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西班牙内战的教训】——1937.3.1《大公报》
【西班牙内战的教训】
陶孟和
(1937.3.1)
如果国际战争是人类的最大不幸,一个民族本身的内讧当然更令人悲痛难堪;如果国际战争暴露人类的愚蠢,内战当然是更大的愚蠢。但是在历史上看来,差不多没有一个国家不发生内战的。最近的例便是西班牙。它的内战自从去年7月17日发生以来,现在已经6个半月了。我们试就西班牙的情形,及近年的政变,加一番检讨,从对于它的内战的意义的认识里,或者可以得到一些教训。
西班牙可以说是现代的一个畸形的国家。它一方面充满了封建的色彩,大地主与教会(在1931年以前还有宫廷)代表绝大的封建势力。再一方面,它亦发展了幼稚的资本制度,然而同时却受着帝国主义的经济的压迫,过着半殖民地的生活。此外还加上一个根深蒂固的军阀,与封建及资本两势力,站在同一战线上,拥护自己阶级的势力。
在西班牙2,400万人口之中,大地主占5万人,在5000万英亩耕地之中,他们的占了一半以上。大地主与佃户之间保存着旧的封建的关系。即佃户世代为地主服劳役,纳租粮,以换得他们的耕种权。在这样制度之下,佃户生活贫困,当然没有改进生产之能力。所以无论在小麦或葡萄酒,西班牙每亩的产量都较欧洲其他国家为低。不特此也,西班牙的耕地,每年常有四分之一休闲,无所生产,而大地主的田产又常以一部分保存作射猎或牧畜之用,于是不敷分配之耕地更显得狭小。西班牙有识之士说他们是一个没有土地的人民,也是一块没有人民的土地,信哉此言。
教会的势力弥漫了西班牙,其势力远在大地主,以先的王室,现在的军阀之上。西班牙全人口之中,仅有三万五千人不属天主教。在教皇所在之意大利,每两万人才有一个神父,而在西班牙却每九百人便有一个神父。以教会为职业的人在全国里总在十万人以上。教会是大地主,是资本家,是高利贷,同时还统制着全国的教育,例如耶稣会在马德里便有它独资创立的银行,支配着外省的四个银行。乡村的信用合作也有教会所支配的大组织。据说西班牙全国财富三分之一都在教会的手中。
在封建色彩浓厚的国家里,近代工业的发展是不容易的。举西班牙的铁路来说,它的运费的昂贵,欧洲各国无比。凡有势力者大多有“免票”,可以无费乘车。铁路之敷设,常因避免侵占大地主的田产,迂回曲折,有悖修筑铁路的用意,在这样情形之下,本国的资本制度势难发展,但外国的资本主义却可以蓬勃的生长了。西班牙本为世界铜产第一国家,在1873年,它便将所有最大的铜矿三处,以1万万丕西塔(每丕西塔约合华币四角五分)的代价卖给一个英国公司,这个公司此后获利据说有230万万丕西塔,比原来卖价高出230倍。铅锌矿产都是比国资本。电力公司由比、法、美、德四国的利益支配着。巴塞罗纳的市电车,也是比国的公司,每年获利九百万丕西塔。欧战期间,外国资本的侵略加紧,于是各种产业又分别由外国资本所垄断。例如酸类,肥料及颜料属德,矿产属法与比,电话属美等等。
西班牙最特殊的阶级可以说是军阀了。西班牙军队的特点有三:第一,它与日本相对照,从来对外没有打过一次胜仗。第二,它虽然由国库支用浩繁的军费,但是它的枪械辎重,与欧洲各国比起来是最不齐备的。第三,它永远在内政上扮一个重要角色,永远与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立于反对的地位。历史家说,西班牙逐出拿破仑是人民,并不是军队。西班牙本来是一个大的殖民国家,蓄有巨大的军事组织,维持它的广远的疆宇。后来殖民地纷纷相继独立,疆土日见狭小,军队失其功用。