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八公2023

HD

主演:大黄,冯小刚,陈冲,白举纲,黄楚桐,钱波,阳博,薛旭春,刘军,张磊,钟艾霖,谷海燕,杜世梅,廖家军,刘十六,李欧,方勇,徐清,仝籽橙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2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3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4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5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6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3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4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5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6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7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8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9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没输!在中国,这只狗狗依然能感染上亿人

作者:杉姐,给个小鼓励,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我最大的动力哦!

01

一只叫做“八公”的狗,每天送主人上班,接主人下班,十年来,风雨无阻。

它的故事曾感动全球上亿人。

日版美版,我都看过了,说实话,这次去看中国版的《忠犬八公》,没有太多期待,只想隔空撸狗。

但意外的是,连纸巾都没备够的我,在影院遭遇了眼泪暴击!

02

人到中年的大学副教授陈敬修(冯小刚 饰),在某次下乡考察的路上,遇到了一只中华田园犬。

刚刚满月的小萌狗,在车底探着脑袋,奶呼呼的叫,几乎没人能拒绝。

妻子李佳珍(陈冲 饰)婚前就立下约定,家里不许养狗,送狗无门的陈教授,只能把狗藏在包里,遮遮掩掩的带回家。

但狗是活的,三下两下就暴露了。

被发现偷偷养狗的陈敬修,只能郑重对妻子承诺,尽快为它找到一个好归宿。

陈敬修为了给狗找新家,又是拍照,又是印广告,下了一番大功夫。

但每次有人想来领养,陈敬修就冷着脸开始盘问人家的户口家底,他否定了一家又一家,就这样,狗狗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主人。

这当然可以理解为陈敬修的“有意为之”。毕竟,他看狗的眼神,比儿子还要亲,抱起它的那一刻,你就知道他再也不会把小狗送人了。

于是,家人也慢慢接受了狗狗, 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八筒。

陈敬修每天坐索道去上班,八筒送他到进站口。

等到下班时,狗狗又早早在那里接着他,就这样十年如一日。

但有一天,送陈敬修去上班的八筒,忽然不听话的冲进了站台。

自那之后,陈敬修,永远的走了。

家人开始各奔天涯,房子也拆了又建,只有八筒,还留在那里......

我们通常会认为,狗狗的意义,是陪伴。

但“八筒”狗生,在这个故事中,显然已经超越了通俗的认知,它是陈教授一家的镜子,也是日积月累的旧裂痕的修复剂。

在外人看来,陈家是人人羡慕的圆满家庭。

丈夫是大学教授,有诗和远方以及不错的收入。妻子喜欢打麻将,开了个小卖铺,每日守着小卖铺从白天打到晚上。一儿一女,更是凑成了一个“好”字。

但一个屋檐下生活几十年,怎么会没有磕磕绊绊?一锅热汤烧上几十年,也难免会有降温的那一天。

只有陈敬修明白,他每天要面对的家庭是:儿子天天守着电脑,昼夜颠倒;女儿谈了个对象,每天守着电话;妻子呢,天天守着麻将。

虽然没什么吵闹,但每个人都各忙各的,回到家连个陪自己看球的人都没有。

隔阂与淡漠像一张生长迅速的网,在无形的时间中,越织越大,等到猛一抬头,才叹气“唉,已经解不开了”。

八筒没有到来之前,陈家的生活已经太久没有涟漪了。是八筒的到来,打破了死水一般的日子。

一向温柔的妻子,发了大火,坚决要把狗送走。

但送着送着,事情就渐渐变了味道,从“鬼迷日眼”到“宽限一晚”,从随便送人再到仔细“审核”送养小狗的人家,李佳珍不仅亲手给八筒做了第一根脖圈,还把它喜欢的那张八筒麻将牌,镶在了上面。

