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1937年描绘一战中两名法国战俘从德军战俘营逃走的故事。影片以诗意的笔触刻画了战俘营生活中对于艺术、自由的追求,爱国主义虽然存在,从我的爱国主义出发也必将能推出你的爱国主义,虽然我们身处不同的国家。
影片中两位法国军人和一位军官互相不喜欢,但是贵族军官也为两人的逃跑付出生命的代价,不同阶层的人也能够互相理解。虽然身处战争,人类共有的情感和理智却让我们可以感受彼此的爱恨。
影片叫大幻影,一战在欧洲人看来是一次毫无意义的内斗,双方为了几公里的土地可以洒下数十万的鲜血,生命在政客眼中是什么呢?影片《西线无战事》中刻画了双方的战争场面,战壕中的人不再是人,他们连名字都不配拥有,他们只是一个个开枪的机器。这次战争毫无意义,而在战争中丢失的尊严与道德确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次战争是一个巨大的幻影。
不幸的是,当这部影片上映的1937年,德军已在奥地利边境磨刀霍霍,而战争中丢失的东西却再也找不回来,幻影延续到今天。
By Peter Cowie
译 备刃兔
《大幻影》是一部为让·雷诺阿在美国赢得了广泛赞誉的大师之作,其不仅仅获得了罗斯福总统的大力称赞,更是在1938年9月于纽约开画后不间断地放映了整整26周之久。在二战期间,《大幻影》在意大利(由墨索里尼)和德国(由戈培尔)都被本国政府所禁,仅在1946年时上映过其删节版,所幸雷诺阿在50年代晚期对这部电影进行了修复工作。
尽管经受了不少磨难,但《大幻影》的音画及历史感最终得以保留。在二战开始的三年前制作完成的这部电影,其目光注视着的是另一段年代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用导演的话来说就是:“这是一场参战各方实力均等,没有原子弹也没有残忍的虐待战俘行为,希特勒还未走向前台,甚至于一度让人们对德国人产生恐惧的纳粹也尚不存在于那个年代。”
让雷诺阿在《大幻影》中将三名背景、性格皆大相径庭的法军军官组成的一个小集体置于被德军严加看管的战俘营这一有限场景中,并在其中展现了人与人在封闭环境中的相互影响与作用。迈克(让·加本 饰)是一名虽缺乏教育但人品可靠正直的法军士官;波迪奥(皮埃尔·弗雷奈 饰)出身法国贵族,戴着白手套和高傲的单边眼镜从另一个营地来到了现在的战俘营里;罗森塔尔(马塞尔·达里奥 饰)来自于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以慷慨和宽容打消了他人对于犹太民族的偏见。而除了这三名法军军官之外,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由好莱坞男星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饰演的德军监狱长罗芬斯坦。
在第一期世界大战期间,让·雷诺阿曾在执行一次飞行侦查任务时遭遇敌机追捕,所幸被同机一位名叫Pinsard的少校所救。Pinsard驾驶飞机时曾七次被敌机击中,但几乎每次都在他沉着冷静的操作中化险为夷,使飞机安全着陆。数年后,当雷诺阿在法国南部拍摄《托尼》(Toni,1935)时,他常常被临近的一个小机场中飞机频繁起降而产生的噪音所扰乱思绪,巧合的是,打扰到这位导演的正是Pinsard少校所驾驶的飞机。在雷诺阿的回忆录中,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构思出了《大幻影》的故事。
《大幻影》跳脱出了传统战争类型片的限制,片中几乎没有狂轰滥炸的场景,战场景象也几乎在观众视野内消失不见。雷诺阿通过独特的手法巧妙地在片中传达了他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人道主义关怀的崇高信念。没有哪一部影片如雷诺阿在《大幻影》中如此直接地展现了社会阶级与文化阶层的关系。“如果一个法国农夫与一个法国金融家在同一张餐桌上共同享用晚餐,那么这两位法国人也只会面面相觑;但若与这个法国农夫共同用餐的是一个中国农民,那他们之间将会有不少共同话题。”雷诺阿写到。战争意外地使在和平年代时素昧平生的人们有了交集,在电影中,罗芬斯坦邀请了刚刚被他击落的法国军官罗森塔尔共进午餐,而最初因犹太身份遭到他人取笑的罗森塔尔,也逐渐用自己的谦逊赢得了尊重;还有一位名叫艾尔莎的德国寡妇,为这些越狱军人提供了饮食和庇护,而她所庇护的这些人的同乡却才在凡尔登杀死了她的丈夫。
在《大幻影》中,每一个人都抛开了语言、民族和阶级的差异,学会了在不违背人道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付出与收获。在狱中,战俘们靠着小小的幻想支撑着自己的求生欲:在半夜挖地道;易装成女性让他们感受到了女性在监狱中的地位低下;而甚至是罗芬斯坦,却也在他堡垒般的房间中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株天竺葵。
