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又是中国人向往美国非法移民,种种生活艰辛。
大陆文革期间成为夫妻的张曼玉红和梁家辉南生,由于文革期间经历太多缺失,于是向往自由的美国,红申请签证困难重重来到美国,但在美国生活艰难,没钱没身份在黑人区-杂乱吸毒强奸偷窃地下室睡觉,危险无处不在,丈夫南生因思念偷渡来美,经历重重困难,遇上文希连,一个典型美国长大缺乏爱的叛逆女,本质还是善良帮助南生寻找老婆。在寻找过程中找到一对台湾夫妇得知红不容易,又找到衣服店的老头,红为了生存找离婚假证书与老头重婚,骗老头钱去美国旅游和生活下去,而当文希连要重回正道去学校读书,梁家辉与张曼玉重逢,梁家辉想起知道红在美国经历的故事,既震惊又愤怒生气复杂眼神,张曼玉眼泪涮涮流下,两人因思念情感交织拥抱。红给南生看自己织孩子的毛衣和收集的玩具,磁带响起《我的祖国》,梁家辉更紧紧拥吻张曼玉,张曼玉失声痛哭,想起过去夫妻在大陆文革不易,相思痛苦通信没有回音,又以为在文革期间被监视,及美国生活种种艰辛,如今日思夜想终于见面了,看着无不动容真是令人眼泪夺眶啊。但第二天早上起床红象变了个人,打扮妖艳,骂南生是没种中国人,没资格用中文和她讲话,在美国要讲英文,象美国人骂中国人一样,随后到处骗钱-在美国中国老人在中国有儿孙没有来,梁家辉看后惊呆,劝红回头时,红却继续疯一样拿出剃刀刺死自己的丈夫。南生和自己一直揣着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小红本倒在雨血泊中,而红已经将自己在美国受到侮辱刺激打击全用在南生身上并最后杀死自己丈夫,这是多可悲的悲剧!这是中国人的美国梦吗?露宿街头,人不想人,鬼不象鬼的生活!太悲了!
片中一直是台语歌,为什么还描写一对台湾夫妇真不懂?可是港人脑中和眼中的大陆文化大革命还是有点差异,片中红与南生申请美国签证所在乌鲁木齐南路和红在美国亲戚讲的上海话又是什么意思?算是中港台文化集结了?
总的来说罗卓瑶方令正夫妇合作的一部佳片。梁家辉当之无愧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张曼玉梁家辉演的真的真好,90年代港片打动人!
梁家辉去到美国之后大受打击,一是了解到妻子在美国的遭遇后的自责,二是因为自己出于空虚和醉酒下竟然差点搞上了未成年的Jade
我觉得梁家辉就是在和Jade的这个晚上疯的,梁家辉离开Jade之后独自走在街上阴差阳错进了一个类似于嬉皮士的派对,整个派对气氛相当诡异,之后在派对上晕倒,醒来Jade找到了他,并突然醒悟般说要回老家继续读书,Jade的突然转变也太奇怪了
然后镜头一转梁家辉已经找到工作在送外卖,阴差阳错的遇到张曼玉,这里有一个细节,张曼玉问他来了多久,他说一个月,通常刚出来工作第一个月是最苦的,加上梁家辉初到美国又要租房子买家具,张曼玉去了一段时间都还是贫困潦倒床垫都舍不得买,但梁家辉此时一身新衣服精神抖擞,戏里他的人设可是拿了画家朋友一笔钱但还是一个面包吃七天的啊!绝不会第一个月发工资就去买一套不错的衣服吧
我觉得在梁家辉的潜意识里,他希望Jade会改过自身,他也希望妻子是疯了,也不愿接受妻子变了,最后死在妻子刀下也算是一种自我赎罪吧,因为当他深受打击致电家人表示想要回家,家人的反应跟他之前劝说妻子坚持的时候简直一模一样,这时他才意识到妻子在当时有多绝望无助,所以他想用那一刀还给妻子,当然这都是我自己瞎想的,只想讨论讨论
前面的铺陈叙事都很不错,可惜后面有些夸张过火,甚至令人无语了...梁家辉演的不错~
展示残酷不遗余力,角色憋屈长久的情绪在最后时刻导致失控。
革命之后的幽灵,所以他们必定在夜晚交欢,在早晨别离,对于彼此都是狂人与鬼魂。当然有幼稚粗略的政治幻想,但梁家辉乘坐偷来的跑车与雏妓一起搜寻旧日爱人的生活碎片,遭遇两相映衬的狂欢节都很有趣。他们的他乡生活其实都已经变好,但爱还被捆绑在幽暗与恐惧中。我很喜欢这种鬼气。
香港人埋汰大陆人,自以为的深刻罢了,并没有埋汰到点子上去,如果能更好的理解求生和生活,可能才能真的拍好这样的题材。在香港人眼中,大陆人有卑微木讷的情感,市侩的内心,苟活的贪婪灵魂,这些人仿佛为了赚钱可以低贱到令人发指。我出生在鸭绿江上游,与朝鲜一江之隔,有时候我们看朝鲜人也觉得可怜的不行。但我们从小到大都能见到江对岸的孩子戏水玩闹,大人说说笑笑。他们真的苦,有时候饭都没得吃,但真的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没有灵魂,那样僵直呆傻愁苦。他们的快乐反倒更简单,你如果过度同情过度解读,就显得蠢了,与想象皇帝是用金锄头一样的愚蠢