妻子的接纳,当然有八筒本身的魅力,但更重要的是,它映照出了陈敬修和李佳珍的感情,李佳珍喜欢八筒,最本质的原因还是爱屋及乌。

儿子日日埋头写代码,准备有出息了去北京,老父亲不想他远走,故作冷漠、不理不问,但火车站上八筒单狗送别的场景,让儿子明白,父亲也来了,父亲还是爱他的。

女儿谈的对象他不喜欢,但从见面到拍全家福,再到办酒席,身边有一个八筒,就不至于太尴尬,就不至于把脸拉的那么难看。

毕竟,大家都去关心女婿的时候,他都在忙着照顾狗。

而表面看上去最平和、最悠闲的一家之长陈敬修,其实是整部电影中最需要疗愈的那个人。

在工作中,陈敬修有学识,有能力,但多少年了评不上一个正教授,回到家天天被妻子唠叨,和领导同事的关系,就像那包永远也送不出去的猪肉脯一样,开不了口。

在生活中,他努力扮演好中国式好父亲,主动扛起家庭责任,对待子女严厉又沉默,想关心却又笨拙的不知如何靠近,索性更加沉默。

而且,他是一个北京人,为了工作来到重庆,虽然娶妻生子有了家,但几十年了依然不讲重庆话、不吃辣椒、不吃折耳根。

和妻子为了养狗battle那场戏,一家四口三个人说重庆话,而他只能故意在那里装作听不懂打马虎眼,好像初来乍到。

一张嘴,全是“你们重庆”,让妻子都忍不住调侃他“狗都养熟了,人还这么见外”。

他总是有意无意表现出格格不入,是因为从心理上,始终没办法完全融入这座城市。

但陈教授并非个例,也不是不爱这座城,他遛弯上班买份报纸,下班回家买份凉菜的惬意,早已经和这个城市的气质融为一体。

第一次和未来女婿见面,一句“城口也能算是重庆吧”,早已把重庆人的样子,拿捏的相当到位了。

他的不相容,是所有身在异乡人逃不掉的痛——乡愁,那是从心底生长出来的东西,时间越久,越壮大。但回不去的故乡,除了默默说道别,只能努力埋没和遗忘。

人到中年,生命变得越发轻盈,也让这个异乡人有着更多不能为外人道的焦虑。

可以说,陈敬修是整个家里,最孤独的人。

八筒是陈敬修人到中年的一次叛逆,他坚持要“雄起”一次,留下这只狗。

然后,我们就看到,陈敬修的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和孩子气,他抱着八筒亲亲抱抱举高高,一口一个儿子的叫着,还会不停的夸“咱们漂亮着呢”。

邻居见到都要惊讶一句“原来陈教授这么活泼啊!”

陈敬修一家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父亲虽然话不多,但却是妻子和女儿的中心,父亲的心情,往往影响着全家人。

可以说,八筒的到来,给了陈敬修,给了整个家庭一个重新粘合、焕发生机的机会。

03

中国版的《忠犬八公》,狗狗依旧是主角,但在强烈的地域化碰撞下,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

在重庆生活过十年的我,忍不住对电影中的重庆特色表白。

露天麻将、泡菜坛子、凉虾、路边的凉拌小菜、青石板路、过江索道、重庆嬢嬢的红色烫发头(重庆的中老年人,真的很喜欢小卷烫发,红色黄色是最常见的)、夏季湿了半个胸口的T恤、城口的腊肉、蜿蜒的小巷、苏联式建筑的重庆大学教学楼、以及地道的方言……让整座城市的气质,跃然银幕。

而且,有些情节,是只有在重庆,才会发生的。

比如:陈敬修需要坐着索道去上班,重庆地势复杂,但重庆人的智慧和胆识可不小,于是就有了这种极其刺激的过江方式。

李佳珍在灶台边忙着做饭,陈敬修就趁她低头的时候,在小卖铺偷偷把火腿肠喂给八筒,两个这么近的房间,要想互相看到,只有在地势高低不平的山城才会发生,一座大楼从前面看是一层,从后面看是四层,并不稀奇;

陈敬修带八筒在树下埋骨头,可是后来大树就被长江淹了。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重庆全境,重庆部分地区每年都被淹,根本就是家常便饭;

陈敬修去考察的前一晚,李佳珍做了一桌菜,两人吃到实在吃不下,陈敬修就让李佳珍把两块烧白留下,等他三天回来后下面吃。

重庆人喜欢做菜,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喜欢浪费,一桌菜往往是精打细算,上一顿吃了肉,下一顿就用菜底或者汤下面,而重油重辣的菜不容易变味,被老一辈的父母,一放好多天,也是常有的事。

......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总之,《忠犬八公》不是把地方特色融进故事情节,而是用地道的故事情节,顺便带出了浓郁地、充满着烟火气息的地域特色。

八筒的故事,好像从萌芽出来的那一刻,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的。

在这里还特别想提一下陈冲,上海人说一口流利的重庆话,连重庆女人身上那种爱美、表面厉害实则传统的气质,都演绎的特别到位,完全被带入了。

04

电影中,不管是城市,还是陈家人,一直都在经历着变化。

八筒作为陈家的小儿子,是陈敬修最后时光的陪伴者,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重要时刻。

