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完整地看完87版红楼是一个遗憾,看完这部迷你剧决定踏踏实实补功课。
这部剧的小孩子们太认真了,而认真的力量真的可以如此可怕,让我一个自以为还算狼心狗肺,也读了不少书,看冷看空了不少世情的二逼货深夜里哭得心绞痛发作。
很早以前就流行说“没有深夜痛哭不足以语人生”,那么我的人生真是很早就开始了。从不记事时起离开父母,夜半突然醒来感觉到一阵空虚,黑暗中有怪物在啃噬我心的那种痛觉,留在记忆里面久久不散,成为我从小到大所有最深的梦里最单一也最残忍的恐惧源头。
感受到人生的此种脆弱与虚空,似乎和文学的结合来得更轻易些。孤单一人更容易看进去书,读了不几年,就开始找些大部头,那时真的没懂多少,那时却也真的为克里斯汀(《新娘主人十字架》女主人公)、斯嘉丽(《乱世佳人》女主人公)、黛玉宝钗狠狠地深夜痛哭过。在那之前,是奥利弗退斯特,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苔丝,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心仪的书目里读下去不会哭的只有《小公主》和《老人与海》。
平生第一次读完红楼梦,是在五六年级的某个冬天凌晨五点,我不小心读到通宵,在看到黛玉焚稿喊出“宝玉,你好……”那么一句时,眼泪有如雷霆万钧之势朝我涌来,纯粹是为了这份生命的美好和灵动的破灭而哭,也为了宝玉的狠心负情而哭。
待到了日后读红楼梦,一遍有一遍的体会,但再没哭过。初中时我读托尔斯泰,内心更多平和,也读百年孤独和米兰昆德拉,自以为看轻了灵与肉、男与女,看空了所谓命运。高中时代的1984、美丽新世界、锌皮娃娃兵,都没能让我变得更加易于感伤,反倒更加尖锐和保守。倒是头一次读洪昇的元杂剧本子《长恨歌》时,颇为较真地洒了一点泪,及至《昭明文选》《古诗源》,又无感伤,乃至于《婉约词》。细细论起来,《史记》《后汉书》里提到的一两个薄命失意皇家男女,可能高中时代赚我眼泪最多了。
高中时代外公离世,开始抄佛经,对日本文学进一步了解,写出来的历史剧剧本也着意呈现人物内心撕裂疼痛的一面。那时我觉得,我大概不会为了红楼梦而哭一回了,那时候大概是最后一回了。
今晚以前,我都这么想。这本书在我生命里出现得倒早,家里长辈都说小孩不许看的,我却偷尝了一遍,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它好是虽好,滋味也就是那么回事。其实有许多欢喜悲愁,命运更深层次的无常相逼,是我当年所不能领略。
而过了这么久之后,读了那么多红学专著之后,也是经历日渐多起来,面临的重要的、不重要的生命议题多起来的时候,被一部讲了一点点红楼梦故事的迷你剧打动得哭成这个鬼样子。我边哭边想,做文人书生,真真是世间最好的选择,就为能长时间专注在这样充满美感和变数的领域,已经足够交付灵魂。
看到最终所有人各有归宿,各有苦处,而独宝玉一人叹命运无常。曹雪芹的深深落寞和刻骨孤独,在某一瞬间,有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进入了我的灵魂,让我反复再思,也只是觉得我与曹公同生为人,他对尘世间人际交接、缘分离合流转的透彻的领悟,和因此而体会到的超出时代和生命进程的无常相逼、无力招架之感,我不是完全不能体会。或许我作为初学者还需探索,前路漫漫,而文学的意义自然远不止于眼泪,还有那之后更严肃的思考,和更强大的对抗虚空的力量。如是。
另外,总觉得高颚版本九十回里这一句“宝玉,你好……”不应只能解读为“你好绝情”之类的控诉之意,宝黛爱情是精神层面的知己挚爱,黛玉要走,带走了诗魂,留下的是挂念,或许是解读为“宝玉,你好生保重”更为合适。当然,这也只是个人偏见。
两人相爱,一个要死了,是大抵不肯怨恨另一个的,眼泪干了,也没什么不舍,到底身子也是干净的可以回南去,黛玉这一生可谓真真不染尘俗,不敢相信这样的林妹妹,死前能有多大的仇恨。仙女难道不应祝福么。#日常瞎想
文/夕四少
期待了很久的小戏骨版《红楼梦》,终于在10月1日国庆节当晚首播,迫不及待地一口气看完,从晚上九点到凌晨一点半,前后一共9集,平均一集30分钟,一共四个半小时左右。
第一次看小戏骨的作品,源于《白蛇传》,初看就被小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所叹服,后来小戏骨团队又陆陆续续拍了不少作品,我一直都有关注,所有的主角、配角全部都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单就演技而言,这群孩子完全可以与娱乐圈的任何一位成人演员飙戏。