等到1898,战败于美,西班牙所余之属地只有摩洛哥及其他几个小地方,更没有维持庞大军队之必要了。但是王室势微,正倚赖军队保持它的存在。及至王室逃遁,教会,大地主,大资本家还要藉重它的势力。压迫人民,保障自己的地位与利益。以先可以在属地耀武扬威的军人,现在便成了西班牙民族的癌了。西班牙军队中一个怪现状便是士官多。在1898年,西班牙军队有150,000人,而将军有499人,校官有578人,中下级军官有23,000人。及至1913年,驻西班牙的军官11,358人,士兵87,471人,驻摩洛哥的军官1,249人,士兵34,469人。将与士的比例是每一将官统率士兵6至10人。因此之故,军费之极大部分,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都是将官的薪俸。而将官又都是从大地主或资本阶级拔擢的。
在封建制度,资本势力与军阀组织之下,农民,佃户,工人,一切受压迫的西班牙人当然要反抗的。西班牙于1898惨败于美以后,四十年来,人民,特别是劳农,无时不在挣扎,奋斗,但顽固的势力掌握政权,永远阻挠一切的改革。简单说来,最初是推翻王室,建设共和之运动,风起云涌。然而自1918至1923,6年间,内阁更迭12次;自1923至1930,7年间,李维拉将军之独裁,卒未能将王室保住,阿尔方梭十三世终于1931年4月14日悄悄的溜往巴黎,布尔朋王室便结束了它的一百年的统治。其次便是社会党,劳动党,无政府党要求实现经济的正义。但是共和的西班牙在共和党与社会党联立政府之下,二年半以来,碌碌无所表彰。它的唯一的成绩只有收复了8万英亩的土地,安插了五千农民,而对于50万的贫农,250万无地可耕的农人,它是一筹莫展。1933年11月,反动党乘机主政,倒行逆施,增加人民的仇恨。但这不过是暂时的,不到30个月人民阵线的联合于1936年2月的选举,以空前的胜利,获得了大多数的席位。(1933的选举,右党占352席,人民阵线各党仅占121席,次年,前者仅205席,后者占268席。)这表示西班牙人民真正的意志。从此以后,这个新政府要切实的实现它的新政策了。它首先以投票黜退向来与右党狼狈为奸的第一任总统。但各种顽固的势力,封建的地主,冥顽的教会,贪婪的资本家,不甘寂寞的军阀,开倒车的法西斯政客,马上觉得自己的利益与地位受胁迫,便相联合于去年7月17日,高揭叛旗,与合法的代表真正民意的马德里政府宣战了。
由以上的简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次西班牙的内战完全是几种旧势力的联合对于人民的武力的压迫,因为几十年长期的压迫,结果总未成功,于是现在利用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武力。在这次战争,人民当然立于极不利的地位的:旧势力拥有雄厚的资本,有力的军队,摩洛哥的战士,最重要的,还有法西斯国家的种种有系统的援助。人民阵线政府这些都没有,但是它依然存在。马德里经了两个月的包围,还未被攻陷。这证明了西班牙的真正力量,这亦证明了武力的无力。假使那些顽固的势力,地主,教会,军阀,资本,没有外邦的协助,人民早已胜利,内战早应结束。只因外来的援助源源不绝,顽固的势力乃得以继续实施它的重大的压迫。两方胜负如何,现在虽不可知,但我敢说,如果顽固的势力战胜,西班牙将由半殖民地降为完全殖民地,以酬外力的帮助。至于人民的屈状也只是暂时的,在人民经济不能彻底解决之情况下,任何政府不能存在,何况倚赖外人以武力压迫自己同胞的政府呢?
