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终于找到这种类型的电影了,真的好开心😊,终于看到了,其实我期待这个类型的电影是有原因的,现在的女生都是急得谈恋爱,不管是刚工作的,大学同学,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早恋的也不少,真的是醉了,你知不知道谈个恋爱结个婚需要多少东西吗?物质基础你有吗?结婚前需要很多准备,你做到了吗?例如人格的健全,生小孩的育儿经,还有好多。
这是部并不引人关注的电影,豆瓣条目的剧情简介只有一句英文,导演马祖斯基更多以演员和编剧见长,能为普通中国观众所知的就是在冯小刚《大腕》里客串的一个配角。电影的名字是An Unmarried Woman,但看过电影的人,无论如何也无法把它译成“不结婚的女人”。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女人,恰恰与译名相反,她是一个幸福婚姻里的女人,老公帅气能干,女儿聪明乖巧,自己也虽年近中年,却魅力依旧。接下来的剧情相当平常,看似完美的中年婚姻生活遭遇老公出轨的危机,女主角单纯完整的生活瞬间垮塌,然后在废墟之上,重拾生活。
我评判电影的口味向来完全业余,声音、光线、摄影、调度等等专业方面的因素我无法考量,仅能从两个方面做自己的判断。一是所谓内容,也就是剧情对所涉及问题探究可达到的深度;二是所谓情绪,也就是通过电影可带给我的情感体验。这部电影自然属于第二类情绪有吸引到我的类型。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探究,很多更加知名的导演已经做的相当透彻,况且人类情感本身也是非常复杂的,以至于几乎不可能洞悉全部真相。这部电影打动我的,却恰是它的平淡,既没有深度的探索,也没有反转的情节,只做出平白的扫视。
人是自然趋易避难,趋简避繁的动物,当然人不完全等同于动物,有社会属性的存在,在天性基础之上,人要追求理性、追求真理、甚至追求永恒。人能够创造,能够赋予外界和赋予自身以意义。我们惊叹于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醉心于文学艺术的璀璨成果,更加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被震撼、被灌洗,但我想人终究只是种生物,无法永存永续,生命的本质应该还是无意义。依稀记得,这是来自大约小学时期的我的体验,因为是个缺少想象力的孩子,我常会在夜晚睡觉时,想到天上无比遥远的星球,知道那里没有人,也没有光,担心可能睡着了明天就会死去,觉得有些不开心,也觉得没什么可惜。
人会渐渐长大,没有死去,也平淡无奇。就像电影一样,女主角离开了丈夫,经历过痛苦,逐渐地释怀,重新开始生活,既不更好,也没更糟。电影的结尾我非常中意,女主角有遇到新的心仪的对象,甜蜜的感觉似乎让她重回年轻,但隐隐间也有点提不起精神。新的男友是画家,最后一幕,两人在街上抬着男友的大幅画作,男友说,“帮我拿好一下。”“好的。”“拿稳了吗?”“拿稳了。”然后男友就准备上车离开,女主角追问,“这画怎么办?”“那是送你的。”“我怎么把它弄回家?”“打车吧。”男友驾车离去,女主角稍有诧异后,独自搬着画作走开,人群中是她艰难的身姿,和画布上的一抹亮色。这一刻,像极了人生。
都说婚姻是座围城,却很少有人真正地思考这个悖论:明知是座围城,为什么偏要进入?