这不是溢美之辞,看看小演员们演过的戏就知道,每一个角色他们无不用心去演,唱跳俱佳者有之,伶牙俐齿者有之,表演精湛者有之,外形姣好者有之。他们天真无邪,单纯善良,情感真挚,三秒之内能悲伤流泪,令人跟着心痛;三秒只能能破涕为笑,令人心生怜爱。
因此,在微博上看到他们要拍红楼梦时,我心里一开始是雀跃的,也许小戏骨版的红楼梦,将又一次掀起读红楼看红楼的热潮,这是我所期待出现的。
我们都知道87版《红楼梦》早已是无法超越的经典,所以这一次小戏骨《红楼梦》比较讨巧的一个地方,就是向87版致敬,从演员到音乐,从服装到表演,可以说,都完全是按照87版拍摄,尤其黛玉和宝钗,简直跟87版一模一样,所以网友们看后大呼“神还原”。
但也有不少网友有不同的声音,有网友觉得,拍的好是好,但《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的血泪之书,是人生所有生活经验的沉重总结,是一出厚重的悲剧,比不得其他的文学作品,这么一部厚重的作品,让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来演绎,显得太残忍了些。
对此,我深有同感。
虽说红楼梦里的宝黛钗等人初见时,也都是十岁左右的年龄,与小戏骨们的年龄相似,从年龄上说,小戏骨版红楼梦可以说是最接近原著的一版,这群孩子里最小的只有7岁,最大的也不过13岁,但看到这群孩子不停地因为生离死别而痛哭流涕时,我还是于心不忍。
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正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龄,但这群孩子却过早地体会了红楼梦的大悲大恸,体会到了事情冷暖,人情凉薄,人心算计,虽然节目组的初衷是为向更多青少年推广红楼梦,但用一群孩子演绎这么一出悲剧,我还是觉得太过残忍悲切了,这不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能承受的了分量,也不是小戏骨拍过的其他任何剧集所能比拟的。
因为挚爱红楼,看任何有关的影视作品,难免带着挑剔的眼光,小戏骨版《红楼梦》只有短短9集,自然砍掉了太多精彩内容,比如宝钗扑蝶,湘云醉卧等原著里最美的情节,这里都是一个镜头带过,转的有些突兀生硬。另外,可能因为是拍给青少年看的,自然过滤到了有关男女之情的情节,比如宝玉宝钗成婚,红楼大结局中就没有出现。
因为对原著太熟悉,所以熬夜看小戏骨版红楼梦时,我有些跳戏,无法沉浸其中,时时会觉得这个地方错了,情节完全是乱搭。有的本末倒置,比如湘云醉卧在宝玉挨打之前发生;有的台词不够讲究,比如平儿不说“大太太来了”而是直呼“邢夫人来了”……
诚然,我知道这是编剧所为,因为集数限制,因为不得不砍掉太多“少儿不宜”的内容,所以,9集红楼梦是看不出多少真正的红楼真意的,要看的不过是小戏骨们用心的表演,用心的笑或尽情的哭。
对于选角,我给小戏骨剧组打98分,几乎所有的小演员,经过训练,都非常精准恰如其分地扮演了他们各自的角色,这是值得肯定的,比如黛玉,比如宝钗,比如贾母,比如王熙凤,比如刘姥姥,都跟87版如出一辙,就连87版没有出现的人物,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也演的非常棒,但有2分我给扣了,这是有原因的。
2分是因为宝玉的选角,我先声明:我不针对小演员们,他们都还小,不解人事,所有的角色都是剧组定的,我针对的是选角这件事,不是小演员个人。宝玉这个角色是原著里的核心人物,当年87版红楼剧组就曾为宝玉一角犯愁,还曾发文全国寻找宝玉,可见选角之难之严格。
小戏骨版的宝玉,形象非常好,但整体上与87版及原著仍旧差了不少,表演上显得太呆板,太严肃,不够灵动,不够活泼,少了些气质,且跟其他小演员搭戏,明显有些生疏,不够自然。当然,这不是小演员的错,是剧组没有更好地引导,没有让小演员找到宝玉的那种感觉。
当年87版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就是不够灵动,有些生涩和拘谨,后来导演王扶林就给了他一个特权,可以捉弄剧组的任何一个人,让他到处恶作剧,为的就是培养他这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混世魔王的性格。
