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 电影的故事上会直接让我想到陀爷的《罪与罚》中的某些情节,卢仁与男主的形象高度重合。结构上则雷同于特吕弗同年的《痴男怨女》,以回忆与现实交叉的倒叙手法推进故事。影片中麻袋贯穿整个故事,从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更是在结尾处展现带血的睡衣,这种叙事手法搭配一些细节会这我对男主回忆中故事的真实性存疑。
内核上,非常喜欢以男性欲望(精神快乐+表象化的物质)为核心推进的这部电影,设计男主台词和行动的矛盾也突显了该“人物”的虚伪,而车厢内的生态设计的也很巧妙,富豪邻居,心理学教授,法官指代性明显。
女主,以两个女性演员扮演同一个角色除了体现情绪多变我感觉到另两个方面的用意,1. 用于呈现女性在男性凝视下作为客体存在被塑造的过程(更有出钱购买的情节),按照波伏娃书中所说,女性为了获取社会资源而内化了男性的需求,按照男性的欲望被重新塑造的女主处于依附于男人的“第二性”状态(片中强调“不愿”工作),所以被塑造的女性产生的变化直接用这种形式表现出来(到结尾,如果为了追寻自我,则会受到“社会”的阻碍 )2. 如片中女主所说,他不爱她,因为她透过他的虚伪看到了本质,物质得到满足后转向对精神快乐的追求,而“得到”的欲望是针对于女性整个群体,并不针对某个个体,所以女主的两个角色也是作为女性群体的视觉展现,也是一种二元论的展现,物质与精神的展现。
片中爆炸,老鼠,苍蝇,被劫和枪战在男主的回忆中都是无足轻重被一笔带过的,也恰恰反映出了这个阶级无视于国家正在发生的事的状态。
视听上整体表现就是非常直白,以摇镜头为主,凝视感很强,有几场利用前景遮挡的构图非常不错,还有几次手持的印象很深,光影还是略显随意了些,听觉上印象最深的还是几场爆炸的戏,非常有效的把观众拉入的剧情中,再以男主的态度做对照展现出强烈的反差。
影片开始引用尼采的话:到女人那去,记得带上你的鞭子。而尼采将生活比喻成他的女人,那么鞭子即可以认为是他克服之前那些旧秩序下的生活所要用到的“强力意志”。在我看来《朦胧的欲望》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痴汉与一个善变的女人之间的纠缠故事,而更深地指向布努埃尔对生活的态度的转变,而且认为是从尼采那种践踏旧秩序,创造新秩序,成为超人的态度转向加缪笔下那种西西弗式的反抗的态度。
影片中的Conchita由两人分饰——一面冷艳精致一面热情奔放。后一面的出现常在男主饮酒后(幻觉)、ml的应允预备期到应允(应允完换装后旋即换由前一面出演)以及每每濒临绝望之际。ml这个主线索私认为可以理解成一种信仰上的圣交。参见塔可夫斯基《牺牲》男主在与女仆玛丽亚(这个名字的意味颇浓)悬浮ml(圣交)后才放火烧房,以自己作牺牲的祭品。那么本片中的ml便可以认为是一种生活的启示(成功方面),ml在一定意义上也象征着拥有,甚至可以说是象征完全的拥有,那么便是尼采所论述的超人形态下的对生活掌控。那么没有得到便不可能让男主做出牺牲,于是矛盾在其中展开——得到需要全力追求、放弃一切与没有得到启示不会付出全部之间的血战。女主在男主斥责她不将自己献给他时的回应颇有意味:如果我把你想要的一切都给了你,那么你就会厌倦我。你爱的是我不给你的而不是我。你只能等待,必须如此。是否是对“真正的生活在别处”的一种含蓄表达,生活一次次的给予自己成功的欺骗与一次次失败后的落差,同时是叔本华笔下“欲望”到“厌倦”之间的钟摆式转变。生活或许只有在不能被我全部拥有(掌控)时才会让我们一直苦苦追寻。谎言、厌倦、忍受和欲望交织成一张网困住艺术家。加缪在笔记中说道:放纵导致无意义。贞洁才是有意义的(影片最后对染血十字绣中的裂缝的缝补,那裂缝指代意味很强)。那么“欲望”到“厌倦”的快速转变是否是人类为了好好活下去所必须的呢?如若欲望无止境,永不厌倦,毁灭怕是也不远。(此部分在《爱在》中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提出:那只发现触电可以产生快感的小白鼠与之后的纵欲之下一边是享受一边是濒死(无穷的欲望通向的自我毁灭)的滑稽状态。
Conchita每次重新出现的场景也十分有意味,几乎都是在新地点,男主有多次在“巧合”之下遇见。而同车厢听男主讲故事的心理学家却说:我们的潜意识都明白巧合不存在。前述事实可否视作艺术家心目中“真正的生活”对他的一种心魔式的引诱?当男主处于失意、失落、被抛弃状态下都能再巧见Conchita,并慢慢发展至无限接近ml目标后重又分离,不像极了我们对生活的追求后又被近乎“戏耍”的看似重复却欲罢不能的状态吗?在生活中,我们难道不是每每尝到甜头后旋即又受挫但仍对“真正的生活”有所渴望吗?
