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这部佳作为什么在中国知名度这么低,同样是讲述东京空袭、同样涉及萤火虫,论故事水准《战争与青春》完全不比《再见萤火虫》逊色,论反战力度更是远非后者能比。可是在大陆网上却很难找到这部影片,就算在淘宝网上也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家商店在卖。
(很遗憾,本文的完整版原本已经通过豆娘审核,但后来又被荷鞋掉了,不得不删掉大部分观点,重新发表这个太监版……)
东京大轰炸是日本二战书籍重点描述的事件之一,数量之多只有原子弹事件、以及南京大虐杀能够相比(日方认为1937年的南京惨案中,日军的暴行并不止有屠杀,也包括一些很残忍的虐待,故称作“南京大虐杀”)。
作为二战时期的一大悲剧,日本向来不缺乏以东京空袭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大家都知道,高畑勋老爷子的《再见萤火虫》,当然大家上豆瓣时也大概知道,尽管我个人很崇拜高老,但却一直对《萤火虫》持批判态度,有些观点现在改变了,“态度”则依然不变。
《批判<再见萤火虫>》是我好几年前写的文章,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些观点还是显得很偏颇的,比如当时我认为凡二战片就应该提起战争原因,但事实上,有些不提战争起因的作品,同样可以拍得令人深省,比如以日军为主角的《海军特别年少兵》、以德军为主角的《从海底出击》、以意军为主角的《血战阿拉曼》。
这些佳作重在反思战争和军国主义的非理性,二战只是作为一个时代背景而存在。叙事风格与《西线无战事》更为接近。
《战争与青春》不同于其他以东京空袭为题材的影片,不局限于描述“一场悲剧”,而是在描述“一个时代的悲剧”。
为了突出时代悲剧的特点,影片分成好几个片段来阐释。
其一:东京空袭事件本身的状况、及其影响。
其二:东京空袭之前,日本社会的政治氛围。
其三:二战结束多年后,当代年轻人的心态。
对于第一点,也就是东京空袭这一事件本身,就不必我重复了,很多人都看过《再见萤火虫》,都知晓具体的过程。
《战争与青春》的导演今井正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所有战争受害者都给予了同情,将东京空袭升华为战争灾难而不只是日本自身的一次不幸。
剧中有句台词尤为难得,一位日本老人对由香里说:“孩子们,当你们在记住日本自身的灾难时,也别忘了日军在世界各地干过同样的事,制造着无数个‘早季子’,战争的残酷就是如此,记得要把这一点写到笔记本中去。”
早季子是本片的女主角之一,在东京空袭中逃到一根电杆旁时丢失了自己的孩子,母女俩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早季子因为受到打击变得精神失常,后半生一直呆呆地望着那根电线杆。
(此处删去N段原文)
第二点(即战争氛围的描述)无疑是相当有意义的,我个人批评《再见萤火虫》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该片少了这一点描述。
《战争与青春》提示了几段毫无人性的惨剧。
一是日本政府对外国劳工的虐待,以前凤凰卫视就曾花一期节目介绍了这些事件,许多中国和韩国(朝鲜)的劳工受到的对待可用奴役来形容,剧中登场的受害劳工主要为朝鲜人。
一是日本的极端右翼份子(俗称“五毛”)对反战人士的迫害。
大家也许看过《白玫瑰在行为》和《希望与反抗》这两部电影,这些作品讲述的是真人真事,二战时间的德国,有一些学生因为发了几张反战传单,就被纳粹政府的“银民法院”以“垫付郭嘉罪”的名义残忍地斩首(其中索菲·朔尔是只有二十来岁的女孩子)。这些遇害的学生大多来自有组织的反战团体,尤以“白玫瑰”最为有名。
我本来以为“白玫瑰”的遭遇已经够夸张了,没想到在日本更恐怖。