此外,单就表演而论,这群小演员似乎都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那就是“背台词”,小演员彼此之间的对话交流,总是不够流畅自然,我有一种小时候被老师提问背书的感觉,他们更多的不是在演绎,而是在念台词,在背剧本,且各背各的,表演偶尔显得有些吃力,有些上气不接下气,跟不上节奏。还有不少地方抢戏,毕竟是孩子,沉不住气,总想着要赶紧完成自己的“作业”,小戏骨之间的搭戏有些“自说自话”的感觉。
这部剧的核心人物其实不是宝黛钗,而是刘姥姥,所以说是《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说的是刘姥姥先后三进进荣国府,见证贾府由盛转衰的故事。扮演刘姥姥的小演员,明显是全部模仿了87版沙玉华奶奶扮演的刘姥姥,虽然是模仿,但从其表演来看,是小演员中演技最好的一个,应该是体会和摸索到了刘姥姥这个人物的性格精髓。
9集的红楼梦,剧情略显单薄,除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有些铺陈,其余基本都是一个镜头带过,尤其王熙凤病倒,转的太突兀,且最令我无法接受的是,剧组把所有的人物结局全部安排到了最后一集上,黛玉死亡,迎春探春出嫁,惜春出家,贾府被抄,王熙凤死亡,巧姐被卖,妙玉被掳……这一集太重了,三十分钟的时长,这些原著里最重要的情节,只能是一个镜头交代了。
我想,如果不是熟读红楼,让青少年们看到这样的结局,应该都是一脸懵懂不解的表情,除非是大人孩子一起看,孩子有不解的地方,需要大人事后“补课”,这还得大人正好是红迷,这就与剧组的初衷产生了矛盾,本是为推广红楼梦,但最后可能会有很多小朋友因为看不懂结局而茫然。
当年,王扶林要拍《红楼梦》其实是顶着很大的压力的,甚至有专家扬言“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动”。因为红楼梦不是别的名著,编剧怎么改都不会有太大影响,为了剧情需要,观众都能理解,但红楼梦有红学一派,是许多红学家研究一生仍旧魂牵梦萦的心头之好,是许多红迷一生最钟爱的文学作品,它太经典,经典到每个角色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不能擅自改动,处理不好,就会被骂的万劫不复,后来的10版《红楼梦》成为众矢之的就是很好的例证。
由此可知,要拍《红楼梦》有多难,所以如果不是向87版红楼梦致敬,如果不是有87版这座高山在那里镇着,我想小戏骨剧组是没有如此大的勇气和把握来拍《红楼梦》的。
让一群十来岁的孩子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红楼梦》,显然是很大的挑战,这是只有经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彻大悟才能真正读懂的文学作品,要把它的厚重感,悲剧性拍出来,而且让一群十来岁的孩子演绎出来,显然是对小演员提了一个比登天还难的要求。
所以,它定位于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个主题,正是避重就轻,删繁就简,只选取了红楼梦里最为欢快的一个场面作为切入点,选取最好表现的情节画面进行展现,把这些天真烂漫的小演员放到设计好的框架里,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如果真要按照原著去拍,我想没有一个小演员能够胜任这么庞大这么复杂的戏份吧?毕竟大人的世界,小孩子是无法真正窥破的。
他们只能按照剧组的要求,按照剧本写好的台词,在该笑的地方笑,该哭的地方使劲想难过的事哭,这就非常不容易了,他们究竟对红楼真意了解多少?也许这就不是小戏骨该考虑的事情了。
注:以上是我一口气看完小戏骨版《红楼梦》的真实感受,我并没有要苛责某个小演员,更没有要怼小戏骨剧组的意思,我只是说出了我最真实的想法,就像网友说的,小戏骨拍的其他剧都好看,但是红楼梦太复杂了,不适合小戏骨。我也这么觉得。
虽然说是模仿87版 但是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比87报还要符合我心中的红楼梦 因为年龄符合原著,有的小演员颜值比87版的还高,妆容更符合现代审美又不失古典,现场收音画质更高 就连欧阳奋强都开玩笑说比他们演的好 希望小演员们大一点比如十三十四岁的时候能够演全本红楼! 另外配角也不容忽视!! 王保善家的 邢夫人 王夫人 平儿袭人晴雯... 简直活灵活现!!