而Conchita自白没有和别的男人ml过是否可以认为是男主潜意识中对自己所追求的生活的独特性的肯定?毕竟很多人都认为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同于他人,而且最适合自己。男主对追求Conchita的决心也可以视作追求“真正的生活”的执念。而独一性、专属性可能可以被表达为加缪式“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思想:除了这一种生活外没有其他且不容许妥协。而杯中苍蝇(侍应生说酒吧里这一只他追了好久偏偏落在男主杯子)与男主别墅中被抓住的最后一只老鼠是否可以视作男主同它们一样掉入“真正的生活”这个罗网中去了?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恐怖袭击(时常影响男主的追求进程)是否可以视作战争对艺术家的影响?
男主对追求ml下对女主展开的攻势也蛮耐人寻味:从一开始送钱到再叠加到送房子,是否可以指代生活给我们一种“努力就能成功”的幻觉与女主责怪男主“我本来想和你ml但你却想和我妈买下我”所指代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之间的开战呢?
得到女主献身应允后到乡下别墅却停了电。在此我要大胆地理解为尼采宣告“永恒回归”那个正午前的黑夜。而男主本人就是一道闪电借以照亮黑夜——实现理想的欲望与能力的需要。在此迎合旧秩序和创造新秩序在此背景下被作为两个选择,最后男主选择了后者。
女主到最后也没有献身于男主,而前文说ml象征一种完全的拥有,那么就是预示我们从不曾真正拥有什么,对所有事情都是一种表面上的拥有。
女主对男主说她死后不准许男主找别的女人不然每晚都会去找他。我们可以参考《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条件和心路历程:奋斗到家财万贯整天处于纸醉金迷中但心中仍保有最单纯的拥有黛西的愿望,最后戏剧性的死亡也给这场似乎注定发生的悲剧增添了张力。电影方面可以参考《公民凯恩》中“玫瑰花蕾”之于凯恩。
在乡下别墅中女主甚至带了别的男人到那里去顺带毁坏了男主家的花瓶。尼采所蔑视的那群世俗成功者,他们的成功对于艺术家是一种讽刺和打击。生活对他们献媚(包括后来的在男主面前的疑似交欢,在这里,老态的男主看着年轻男子近乎轻而易举就和Conchita交欢所产生的落差必定强烈许多,或许可以视作老态的艺术家面对年轻一代中世俗成功者的巨大落寞之感)是对男主的一种沉重打击。生活可以给很多人献媚,他们的成功甚至多莫名其妙,唯独除了自己(可见于Conchita在房间给许多人裸体舞唯独不肯献身于男主,这种随意甚至淫荡的态度和面对男主时那种坚定守身如玉的态度下的反差我想也是艺术家对生活的一种诘问:总有人可以成功(或者不说成功,说成对生活一种完全掌控的状态吧),为什么偏偏不是我呢)?生活之于我们永远善变,永远捉摸不定。而男主对围观裸体舞的人的驱除我认为是一种尼采式的对世俗成功者的践踏。女主后却批男主明明知道她本人在对他撒谎却还自我欺骗,可视作对生活意义的肯定(在认识到虚无的前提下)和认识到生活不能被我们所掌控下仍苦苦为之奋斗。(可参考《都灵之马》对尼采哲学的部分否定意味)。在这里被男女主间在火车上互泼水表达得很巧妙:开始是男主对赶来挽回的女主泼了水——对“真正的生活”的绝对否定(包括前面的给女主吃巴掌——强力意志否定旧秩序。女主在被打后的回应:我才知道你是爱我的。似乎印证了尼采说的征服生活后的状态——生活被制服了,屈从了他的强力意志,来到超人到来背景下的价值重估),但结尾女主对男主泼了水他们重又和好——绝对否定的失败,向西西弗式蔑视众神又挺身上山的转变。
