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TM烂!毫无战争常识,煽情煽情还是煽情,TM煽情也煽得烂!名曰八子,只出现三个还有一个打酱油,近距离拼刺刀一般步枪不开枪,因为会贯穿误伤自己人,而且贯穿过去前面的受伤小,不伤在要害或者动脉上多数仍能战斗,而后面那个不论伤哪儿基本都战斗力废掉。 就TM这,高希希看看集结号看看芳华,学学战争片是怎么拍的,别出来丢人! 严重怀疑八百是为了给这烂片让路改日期……
上世纪30年代的赣南地区,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将八个儿子先后送入红军,奔赴战场前线。但战火无情,兄弟中的六人陆续牺牲,只剩下大哥杨大牛和最小的孩子满崽。满崽找到了大牛的部队,成了哥哥麾下的普通一兵,一场场艰苦战役的淬炼让新兵满崽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战士。最后的战斗打响了,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杨大牛带领弟弟满崽和全体战友浴血肉搏,直至弹尽粮绝…… 英雄的身前,是枪林弹雨的沙场,而在英雄的身后,家乡的村庄依然宁静安详,微风吹过金黄的稻浪簌簌作响,一位年迈的母亲正在村头的小路旁孤独的守望……
终于抽空看了《八子》。之所以这么久没有看,一是忙,二是排片少。抱着满满的期待走进影院,带着些许失望出来,这就是观影后的感受。它的精彩,全在这个真实的故事;导演讲故事的能力,浪费了这个好故事。
如果要打分,应该是6.5或者7分,不能再高。
其实,从一开始,听说这个题材之后,首先是欣喜。但知道导演是高希希,就忧上心头。不管媒体如何夸他,《新三国》的水准我实在不敢恭维。后来评分出来,分数不低,又提升了期待,但最终还是失望。
1、为什么去看八子
我那一场,影厅里一共八个观众。其中三个老人,年纪七十往上。革命题材的电影,老人家喜欢看,很好理解。但我个人而言,是因为对红军和那段历史感兴趣。
二十多岁,刚上大学的时候,也和许多人一样,觉得当下这社会的许多黑暗和不公,都可以归结为“一”。这“一”的源头,当然是邪恶的,非正义的党。
后来看的东西多了,渐渐发现自己粉的国民党,逻辑上说不通。比如,为什么民国时候那么美好,还有这么多人反对,而且一呼百应?为什么国民党百万重兵,也打不垮装备比差他们几十倍的红军?为什么解放战争三年,几百万国军就一败涂地,只能虎踞宝岛?
事实上讲不通。粉饰的故事,早晚露出真面目。
后来看了王树增的《长征》《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看了步平、柴维木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怕偏颇,又看了日本人写的《华北治安战》,把这二十几年的历史,了解了个大概,渐渐理顺了其中逻辑:事实清楚,结果清楚,没有特别矛盾之处。因为读这些,对毛感兴趣,看了《论持久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等文章,觉得有些通透了。
简单来说就是,咱初中高中历史课本上学的,的确皆为事实。框架性的事实。
只有这样的事实,才能造就这样的历史和今天。很多人对今日社会有许多不满,但枉顾历史事实而去歌颂一个腐朽堕落的国民党及其政府,更不可取。果粉的荒唐可笑,已是公认。他们的问题就在于,拿不出有力的事实和成果来证明自己更观点,证明国民党的正义性。
从那以后,我对这支在贫穷落后地方发展起来的,在血与火中锤炼而成,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对这支以后变作了八路军、解放军,在抗日时深入敌后,在上甘岭和美军对垒时丝毫不落下风,在灾难中——唐山大地震、九八洪灾、汶川大地震时冲在最前面的人民子弟兵充满了敬意和好奇。不断地去了解它的故事,成为兴趣所在。
前一阵子,刚刚看完了张桐主演的《绝命后卫师》,讲的是红军长征时负责殿后的红五军团红三十四师6000余官兵,为阻击敌人,全部壮烈牺牲的故事。
程翠林、蔡中、苏达清、吕肯中、彭竹峰……以及更多没有留下来的名字,到今日当然少有人知,他们的故事也少有人提及。因为他们至死也没有机会留下一张如张灵甫那样帅气逼人的照片,吸不了“粉”。
还有,三十四师的师长陈树湘被俘之后,从伤口扯出肠子自杀,令灵魂震动。
没有拥有如此决心、勇气的军队,红军不可能凭着区区数万人,阻挡数倍于己的敌人;不可能造就长津湖冻死也不暴露的军队;不可能造就驾驶战斗机与美军飞机碰撞的王伟烈士;不可能造就汶川地震时视死如归,无畏一跃的伞兵。