世上大多数人过着“未经审察的人生”。他们结婚进入围城,并非审察后的慎重决定,而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习惯使然。一旦遇到婚姻危机,往往会措手不及,陷入迷惘,以至于精神崩溃。
女儿Patti申明自己永远不会结婚,因为“我认识的结婚的人不是过着可悲的生活就是已经离婚了”。妈妈Erica觉得“那太荒谬了”,反驳道:“有很多幸福的夫妇。”女儿呛道:“告诉我三对儿。”“嗯,嗯”——Erica立马语塞。
其实,母女俩对婚姻的认识都只是基于个人的有限经验,算不上是理性的有效的“审察”。女儿十五岁,她自己的社会性的人生尚未开启,审察的都是别人的生活,所以才会一边嚷着再也不见那个为出轨爸爸辩护的男友Phil,一边又去“厮混”在了一起。“永远不结婚”的声明不过说说而已,并不是认真的。妈妈在说出“有很多幸福的夫妇”的时候,想到的可能就是她自己。十六年的婚姻,“琴瑟和鸣”,人人艳羡。那场赏心悦目的卧室芭蕾秀,真是舞出了满满的幸福。
接下去的剧情反转给了Erica狠狠一击:她的丈夫Martin出轨了,且已整整一年,她竟蒙在鼓里,前一刻还在畅想着要去海岛度假呢!电影开场Martin踩到一脚狗屎,就已预示了这桩婚姻的结局。
经历了离婚之痛,Erica开始了对婚姻的“审察”。审察的结果并不重要,各人都会有自己独特而自洽的收获,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谁都不是先知,不能保证做出的每一个选择绝对正确。人每时每刻都要准备着为自己的自由意志承受代价。关键是要审察,审察之后做出的决定,无论对错,都无需后悔。有一点可以确定,即为人称赞和欣赏的好女人,往往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知性。知性的女人对人生对生活对婚姻必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见解和追求,不会满足于廉价的所谓“小确幸”。相对于物质的有形的富有,她们更看重无形的精神价值。那些热衷于在朋友圈晒幸福的女人,是浅薄的,甚至是讨人厌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画家Saul似乎动了真情,但Erica已今非昔比、浴火重生了,她不再轻易进入围城,不再轻信男人的承诺,归结一句话,就是不能再做男人的附庸了。男人和女人,首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不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现实地说,“我要做有挑战性的工作”,“我要挣更多的钱”。Saul说:”我的钱足够我们两个人花。”“我不想花你的钱”,Erica回道。女人到了这个份上,她就自由了。Saul邀请Erica到他风光迷人的佛蒙特家乡度夏,两人有一场意味深长的精彩对话:
Erica:我去了那儿可以做什么?看着你画画?去钓鱼?去游泳?
Saul:听起来很不错,不是吗?
Erica:啊,是的。我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去那边几趟。
Saul:生活很复杂。
Erica:我已经放了16年的假。
Saul:听着,我知道你想要独立。我也同意,我不想阻碍你。
Erica:你说什么,你同意?
Saul:什么?
Erica:我不能理解那个词。为什么你说你同意?
Saul:哦,你看……
Erica:我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让你同意,你知道吗?
Saul:听着,让我说完。
Erica:不,那不是我所想的。
Saul:我想要说的是……
Erica:我讨厌那样!
Saul:是的,我想要说的是如果……跟你喜欢的人一起度过几周,那并没有偏离生活的正轨。
Erica:你怎么知道? 你怎么能这么说? 你怎么知道我需要什么, 我想为自己做什么?
Saul:我想我们需要咨询婚姻指导。
Erica:为什么你不能每个周末都过来这边呢?
Saul:因为我如果有几天停止画画,我可能会完全停止画画。
Erica:你真的相信这些吗?
Saul:当然。
Erica:男人。
Saul:女人。
男人本能地把自己摆在凌驾于女人之上的地位,在他们心目中,女人的独立不是女人天赋的权利,而需获得男人的恩准“同意”;男人知道自己“如果有几天停止画画,可能会完全停止画画”,好像这是理所当然的,却没有想过女人也有同样的事业追求的需要。
Saul:你能拿住一下吗?
Erica:好的。
Saul:你拿稳了吗?
Erica:我拿稳了。
Saul:再见。
Erica:这个呢?
Saul:哦,那是给你的。
Erica:我怎么把它带回家呢?