二战爆发前在日本反对战争的人其实还是不少的,但他们的下场都极其悲惨,军国政府什么样的酷刑都想得出来,虐待起自己的子民也是毫不手软,严刑拷打那只是属于“仁慈”级别的。
当然,单纯的刑罚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二战后军国份子使出了更恶毒的手段:谁喊反战谁到最前线去。
很多反战派就这样被当成了炮灰,而他们在战场上被打死后,又被军国份子以“光荣捐躯”的名义大肆宣扬,沦为法西斯“无言的工具”。
也许有人会疑问,既然这些人反战,为什么他们不逃,而是等着被充军呢?首先,你看一下地理位置就知道了,日本是个岛国,外逃难度很高,尤其你得想到,反战人士也是人,也是有家庭有亲人的,而带上家属,无疑增加了外逃的难度,独自一人逃的话,你别指望着那个年头他的家人会得到什么“人道”的待遇(若不明白,可参考我国的“XXX十年”)。
可以说二战时对于反战派而言,在日本有种无处为家的意味,所以像绿川英子、原清志、鹿地亘等反战等人,他们是干脆逃到中国再喊反战口号,因为在日本已经没有了他们的容身之地。
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当时反战人士的主要外逃地点是中国东北(满州),该地区处于关东军控制之下危险程度不必多说,然后在满州地区再找机会逃往上海或香港,想参与政治活动的话就前往重庆或严安(不是我想写错别字,是……)。
(此处删去N段原文)
说到反战人士的家属,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因为他们的遭遇尤为凄凉,《战争与青春》和《我对青春无愧》都曾提到,反战人士被处死后,家属也会被有意无意地打上与“非国民”勾结的烙印。
“非国民”,这个词用中文念起来没什么感觉,但在日本那边可是很糟糕,严重起来的话“死啦死啦”,要杀头的,因为“非国民”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卖国贼”,而二战时期最卖国的行为,就是不响应政府的爱国号召。
何谓二战时日本的“爱国”。无条件听从政府的命令就是爱国,不质疑政府就是爱国,不批评政府就是爱国,不与政府唱反调就是爱国,坚信日本人民会在伟大政府的带领下走向富强就是爱国,鄙视一些外国人特别是“奴役亚洲人民的美英鬼子”就是爱国,光荣从军为国“捐躯”(“为国”很多时候是“为朝廷”、“为陛下”)就是爱国……
敢胆对以上任何一条提出丝毫不同看法,就是卖国。
“爱国”是神圣的,政府是至高无上的,是绝对不容质疑的,政府的任何命令,只要冠以爱国的名义,那就是绝对正确的,是要绝对执行的,是绝对不能作出否定的!
《战争与青春》中,早季子的丈夫就因为拒绝服兵役、不愿杀人,而成为了“非国民”,也就是卖国贼,很快就被日本五毛给“突突”了,而早季子则成了与卖国贼“通奸”的贱妇(他们是合法结婚),所生的孩子也就是国贼的孽种了,周围的邻居、大妈、孩子,没有一个不对这下贱的、不爱国的一家人投以鄙视的目光。而早季子的弟弟勇太,也为自己有这么一个“非国民”的姐姐感到难过。
(此处删去N段原文,总之我的原文意思就是,二战的日本把“军国”当“爱国”。)
第二点说得好长,现在来说第三点。
《战争与青春》一片采用插叙——也就是两个时空互相交替的方式来进展剧情。
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后,日本新一代青年的价值观和兴趣已经完全改变,对他们而言,父辈们的思想已和自己无关,时尚和娱乐潮流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老师布置的作业主题是反思二战时,学生们都觉得很无聊。
这点在十年前(1981年)山本萨夫的《阿西们的街》就已经得到了体现,片中一个日本老兵(故事的主要反派)对二战的失败耿耿于怀,但旁边的一个摇滚青年却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二战时日本没有言论自由可言,难道现在会比过去不如吗?