信仰、文化、灵魂,造就了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因此,能有一部从底层士兵角度讲述这支军队故事的电影,当然不能错过。
杨家八子,全部牺牲,壮怀激烈。能够相比的,也许只有虚构的杨家将了。只可惜这个好故事,高希希并没有讲好。
2、电影不是电视剧
因为迟到了几分钟,进电影院时已经到了满崽与野猪肉搏的那段。与此同时,他哥大牛正在进行一场小规模的阻击战,他五哥中炮而死。随后,满崽和大牛兄弟相见,紧接着便是三场战斗,阻击战、袭击敌人炮兵营之战和炸桥之战。一颗又一颗炮弹在荧幕上爆炸,声音震得身子跟着颤动,但心却有点儿不耐烦。
有太多片段,太儿戏、太不严谨,让人分分钟出戏。
比如派满崽去团部报信那一段。四个战士同行,被敌军发现,一个战士在溪里被击中了,后面追兵很多很近,满崽回头要拉着一起走,任怎么呼呵他快走都没有用。这样的桥段,出现在电视剧里面都显得让人尴尬,更何况节奏紧张的电影里面。
之后,他被包围,居然用刀杀了多人,被击中后跌落水潭——这样的毫无创造能力的故事巧合,不知道是不是从武侠剧里面学来的。
更荒唐的是,被击中跌落水潭之后,满崽还能去报了信,还能再回来,独自一人炸了敌人第二个炮兵阵地。怎么做到的,电影没有交代。估计也没法交代。这边他哥几十号人,废了多大牺牲才搞掉第一个。他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搞掉了第二个?
比如,第一次阻击战,满崽看见了敌人的机枪手和指挥官,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和对方指挥官肉搏在一起。机枪作为火力压制,又不是步兵冲在前面,而且弹如雨下,怎么可能一个冲锋就到跟前?而后满崽和敌人肉搏,眼见不支,神枪手大山一枪毙敌。下一秒,大山却被炮轰而死。这一点同样难说合逻辑,在敌我双方近距离缠斗情况下,敌人还在炮击,简直就是断箭行动。国军再怎样也至于如此。
这样的细节,要挖,还有很多。可以说,在故事上有如此漏洞,实在不该。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高希希把电影拍出了电视剧的感觉。这简直是灾难!
电影从头到尾炮声隆隆,但几场战斗,看下来差不多。战斗间隙,各种尬聊,对剧情推进和人物塑造毫无帮助。正如有评论写到:“影片中的人物刻画也显得单薄,没有能真正立得住的鲜活人物,观众看不到发自内心的角色描摹,满崽和杨大牛的形象陡然神化让人感觉很疏离,只是为了塑造高大上的形象而塑造。”
这恐怕是主旋律电影、电视剧的通病。如果钢铁侠完美无瑕,那他也就没有什么魅力。
最近在看一本教人如何做广告的书,美国人吉姆·西诺雷利的《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里面有这样一些话:“如同故事的主题,作为品牌最好留给别人去诠释,而非自己来解释。解释得越多,品牌影响就越容易被忽视,甚至更糟糕,引起反感。通常情况下,很少有人喜欢被别人告知应该如何去思考”“说服我们应该用某种方式思考和感受,就如同喜剧演员直接说出他的笑话为什么可笑”“值得信赖的人从来不会告诉你他是值得信赖的”。
我想,电影也一样,本质应该是讲好一个故事,而不是去讲一个道理。那些拼命想讲道理的电影基本都失败了。《八子》就是这样一部失败电影。
相比同档期的《蜘蛛侠·英雄远征》,《八子》的故事性,相差天远。好莱坞把一个简单的英雄成长的故事,也能讲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这值得好好研究学习。
所以我说《八子》是有好故事,无好导演。这故事没有讲好,想表达的道理、情怀,也就没有了根据。
3、八子和八佰之争
这一部分算是题外的话了,但我觉得十分重要,比电影本身更加重要。关于《八佰》的争论必然会波及《八子》,看似是历史题材的不同,实际是观念的鸿沟。
许多人说“内战不看”“自己人打自己人有什么好看”,以此来看低《八子》。这个观点当然十分可笑。
自己人不打自己人,作为口号提出,有其历史背景,而且从始至终,都没有真正地实现。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开宗明义:“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那个视你为奴隶、牲口,任意打骂你的人,是敌人还是朋友?那个骑在你脖子上拉屎撒尿的人,是敌人还是朋友?那个抢了你老婆,奸了你姐妹的人,是敌人还是朋友?那个杀了你全家和家族数十口人的人,是敌人还是朋友?