Saul:打的吧。
Saul钻进车里扬长而去。
Erica独自捧着绚丽的巨幅绘画,踉跄前行在喧闹繁华的纽约街头……
影片最后的这一组镜头,极富象征意义,让人回味无穷。
哎呀呀,真的是越到后面越看不下去了,从心理医生让她去接触一个新的男性那后面就看不下去了,太拖沓了,太平淡了,而且很电视肥皂剧的感觉,就是几个不同的人在不停地讲讲讲,关键讲的也不深刻,很肤浅,太流水账了,而且是毫无令人情感触动的,如果有大量谈话,完全可以学学“爱在三部曲”嘛,人家光是讲话,但讲的很深刻啊。拖沓就是说啊,好多镜头和段落没必要,尤其是离婚后的女主角和新男友培养感情那些个段落,你说要我在日记里大肆渲染还行,起码有点幻想夸张的成分呀,不过放在银幕上,就那么直白平淡地讲述,很没有意思的。其实想要探讨的内容还行,意识很先锋,不过后面的废镜头太多了,拖沓的我受不了。女主角听完心理医生所说的,就去尝试接触一下新人,然后一夜情,一夜情,一夜情地发生,这多好,探索嘛,“我想知道和不爱的男人上床是什么感觉”,我也想知道,然后那场戏写的还算细腻吧,接下来就是她和第二个发生一夜情的家伙开始谈情说爱了,这个时间太长了,一个接着一个的情节来展示两人的恋爱,哎,好难,导演就是有点浪漫主义但太实了,太具体了,电影需要省略的嘛,这么流水账的谈恋爱我也不想看。而且这个剧情走向,电影毫无升华嘛,一点儿女性觉醒都没有。
电影还是需要情节的,需要情节,它毕竟是电影呀,不是平淡的婚姻生活片,不过前面有很小的蛮多不错的地方。
很多影片都喜欢歌颂爱情,当然,也有影片会歌颂婚姻,然而婚姻跟爱情很大程度上都会被混淆,因为我们总是喜欢将爱情的归宿总结为婚姻,至于说婚姻的背后是什么,经历了婚姻之后,接下来两个人之间的情感走向是什么?这个却没有人能回答。似乎情感这种东西到了婚姻这里就告一段落了,然而如果这是一种结束的话,但真正谈论婚姻的影片却并不多。
今天给大家推荐影片《不结婚的女人》本片谈论了婚姻,顺便谈论了婚姻中的男女问题,从本片中我们可以得出来很多结论,或者是参考,或者是总结,总之,本片能让一部分人获益颇丰。
《不结婚的女人》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着十几年恩爱生涯的一对夫妻,生活中出现了矛盾,这个矛盾的产生并不新奇,因为丈夫出轨第三者一年多,因为内心的愧疚而对于妻子袒露心声。紧接着就是两个人的离婚,丈夫如愿的获得了一个更加年轻的女人,而妻子则开始找寻婚姻的意义或者说另一个归宿。在找寻的过程中,妻子作为一个女人渐渐的觉醒了。
《不结婚的女人》中的故事成分并不复杂,但是就这样不复杂的故事确实能给予恋爱中或者是婚姻里的男男女女们一点启示。我们之所以步入婚姻,为的是什么?我们之所以恋爱,为的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却不容易做到。我们总是在置身事外的时候信誓旦旦,一旦成为了当事人,却总能给自己找到逃避的理由。
本片中的女人的情绪共分为三个阶段,离婚前,离婚中,离婚后。这三个阶段的女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姑且不做评论,究竟哪一个阶段的女人是最正确的,且看一下这三个阶段的表现吧。
第一个阶段的女人像是很多有着美满家庭的女人的写照,丈夫与自己的生活和谐,两个人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已接近成年,在步入到了十几年的婚姻之后,生活虽然回归平淡,但另一种程度之上,两个人似乎形成了某种默契,每天的琐事似乎也有着乐趣,一起跑步,一起度假,一起做着很多很多的事情,即使是感情似乎平淡到左手拉右手,但左右手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个时候的女人生活很平静,这也是很多人所追求的生活的本质。然而这样的本质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别的事情打破了。那就是出轨和第三者,本片中的第三者并没有出现,但却形成了一种虚幻的概念,这种概念足以将两个人的婚姻撕得粉碎,也足以将丈夫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去。于是,丈夫自然而然地出轨了。
