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电影《毕业舞会》。
片名The Prom (2020),别名舞会。
本片借着印第安纳州小镇上一所高中的毕业舞会,上演了一出群星荟萃的音乐剧,讲述了一个政治无比正确的平权故事。
影片先从一个并不怎么政治正确的开头开始,一群百老汇老炮儿排演了一出新剧,却被剧评家批得体无完肤,事业一落千丈。这群老炮儿亟需挽回自身口碑,满世界找热点,结果就把目光放到了一所并不起眼的小镇高中。
与此同时,印第安纳州小镇的高中却因为一场高中毕业舞会闹上了热搜。艾玛·诺兰是一名公开出柜的高中女生,她也想参加毕业舞会,尽管得到校长支持,但家长委员会却极力反对,甚至叫停了毕业舞会。
老炮儿们跑来声援艾玛,想以此博一波眼球,挽救一下掉至谷底的名声。孤立无援的艾玛也陷入困境,需要有人安慰、有人帮助。
就这样,老炮儿们、LGBT群体和恐同人士在小镇上载歌载舞,发生了多次价值观碰撞。
在思想保守的印第安纳州,LGBT群体过得尤为辛苦。
同样的,陷入事业低谷的老演员们也苦于难寻知音。
同性恋、异性恋、演员、观众,爱情、事业,本质上他们的痛苦都是相通的,他们的生命都不完整,都在寻找那个能够补全自己的另一半。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能懂自己的另一半,人生堪称完美。
《毕业舞会》作为一部歌舞片,影片的亮点仅仅是一群老戏骨。
三届奥斯卡金像奖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已经年过古稀,依旧能够在大荧幕上载歌载舞,丝毫不露疲态。不论演绎水准还是敬业精神,都令人佩服。
另一位奥斯卡金像奖影后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也是年过半百,但依旧能够挑起影片颜值担当大旗,只要妮可登场,仿佛满屏的大长腿。而且她在片中带了一波情怀,提及当年代表作《红磨坊》。本片新人女主角乔·艾伦·佩尔表现中规中矩,在妮可·基德曼强大气场面前根本不够看。
同样的,影片缺点也在这方面。
歌舞片的歌舞本身和故事内容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完全是靠着老戏骨的个人魅力,才让人看下去。
比起《爱乐之城》《悲惨世界》《马戏之王》等前几年音乐剧,《毕业舞会》歌曲和舞蹈都显得平庸,过度强调LGBT群体,编曲编舞反而显得一般,传唱度、欢乐程度也一般。
本片获得了第78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詹姆斯·柯登)两项提名。而这两个奖项都有同样的强有力竞争对手《汉密尔顿》和《波拉特2》。
相比百老汇经典剧《汉密尔顿》和喜剧效果社会反思并重的《波拉特2》,《毕业舞会》显得根本不够看。林·曼纽尔·米兰达《汉密尔顿》和萨沙·拜伦·科恩《波拉特2》获奖可能性远高于本片。
《毕业舞会》最大的筹码就是高举少数群体大旗,这年头有些过于强调政治正确,仿佛多数群体成了过街老鼠。偏偏文艺工作者很多都是这个群体的人,他们拍出的作品也多在为自己发声。
百花齐放最重要的就是每个人都能发声,如果仅仅因为为少数群体发声就像掌握了获奖密码,那就没意思了。
政治正确老生常谈,
寻觅知音知易行难。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很活泼轻松的剧,华丽盛大的prom故事背景,让一切都青春、隆重而美好。音乐有上世纪百老汇的复古风格。总体我喜欢电影版胜过舞台版(我在LA看的North America Tour版)。
一.选角
LA cast比电影版差了太多,尤其是Angie,妮可把Fosse Girl的魅惑、成熟演绎得太好了,真的是Antelope Legs! 这一段玩梗Chicago我大爱,Angie给Emma跳舞时,猫或豹子一般的眼神、灵活的舞步、收放自如的诱惑力,非常Fosse Girl了。
LA Cast没有大长腿,也没有勾魂摄魄的魅力,完全没有Roxy或者Velma的诱惑力。