如果“白狗子”是自己人的话,那么怎么解释2017年9月在灌阳县酒海井内发现的那20多具红军遗骸?要知道,他们之中最小的,被杀害的时候只有15岁。
当然,后面大家一起抗日,勉强算得上自己人。但是这个自己人未免手有点儿狠。7000多新四军在皖南没有死于日本人之手,而是死在了自己人手里。新四军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不知道历史课本上有没有学过这一段?
针对此事,周恩来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不正是在说“自己人不打自己人”吗?可是最先下黑手的是谁呢?再往前追溯,最先举起屠刀的是谁呢?
这就像,别人要杀你,你还击了,顺手还把对方打残了,然后围观群众突然跳出来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这么残忍呢?自己人不打自己人啊!
毛说,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很显然,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所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看今日之湾湾,一切还不明显么?区区一个省都不能管理好的一群人,有什么资格管理国家?其堕落如此,真朽木不可雕也。
4、八佰为什么挂了
再说《八佰》这电影,因为已经撤档,具体怎样的故事现在难以知道。但就透露的大概来看至少有两点不合适:1,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不合适;2、以添油加醋的细节来美化一场失败的战斗,不合适。
第一点很好理解。第二点掰细了说。
关于“四行仓库”保卫战,百度百科和网上的资料足够详细。按照事实来说,恐怕难以和壮烈挂上钩,只能是一场失败的战役的一个荒唐的收尾,400多位国军战士不过是毫不起眼的炮灰罢了。
70万国军苦战3个月,牺牲了30万,上海还是失守了。最后留下一个营,背靠租界,打一场仗给英美看,这就是战事的起因。日军不能使用重武器,也没有费力进攻——因为这毫无意义。战士们奋战四天四夜,打死日军200余人,后接到命令退入租界。在租界被缴枪,羁留在孤军营。
1941年4月24日清晨,谢晋元被汪伪杀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拘禁全体官兵,分散看管,有些人甚至被送至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苦力,客死他乡。
这样一个故事,是丧气的,恐怕也难以彰显出国军抗日的英雄壮烈。但添油加醋、涂脂抹粉地美化,至历史事实而不顾,迎合某些人的扭曲的感情,恐怕更不合适。
更别提管虎导演在微博上发的那条和秦汉合影,夸奖孙元良的那条微博了。虽然他讲的都是事实,但恶心就恶心在这一点。他只说了是孙元良下令守四行仓库,却只字不提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了这个命令以及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电影是不是这样,以一个点的闪亮,来掩盖全体的黑暗呢?现在不得而知。但这样的表达方式很具欺骗性。做广告和做新闻的人,都十分清楚。
抗日战争牺牲的人当然都是英雄,但是别有用心,虚构事实来美化历史的错误,不合适。
5、电影其实很可怕
导演娄烨说,不要害怕电影!电影没那么可怕,也没那么重要。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政体因为电影而感到恐惧,那绝对不是因为电影太强,而是因为他们自己太脆弱了。
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对。
记得当时看到这句话的第一眼,我想到的就是,电影其实很可怕。电影、电视剧是目前最普及的宣传方式,讲许多故事、塑造许多人物、表达不同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就是政治观。为什么我们一提到红军、八路军,想到的就是神剧?手撕鬼子?这难不倒不是电影特别是电视剧的功劳?不是来自港台的导演们的功劳?错误的故事、错误的形象,不断重复表达错误的价值观,久了就深入人心了。
