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见,我听见河的声音,那是千百万种声音的汇聚,是坚不可摧,是永恒。赫尔曼黑塞的人道主义似乎更适合他。
现实世界对他来说是“痛”,但他不会这么看。当女明星留下签名照时,他也许真的感受到爱,但他知道,他不是罗密欧,并且永远不会是,他知道这温柔不过是文明的“副作用”。他难道看不出那些访客的眼神吗?我相信与他在马戏团时人们对他的眼神是一模一样,只不过套上了文明的面具,他还是“动物”。
电影明示,他不是低能儿,他有良好的修养甚至对文艺有敏感性,这反而使他悲剧的人生雪上加霜,做没有灵魂的囚犯也许不那么痛苦,但他的灵魂却被永远囚禁在他自己的身体,或者说被囚禁于这个社会,被囚禁于社会心理。人们永远理解不了他,他的灵魂与千千万万个同样卑微的灵魂有巨大的疏离,就像电影中给了男警卫的皮鞋一个镜头,皮鞋前是金属的,既暗示了警卫对他的暴力,也像这个社会对他的态度一样,人们对恐惧的事总是缺乏耐心,他以为他可以被当成人,可他最后发现,辛苦追求的不过是“糖纸”,而包裹着的,是腐烂的“糖心”。
但影片却正是借此才使约翰的形象光辉灿烂,他几乎是承受了最悲惨的苦难,但他知道他是“human being ”并永远坚信着,这是他最伟大的地方,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他永远把母亲的照片放在床头,这是他与世界的真正的连接,是真情的连接;他会为他真正的朋友——医生而祈祷;他是“上帝的弃子”,但他却为他心中的“上帝”建起一座教堂。这是生活,是统一,是协调,是不可摧毁!此刻他真正做到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一切又都化入南柯,只留下空空如也的皮囊让这荒谬的世界去尽情“观赏”。
躺下吧,不必醒来,星空依旧,河水仍在流,一切都不会消释,因为生命“永恒”。
“Nothing will die”
他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的善恶。
虽然拥有着最高贵的灵魂最绅士的风度但因为身体的畸形遭到世上最大的恶意。
经历了这么痛苦的生活却依旧乐观善良。他慢慢敞开心扉努力让自己融入进去。John Merrick去医生家做客给夫人看母亲照片那一刻,他是多么渴望母亲看到他如今交到善良充满爱的朋友,可又怕自己“丑陋”外貌让母亲失望。那种自卑又热切想分享的感受真是让人揪心。
他本可以拥有更美丽的人生却被囚禁在“铁笼”里。林奇的镜头反映了重工业时代的压抑恐怖,好似隔着屏幕闻到了浓浓的废水垃圾味让人生理不适。几次转场都很有特点,锅炉房工人出场尤为明显。
电影里的两位角色落泪:医生初次见到约翰被他外貌惊讶留下的泪还有John Merrick被美丽剧院女演员亲吻后留下的泪都是那么恰到好处,不得不被演员们演技所折服。
当John Merrick收到医生送给他精致的梳妆礼盒时,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平等对待了,自己成为了“真正的人”。他用那只完美修长的左手摆弄着,一切放佛和健全的人没什么两样,轻松又愉快的氛围让John Merrick也享受到了最佳的“礼物”——平等。
最虐心的还是John 又一次被人们当作“玩偶”戏弄,那段背景音乐是马戏团的曲,前面所有的一切又好像前功尽弃回到了最初。他又一次被拉到马戏团继续表演,这次他被其他善良的“畸形人”拯救了。“谁比我们更需要好运呢”他带着同伴们的祝福和希望回去。可当他被当作猎奇对象逼迫到厕所呐喊“I ham a human being”时是多么绝望无助。
善良又高贵的John Merrick,你比任何人都值得被尊重,你是一个正常的人。
大卫林奇好好讲事情的时候我哭了,一直没敢看
来自林大奇毛骨悚然的人道主义关怀
他的唯一不幸就是他的确是个人
1.角色原型同林奇处女作[橡皮头]畸形儿有关,影史则上承[畸形人][野孩子][卡斯帕尔豪泽之谜]。2.虽稍显温情和主流,剪辑和氛围营造实而仍透射出林奇的风格,片头梦魇、剧院里象人主观视角中的表演叠影很赞。3.对畸形社会与虚伪人性的反讽中,化妆盒一段最妙。4.搭建好教堂,同常人一样入眠。(9.0/10)