LA Cast的服化也差劲,Angie一身黑色轻纱短裙,既不时尚,更没有Chicago余韵。出演两个校霸的男演员不够帅,也不会后空翻,也不会侧手翻,而且穿着土里土气。两个啦啦队员也打扮老土,高中生们穿着像90年代,过时且辣眼睛。
让我惊艳的是舞台剧的西装版Emma,太帅了!发型直接把我掰弯,就像拉拉版Emma Watson / Kristine Stewart。
电影版演员们唱功意外的稳,稳得毫无瑕疵。我看的是LA Tour第一天巡演,或许演员紧张吧,Emma前半场唱歌都在赶拍子,没有卡住节奏。好在后半场发挥正常。其他演员唱功只能说正常,没有很出彩,Dee Dee还算不错。
二.布景
舞台剧布景和电影真的没法比,虽然大部分musicals我都喜欢舞台剧胜过电影,但是像Prom、Chicago这样华丽盛大的故事,舞台剧局限性太大了。尤其喜欢电影中百老汇布景,在校长回忆part直接封神。校长穿梭于百老汇的流光溢彩,看到舞台上的Dee Dee恍若神衹,这是电影才能达到的效果。舞台剧中没有切换背景、没有华服歌舞版Dee Dee,等于是把这一part的精髓砍断。
总体而言,很喜欢本剧的音乐,活泼且复古。故事虽然老套,但小镇LGBTQ的故事还是很有意义的。在美国住了几年,其实农村真的民风不太开化,有一些守旧派。
灿烂青春的浮华幻梦,总是让人心生荡漾。如何从自恋狂,变得自我奉献、完满人生,俗套的故事中还是有着感动。
如果不是这群演员还有题材,这片子绝对4分徘徊。5分往上点勉强3星,但这片子我看还是不及格,题材不旧还吃香但逐渐式微,形式老旧毫无新意,好多歌舞拍的电影不电影mv不mv
先说电影再说演员,这种歌舞片真是不招我待见的那种聊着聊着就开始(大部分歌都很尬,后期习惯了有的就还好的)唱起来,歌词也没有太多印象深刻的,就凑活吧。这种电影就节奏基本流畅了就这样吧,偶尔还有几个笑点(真是偶尔,结尾当老师那个真的节奏很好)
说老实话,现在歌舞片真不能一言不合就跳一言不合就唱还都是水词。《马戏之王》拍成那样,MV合辑也有点过,尺度难拿呀,所以还是靠题材救场。
这片子说到底还是吃lgbtq题材红利,在这个年份又尤其感觉就是一群东部蓝营来的杀进了中部一个纯红小镇,无可奈何就是绝对zzzq的三观正。只要忍过50分钟,后面80分钟还是有那么点意思,幸亏它可以快进。
James 前面的部分真是尬的不行,开头过渡部分他反而是一群老人家里舞步最轻盈的,后半部分角色与女主与幼时自己遥相呼应,我这种简单的人就被感动了,泪目一个。
梅姨没得说,该放放该收收真好,这么大岁数还能演勾搭校长谈恋爱。
妮可那段几乎算是独舞真是估计当着观众的女主都惊了,姐姐这么大年纪身材这么好又唱又跳的,佩服!
最后我还是真很想看Eleanor这部音乐剧的
P.S. 原来这片子有原著……那就好理解多了……但是舞台渲染力和电脑屏幕前,真是没法比。不过看的时候确实没有那么强的话剧感,还算好一点儿?
之前在百老汇看过。当时是几乎看到没什么可看时才扫完。这次看到卡司不错的新版电影,却如旧友异地重逢。小朋友最先认出是这部剧,记性不错。
一向并不以为然大家追捧的梅女士,这部她的神经质却令我感觉不错。很多台词刻薄而真实,好笑。另外,她越长越像《日落大道》里那位过气女星。
妮可基德曼脸被打肿身材却日益瘦削。她的部分不如音乐剧里那位演得好。愿意搭一把花瓶也算是多样化了,在这个年龄尤其~
大家脸都被柔化掉了不少褶子。
反派被换成黑人,母亲是被解救的姜戈的媳妇。女儿平淡无奇,甚至像梅根,好奇如何得到这个角色,原来也是看过的《汉密尔顿》原版卡斯里的英气配角,当时小棕卷发朝天一篷比较有特色,现在突然演柔柔的高中生没反应过来...看来还是欠缺灵气~
女同女主颇像巴尔的摩。
另一个男配也是看过的百老汇话剧《Boy’s Band》里的。动辄谈及朱莉亚德音乐学院也是蛮好笑的,还有就是显摆文化衫上的字...
短评里啰嗦装不下所以写在这里。
就这样。
百老汇至少要关到2021年5月...吃饭乃至SPA都可以请人在家解决,剧院没辙....
整体感受: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轻松这么开心的电影啦!歌舞童话真的很温暖,很适合在冬天作为家庭电影。而且演员团队真的足够大牌,演技没什么可说的,全部是熟面孔......看得很爽!