如果是站在复辟大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的价值观的表达呢?这恐怕就不止这么简单了。
电影如果不可怕,那报纸文章也就没什么可怕了。但这不是事实。
许多导演,是脱离群众和生活的,他们拍了一些看起来很难懂的电影,但其实内心里并没有看得起谁,他们想表达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圈子。这个圈子里,这些人在一起自娱自乐、互吹互捧、资本主导,根本无法拥有什么大的影响力。
这说到底,只是一种价值观表达罢了。
当他们自己的价值观碰到国家和人民的价值观,轻轻一下就碎了的时候,他们立刻就戏精上身了一般,表演强权打压的戏码。
李公仆、闻一多惨死街头,可是他们还在拍电影和发表高见啊,他们的电影也还在不断地上映啊。你看,现实并没有如他们说的那么糟糕。
当《战狼2》《流浪地球》《红海行动》票房一路飘红的时候,会有那么多人跳出来阴阳怪气喋喋不休,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已经破产了,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他们难以接受这一点。
但想要反抗,他们也没有勇气,也没有人支持他们。
历来资本家不都这样的么?让我们翻开历史书,上面赫然写着: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他们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老毛病”。
最后,以一首词收个尾: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八子》的家国情怀与强大张力令我荡气回肠热泪盈眶
写于2019年6月30日
周志芳
按说,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我看了不少,但还没有哪一部作品像《八子》的家国情怀与强大张力如此令我荡气回肠热泪盈眶,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大家都能走进影院,好好看一场《八子》,为那些曾经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战士,为那些曾经弹尽粮绝仍然坚守阵地的官兵,为那些在枪林弹雨背后孤独守望的英雄母亲,尽管我已经走出影院好几个小时,但我仍然忍不住像刚才置身影院中一样心情激动,泪流满面。
这部电影的剧情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赣南地区,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将八个儿子先后送入红军,奔赴战场前线。但战火无情,兄弟中的六人陆续牺牲,只剩下大哥杨大牛和最小的孩子满崽。满崽找到了大牛的部队,成了哥哥麾下的普通一兵,经过一场场战役的淬炼,新兵满崽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战士。最后的战斗打响了,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杨大牛带领弟弟满崽和全体战友浴血肉搏,直至弹尽粮绝。英雄的身前,是枪林弹雨的沙场,而在英雄的身后,家乡的村庄依然宁静安详,微风吹过金黄的稻浪簌簌作响,一位年迈的母亲正在村头的小路旁孤独的守望。
《八子》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打动了我?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编剧董哲的大开大合大格局,他一贯善于驾驭战争题材,拥有强大叙事能力,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对华夏文明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他有满腔热血,豪情满怀,手中的如椽巨笔,挥洒自如,能有这样的编剧把控剧本质量,无疑增强了作品的成功率,董哲不愧是打造过《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智取威虎山》《百团大战》的华表奖优秀编剧!