惠特曼说:相等的又是相反的才能突破朦胧。我斗胆借此阐述一下本片核心:我们突破不了朦胧的原因是我们的意志与生活的真面目是相反的但并不相等,所以我们选择以西西弗式永远反抗。在荒诞之中寻求永远反抗而不再去寻求意义,投入生活本身。
至此我斗胆认为以上观点还算能自洽便选择展开阐述。借此感谢胡适先生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给了我这样离经叛道地解读《朦胧的欲望》的勇气。
布努埃尔 恨不得揪着每一个观众的耳朵,踢他们的屁股,作河东狮吼:
你们疯了吗?马上就要死了,还在勾心斗角!
可悲的是,40多年后,预言早已成真,人们依旧麻木不仁,甚至都没看懂这个片子。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11名以色列运动员惨遭恐怖分子杀害,震惊全球——
影片表面上只是老富翁和穷美女的爱恨纠缠,实则痛心疾首,堪称现代寓言:
恐怖袭击贯穿整部影片,然而,男女主角关心的只是一己私欲,以及夹住的老鼠、酒杯里的苍蝇这样的癣疥之疾,对时刻都在发生、随时可能发生的灭顶之灾麻木不仁,最终大难临头!
垂垂老矣的精英阶层,贪婪而又愚蠢,一再受骗上当。
母亲这个角色很有意思,受过教育,眼高手低,食不果腹也不愿工作,福利社会的癌症。
底层、女性并不一定就代表善良、正义,她们两面三刀、厚颜无耻,如男仆所言:“我有一个朋友热爱女性,但他告诉我,女人就像大粪。”
富翁不想结婚只要肉体的满足:
导演别出心裁,让两个演员出演同一个角色,时而风情万种、小鸟依人:
时而出尔反尔、冷酷无情,利用男性的欲望肆意玩弄、践踏其尊严:
火车上的一幕非常讽刺,大家只对八卦、桃色事件感兴趣,老富翁讲到贞洁裤的关键部分(儿童不宜),母亲甚至把孩子赶出车厢:
贞洁裤象征精英、底层无法沟通的困境:
楼下爆发枪战,女孩以此为借口逃避富翁纠缠,男女双方和整个社会之麻木不仁,简直匪夷所思,只要还没杀到床上来都不算个事!
片尾爆炸之前钩花边有何寓意?很多观众莫名其妙,布努艾尔解释说:“最后一场戏令人激动,我也说不清为什么,也许永远是神秘的。”
说穿了也没啥神秘的
尸位素餐的强力机关,对恐怖袭击束手无策,驱逐孤儿寡母倒挺来劲;精英与底层整天勾心斗角,极端势力、恐怖分子如鱼得水,钩织花边象征恐怖分子美丽的谎言:
花边一撩开,大爆炸瞬间吞没了还在闹别扭的老人、姑娘,玉石俱焚……
看看欧洲斯坦,你就知道布努埃尔有多么伟大,《朦胧的欲望》的寓言有多么准确: 从1970年到2015年,全球共发生19138起恐怖袭击事件……
最震惊的一幕,女主当着男主的面给她男闺蜜口爆,第二天竟然还大大咧咧的敢出现!不怕被灭门吗…
最震惊的二慕,本以为通篇回忆杀,没想到两人又和好了,真的像极了恋爱中分分合合的情侣,原来恋爱脑是不分年龄阶层的。
最震惊的三慕,为什么要140字才可以发送?只是随口说一两句感想不可以发送吗?现在应该可以了吧!
