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黑眼圈第二日,法国导演勒孔特作品《易尔先生》。 总得来说该片类型片特征还是很明显的,简言之就是法(四声)国化的希区柯克,有几段很像《后窗》,用光啊调度啊基本一样。色调方面,对比色运用很多,感觉又特别铅黄。尤其是配乐非常魔性,一个主题多次重复既优雅又蛰人耳朵。配乐有两个路数,一种是符合主题得让人感受不到配乐的存在,一种是当工具用,强烈的让人记住配乐而忘记了具体情节,本片明显属于后者。 服化道具布景方面可谓本片亮点,怎么人家法(四声)国人男人女人衣服穿出来就那么优雅,家什摆设瓶瓶罐罐就那么讲究。就连发型地中海,性格老变态(没有歧视意义,只是相对常态而言的变态)的人看着都不让人那么恶心。 两位主演的表演也很出色,米歇尔•布朗把这么一个招人厌的角色演的那么优雅深情,博内尔的表演也是把“闷骚式的浪”和PUA技法展示的非常透彻。 都说法(四声)国是浪漫之国,巴黎是浪漫之都,看来人浪,事儿慢就是法式浪漫的核心要义。 能把“小娘子情陷蛛罗网,老变态难逃PUA”这种章回体小说题目的故事,讲成了《易尔先生》现在的样子。 我只能说—— 法式的,太法式的啦。
失落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很多情况下都会发生,寄托希望的事情最终没有朝着自己所期待的走向,付出努力最终收获的并不是等同的回报,相信的下场却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叛等等。这些情况下,失落会产生,然而这些情况下,产生的并不仅仅都是失落。绝望总是在付出了希望之后,之前没有人认为会绝望的时候,事后就会更加绝望。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就是这样一个痛彻心扉的故事。《易尔先生》讲述的是一个独居者的故事,裁缝易尔先生是一个性格怪异的人,当然,这种怪异是被所有人定义出来的,在他所居住的楼宇内,几乎所有的居民都感觉到他很怪异,平日里不与别人交流,更多的时候是自己闭门不出。没有人知道易尔先生的喜好,更没有人知道这个怪异的人究竟在他的身后隐藏着什么。易尔先生对于这些外界的议论从来不去关心,直到自己的楼宇内发生了一起命案。
年轻的女子被杀,众人的怀疑的目光全部集中在了易尔先生的身上。警察调查,邻居怀疑,但这些都没有影响易尔先生的生活,他依旧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然而这一次,当易尔先生跟往常一样去观察人群的时候,意外出现了。
由于易尔先生的偷窥被发现,他顿时陷入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易尔先生偷窥的对象是对面楼宇内的一个年轻女子,他并没有因为被抓包而受到惩罚,反而是因为事情的败露而受到了被偷窥者的关注。易尔先生的生活起了涟漪,这同时也是他陷入到深深的失落的开始。
《易尔先生》旨在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生活的意义。全片根据男主人公易尔与女主人公爱丽丝的情感展开,同时夹杂着警探对于一起刑事案件的判断。这一个单薄却不单调的故事给予了观众一种启示,我们所看到的并非都是真相,真正的真相总是会被一点点蒙蔽,而那些不经意之间展露出来的善意,很可能带着某种代价。
易尔先生很奇怪吗?当然不,如果站在1989年的大环境下去看待易尔,他确实是一个奇怪的人,但如果站在当今时代去看待易尔,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易尔”吗?站在集体的态度或者是视角去看待个体,那么个体自然是奇怪的,而站在个体的视角去看待集体,也会得出来相一致的结论,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很显然,我们追求的是一致性。
不论整体还是个体,我们总是愿意站在普遍的价值观后面去对于任何相悖的价值观进行判断。警察之所以认为易尔先生具有很大的嫌疑,究其原因很简单,易尔先生不合群,他与自己居住的小区的居民们没有任何的交流,易尔先生的不合群直接让自己成为了第一嫌疑人,即使易尔先生本身并不是真凶。
信任究竟是依靠着什么样的方式合成?当我们在谈论信任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或许是一种社会关系,或许是一种表面上的真相,但真正的真相是什么?有人关心吗?好像没有。没有人愿意听易尔先生讲述自己的故事,就如同没有人发现在冷冰冰的邻里关系之外,易尔先生的保龄球技术可谓是非凡。但这些并不被人注意,人们注意的往往是易尔先生的不好的一面,当然这一面的基础就是不合群。
而爱丽丝给予易尔先生的是什么?不过是一种虚假的关爱,这种关爱是易尔先生或缺的,同时也是他所追求的,他并非不知道爱丽丝对于自己的这种关爱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自然会忽略爱丽丝在发现易尔先生偷窥之后的反应。正常人如果仅仅是恐惧的话,那么不会做出来这样的反应。爱丽丝第一次接触易尔先生并不是一种正常的交流而是一种勾引,这显然有悖常理,但是观众们并不会这样去想,因为观众们代入的是旁观者的视角而不是易尔先生的视角。