再上美图 小宝钗 长相就很像宝钗 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 演技炸裂!台词功底尤其好!
小熙凤 三角眼,吊梢眉 神态,台词都极好!
小熙凤 三角眼,吊梢眉 神态,台词都极好!
小元春 戏不多 但元妃省亲那场戏 真是演技太赞!
当然戏里面其它演员也很好! 这些演员从五岁(惜春才上幼儿园大班)到十三岁(最大的就是贾政) 宝玉也许形象不太足(倒有点像贾环)但是演技也可以整容! 黛玉很美(个人觉得有点像娜扎不太像我想象中的黛玉) 探春协理家室,抄家那场戏张力很足! 老夫人,王夫人,赵姨娘,贾政也都活灵活现! 看到后面并不觉得他们是小孩子 会跟着剧情同哭同笑 小演员们眼泪真是说出就出! 总之这部剧画面精致,现场收音台词不棒读不尴尬 片头曲片尾曲是小演员们唱的 连字应该都是小演员们写的! 虽然说是模仿,但是演戏都是从模仿来的 而且极其自然!(也许刘姥姥不太自然,但是考虑到她一个九岁的孩子去模仿一个老人) 真是难为剧组了!那些形神兼备的小演员哪里找来!
这几天追了小戏骨红楼梦,真是让人出乎意料的好啊!黛玉完全就是个原版啊,话说曹雪芹的原著中,黛玉进府时,年龄应该就是这么大啊!宝钗也是演的很大气的样子;宝玉出来时,稍许有点小失望,因为个人感觉不够好看,但是演技弥补了一些;王熙凤和刘姥姥最让我惊喜,王熙凤的眼神真是很让人入戏了;刘姥姥的小人物样子,也是惟妙惟肖。总之这部小红楼中小演员的演技,比之前那部红楼梦真是更让人信服。为小演员们打call。
高中选修文科要求读红楼,当时可以说全班都到了痴迷的程度了,连一字一句我们都仔细琢磨讨论。尤记得和邻桌看到黛玉进京不过六七岁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原来我们看的都是一些小屁孩的故事。当时还开玩笑说,以后发财了,就从全国找几个长的好看又会演戏的小孩子,按原著年龄再拍一版红楼。前几天看见小戏骨版红楼的预告照,我突然想起这事了,于是决定不妨去看看。
这一看,真把我惊着了。原本看红楼说钗黛仪态如何如何,我是不信的,一个小孩能有啥好看的。可小戏骨生生演出来了,一开场漾漾在船上的的那泪眼,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活脱脱就是小林黛玉。还有宝儿出场的那一抬眼,就是大家闺秀,就是薛宝钗。
还有凤姐,李纨,探春,湘云,袭人,平儿,王夫人,紫鹃等等,都是一水的美人坯子,真是颜狗的世界,太幸福了。
演技就更不要提了,每人对角色的把握都不错,即使是只有几场戏份的小配角,演技都不是盖的。虽然能看出有模仿87版的影子,但也倒可爱。就只看王熙凤给刘姥姥讲茄子是怎么做的那一大段台词,就秒杀一大批小花。语速快,台词难,咬字清晰,竟然语调还把握的特别好,真是天生做演员的料。相较之下,有些流量吐字不清楚,挡住字幕就是嗯嗯唧唧根本听不清楚;有些全靠配音来撑,死背台词没有情感变化;有些普通话都不过关,还有方言土音;更有些,干脆就做个数字小姐,这些人看了这位小凤姐的表演难道不惭愧?
