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滋滋地做UA的飞机飞加州,第一次到西部。设计好好的读书计划和工作计划当遇到几十部摊在眼前可以随便看的电影时,是一定瞬间“崩溃”的,最妙的莫过于在其中看到一部念叨已久的电影。
Labor Day, 一个俗套得不行的故事。一对母子被手无寸铁有伤在身的逃犯“绑架”,在共度了一个labor day weekend之后,温丝莱特饰演的母亲与之迅速落入情网,甚至打算上演一出现代版的邦妮和克莱德,逃之夭夭。
评论多谈及二人那一段“手执手做桃子派”如何动人心弦,于我,却远远不如二人在车里的那一番剖心对谈。
“克莱德”扭了车钥匙熄火,坐进副驾驶,转向“邦妮”:我们将要面对太多路障、边境检查⋯⋯如果你还没有做好这个准备,如果这并非你想要的,没有关系,我完全理解,只管告诉我。“邦妮”听到这里,从自己的惊慌中幡然,望向“克莱德”:“不,这就是我想要的,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要一样东西过。”
剥掉一层怀疑,两颗心靠的更近,近的连“从来没有XXX”这样的句式都不会引起任何忧虑。“邦妮”终于揭开自己身体的秘密,由于遭受多次流产以及一次死婴事故,她深陷抑郁不可自拔,并导致丈夫的离去。“So I can’t give you a family,” “邦妮”对着“克莱德”,泪流满面。“You already have,”“克莱德”说。
是不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番对白,一个周末的相依于是能产生持续半生的情愫?是不是因为这样一种对most wanted thing的领悟,才使得数十年后的两个银鬓人的团聚让时光显得黯然失色。
有了这样的故事,也仿佛更容易读懂自己的感情。把六年的时光经常挂在嘴边,时间一长,就忘了念叨的究竟是这六年,还是这念叨的姿态本身。昨天却忽然被一个不熟的朋友一句话点醒,时间在感情里的角色究竟是什么?如果身份和人生阶段没有太多的变换,年数,似乎什么都意味不了,该遇到的,总会遇到。
你想要的,我懂。你的不想,我也尊重。很多感情,可能就在这两件事上夭折了吧。
2014.7.28
早上,想看一部温柔的爱情片,我是被这部剧的海报吸引的,
单亲妈妈带着儿子去超市买东西,放儿子一个娃在超市瞎溜达,然后,遇见了逃犯……
然后把逃犯带回了家,
然后居然和逃犯一起生活并爱上了他???
穿插的剧情线也感觉有点乱,
让人想快进快进快进。
不过,三个人在厨房做蜜桃派这一幕,让我想去学做一下什么什么派,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
看这部电影的总结:想学做一个水果派。
《情动假日》这部片子超出了它片名所透露出的预期值。
难得的让人沉迷其中如鲠在喉的好电影,跟惊悚片《屏住呼吸》一样的吸引着观众全程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屏住呼吸、握紧手掌、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紧屏幕,生怕会错过点什么。。少之又少的台词、场景、情节、人物,就连情绪都不曾有大的波动,音乐也是简洁的,但却是一部表达真爱的电影,不得不说真的很感谢导演贾森·雷特曼先生,为了更完美的去展现影片,足足等了女主凯特·温斯莱特一年,等到凯特休息一年后才开机,所以这真不算是一部商业片,良心导演加一众潜心研究剧情和人物的优质演员,这无疑是部值得奥斯卡的好片子(凯特因此片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
让我情不自禁流泪的是小男孩高中时棒球赛获胜结束后和父亲在餐厅庆祝,父亲说:“人们整天说的那些狂野激情,都是情歌里才有的,其实,你应该知道,你妈妈她就是,她为了爱而爱,爱得义无反顾,她是个很棒的女人、风趣又如此美丽,该有一个更好的男人能留下来,帮她带走忧伤,但我承受不了,我只想要平淡的生活,我不知道这几年弥补了多少,很遗憾没能陪伴在你身边”。然后男孩申请住回母亲那里,用高中的最后一个夏天陪伴她,在那里,在那个厨房,他第一次做了烤派,按照当时法兰克教的那样。。
法兰克年轻时粗心使得浴缸的婴儿淹死,犯下牢狱之灾,一不留神逃了出来,阴差阳错住到了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孤身母子家,起先的紧张戒备,假装绑架留宿一晚,打算天亮后乘火车逃走,当晚他就着冰箱的冻肉给母子两做了晚餐,一勺勺喂给绑住的爱黛儿吃(注:法律上知情窝藏罪犯属共犯,也是要坐牢的,法兰克为了不连累他们,假装绑架,那母子两就属于受害者,是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的),第二天没有火车声,原来是劳动节长假,男人默默的为她们修补房子、修整汽车、浴室、房门等等各种男人在家里应该操持的家务事,母子俩感受到法兰克的善意同意他留下来,邻居送来熟透了桃子,吃不完打算扔掉,法兰克手把手一步步教她俩做桃子派,她俩从最初的胆怯到三个人六只手一起在盆里搅拌馅饼的情怯,肌肤的接触、眼神的交流,感情来的自然而然,午后的后院里教男孩打棒球,拍着他的肩膀鼓励他,一起吃烤肉弹吉他,轻松的不需言语就能感受到久病紧张抑郁发抖的爱黛儿的喜悦之情慢慢溢出散发到身体每一处毛孔随着呼吸一起到来的爱情,那一帧帧画面让不知道得人误以为他们是一家人,多年后即将出狱的法兰克在信中说希望能够过上当时说的那种生活——像一家人一样。