儿子外出工作,女儿结婚嫁人,一家四口的餐桌,最后只剩下夫妻两个人和八筒。

热热闹闹的四口之家,开始越来越安静。

但好在有八筒,他陪陈敬修拍照、看球、兜风,听李佳珍唠叨、炒菜。

陈敬修每天让八筒送回来的报纸,不止是给了八筒一个回家的理由,更让成为夫妻两人会心一笑的小默契——一份报纸,让妻子知道,陈敬修已经去上班了。

直到陈敬修去世,八筒的家,也开始风雨飘摇,最终沦为一只流浪狗。

人懂得慢慢去道别,去释放伤痛,去遗忘,但八筒不懂。

他依然一次次扒开窗户、推开门,跑过青苔绿绿的石阶、氤氲杳杳的江水、跑过大雨滂沱、漫漫长夜和时光匆匆。

一刻都不能遗忘的,注视着索道厅的大门口。

热了下雨了它不动、饿了它不走,有小孩子拿水枪欺负它,它也不在乎。

它在原地等啊等,等到报亭大爷变老、棒棒男回老家开水果店、索道站关停,等到自己也变成了胡渣拉碴的老狗,也还是充满了期待。

如果陈敬修会出现,它一定会像原来一样热情,激动地扑过去抱住他。

陈敬修走了,但八筒的记忆,永远地停留在了时光里。

它在车站等待,继续送报纸“回家”,在路边吹风,甚至看球......除了没有主人,主人生前和它一起做的事,它都记得。

印象很深的一个镜头,挖掘机在夜晚推平了他们曾经的家,八筒站在一块高地上,看着这一切。

它知道家被拆了吗?它当然看到了,但它依然要回去,在破墙烂瓦的碎片中、小熊猫和小铃铛的旁边蜷缩下来。

狗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狗不懂永远,但永远就是它的标尺。而人总是在承诺永远,却没有一件能实现。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习惯了轻易说分手,习惯了“认清当下,看理想擦身而过”,习惯了“爱的少一点”“爱的淡一点”,说一生一世,说白头偕老,已经成了当代年轻人最梦幻的童话故事。

但八筒的爱,让我忍不住去相信,人世间有一种爱可以没有条件,永恒不变,地久天长。

《忠犬八公》是一颗催泪弹,我在影院哭惨了,它是一个关于狗狗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我特别建议你约上心底最珍贵的那个人,去影院狠狠感受一场爱的暴击,让“爱的浓一点”“爱的久一点”这件事,也发生在我们身上吧!

看完文章,记得给个点赞+关注吧!

比心❤感谢!

 2 ) 刻意营造的十年等待是个大败笔

日本原版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抛开文化背景等因素,当时的生活水平,交通通信的便利性,乃至猫狗等动物饲养的理念和方法,都无法和21世纪的中国相比。真实历史中的八公之所以一直在车站徘徊,并非等候主人,而是因为它后来的收养人居住在附近,以及车站有小贩投喂它,当时养狗散养是很常见的。

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仅仅因为女主人随儿子搬到北京,女儿还在重庆本地,“八筒”就流浪在外,十年流连在渡口缆车站守候,孤守在旧家的位置,却从未被家人寻找,不仅不合情理,甚至让人对陈教授的妻子儿女的不负责感到愤怒。

 3 ) 中华田园犬在重庆

明知道会哭,昨晚还是去看了首映,果然在后半段哭得稀里哗啦。倒不是我想找虐,而是,但凡你养过狗,或者喜欢狗,你就会忍不住想去看看这样的故事。

有时候想,我们要的从来不是全新的故事,而是,一个被认真而巧妙地讲述的已有母题——我们所有的顶重要的母题,实际上都是已有的,比如寻找,复仇,爱情,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等等。重要的是如何去讲述它。

忠犬八公,不是什么新鲜剧情。甚至在忠犬八公之前,就有无数义犬的故事在流传,比如19世纪英国爱丁堡的小狗波比的故事——至今那里还有波比的雕像。

讲述狗对主人的忠诚的故事会一再出现,是因为这个母题总会打动人心。于是必然地,它会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去打动一代又一代的人。

这种故事,难的地方在于本土化,即如何把母题妥帖地放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这,大概才是我想要去看这部电影的真正理由。

所以,我去看的第一个原因很简单,就是想看看以主角面目出现的中华田园犬。

因为,在好多年里,中华田园犬这个神州大地最常见的犬种,被普遍认为又土气又难看,城里绝没有人会去养,只有农村里会养一些癞不拉叽的“土狗”看菜地。

而看了这部电影,我深切感受到,当“土狗”营养好、被善待、过得健康又开心,它就会非常神气,也非常好看!当电影里的土狗八筒自由奔跑和游泳的时候,它是多么有生命力啊!只有当它营养不良、瘦骨嶙峋、毛皮上都是脏污和癞痢,它才会变得难看。

