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争斗》是我所看过的最佳黑色电影。”——《我生命中的电影》弗朗索瓦·特吕弗
谁曾想到,当我在看新现实主义末期,传统喜剧类型复兴的《圣母街上的大人物》时,维托里奥·加斯曼与马塞洛·马斯楚安尼两位男神那份对偷盗盲目执着的诙谐扮演,以及在达成了理想的状态下,人类也会想方设法把事情搞糟后的反讽光芒打动了我。
一种不可名状的急迫感驱使着我点开了达辛那尘封已久的黑色电影《男人的争斗》。因为《圣母街》是前者的改编版。
两部影片最核心的桥段则是关于对保险箱如何偷盗[1]的描写。电影中对于“偷盗”的概念最早应该出现在约翰·休斯顿的黑色电影《夜阑人未静》当中,故事主干则是招兵买马,窃取珠宝。
剧作
达辛的创造力在于延长了撬窃保险箱的全过程,他把它变成了一个令人屏息的桥段,近半小时的时长,而且没有任何的对话或音乐。这个片段被建构得如此一丝不苟,细节刻画得精细入微。
的确,这个片段中的音乐是毫无必要的。我们只能听到轻拍声、喘气声、一些灰泥掉进一把预先摆好位置的雨伞的声音、一些含混的咳嗽声,再有就是警报器被屏蔽之后用来打开保险箱的钻头的尖锐刺耳声。
在这段时间之内,演员的行为动作成为了基础的剧作,人物活动的具体延续时间替代了故事的戏剧时间,即影片所表现的内容与演员的行为动作完全一致。在这里那些程式化的经验对演员来说变得无用,纯动作成为了影片主体,演员要完全听任导演的支配。
为什么这群男人不可以轻声说话?这或许毫无道理。那如果我们浪漫的把这种寂静看成是作达辛极具灵气的选择,这种处理强化了场景的悬疑感,挑弄银幕之外同样陷入沉寂的观众一样。
该盗窃场景还有另外一个特别之处,它只是处在故事进展纠葛[2]内的次要情节中,而非整部影片的高潮段落。这样的结构选择直接挑明了达辛的本意并不只是想给观众呈现一场戏剧快感,而是另有他求。
《男人的争斗》所展现出的兴趣更多的是人,是人性,是关于野心是如何导致某些人丧失了道德敏感度,是当人一味痴迷执着,无情的追求最终满足了欲望,然而却毁灭了自己,这样一个负面反讽的故事。
黑色气质
影片摒弃宏大叙事,采取个体化、私密化的叙事策略。主人公托尼,是个眼神悲伤、结节凸出的前科犯,他溺爱着还是小男孩的干儿子。托尼残忍地对待自己之前的情妇,显示出性情恶劣的一面,一种冷血杀手的角色形象。但是直到到最后,他似乎被潜意识中存留的善意感化了,并以独行侠的身份应对匪徒的复仇行动,这赋予影片以真正的灵魂。
小男孩的父亲名为瑞典人乔。乔和他的朋友马里奥看上了商店橱窗中的钻石,想要在绿灯亮起之前破窗抢劫,然后驾车逃离。托尼听后便开始显现其僭越法律的特质,他反对这个计划,建议直接窃取商店保险箱里的钻石,他们借助一位名叫凯撒的破箱达人。
一般而言,电影中的街道都是湿漉漉的,因为这样拍出来更上镜,但《男人的争斗》中的巴黎被塑造的尤为潮湿。诺大的城市之中,被雨水润渍的人行道上更是透露出一种犯罪的气息,而这个银幕世界中唯一的温暖则来自于一个公寓,他的一位窃贼同伙和他的妻儿居住在这里。