2 ) 蜂巢幽灵
此片是维克多·艾里斯的代表作,影片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着迷于蜂巢封闭结构的父亲,移情别恋对家人冷漠的母亲,邪气逼人的姐姐、时有时无的女仆、懵懂的安娜在一场小镇上播放的《科学怪人》后影片逐渐陷入一种缓慢静谧却逐渐诡秘的气氛里,孤井旁的弃屋、迷雾中的火车、恶作剧装死的姐姐、父亲踩踏的毒菇、弃屋中的血迹……让安娜逐渐懂得恐惧及死亡而提前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从拍摄手法来说,本片特殊的孩童视角悬疑,所需营造气氛的手段较成人角度来说难度更高,从孩童可接触并可理解的周遭蛛丝马迹获得可疑片段拼凑不完整的信息面,放大了想象空间的不确定因素形成了本片中另类的悬疑。而更重要的是,影片显然也不只是为了讲述故事而炫技,影片埋设了一些故事隐线,包括影片后半部分逃兵的被杀,父亲的工作呼之欲出,而其对于蜂巢的着迷就有了很好的职业依据,母亲的不亲近而移情别恋也有了可能的注解,姐姐对死亡的不排斥甚至尝试就是一种必然的可怕趋势,而整个影片所营造的这种压抑诡异的半封闭环境几乎就是40年代西班牙佛朗哥转制统治的投射,这种明暗线虚实交叉叙事的方式在同类影片中可谓登峰造极。
3 ) 板鸭布尔乔亚的历史转码
近几十年来,《蜂巢幽灵》始终在西方影评界享有较高声誉,截止2018年,该片依然在全球最佳影片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考虑到其拍摄年代的久远,说其是西班牙在国际上首部成功的电影也不为过。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电影中包含的叙事手段,气氛营造和郑智隐喻却经历了一轮此消彼长的过程,在当时占据重要地位的郑智隐喻已经让位于电影艺术本身。
任何艺术的创作都是深深扎根于时代背景的,该片拍摄于1973年,时处弗朗哥时代挨末阶段,内战时期左棍的压迫和屠杀早已成为遥远模糊的记忆,对艺术的审查早已放宽,但公开批评仍然是一种禁锢,本片中出彩的各种符号式情节,似有深意的比喻,停顿和明暗交错的场景,长时间的留白,当然不能完全排除其主要艺术性的一面,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逃避这种审查,刻意利用压抑、沉默的气氛,让观众陷入沉思,这种效果在影片播放后被证实,交关死硬派的falangista在看到本片后也被气氛渲染,感到怒不可赦(当然伊拉的理解是反方向的)。
不过本片在当时之所以能够引起轰动,其重点却并非在艺术和拍摄手法上有多少耳目一新,更多拾契合了当时国内外的时代背景。在60年代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中,西班牙社会经历了一轮内部的深刻变化过程,弗朗哥曾经一厢情愿的认为经济自由化同保守传统主义价值观并不矛盾(一如皮诺切特等人)、然而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以及欧洲内部大一统(欧共体)、梵蒂冈二次会议后教会进步化大环境的形成,正从两方面深刻影响着西班牙本身,内战后在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布尔乔亚,怀着对现状的不满,试图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脱离当局对历史的阐释,出身于巴斯克地区,来自一个“战败者家庭”的导演Erice出身在1940年,典型的布尔乔亚背景,对战后自家“压抑”的记忆,让其在处理这种历史转码时显得得心应手。