丈夫的出轨并不是对于女人的不爱,而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之后的想要尝试另一种生活的想法,他并不能游走在这两种生活之中独善其身,因此,向着妻子摊牌是一种选择。丈夫做出了这种选择之后,内心之中似乎坦然多了。
然而这对于妻子来说,却是痛苦煎熬的开始,被别人告知结束,远比自己做出抉择要困难的多。对于妻子而言,这种结束更多的体现的是原有的生活秩序的崩塌,她恍惚之间就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自己所追求的吗?并不是,而是被别人推向的。妻子并不喜欢这样的世界,但是丈夫却率先做出了选择之后,妻子被迫来到了这个世界。
新的世界自然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不适应的,因此,妻子在这段时间感觉到的是错愕与茫然,这对于任何一个经历过婚姻挫败的女人来说都是最艰难的时刻。还好这种错愕没有持续多久,妻子就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她开始逐渐找到了解除这一状态的法宝,女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开始重新接触更多的人,这个阶段的女人并不将自己的目光局限在某一个人身上,而是将自己的目光聚焦在一个群体身上,通过与不同的人接触,她最终找到了考验一段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尔后也获得了自己该有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人神情恍惚的爱情不再成为了左右思考的主要因此,当女人冷静下来之后,这个生活就显现出来了更多的可能,这样的可能总是会形成一种新氛围,这样的新氛围是与老环境不一样的,身处这样的一个新的环境当中,妻子开始掌控自己的人生了。
只有独立才能获得尊重,这是任何一个时代所必有的核心观点,然而很多在现实中受挫的人却往往弄混了这个观点,独立并不是给谁去看的,而是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掌控的地位的。当妻子最后听到自己的丈夫被人抛弃后,她没有任何的触动,这才是独立的最好回答。草率与慎重,从来都是相辅相成。
婚姻不易,恋爱不易,男人不易,女人亦不易。且行且珍惜~
种草了女主的米色大衣以及,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这么开放的恋爱观婚姻观
经历过丈夫背叛的女人 在面临新的的爱情时是否会对婚姻这个盲区望而却步 如果学会只舔不吃那份甜蜜相恋的果实 最终还会落得伤痛流泪的下场吗? 对于片尾男人悠然轻松的离去是否令女人明白了这个道理?
你会爱上这部电影中的一切,它的聪明、它的幽默、它的叛逆、它对待爱与性、事业与家庭的态度,当然也包括它的痛苦和孤独,在逐渐回归保守的70年代末,马祖斯基却用60年代的反叛与自由来注解了一场婚姻的结束、一场爱的告别典礼和一个找回自我的寓言,它很像是《欲望都市》的原型,却有比后者更棒的视角,“女人是邪恶的”“不,女人是善良的”当最终女主角学会了从自己出发,学会了拒绝后这部电影的主题也终于与观众的期待一致了,我们看不到那些婚姻与恋爱中常见的争吵与怀疑,而是如此温暖又轻灵,女人拒绝了男人度假的要求,男人摔坏了罐头瓶,但之后的镜头却是他们互相抚摸对方的脚,这部高明的电影总是让观众想要从中去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自己相处,独立不意味着孤独,同样内疚不是自然的情感,我们附加给自己的太多价值与态度其实来自他者