这部电影以一场密室棋牌游戏开场,在盗窃结束之后,达辛用另一个一群男人围着一张桌子的镜头与开场的场景作了呼应。可以注意一下他在展现钻石之前是如何用特写镜头来拍摄他们的眼睛的。真是精彩绝伦。他们完成了一场完美的罪行,然而凯撒将一枚戒指送给了他的女友,在此之后凯撒的女友则替代了托尼的情妇,占据了一般意义上的将主人公引向危险之路的“蛇蝎美人”位置。当蒙马特夜总会的老板皮埃尔认出之后,他猜到了窃贼的身份,然后派他的手下跟踪他们以找寻珠宝。
电影的最后三分之一部分聚焦于对乔的儿子的绑架事件,绑匪声称如果交出珠宝的话,就能安全归还这个儿子。托尼没有中计:这个男孩是一位目击证人。他寻找男孩,询问了调酒师、妓女、无赖和老友们,试图占得先机。在这些场景中,蒙马特高地看上去好像蜷缩在黎明破晓前的湿气之中。
银幕环境的现实风采
达辛是独一无二的拍摄城市景观的大师,在麦卡锡的政治迫害时代,达辛被划为共产主义分子,而列入好莱坞黑名单。影片的拍摄地点正是他失业时在城镇里晃荡时考察过的,并以极低的预算在巴黎拍摄而成。
这得益于战后一些好莱坞影片开始在布景、照明和叙事上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现实主义的结果。战争时期因政府对布景搭建预算的严格限制而产生的实景拍摄趋势,在战后仍然持续不断,达辛便是此观念的践行者,他此前的《不夜城》(1948)就使用了便携式泛关灯为室内拍摄照明,并因其对纽约半纪录式的呈现而知名。这也是为什么影片并没有呈现出表现实主义式的影像风格。
在《男人的争斗》中,达辛找到了日常生活的场所—夜总会、小酒馆和建筑工地,并使它们笼罩着一层灰色的现实色彩。就在盗窃行动开始之前,有一个因其无关紧要而更显得可爱的场景:那些闲杂的夜总会乐手们做着热身,然后渐入佳境。
现实主义样貌同样出现在,对犯罪电影中最常见的暴力元素的打磨,一种看起来更符合自然世界真实规律的笨拙感。
当发现有一位警察站在那辆偷盗时用来逃离的汽车旁边的时候,托尼从阴影之中跳出来痛击他,没有被处理成现代犯罪电影中常用的平滑、优雅、夸大的声音效果,而是有一种一个男人不太习惯于击打警察的笨手笨脚的感觉。此外,电影中的暴力多半都发生在银幕之外。这可能是由那个年代的审查制度所决定的,但是更加契合达辛用意的解释应该是电影的焦点指向的是实施暴力行为的那个人,而非暴力本身。
[1]偷盗电影:犯罪片中的一种子类型。通常包括一个多人群体周密部署、密切合作的高智商偷盗行动故事。
[2] 进展纠葛:当人物面对越来越大的对抗力,越来越多的冲突,从而创造一系列逐次发生的事件。
个人觉得那段偷窃戏拍得很经典,当我在看那场戏的时候,感觉身边发出的一点声音都骚扰了电影中的主角,还有那段歌舞戏,那个在背景中的男人剪影很棒!很有特色!真得很有特色!黑色影片,最后总是悲剧和死亡,说真的,不知我的感觉对不对,总觉得最后主角和大反派的对决简单了一点,不,我不想说简单,只是单调了一点,缺乏点回味感,但最后主角送孩子回家那场戏还是很棒的,那种眩晕式的镜头,那种昭示主角悲剧的宿命(毕竟我们一开始就知道电影会是一个悲剧结尾),那才是镜头应该在电影中起的作用.