影片选择Segovia乡间一处偏僻的村落进行拍摄,一望无际的苍凉田野凸显了村落的孤独和封闭,选择此地可能拾为了突出西班牙社会(当然,主要是卡斯蒂亚这种内战期间sublevado的核心区)与世界隔绝,“闭关锁国”的情形,片中大量出现的弗兰肯斯坦,刻意安排的家人间诡异的情感关系,两姐妹间难以言传的互动,无不透露出一种撕裂感,这种撕裂感乍一看会让人感到无比真实,不过就如同德国二战后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是在联邦德国富裕和新一代人成长起来的70年代才开始冒出一样,对西班牙内战的“灰色记忆”的定型,对于弗朗哥的抱怨和不满也是1960年代“叛逆一代”的新近思潮产物,在影片所发生的1940年,这种压抑感很难说会再当时真实的西班牙社会中有多少市场,但很契合欧美白左学界对西班牙弗朗哥当局的一贯敌视和想当然认为西班牙人的“水深火热”,也契合了认为自家国家“死气沉沉”的交关西班牙自由化青年人对过去的重新解读。
时过境迁,将近半个世纪后的观众在观看此片时候,很难为这些历史诉求和隐喻中代表的郑智含义所打动,他们更多迷恋的是其导演通过拍摄手法和几近完美的气氛营造所塑造出的这类神秘、压抑、充满心理描写的意境,这些元素不会随着时代和意识形态的潮涨潮落而发生太大变化,也确保了该部电影的折旧率不会太高,依然能为不同文化背景、三观的人所欣赏。
4 ) 剧情与分析
昏黄的镜头,迷离的配乐。1940年,一个西班牙家庭,母亲特丽莎思念着战争中的情人,父亲费尔南多醉心于养蜂、发明蜂巢,两人在片中几乎没交流,也没同框,貌合神离。女儿安娜和伊莎贝尔看了科学怪人后,伊莎贝尔告诉安娜村里一个破房子和井处住着科学怪人的幽灵,这个玩笑安娜当真了,经常去找,许久一无所获。她们打闹,上算术,认识器官,听火车,和父亲采蘑菇,认识有毒的蘑菇,父亲狠狠踩烂。伊莎贝尔想掐死黑猫结果被抓,用血涂嘴唇、装死吓妹妹,这时女仆米格尔罗斯偏不在。结果一天一个共和党士兵跳火车躲进房子,安娜以为她是幽灵,给他送苹果、蜂蜜、父亲的衣服,后来他被杀了,父亲迷惑地看着他的怀表、衣服怎么跑那里去了。安娜重返,只见血,撞上父亲,以为父亲杀了幽灵,她逃了,消失了,夜里幻觉电影里科学怪人和小女孩碰面。全村出动找到她在残垣断壁后,回家她似乎不认识父母了,不说话,母亲问医生很着急。夜里她又起身,按照伊莎贝尔的方法召唤幽灵。
片子很美,童年幽灵幻想很有意思。大背景,内战后佛朗哥上台,共和党士兵逃窜,而更多人被迫卷入二战。母亲对情人写信思念,偷偷烧信,却与父亲隔阂,她代表的是爱,父亲喜欢等级森严、井井有条的蜂房,好像独裁社会的权威,对于毒蘑菇狠狠踩死。姐姐伊莎贝尔虐猫,还用血涂口红,其狠心可见一斑,欺骗安娜有幽灵,装死吓人,跳跃过篝火,已经显现出镇定而狠心、不可靠、居心叵测的样子,不像安娜一样纯真,而这也是法西斯气质。安娜还小,说啥信啥,照顾幽灵,因为父亲杀了幽灵而逃跑,大受打击,在幻想中与科学怪人重逢,最后召唤幽灵,她的纯真又是否会被扼杀与法西斯社会中。
纠正:同框有一两次,最后给他睡觉披衣服也是对生活屈服。安娜感觉迟钝。视听都一样。
5 ) 内部视角出发的儿童观察
首先,我不愿意以单纯政治隐喻的角度去看待此片,这样的电影论文会把整个电影当成一个无聊的哑谜,谜面精美,谜底揭开,此外一无所剩,这对这部电影几乎可以说是一种侮辱。对西班牙的历史没有了解,我更愿意从电影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出发解读。
对出现在电影里的儿童我们早已经见惯了,然而这些儿童要么作为一种道具式的角色出现,要么在背后隐藏着关乎社会现实的一种指涉,本片就很容易被解读为这种情形。要么,儿童确实作为真正的主角,也并不暗示着他们自身以外的任何事物,但即使是这样,即使是最好的儿童片也难掩一种无法避免的成人的外部视角,而且几乎没人能在这样的前提下拍出一部作者性很强的艺术片。