《大幻影》十分适合以DVD介质进行观看(注:原文写作之时仅发行DVD版本),因为观众在电影院中往往会因为雷诺阿朴实的影像风格而错过不少细节。雷诺阿使摄影机在狭窄的场景中游移,将琐碎细节一一展现,正如他自己在描述电影中首个战俘营里展现的一餐时所写道:“摄影机连续不断地捕捉着场景中的各处细节,并将它们有序地串联起来,最终构建成为一个全面的整体。”相较于将琐碎细节独立展示而言,雷诺阿的这种手法大大强化了观众对于画面整体的连贯性想象与构建。这流畅的视觉构造,不得不归功于雷诺阿的侄子兼《大幻影》摄影师——克劳德,用雷诺阿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像鳗鱼一般顺滑”。
《大幻影》中几位演员的表演也为本作增添了不少色彩。让·加本以其极度克制却又情感充沛地表演让人联想到了日后的伊夫·蒙当和杰拉尔·德帕迪约;皮埃尔·弗雷奈将自身早年间在法国国家大剧院所积累的演出经验投入到了电影中,展现出了对表演技巧的精准把控;朱利安·卡莱特的角色带有一定的喜剧气质,当他出现在镜头前时总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而最让人难忘的便是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饰演的孤高自傲的德军军官了。
法国评论家安德烈·巴赞是这样评价让·雷诺阿的:“他从他父辈处继承了对于文学及绘画艺术的敏锐洞察力,在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诗意的、流动的现实感。”《大幻影》正是这一论调的完美体现。
Peter Cowie,美国《综艺》杂志国际出版总监,《综艺》杂志旗下《国际电影指南》年刊编辑,出版过包括研究威尔斯、伯格曼和科波拉在内的多本电影书籍。
原文发表于1999年11月22日
原文链接://www.criterion.com/current/posts/15-grand-illusion
神作。如果世上真有爱国主义,它应当如影片中的法国人一样、当如那位德国军官。战争实在是太长了,它不该开始、早该结束。小女孩实在是太漂亮了,丈夫、兄弟都死于战争的妈妈也太可怜了。在这部电影中,人仍保持着最后的尊严,他们体面,隶属于不同的阶层有各自的执着偏见。但他们仍可以互相理解。
打完飞机敌友一道吃牛排,伪娘表演突发爱国马赛曲;女沙皇福利遭遇焚书抗议,拉仇恨逃亡古堡竖笛贵族情谊;看着过于空旷的大桌子想念男人的脚步声,“真希望这是最后一场战争啊。”“la grande illusion”
准四星吧,我对雷诺阿是真的无感啊。不过后半段比前半段吸引我一些,以及画面很漂亮。
远离战场的视角下,越是生活化的叙述,越是反衬战争的虚无:德法将领惺惺相惜、寡妇与逃犯间恋恋不舍、巡逻队对越境二人手下留情,对比之间模糊了敌对的界限,好似幻影偌大一片。
虽然电影的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但该片制作和上映的时机却刚好在德国纳粹党越来越强大,另一场全球战争迫在眉睫之际,可以看到这部电影是雷诺阿试图让人们远离正在受到的极端主义影响的努力。整部片子充满了人文关怀,不只是法国士兵,就连德国士兵也受到尊重。每个角色,无论是法国人还是德国人,都被战争困住了躯体和精神。即使是像劳芬斯坦这样的高级官员也会觉得自己被困在幽闭恐怖的房间里。他们都与外界隔绝,他们想要自由,但一旦获得“自由”,又开始担心自己是否准备好迎接外面等待他们的一切。时代的变化也是这部片子里的一个重要元素。由于战争而与外界隔绝的男性们听到女性开始留短发时所表现出来的惊讶,印证了妇女在争取平等上所取得的进步。从法德高级军官的谈话中也可以看出,阶级区分开始被扭曲,全民平等的时代即将到来。
应该是第一部越狱电影,题材和概念先于1960雅克贝克(也是本片副导演)《洞》。此片铺设一战中真挚的人情温暖,始终在一种轻松诙谐乃至荒诞的氛围下进行,对战争的抨击尤为深刻。这里法德双方都没有坏人,在越是热情洋溢的监狱生活中,战争越显得双方徒劳无益、虚无缥缈,阶级团结比之国家更为重要,满是导演诗意的不屑与自在。“战争、英雄主义、军人姿态、法国大兵,可怜的俗套何其多……(让雷诺阿)”。所以贵族传统和爱国主义是颇受质疑的,在战乱中所有人都无法把握自身命运,或者随波逐流,或者坦然死去。我很惊艳那些戛然而止的停顿镜头,恰在每个叙事段位欲止未止之时,犹有后来新浪潮风格的调皮。8.7
【B】片子有着很强的人文关怀,只是前半段对于我这么个脸盲症看的太痛苦了
这是一部讲述“昨日的世界”战争的电影,那种春秋义气让人怀念。二战改变了战争的涵义;其实我们不该这么强调盟军的正义性。逃出敌营远眺白雪皑皑的乡村,后方失去亲人的少妇,这个原型故事也早在我潜意识中了。影片中所存在的阶级感,贵族感,是如今再也不见的了。
