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现实主义这个流派一直被认为处在古典电影和现代电影之间。
关于古典电影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古典电影和现代电影的分界。我认为有两个层次的分析方式:第一个是从影片本身来讨论,影像、叙事和表意的关系。影像是否一定要通过叙事才能达到表意的层次?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电影基本是古典的。如果影像、叙事和表意层面形成了不同的维度互相触发的关系,比如影像不通过叙事,自己就升华为影片的表意,或者跟叙事发生复杂的纽结来表意,这就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古典电影的维度,进入现代电影的领域。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原则上来说不能认为是这样的电影,但是它在影像方面以风格的方式宣告了新时代的开始。
罗西里尼一直在说什么是新现实主义?第一点是试图以人的原本状态还原人,第二点是离开制片厂的僵化方法,不断创造。他离开了摄影棚和制片厂,街头巷尾的访谈中找到了作品的结构,只不过他作品完成后还是非常情节剧化的。
有人曾经总结,新现实主义电影要展现的,就是在各种压力下不断形成并继续形成的存在本身。具体到各个导演和电影人,在认知方面就有很多差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异彩纷呈。我们经常一元化表述历史,但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它们其实是很有复杂性的。
这是一部讲述被侵略者反抗侵略者的电影,作为曾经的被侵略国和受难国,也许国内观众看了会有更深的感受。
电影的背景是在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侵略了意大利。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有点疑惑,意大利不是二战的始作俑者之一吗?怎么会被德国侵略呢?一查才知道这是墨索里尼倒台后的故事,曾经是侵略者,如今成为被侵略者,故事发生在意大利。战争的残酷从来不避弱者,不强大就会变成挨打,即便你曾经是魔鬼。魔鬼会打败魔鬼。
电影的导演是罗伯托·罗西里尼,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起人。新现实主义主张“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通过拍摄真实场景体现故事的现实性与真实性,而该电影作为开创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之作,导演通过记录手法拍摄战争中罗马市民的艰苦,在观看的过程中观众也能体会到电影的真实,不管是场景的布置还是演员的表演。该电影获得首届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八卦一下,导演有过一任妻子,她的名字叫英格丽·褒曼,就是因为这部电影,她为他着迷。
该电影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军侵占了罗马,为了保卫国家和追求自由的生活,罗马的群众通过自己的方式向侵略者抗争的故事。被德军侵占下的罗马,建筑物伤痕累累,人们生活艰难。地下反抗组织领袖的工程师曼菲蒂为了躲避德军的追缉躲藏到朋友弗朗西斯科家中,善良的未婚妻皮娜在弗朗西斯科不在家的情况下接收了曼菲蒂,然而德军还是发现了曼菲蒂的踪迹,到弗朗西斯科家中进行逮捕,弗朗西斯科被捕,追在警车后面的皮娜最终中枪身亡。曼菲蒂躲过一劫,却被女友告密,而协助他的神父也被捕入狱,最后曼菲蒂被折磨致死,神父也被枪杀,看到男友被折磨致死的场景女友大受打击也最终倒下。
除了主角,电影还有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比如那个为了生活参与到食物疯狂抢夺中的修士,比如那个虽然饥肠辘辘却坚持守职护送妇女回家的警察,比如那些虽然还是孩子却勇敢作战的孩子,比如那个下死命令折磨俘虏、冷酷无情的德国军官,等等。战争中,善良的人们努力苟延残喘着,残酷的恶魔疯狂的屠戮着。
个人最喜欢的镜头是将镜头从折磨人的囚室移到德国军官享乐的房间,一墙之隔,右边是冷酷没有人性的人间地狱,左边是美酒佳肴、声色犬马的人间天堂,右边是被各种刑罚折磨的男友,左边是享乐醉生梦死的女友,右边是看着同伴被折磨致死的神父,左边是纵情享乐的德国军官。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天堂里住着恶魔,地狱里住着可怜人。恶魔不能毒害反抗者的灵魂,只能毒害他们的身体。
电影的最后,神父被执行枪决,在广场的外边,一群孩子围观者,他们是一群小战士,他们尊敬这位神父,看见神父被杀的场景,我想,反抗的种子会深深种在他们的心里。
