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为奴十二载》从电影院里出来,我就相信它会拿下二零一四年的奥斯卡大奖。它攥住了一个政治正确的题材,场面调度、摄影用光、布景和配乐方面也都绝对一流,但这些都不是我对它的信心的来源。
用电影谈论美国的奴隶制,其实已经形成了某些模式。一提及黑人的这段惨痛历史,一连串关键词就会自动跳出来:残酷、非人道、历史污点……当代人用这些词的时候,其实都只是基于想象,毕竟对能走进电影院的人来说,没人会有过类似的真正感受。另外一套常见的谈论方式着眼于经济研究或者社会分析,进而辩驳奴隶制其存在和消亡的历史合理性。这种说法与其说是在讨论奴隶制,不如说对规律本身更感兴趣。虽然没有规定应该如何去回顾这段历史,但除此之外的各种说法无非就是这两种方式的混杂:诉诸于感性的善良,或者理性的清晰。有时候哭诉得多一些,有时候怒吼得多一些,伤感的宿命感,崇高的历史感,都可以在里面找到。
这两种角度都无法真正进入它们所谈论的对象。关注如果基于痛苦,那么意识只能集中在一个伤痛的点,它或许能展现生存的一个侧面,却无法投射整个全景的图案。关注如果基于规律,它把握的其实是事实的抽象,使用的是另一套感官,和实实在在的生存体会没有关系。所以如果要重新进入奴隶制这个对象,需要另一种表达,这种表达不至于靠得太近转得太快以至于让人眩晕,又不至于离得太远望向天边结果连温度都感觉不到。
《为奴十二载》找到了这个点,它从头至尾只做了一件事情——凝视。
古典的戏剧告诉我们,环境变化,事情出现,人去应对,然后故事产生,情节不断向前。传统的描写奴隶制的表达方式也就围绕着这个模式,用故事的转折去推动电影的进程,以此带出来悲惨、痛苦和挣扎,刺激人心。这种表现方式谈不上不对,却无法达到对奴隶制本质进行表现的要求。
和其它很多电影里的邪恶不同的是,奴隶制并非生发于个体的恶念;作为一种制度,它在人类历史上长期真实地存在过。在被搬到伦理价值尺规上进行批判之前,它就已经在那儿放了不知道多少世纪。对这种超越了普通宏观定义的邪恶进行批判,倘若试图以小见大,往往流于以偏概全。原因非常简单:一种基本制度贯穿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奴隶制实质上渗透到了从经济分配到意识形态的社会的每一个细节,它就是“全部”。如果对“全部”“全面开炮”,那等于在价值战争里面开启无差别的核战争,你的对手会自动变成“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而你的下场最终一定是被无情的历史逻辑活活碾死。当然,你也可以反复不断地从各个角度来堆砌各个侧面,用数伤痕条数来证明病入膏肓。但这种处理致力于详实却局限于篇幅,你无法证明你覆盖了邪恶的每个部分,逻辑上总会留下“事情只是个别现象”的空子可钻;当你意图感动他人的时候,你必须自证不偏不倚,而这几乎是逻辑悖论式的不可能任务;更麻烦的是,你可能会遇到《飘》这样的依着伤痕画纹身的对手,你跟它说善恶,它和你谈美学,直到一方累趴下。
《为奴十二载》选了另一条路。它放弃刻意寻找和制造对立来扩张戏剧性,它只是安静地顺着所罗门的视角去凝视奴隶制这个“全部”,把感受和领悟的责任交给了观众。这种处理加大了观众的观影负担,相较于《地心引力》动作游戏式的视效轰炸当然是冰火两重天,对于今天这群被忙碌的生活夹磨得恨不能抱着爆米花大笑或者伴着悲情音乐痛哭的受众当然成了个不大不小的挑战。以致于电影开场半个小时过后,我几乎认为它开辟了一种憋闷恐怖类型的先河。开篇的二十九记毒打的确让人坐立难安,之后的剧情却几乎直接踏上了阳光下棉花田劳作的节拍,一步步向前挪,一朵朵往下掰,蚊子嗡嗡算是唯一的背景,实在撑不下去了,倒头死掉即为解脱。
但《为奴十二载》也并非无聊到让人想睡觉。一是电影的技术能力极为漂亮,稍微有点儿技术常识的人估计都不会有太多昏昏欲睡的空间。二是之前了解史蒂夫•麦奎因根本不会就拍那种好莱坞式的所谓高潮,那么观影的时候大可任由情节拐带,一些细部肌理的处理反而更容易浮现出来。整个观影过程就像长久注视一个字以后,人会感觉中了失读症,字体好像失去了它本来的含义,成了一堆笔画的拼杂重组,貌似突兀诡异却另有意味。
