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头的大象(乐乐)的三次搬家,我的看法来说像是人的小学、初中、高中,虽然换了地方,但都是在一样的笼子里学习 2.会考试的猛犸象在我看来应该是刘老师。刘老师从一开始的单纯研究生到高中生家里补习,变成了到最后敲诈的犯人,这一改变让人深感现实的残酷与无奈。 3.这部电影极具现实感,让人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主题似乎在写青春,然后又变成了替考案件,掺杂了几个社会青年的问题,突然又转换到了诈骗,又变成谋杀,反转又反转,把握的不好,期间的合声还算好听。开头大象住在牢笼里度过漫长时光本来挺有高度的,然后不了了之了,当个青春剧看,青春不起来,悬疑剧看吧,又过于直白了,整体色彩挺好,想要表达的内容太多,就像要把大象装进冰箱里面.
昨天看了《会考试的猛犸象》
先说印象:开始感觉结构松散,剧情推进缓慢,也没有视觉美感和视觉冲击,在“熬”过了几十分钟后,越来越上头。
这里面揭示了好几个社会现象。
富人孩子可以请很多家教来弥补不足,也可以出国留学。
甚至,可以花钱“请人代考”。
而穷人的孩子呢?
他们想拥有正常的学习环境都不可得。
赵安安父亲入狱,跟不务正业的后妈生活在一起,对她没帮助,甚至还拖后腿;甚至租的房子交不起租面临着被驱赶、无家可归的窘境;遇到困难,还得她一个高三学生想办法来解决。
当后妈将她存的钱拿去赌的时候,可以想象她那一刻的崩溃。
她知道学习是摆脱现在环境的唯一出路,不能分心,苏正洋向她表白也不敢接受。
她忍受着生活的种种冲击,结果还是没有考上大学,只能到超市当收银员。
至于最后,字幕介绍赵安安几年后以高分的成绩再次上了大学,这这是通过影视的方式对现实中人们的一种安慰的。加点励志的成分在里面,电影也好过审。
就算是如此,这期间浪费的青春,就是穷人孩子的代价。
研究生毕业的刘磊,工作没有自己想象的顺利,父亲患病。
女友怀孕,准丈母娘要求必须买房,要不就将孩子打掉;在这个基础上还加了一点“道德的审判”,为了女儿,准岳父将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资助他们买房,这种绝境逼出了他的“贪婪”。
而苏正洋的父亲在刘磊一次次的逼迫中,终于动了杀心,差点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他们本应是正常的人,因为一次替考,都变成了鬼。
……
还是提提这部电影的问题吧:
从电影的名字到开始的剧情,感觉导演是想向文艺片的方向发展,但是剧情推进到最后又成了故事片,这是一点小尴尬。
虽然很多故事前后有呼应,但是还是感觉故事的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再打磨一下会更好。
这是一部小成本片,没有耀眼的明星,编剧和导演是同一人,很容易让人想到,电影里是不是映射了导演本身的一些现状。
有些镜头虽然想要考究和创新,但是在电影院大屏上看来就能发现问题,有好几个镜头对焦不准,总感觉有些地方的构图也有点奇怪。
总体来说,最终故事内涵还是让人可以忽略那些瑕疵。
很可惜的是
为了能展出删掉了1小时的剧情
还因为社会主义加了另一个结局
影片的第一点,我想说的是选择
当安安去卖证明有人爱着她的ipad去换取房租钱的时候
我在想,我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当刘老师面临高昂的医疗费和只要当枪手代考就能赚钱的取舍时
我在想,我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第二点,关于粉切黑的刘老师
刘老师以自身的经历展现了什么叫做一劳永逸
一次代考,终身可以敲诈勒索他人
他的一步一步逼近,一次又一次的贪得无厌体现了人性的贪婪
尝到甜头之后还能收手吗?
不会
他是真的喜欢音乐吗?