除了片名 一丝温暖都不给
从电影的英文片名就可见调性,时代洪流下被身份折磨得不成人样的悲惨故事,应该是罗卓瑶导演执导水平最高的华语片,处处见抨击,面面是讽刺,三个人物的代表性和象征性都很强,梁家辉的影帝实至名归。
喜欢,感同身受。虽然由于时代的设定,难免有地方过于直白,但老一代移民这种“宁可在美国洗盘子,冒着被抢被杀的危险住在混乱的街道,也比回家好,那里没有自由、隔墙有耳”的状态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怕是永远忘不了梁家辉在哥伦布公园女神像下倒在血泊里的场景。张曼玉真是华语哭戏第一人,牛
丈夫对想归国的妻子说不要回来 父母对想归国的儿子说不要回来 不离不弃的床垫 大大小小的毛衣 洒着鲜血的红色本本 文革时期的盖口杯 多带感的某种政治讽刺意寓 只有这样的良心导演才配得上观众口袋里的银子 PS:梁家辉多种因素导致拍N多烂片 依旧掩盖不了他神演技 对角色吃透度太深
看开头实在是不错,后来越来越狗血,想表达的意思太赤裸裸了,缺乏含蓄,不过演员很不错。
个人感觉对当年状况没有亲身经历只有耳闻的导演和编剧还非要拍主角是大陆身份的电影挺尴尬的——甜蜜蜜就巧妙地避开了直接描写而且故事好可以免责。本片另一个问题是随时随地都在插叙,像在读一本脚注很多的书,注意力常常被打断。整体来说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反而哪个都没讲清楚。看了两个版本,粤语版画质不高,国语版张曼玉的配音非常难听,尤其最后一场简直让人耳朵受罪。ps:让梁家辉和张曼玉在“一条大河波浪宽”的音乐里演吻戏,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观众
一边是文化大革命,一边是布鲁克林,残酷的世界把导演逼疯掉了,最后二十分钟粗暴无聊的影(秀)射(逗)多少浪费了梁家辉出色的演技
哎~ 看到那个画家想起了《八十年代访谈录》里的阿城,忍不住想当年小舅母一个人去美国念书是不是也是这样子~~ 小时候对于小舅母的记忆就是每个周日下午可以吃着她做的冰冻啫喱看唐老鸭~
好在有个悬念一直撑着整个故事,揭开谜团的同时就把种种处境说透了。遗憾就是用力过度,最后竟然倒在女神像下,有点太过了。《我的祖国》这个歌用得恰到好处
结尾大悲,有着时代潮流中命运的无奈感。摄影不错,贯串的台语歌烘托主题大亮。两位男女主演在本片的演技实在是太棒!细看他两在楼道偶遇的情景,梁家辉的回眸,先是惊讶、然后愤怒夹杂一点的感动,再回来不信和心底的排斥,这一串的心理体现,真厉害啊!8
故乡的《爱在别乡的季节》里是一种藕断丝连的状态。按照罗卓瑶方令正这对CP的理解,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失联和割裂的原因显然是一场浩浩荡荡令人心碎的颜色革命。在这个语境下,东方人与西方人的生存处境完全一样。女主角从一场浩劫里逃到另一场浩劫里,可被理解成作者视点的男主角显然是以历史幸存者的身份和重访历史的姿态,在这条不知通往何处的大河里作着一种搜寻工作。在异乡人抑或新移民的指引和推动下,他最终看到了一种狂热而混乱的文化景观。对于这个传统的中国男人来说,那个崇拜男性阳具的世界令他感到惊恐和不适。直到他完全从那种梦幻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他才真正跟过去建立了联系。然而这对夫妻也完全明白,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于是便把故乡描绘成了一个似有还无的梦。信则有,不信则无。毕竟,人生就像一场虚实交织真假难辨的戏。
梁家辉的表演逼真得我不敢看。
三十前的张曼玉适合梁家辉 三十后的张曼玉适合梁朝伟
没钱就不要移民了,实在太惨了。。那个莫名其妙的闽南语民谣时不时唱两句,有点扣分,主角明明都是广东人,唱什么闽南语??
香港影人的大陆想象,浅尝辄止。红歌红太阳红皮书连同红色年代,罗方夫妇隔岸观海,仅停留在符号层面,带着主观的暴烈。二十年后北上,不知道年末的新作,这份功课有没有进步。
论相比梁朝伟,为什么我更喜欢梁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