这部电影似乎阐释了“爱情是不可能的”这一道理,因为男人与女人相互追逐的是自己的投射物,这投射物在世间不存在,有的只是相似物。白月光因为遥远才成为了洁白无瑕,鹊桥会因为鹊桥难搭才成为佳话。爱情寻找投射物的替代,仔细凝视就会发现那个东西模糊掉了,于是燃起烈火就需要距离与朦胧,或者说距离与朦胧是为欲望助燃的。俗语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因为靠近会让投射物失去最佳显影的距离,欲望总是在够不着的地方最强烈。
没有真切的美只有朦胧的美,如果用放大镜去欣赏一幅画你只看到满满的颗粒,而美在于观看外物的过程激发了自己的内心。
马蒂厄与孔奇塔每一次关系距离的波动都带来孔奇塔形态的变化,导演用两个演员来饰演一人的方式来表现这种变化,它是心境变化的象征。从马蒂厄的视角看,这两种状态是他所体验到的差异,高冷姿态的孔奇塔充满诱惑与拒绝,游戏姿态的孔奇塔过度放纵,这都让马蒂厄无所适从。她就像是一个城门半掩的城池,马蒂厄却怎么也难以攻下,城墙之内处处陷阱,在挫败的时候美人又在向他招手,在即将得手的时候又受了一巴掌。马蒂厄在爱情中是无助的,因为他的内部情结被爱情之火点燃了失去了理智。
人总是不自觉的喜欢“某一类”人,这些类型就是个体欲望生成阶段留下的残留物,一个眼神、一双纤细的手、翘臀、丰胸、丝袜。这些恋物癖寻找着这些欲望的线索,电影中马蒂厄第一次遇到孔奇塔时也被她稚嫩的手吸引了。另外一个吸引马蒂厄的地方或许在于马蒂厄是以服侍者姿态出现的,所谓护士与空姐的魅力也在于她们身上所散发的照顾孩子的那种身影,此种情形下男性内心中的小孩欲望会被唤醒,纵观电影中马蒂厄对于孔奇塔的痴情与天真正是这样一种病态的孩童爱情。马蒂厄的的恋母情结被孔奇塔散发出的“得不到”深深吸引。这是影片多次表达孔奇塔父亲已经去世的含义,因为父亲表示一种禁令,而孔奇塔失去父亲后象征着马蒂厄内心禁令的松动。第二个父权禁令是孔奇塔找到服务员工作后店老板赋予的禁令隐喻。在马蒂厄失恋过程中,店老板训斥孔奇塔“不准与客人攀谈”,但是孔奇塔挣脱了,她当下离职解除了禁令,马蒂厄随即带着孔奇塔离开,这里有一种与父权竞争的心理含义。正是孔奇塔这种不服从他人的人格特质给了马蒂厄可乘之机,但是悖论在于孔奇塔的不服从也针对马蒂厄,她当着马蒂厄的面带着男性朋友住到自己房间就是一种突破约束的心态,她是绝对自由的。这让马蒂厄的控制欲和占有欲遭受严重的挫败。孔奇塔曾对于马蒂厄说,“我谁也不怕,连你也不怕”,她用孩童一般的野性不断的挫败马蒂厄,虽然这让马蒂厄近乎发狂,但是这段恋情之所以牢固或许也恰恰正在于孔奇塔的拒绝,这种不断挫败马蒂厄的情景更加固了他内心的俄狄浦斯情结。在此情况下,代表理智的堂兄是失去作用的,非理性力量永远占据上风。在马蒂厄无法解开孔奇塔的贞洁裤的时候,他绝望的哭了,这难道不像是一个小男生被挫败后的无助吗?