让·雷诺阿代表作,越狱片鼻祖。1.逃狱为辅,主线是反战,片名一语双关,既可指荒诞而无情的战争,又似对消逝的欧洲骑士精神与人道主义的追思;2.法德兵士及跨阶级的友好和谐,温情脉脉,诗意绵绵;3.雷诺阿的景深长镜与场面调度,Stroheim的精湛表演;4.男扮女装,口琴,天竺葵,雪中瑞士。(8.5/10)
让·雷诺阿说:“促使我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我对大多数战争题材的影片的处理方式感到气愤。……战争、英雄主义、军人姿态、法国大兵,可怜的俗套何其多……”。而他却只是提取极其平凡的越狱事件来表现战争,并确信“题材越平常,创作空间越大”。这是他一直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
4.5 修复版重看。M. Gustave说屠宰场尚有人性之光,便是他们吧。越是日常可爱烟火气足,越是反衬得战争多么愚蠢无必要,可惜这道幻影终究暗下去变作浓烟,要脆弱美好的东西尽皆灰败,要骑士雪白的手套染上尘埃。
近乎孩童般的天真烂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文关怀。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前传或者打开它的钥匙,但就如茨威格笔下的欧洲黄金时代,历史与这部电影都离我实在太过久远了。
最大特点:暧昧性、含混性。具体包括:景深镜头使环境与人物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景深镜头提供了多重表演区;多重国家、阶级、种族、性别等人物关系及彼此间的界限,四种语言的混用,含混模糊的道德立场等。“天下大同”梦想的“幻灭”,片中的具象表现,便是法国军官死去时,德国军官剪下的那只花。
年度五佳没得说。让·雷诺阿在这部电影里描述的所有人物关系都是战争的反面,这是它作为一部战争片/越狱片最非同寻常的地方。与此同时里面还暗含了种族(犹太人)和阶级(贵族)在一个时代中的处境,同时又是那么幽默动人。中立国瑞士作结尾,绝对是神一般的想法!两年之后,欧陆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茨威格说,1914开始的这场战争,人们不知道要从现实中得到什么,它只是为一种幻想效劳,即,梦想建立一个更美好,正义与和平的世界。
旧时代的骑士精神,同脚下的世界一同坠入深渊。他们身无一物,如此孤独。人们爱的东西总是那么脆弱,在战争的风雨中再也找不见彼此。
一战是没有正邪之分的战争,军人们只有命令在身而没有国家仇恨,让·雷诺阿以此入手拍出了极为独特的完美作品,没有了常见的苦大仇深,却换来了惊人的幽默感和精彩的人物刻画,这些无不令人动容,其中越狱一幕构思巧妙,燃了,可惜了在残酷二战的节骨眼上,这种种也都只是一场“大幻影”。
8/10。雷诺阿用滑稽的表演气氛传达战争的人性扭曲,法国战俘被迫扮演女性走上歌剧舞台,庆祝德国占领城堡,演出进行时得知法军收复失地,镜头从一个个摘掉假发的战俘拍起,所有战俘起身高唱国歌,一刻不停地摇向舞台左侧的德国军官,最后摇回观众席,但关几天禁闭后报上刊登城堡失守,毫无变化的战争终究是荒唐的演出。大革命的思想遗产(自由)根植于法国人热爱幻想的头脑,他们兴致勃勃地在营里种蒲公英、恶作剧般吹起笛子,同时国族、阶级的融合显示出幻影之感,马夏尔和英国战俘的讲话对牛弹琴使得挖好的隧道无用武之地,监狱里大家看见走出来女装,立刻因欲望而沉默,知识不如女人,因此俄国皇室送来慰问的书籍才令人嫌弃,德国司令只需一位贵族的保证就无需搜查违规物品,可法国贵族照样逃跑,礼仪秩序分崩离析,阶级界限像瑞士国境一样难以跨越。
地道,女装,杜奥蒙,品达,天竺葵,笛子,奶牛,雪野……标准收藏DVD天字第一号,影片一度失传,胶片孤本后在苏联档案处被发现,六零年代中期通过与图卢兹电影馆文化遗产互换才得以回到祖国。冯·施特罗海姆的造型做派非常抢戏,以至于此片在IMDB和伊伯特伟大电影上的题图都是此公端咖啡看战俘名单那个镜头。不过这个“贵族血统惺惺相惜&勇士荣死于战场”的主题,由于战俘营的生活被雷诺阿叙述的过于舒适欢快甚至诗意同时又回避一切暴力使之发生在画外而感染效果有所减损。如以两年后二战爆发法国速败的历史视角去回眸本片的反战立场,你甚至可以怀疑它某种程度误导了法国人对德国的正确认知——雷诺阿陷入到一厢情愿自我编织的德意志大幻影。
“边界是人的概念,大自然才不理会”,国籍、种族、社会地位,最后都是幻影,只有硝烟中跨越敌我阵营的,咳,爱意永恒。一而再三地越狱,有唱马塞曲的时刻,有你是贵族我是平民的嫌隙,但是人与人之间有基于同理心的理解怜悯。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几位主演都把各自的腔调拿捏得刚好,气氛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