神父被杀前说,“好死并不难,好活才最难”,战争中,活着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死却是一件极其容易的事。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代表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端,出自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的第一部。贯彻了人道主义关怀,充满反战意识,该片生动呈现了意大利人民宁死不屈的壮烈事迹,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民反抗精神。并且使用纪实手法,“将摄影机搬到大街上”,大量采用实景拍摄,冷静记录着发生的一切,呈现给观众。并且使用了非职业演员,有些演员本身就是二战经历者,更加流露真情实感,引起观众共鸣。
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由罗伯托·罗西里尼执导,该片根据塞吉欧·阿米迪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的是在二战结束前夕,意大利地下反抗组织领袖、工程师曼菲蒂遭到德军追缉。危急中,曼菲蒂逃往朋友弗朗西斯科家中暂避,在弗朗西斯科的未婚妻碧娜的帮助下,曼菲蒂见到了唐·彼得罗神父,并请神父将一笔巨款交给游击队。弗兰西斯科为了掩护曼菲蒂而被捕,碧娜也中弹身亡。然而绝处逢生的曼菲蒂被女友告密,曼菲蒂和神父被捕入狱。纳粹故意在神父面前严刑拷打曼菲蒂,两人最终在敌人的酷刑和枪弹下英勇牺牲。
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纪实美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记录性。电影的本质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电影的基本特性其实就是电影的照相本性和纪录功能,特别擅长于纪录和复现具体的客观现实。《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社会低层的普通人,反映了他们的痛苦和不幸,例如:在影片中呈现的哄抢面包事件,人民吃不饱饭,并且作为神职人员的神父也被迫参与了哄抢;五点实施宵禁,限制人们的出行;肆意横行闯入民宅,随便对人严刑拷打以及开枪杀人;令人惊叹的是在影片的尾声,一群孩子隔着铁丝网看见神父被行刑的一幕,可想而知这是一群小小的反抗者。第二,实景拍摄和长镜头的运用。“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这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提出的口号。例如:首先在影片中采用实景镜头拍摄了罗马街头的阴沉灰暗,教堂光线的暗淡,各种各样的房屋都是破旧不堪,;其次在影片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长镜头,平娜在和印刷工弗兰西斯科结婚的前一天晚上,坐在门前的楼道里谈话,非常真实而又细腻的表现出平娜所代表的普通群众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对生活的焦虑,而弗兰西斯科却截然相反,他坚定的话语表现出和他一样捍卫民族胜利的英勇斗志。最后,影片中的皮娜和神父其实都是非职业演员,用以这样的方式,反而更加体现了影片的真实性和和逼真性。第三,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普多夫金称:“将若干片段构成场面,将部分场面构成段落,将若干段落构成一部片子的方法就叫做蒙太奇。”例如:在德军包围公寓时,神父得知玛多里手里还藏着炸弹想自杀,他借助警察的巧妙掩护得以进入公寓,在这时导演运用仰拍镜头,随着背景音乐的响起,紧张的跟随神父的脚步爬上楼梯,而玛多里坚持自杀不肯开门,神父不得不爬上门打开,抢下炸弹和手枪;紧接着就在这时德军又借机说自己是半个医生闯入公寓寻找神父的下落,神父急匆匆下楼的镜头与德军矫健步伐的镜头交替出现,使得我的心里和其他观众一样更加紧张起来,终于神父进入了祖父的房间也藏好了枪和炸弹,但祖父却一直不配合争辩,而德军也在不断的搜捕…….门打开的一刹那,祖父安静的躺着,神父也在做祷告。交替蒙太奇的运用使得观众把自己带入主人公,制造了紧张的氛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第四,细节的幽默处理。例如:神父到雕塑店去接头的时候,看到耶稣的雕塑不雅观地盯着一个裸体雕像素,神父就将裸体雕像扭转了方向,可是造型就成了耶稣盯着雕像的屁股,神父又很不好意思的将耶稣的雕像扭转了方向,经过神父的“艺术加工”变成了背对背,这个细节的处理符合神父的神父,也增加了影片的幽默化。第五,结构形式(不适用闪回等方式)。第六,地方方言的运用。
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表现的是在二战结束期间的真实性和逼真性,体现了影片故事内容的真实和逼真,也体现了非职业演员的真实和逼真,更体现了“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拍摄过程的真实和逼真,导演罗西里尼切切实实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创作原则和纪实美学风格。
“这部电影向我们证明了现实不等于现实主义,因为它不是一个流派,不是一种方法,它是一种勇气和责任,是一种去直面,去体认,去记录,去再现的勇气和责任。当你真的具有这种勇气和责任时,现实本身是充满了故事和喜剧感的。”
-戴锦华
那将证明意大利人与德国人一样,劣等种族与优等种族毫无区别,那这场战争的意义何在?