爱黛儿仍然住在那栋房子里,共同生活5天相爱的两人在25年后再次重逢,相拥而泣,男孩从小到大一直担忧他母亲无法一个人面对在外面的世界,到头来才知道是自己多虑了,他的母亲一直住在爱里。
男孩成年后开了家做烤派的餐厅,像当年他和他母亲还有法兰克一起共同生活的那个劳动节假日里做的桃子馅的派一样的在面皮上戳了个A+。
我想这就是同一个屋檐下的情真意切、恩重如山吧。。
本片主演阵容极其强大,有凯特温斯莱特,还有《老无所依》中有精彩表演的实力派老男星乔什布洛林。他们两人在戏中的演出真的是平淡如水,但是水的波纹会逐渐变大,慢慢的衍变成了旋窝,把每一个看电影的观众都卷进去,让人们不能自拔。本人刚开始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还没有看任何相关的电影评论,只是单纯的冲着两位演员去的,本以为只是一部很简单明了的文艺片,但随着剧情的发展,电影逐步看下去才发现它的魅力远远不只如此。
影片讲述了一位越狱的逃犯和一位单身母亲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单身母亲有一个儿子,她拥有着儿子的抚养权,儿子每周会和亲生父亲的一大家子人一起吃一顿饭,即使每次孩子都不愿意去。有一天她们一起去超市购物,那时候单身母亲还有着不敢出门的病(也许是习惯),因为她曾经历过过无数次的流产并且自己再也无法生育了。她也许是害怕看见别人怀孕时候的大肚子或者幸福依偎着老公时的样子,但也就是因为这次出行,她的人生改变了。
逃犯“劫持”了她们母子,说想要去她们家里度过一晚,第二天就逃走。说是劫持其实也就是去做客,他一丝一毫也没有伤害她们,并帮她们修了汽车,浴室,等各种男人在家里应该操持的事情他都会做。单身女人对于爱情、身体的渴望也显而易见,单身母亲和逃犯之间擦出了火花,她们一起跳舞,一起教智障邻居家的孩子打球,她们相爱了。说好的一天变成了3天,又变得更久。
恰逢那几日是劳动节,邻居送来的桃子要坏了,逃犯就教她们怎么做馅饼。手和手之间的碰触,眼神之间的交流是见证一切的开始。母亲计划着和他逃走,儿子也渐渐的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受重视,乡邻之间的怀疑,最终让逃犯落网了,但这不是结局。
真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份甜蜜的微笑、哪怕是手指间轻轻的触碰都是良药。爱情是伟大的,不分阶级,公主可以爱上奴隶,王子可以爱上丑小鸭,而世俗却非要谈什么条件——无耻的条件。
女的要好看,男的要有钱。女的要温柔,男的要高大。女的要知性,男的要成熟。我想问问,你要的你爱情吗?你要的是虚荣吧。男女之间可以因为这些外在的条件而互相吸引,这个我同意,但一味的奔着这个方向去寻找的人,你们注定会失去的更多。在我看来爱了就是爱了。无论你的对方是什么样子、什么条件的,在你眼里他(她)就是最好的人,让你一眼望穿一生的人。
结局是美好的。逃犯在再次入狱后没有再联系她们母子,而是在快要出狱的时候问了孩子你母亲还单身吗?我还记着她。母亲也一直在等着他,就像自己的亲生父亲形容他前妻:“她是世上最好的人,可以勇敢的去爱,不顾一切,但是孩子,我只是想普普通通的过日子而已。”母亲真的为了爱等了15年,逃犯曾经因为失手而犯下过错,不应该被惩罚一辈子。但想想在我们伟大的国度,这样真的不会被关一辈子吗?还是连关的机会都没有就死掉了呢?但真正愿意等待的人一定是大有人在的,我坚信,无论在哪里伟大爱情都会生根发芽,开出花朵,结出果实。
孩子因为他学会了打球,换轮胎,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母亲因为他有了期盼,拥有等待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三天的节日是短暂的,就像之前说的短暂的时间里也是可以发生非常奇妙的事情,就比如人类的感情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荒唐可笑的爱情故事,由小孩视角讲述更是雪上加霜,角色的心理转折理由足够,但是铺垫缺乏。后半段使出浑身解数煽情。
好甜
准备移民那一段还真是揪心,结果还是可想而知。本来很温情的故事,却说不出感觉怪怪的。 片尾比较励志,老rose的儿子长大成人开了一家pie店,偶然间被蜘蛛咬了一口,最终成长为蜘蛛侠 —— 蜘蛛侠前传—我的继父and life of pie.
