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预习话剧《漫长的告白》,将电影和剧本《西哈诺》都看了个遍,怎么说呢,到最后我发现自己,也还是无法在外貌和才华之间只选其一。 罗克桑娜真的是个被西哈诺和克里斯蒂安真心宠爱的,幸运女子。 如果说一开始西哈诺在决心将克里斯蒂安塑造成她心中完美的恋爱宿主时,还保留着想让自己的诗情才华有一副好看的皮囊承载的私心,那之后从月下送二人拥吻结婚开始,他或许就已经彻底成全了。这样卑微又带有傲骨的人,看了总是让人忍不住心生悲悯。 而克里斯蒂安,一个徒有其表的草包,占用着别人的才华,按理来说是会让人不齿的,可他又不止是个草包。电影里为他加上了一个“英雄救美”的出彩点,在她被绑架时,观者在他身上是看不到一丝犹疑怯懦的,果断地拔刀救下她,已经足够证明他不是只贪图她肉体美色,而是对她有[爱]的。况且,他没有完全[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占用西哈诺的才情,当他得知罗克桑娜已经由爱他转变成了深爱那个写信的灵魂时,他也果断坦白地告诉了西哈诺。这样一个草包,却在细节之处透露出绅士气质,真的无法让人将他当作反角男二来讨厌。 而罗克桑娜作为女主,放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会显得有那么点[矫情]过头。白月光的容颜很容易让人一见钟情,对身边的人都愿意付出真心,为了爱可以不顾危险闯入战地,但却极其喜欢用甜言蜜语包装过的真心。甚至是朴实无华的[我爱你]也会让她心生反感,一开始能撬开她心房的,须是一个外表和才情都“华丽”的男子。这才逼得两个男人联合起来为这个“小公主”一起打造一个完美宿主。你看,被偏爱的,确实有恃无恐。 要说电影最可悲的地方,可能是连主人公都深知,颜值还是要先于才华一些的。西哈诺对自己所写出的诗句有着绝对的信心,但在用它表情达意时,他又觉得,只有好看的皮囊才衬得上这般绝妙的才华。外表使他在感情上成了懦夫,就连到死,他都在一遍又一遍地否认:“写信的不是我…爱你的,不是我[伤心]”所以不要轻易当一个有才情的人,尤其是诗人,太苦涩了。 (ps:看电影的时候没怎么难过,结尾西哈诺临死时的对白拖得太久导致感动都被耗尽了,重看剧本的时候,倒是被图1这段弄到酸涩[失望]对于改变时代背景的#漫长的告白#,开始有了些不一样的期待[心])
前面有很多朋友说这是一部关于暗恋的电影,恕我不能苟同,我只能说你们把这部伟大的电影看的太浅薄了!或者是你们那年纪还太小,过十年再来看吧!我看到是最超卓的才华、最善良的心灵、最伟大的思想、最不朽的灵魂以及最动人的悲剧!