除却开头的毒打和最后的鞭笞,电影里面的黑奴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羞辱、折磨还是处刑,都似乎直接不加处理就交给了观众。导演就像完全不参与对残酷的创作一样,七拼八凑弄了部纪录片就交差了。虽然事件几乎都很惊悚,但角色人物却都无比真实贴切,既不典型化的脸谱,也不典型化的偶像,甚至连所谓的反角都显得无比邻家(如果我真有个庄园在他隔壁的话)。所以与其说保罗•达诺演的监工很邪恶,还不如说他就是一二逼贱货;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演的奴隶主的确很仁慈,但和心目中的救星比起来他实在纠结太多。没有哪个角色高大全,也没有哪个角色渣到完。唯一一个例外是布拉特•皮特演的加拿大人,除了胡子不很《燃情岁月》之外,其它方面都是男人中的战斗机,正义得摧枯拉朽。考虑到拍电影的钱是他出的,考虑到他其实不介意演二逼角色,更考虑到乔治•克鲁尼在《地心引力》对自己角色的美化简直到了罄竹难书不忍直视的地步,只有忍了,无视这个角色完美的不和谐。
这种白描式的处理看似没有起伏,但实际上和所罗门的心境改变互相应和。简单的归纳可以说所罗门在为奴的十二载里面一直争取保持为人的尊严,但整部电影里他的内心却在一步步地被摧垮。从一开始的置身世外的有社会地位的自由黑人,到努力开荒成为有用的黑奴为明天而生存,再到摘着棉花苟延残喘争取逃命,既而体会到自己生为黑人为奴命运这种在世不义的普遍性而高唱灵歌,直至最终目睹Patsy被毒打过后,将承载希望的小提琴砸成了碎片,所罗门的心境一直在坠落,如果没有及时被救出的话,很难说他还可以撑多久。他的这种变化的心境和他身处的不变的环境铺陈了叙事上不同图案的两层,而这不变的环境又是内心的变化的原因,这一吊诡的“静止——崩坏”关系正是本片的基本张力的所在。 所罗门这个角色是二重的,他同时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被迫强行参与),既是窗子也是镜子。通过他的凝视,奴隶制的全景透了进来,又通过对他的凝视,奴隶制的效果浮现了出来:并非通过何时何地的某个事件而生发出来了对奴隶制的反思,而是从开始就干脆放弃理解(被绑架了,还能更荒谬吗),单纯地去看会流水一般的奴隶生活是怎样地发生,以及在一种沉静的平淡下面,一个灵魂从惊恐和嘶吼、到啜泣和麻木。观众没有在模拟受苦的瞬间被引领去感悟更高的意义,而是去伴随所罗门的过程中收获了更深刻的感受——不是痛,而是闷。
闷,隔绝希望的窒息,才是奴隶制极致邪恶的“感受”。对于每一个奴隶而言,奴隶制并非每天重复的从天而降的恐怖,而是无时无刻面对漫无边际的绝望,抽干灵魂的每一丝活气,最后徒剩一具行尸一样的空壳。它完整而不加掩饰地占据了你的整个存在,它没有自我衰败的迹象,它看不去有什么突然崩溃的可能,它理所当然,它自信满满,它道貌岸然,它甚至温情脉脉,但当它发动起来,它的每一个心血来潮都是你无边的噩梦,因为如同木桶最短的那块板一样,它的本质决定了你的命运,上面写着——你是他的“财产”。如同那首愤懑悲怆的葬礼灵歌唱的一样,逃离只有一条路,那条路通向天堂,那儿有奔涌入海的约旦河,淘尽你的苦,让你安息在上帝的花园。
《为奴十二载》并非完美的电影,但它对一个如此熟悉的题材的把握方式不说是绝后,却几乎是空前的。它并没有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它只是凝视得特别用心,直到一切模糊之后却又重现,展开了一个新的格局。正是这点让我认为这次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它是绝对的实至名归。
不是特别喜欢。题材很好,也有好的地方,但感觉浪费了好题材。
1) 奴隶制的恐怖并不是在于一两个白人种植园主变态行径
对黑人的奴役并不是源于个别白人的蓄意的残酷和压迫,或者有计划的虐待或谋杀。片中法鲨饰演的主人没事干就要折磨一下奴隶,而影片也很明显地把重点放在了这些施虐行为和细节上。这样的表现手法虽然使冲突更为残暴和戏剧化,但会让观众把责怪的视线转移到这些奴隶主的精神错乱上,而忽略了一个深层事实——悲剧来源于制度。