再说个题外话。前些年我看了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动物学家说,倘若失去人类照料,大部分宠物狗是活不下来的,尤其是人类特别培育的品种——体型过小、腿过短、脑袋过大、毛过长,等等。专家认为,更容易活下来的是“平均的狗”(average dog),也就是样子更像狗的狗。这些狗终将经过自然的残酷洗礼而成为野外猎食者,它们或许会和狼再次交配,形成新的品种。“当然,它们不会再变得漂亮。”他笑笑说。

从那以后,我就对“平均的狗”抱有更大的好感甚至敬意,因为它们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韧性,保留着自然进化的可能。我们的中华田园犬正是这一类型的狗。我们应该多养这样的狗而不是去选择那些过于精致漂亮的!在影片结束时,银幕上出现“请领养代替购买,救助流浪动物”的讯息,我不由暗暗下决心,如果这辈子我有可能再养一次狗,我就养一条“像狗的狗”,而且尽量去领养。

看电影结束后的字幕,土狗八筒的幼年、成年、老年,一共有五条狗参加拍摄。向这五条狗狗的真实又生动的表演致敬!尤其是幼年八筒,那圆乎乎的身材和嘴角上扬的样子实在太可爱了!谁能不喜欢绒呼呼的小狗崽子啊!简直把人的心都萌化掉了。也怪不得陈教授从一见到它就抱在怀里不肯撒手。

成年的八筒还是很会撒娇。那么大一个狗,还像小狗娃一样趴在教授怀里,真的是很好笑!八筒不肯听话地好好在家待着,非要送教授去索道站,可是它一撒娇,教授就没法子了,结果它就养成了每天去索道站接送他上下班的习惯,家里也只得随它。

有一个细节,八筒不愿意离开故乡,跳车的时候前腿受伤了,用三条腿走路,还发出“呜呜呜”的声音,真的很招人疼。

第二个吸引我的点,是电影的背景放在了21世纪初的重庆。

我自己去过两次重庆。第一次去的那年,《疯狂的石头》火遍全国,索道还是重庆人日常的交通工具。从缆车往下看,这座奇妙的城市,它是逼仄的,陂陀的,却又拥有奇美的壮阔的江景。

电影里陈教授的家就住在江边的山上,走台阶一层一层地上下。我在第二次去重庆时候去过这个地方。走到半山腰,那一片略微平坦的地方,便是陈教授一家的住所。陈冲演的教授老婆李佳珍,开着一家我们童年很熟悉的那种小卖部,成日阶坐在小卖部外面打麻将。她纹了眉毛,染了红头发并且烫成细碎的小卷,穿着花的涤纶衣服,那个年代的漂亮阿姨正是那样打扮的。

——一切的一切,如果你经历过,就会说,这电影的场景设计师是懂生活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地点,八筒被遗弃的原因也讲得很合逻辑。

那时候重庆的城建非常火热,江边老房子大多不保,比如著名的重庆十八梯,当时也都在拆除中。所以电影中陈教授去世后,李佳珍因房子被拆迁,只得去北京投靠儿子,依依不舍地把八筒留给住在重庆的公寓楼的女儿女婿。

可是八筒住不惯憋屈的公寓,而且小夫妻俩上班,它单独一个被留在家里很抑郁。所以除了动不动跑出去,害他们俩一顿好找,它还会在家里大搞破坏。因此两人只得托人把它送去女婿老家乡下,心想到了乡下它就有地方撒欢了。

但是车到索道站附近,八筒挣脱绳子,跳车逃跑了。

从那时起,八筒过上了每天在索道站等陈教授的生活。

你可以说八筒是因为忠义,但何尝不是因为,这里是它的家、是它自在快乐的地方?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出于八筒的自由意志。

它后来的十年过得很苦,但它又何尝不是开心的呢?

何况,它能这样生活是因为它很聪明。它不但能找到栖身之处,能养成新的生活习惯,还靠着它自己的“社交”,被报摊老板和棒棒大哥罩着,有吃有喝。

写到这里又是很想哭。

电影里的重庆味儿好浓郁:小麻将、夫妻肺片、索道、嘉陵江,好听的重庆话。虽然我并不知道正宗重庆话是不是那样的,但是听陈冲讲重庆话真觉得又新鲜又有趣。

陈教授会和李佳珍讲些肉麻话,夸她好看啊,夸她会做菜啊,她就憋着笑意皱着眉头说,“烦死人”。从没想到冯小刚和陈冲会演这样一对中老年夫妻。

——这是我想去看电影的第三个理由,想看看这个不常见的老戏骨搭配。陈冲嘛,大美女,一生拍电影搭配的都是顶级帅哥,尊龙啦,梁朝伟啦!没想到她会和冯小刚搭档,演一对满是市井烟火气息的老夫妻!讲真,岁月确实会拉近人在相貌方面的差距。冯小刚老了以后五官模糊了,像个“重庆老汉”了,就和重庆花样妇女陈冲在一起还挺有火花的。