不是
只是因为中学老师的一句话,让农村的他肤浅地认为听了这个音乐之后就是自己跻身上层人士的体现,他肤浅地认为只要他去听这些音乐会,他就能和城市共频,可他的精神世界甚至是还没有小洋的精神世界丰富,他徒有文化知识,精神世界又是那样荒芜。
第三点,小洋父亲
一开始的重庆话就让我很爱这部电影,对川渝方言的片子有着格外的喜欢,(题外话演员有点像生濑胜久)有时候我都分辨不出来,小洋父亲到底是认为好文凭可以带来好生活还是只是想在亲戚朋友面前吹嘘儿子的成绩,我特别喜欢他在车上跟刘老师说云的那一段,就像我喜欢《路边野餐》说手表的那一段一样,到影片的最后,小洋父亲的杀心险些害死自己的儿子,人真的不能有恶意啊,你的恶意也能被利用。
第四点,结局
以演职员表为界限,一前一后给了我们两个不一样的结局,我觉得这是剧组团队最后给我们的善意,第一个结局是好的,第二个活下来的也是,观众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当然我更喜欢前者。
第五点,镜头
整个片子的镜头都很好看,我都想以后网上可以看了之后再线上再看一遍就是为了截图,有几个空镜都是好看的。
另外观影过程两段看哭的情节都是恩熙妹妹的片段,第一段是为了房租她去卖小洋送给她的iPad,于安安而言,那不是一段简单的告白,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电子产品,这是世界上还有人爱她的证明,她眼眶湿润地问“可以帮我拷贝吗?”看到那个镜头我就跟着哭了,第二个片段是安安去探监父亲的时候,父女两的对话不多,但是感情很充沛,明明不好,但当父亲问起近况时,安安给了父亲一个灿烂的微笑,父亲演员的眼神也很打动我。
重庆青年影展,是电影第一次放映,结果出现严重放映事故,导致呈现出来的画面高曝光,模糊。声音叠加在一起,没有层次,影响观影体验,看导演在门口急的团团转,我看过完整版,看导演阐述中这样写“电影刻意营造出叙事的断裂感,这种断裂感与故事表现形式深度契合成整体,从而在象征的意境下诠释了如何消亡一个物种,犹如散文式的漫步中辩驳出阶级的多面性”,影像在某种程度寓意大于叙事,给观影者留有把玩空间,人物符号化的呈现与主题贴合,希望大家再看次完整版,对电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目前先打五星,等电影被更多的人看到后改成四星。
1,我以为像少年的你,其实男女主貌似没啥交际。男主偷摸给了女主一个ipad,女主拿它换了钱。然后俩人溜达聊了聊天。然后在学校里就没啥故事了。女主继续刻苦学习,想摆脱自己的笼子。演员演的挺好,一个家里一堆烦事对周围都冷漠封闭自己的女孩子。
2,原剧本据说是写校园自杀。没过审?改的这个剧本。有这个就说这个。原剧本不管是啥都是过去式了。这个剧本选题很好。导演可能也拍了很多东西去表达,但为上映,只能牺牲不少东西。
3,几个演员都演的不错。都是挺封闭的人。自己把自己关笼子里。男二属于前后变化最大的一个。一开始封闭腼腆内向,为了钱,最后性情都变了,有了钱就不一样了,但还是摆脱不了内心的自卑。
4,故事都说明白了。中途看了两三眼手机。一直在等着戏剧冲突。前半部分期待着校园爱情,后半部分直接变成了现实剧,最后变成了刑事案。我倒觉得挺惊喜的。一张票看这么多风格。
5,各种人物角色都挺丰富的,每个人好似都能讲出很多东西。电影一共不到110分钟。要是拍个电视剧挺好。每个角色好像都有戏。看完之后有点不满足。
6,结局很多人不满意。结局不满意,那前面是否满意?要是前面都满意,结局草草收尾,那不是导演的错。前面再多点剧情就好。但是市场不一定接受。没法子,最后就是必须顾及这个顾及那个。品相只能变成这样。
能在电影院里看到这样的电影,挺开心的。拍的再有缺点,也比那些胡编的大片强不少。