影片内容: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聊了聊好莱坞的政治正确,而且梅姨本身也曾经陷入过相关争议所以看着还挺有意思的。选材算是挺有新意。
剧情本身还是很cliché的,经典迪士尼童话的冲突和套路,其他一些缺点也很明显。客观来讲,这部电影从主旨到演绎我觉得都很普通。但是现在我太缺爱太缺温暖了,看到这么一部纯粹很让人舒服的电影我很感动,所以作为圣诞电影我给9分!不过因为做不到客观,我就不打分了heehee。
歌舞片都有点媒介自反的味道,这一次是校长去纽约百老汇看梅姨演出的唱段。他说的无非是来自保守小镇,看见舞台上绚丽的大明星梅姨,他不再孤单,向往世界之类的老词儿。后来梅姨在他办公室卖弄风情,唱段就台上台下合二为一了,颇有种梦想实现了的味道。这里面有趣的是,好像只有这个校长的梦想实现了。所有人都是实现了一下下,妮可基德曼的角色也还没真正演出,男二演戏失败开始当戏剧老师,男一和他妈莫名其妙和解,女主小女孩也还有太远的路要走。
这片子唯一值得说的可能就是les女主角,还是青春期的孩子。可是遗憾就在于它没有就这个点展开任何叙事,女生+青春期+在保守小镇+爱上黑人,再来点对方和自己阶级不同的设定,戏明明很多,可是都没有展现女性特有的纠结痛苦迷茫挣扎。一切都随便的过于容易了。没有关键的转折,甚至没有被popular的小孩攻击太久。没有《Juno》的痛,没有《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的灵,没有《星运里的错》的妥帖,没有《壁花少年》的孤独,没有《叫我Simon》的可爱。
男二在超市那段“违反圣经”唱段,还有点意思。你不能在“尊重圣经的虔诚基督徒”前提下,主动选择什么遵循什么不遵循。你只能相信爱,爱能战胜一切。
当然这也是自我安慰了。
最开始Nicole在手机上找社会事件作为公关资源倒是很真实,水资源、战争饥荒为代表的真实世界事件都解决不了,参与不上。大事都不行就开始找个小事儿刷刷存在感,发挥一下他们的余热,遮盖了对真正问题无计可施的无力感。
虽然烂 但我写了长影评 不知道触犯了豆瓣哪根神经直接给我屏蔽了 2022年了 人家拍成这样我还一顿骂 结果你们直接把我们评论给不予显示了 牛 真有你的 果然不是同一个世界。
即便阵容很强,但整个故事都很水,一群非常符号的形象,一个套路到几乎毫无惊喜的故事,大家都有问题,最后都解决问题。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个角色很有意思,这是个起先并不关心LGBTQ群体,只为消费这个群体获得热度的明星,这个设定,在这个片子其实有点反讽。不过,梅姑还是给了这个角色多个层次。
对如此百老汇的歌舞戏是真的毫无抵抗力,看得全程傻笑。应该就是按照“Glee大电影”的定位来做的,连转场音效都用了Glee标志性的学校铃声,更不用说两个主演就像是Rachel Berry附体,所以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所有的夸张狗血、粗暴的正能量甚至肤浅烂俗桥段也就都能接受了。(看完后跑去油管上狂刷Wicked视频
含梅量超标,感觉梅气中毒。
这个华丽的画风一看就是瑞恩莫非,剧情有点无聊,阵容确实厉害,也全靠几位大咖在撑。新人演员太木讷。分分钟出戏。
比隔壁小K的圣诞同爱片还是好了不少……就真的没有一部电影比真爱至上更适合圣诞节了吗??
电视剧质感较重,感觉这个题材和歌舞片的形式放在一起不是很搭。表面越欢乐,看得我越难过。
先跪下来亲吻梅梅的脚趾,再来评价这部影片。作为歌舞片,梅梅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演员,其他不重要了。
全看几位老咖撑戏,从头到尾没有一首歌好听也是奇迹。另外,确实基德曼灰常适合演克罗西。
华丽闪耀,年度正能量。瑞恩·墨菲顶着疫情拍了一个给所有人的毕业舞会,不只有包容还有如何跟过去和解。这是好莱坞写给百老汇的情书,提醒了我们在电影撤档、影院歇业之外,还有一个戏剧殿堂已经关闭了快三百天——百老汇不死!某人太毒瘤了、太毒瘤了、太毒瘤了,随随便便演都是奥斯卡级别的...