另一个揭示俄狄浦斯情结的地方在于一次“角色倒错”。当马蒂厄在塞维利亚的金屋藏娇计划开展以后,孔奇塔当着马蒂厄的面与年轻的男性朋友做爱,遭受当头一棒的马蒂厄与年轻人的竞争关系揭示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在动力,这个三角关系的情景成为了“儿子战胜爸爸”欲望的实现,这与马蒂厄从咖啡店老板手中夺走孔奇塔是同一结构。马蒂厄通过受虐之痛变相的成全了“胜利的儿子”,这是他之前一直在做的事情。自己成了自己的敌人,施虐与受虐形成了死循环,这就是典型的神经症状态。
病态的爱情有一个特点就是欲望无法获得转移,孔奇塔是马蒂厄心中的那个“原初客体”,那个“不可能客体”的移情。在马蒂厄失恋后两个月魂不守舍,觉得自己无法再爱上别人了,觉得自己没有她简直无法活下去。这种对于病态爱欲的追求直接导致现实感的混乱,街道上到处的凶杀与暴力就是马蒂厄内心世界所遭受的震荡。片尾一个炸弹直接在观众眼前爆炸,这种内心的震动直接传递给了观众。
《朦胧的欲望》高明之处在于观众也陷入到朦胧之中,我们完全不知道这个女人到底在想什么,不知道爱情是真是假。开篇处就非常的朦胧,当助理陪着马蒂厄查看房间时,有带着血的垫子、湿内裤、鞋子,这场景会让人产生关于性的联想与猜测,会认为孔奇塔将处女之身献给了别人而马蒂厄来晚了。当你觉得孔奇塔是高冷独立的女性时,又总会看到大量的欺骗与玩弄,两个分裂的形象交替出现。电影的总体视角以马蒂厄为中心,观众的困惑与马蒂厄的困惑是同步的。
马蒂厄陷入情结的进程是以电影中几个符号的递进来展现的,第一次是被孔奇塔的朋友向他打劫了800元路费,这象征他在情感上遭受了“劫持”。第二次是马蒂厄贿赂孔奇塔妈妈时房间里老鼠被老鼠夹打住,这是马蒂厄被爱情死死掐住的象征。第三次是失恋后在餐厅看到酒杯中溺死的苍蝇,这是溺死于爱河的马蒂厄的精神状态。第四次是马蒂厄在赛维利亚遇到送葬队伍,这“心死”的状态,整个情感发展是逐步加深的。在塞维利亚的奇遇再次开启了新的情感卷入,此后的情感模式变得更加激烈,两人开启了施受虐的模式。孔奇塔真正意义坠入爱河是在马蒂厄为她的表演而发狂的时候,她对于马蒂厄的终极测试似乎完成了,她为这发狂举动而获得了确证,于是决定“献身”。
陷入爱情的马蒂厄立刻背负上了一个麻袋,这是影片的一个重要意象。影片中有两次路人背着麻袋走过的镜头,第二个路人背麻袋时是在马蒂厄与孔奇塔将要同居时出现的, 镜头左边是马蒂厄与孔奇塔,右侧是背着麻袋的男人,这是对称的关系,马蒂厄与背着麻袋的路人处于相同的心理位置上。火车到站以后有一个运输包裹的车,有一个镜头是一整车的麻袋,因为观众与火车听众处于相同位置,所以言下之意是说此种情感模式诸位之中大有人在。这种情感模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类现象。
麻袋意象在片尾中揭示出了内在含义,这是些女人的衣服,象征着符号化的女性,不是个别的某个人,而是某类型的人,声控的背负声控麻袋,足控的背负足控麻袋,这是欲望的一个“内在模板”。众多模板中有一个病态的模板叫做处女情结,处女情结是小男孩战胜父亲的一个幻觉,因为第一个占据者的位置其实是属于父亲的,在俄狄浦斯情结中小男孩一出生就发现妈妈已经被爸爸占有了,他报复的方式就是寻找处女。但是这是儿童心态,一个虚弱的人企图伪装成强者,一个失败的人执着于夺回胜利。影片中将带血的裙子缝合起来就是将破损的处女膜给修复上,突破了“第一占有者”的位置后欲望会有所变化,马蒂厄所执着的东西在于自身情结,这被孔奇塔看在眼中,她失望而轻蔑的走开了。