前天看的忘了打分,题材是值得鼓励的,很现实,也很大胆,但是呈现出来的故事和拍法比较无趣,节奏太慢,大段的不知所以的文艺台词,各个人物角色线很平均分不清哪个是主角,邓恩熙的角色不知道有什么存在的必要。男主是挺帅的。
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开场也很好,但整体来说无论是剧本讲述故事的方式还是视听语言都平庸了
新人导演首部长片,完成度不错,青春的躁动,疏离的气质。只是结尾两处字幕没必要,画面已经交代完整了,不过不排除是技术势力。结尾可以再黑暗一点,或者在入室后那里结束也挺好的。
放煤气结束就可以了👌
重庆青年影展长片竞赛作品,获最佳剧作奖。剧本是我电影学院14艺术硕士班毕业作品,研究生长片计划的中奖者。影片拖了几年才拍出来,又可能受审查和出资方的左右,改变很多。影片的优点是涉及了许多社会家庭教育问题,对中学生题材开掘有些新意。缺点是两个主角主次不分,中学生和补课老师各自发展,加了后面的犯罪事件,影响了全片的叙事及主题表达。
坦白讲,这部电影有着肉眼可见的缺点,台词做作,表演稚嫩,风格不统一,结构也不严谨,强加的结尾对于主题表达伤害很大等等,但鲜明的主题表达很让人惊喜,不是每个艺术创作者都是胡波和毕赣,技术可以锻炼,但表达应该勇敢,年轻的导演就应该这么拍片子!最有钱的人有资源选择出国,善良光明;体制内的人靠权钱交易欺骗上大学、留在体制内;中产阶级拼命挣扎力争阶级跃迁最后一场空;城市底层有梦想但生活破碎没有未来;最后,农村来的会考试的贫寒天之骄子,共和国最应该珍惜的人只能扔掉自己的良知才能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并进入下一个循环,导演虽然年轻,但对现实的把握相当精准!PS,这部电影的真正结尾是合唱团在剧院的演出,镜头里展现的观众席上学生们的那一张张脸。PPS,影片开头那一声凄厉的大象叫声应该是导演对胡波的致敬和缅怀吧
邓恩熙继《少女佳禾》后又一部“青春问题电影”,从最开始关注时到海南、重庆青年再压到现在,感觉能联想到很多改动,还有表达上的妥协和无奈;但这无碍它是一个静静发酵自己气质的故事。“枪手事件”的发生串起三个青年望不清的前路和各自困顿的生活;大象作为比喻,偶尔插入明亮画面的冷幽默,甚至是不甘于堕于“白底黑字”道德故事的几句落笔;都有些别样的感觉。当然如果能在叙事上做得更清晰或是节奏上有提高,就能更好了。
故事视点比较散漫,大概是审查的锅
视点偏乱,替考事件后,一度变得十分散漫,后来父亲开始复仇又抓回来一点,意料之中的和谐结尾,但如果孩子被父亲误杀了,还是能在观感上好很多……要是能看见140分钟版本还是想看一看的。
想说的很多,想说的太多
重庆青年电影展,中途很想走人,忍耐着看完了全片。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没说清。想要用刻意的情节镜头旁白堆砌、拔高立意,效果真的差强人意。不知道是放映问题还是电影拍摄问题,整部片都是过曝状态,人脸光影斑驳,看得头晕眼花。电影本身质量在我这只有一星。
HIIFF新人荣誉#2 见到主创了!给邓恩熙的颜值加一星hhh不知道为啥,在这部里面看到了一些其它电影的影子,小洋跟着安安身后上学,两个人要逃出自己的命运,最后还是没有成功,you see what i mean。这是一个关于河南人闯入重庆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代际的冲突和不可避免地继续重复上一代人生的故事。映后制片人说,他理解的这个剧本是说,这些人都没有达成自己的目标,安安没能考上大学,离开她原来的生活,小洋也没有通过他父母的操作过上另一种人生,但是所有人都会继续活下去,活下去就好了。