歌太多且突兀。
瑞恩·墨菲制造,大概就知道会是什么样子了,无论什么样的题材都可以被调配成政治正确的红糖水,倒是跟拿大数据批量化生产的Netflix挺搭的。
一般般,而且最近这么多政治正确的电影真的看的有点想吐
如此豪华的阵容,成片质量居然和网飞其他流水线网大半斤八两🙄好久没看过这样歌很口水舞很廉价造型艳俗还又臭又长的歌舞片了,传递的价值观也老得像10年前的🙄妮可也是梅有必要接这个完全沦为梅婢的角色🙄最让人感到生理不适的是:和剧情一样,几个大牌虽然口口声声说自己不是主角,但还是把戏都抢光了;主创们并不是真心来送温暖,更像是为了宣传别的作品而接近LGBT群体🙄PS:吸引我简直看下去不是梅梅的vocal、妮可的美腿,而是看身为gay icon死忠的美颜校长出柜。没想到还真是直的,等到的只有穿着一身基佬紫的校长在舞池中央和梅梅激吻😤
原汁原味Broadway,Ryan Murphy拍歌舞片就不可能出错…………倒是有些人走错地方了吧??????
實在沒搞懂為什麼會有這一部片子 太過做作和刻意了 所謂的“政治正確” 歌詞都好尷尬 全程尷尬 完全為了看Nicole Kidman和Meryl Streep 女主長相一般就算了 演技還不行 竟然作為新人可以和這些superstars合作 Doesn't make sense 加上 James corden 的fake man負面形象 真的讓人更反感這片子 有趣的一點拍攝時是商場里還有forever 21 到現在上映的時候 Forever 21 已經關門倒閉了 真的也是唏噓
Awkwafina和Ariana之前相继退出,意味着喜剧和音乐部分都各自失去了些支撑,所以期待值略微有些放低;看完后印象最好的(竟然)是Queen Kerry,最不好的(果然)是小胖。其实本质上是《欢乐合唱团》的“加量剧场版”放送外加《歌舞青春》的卡司升级套餐,路线大多遵循:“真我”喊话,平权议题,外搭几分成年演员的“人生拐点”…最后以大唱跳包圆结束,所以没有再额外制造什么惊喜。非要找点更优秀的比较,或许是镜头对歌舞段落对的处理,感慨有钱真好;或是因为有(非常近的)原作支撑,也遮盖了光头常常跳Tone的臭毛病。片子有些部分莫名因为成年角色的故事线看得一股子辛酸…不知道是不是看了《大小谎言》婆媳档这么拼还要上蹿下跳,有点心疼…(是我戏多)。
瑞恩·墨菲一年之内有太多的项目要做,剧本要写,作品要拍,留给具体到每一部剧集或电影的投入精力实际是要打折扣的。在一套个性鲜明的辨识度极高的娴熟视听美学体系搭建完毕后几乎都是直白的迅速带入主题,表达的完成也都是直给,在此之间点缀闪现的影像灵光与聪明台词,将本可以延展的空间粗暴略过,变成某种快餐影视,也因此让本该严肃深刻的现实核心显得轻浮。带头反同志舞会的女生家长是一名黑人女性,但她的醒悟又是没有任何动机交代的迅猛,瑞恩·墨菲的创作态度可见一斑,对待剧集和电影在运作模式上的愈加趋同,倒也符合LGBT时代的反歧视主张,二者越来越融为一体,但对他来说这又似乎并非是一个单纯积极的征象。
这么有表达空间和社会意义的故事拍成这个样子,瑞恩·墨菲可真有你的。选择Dee Dee Allen而非风暴核心的Emma Nolan为第一主角,作为导演必须要有强大的把控力,不然呢,就和本片一样,浮皮潦草。墨菲把最多的爱给了妮可·基德曼,要知道《芝加哥》那段,可是基德曼当初没能演成Velma和Roxie的人生羁绊。詹姆斯·柯登有着好嗓子,但演员真不适合他。凯丽·华盛顿和乔·艾伦·佩尔曼是不错的。我们总在打趣梅丽尔·斯特里普,可她总能在表演上寻求变化,她就是本片的那口参汤,没有她吊着,片子会崩得一塌糊涂。
梅丽尔的《贝隆夫人》,妮可的《芝加哥》?瑞恩·墨菲又开始调皮了呢。村炮版《欢乐合唱团》年轻演员和四位年龄总和200岁的老演员参演了一部长达2小时多的LGBT平权电视电影。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摇头晃脑” 总算寻觅到了一个合适的角色。(PS: 人间松鼠詹姆斯·柯登真素人见人爱鸭。)
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