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日本的战略重心从中国转变为美国。翌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并呼吁世界各国对日本实施贸易制裁。12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中华民国政府对德意宣战布告》发表,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向德、意、日宣战。真是搞笑战争打了四年才开始宣战。
(一)日本就好像一个拿出性命赌博的赌徒一样,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你越想赢就越有可能输的一塌糊涂。日本就是在自己的举国战争中葬送了从明治维新时代开始的一切成就。战争开始就停不下来了。
(二)历史没有如果,就算日本把珍珠港的油库炸了,德国没有在敦刻尔克放走英国士兵也依然改变不了失败的结局。战争双方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根本不是一两次战役能够弥补的。个人只是时代大势的组成部分罢了,可以影响历史的局部但改变不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日本只能取得战役性的胜利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珍珠港战役日本已经尽力了,不管怎说日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途岛战役,实力上的差距不是主观上的精神能弥补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技巧都是多余的。先发制人可以占据主动权,但也可能陷入被动。如果你停滞不前的话就马上会被后来者所超过。
2022年9月3日19:43:59
据说是关于偷袭珍珠港最好的电影,在2010年就标记了想看,今天(都2015年了)才在Amazon Prime上看了。的确很赞,推荐给所有喜欢战争片的人!背景交代的很清楚,大战在前的紧张和兴奋的气氛也渲染得足够强烈。看着美国人一次次无视截获的情报和雷达,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这帮人怎么会这么笨呢! 尤其是偷袭当天早上7点多雷达站的小哥汇报说有一大波飞机成阵列奔来的时候,信息中心竟然会想当然地认为是他们自己的B17飞机!这个最起码的敬业精神不该是确认下到底是不是自己的飞机吗?! 我们对日本海军空袭珍珠港向来说成是“偷袭”,事实也确实如此。但看了电影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不是他们的本意。虽然日军非常狡猾,打着如意算盘“攻其不备”,但他们还是打算恪守文明国家的约定----不可以不宣而战。他们计划着刚好在袭击前半小时华盛顿应该会收到宣战书,谁知道袭击发生将近一个小时之后白宫才看到! 记得高晓松在《晓说》里面说二战的时候讲到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战略部署。这个电影开始的一段也反映了这个。而且,即使在海军内部也是有不同声音的。有人在战前就很清楚,一旦跟美国开战,日本就会一步步走向战败。但是当时人们疯狂劲儿都已经把他们的头脑冲昏了,只为一时的输赢,谁还顾得战略思考呢。正所谓“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拿破仑有没有说过这句话,有待考证
中国是不是一头沉睡的雄狮,醒来世界有没有震动,现在看,好像的确世界都听到了中国声音
70多年前,另一头雄狮,也从沉睡中醒来
不同的是,它是被“唤醒”的,醒来后
整个世界都变了
这就是美利坚,这就是珍珠港,这就是“虎虎虎”
虎虎虎是Tora Tora Tora的译音,日军约定,一旦攻击珍珠港成功,报捷电报的译音就是Tora Tora Tora
电影围绕着日本和美国军政两条线展开
日本方面,武官杀气腾腾,志在必得;文官唯唯诺诺,瞻前顾后;山本为代表的理智派军人,则心怀侥幸,惴惴不安。总的机体运转是互相牵制但军国主义占绝对上风
美国方面,珍珠港太平洋舰队掌握着可靠的信息,但舰队上层莫名地轻视;华盛顿和军方隐隐约约地透出“放日本人打”的阴谋论色彩,但一大堆系统性的官僚机构运转失误和混乱则又把事件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美国行政的官僚主义,各种无语甚至荒谬的错误让人觉得官僚机构真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民主国家也不过如此
当然,官僚主义本身就是科层公务员体制的必然副作用,简洁高效与层级规范天然就是矛盾的,这个不表
最酷炫写实的场景当然就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政治博弈和军事准备铺垫后,几十分钟的空袭实景表现
70年代的电影是诚实的,没有电脑特效,只能搭模型
但一艘艘战列舰、航母劈波斩浪,一架架零式、陆航翻转腾飞,让人毫不怀疑
这就是70多年前的真实写照
片尾,山本对沉睡的巨人觉醒的哀叹,为虎虎虎的战术胜利,宣告了战略上的葬礼。
“繁文缛节”延误下战书,本想决斗却早已“强奸”对方近一小时。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啊。
看看美国人对战争对手山本五十六的尊重,会明白把敌人拍得越弱智越是自身低级的体现
老爸二战迷。感觉这部虽然年代久了点但比偷袭珍珠港好看。
整部影片的优秀在于真实,时间上对应史实严丝合缝,每一处环节赢在什么地方,输在什么地方,一目了然。美国人一开始不把各种预示与警告当回事,活该哐哐挨揍;日本人则是赌一把开大赢麻了,但见好就收这一步究竟是对是错,历史也给出答案了。老爷大哥(田村高广)还是好帅啊!