冯小刚演的主角陈教授,八筒的主人,是一个中式的好丈夫、好父亲。

作为丈夫,他是一个“耙耳朵”,听老婆的话,非常顾家。大概养八筒是这个好丈夫一生唯一一次忤逆老婆吧?他说:“李佳珍,你喜欢打麻将,我说你什么了吗?因为你喜欢。”又指指儿子,“你一天到晚在电脑前,我说你什么了吗?因为你喜欢。”又指指女儿,“你喜欢上那个黄毛男的,我说什么了吗?因为你喜欢。”然后指指自己:“人,活在自己的喜欢里,才叫活着。我喜欢这条狗,我要养下来。”

李佳珍看起来强势,其实到底是尊重丈夫的。她取出丈夫背包上掉了的带子,缝成一个帅气的狗环,套在八筒的脖子上。

他们夫妻之间的爱大多是藏在朴素的家常里。比如陈教授出差前,和李佳珍说:“我们家原来四个人,现在就咱们两个人了,你做这么多菜,怎么吃得下?这菜你就留在冰箱里吧,等我回来下面吃。”

可是他在三峡考察船上,心脏病发作去世了。接下来的镜头,李佳珍煮面,煮了三碗,两碗放辣椒,一碗犹豫了一下,没有放(教授虽在重庆多年还是不太会吃辣),然后把冰箱剩的咸菜扣肉做浇头放上去。她吃起面来,眼泪簌簌而下。

作为父亲,陈教授就是个高语境文化中的含蓄长辈,不怎么会表达。

女儿出嫁的时候,他会在酒席中途独自跑上天台抽烟,问陪在他身边的八筒:“你知道人为什么喜欢放炮仗吗?因为心里头难受,就想弄出响声来。”

但他不会直接去和女儿说:“我爱你,我好舍不得你。”

儿子去北京的时候,晚上他一言不发地牵狗出门,却是冒雨跑去相熟的摊头,买了大份大份重庆人爱吃的卤味给儿子带走。早上他带着八筒去火车站送儿子,因为心脏问题,他停下休息好久,没能出现在站台。

他也不会直接去和儿子说:“我爱你,我舍不得你。我去送你了,可是生病没有赶上。”——对于心理学家所说的“高语境”下长大的人,直抒胸臆太难了,简直算是有沟通障碍,但他的爱是真实的,润物细无声的。

但是,对“小儿子”,也就是小狗八筒,他的爱是直接而浓烈的。八筒对他的爱也是。大概这是因为小动物的单纯天真吧?你没有办法去含蓄地爱一个小动物……你要直接地夸奖它,抱它,抚摸它,给它明确的指令,和它之间的交流要像学龄前儿童那么直接。于是,八筒天天陪着他上下班;他带着八筒出去游泳;八筒找到一块大骨头要埋起来,他帮八筒一起刨坑……这些时光仿佛是驻留在童年一般,把他从社会角色里解脱了,带给他纯粹的爱和陪伴。他这么喜欢八筒,他说过“人要活在自己的喜欢里”,所以你会觉得,他的喜欢是得到了百分百的回报啊,真好。

电影的前半段是八筒和教授一家人的相处,后半段是八筒独自生活在废墟中,每天等待教授回家。

看到后半段,电影院里不再有嘈嘈切切的议论、笑声和嗑瓜子声,只有吸鼻子的声音,和窸窸窣窣的抽出纸巾的声音。

讨厌,即使明知道情节,看到这里,大家还是都受不了……

狗的感情太单纯,太深,太容易被辜负了。让你身而为人,感动之余,也感到惭愧。

看完出了影院,还用掉一张纸巾我才算是停住心里的余波。余话也无需多说,类型片不会吸引所有的观众,但假如你是喜欢这类讲动物的电影,或是,想看看中华田园犬、重庆、冯小刚和陈冲的搭档,我会推荐去看一看,认真的。

 4 ) 狗就是这部电影的营销手段

哭的老火,那是没办法狗狗就是戳我泪点,但是骂是真的想骂,因为主创真的就是不真心。日版美版我都看过,都能非常直观的感受到狗狗才是主角,而我们这边倒好,强调本土化,就把狗当工具了,全片重点都是他们一家人,狗狗故事就是按照八公的故事节点去放就是,真的太差劲,这就暴露出巨大的问题,这一家人夫妻不像夫妻,子女不像子女,不知道多这个儿子意义是什么。导演又想去描写人文情感的东西,加这么多戏,殊不知狗狗才是主角啊!!真的无力吐槽了,看他们宣发就知道,狗就是他们营销的工具罢了