黑色电影是一种电影类型,通常情况下,它所描绘的环境属于社会中的阴暗面,然后角色的设定上一定有着这样几个经典的角色,遭遇变故而成为社会边缘人的男主角,美丽动人,但同时非常致命的女主角。故事的发展会呈现出一种惊心动魄且超越社会法规的同时,最终呈现出一种悲怆的结局。普遍意义上的好人几乎没有,而那些坏人们,除了坏的非常彻底的人之外,作为主角,大都身上背负着违法基因,但却有着普遍道德底线。
大家非常熟悉的《出租车司机》就属于黑色电影,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黑色电影,是一部法国影片,本片堪称年代作品中的黑色电影集大成作。它在不到两个小时的篇幅中,集合了所有黑色电影的特色,同时,如果你用一部犯罪片去考量,那么本片中银行盗窃案的三十多分钟,几乎可以秒杀当代太多的银行结案电影。
毫无疑问,本片就是《男人的争斗》也叫做《警匪大决战》。刑满释放的Tony俨然成了社会上的边缘人。当然,这个Tony不会理发,只会用犯罪手段为自己谋求财富。即便是如此,Tony也有着自己的信仰,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是不会去做的。因为入狱,Tony相处了很久的女朋友躲进了别人的怀抱。这是Tony这个人物的设定。
通常情况下,对于这样一个悲剧人物,而且作为犯罪片中的悲剧人物,要体现其悲剧性,就需要导演将这个人物的格局放大。如果Tony是普通的窃贼的话,那么此时应该用手段将女友“追”回来。但是片中的Tony是怎样做的呢?他羞辱了女友,然后毅然决然的斩断了彼此之间的联系。这样以来,人物的格局一下子就变大了。Tony不是一个普通窃贼,而是一个有着某种道义的侠盗,这个设定也就不突兀了。
而对于Tony的人设的确立,基本上也就明确了本片的基调。这是一部黑色电影,Tony属于这个社会上的边缘人,他坚守着内心之中的某个底线,同时对于这些女主角而言,大都是红颜祸水的人设。这算是踩中了黑色电影最基本的两个点,且铺设的细节很顺畅自然。
紧接着就是犯罪大戏了。作为一部非常经典的犯罪电影,本片中的银行盗窃案,足足给了三十多分钟的细节刻画,这基本上在今后的很多影视作品中非常不多见。这样说吧,片中的三十分钟细节描写的经典程度,堪比经典越狱影片《洞》与《肖申克的救赎》比较。《肖申克的救赎》大家都知道,但是少有人知道的是1096年的电影《洞》才是越狱影片的鼻祖式作品,《肖申克的救赎》中,大面积参考了《洞》。同样的本片当中的盗窃场面,基本上在后来的很多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痕迹。
最后,当然是为了刻画出片中人物的悲剧性,而采用的故事设定。Tony等人盗窃成功后却意外的泄露了秘密。最终被他的死对头得知。死对头绑架了Tony朋友的孩子,于是,Tony孤身一人开始了解救之路。而成功后的Tony开车送孩子回去的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影片通过大量的镜头切换,结合配乐后,将那种紧张到窒息的感觉描绘的淋漓尽致。这也是本片非常经典的一个原因。
整体故事中,Tony和朋友盗窃一个保险柜,然后获取钻石,最终成功了,但是却走漏了消息,Tony的朋友的小孩被绑架,营救过程中,Tony的朋友接连死去,Tony最后也中弹。但是作为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Tony硬撑着将孩子送回了家,自己才倒下。在这个故事中,想要重新开始的Tony最终没能如愿,但这个人设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冲突性,一方面Tony是一个大盗,另一方面的他却是一个充满着人情味非常讲义气的好兄弟。但是盗亦有道的人设并不能成为Tony本身可以获得新生活的保障,他最终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当然,这就是黑色电影的终极意义。