其实这种心态很正常,无关所谓正视或不正视历史问题,就像在中国,也不是每个人都关心历史问题,大多数人更在乎八卦新闻和娱乐,即便我能花大把时间写这种文章,我的本质还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一个腐朽的资产阶级,在工作时间之外,音乐电影动画肥皂八卦充斥着我的整个空闲时间。
如果今井正导演能多活二十年的话,那么片中的现代元素,大概就得换成萌妹子、BL、后宫、御宅文化……了。
在《战争与青春》中,随着作业调查的深入,影片“现代”线的女主角由香里开始明白,其实战争离自己并不遥远,战争的创伤还留在老一代人的心中,而新一代的人们的使命就是记住这些悲剧,记住战争中的受害者们(包括非日本人),避免战争再次吞噬人的生命。
我欣赏影片的这种格调,作为日本年轻的一代,他们的责任,并非自作主张地“代替”父辈们去道歉,而是记住并反思历史。
年轻的一代没有经历过二战,他们的“道歉”是没有意义、更没有代表性的,即便有意义,如果他们道歉,而当年的加害者却不道歉,那也不过等于毫无价值的自作多情罢。
(此处删去N段原文)
我在过去的文章中重点批评的是日本政府,尽管有些人提到日本政府曾公开致歉过,并非像大陆宣传的那样“不认罪”,但正因如此,我对日本政府更加持批判态度,我认为他们的道歉比不道歉更可恶,原因再简单不过了,他们一边道歉,一边参拜着靖国神社,不是说不能参拜,而是里边供奉着甲级战犯。强盗的后代固然无罪,但把老子放在公共场合大加歌颂就很无耻了。
这些甲级战犯不但是受害国所不能容忍的,就算对日本人而言,他们也是罪人,他们对自己的子民进行洗脑,剥夺人们的话语权,不允许有不同意见,把所有敢胆质疑政府的人打入地牢甚至处死,这样的一群鸟人,谈何“英灵”可言?凭什么被崇拜?日本政府祭拜他们是什么意思?(所以我顺道鄙视一下同样由一群鸟人、一群自称“左翼”的右翼份子组成的“鸟”有之乡)
日本政府的道歉,无论从国际政治还是民间道德,都毫无诚意可言,它不是用实际行动来履行歉意,而是我认错了,所以可以祭拜军国份子了。
不管国家的文化有多大区别,人性是共通的,任何地方都会有人唱反调,所谓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怎么处理这种现象,还是“态度问题”。
德国正视历史的作风赢得世人的敬佩,但德国人自己也承认,他们无法办到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模一样、坦诚地承认二战时德国的错误(详见德国电影《过客》),甚至给纳粹翻案的亦有之。
我曾多次对比过德日两国处理二战敏感问题的手法,并盛赞德国在法律中,明文规定不允许否认屠杀犹太人的言论存在。因为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的尊重,否认犹太大屠杀,就等于鼓吹种族主义。德国法律的这种国家形式的尊重,是不能用所谓“言论自由”来否定掉的。我们一直强调言论自由,但这个“自由”是有条件的,它不能突破底线,不能宣扬杀人犯罪有理。
德国政府是做得很好的,他们的国式道歉并非浮于表面,而是用法律来作为后盾,强制履行这一义务。而在民间,德国一直很积极地参与各种反映受害国灾难的二战片。德国有新纳粹并不影响政府本身的贡献。
可是呢,日本右翼、以及讨好右翼的政府,却以所谓“参拜神社自由”为借口,去祭拜东条英机等人。日本政府既然要认东条这个爹,为什么不能批判他们?
不过,正如我以往反复提及的,看问题得广阔点。首先我们要知道,现在日本政府的暧昧态度,是因为右翼势力很大,然而右翼势力的上台,却是因为东京审判不够彻底的缘故。
回顾一下历史,是谁保护了这些右翼份子的火种?当时的美国都干了些什么?