其次是导演高希希的坐镇指挥,高希希一向很擅长拍摄战争题材,从《毛泽东》《历史的天空》《血战长空》到《幸福像花儿一样》,由高希希执导的多部战争、军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广受观众喜爱并且实现了飞天奖、华表奖、金鹰奖、百合奖“全满贯”,有人指责高希希执导的《八子》有过多的战争场面而人物塑造扁平单薄,对此我绝不能苟同,恰恰相反,高希希没有像那些狗血神剧的导演给电影加上华而不实的感情戏、更没有违背历史的真实性去刻意回避战争的残酷性,相反他用真实的战斗场面还原了故事的最朴实也最感人的一面,电影的故事原型是江西瑞金沙洲坝七堡乡一位名叫杨显荣的老人,将自己的八个儿子全部送上战场,全部壮烈牺牲,诚如所言,这部影片就是以八子参军为背景,着重展现的是兄弟八个最后只剩老大和老幺两人在战场上的成长和坚持。据统计,被称为新中国“红色摇篮”的赣南中央苏区当年总计有33余万人参加红军,60余万人参加赤卫队等支前作战,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82万人,可谓“家家有烈士,户户埋忠骨”。我有同行观影的朋友说这部影片拍得令人绝望,因为战争的残酷性可能会让人们对战争产生恐惧感从此不会有人再甘愿前赴后继奔赴沙场,我认为他只说对了一半,导演高希希这样的拍摄风格,就是要通过体现战争真实的残酷性来让我们加倍珍惜英雄们浴血奋战换来的和平幸福,他们的牺牲也因此被赋予了崇高的价值与悲剧意义,为此我认为高希希导演的这部作品是很成功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全体演员的杰出表现成就了这部大戏,除了刘端端是我不太熟悉的青年演员,其他几位主演如邵兵、岳红、何润东、程媛媛、于滨、高强、姚金飞都是非常优秀的老戏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尤其牵动人心,别的不说,仅仅是岳红饰演的英雄母亲出镜不多就足以令人肝肠寸断痛彻心扉,面对儿子们的死讯,她平静得甚至没有一滴眼泪,然而我却在她那几缕白发、几许皱纹、几声呼唤中哭得死去活来,其他几位演员的杰出表现就更毋庸赘述了,不是我不愿意将他们的表演天分与精彩瞬间一一诉诸笔墨,实在是我害怕自己铺陈太盛,会再一次引发泪奔,为此恳请体谅体谅我脆弱的小心灵有着太多的难以承受之重,言尽于此,唯愿此时无声胜有声!
观影《八子》,致敬英雄!
我是看了人民日报的文章才去看的电影,真的是太让人失望了。
我认为八子这个真实事迹最大的泪点在于,老杨家送大儿二儿上战场,和抱着孙子的大儿媳得到了噩耗后又坚持送剩下的几个儿子上战场,老三是新婚第一天上的战场,最后只剩下老七老八的时候,还不愿意让儿子回来,邓小平特许老七老八回家,老七老八接到命令第二天阵亡,老杨家没想到最终所有的儿子都没能回来,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
而这个影片一开场就死的只剩下老大和老八了,首先就和事实不符,其次就是全程看着这哥俩在战场上耍帅,咱也不敢问为啥红军富的人手一把新枪,人人都有军装,更不敢问为啥一个排就敢上炮阵地送死,百炮齐鸣后居然还能正常交流,耳朵也不失聪,身体平衡也没出问题,说话都不会变声。
全排没有医护人员,而最后老大炸炮阵地受的伤居然不治而愈,请问他是重新读档了么?每个兵身上的刀还都是清一色的军刺,装备之优良让我惊叹!从头到尾只有排长不停的耍官威,党小组恐怕是被就着红薯吃了吧?挖盗洞的时候,那么松软的泥土,请问是如何做到上面的炮台掩体不下陷的呢?当敌军全部失聪了么?大半夜的挖洞听不到声音么?如果说是因为挖的深,那请问那么深炸药能发挥多大威力?以及挖出去的土呢?拿去女娲造人了么?
还有,全村的人都被敌军杀了,只有少数几个下地干活的躲过一劫,请问是死的那些老少爷们在家偷懒不干活么?还是说敌军全是富家二少爷,不知道老百姓要下地干活,所以才留下几个活口?
以及狙击点的选择,已经无力吐槽,建议导演能去补补课再拍戏。
全程没有老杨什么事,如果不是提前了解背景故事,我可能要怀疑老杨八岁那年就不在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失望透顶!