因为这种外部视角,不管是导演的还是观众的,都已经离儿童的本质相去甚远了。如果以一种回溯的眼光观察儿童,只能把儿童当成是成人以前的一种准备阶段,从而只能依附于对成人的观察。而儿童最关键的特点绝不在于此,而在于他们是全新的生命,也即他们没有对活着的足够经验,他们几乎就是零。这些经验对于社会化的人来说必不可少,但对他们来说仅仅是对于身处其中的新鲜世界的观想之中加入的一些佐料,这种观想还未受到逻辑的污染,处在一种接近无意识的混沌状态里,这种无意识比意识有强得多的整体性和感受力。从这方面来讲,人的成长就是把人从天上拽到地上的过程,但这不是拽回,因为人的故乡不在地上,而在天上。
作为成人去拍摄儿童片,捕捉到的无非是儿童的天马行空、活泼可爱、真善美、友谊……但无论在儿童个人的品质方面,还是着眼于儿童间相互交往的方面,都未能对儿童的本质做出真正的探寻。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背后,是儿童尚未形成有力的现实感(这个现实是有限而绝非普遍的),而与他人关系的构建,仍然只是一种社会化的学习,这种努力从儿童自身出发可能并非必要。对“我”的理解尚不完整,对他人的理解又只能从“我”来推广,这使得儿童,尤其是内向的儿童处于长久的孤独之中。之所以这种孤独有时不易被观察,是因为个体边界的模糊恰恰造成了一种有益的发散,对电影中的黑猫和同伴都是如此。而掐猫的行为与其解释为一种恶,不如说仅仅是无善无恶的一种好奇。
儿童的这些性质,导致童年始终被忽略着的一个面向,那就是童年的恐怖。无知与无力感一旦占据上风,童年就是非常漫长的灾难。而即使被精心呵护,这种不安全感也总会时不时就冒出来。这是我在《蜂巢幽灵》以外的电影中从未见到的。一个有意或无意的玩笑,甚至蜂房的那种无处不在的单一黄色,都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父母亲隔绝的状态,安静的被黄色充满的房间,楼上传来的脚步声,电影中的一个角色……如果人真的能以隐喻的方式理解事物,那也绝不是像解谜一样的逻辑所能达到的,而是安娜,或者每一位儿童把周遭所有事物真正吸纳为意象甚至仅仅是色块的方式才能做到的,因为直觉总是把握事物最高妙最难以企及的一种方式。
所以,《蜂巢幽灵》在我看来是真正从儿童内部的视角出发的一部电影,这足以解释影片最吸引人的那种属灵的特质何以成立。而如果从政治隐喻角度解读的话,我想可以从政治对人的影响方面入手,因为这种潜意识甚或无意识的影响恰恰最适合用儿童来表现。但我绝不会认为政治解读比对儿童(人)的解读更为重要,我宁愿说政治生活仅仅是人类关系之学的一种特殊体现,也不愿说童年隐喻着政治。正相反,童年的消散意味着童年在无边无际领域里的广泛展开,正如波伏娃所说:“成人是什么,一个被年龄吹涨的孩子。”
6 ) 蜂巢幽灵
1940年,西班牙内战结束、佛朗哥独裁政权开始一年后。一个偏远孤绝的西班牙村庄的平常一天,六岁的安娜与八岁的姐姐伊莎贝拉看了场电影,1931年的美国恐怖片,《弗兰肯斯坦》。一个奇幻世界与日常生活交织,伴以黑猫、疾驰火车、跳过火焰、有毒蘑菇等奇诡细节,生与死在童年似乎一线之隔。这是西班牙导演维克多·艾里斯的电影处女作《蜂巢幽灵》,被视为七十年代最好的西班牙电影。艾里斯出生于1940年,在三十多年从影生涯中,只拍过三部剧情长片,皆属佳作(另两部是《南方》和《光之梦》)。
电影出现的1973年,已是佛朗哥四十年独裁政权的最后几年,舆论与艺术审查略为宽松,但公开批评仍不可能,此片以象征和隐晦表达避免审查麻烦。家国分崩离析的创伤被压抑(片中一家四口从未同时出现在同一画面中),影片中的沉默,连同荒凉到美丽的卡斯蒂利亚平原景致,有种悲哀的诗意。摄影的微妙影调令人想到维米尔或戈雅油画,而拍摄时摄影师Luís Cuadrado已近失明,之后完全失明,于1980年自杀。令人叹惋。
关于片名《蜂巢幽灵》,导演说来自诗人、剧作家梅特林克,暗示“蜜蜂遵循的某种神秘力量,而人类永不明其原由。”片中安娜的父亲费尔南多是养蜂人并写关于蜜蜂的诗句,他们居所的窗子为蜂巢形状,室内灯光是蜂蜜色泽。此片影响到宫崎骏动画片《龙猫》(1988)和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潘神迷宫》(2006)。