 5 ) 杀我别用小狗刀

认识我的都知道,我养狗,我爱狗。

当隔壁编辑部还在诘问人生存在的意义时,我早就确信了地球没有小狗狗就会爆炸。

我喜欢陈教授第一次见到八筒,就满心欢喜。不同于那些一开始不喜欢狗后来才勉强接纳,我觉得像我这样从一开始就爱狗的人,值得自己的视角。

一车的院长教授,都是耙耳朵。只有陈教授敢和老婆叫板,为了心爱之物雄起一次。

不过,看一看八筒小时候的样子,毛茸茸的奶狗抱在手里怕化了,难怪陈教授迅速沦陷。
想起来我养芒果的时候,也是从小心翼翼到力排众议。芒果小时候刚到家,每天睡在我的大腿上。睡醒了找不到我,就会满屋子哼唧。

后来才半岁,就长到60斤,我一回家就往我大腿上钻,躺在上面撒泼打滚。直到她发现我的腿再也撑不住她了,就再也不这样撒娇了。

狗长得太快了,一岁两岁就成熟了,十来岁就已经老了。一个人一辈子几十年,一只狗又有几个十年?

《忠犬八公》的故事太经典,所有人都知道结局。

八筒在站台,等了教授十年。每一天,都期待那个熟悉的主人,带自己回家。

傻孩子,人都没了,家都拆了,风铃已经落地,公仔早已积灰。正如打麻将比的不是输赢,而是谁命长。江边的埋骨之地已被蓄水涨潮淹没,过去带我游泳的那个人再也不会回来。
陈教授对妻子说,儿女长大离家而去,这家里离了谁也离不开你。

但我怎么觉得,这家里最离不开的,反而是八筒。

八筒让陈教授这个从北京“入赘”重庆的外地人,找到了归属。

八筒牵起夫妻的感情,当妻子给他擦头时,他亦在给八筒擦毛。

当父子闷不沟通的感情将成终身遗憾之时,是八筒传递了家人的告别。

是八筒,串起了烟火气中的温情片段。
当所有人都离开家,任由它风吹雨打残破不堪物是人非的时候,是八筒依旧守着老城,还在苦苦等着一个人。

人害怕狗太忠诚,希望他可以自求生路好好活,不要像傻瓜一样等已经死去的人。人又害怕狗不忠诚,养了白养,不懂报答和陪伴。人类总是这么复杂。忠诚长情的狗,衬得来来去去熙熙攘攘的人们,在时代的变迁下手足无措。

凉虾,风铃,长江,风车,索道,缆车,狗不理解人的世界,他只会一天天的叼回报纸,这是他每天的生活,是主人的任务,是充实而快乐的,无法磨灭的回忆。此时我已经不敢再看,因为我知道结局会让我泣不成声。

但每个爱狗的观众,应该都能看出这部电影是真正喜欢狗的人才能创作出来的视角。这样视角下的结局,才能承载观众的情感。所以堆成山的报纸下,八筒终于和教授团圆,他们坐着长江缆车,一起去了天堂,永远不会再分开,这是最幸福最善意的幻想。
(顺便一提:饰演八筒的狗叫大黄,原本是流浪狗,被收养后进入演艺圈,已经是10年的老演员啦,是资深的狗明星。这部中国版《忠犬八公》是他退休前最后一部电影。)

我每天都会在微博和b站看各种各样的小狗视频,百看不厌。和芒果在一起,也每天都有玩游戏。网上都说,人只活几个瞬间。我觉得,养狗的朋友,可能会多出几个瞬间。因为狗用一生,都在等待能和你快乐的玩耍。

同时,这部电影的本土化改编非常成功,不仅一点也没生硬的痕迹,甚至还具有野心的加入了原创元素。关于重庆的发展和变迁,以及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家人的聚散离合,都是电影的主线。

对于这样的我,这部《忠犬八公》威力太大,余波未平。只能说,无论你是否喜欢狗狗,千万不能错过。

电影院,《忠犬八公》正在上演。

 6 ) 人狗情未了

萝贝贝在写时下流行的“姐狗恋”模式时提出,高质量的“姐狗剧”,需要“姐姐”这个角色先成立,才能进一步讨论这份情感关系的质量。过往的很多不如意的作品,总是在“年下弟弟”这个位置上努力,其实完全错了方向。

在看《忠犬八公》的时候,我想,在这种“人狗温情戏”里,这个逻辑一样成立。太多所谓“宠物电影”,主要核心在表现人的“宠”,或者人给予了动物多大的“恩”。这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归根结底并不是真的爱动物,而是更爱那个喜欢动物的人类自身,因此一旦过火,便显得油腻,最后依旧落入人类中心主义。

但《忠犬八公》这个故事,温情脉脉,没设置什么山崩地裂的灾难冲突,没有把狗狗放在极端处境去做非分要求。仔细看片头的话,你会注意,在所有人类演员名字出现前,狗狗演员们的名字先出现了,就是这样一份尊重,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在暖融融的调子里,它像一首散文诗,柔情地讲完了狗狗八筒一生的故事。

片子的取景地选在重庆,刚开始我是有点害怕观感“疲劳”的。都知道重庆这个城市很有电影质感,所以近年来已经有太多太多电影在这里取景了。《忠犬八公》也选择了这样的一个城市来展开故事,如果要把故事讲好,那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需要凸显的。不然为什么不选择北上广呢?