杜波依斯在《黑人重建》中记载,虽然蔑视是广泛存在的,但事实上大量南方主人的人性是却毫无疑问。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甚至给予奴隶父亲般的关怀。虽然更像家长式作风,居高临下地,把他们对奴隶的所有权视为比拥有牲畜高一级,但大多数奴隶主不是虐待狂,也不是性堕落的疯子。
我以为应该更着重强调的是,奴隶制是一个阶级冲突和种族相交织的问题,它是一种制度化的种族剥削。它是富有的白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强迫黑人劳动者按资本家自己的条件劳动的一种企图。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这些奴隶主发现,他的利润不是来自棉花和糖的高价,而是来自对奴隶劳动力的成本的降低。奴隶价格低廉、易于管理,这使得奴隶主们让奴隶过度工作,并不断降低给予他们的待遇。被奴役的黑人的悲剧是制度性的,肉体暴力仅仅只是一小部分。
当时南方的奴隶条款属于法条,甚至等同于“天理”。被奴役的黑人遭受的远远不止是皮肉伤。在1863年的奴隶条款里:“奴隶几乎不被允许做任何事情,他们他们没有请愿的权利,像任何其他动产一样可分割,他们可能一无所有,他们不能签订合同,不能持有任何财产,也不能买卖任何财产;他们不能合法结婚,也不能组建家庭;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孩子;他们无法向主人申诉;他们可以随意受到惩罚;他们无法在法庭上作证;奴隶不能进入司法系统,他们没有为自己争取政治权力的机会",等等等等。这远远不止被肉体奴役那么简单。
这些被打压成无知堕落的棉花工和木匠,他们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心轴,用自己几代人的血泪去换取他人新帝国的权力和远景的梦想,但只能像牲畜一样躲在阴影和边缘里,在独立宣言里面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留下,在美国资本主义崛起的历史里面要被抹去。他们成了可怜的佃农,没有技能,没有抱负,没有自由;奴隶制期间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形象是奴隶,是无知的,非理性的,而废奴后他们被描绘成暴力的、犯罪的,甚至是被关在笼子里的野兽。这样的形象甚至延续到2020年,废奴一百多年了都还没成为“人”。大量的限制教育和限制黑人向上流动使得他们的阶层僵化,在废奴后的好几代里都难以进一步发展,这是奴隶制真正恐怖的地方,远远超过被鞭打的阴影。
2) 影片更像在控诉人口拐卖而不是奴隶制
所罗门是渴望自由的,他试着一切机会去想还自己自由。而他在高呼要自由的时候有一个一直在强调的点,就是他“本来”是“自由人”。了解过南北战争和废奴前历史的人会知道,那个时候并不是所有黑人都是奴隶,有一部分黑人是自由的。这些人大多数生活在北方。他们有些几代人都是自由的,甚至是有选举权的(感觉所罗门原来是属于这一类)。另一些人是从南方来的逃亡者,因为几乎没有技能和知识,在新的环境里举步维艰。南方也有自由的黑人,但这是一个不稳定的、受折磨的阶级,生活在法律的默许和白人赞助人的善意之下。而后有些人成为工人,有人成为财产的主人,甚至是奴隶的主人。所罗门就曾属于北方黑人的上流阶级,是被卖到南方才成了奴隶。
影片让我非常失望的地方是,它没有让人感到这个奴隶制的残酷和不合理,它没有让观众明白——只要一个美国黑人是奴隶,整个美国的黑人就都是不自由的。观众感受到的只是人口贩卖的残酷,和人贩子把原本高贵的阶级变为低贱阶级的不合理,但其实自由的黑人的处境也没好到哪去。虽然他们在北方享有一些机会,但是他们和白人是远远不能平等的。
影片基调没立住,就连男主自己立场都不正确。所罗门的愤怒不是因为他是黑人,而是因为他本来是个可以舒舒服服地出门拉个小提琴回家奶孩子跟老婆上炕的自由人却无端端成了奴隶。片中如果他原本不是自由身,他就得给法鲨摘棉花摘到死。我仿佛一直在看一个有着黑色皮肤的白人摘了十二年棉花还深陷同事与雇主的不明三角恋的怪奇故事,那些应该铭记于心的沉重,仇恨与屈辱一扫而光,苍白又无力的描写不管男主做多少个把厕所拉堵的表情都救不回来。