拍戏时是炎夏,孩子们都受了不少苦,但各自都完成的非常出色。看的出来幕后工作人员也都尽心尽力,感谢你们的辛苦付出,小戏骨版红楼是成功的,观众从未奢求更多,好的服道化,好的导演,好的改编。好的演员,好的表演,你们已经做到了。
最后私心表白小宝钗,呜呜呜,太好看了,想偷孩子,图源自网络,侵删。
优点大家说了很多,我来说两个小瑕疵。一个是送刘姥姥回时,100两银子是太太(王夫人)送的,不是老太太(贾母),这个是延袭了87版的错误。原著这里王夫人后面的话是叫刘以后别再来了(给她丢人现眼,刘是王家亲戚)。二个是抄检到晴雯,原著中晴雯只是把箱子东西倒在地上抗议,电视中顶撞说的你是太太派来的我还是老太太派来的呢,这话是高鹗版里妄添的,这个顶撞的话既不合理(晴雯再大胆的丫头也不可能敢说这个话),同时加出这么一段也会减弱后面探春冲突的戏剧效果。
我的天哦!!!!!哪里找来这么多会演戏的孩子,吊打各种流量小生小花啊!!!!
我的天!服化道都超级美!更别说小演员们了!感觉未来的影视剧有救了!!!
其实这才是最符合原著人物的年纪啊,导演到底哪里找到这么多这么灵动的小孩子啊,一颦一动都很有87版的神韵啊
没看过这系列,完全被惊艳,有几个小演员真喜欢死了。并没有热评说的“没孩子样”“演给恋童癖”这类感觉,原创改编刻意削减改编了成人和阴暗的部分(黛玉葬花毫无悲切,葬花词移到剧终),挺适合低龄未成年观众。莎翁有兰姆低龄版话剧,红楼有小朋友版又有何不可?小演员表演中有自己的理解,挺好的。
满脑袋贴黄瓜片子的雷教母版可以被这群孩子吊打一百回!
就怕娃娃飙演技,呜呜
神还原!有些小朋友好早熟啊,元春、贾政看久了就越觉得不像小朋友。演林黛玉的小妹妹好漂亮,刘姥姥和老夫人演技高超!!!老版红楼梦我看不下去,新版不屑一顾,搞不清楚人物关系,让他们一演,我还真看懂复杂关系了!!!只要你们长大了不长残,不作,未来演技靠你们了!!!!
为了这部戏,有些从来不看书的同事居然去买了红楼梦原著,一章章参照对比,这就是节目效果,啥也别说了……
小鲜肉把小鲜肉已经拍死在了沙滩上。
天辣,牙都没长齐,演的还真不错,有神韵
其实我觉得这类节目不应该在做下去了。小演员其实大多在模仿,他们并没有成长到他们所演绎的角色的心理年龄。这并不是表演。
若是现在的流量小花小草们有这样的敬业态度去演戏我就谢天谢地了 很87
对那些说不适合小孩子的人表示,你们是有多蠢?这片土地上的人从出生开始就历经人情世故,长到十一二岁还有啥不懂的。愚民这种事情,愚愚自己就罢了,别再试图挡着后代的眼了。
我的妈,这些小朋友长得好古典
我的天啊,神选角!黛玉那个我见犹怜的气质!宝钗是自己的原声吗?跟87的配音太像了。宝钗、元春、李纨、凤姐的小演员也太好看了吧!!为凤姐打call,眼神太灵了,台词666!宝玉的小演员演得不要太好,有人说长得丑,可人家整容型演技啊!其他王夫人贾母探春也都是戏精啊!表白全剧组,真的太喜欢了!
小戏骨系列都不错 期待拍红楼梦全集哈哈哈哈哈
刚上高中那年,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去世,在电视前面哭出了声。因为太迷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看了N遍,一个暑假啃完了全书,读了一大堆名家解读。本以为年长十岁,不会再动心了,看了小戏骨,感觉居然又回来了。孩子们特棒,毫无违和感,由此可见演技是可以用心学的,可惜好些大人不懂。
胡玫导演要不您再等等然后至少把宝钗和凤姐的小演员纳入您的麾下吧。
根据原著,宝黛初会时各自年龄大概不会超过十岁,本剧算是第一次还原了
李少红你不觉得惭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