(此处删去N段原文)
我早已过了愤青之年,对于再怎么叉蛋的事,我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一味地谴责或泄愤。对于日本,我哈过,也反过。如今面对日本,已经无所谓爱与恨,日漫照看,日右照抗,已经成了我的生活片断。
我写这篇文章,意不在摆架子说教,文章中的很多观点,请当作“建议”或“意见”来看。
很大程度上,现在来审视愤青,我已经不想再像过去那样强硬地否定他们,谁人没有狂热过?有野性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只是,狂热几年后,还是回归正常人类吧,否则你只会落个没头脑的结果。
我认为多元化的国家才是有趣的,最好的中国并非只有左派存在、或只有右派存在的中国,而是一个有左派、右派、不左不右、忽左忽右、装逼文青、超女快男、网游族、御宅族、基佬、腐女……统统都存在的中国,这样的国家才是丰富多彩的、才是健康的。
一个国家如果只允许一种价值观存在,那它一定很没趣,丫不灭亡没天理。二战时的日本就是这样一个无趣的国家、这样一个要别人当奴隶也要自己人当奴隶的烂国家。
日本人应该感谢战败,没有这次“该哥开饭”,哪有今日的盐轮基友,更别谈“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了(“腐”是腐女的腐……)?至少现在日本人发表什么观点,顶多就在网络上被口诛笔伐,不必担心被日本五毛们拉去“突突”了。
战争很无聊,让人不可理喻,这是《战争与青春》里由香理的感慨。战争的概念放在今天,就是让你丢下有温暖三餐有电视机的家庭、让宅男丢下萌妹子、让腐女丢下耽美图、让豆瓣网友丢下基情文……然后跑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在那个连厕纸都成问题的地带坑爹一阵,有时在战壕里还得不吃不喝不拉屎地蹲上好几天,这还好,一不小心还会有一颗榴莲把你丫给爆了,不死也得断手断脚断奶断第三只脚……
请问各位宅男、腐女、豆子们,请你们看着我的字句时顺便联想联想一下画面,你们受得了吗?“受”得了吗?兽得了吗?!
所以,战争是不好的。
《战争与青春》这部影片跳出了狭隘的“一场悲剧”,演绎成了战争的非理性、以及盲目“爱国”的毒害。
影片的最后,早季子还是没能看到与自己失散了的孩子,这不但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场悲剧所代表的意义远远地超过东京空袭这一事件的本身。正如剧中的人物所言,不管理由多么冠冕堂皇,战争的本性,就是在世界各地制造着一个个早季子。
我很喜欢今井正导演的冷静镜头,作为一名日本共产党员,他所呼唤的和平是以人类的名义、而并非只有日本,超出了纯粹的政党主义。
本片最牛的地方,就是“过去”线的主角早季子、及“现在”线的主角由香理,都是由工藤夕贵饰演,两种风格迥然不同,让人感叹演员和导演的功底。
今井正导演在拍完《战争与青春》不久后就去世了,今年正好是第20周年,在纪念七七事件的同时,也缅怀一下这位左翼导演。
这部影片的片尾曲《昭和》很好听,由谷村新司编曲,后来郭富城的《其实我真的爱你》,正是翻唱自这首歌。
工藤夕贵主唱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5hKyeoRcng/ 谷村新司主唱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x2Ejs6UnA/==============================
最后,截止至2011年为止,选出我最喜欢的十部日本二战片(排名不分前后):
《战争与青春》(今井正执导,工藤夕贵主演两角)
《战争与人》(总片长9个半小时,分三集播出,山本萨夫执导)
《何以为人》(总片长9小时,又名《做人的条件》,小林正树执导)