自由女性主义意识形态雏形,较为初级,同时也点到了女性意识觉醒对于原生家庭的伤害这样一个问题,就在一年后还有一部克莱默夫妇比这出名多了。也可以看成是欲望都市绝望的主妇这种剧的的先行者?结尾定格在“当艾丽卡穿过马路时三个黑人和拉丁美洲女工停下来看着她,画面停留在她们的脸部上从而表明大多数女性是不可能像艾丽卡这样的上流社会女性那样承担得起选择,或者有特权进行选择,这就削弱了电影所主张的自由女性主义意识形态”赋予了自由一种精英主义的特权性使其具有阶级性,同样这些问题在21世纪的美剧这里似乎也没能解决,同时还有依附于男性凝视的认可对其行为的合理性进行阐释的问题,虽然在最后是试图挣脱的
Jill Clayburgh is the most underrated actress ever
是一部真实表现都市失婚女性状态的好片,可以投射到男女同工同酬后的任何时代与国籍,单身女性面临的困境从无二致。与现代的速食节奏对比才显得冗长,个人觉得是影片平淡如水又真实细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结尾男人的态度更证明了女性独立自主的必要性,或者温婉点说,到了某个阶段,爱情只能是点缀。
看着又卑微又激进是怎么回事,还被标题骗了
表现美国上东区中产阶级女性的困境,却没有答案。一个漂亮女人刚刚离婚,她身边的所有男人立刻都觉得这是为自己准备的好肉,自己有义务要去拯救这个“失落的女人”。结局Erica举着男友巨大的画作在闹市中艰难行走、左支右绌的戏实在太漂亮了——女人一生都受困于各种课题,该如何保持自己的平衡呢?
美国资产阶级的爱情梦最近看了《私人生活》又看了这部70年代的電影经典,只是画质一般。【2020-7-1 重新下载最新CC高清画质再看】
第五十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越到后面越水,没有写出更没有拍出太多深刻和新颖的思考,可能是年代的原因,至少以今天的角度来看,也许还不如《我的前半生》描绘的丰富。
剧情有点沉闷,是因为暗中已经失衡的婚姻生活本身有些乏味;最后那幅画是个非常明显的隐喻,不止婚姻,当你怀抱任何东西并患得患失的时候,就会步伐零乱。
这部电影的故事推动要半个小时才开始,故事意义太浅而且简单,我用两个小时看一个离婚女人的故事未免无趣。而且故事推动起伏我也不喜欢。多给一颗星主要是这部电影的配乐不错,我不会再看一次,或许女生会喜欢。
feels like a different side of <The Big Chill>, modern society with anxieties in every aspect, desperate but prohibitive
有的时候,我总是发现,对于爱情或婚姻,我太嘴拙,我拚命搜肠刮肚想要造出一句合适的回答时,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当我看见郭麒麟说“两个人之所以会在一起,肯定是他们发现两个人在一起时能获得的快乐,是远远大于一个人时”,这句话,令我深受触动。自然而然,如果哪一天,两人相依,快乐已经不如独处,分开和放手,其实并不糟糕.★★★☆
前两天看的《双车道柏油路》太抽象,这一部又太具体了,真就是彻彻底底的婚姻生活教育片,看到女主遇到Saul还在想不会刚摆脱一个渣男又投入另一个渣男的怀抱了吧,一想到片名应该是女主意识到男人都是大猪蹄子了,但是这个结尾还是有点失望,好像没有拍出女性觉醒的意味,不过结尾女主抱着巨幅油画在街上走得踉踉跄跄好像很有趣可以多拍一段;saul说喜欢波提切利,伦勃朗,提香,然后自己是画泼墨画的modern impostor artist我是不信的
第三场戏这四个女人仿佛是《欲望都市》里主角们的前辈,第八场戏(25-28min)的幕高潮让人难忘……可以说每一场戏拿出来都经得起咂摸,Jill的表演也是精彩异常。
对离异新年女性新生活过分理想化的描写,而事实上在被动展开后婚姻人生的女子,还能这样不愁吃用沉醉浪漫的又有几个呢。但女主角还是很可爱的,光看她清晨睡衣起舞、与女儿夜晚弹唱都觉得值
本片获第5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女主角和原创剧本提名。不结婚就是掌握自己命运?片尾那个拿着巨幅画,被风吹得身不由己的女人就是新女性?影片其实挺沉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