影片里的白人反而比黑人的层次更丰富,出现了不同阶级、不同价值观的人。但里面的黑人除了发愣好像没有任何一点自我。现实中被奴役的黑人并不是这样的。有成千上万的的黑人勇敢地成功脱逃了。逃亡奴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所对奴隶主所造成的实际损失,还在于它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些自由的黑人为广大黑人工人提供了一个领导地位,特别是为废除奴隶制的理想主义者提供了一个文本。像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这样的逃亡奴隶,以及其他更卑微的人,使废奴主义者的人数增加,宣告了奴隶制的末日。
杜波依斯的书里写到,一个自由的黑人是一种禁忌、一种威胁。作为一个小偷和流浪汉,他威胁着社会;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财产拥有者,一个成功的技工,他不仅仅是其他白人工人的威胁,他威胁奴隶制。
所以不管你是谁,只要你皮肤是黑的,你都难逃干系。所罗门不明白只有所有的黑人工人(包括奴隶和自由人)都得到解放,自己才能彻底被解放。
3) 表演层面
男主所罗门的存在的关键在于他必须要压制他的愤怒,他必须假装文盲和谄媚。所有的愤怒和羞愧代表着当时被奴役的黑人的心境和状态:愤怒羞愧,却又只能沉默因为无计可施。但我觉得男主在这两方面的表现都不到位。首先他不够愤怒。一个人首先要足够愤怒,才会凸显出他对愤怒的控制是可贵的。然而我私认为男主的表演过于平静了,甚至很多时间都在发楞。就算是女主在被变态男主人抽打的时候,他也只是忍不住咒骂了几句。男主前后两次寻求帮助的人也都是白人,最后也是因为一个白人得救了。他看到黑人一副很嫌弃地、想把自己跟他们区分开的表情。到最后得救的时候和女主拥抱完也好像恨不得把别人的手甩开。
4)太多变态男种植园主、种植园女主人和女奴隶的三角戏份 ,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重点描绘
5)十二年的时间没有展现出来,感觉一下就过去了
6)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那个莫名其妙的白人,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说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话,然后帮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忙。到最后也没个交代。
7)虽然片尾小字说男主被还自由后一直在为废奴做演说、到处奔走,但很遗憾这段本来能展现男主的勇敢和能动性的情节完全在影片里交代出来。这段本来最应该被影片展现的桥段居然是以字幕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看来种族问题是美国人永恒的痛了。本片无疑将成为2014奥斯卡热门,男主的演艺完全足矣角逐最佳男主了,而法斯宾德当是最佳男配的有力争夺者。其实我承认我是来看卷福、小法还有皮特的,节操充满了我的小宇宙。7.9
抛开烂番茄的好评,抛开各电影节的盛誉,客观来讲,没有看到电影的闪光点。作为华人,本就对美国史黑奴史不甚了解,很难有共鸣;再安插到这么一部节奏缓慢步调松散的片子里,就更难有代入感可言。个人觉得,用“饥饿”与“羞耻”的手法讲故事实在太不聪明,唯一有印象的只有法鲨的演技。
不管所谓"主流"评论界这次如何溢美之词泛滥;我从客观~高于历史`纯粹美学观赏角度-觉得此片非常一般.除去摄影配乐等细节流畅外,实则就一部非常平庸的影片。连叙述都并不紧凑/颇为涣散..导演的功力尚未到火候~掌控力平庸。看到最后根本就没怎么真正从人性角度_来释怀or上升(发泄)·自由感~精神/内力?空
麦昆在好莱坞下延续了自己的风格,用一个人在极端状况下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的直接展示(同时尽量简化台词)对观众进行最本能的冲击。视觉方面非常好,每个镜头都有其意义。巧妙的是还淡化了“十二年”这个概念,强调一种状态的延续性,连长镜头都成了这种延续性和推进节奏的工具,后半段令人窒息