2023年日本移民利好政策公布,开始对「高度人才」签证大幅度放宽——没记错的话,上一只大象从中国动物园「润」出去还是2018年:这一「玩火自焚」举动在当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虽然不清楚高中的时候给学生们播放交响乐的那位老师是不是听「西洋古典音乐」入迷的《塔尔》指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位正在接受「L老师」调教的「洋」学生正在接受有明显「偷窥」癖好和「ZS」倾向的日本「犬儒」文化熏陶——被「虎妈/虎爸」教训后开始「疯狂卷题」好好学习,抑或「卷不动」开始席地而坐一动不动的「鹰派」代表与《课间秘密》败露之后变乖「表现不错」的「鸽派」代表虽有不同,但共通之处在于,这些仰视西方文明的「异乡」人将动物人格化的同时也将自己「低等」动物化了——4月26日旅美大熊猫「丫丫」即将按期返回中国,预计27日抵达上海。
讲的东西太简单。太贪心,什么都想塞,但三个人物都差一口气。对音乐 小说 诗词的引用过于直白,没有余味。
波兰的大象只能困进楼下的笼子,展翅的雄鹰只能盘踞轻轨的电梯。护手霜的香气刺鼻使人沉溺,燃气灶的毒气无味却能致命。音乐厅的交响恢弘无人欣赏,升学宴的歌声走调座无虚席。化纤伪造成纯羊毛的飞毯,碎裂膜伪装出讹人的手机,穷人伪装成猴王,懒鬼伪造成状元,于是便有会迷路的雨滴,会落单的白云。
【14】好奇怪的一部片子,宣传一番是邓恩熙,正片则以苏正洋这个角色为展开,而刘磊才是那头“会考试的猛犸象”……故事很有意思,少年家境优渥却学习无能,他暗恋的女生在生活的夹缝里偷生;家教老师文武双全却承受不住现实的重压,尝过甜头后又该如何不走捷径?然而剧本结构上主次不分明,导演的手法青涩,质感像是学生作业,而且刻意的“文艺”反而暴露了缺点,实在是可惜。结局的走向有点“癫”,忽略掉那个和谐的尾,会更加深刻。(另外就是不要再用年少的欢喜去美化跟踪偷拍的变态行为了!!!)@会考试的猛犸象
父亲解决主角的动机不够强烈:既然你付钱了,为啥还要解决他;既然你想解决他,为啥还要付钱。而且,他也没有再讹你或者露出再讹你的端倪吧,你为啥还要挑这个时间点解决他,搞不明白。台词过于文艺矫情,三个人物讲得不透彻,着重于单一角色下笔会更好,团圆的结尾裹挟着导演为过审的无奈。倒是把高考前压抑、躁动的气氛营造出来了,也得益于“重庆”这个天生适合文艺片生长的城市。喜欢游离于主线外的小闲笔,比如在病房模仿孙悟空的玩具贩子和探监时分析女生成绩的狱警,底层群众的讨生活与热心肠跃然纸上,寥寥几笔尽是人文气息。
遗憾没能看见原剧本 想看见女孩的漠不关心和那被冲进下水道的信. 重庆青年电影展最大的感悟:电影还有纯粹的可能么?
感觉导演自己也不是很满意最后的成片,如果是最初的剧本,会好很多吧,但是啊但是...
只能说全程的观感都很诡异。这理应是一个与家庭教育有关的故事,三个主角,三类家庭,上流原生下流原生和重组,各有各的不幸,再将不幸施加到孩子身上,可最终三条线并没有汇聚在一起,导致青春爱情和犯罪各自发展,风格特别不统一。不知道怎么想的编剧还写下了一些很脑残的台词,什么“你看过《人间失格》吗”“天上面飘着一朵云”“迷路的雨滴”,简直矫情到了极点。里面应该还有些超现实元素,就比如家庭教师磊哥莫名其妙地被动买了一张899元的音乐厅门票,并且他还是个潜藏的武打高手。在细节上很多处理很不自然,邓恩熙演的安安的出场就很呆滞,不但不漂亮还像个傻孩子,衬托得男主角洋哥跟个流氓跟踪狂一样。妈妈把饭放进微波炉,第一反应居然不是打开开关,而是跟老公聊天,聊完才开始热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