本片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理想化的男性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而且影片也为这一标准设立了对立面,比如说这四个盗贼两两相互的对立,宁死不屈的马里奥和与之相反的凯撒,遇事着急忙慌的乔和冷静的Tony。导演刻画了这几个两两相对应的人物,从而将这个故事的精彩程度以及曲折程度进一步拔高了。
如果你也喜欢黑色电影,且对于细节的铺成很在意,那么本片一定要加入清单中。精良的制作以及逻辑缜密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一部电影的核心,本片在这方面可以让后来的很多电影当作教科书一样的范本。
乔治·萨杜尔称赞朱尔斯·达辛是“好莱坞十君子”和电影史“迷惘的一代”中最为杰出的导演。而[男人的争斗]作为黑色电影的典范,则是朱尔斯·达辛最为优秀的影片,梅尔维尔在[红圈]中用长达20分钟的偷盗场景向它致敬,就连吴宇森的[纵横四海]里也处处流露出朱尔斯·达辛的影子。甚至意大利喜剧大师马里奥·莫尼塞利还专门拍摄了喜剧版的[男人的争斗]——[曼哈顿的大人物]用来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
■男人
无论是约翰·休斯顿镜头里的亨弗莱·鲍嘉,还是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作品中的阿兰·德龙,一个冷酷又边缘化的“反英雄”永远是黑色电影中的绝对主角,[男人的争斗]也不例外。朱尔斯·达辛在片头用简短的笔触而又不失深度地交代了四位男主角的出场。
影片的第一个场景就是托尼与另外三人在玩扑克赌博,输光钱之后,托尼起身去给乔打电话,让他过来接自己回去。乔赶来之后毛糙地和赌局中的一人引起了争执,托尼沉稳地解决了矛盾。走出赌场,乔把身上的钱塞给刚刚出狱的托尼,同时提出盗窃珠宝的计划并要求托尼入伙。但是托尼出狱之后只是一心想见到背叛自己的女人——玛杜。
乔这个角色的开场是在自己家中,他和可爱的儿子一起玩耍,美丽的妻子在一旁料理家务,家庭生活很是美满幸福。乔在接到托尼的电话之后起身出门去赌场。
在托尼和乔走出赌场之后,来到一间咖啡馆,这时马里奥出现了。在互相的叙旧中,我们得知了马里奥有一个深爱的妻子。马里奥和乔一起劝说托尼加入他们偷盗珠宝的队伍,同时也告知托尼,他深爱的玛杜已经成了黑帮头子格拉特的情妇。
托尼来到格拉特的舞厅,看见背叛自己的玛杜,将其带回家中痛打了一顿。之后失落的托尼拨通了乔的电话,提出入伙的请求。
在托尼同意加入之后,他们三人在舞厅和另一个同伙碰面。这个人就是保险箱专家——意大利人凯撒(朱尔斯·达辛化名Perlo Vita亲自出演)。凯撒甫一出场,就被舞厅里的歌女薇薇安以一首“Rififi”唱得意乱情迷,目不转睛地盯着薇薇安,为其倾倒。
朱尔斯·达辛不愧为讲故事的高手,一个简洁的开头就运用了大量的镜头数和不同场景之间的变换,充分地利用了画面本身的叙事能力,带出了性格鲜明的四个角色,并且所有的叙事重点都是围绕着绝对男主角托尼进行展开。托尼作为典型的黑色电影中的反英雄,有前科、嗜赌、并能够稳重而迅速地解决冲突;与之相对比,乔则是普通年轻人的性格,冲动、不理性,轻易就挑起事端;马里奥就是成熟中年人的性格了,有和睦的家庭,听话的妻子,稳重而有责任感;意大利绅士凯撒优雅、聪明,但是好色,最终毁于女人,并且背叛了朋友。
在这样一个黑色电影范本式的开头中,导演达辛铺设了一个接一个的疑问,用足够多的留白来控制观众的观影情绪。比如托尼是为什么入狱的?玛杜为什么要背叛托尼?作为旧相识的托尼、乔和马里奥三人以前做过什么?朱尔斯·达辛深知黑色电影的观众最关注的是角色现在以及将来命运的走向,他没必要赘述角色的过去,因为一旦流俗地用闪回或是角色口述这些尘封往事,不但会使自己塑造的角色失去了那种黑色英雄的神秘性,而且也会破坏苦心打造的影片节奏。