“《象人》是否是林奇的基督教奇迹剧?”这一评论既正确,也不正确。《象人》是林奇最为复杂的作品,以至于我们无法调用教条化的作者崇拜理解之,正如同《双峰》可以很明显分为“林奇”和“非林奇”两种风格,《象人》也存在着作者性与叙事本身的冲突张力,介于《橡皮头》和《史崔特》之间。剧场之中的美学世界相对于开场,挤满了人的畸异狂欢的集市,被人造的闪电轰炸的地狱世界,林奇用工厂之中的烟尘取代了可能的“迪士尼化”倾向,作为“超验善”的名伶以其空洞,平面的幼稚特质完成了反讽,“斗争”状态被避免,只有恶,以及象人无助的灵魂呐喊才是真实的。而影片结尾,象人的“灵魂不朽”实际上比起基督更倾向于诺斯替:之于星辰的返归,更何况影片结束后,出现在credit同时的虚无之音,以宇宙绝对的冷漠回应这个看似是结局的最终影像。
Though I walk through 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 I will fear no evil: for thou art with me; thy rod and thy staff they comfort me
珍爱生命远离大师
大卫林奇不折腾怪鸡灵异片的时候竟然也煽情得这么狠,看到一半就被煽哭了。不过还是不一样,很多段落依旧诡异。想到这是真人真事就哭得更厉害,象人的makeup做得真好,自己还见过模型来着。但最后谁真的把象人当朋友了呢?人们对他,是同情还是慈悲还是什么别的呢?看似完满的结果其实有多少悲凉
还在讲故事34岁的林奇就拍出完成度这么高复古宗教味的剧情片,阴郁中又留有希望,定义善恶美丑就如信仰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有恶人就会有更多的好人。节奏超好,尤其揭开象人面貌的几次会面,用霍普金斯班克罗夫特的光芒照射到了畸形人灵魂的美丽。北影节资料馆胶片版。2020.10资料馆修复展二刷更加感动。
“梅里克先生,你不再是象人,你是罗密欧。” 噢,终于看到一部脑仁不疼、风格不同的大卫·林奇。“人们往往害怕自己不理解的东西。”
除去梦境的描写和典型的音效,其实本作才是最“不林奇”的电影,与著名的《畸形人》的主观视角不同,本作大多数时间一直是以外来视角展示大多数人对主角的控制,直到最后一个场景,我们才真正安静下来,进入这位绅士的心境之中,感受他的存在,着实是悲情却诗意的终局,在此刻他真正成为他自己。
never, never! nothing will die.The Stream flows,the wind blows,the cloud fleets,the heart beats.
John Hurt 演的象人绝了,我只是去看他的,还特别注意到他在开头医学会上露真脸了--大概1秒钟,总的说就是个有好人有坏人,历尽磨难终于happy ending的黑暗童话故事,还好是黑白片,Lynch的肉中刺风格实在是无福消受....
B+ / 悲哀在于Merrick相信舞台剧上的童话故事,而其他人一出剧院不过各奔东西。逃不出俗套的精致剧本以外,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林奇的影像魔术。几处梦境和光影控制依然惊艳。限于传记题材而不能如《西力传》般调动华丽的感官体验,讽刺力度也相对不足;但依然比今年的《肌肤》要扎实稳健得多。
善待每一个人
十几年后大银幕重看。相对于本片中恶的简单,善呈现出了相当复杂的光谱,每个善行的背后可以延展出不同的动机和情感,而这些又是流动的,令“善”持续处于动态。而电影的善,是在片尾终于将视点给了象人,让观者看到他眼中梦幻的舞台,他临睡前的安详时刻和睡梦/死亡之时的星空。
畸形的是人性而非外表 所谓人道主义关怀虚伪的要命 分不清是居高临下的怜悯还是恩赐 只好照单全收
只想看一部歌剧,只想能躺着睡觉,只想有尊严的活一天——他不是动物,他是人。泪流满面的真人真事,被畸形肉体囚禁的温柔灵魂。电影视角在同情与猎奇之间辗转,却是最悲天悯人的大卫·林奇。
四星半. 尽管情节平铺直叙,但工业美学、畸零人元素、极善极恶的并置、叠化镜头、精致的声音效果等依旧是典型的林奇风格. 开头部分将象人的正面镜头减至极少,而主以旁人的反应构建其形象,是很聪明的处理; 因外表与内心的巨大差异本身的冲击力无需渲染,故不事雕琢的剧作能将这沉重的话题处理得举重若轻,可见创作者对从卓别林到费里尼的苦情剧要素把握得极其准确. 主人公最终认为自己得到了真正的关爱与认同(事实似乎也是如此),但观众却能随即领会这爱的脆弱无力,也就深深地为他的幸福感到怜悯的哀恸――这"信"与"不信"的冲突,无疑是本片最直击人心的悲剧之处.
从来没想过会是这样一部电影,甚至全等待那个惊雷劈下。要说最恐怖的地方,那大概是医院保安率人前来,一场狂欢仿如百鬼回魂。人间若真是个畸形秀,那只有真正畸形的人不自知罢了,而总有那么多人,善良得比繁星灿烂。@ 资料馆,#北影节#4K修复,旁边有人一直在吸鼻子,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