人类到目前为止最优秀的战争电影之一,战争就是战争,别没事吃喝玩乐搞对象
终于在虎年观看了《虎!虎!虎!》。—— 如果从娱乐观影的角度来看,2001年的《珍珠港》显然更受欢迎;如果要了解「偷袭珍珠港」相关历史的话,那我个人更推荐这部1970年的《虎!虎!虎!》。
“即使黑泽明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天才导演,对于本片他也属于错选。这不是他的类型,他从没拍过类似的题材,也不符合他的风格。我觉得他既指导的不舒服,更不习惯有人在旁边指手画脚。他总是全盘掌控,没人敢在预算拍摄计划或是其他方面教黑泽明怎样去做。但当时扎努克等制片人就站在他背后。”——弗莱彻
1970年能拍出这样的战争场面,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且是据史实主线拍摄。而2001年的那部《珍珠港》是以爱情为主线,总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虽然他的画面要比70年的好,但毕竟年代不同,技术不在一个层次上。
才两小时就分为了上下篇,可见编剧导演也熟知这不是一部会紧扣心弦的动作大片。上篇几乎全文戏若不对历史稍有兴趣是很难坚持到全片结束的,战前对两军情绪的精确把握是亮点也是弱点;下篇则是偷袭高潮,密集的动作戏也很难缓解上篇所带来的疲乏感,毕竟70年代电影语言,当半部纪录片看可能稍微好受点
虎年新春重溫了這部老片 當年的大片如今看來頗有一分樸實的華美 把主角交還戰爭本身 看看這朝日下的零式戰鬥機 十分震撼哪
蓄势待发,一击而中。2个小时的稳重,半小时的爆发。确实,MB的珍珠港无法与之相比。ps,八一下美军最后上飞机的那两位,小Ben和乔什么嘿嘿~~~
全景平铺式还原战争历史。好处是从大而全角度还原各方真实事件过程,有别于近些年来的个人视角切入的方式。从突袭前,日方认真备战、甚至还做了演习;美方有无数次预警,甚至到突袭前都有很多次机会认真迎战,可偏偏是一连串意外巧合,主要是心态放松导致的一次失误。最骚的是那句「七点我下班了」,就完全没有进入备战状态。从战役上看,日本比预料的赢得还容易,而山本五十六早就清醒看到一年后的逆转;在美国这边,各种军备准备其实早已充分,缺少的只是心态准备。电影最后的基调也是如此,两方似乎都是阴差阳错因为通讯问题共同促成,但战役的胜利方却弄醒了可怕的敌人。
近乎纪录片般的高水准,这种严谨的态度以及全面的角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反而很难再重现了。日美合拍造成的迥异风格是一大特色,就我而言更喜欢日本那部分,山雨欲来的压迫感极强,美国这边总觉得部分群演不太入戏,淡然得过了头,甚至带出几分黑色幽默的味道来,所以犹豫再三扣掉一星。
总有那么些危机嗅觉敏锐的,却总被个别环节掉链子的全盘拖累。真正可怕的,不是对手的虎!虎!虎!,而是队友里的猪!猪!猪!
力所能及的还原与不太出色的编导。看着就想,要是当初真由黑泽明和David Lean连手搞这片子会是怎么样啊。
日美合拍战争大片。从日美双方角度,如演绎纪录片般严肃地展现珍珠港事件始末。没有英雄美人的狗血剧情,只有丰富的历史群戏与物理轰炸特效大场面,实现视觉与心灵的震撼,以及电影戏剧性与历史真实性的完美统一。了解幕后制片经历后更是感慨唏嘘。成片保留了大部分黑泽明版剧本的框架内容。但可惜黑泽拍摄部分的胶片已全部遗失,成为遗憾
影片前两个小时对历史迷来说绝对过瘾,虽然要讲的太多导致每个场景都很短、人物对话也笼统简略,可就凭完全符合史实这点已令人满足。军事场面受时代技术水平所限,剧组已在力所能及内做到最好,尤其体现在AT-6……不,九七舰攻从赤城号起飞及飞赴珍珠港的编队阵型上。比较可惜的是轰炸完后收尾太仓促。
狠片!花了三个晚上终于看完!真正的战争巨著!
写实性远大于艺术性,最精彩的是对山本五十六的刻画。他的哈佛背景已预言奇袭会唤醒“沉睡的巨人”,但他的军人血脉却无法放弃主动进攻所带来的战略优势。这是属于战争的永恒悲戚,正如山本所念的明治天皇御制诗:苍苍四海,莫非同胞;茫茫人间,相争何为?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没有夸张,只有刻画。。那个后战争时期的经典战争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