值得注意的是,[男人的争斗]中四个男人偷盗珠宝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托尼纯粹是因为玛杜才参与盗窃;乔是为了自己孩子能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健康成长,不至于重蹈自己的覆辙;马里奥为了自己深爱的妻子,为了妻子能“睡遍百货商店里头所有的床”;而凯撒的目的更为纯粹,他是为了自己四个并不漂亮的妹妹能够嫁出去而“筹集”嫁妆。朱尔斯·达辛这样对主人公的丰满处理,让我们了解到他们对抗体制的动力并不是出于一己之利,而是在如此的体制之下,社会边缘人群的生存受到威胁而产生的必然行动。达辛从而顺利地将影片的主旨升华到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之上。
和几乎所有黑色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这四个性格各异的男人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
凯撒将偷来的戒指送给了歌女薇薇安,却不料被恶棍格拉特发现。他为了独吞这批天价珠宝,从凯撒口中威逼得知马里奥的住处。晚上马里奥在和妻子愉快地打开家门时,被格拉特和手下擒个正着。格拉特用死亡相威胁,想让马里奥说出珠宝的下并打电话将托尼引来。但是马里奥宁死不说,妻子不忍心看丈夫就此送命,于是接过了话筒。正在和托尼交谈之时,妻子被马里奥的呼喊惊醒,大声地将实情告知了托尼。话音未落,马里奥和妻子双双被气急败坏的格拉特残忍杀害。
在得知马里奥死讯之后,暴怒的托尼来到格拉特的舞厅寻仇,但是格拉特不在这里,他只是找到了被捆在墙边的凯撒。面对告密的凯撒,托尼悲痛地说:“我喜欢过你,我真的喜欢过你。但你知道规矩的。”,然后扣动了手枪的扳机。
格拉特和手下在公园里绑架了乔的儿子,让他用珠宝来交换。一边是生死未卜的爱子,一边是失魂落魄的妻子,乔心急如焚,想用所有的珠宝换回儿子。但是托尼制止了乔莽撞的举动,并向乔保证会安全地带回他的儿子。托尼开始在城内四处奔走,打听格拉特的行踪,正在他毫无头绪之时,玛杜突然出现,在她的帮助之下,托尼顺利地救出了孩子。就在他打电话通知乔这个喜讯的时候,沉不住气的乔却早已带着用珠宝换来的钞票去和格拉特见面了。这次见面让乔为他的莽撞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知晓乔已经去和格拉特见面了的托尼,将孩子放在咖啡馆里,急忙驱车前往格拉特的藏匿之处。刚下车没几步,托尼就被格拉特暗算中枪,在接下来的枪战中,托尼杀死了格拉特,并夺回了钱箱。他挣扎着开车来到咖啡馆接走孩子,在一场“生死时速”之后,托尼终于把孩子和钱箱送到了乔家楼下。在乔的妻子、警察以及一干群众的围观漠视之中,托尼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在此之前,导演达辛就通过一个细节暗示了影片的结局。在乔的儿子被格拉特手下劫持到汽车里的时候,惊恐的他松开了手中的气球。在一个仰视的空镜头中,断了线的气球越飞越高、在天空四处飘荡。它就象征了这四个男人的命运,在失序的社会里,失去了制约的边缘人始终在社会的罅隙里漂泊。气球会越飞越高,但最终会因内在的压力而爆掉,而这时也就是“男人”生命的尽头……
■争斗
所有的人都会为[男人的争斗]的珠宝盗窃过程而叹为观止,在近20分钟的偷盗场景里四个男人一语不发,阴暗的画面之中全凭眼神、手势和微弱的点光源,就将这场盗窃进行的好似华尔兹舞曲,起承转合之间紧凑、流畅而又不失优雅。