在还没学会恐惧之前,我们已经饱尝孤独
#351|對恐怖片的挪用,兒童演員過分精湛的表演,恰好都是使我毛骨悚然的東西。衹能在蜂房和淌著蜜色光彩的室內獲得些許療慰。
当孩子懂得人会死去时,童年就结束了。
深黄色是对于古典油画的摄影式模仿,也是“蜂房”——-在语境之中,封闭小镇的人被拟动物化,当我们观看蜜蜂会感受到一种可怜而受限,“激情”无法从外部观看,将“激情”可视化,即自然主义。在《蜂巢幽灵》中,火车,放映车的到来是城镇可见的闭锁与无趣,但维克多·艾里斯通过对起源于孩子之口的神秘空间实体化完成了空间的再一次生产,科学怪人的到来重新开启了某种不确定性,荒原上的破旧房屋与深井,不可知的神秘,通过孩童之眼,坐在银幕面前的观看者再一次获得对于影像的超验性恐惧。
7.8/8.0 不止一次地回想起片中小女孩Ana的眼睛,无助且困惑。小孩子是一种有灵性的生物,他们能感受更多的东西.他们用一种最真挚直接的方式去解读一切事物。
D+ / 影片呈现出一种视角分配上的矛盾:一方面是孩童作为主线索将周遭化作贴合于时间流逝的静物,这种凝滞构造了“原初”一般的观看;另一方面则是前者挤压下的成人副线与影片整体的全知叙事,这种琐碎的堆叠反而像是在刻意阻隔段与段之间的流动,“日常化”被暴露为一种有明确导向的压缩。最终生活图景仿佛被转化为蜂巢一般的六边形封闭格子,符号的累积既未能创造情境,也无从生成叙事推进的动力。
想象和夜晚和眼睛构成另一个世界。
撇开政治不讲的话,这片就是在说小孩子别看恐怖片。
Lovely Ana 噩梦并不仅仅出现在梦里
如果让我看着一部电影自杀,我选这个
好片。
重看。神秘诡异而惊心动魄,世间最恐怖的瞬间莫过于孩童认识到死亡的一刻。手指触碰蘑菇,火花迸裂,枪声和水边的科学怪人。蜂窝状窗框是成人世界的牢狱,将一夕毁灭永不可追的天真禁锢成时光的蜜与蜡。
说它画面艺术吧,又感觉太过做作;说它故事考究吧,又仅仅只是单调的讲一个故事。反正我不喜欢
色调真迷人;小女孩安娜真纯净;受伤军人那段,想起了《城南旧事》,不过比《城南旧事》好得多。
4.0。十分怪异、独特、神秘的影像风格。待再看。
4.5;半年后重看,总算是有所领悟。还是不理解超现实主义的隐喻在哪,但确实有种特殊的魅力在其中;这个小女孩是我自认为是自己看过所有的电影里长得最好看的女孩木有之一~~~~
[西班牙影展·美琪大戏院]①蜜与死的童年之诗,神秘而柔缓。②影片时而浸泡在蜂蜜般的金黄色之中(室内戏-蜂巢式的窗户-极权与父权象征),时而浸润在旷野的蓝白色之中(童年的自由与自然),时而又笼罩在夜晚幽谧的黑色之中(诡影、幻想与死亡)。③文本内蕴丰厚,科学怪人和电影,宗教与家庭,大众文化中的西班牙内战后集体记忆。④以感官的懵懂映衬出孩童的纯真与不成熟:视觉-课堂人体模型的眼睛&目击跳篝火时的幻影(定格)&弗兰肯斯坦幻觉;听觉-听火车后的震惊&听心跳时的失败;嗅觉:采蘑菇,分不出毒蘑菇之味。⑤永远分立于不同镜头中的父母。⑥荒原中的双门洞房子与老井。⑦几处叠化转场令人迷醉,如姐姐与黑猫的并置。 ⑧安娜·托伦特在这部影史最佳处女作候选中的表演令人叹服,23年后,她又主演了另一部极具水准的导演处女作[死亡论文]。(9.0/10)
六角形纹路,昏黄色梦境。画面如湖面倒影般恬静荡漾,又如疾驶的火车匆匆掠过。幽灵是受伤军人,是科学怪人,是某种无法摆脱的神秘幻想。原野上刮起的粗犷的风将故事吹散,最后只留下一束清冷的光。
故事充满神秘性,角色的行为动机也很神秘,不成熟的心智被恐惧困扰产生的幻象很神秘,还有点奇幻色彩。以儿童的视角回忆西班牙弗朗哥政府的高压和普通人的恐惧心理,大量的隐喻让人印象深刻。★★★★
弗兰肯斯坦的迷宫 全片1000个镜头 500内景 500外景 变态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