关于西哈诺这样的古典浪漫主义,我总是想起大学时,有个朋友借给我一本书信集,那个热切真挚,稚气未脱般的小波写道,“ 你走了以后我每天都感到很闷,就像堂吉诃德一样,每天想念托波索的达辛尼亚。请你千万不要以为我拿达辛尼亚来打什么比方。我要是开你的玩笑天理不容。我只是说我自己现在好像那一位害了相思病的愁容骑士。” 那时我读到这句,觉得这比方有趣极了,好像自己也是一位读多了小说的愁容骑士,这个个人形象一度在脑海中浮沉,与一些更现代更富有理性的的世界观交替主宰着我的生活。 现代爱情的精神是酒神式的狂欢,享受瞬间与当下,从性解放到婚姻自由,选择开始变得越来越多,便捷可得的快乐取代了“静穆的哀伤”。在科学当道、理性运转的年代,一度作为一个死理性派的我,以及我身边的大多数成年人,撕心裂肺、辗转反侧和宗教般虔诚的爱,总是打上“文青”标签的幼稚和自我沉醉,只存在于小说、电影和每个人遥远的初恋里。艺术的日神精神屈居一隅。 带着这份狂欢就会很难理解为何会有人才华横溢,却甘心把洋溢爱的信笺拱手让人,只身在密林的阴影中,让别人上去亲吻佳人。这位长着巨大鹰钩鼻的主角认识的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男女之爱,而是绝对圣洁、精神性的崇高感情,不具有占有和乞求的雄性欲望,而近乎宗教的虔诚与禁欲。不仅看到一个男性在求爱中自卑与嫉妒的痛苦,相反,他也许享受着这份崇高的悲剧美,享受日神精神赋予的梦幻状态的安慰,享受诗韵与神性,享受偏执与忠诚,超过享受柴米油盐本身。 阻碍他去爱的大鼻子和面容,令他痛苦的不完美,在一种仅有精神交流的梦幻中可以丢弃在一边 —— “这一封爱的信笺,我已经在心里反复思量了百遍,直到一切就绪,我才将我的灵魂放在纸旁边,我只是照着它,将它誊写一遍。我就在你的双掌之间,这张纸,是我的声音;这墨水,是我的血液;这封信,是我。” 甘愿用自己的诗歌才华,促成他所沉湎的圆满,借由别人这副英俊皮囊,才得以从大鼻子中解脱、与心上人进行完美的精神交流。表面看来多么荒谬,看似悲剧的梦静观却有一种深沉内在的快乐。 他是一个浪漫骑士,但更是一个行吟诗人,而诗人的痴迷与痛苦总是形成一种奇特的混合人格。尼采提到抒情诗人的艺术倾向,“ 抒情诗被描写成一种不完善的、似乎偶尔得之、很少达到目的的艺术,甚至是一种半艺术,这种半艺术的本质应当是愿望与纯粹静观、即非审美状态与审美状态的奇特混合?这时,他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诗人和演员,又是观众。” 中世纪骑士传奇中总在写这样的恋情,在现代主义爱情观下看来偏执沉醉的爱。Romance 一词似乎也源于此。在决斗中十步杀一人,面对心上人(多半还是有夫之妇)却羞赧而后退,忠诚却笨拙,念出诗行时才华横溢,送出信笺却怯懦自卑。即使彼此倾心,也与现代爱情中狂热肉欲丝毫无涉,如爱慕水中之月,唯恐惊动一池春水。三个主人公都算是富有骑士精神的代表。战火纷飞的一部私人罗曼史,无需像贝奥武夫一样写宏大史诗,只书写个人浪漫主义,不去做高高在上没有情感的英雄,而只是一个个“害了相思病的愁容骑士”。 倘若在大学时代看到这部电影,我可能会比现在更喜欢,有更多充满个人色彩的碎碎念可以抒发。彼时的我挣扎在性别认同的泥潭之中,不够高大、更不够孔武有力,距离世界上所谓主流的理想男性形象相去甚远,更看不到在这个国家哪怕平凡生活的可能。这些东西一度比大鼻子更阻碍着我,不断坚固着不追求任何婚姻与浪漫的信念,小心翼翼回避开所有可能。今天再来看这样一部电影时,我已经足够坦然和坚定地面对自我的“大鼻子”,也同时更为”畅想、情怀、诗情画意、闪光和华丽”,为善良、礼貌、机智、自由、勇敢” 感到独一无二的自豪,为独特自豪。也算有失有得,现在的我也能够面对和沉入那酒神般如痴如醉的情感,没有了这份悲剧情怀的共鸣,反倒对这部电影的古典浪漫本身有了其他角度的理解。