四个主角在此处的分工相当明确:托尼负责偷车、驾驶、掌控时间进度以及解除警报装置;乔作为年轻人负责强负荷的体力活——凿穿地板,翘翻并且垫好保险柜;马里奥作为副手传递工具配合乔和凯撒;凯撒事先负责摸清珠宝店的布局以及警报装置,在实施盗窃时撑开雨伞接住乔凿落的石块,并且利用专业的道具割开保险柜。
这段浑然天成的盗窃,是朱尔斯·达辛对于电影语言天才般理解的展现。它更接近于电影本源的形态——完全再现运动的影像,无关声音。达辛利用构图的变换、固定摄影机拍摄的角度、不同点光源(手电筒、落地灯)的交替使用、以及精确的场面调度,从而充分扩大了“纯粹”电影语言(电影画面而不是文本语言)的感染力,令观众牢牢地被“吸附”在座位上,目不转睛。
更值得一提的是达辛在割开保险柜那一小段的蒙太奇运用,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使用了多达20个镜头,通过托尼,乔,马里奥三人在等待凯撒割开保险箱时不断切换的或期待或紧张的脸部特写,将影片的氛围推向第一个高潮。这一个用特写充实的影片段落,正应证了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所说的:我们能在电影孤立的特写里,通过面部肌肉的细微活动,看到即使是最敏锐的谈话也难以洞察的心灵最深处的东西。
影片的第二个高潮来自于片尾的那场戏——生命垂危的托尼开车将乔的孩子和钱箱安全送回家。这段片长不到三分钟,却剪接了64个镜头的经典蒙太奇段落完美实现了达辛对于“托尼”这个反英雄角色的“英雄塑造”。这种精心设计的蒙太奇语句用天真无知的孩子,弥留之际却凭意志坚守诺言(答应乔将孩子平安带回家)的托尼,以及随着汽车飞逝而过的景物,这三者之间的来回切换造成强烈的戏剧冲突,并且充分延长了托尼之死的时间长度,用以加强对于观众的心灵震慑,从而达到全片对于托尼这个角色塑造的精神升华。
■女人
对于典型的黑色电影来说,女人永远是可以缺失的一环,她们通常被表现为男人的附属品,[男人的争斗]也不例外。与角色饱满的四个男人相对比,片中的四个女人则是完全弱化的表现。如果不是玛杜的先前背叛,刚出狱的托尼怎么也不会重又走上偷盗的不归路;如果不是舞女薇薇安的勾引诱惑,凯撒也不会因为送戒指而让盗窃案露出马脚;如果不是乔的妻子只为了自己的孩子而一意孤行,不信任托尼,最后托尼和乔也都不会死。达辛在片中对于女性角色做出了黑色电影中从未有过的诠释,他让玛杜在片尾帮助托尼找到乔的孩子,完成了对于托尼的“回归”;让乔的妻子对于自己孩子不顾一切的爱护,在我们看来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更是刻画了马里奥妻子这样一个黑色电影中凤毛麟角的,对丈夫爱怜至深,绝不出卖朋友的正面女性形象。虽然达辛为了改观女性的形象做出了努力,但是在类型片的桎梏之下,为了成全影片男性主角的英雄主义的完美,[男人的争斗]中女性角色依然还是作为男人附属品的存在。
在朱尔斯·达辛这里,女性的出现更有种先知的意味在里面。薇薇安在片中吟唱的那首“Rififi”就是最好的例子,Rififi一词在法语俚语里是“惹麻烦”的意思。而玛杜在面对托尼时,则以一句:“你们都会一个接一个地死去”道破了片中四个男人的最终结局。
■黑色
“黑色电影”是由法国影评家尼诺·法兰克受“黑色小说”一词启发,于1946年创造出来,借以称呼1945年战后在海外上映的一批美国影片。这些影片大都是一些侦探、犯罪之类的题材,有着阴暗、悲观的情绪和对社会边缘人群进行独特关注的作品。你很难界定黑色电影的范畴,首先它的内景具有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比如弗里兹·朗的[M是凶手];在外景的选择上又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比如[男人的争斗]对于巴黎街道的表现;而在题材上,经过发展的黑色电影涵盖了包括侦探、犯罪、强盗、间谍、以及社会问题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出于表现形式和题材的广泛,黑色电影得天独厚的创作空间吸引了一大批导演、演员的参与,其中就包括了出自纽约左派剧院的年轻导演朱尔斯·达辛。