画面很美,故事很温情,凯特很美
情动最初必是性之吸引力。然而加深女对男爱恋思慕的是他的绅士和细腻,温柔的做着桃子派,给地板上蜡,修车,教孩子打棒球。延续爱的可能根植于这无时无刻的细节里。受过伤害的人一旦爱起来比常人坚定太多。这片子让我想起《似是故人来》.....两部的结构很像,都很好看。
劳动节逃犯干爹五日情。故事和表演都不差,但感觉怪怪的。《Juno》导演Jason Reitman可能还是更适合都市黑色轻喜剧,这种严肃探讨人性啥的东西总有点什么不太到位
说这片子讲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人,是学会个词儿不拽就可惜吗?导演一再用各种镜头暗示人物关系的动力来自于情欲,可撇开那些身体饥渴之类的jibber jabber,这根本是两个有伤痕的人的彼此温暖和治愈,背后有更丰沛的情感潜流。男人修车糊墙、擦地打蜡、清理水槽、熨衣烤派之时才是植下爱与善意的一刻。
不知道是故事过于猎奇还是政治不正确,票房当年是扑街了。不过凯特温斯莱特演技爆表,一个小腿可能比宅男大腿还粗的盎格鲁人演出林黛玉般的脆弱,不得不点赞!
导演用一种内敛、沉着、波澜不惊的手法将一部剧本并不出彩的剧情拍的引人入胜,特别喜欢这种安静中蕴含饱满的人物心理斗争的感觉。从泰坦尼克到现在凯特的演技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到了一种境界了,这种不需要特别表现的内心戏最考验一个演员的能力,她做的真好!
情节无比流俗,转折过于煽情且并非一直有说服力,但每到紧张段落真的让人心脏提到嗓子眼。最后虐得不行,但到最后还是“仁慈”了一把。叙事角度选的是儿子而不是母亲本人有点奇怪,说不上是好是坏。光看凯特温斯莱特就绝对值回票价。
看着让人比较压抑,不过电影还是好的
奇怪的是,我一直以为这会是一部【廊桥遗梦】那样的电影,结果这片子后半段的狂煽情,倒是确实有那么一点感觉。用孩子的视角来叙事,这个做法有点糟糕,两位成年人的过往背景铺垫明显太慢,表演也被压制了,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个故事缺少有力的外部冲突,而不是这样的过于套路化。★★★
缺少丈夫的女人和缺乏父爱的男孩,遇到'全能'型男'大厨'互相慰籍,不沦陷不合理.剧情缓慢,画面优美,若能深挖男孩内心潜伏的罪恶,换个凄惨的结局多好.不过很高兴能参加试映和电影节颁奖仪式.
非常狗血啊,饥渴中年妇女和家庭妇男型逃犯的爱情故事,当温斯莱特对儿子说,我们全家一起去加拿大的时候我就#%-+,缺乏逻辑,青春期的儿子的躁动和囚犯大叔的闪回也表达的不好...
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凯特阿姨演技碉堡,给5星!
夏日骄阳下的树荫斑驳,迎着逆光一路洒落,好美。一如凯特温斯莱特,脆弱又坚强的笑容。
这温情。不过应该列为18禁,小孩子看见坏人还是要跑哇
凯特·温丝莱特给我的感觉,好像是一个角色生涯一下子突然从少女直接过渡到中年妇人的女演员——神经质、琐碎、苍老,可还是觉得美,我一定是太爱萝丝了。
凱特溫絲蕾把脆弱的單親母親演得絲絲入扣,把慾望、熱情如火的內心世界詮釋得很好。喬許布洛林充滿著西部牛仔和硬漢的風格形象,很適合這個鐵漢柔情的角色。飾演小男孩亨利的蓋特林葛瑞芬,我覺得他的演技很出色,把一個彷徨害羞的男孩角色扮演的很細緻。如果不是這些演員的話,我想評價可能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