我终于渐渐能够接近生活,知道高度艺术化的情感离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更平常的生活往往只是骑着一条笨驴,朝着风车挥舞破矛,堂吉诃德终于发现他不是什么游侠骑士,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人。在这平凡一生,一个人逃避欲望,或是敢于沉醉幻影,都没什么不可以 ,都是艺术冲动的一种。 事实上,无论是哪种浪漫主义,必然是二元冲动合为一体的,每当我们仿佛与原始的生存狂喜合为一体,每当我们在酒神陶醉中期待这种喜悦长驻不衰,在同一瞬间,就会被痛苦刺中,你享受了现代感情的快速和欢愉便要面对同等的空虚和贫乏,选择了精神交流的巨大共鸣带来的愉悦就要面对现实残酷的引力,选择了为何而生就必然同时选择了为何而死,如果选择了克制地回避和自我保护,就同时丧失了那如梦如醉生命张力的可能。 整部电影,更像是一部戏剧而不是一部电影,高潮迭起的转折时刻和强烈反差,古典戏剧般的浪漫主义与禁欲主义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我自己的情感中,一次次体会到这之间的冲突、和由冲突产生的激荡之美。当我再想起那些令我冲破禁欲主义枷锁的夜晚和信笺、邮件和言语,仍会觉得不枉如此,也必然如此。 希望有一天当我在落叶纷飞般走入迟暮,也可以这样说一句:“我准备上西天去了,我要越过天堂蓝色的门槛。许多我敬爱的人全都在那里,我可以会晤苏格拉底、伽俐略……于历代文武英豪洄游太虚,舌战雄辩家,与情圣交换心得”,墓志铭上也能刻上一句,一个浪漫骑士,一个自由的学院派,一个生活过,写作过,爱过的人。
20190504重看,小时候在电视上看想想也不可能读懂这台词大段挥洒的浪漫和美妙的韵脚(是有几分莫里哀的神韵,这样的文本每次都会提醒我法语的美丽),结尾拖沓过度,真相揭露一刻的情感高潮就这么浪费得一干二净。
两个男人都死在你怀里 是可怜还是可悲PS:这台词 啧啧 ........
戏剧改编,台词诗句都很美,再搭配法语美妙的发音,光是听他们谈情说爱就挺享受的。开头有点难进入,一度睡了一段。结尾为了完成精神自白有点拖,原本已经准备好爆发的情绪被抑制住了。导演说,德帕迪约像Cyrano一样,暴力与脆弱感并存。
西哈诺人格上近乎完美,是正直勇敢的斗士,也是仗义无私的亲友,用才华和利剑刺破世间虚伪和倾轧,至死不息,“情圣”二字多少轻慢了他的格局。当然,“暗恋”确实是太能击中内心柔软的论题,有趣的灵魂站在黑暗的楼下,好看的皮囊上楼采摘甜蜜的香吻,是悲情让诗意挥发到极致。雨夜树影间的告白,及至最后以他人之名、却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念出诀别信,以及最后的最后回顾此生,都让“语言”二字被重新定义。(导演拉佩诺交流场。还好今天没化妆,不然后半程要哭成大花脸。有时间得把原剧本书读完,充分沐浴诗性的光辉)
“亲吻 它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是更贴近了誓言,更明确的约定,它要证实爱的承诺。将爱这个字还原于,它本来就具有的玫瑰色。这是个由耳入嘴的秘密,是撞击着蜂鸣时那永恒的瞬间。是飘散着花香的吻合,它使得心灵得以呼吸,使灵魂在嘴唇边得到体会。”他的告白代表我对电影爱的一切
2004.12.18 DVD 学校放映室
知道有这部片子是以前在《佳片有约》看《屋顶上的轻骑兵》的时候。就为了大鼻子那张嘴,就足够了。太动听的嘴巴了,美滋滋啊。不过Depardieu的大鼻子怎么会显得格外大呢?
