,
然而,他们其实又是一样的,他们都因为自己的或脆弱、或贪念、或善意、或痴情,让莲实的杀人计划顺遂不止,
没有同理心的情感缺失者利用了人的情感,钻了一个空子,
原著的深意被三池崇史的漫不经心解构后,真的是有点意思~
END -
往期文章回顾
就这样一味地杀人看着有意思吗
准备看看之前4集序章,也许可以解释莲实圣司老湿的犯罪动机,其实我根本不在乎,不在乎什么动机、正义或者道德,反正就是奔着三池崇史的恶趣味来的,有重口味有血浆有杀戮我就满足,结果我可耻的爽翻了,内心毫无罪恶感。什么深度就留给【大逃杀】和【告白】吧,三池崇史只负责Cult就行。★★★★
真是一群高中生蠢死了的故事。
小明那么好看,还十分钟裸一次体,杀几个人怎么啦?怎么啦?
毫无理由的血腥屠戮。令人很不舒服。
这个十五禁肿么够~最起码三十五以下都禁了。伊藤丢短裤那一幕很过份好不好……大家都笑了好不好……十五禁都能上早间节目介绍~霓虹包容性可怕了好不好……
所以说,一个作息规律,生活克己,永远笑容可掬的人是很危险的。
看的时候冻得浑身冷颤 一出门就觉得充满了力量!想尖叫!想跳跃!想奔跑!奔向地铁!暗搓搓地背对着人群微笑!我知道我有病!虫屎是灵药!
他是鲨,他有牙,他的牙,露在外,名为麦基,身怀匕首,无人见过这把匕首。时值周日,晴空万里,已死之人,倒在海边,是谁消失在街角,这个男人就是麦基。杰瑞麦亚尔,下落不明,许多有钱人失踪,麦基拿走他们的钱,没有留下任何证据。妓女詹尼,胸口插着匕首,漫步走向码头的麦基,显得若无其事....
观后感就是 林遣都太适合演小受了!
「先生…俺…トーダイ 東大 東大へ行かないと」 「ん?To die?」
我很期待男主被抓,不是因为我三观越来越正,而是,这么拙劣粗暴的手法都不会被抓简直没天理
还是拍的太匆忙了,制作周期太短,感觉三池还没有完全参透原著。深作欣二还在的话,或许会是杰作,不过虫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一部电影,果然是妖怪...伊藤英明很出色,染谷二阶堂也是!山田孝之是唯一笑点
为了藏起一具尸体,只好堆起一座尸山。
1全裸一般 除了全裸君一切都是酱油 2学园祭好华丽 3林遣都被宠幸的小样儿真带感 4熊猫精准的接住原味小内并精准辨主的时候笑裂了 5时间过的挺快 期间没有走神儿或睡着 6杀爽是爽了 就是脚的略傻 7出事儿时千万别傻叫 挂的早 8土逼坑爹牛的什么的最要命了9不认识二階堂的真心以为那是宫崎葵10想看原著!
这个班的学生是由 35岁高中生 和 庸才 里面的学生组成的麽!。。。3星亮点分别给伊藤叔卖肉、林遣都床戏和山田孝之耍架子鼓闻胖次!!只有日式英语才能想出东大和to die这个梗= =
伊藤英明的个人魅力是撑起影片的根本,尤其经过序章之后,一边阳光一边阴暗的形象早已建立起来。杀人戏够长的,相当三观不正。片子拍得还是太赶了,很多地方处理的太仓促。不过有结尾那场高潮戏,还有那首歌谣,已经很精彩了。这是铁打要拍第二集啊
3.5 日本人就是动漫看太多,脑子看坏了,逻辑都被狗吃了。伊藤英明的作案手法应该叫“毫无计划,乱枪打鸟”。人又不够恶,血也不够多,还好结尾没写砸不然就真零分了。还有土鳖日本人就不要说英语了好吧。友情打分三星半。
最有梗的台词:“我要考东大!”“恩?To die” 砰~
不要被血腥的杀人过程蒙蔽,导演想说的,其实是社会体制的残暴和虚伪吧。教典是一种权利的体现,莲实作为恶之教典的所有人,寓意一个自以为手握正义权力的所有人,或者说他代表着恶的教典,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因此可以没有罪恶感地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