好在这部影片确实是用对了重庆,用好了重庆,充满了烟火气。

最感动我的一幕是,在狗狗八筒小时候,冯小刚饰演的陈教授,曾经“警告”过调皮的八筒:要是在家里不听话,妈妈有可能把你从阁楼的窗户里丢出去哦。但在八筒成年之后,在这家人有急事发生,需要它奔赴的时候,它却恰恰是从这个小窗户飞身出去,跑向主人身边。

都说重庆这种山城的地势,让人闹不清哪里是一楼哪里是二楼,所以其实八筒飞身而出也有路面承接,并不会真的“摔”伤,但狗狗并不一定有人的这种空间概念,对八筒来说,那次“另辟蹊径”,就是在为主人勇敢一次,镜头伴随它的跑动快速向前,狗狗那种认定了一个方向或目的地,便不畏山城崎岖路的冲劲儿,瞬间就让人鼻酸。

片子里有非常多这样细小的伏笔与呼应。

八筒小的时候,陈教授背着“悍妻”,偷偷给它喂火腿肠,从此,吃火腿肠好像就成了“狗爸爸”和“狗儿子”之间的默契。陈教授甚至在女儿的婚礼上,衬衫胸口别着红花的那个口袋里,都始终摆着一根火腿肠,随时随地就可以给八筒一个爱的小奖赏。而后来,当变故发生,八筒依旧风雨无悔地守望主人时,与它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一位“棒棒”,也给它买了一根香肠,一口口喂给它吃。一根简单的肉肠,人们对这只狗狗的喜爱、尊敬与善意被延续了下去。八筒的忠诚,与影片里每个人对它的爱密不可分,是双向流动的守望,才成就了人与狗的一段段奇缘。

也喜欢片里陈冲老师饰演的李佳珍,这位“重庆泼辣婆娘”,从一开始的“悍妻”到最后见证八筒全部的“狗生”。她对这个角色历经十几年变迁的层次把握,精准而细腻。无论是生活流的老夫老妻拌嘴,还是需要情感集中爆发的吃着汤面的哭戏,抑或者送走八筒那一刹那,远景里都看得出演技的欲言又止百感交集,她都可以把人物的情感细节传达到观众心底。如果说一个始终喜欢狗的人来看这个片子是顺理成章,那陈冲老师这种从抵触到深情的展开,可能又可以吸引一部分狗狗的“路人粉”,来体验“路人”转“真爱”是什么感觉。

我没看过其他版本,也无从比较哪国的狗狗更感人,不过我想,各国纷纷拍摄同一主题电影的底层原因,肯定在于这个故事本身就比较动人,从这个层面讲,我觉得这次本土化的尝试是成功的。全片放完的时候,可以看到伴随着字幕出现的幕后花絮,主创团队几乎每个人在片场都深度亲昵地和所有的狗狗演员互动交流。可以“剧透”一下:片子里饰演八筒的“大黄”,本身有从影十年的经验,是资深的狗狗明星,但这部电影,也是它的息影之作。它和片中的角色一样,与自己热爱的生活,喜欢的人类共同创作了一段段佳话,是时候休息了。

是生命影响了生命,爱创造了爱。我很喜欢影片放映过程里,大家默契地共同欢笑和啜泣,这些默契让陌生的人们知道缘何大家坐在一个影厅。这,也是狗狗把我们连接起来的意义。

 短评

0326点映看完。卧槽最后堆积如山的报纸这一下差点要哭死,小狗能有几个十年啊卧槽!

6分钟前
  • Black.Z
  • 还行

我之前太小瞧这片子了,看过之后,完全超出预期。原作就是个哭成狗的电影,这一版导演把人和狗的关系,放置进了人与时代的关系之中。它讲的是三峡移民,也是时代弃民,是投身三峡工程最终客死他乡的老炮儿教授,是生计无着的棒棒儿,是迅速破败的报亭,是成了观光景点的过江索道,也是被不断上涨的水位吞没的房子、街道…这个片子把一件小事拍大了,把一条小狗的等待拍成了时间本身。它就一直等在过江索道的门口,等着一种永远逝去的生活方式的归来。当然,它不可能等到了。堆积如山的报纸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些日子已无人再愿拾起,再肯阅读,遗忘就是一切苦难的归宿。

8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虽然看过原版,但这版依旧感动了我!