朱尔斯·达辛开始先是在米高梅拍摄了几部毫无特色的作品之后,毅然放弃了好莱坞式的主流电影风格,开始了自己的黑色电影生涯。他陆续拍摄了[血溅虎头门]、[不夜城]、[贼之高速公路]等一部部具有强烈个人风格并且色调灰暗的电影,为他赢得了欧洲观众的喝彩。但是由于1947年麦卡锡主义盛行的美国开始“驱除异端”运动,直接导致包括达辛在内的“好莱坞十君子”被列入行业黑名单而失业。可是朱尔斯·达辛并没有用沉默来向麦卡锡主义妥协,他选择了远赴欧洲,在异乡开辟自己崭新的导演事业。有了这段被祖国驱逐的经历,达辛将自己失望、愤怒、恐惧的心理附加在了此后的作品之中,创造出了诸如[四海本色]这样黑色电影中的翘楚之作,并凭借[男人的争斗]一片荣膺1955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黑色电影盛行的时候,美国有比利·怀德、德国有弗里茨·朗、法国有亨利·乔治·克鲁佐和刚刚出道的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但在这一众“黑色大师”之中,唯有朱尔斯·达辛凭借自己对于非母语语系的电影精确的掌控,以及蒙太奇语言的独到运用,将黑色电影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B+】亮点太多了:酒吧表演,近二十分钟的无对白叙事,还有结尾那五分钟…………绝逼是被忽视了的好片子啊!
无对白室内团体盗宝和片末飞车送子两幕,超然拉风于整个黑片史之上。PS:随着黑片观量的增加,梅尔维尔在心中的地位不免逐渐缩水,但是像这样被致命打击却是第一遭。【9】
50年代黑色犯罪电影,全程无声盗窃戏。杜琪峰绝对深受达辛影响,前者作品中的黑吃黑和宿命元素,都和这部电影一模一样。
不得不感叹,朱尔斯·达辛50年代就已经能拍出这样完整和精彩的警匪片了。香港80、90年代盛行的警匪片绝大多数不过是对本片的本土化改造:黑帮古惑仔,歌厅舞女,打劫珠宝店,这些熟悉的元素在香港警匪片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除了动作场面的设计更加注重了观赏性以外,其它完全就是达辛玩剩下的。
8.4 一场男人的争斗,皆因女人而起。有两段戏没有对白,却是相当精彩,一场是长达27分钟的盗窃戏,冷静周密,巧夺天工;一段是结尾3分钟的开车段落,73个分镜头让人屏住呼吸,最后一幕更是神来之笔,黑得彻底。
8。法国的犯罪片是真正的冠绝世界,无论是越狱、抢劫还是谋杀都可以精确到每一个细节。相比较下美国那种冲进银行大喊抢劫然后演一演飙车的“犯罪片”更像是哄小孩的玩意
从41分钟到72分钟,整整半小时的入室盗窃戏没有一句对白,可依然让人紧张的喘不过气,太精彩了。
在他被好莱坞列入黑名单后,达辛在法国找到了工作,他被要求指导本片。尽管他不喜欢原著小说的部分内容,达辛还是同意执导这部电影。拿着最低工资,他在低预算、没有明星演员的情况下完成了本片。影片一经上映,就获得了法国、美国和英国观众以及影评人的积极响应。这部电影为达辛赢得了1955 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男人的争斗》获得戛纳金棕榈提名,并夺得最佳导演奖。影片于2000 年和 2015 年在影院重新上映,并且仍然被现代电影评论家高度评价为法国黑色电影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WIKI)
很似曾相识哦~~~难道JD是老梅师爷??盗窃和结尾托尼开车2段那真是相~~~~~~~~~~~~当滴精彩!