孔奇塔有一个直觉是准确的,她说如果把贞操给他就失去了爱,第一占有者的位置是对于马蒂厄的终极诱惑,她希望用延缓给予的方式更持久的占有马蒂厄。
但是孔奇塔的智慧并没有控制住情感的发展,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爱情中的放肆与试探多么疯狂,那是她的儿童心态导致的。孔奇塔妈妈道貌岸然实则对于女儿不管不问,她利用女儿的美貌骗取钱财。在塞维利亚的时候,马蒂厄给抱着小猪的女人一笔钱是对于这种关系的洞察与讽刺。女儿没有获得妈妈的尊重,爸爸的约束力也是缺失的,这导致孔奇塔的玩儿心特别大,她没有一个边界感来束缚自己。孔奇塔评价妈妈是说她即便意识到女儿去卖淫也会说“看她多可爱”。这样的妈妈也导致孔奇塔跳色情舞蹈毫无羞耻感,因为她是天真的,不知羞耻为何物。当马蒂厄赶走了客人以后,孔奇塔的思维方式是恨马蒂厄赶走了客人这样会让她被解雇。她认为忠贞就是守住处女摸,但是在内心中她所认可的忠贞其实是心的忠贞,她是智慧与幼稚并存的一个人。
布努埃尔最后一部,整体一般,但开篇结尾精妙。相对于双人饰演女主,倒尤其喜欢“火车上说故事”这个情境设置,人物分布也非常有趣(作为大资本家的男主/叙述人、心理学家、法官、审慎的中产阶级家庭妇女),可惜导演后来似乎自己先把这个结构忘了。“老妪垂泪绣罗裳”的终场将主题(女性以欲望的延宕来翻转权力结构)揭示为失败(男主受骗后的愤怒无法推导出其对女主的爱情;而女主一旦将身体设立为最后的堡垒,也就注定了其最终的失败),于此同时整体背景里的70年代激左暴力行动也被呈现为无关要紧的失败。
一贯的,拍摄手段上采用布努埃尔宗教象征哲学,每出现一种生物,即为象征她的一次将要出现。老鼠在房间里他不介意,苍蝇在食物中他无所谓,猪被别人抱在怀里他很欢喜,最后被劫匪抢去财产的他终于还击。影片结尾定格在他们观一店员修补一血染的单布,当他们争论时,爆炸了
爱情一定需要反复试探吗?爱情一定要做爱吗?爱情一定要甜言蜜语吗?男人的爱情和女人的爱情区别真的那么大吗?爱情究竟为了什么?而欲望呢?难道那一切不是因为欲望吗。
欲望则是价高者得。男人折磨女人的方式只有打她,操她,不给她钱花。女人折磨男人的方式却有许多种啊。
不努埃尔你到底多无聊啊
男人无论什么年纪,对女人的身体和处子之身的迷恋,都是无止尽的,上了年纪的的人,更甚。没有男人在乎女人脑袋里的东西,不管里面有什么东西,更不在乎里面有没有东西,当女人做出他们不能理解的事时,就会说一句:女人心 海底针。
在布努埃尔的电影里,欲望和幻想是贯穿其中的,尤其是中产阶级的“性趣味”和宗教人士的假仁义。片目的另一个翻译“欲望的隐晦目的”更贴合布努埃尔对欲望的挖掘,中产阶级男人对女性的欲望是性和占有(“两女饰演一人”在男人面前单一化的对女性的“性”目的),而下阶女在男人面前的欲拒还迎、反反复复,是对男性欲望的玩弄,也是自我欲望的肆意放纵,两个女性角色的反复转换,也包含着女性自我的欲望(财富、爱情、控制欲)的达成。总之,男人和女人,就像逢场作戏的情侣,欲擒故纵、欲拒还迎、你进我退、此起彼伏,反反复复。欲望就这样像一个皮球一样踢来踢去,最后踢爆了。
男人的欲望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女人的欲望隐晦朦胧,耗尽千般揣测也触摸不到真相。你永远得不到我但你一直都拥有我,最后爱情就变成无穷无尽的欲望和自圆其说的谎话。一半是无辜一半是恶毒,角色的不停变换让人细思极恐,真正令人不战而栗的恐怖分子就是这样的女人吧。“浇她一桶水总比杀了她要好!”