飘在空中的爱情,无法降落,一生没有找到表白的勇气。女人都喜欢花言巧语,语言又是高明的骗子,但仅仅有言语和狂热的内心是不够的,生活需要在肮脏泥泞的土地上寻找根基 。
“我的生命注定就是煎熬和被遗忘。还记得那晚,克里斯蒂安在你的阳台下和你说话吗,那就是我一生的缩影。当我留在低处,待在阴影中时,别人却登上高处得到了那荣耀的一吻,这就是公平。请在我的墓碑上写下,莫里哀是有才华的,而克里斯蒂安是俊朗的。”
90年的电影,我们有什么理由给低分呢?故事是迂回曲折的,虽然西哈诺最后终于让罗克珊了解了自己的心,但难道不也反映了,外表丑陋的人(虽然心里优美)需要付出更多的真心、坚持、勇气及具备多重优点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爱人吗?
“这是你十四年来第一次迟到”、“我总躲在黑暗一隅,看着别人登上楼台一亲芳泽“、浮夸式絮叨”、大鼻子版小美人鱼、及时送食物也不能弥补女主在战场上腻歪的2B行为。
4.5 简直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语言时而诗意盎然时而风趣、浪漫深情、浓缩了人间悲喜剧的一部戏剧,几乎半数场景都是一幕幕编排得体调度高超感染力丰沛的舞台场面,这点亦是此次拉佩诺展六部影片全部刷完后的最大体会,比起节奏与喜剧天赋,导演更高的水平表现在热闹集体场面的成熟掌控;也是一出写给诗歌本身的颂诗,有人除了我爱你再无词汇,有人为爱你写满每一天的书信,决斗有诗,嘲讽有诗,伴随牧羊人的短笛令战士们流下思乡泪的亦有诗,为他人作嫁衣的一生也是诗歌的一生;纯真富家少女爱你外表还是爱你的灵魂,揭晓答案之时已再无明日,阳台下的“表白”已是我的全部人生;安妮·波诺什美如雕塑,凭窗托付或是夜读来信,帧帧都是画里人
第一次看的法国电影。挺烂的。此片必将是文艺青年的最爱,各种文艺的情话,但是在我看来确实词藻的无异议堆砌。被女主的矫情逼给弄得受不了,不得不拉了几下。就酱吧
大鼻子情圣,又是一种极端的古典融合,外貌的丑陋与内心的柔美,战士与诗人,爱别人与恨自己……百般柔情与才华,全做了他人高定的影子写手,雨夜阳台的一场告白本就肝肠寸断,转个头,仍愿装疯卖傻地遮风挡雨,那个月球的戏言,没想到终成夙愿。映后让-保罗·拉佩诺导演说,改编这部运用亚历山大诗体的漫长剧作难度很大,何况在法国本土知名度如此之高,要保留语言与影像的双重节奏,也要摘掉会降低原剧水准的台词。到头来,身为观众的我确实能惊艳于情话的绵长与华美,全片最可取的便是这种迷眩感。三星半。@资料馆
这电影简直就是一首献给法语的颂歌……现在能理解大学法语选修课的老师为什么要在课堂上放这部电影了。可惜我当时忙着谈恋爱,电影看了个开头就跑了,后来也没参加考试。
台词很美,如诗如诉。爱上文艺女青年已是不归路,自己再闷骚就注定要杯具啊。最后有点拖。
德帕迪约的演技没话说,我只是觉得里面的女主角的扮演者有点亏,那么美,却红不起来。当然,美人迟暮是件可怕的事。imdb上的照片真是心寒。。。不过曾经美丽过,也就值了。
2012-304.重看,可惜没有好翻译…
抒情太多而故事不足,14年的枯坐也认得下去?有如此才华的人不至于自卑成这样儿吧
戏剧式的表达形式,在更开放和宏大的场面中表现一个故事,如果要论表现形式难免夸张,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当时的情景,就故事论故事,罗斯丹写的故事多么棒,结尾的句号多么完满,一个无视权贵嫉恶如仇的大鼻子每每身在幕后,爱情,创作,战争,幕前人的光鲜上镜,幕后人的阴冷寒碜。“他是全能也是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