现在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的人,不知道以前发生的事,可它确实真实的存在着。
电影《八子》是根据江西赣南真实事件改编而来,以当地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八子参军”为原型。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百姓难以温饱,而国民党反动派却置民众疾苦于不顾,对中央苏区发起了疯狂的第五次反围剿的背景下,讲诉了一个平凡的母亲相继将八个孩子送去当红军,奔赴战场一线,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用生命为这片红土地铸造一扇铁门。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导演高希希不仅是拍摄战争题材的一把好手,从《毛泽东》《历史的天空》等到《幸福像花儿一样》,由高导执导的多部战争军事影视作品都深受观众喜爱,获奖无数;而且,高希希作为江西土生土长的导演,对这一片土地更有超乎常人的感情。
这部影片没有太多特效与震撼,有的只是尽可能的真实,带我们去看见我们能想到的艰难,和去想象我们还未曾想到的困苦。就如导演高希希所说,战争类型的电影就没有容易的拍摄,疼就真疼,冷就真冷,害怕就是真的害怕,影片的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地还原了历史,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发生在革命老区的真实故事,在战争的轰炸下万千家庭支离破碎只为守住那一寸净土。
影片很简单也很纯粹,想表达的东西却温暖人心,只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有这样一群普通农民,相互依偎,前赴后继为国家利益和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家国情怀。
“哥,拉我一把,我想回家,我想妈”,在那炮火连天,火光四射的战场上,一道微弱的呼喊声轻轻响起,淹没其中,就那么一秒,生死两茫茫。杨大牛落寞的坐在山丘上,手里紧紧的拿着那块红色的肚兜,手臂上又多出了一道血淋淋的伤痕,而这已经是第六条了。战争使人冷酷却又无奈,生命明明就在眼前却无论如何也无法抓在手里,就那么轻易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活着,算咱命大,死了,英雄”,这句话是观影的我们永远没办法感同身受的。在那个年代的战争中,生命并不属于自己,流血受伤不过是家常便饭,死亡和明天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到来。生命的逝去于战争而言,就如天空中的流星,一晃而过,再一眨眼,恍如不曾存在一般。
影片中有一个情景尤为深刻,在满崽第一次经历战争时,前一秒身旁的战友还在安慰他说:“子弹这个东西谁害怕就找谁”,下一秒,他便直愣愣地倒了下去,而满崽也被吓晕倒地。那一刻满崽是害怕的,想要退缩的,可最终他的内心战胜了恐惧,却被大哥杨大牛误解为逃兵,甚至想要直接枪毙了他。
这是战场不是儿戏,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而这一刻的杨大牛不是满崽的哥哥,是一个排长,更是一位战士;战场中没有长兄之情,有的只是责任,纪律,以及保家卫国之心,甘愿为此失去自我,拼尽一切。
最后的战斗打响了,为了更好的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杨大牛带领满崽和全体战友浴血肉搏,直至最后一刻。前是枪林弹雨的战场,后是宁静安详的家乡,微风吹过金黄的稻浪簌簌作响,空中飘扬着八条红色的肚兜,一位年迈的母亲正在村头的小路旁孤独的守望……
“战争其实只是这部戏的外壳,在更大角度上它讲述的是兄弟、母子之间真挚感人的爱,是我们内心都需要的那种温暖”。影片采用的是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三线并叙的结构来讲诉这个故事,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却交织着催人泪下的情感线,将红土地上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往事真实再现。
“八子参军”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可这却只是当年十万八千二百名有名有姓赣南烈士的缩影,它不仅代表了一群艰苦农民保卫家乡的勇气,更代表了这片红色热土为新中国,为现在的我们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
看完电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战争太过遥远。我们没有经历也无法完全的感同身受,两个小时的电影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一时的动容,但我们却更应该记住的是,今天和平的生活,是先烈们用破碎的家庭,一生的时间以及伟大的生命拼打出来的,铭记历史,维护珍惜现在祥和的生存环境,因为那是先烈们做梦也想要的生活。
值得庆幸的是影片已被国家电影局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被更多的人观看,以此来纪念英勇逝去的先烈们。
故事情节交代不清不楚,全程枪林弹雨制造场面,看了四十分钟,看不下去了……没等到何润东出场。
锤子打鸡
送上了什么战场?内战?跟国军兄弟打?