9分钟前
  • zlsmm
  • 推荐

冯小刚+陈冲的组合很靠谱,没让我失望,很喜欢属于我们的忠犬!

13分钟前
  • 出云
  • 推荐

美版忠犬八公的故事是影史中的经典,中国版“八筒”的故事依旧让人感动,讲好了中国故事。影片的本土化处理很优秀,展现了重庆的风土人情以及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14分钟前
  • 坤霖
  • 推荐

如果大卖,狗记首功,请善待参演的这些狗狗们。

17分钟前
  • 申报记者何书桓
  • 还行

三个版本中,中国版的时长最长,情绪最多层;但难得地不因此而感到臃肿,或是泛滥,值得肯定。感觉在地化的改编后,强调了这个故事中的“陪伴”意义而非对“宿命”的讨论,尽管直接找一个中华田园犬的真实故事来做材料效果会更好(相信这个事情并不难吧)。女主人的着墨相对多了不少,还有一对儿女各自与这个家的断掉与联系或是“《背影》戏”,都算值得肯定的点缀;算上库区移民背景以及长江索道写尽的沧海桑田,更可能是对川渝观众极为实用的情绪大杀器。一个很温暖也绝不出错的故事,尽管它可以去到更独特的位置。

1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这样的煽情题材,又有珠玉在先,放在平庸的导演手里,一定会极尽所能处理地声泪俱下、情绪激涌,但导演拍的很克制,反而更加感人。

22分钟前
  • 日以作夜
  • 推荐

别的评价先不做,就本土化这块真的没话说。

27分钟前
  • Android99
  • 推荐

两星都是给狗狗的,整个片子非常矫揉造作,看到冯裤子那故作文雅的样儿真想踹他

28分钟前
  • 史矛革
  • 较差

报上日期每日更换,索道运作日复一日。树下骨头早已淹没,凉虾沁脾炎炎夏日。麻将赢了,球也进了。风铃落地,家却没了。时代洪流促使城市变迁,怀旧情脉回望故人归来。

32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他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那座近在咫尺的缆车。

35分钟前
  • Seki.
  • 推荐

本地化做的很好的改编片,土狗好可爱哦🥺没想到狗狗演员有十来只!有一只狗狗最后拍完退休了,祝它生活幸福。

40分钟前
  • 弦镜
  • 推荐

前半段是翻拍欧美,教授去世以后才是国人养狗实录吧,房东不让养就不管了?不会换个房子租吗? 拆家就送人不要了,最后当了十年流浪狗……所以这电影真不催泪,作为真正养🐶的人,越看越觉得讽刺……

45分钟前
  • 纷然-刘程
  • 还行

还算比较接地气的翻拍吧,演员演技都挺好的,狗狗也很可爱,但愣是没看哭。影片节奏有点成问题,花了太多篇幅去铺家庭关系,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又很有限。比较好的地方其实是在讲一个时代的逝去,借狗的忠心专情来对比人情的淡漠,儿女离家,老屋拆迁,物非人也非,但最后这一点又没太深入,还是浮于比较表面的煽情上,有点可惜。

5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为什么要超越原版,而不是与原版并立于世界电影之林?我觉得中国版做到了。

53分钟前
  • 彼得堡人
  • 力荐

“爸给你们拍了好多照片。”“就是没有人给他照。”自你走后,我四处寻找你留下的踪影,并用余生的等待回报你最初的善意。

55分钟前
  • 磕学家🥺
  • 力荐

这个世界没有小狗就是不行!!狗狗就是最棒的!!

58分钟前
  • 高婧璇
  • 推荐

骚凹瑞,不知道怎么选的演员,冯小刚看起来像会吃狗肉的~

1小时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较差

翻拍自日本同名电影《忠犬八公》,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山城重庆,配合着重庆特有的地形地貌,改编的很本土化,很生活化,想坐一次长江索道缆车看江景。一条狗,十余年,从收养它开始,到回归它曾经幸福的生长地结束,剧情简单,但感人至深。八筒虽不会说话,但对陈教授的忠义,让人泪目。重庆人自然的生活状态舒适安逸也贯穿始终,有着温馨的人间烟火。一人一狗的双向奔赴,你养我长大,我用一生来等待你的归来。短短两年的快乐,狗狗用一生去怀念。想起那句话,“我们的世界可以有很多人,可狗狗的世界只有我们”。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1小时前
  • 夏了個夏天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