这就是先入为主的原因,爱丽丝给予易尔先生一种关爱,这种关爱是易尔先生所或缺的,但同时也是他迫切想要得到的,因此,易尔先生并不介意饮鸠止渴。事实证明,爱丽丝对于易尔先生的行为也印证了他的判断。最终易尔先生郁郁而终。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故事的主人公并没有认为悲伤可以掩盖一些真相,我们可能在最后时刻会跟警探一样认为易尔先生是悲哀的,但却没有人认为这种悲哀是跟自己有关。这就如同我们自己作为旁观者的视角是一样的。易尔先生来来往往,但旁观者并不会认为自己负有任何的责任,因此,当他说出来那句,我不恨你,我只是有一种心如死灰的悲伤的时候,这个故事就更加的背上了。
……
你好,再见
最后寄给警察那封信,感觉就像国内犯罪片结尾时那行字幕一样。也许可以给善良的人些许安慰,却削弱了电影的力量。放现在,肯定一黑到底。
天啦! 看到后面我接受了之前的蹊跷。阴惨月光,间或闪电,长相寡薄的女人俨然死神样的人物。这是与社会隔绝的老男人的个人悲剧。他两次跌落的姿势都一样。故事整体还是太雕琢了一点。
黑眼圈电影节第二部 易尔先生,不知道法国电影有多少受了希区柯克的影响。这部概莫能外。法国的悬疑电影经常喜欢和不伦爱情的故事相结合。如果说希区柯克的悬疑片最后的结尾渐渐明朗。那么法式的悬疑片往往最后一块谜团。这种谜团不是事件的而是人物的。甚至每次我都有想看这个ip后续剧情的愿望。勒孔特,戴普勒尚,还有夏布罗尔。都是法式拥有悬疑元素的高手。而桑德里娜 博内特则是专门演坏女孩的专业户。 感叹法国导演可以把男人拍的优雅,把女人拍的放浪不羁。 但是易尔先生在女主那里属于可以优先放弃的。他可能属于下午茶。让她的生活充满趣味又不顾此失彼。法国的浪漫千千种,总有一款适合你。可能我们只能有几种爱情关系。法国人却拥有几十种。
80分鐘之內愛上一個禿頭男人.
其实勒孔特的镜头sensual的很是有些刻意的,不过我还是爱
勉强两分。看睡着了。四个角色的心理剧。不太典型的勒孔特。原著小说年头比较久了,是早期的“男人为了所爱的有罪愆的女人奉献生命”的故事。几乎通篇用焦黄色滤镜,轻情节而重心理,有角色大段的文学化独白,有无声的默默观察女人的画面,勒孔特的电影,不管形式如何,一般角色都是充满激情的,比如这部里,孤僻男人痴恋自己偷窥对象,最后坠楼过程中还看着她,说起来也是痴到一定程度了,但电影所有环节(再加上男主面无表情的演技,其实博内尔除了恨嫁之外也就是个纸片人角色)都透出一股形式化的矫揉造作。剧情的前半段,按理说是应该暧昧处理男主形象,让他和博内尔的接触充满威胁感,然而有一点线索就跳出来质问男主的蠢侦探,和全片低调的心理剧形式,基本就没制造什么悬念。男女主之间那几个摸衣服、凝视的简单镜头也构建不出什么复杂的情感关系
全片最大的悲伤时刻或许不是易尔先生从屋檐上跌落,而是警察读的那封信所揭示的内容,他曾以为自己抓住了幸福。
有一个关于凝视的同心圆,Hire先生承担公共空间里观望困兽voyeurism,他自身作为male gaze的主体,施予Alice剥去情色外壳的注视,也许爱是唯一无需审判的事。
老男人爱上年轻姑娘,没有好下场
拍摄挺好,故事不喜欢。
孤僻的人总是轻易被怀疑啊。
7.1 风格很稳,摄影不错,男主既变态又优雅,配乐也搞得牛哄哄的,外壳华丽,但毫无余味。
Sandrine Bonnaire拍的好看。成片质量不错
有关偷窥的电影有很多,但片中男主人公的偷窥,后来酿成了一场爱的终极冒险,使得这部电影充满着残酷的诗意,以及朦胧美的伤感色彩,尽管这绵绵的爱意本身就带有不可张扬的病态。
结尾很是奇怪,易尔先生被出卖后没必要逃跑寻死啊,因为他之前已经给警探寄出了信件,可以自证清白。若是因为被女人出卖而寻死,也说不过去,像他这样的冷静之人,怎么会如此冲动呢?
还以为男主会主动顶罪
易尔先生家的装修挺漂亮的呀。有点复古。家具都是我喜欢的。剧情过于诡异可怕,我有点怕。
闷骚,令人动容的闷骚。
睇導演Patrice Leconte嘅電影會上癮。一個年輕女孩無故被謀殺引起附近居民的恐懼,神秘兼孤獨隱居嘅裁縫Hire先生(諧音Hide)被指為首要嫌疑人,佢孤獨嘅生活方式和古怪嘅行為引起了當地居民嘅懷疑。夜幕降臨時Hire先生會站在視窗窺視對面樓層的鄰居Alice的生活。當一晚雷電之夜Alice無意中發現Hire先生窺視她時,她意外地去拜訪了他,他向Alice透露他愛上了她。此外,還說了他目睹了其男友殺死了那個女孩,但Hire先生為了保護Alice並沒有向員警道出實情。他提出一個保全Alice嘅萬全之策--私奔到瑞士,誰知在最後臨門的一刹那,Alice調轉槍頭嫁禍並舉報Hire先生令其入獄。導演Patrice Leconte拿捏住堅實和完美的節奏,一步步地把故事帶出,配上Michel Blanc和Sandrine Bonnaire細膩而精湛的演技,不知怎麼地就像餘燼遇上陰風一樣複燃。
孤独又浪漫的暗恋心事。我猜到了结局,但仍止不住暴风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