人性与兽性的对抗,文明与野蛮的交融。在这一历史时期,在影片背后的故事中,人们以种族国籍区分人等的优劣,用残酷的手段对付他们的同类,最终神父等人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意大利人的灵魂与德国人等重。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人打着高尚的旗号,为满足目的的不择手段。
"人们通常把1945年《罗马,不设防城市》的出现,视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正式诞生,正因为这一在世界影坛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电影运动,把意大利电影推向了世界的前台。" 又一部新现实主义的电影 有很强时代感 全片都透着现实背景的余温
罗西里尼代表作,获首届戛纳最高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发轫之作。本片由真实原型改编,在资金与技术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拍摄完成。除实景拍摄、自然光、非职业演员等形式手法外,影片剪辑跳跃感明显,结构上仍有不少好莱坞情节剧的特点,但那份真实质朴的气息足以打动人心。玛妮雅妮表演大赞。(9.0/10)
2023.01.11 观看《罗马11时》,2023.01.12 观看《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2.故事有些谍战片的感觉,Pina 被开枪射杀的段落应该是曾经在影史纪录片?中看过因而留有印象;3.百度百科: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外交部、教育部、电影联合会支持下,由法国艺术行动协会再办戛纳国际电影节,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届。第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是在戛纳的一家旧赌场举办,后由法国工业部和商业部共同组织。…… → 才注意到本届电影节有11部影片获得电影节大奖,在此之前就看过获得第18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的《失去的周末》。
确实好看。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刻画到位、动机合理,就连对德军的疯狂和迷茫的缘由都有交代,由此电影从单纯反映本国人民的爱国抗战,上升到对战争本身的思考,很好很强大。第一段最后皮娜被打死的那段,差点看哭了……神父赴死时,小孩们在铁栅栏外面哼歌那段也很喜欢(我喜欢的怎么尽是死人的段落……)
#SIFF#【重看】无论何时再看,无论字幕多烂,这群人简单高贵的光芒永远让我几乎无法直视并深深自惭形秽。
#资料馆留影#反套路的反法西斯电影,亦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奠基之作,将日常人性融入宏大的乱世图景,每个出场人物都有血有肉,哪怕只有一句台词的配角,尤其是神父这个角色深入人心,绝非脸谱化的粗线条影像,罗马人民同仇敌忾的精神让人动容。盖世太保问神父你为什么要支持一个无神论者,他回答,“我支持追求正义和自由的勇士,而这也是遵循上帝的旨意。”片尾神父从容就义的场面以及孩子们刑场边的口哨声,实在是神来之笔,让观者动容落泪。
电影作为人的艺术的意义,罗西里尼完成了活泼与悲怆一体,直视黑暗又饱含希望的表达;或许是意外,但当悲剧发生时,胶片似乎也发生了不稳定,像是对镜头前的事物做出回应;镜头是温柔有热度的,既写实又灿烂风格化的,到了最后,躯体和灵魂都会不朽。
平娜被抢击中时给观众造成的心理冲击,反对军领导在酷刑面前宁死不屈精神的感召,神父面对死亡平静淡泊是的人格力量,在一个个由死亡、更多死亡构成的隐匿战争中,民众成为了罗马的主力,在战争还未结束时拍摄一部诅咒战争的电影,即便有仓促之处,但影片中所蕴含的真实感、紧张气氛是后来无法还原的。
英格丽·褒曼在看过此片后辗转向罗西里尼寄去了一封信表达仰慕:「如果您需要一个能讲流利的英语、还没忘记她学过的德语、能凑合说些法语和只会用意大利语说『我爱你』的瑞典女演员的话,那么我已经准备好去跟您一起拍电影了。」
太好看了,真的不能忍!多感人就不提了,审讯一段的造型和灯光不断暗示基督受难(布列松的扒手也有类似之处),这是德西卡等一众巨匠所没有的。非职与职业演员、虚构与纪录片段、自然与摄影棚灯光衔接得天衣无缝,革命性的做法完全是把现实主义提升到了另一个层面上,也把电影代入了另一个维度里。需要一看再看的绝对经典!P.S. 炸弹差点掉下桌子是不是一个神事故!那是绝对的“真实”!P.S.S. 真的无法接受五星以下!