布努埃尔遗作,魅惑神秘依旧,永远得不到的女子+灾难与犯罪的无边之城。1.通篇男性视角,二人共饰一角并无规律地轮换登场,女性对于男性的变幻莫测、反复无常由此彰显出来,时而奔放热烈,时而拘谨纯贞。2.套层叙事结构,由火车上的男人给同车厢者叙述作为外壳,时而中断,与故事中女主若即若离的举止一道撩拨、耍弄着观者。3.广播、报刊及多次突发的情节,昭示着一个恐怖袭击与意外灾难频仍的世界,与男主求爱中的屡屡受挫遇阻平行并置。4.兀自插入的、反常而超现实的小元素:麻袋,捕鼠器中的耗子、酒杯中的苍蝇、怀中的猪头婴儿、尝试缝合的血衣。5.你永远也无法理解女主的内心意图,一如永难企及、似近实远的欲望,一如老布不可索解的古怪意象。看本片的过程也恰似被不断当头浇水泼面~ 6.可惜阿佳妮和玛利亚·施耐德回绝了片约。(9.5/10)
从某种角度来说 男性多少有点可悲的自知之明 他们以为女性会爱他们的社会地位 爱他们的资源钱财而不会爱他们作为人的本身 所以在他们眼里 女性应当被占有毕竟她们的生理结构是这样的 即使不同性格的女性在爱情中也多半阴晴不定若即若离毕竟不这样他们怎么欲罢不能(仅从影片所展现的出发//视频网站的马赛克加工者大概也深得女性“引诱”男性的奥义 即便角色穿着的是白色蕾丝低胸睡衣也要打上一层“朦胧”的马赛克以便恰当勾起其猛烈的“欲望”//也许都应该写上一本《忏悔录》
原来片中的两个女演员不是故意安排的,布努埃尔只是不满意其中一个的表演,又不好换掉她。结果被无数影评人揣测其隐喻。
男人对什么样的女人最有欲望——贞洁处女+脱衣舞女的合体。老布的片是对规律、秩序、历史等名词的最大反动
玩弄男人的女人確實很聰明,是對父權最大的羞辱,可是這樣的女性形象卻依舊是負面的。節奏拖沓,但有幾處反常規和超現實主義確實耐人尋味,還有無處不在的恐怖活動,其實兩性關係的本質就是危險恐怖的。PS.我臉盲么,完全分不清飾演女主角的兩位演員,在我看來分明就是同一位。。
尼玛还真的是不同人演的,我说怎么女主看上去老是不一样呢。。。
你的爱只是对她的欲望,而她的欲望却是对你的爱。两女饰一角的想法确实很棒,不断的角色转换让欲望也变得随心所欲~
两个演员饰演的同一个角色,一个法式冷艳一个西式的浓烈啊,换来换去还真有点女人心海底针的意思。不过两个人都太贱了是真的。。
1.男人的爱情就是占有和性,女人的爱情就是怀疑与不安;2.分分合合,爱情就是一场战争,一触即发,一声爆炸。
开始以为是部凯子教科书,发现不是。后来以为是部仙人跳教科书,发现也不是。再后来以为是要讽刺自以为是的资产阶级,发现也不完全是。再后来以为是要嘲讽做婊子又立牌坊的绿茶婊,也不完全是。以为是要把爱情中的各种“作死”和欺诈全面展示一遍,特么也不是,都是,都不是。
4.5。到处都是隐喻,出现四五次的麻袋、酒杯中的苍蝇、家里老鼠夹上的死老鼠,显得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更牛逼的是,女主角由两人扮演,一个清纯,一个性感,清纯时,是男主角的欲望,性感时,是女主角的欲望。管家适合说相声,出场必抢戏。
聪明女人永远用不完对付男人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