他足够克制不讨好,却用最俭省的镜头传达出最深层的情绪;时而仁慈时而残忍,不留任何余地,你只能承受。这明明只是Solomon的故事,却为什么每个角色都活得如此真实。观影两小时,强迫我对自由、种族和其对美国的影响做出比此前二十二年还要多的思考。没有不感冒的题材,只有不够好的作品。
挺好看的电影啊,对本片最莫名其妙的指责就是摆出一副不屑状“哼,政治正确性”,神经病,黑奴题材就政治正确性?就以此被阴阳怪气的指责?这类题材不能拍还是怎么着。
高大上的展露出美国奴隶制的残酷,黑奴没有人的权利,奴隶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主人,以此唤起观众的同情。麦奎因驾驭这种历史剧太中规中矩,主旋律精神、颠沛流离的“散”都和《战马》如出一辙,并且急于将血迹斑斑和泪水哗哗洒向观众。不可否认,它的工整和政治正确绝对是奥斯卡的那杯茶。
长出一点点的中长镜用得很精彩,让种种情绪悬而不落。奥德赛一样的屈辱之旅,内容中正无偏差,力度属于绵里藏针型。配乐有时喧宾夺主。
男被骗,女被奸,日摘棉,又挨鞭。当牛做马十二年,逃出生天。
如果还把视线停留在肤色之争上,例如同情黑人什么,看这部电影就白瞎了,其实是关于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的关系阐述。绝大多数时候,主人公是一种无助亦无能的状态,听上去是不是很熟悉——就是麦奎因作品主人公常见的状态,人生就是一座巨大的牢笼
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全球我第一个说
麦奎因太爱法鲨,白皮肤当不了主角,就把比主角还要出彩的角色给了法鲨,这就是真爱,雷弗恩和维伦纽瓦都学着点吧。
大熱片果然是有理由的,看完哭的稀裡嘩啦的。男主那種眼神痛苦定格真的好戳心,看來小金人是無疑了吧。還有就是卷福、法叔和皮帥的出場真的是不知道說啥好。但整體劇情發展太正了,完全是雲淡風輕地講了個故事,沒有太多驚喜。雖然這樣,故事感人還是够了的,那首黑人靈歌現在一聽到還是很戳
豆瓣平分如此之低,怀疑我们看得是否是一部片子?
因为有法鲨在,总是难以严肃的对待这片子,总觉得这是部喜剧,这个男配实在太出彩了。只可惜“高贵冷艳鲨”不跑颁奖季的公关活动,可能要可惜了。剧本过分的工整,价值观过分的正确,一个有观影经验的影迷估计可以预料一切,除了那些过分直接的暴力和奴隶制下会扭曲到何种程度的人性。★★★★
鞭笞那场戏可以在影史上留名吗?坐我右边的一位满手臂纹身的白人青年在完场灯亮的那一刻满脸是泪,很震撼。另外如果这部电影能赢下小金人的话,连续两年奥斯卡的主题就都是“加拿大拯救男主角”了啊。
男主被吊在树上那个长镜头看得我快窒息了……
用变换空间角度和时间长度这些看似最简单的手法将观众拉进画面里是麦奎因的拿手绝活,他每个镜头的动或不动总是有着表达意义和最直接的冲击力。此人掩盖在冷静之下的坦率与热血也在这个关于生存的史诗故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沉默的悲悯和无力的抗争随时间而积累,获救一刻远远不是人间悲剧的终结。
当Solomon拿起皮鞭抽打Patsey时,腾起的血雾确实有些触目惊心,它呈现视觉上的恐怖。这部控诉类的电影比预想平淡很多,并没有太多触动的地方。不过片中探讨的很多问题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人的兽性。黑人在压迫下对同胞的冷漠。获得自由的Solomon只能默默离去,而其他人则将继续受苦。
太揪心。这为奴十二载的处境,就喻示于所罗门抻长脖子吊在树上,拼命在湿滑泥地中踮起双脚的那个长镜头里。看时好恨没有Christoph叔来把法鲨一枪爆头啊!我得去重温<姜戈>和<林肯>,一搞心理重建,二来再次感受一个改变人类历史的伟大白人,如何可以超越自身的种族、出身和阶级去思考、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