总感觉节奏很奇怪,把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描写的太具体,反而该注意的细节却没有把控到位导致剧情显得不太连贯。虽然一直在描写亲情和战争,但整部电影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却是空的,结尾还强行催泪...以《八子参军》的故事为原型却只登场三人,总感觉和片名不符。电影就是讲故事,但这讲得也太过简单、平淡,我没有捕捉到任何亮点。或许这个故事本不应该属于荧幕,如果用电视剧来呈现可能会更加饱满。
实验 质感看起来还不错,但又是动不动就大爆炸、一颗手榴弹能把人炸飞,还冲锋枪对射,火力都那么猛,后来打日本还那么费劲?真情不是没有,渲染有些过度。
没有背景介绍,没有故事线,上来就是干。队友可以死,发型不会乱。我方各个英勇以一挡五,敌人狂轰乱炸枪法不精。最牛逼就是这背景墙可以做的逼真一点吗?主旋律都做不好的舔狗电影。
他们只给你们看他们想让你们看的东西
一星半。整个故事围绕的其实只有八子中的两位,不懂为什么要叫八子;这是一部开场半小时我都没弄明白主角所属部队势力的电影;对于战友情和母子情刻画的严重缺失导致后半段的煽情味同嚼蜡,甚至有几分可笑;何润东演了一个一场战斗都没活下来的“神枪手”;无尽弹药,随时出没的敌军,以及永远可以比别人撑得久一点但还是会牺牲的主角。野猪特效半颗星(虽然我不知道这场戏和紧跟着的战场戏有什么关联..),爆炸场面勉强可以,半颗星,以及对我而言的全片最大亮点--片尾曲还是好听的,半颗星。嗯,就这样吧。
导演不觉得羞愧吗?花了这么多钱拍出这种没智商的片子。浪费人民的情感和好题材,连我父亲这种老党员都说不好看。
老套的剧情,毫无新意的影片节奏。这是一部一开始就猜到结局但是不会给你任何惊喜的电影。主演也没看懂发生了什么,就从小白到英雄。英雄这么简单吗……给两分,一分给音效,一分给画面。不过最后妈妈呼唤的镜头,让我觉得是地摊2块钱的碟片。
这电影真的能恶心到有品位的电影观众,也依旧能愚弄弱智猫眼观众。
八个顶八百个?
7月1日建党节支部组织去影院看的,剧情没头没尾的,也没有交代就直接各种狂轰乱炸,超响的音效和成堆的慢镜头叠起来的一部主旋律片子,非常直接,剧情基本都猜得到。一星给辛苦的演员们,从头到尾全身就没干净过。邵兵还是很好看。
剧情基本靠凑,煽情缺乏根基,道具随心所欲,特效值得一星
不是一般的差,本来是想看《八佰》的,差不多同期竟然还有名字那么像的战争片。从头到尾都是阵地对攻,没啥变化,也没太多交代,高导你在打游戏吗?没啥情节,就靠几个回忆的镜头。装备也是大漏洞,30年代的反围剿,竟然呈现二战欧洲战场差不多的装备,像某篇影评所言,红军这样正面突突突的话,早就没了,完全不顾史实。开头熊一般巨型野猪,得好几百斤,压都把你压死啦,还能给你抓住獠牙?4/10分
舔之前能不能先刷一下牙?技巧学不会不怪你,态度不好就是你不对了!
主旋律电影,战争场面的确不错,尤其是一些残肢断臂的镜头还是相当写实的。至于其他吗?就不多讲了!
就是一直在炸,炸,炸……而且我不懂满崽上来就和野猪PK是个什么意思?我就记得有一段挺感慨。因为是讲的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基本都是农民,国民党都贼有钱。这边红军就数,爆了18次了。一个红军感慨:“什么时候咱们也能打的这么富裕啊?”,排长说:“会的。”
蹭热度,蹭蹭不进去是吗?
三星半吧,邵兵和老战友都演的不错,何润东比较惊喜,虽然镜头不多居然没怎么出戏。男主我看来选角有点失败,顶着一张三十多岁的脸,人人都在说他只是个孩子emmm,频繁出戏,长相也不行,下巴过尖不是我心里能带入的小红军形象啊😥我喜欢潘冬子那样虎头虎脑的。整体剧情还是比较紧凑的,结尾很感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