2016.07.09.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862586194/
当然影响了梅尔维尔的《红圈》,但不用到70年,56年,他就拍了一部类似的《赌徒鲍伯》。本片的来源之一是休斯顿50年的《夜阑人未静》,群盗宿命式结局都被采用,而具体犯罪过程也被精彩的移植过来,在极其细致与严肃紧张的呈现下,成为影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为关键的不仅在于长时间的细节展现,还有着配乐的全部消失,在环境音每次响起时是惊险与揪心的观者共情,这是移植自越狱片的技法,共同都在于对声音的消减与对人躲藏。3年之后,意大利拍出了《圣母街上的大人物》,在喜剧类型化的同时,令犯罪元素有了另外的形态塑造,失误成为集喜剧与悬疑同在的情节,众多盗匪与向笨贼转变,成为“笨贼一箩筐”的喜剧犯罪亚类型。但在团队召集、群体合作层面还可以上溯51年《拉凡德山的暴徒》,这一形式在新千年后的好莱坞再次焕发光彩,成为经典群像设置。
四星半,半个小时偷盗戏的精彩在于,使法国电影写实性风格(景深、长镜头调度,推拉达到单镜头内蒙太奇叙述效果,画面内外动作的匹配和联动)和好莱坞叙事技巧(叠化表现时间性,交叉剪辑增强紧张感,景别的收缩与释放)充分化合,既不过分依赖叙事符码,又体现出电影的语言特性,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把握到一种更切近观众心理的运动节奏。
太好看了!中间的一段,几个珠宝大盗潜入,分工明确地成功拿到钻石,大约有半小时,全片完全安静下来,没有任何人说一个字(连镜头切到屋外的路人、警察时,他们也这样…),只有流畅到瞠目的动作。见邻座大叔吃爆米花,为了不破坏氛围,竟含着慢慢吞掉😂(原来红圈是这儿来的)
朱尔斯·达辛最经典的黑色作品。本片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法国影评协会最佳影片奖,纽约影评人协会特别奖。特别喜欢中间那段盗窃戏,将近半个小时,完全没有对白,却令人喘不过气。九年后的《士京盗宝记》达辛应该是向自己做了致敬,可惜我目前还没有机会看到。另外结尾的开车戏也很精彩
四个男人盗珠宝,心思细腻方法到。奈何一人错走步,得意忘形招耳目。惹来麻烦难脱逃,背信弃义叛同道。一男一女身先死,闭口不言珠宝事。孤胆冷静寻叛徒,一声枪响清门户。狗急跳墙绑一子,救人不成父栽此。最终对决险胜出,身负重伤驱车逐。亿万现金落废屋,男人争斗全是输。
3.5 跟紅圈的結構挺像的,但實際紅圈要精細的多。中間那女的唱歌那一段好雷。
比库老的《杀手》和梅尔维尔的《发热》还要早一年,达辛真是牛坏了!剧情节奏和人物节奏都很漂亮,前后两部分的犀利转换,最后的剪辑和收尾。以及女人,老调黑帮片里的女人永远拖后腿,在这点上达辛力度稍弱。不过总得仍然精彩,前半段偷窃过程尤甚。
看的第二部达辛,上一部是《血溅虎头门》,同样都是被后来导演仿照翻拍了许多遍的题材和情节,甚至是镜头和气氛。但为什么达辛总能做到更有力度,更粗砺,而不会流于圆熟滥调?
一个美国人拍摄的欧洲电影。偷盗的情节拍得让观众也跟着角色一起安静下来,摒住呼吸,仿佛有一同参与盗窃一样。最后中枪垂死驾车逃离的情形也很入神,帮派争斗后尽是唏嘘,一切都是镜中月水中花。
精心设计的非法所得终究失去;以后跟好色的男人和对女人太大方的男人合作一定要十分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