《大地之子》(CCTV和NHK合拍,分14集播出)
《望乡》(熊井启执导)
《川岛芳子》(黑木明纱主演)
《李香兰》(上户彩主演,分上集“满洲篇”和下集“上海篇”播出)
《溥杰与王妃》(原名《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分两集播出)
《虎!虎!虎!》(日美合拍)
《广岛之恋》(日法合拍)
左翼大导的一贯反战风格,却在四平八稳的叙事推进与镜头语言中显出一份难得的扎实及稳重。且比之廉价的煽情和空洞的感召确确胜出太多太多。虽然最后的“萤”的出场多少有些单薄或老套,但影片整体的质量,在同一年代的类似题材中,绝对属于上乘。
8.5,故事讲得很好,很感人,非常优秀的反战片,很少见的两次提到日本对不起中国人民,这在日本反战片中非常少见
不太为国内所知的一部日本优秀反思电影。导演今井正在拍完此片不久,于1991年11月22日逝世,特此致敬和缅怀。片尾曲是谷村新司谱曲填词的《昭和》,听着是既催泪又抚慰。片中女主人公的姑父有句台词尤为难能可贵——“孩子们,当你们在记住日本自身的灾难时,也别忘了日军在世界各地干过同样的事,制造着无数个‘早季子’,战争的残酷就是如此,记得要把这一点写到笔记本中去。”
这才叫反思之作……没有煽情没有洗白,只有对自己所受的伤害和对别人造成的伤害以及造成这一切的根源的客观反思,冷静剖析的同时又流露出温情的人文关怀。如果日本多点这样的反战作品被中国人看到,民族仇恨会少很多吧。
“战时的苦况,写不完,讲不尽。”不管是反思还是颂扬,关于这场战争中日本本土所受到的任何毁灭皆是罪有应得 ,包括民众。
1、依然是站在小日本立场反思战争的题材,通过回忆战争时期日本人经历的痛苦与灾难,表达反战意识。稍有一点进步:借教授之口,承认“是我们先动手的”,借姑丈之口,承认了日本在中国和其它国家也给别国人民造成伤害,态度还算诚恳。2、电影完成度很高,女主很可爱,演技也不错。3、1945年3月10日美军对东京实施大轰炸,造成10万人死亡,百万人失去家园。电影比较真实地再现了这段历史。但是,看到小日本在火海中哭喊呼号、狼狈逃窜,心里并没有多少同情与悲悯,反而有种莫名的快感——想起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唯一遗憾的,就是如果是我军空军轰炸的,就更完美了!
今井正的遗作,片中批评了日军对中国的侵略
在看战后文学论争的文章的时候,看这部片,感觉很复杂。
今井正遗作。凡有战事,必有早季子,势必有萤火虫之歌。放眼东京空袭,一根焦柱,分骨肉血清,战的悲剧,争的罪果。
时空交错,人定要交接
7.5日本二战题材的电影总给人自艾自怜之感但炮火下的悲惨世界平民永远是最无辜的受害者只有经历过战争的切肤之痛才会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一窥日本高校对历史教学的方法 表示对未来中日历史看法分歧的担忧 年轻人对过去漠不关心直到老一辈的逝去造成观念上的隔阂 也许在我这一代只会越来越深
7
當時日本徵兵的口號“打洋鬼子”被征服後反而成了美國的小弟了。
想说很多但现有的长评过于优秀不敢班门弄斧。起初看着平实,但越想越有意思,稍稍差了一口气的通过由点到面推己及人的方式来向年轻人传递左派反战思想的电影,粗糙的翻译需要背一点锅。扣一星为1990年了还不知道做DNA鉴定的奇怪设定。
世纪末反战片。可惜的是今井已过其创作巅峰。
戦争と青春
3.5,今井正用普通百姓的视角来反映二战中日本的民间创痛,其作为侵略者的历史罪恶,不仅对于入侵国家来讲罄竹难书,也包含对本土民众带来的惩罚和罪孽。剧情失去了起伏跌宕,铺垫过长、节奏拖沓,表现手法平庸,但结局煽情,孩子失而复得,多少将情感拉到一个小高潮。半中半英的字幕真是太考验自己!
有反思,有感人
今井正 大师
什么是反战,今井正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