這部電影在今天看來並不能讓人激動,說白了,和建國後我們的那些地道戰董存瑞並沒有太大的局別,一樣的江姐似的革命精神的彰顯與渲染,只是,新現實主義秉承了某種客觀,或者說旁觀,人物和情節都儘量剝離掉大仇大恨的煽動性蠱惑,但是情緒的偏向性目的還是很明顯的,呈現出的是一種兩不靠的不鹹不淡。
看了这么多年国产抗日剧看了此片感觉还是有些震撼的,但总体还是弱了点,当年影响很大但是现在确实看不出来什么(默默吐槽译制版的片头:意大利进步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
好死并不困难,好活才最艰难。同样主旋律,这部看起来就比天朝要好点。有几个情节记忆很深刻1、神父去抢面包房2、法西斯掏出枪来从子弹里取出一个秘密纸条 3、一群小孩半夜晚归被家长训斥 电影里还有很多细节刻画的真实且有诗意,对白也很直接有趣 PS:红颜祸水,美女蛇蝎
残酷而动人的巨作. 不仅通过实景拍摄而解放了摄影机――Pina在卡车后追赶的一场无疑是史上最具突破性的镜头之一; 而且其中的核心手法不拘泥于特定题材,在日后费里尼的作品中此类现实主义的细描技法与传统苦情剧和去中心化的剧作结合起来而发挥了最大化的效用. 如何将主旋律故事拍出真情实感? 意大利和苏联电影以诉诸人道主义基础立场上的共情做出了例证.
众多电影的起点和原形,费里尼的马切洛,帕索里尼的罗马妈妈,德西卡的结婚…后来的作品除了致敬,更重要的是关注现实没变,人物因此延续生命,电影是关于铭记和传递的;突然的一枪,成了后来多少电影的结局…德军口中的罗马是地名和线索,意大利人的罗马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人。结尾的逼供,一边是嚎叫一边是音乐,面对受难的友人,神父也不禁诅咒,向亡人忏悔;法西斯眼里没有人,只有任务和华服,但也有弃暗投明的“懦夫”,有自我怀疑的一瞬,“我们终究要被仇恨撕得粉碎”…现实一刻:神父转动裸女雕像,期待美食的卧床老人,搭电车的小孩向镜头招手,差点掉下桌的炸弹,消失了的继父,枪口抬低不止一公分…神父说自己的责任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正如新现实主义的导演们,不是为自己,甚至都不为电影,而是为了别人,拍不得不讲的故事。
那些冷漠的硬着脖颈的无神论者,这是治愈你们的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在剧作结构上本身就带有情节剧倾向,然而其与好莱坞戏剧不断上升的情节剧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在剧本中插入的事件并不一定会节节推升戏剧性,这些事件并非一定是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因此这种剧作也会有很难定义主角的倾向,但影片在最后选择用神父这个具有普适性的角色来收尾无疑是正确的
剧本好,故事精彩。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守住了。 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你留存。
导演罗西里尼以极写实的手法,生动地呈现意大利人在纳粹铁蹄下英勇抗暴的壮烈事迹,部分镜头为战争状态下偷拍完成,故画面粗糙,却具有逼真的亲切感和直截了当的真实感。本片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首开先声的代表作,但有人批评片中的人物刻画太脸谱化,非黑即白,缺乏深度和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