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风吹麦浪

HD

主演:基里安·墨菲,帕德莱克·德兰尼,利亚姆·坎宁安,Orla Fitzgerald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剧照

风吹麦浪 剧照 NO.1风吹麦浪 剧照 NO.2风吹麦浪 剧照 NO.3风吹麦浪 剧照 NO.4风吹麦浪 剧照 NO.5风吹麦浪 剧照 NO.6风吹麦浪 剧照 NO.13风吹麦浪 剧照 NO.14风吹麦浪 剧照 NO.15风吹麦浪 剧照 NO.16风吹麦浪 剧照 NO.17风吹麦浪 剧照 NO.18风吹麦浪 剧照 NO.19风吹麦浪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风吹麦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爆发爱尔兰独立战争。原本拥有光明前途的医科大学生达米安(Cillian Murphy 饰)得知战争爆发,毅然投笔从戎。他回到家乡,与弟弟泰迪(Padraic Delaney 饰)、好友丹(Liam Cunningham 饰)一起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这群青年凭借满腔热血以及出色的战术,一次次挫败受雇于英国政府的“黑与棕”民兵部队。他们的反抗迫使英军同意签订条约,然而,这也成为昔日战友分道扬镳的岔路口……  本片荣获2006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2006年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奖、2007年爱尔兰电视电影奖观众奖最佳爱尔兰影片和IFTA最佳男配角(Liam Cunningham)及最佳影片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间谍亚契第二季皇太子的初恋梅花森林爱去向何方我不是差等生33号公路东北告别天团2华丽之后宠爱2019觉醒彩虹第一季东寺街西寺巷新传家政夫三田园4记忆的倒影基地轩辕剑之天之痕生命国界中央舞台2里斯本之恋新生万喜未怀孕麻绳石头开花冷面虎哎哟母亲大人灿实也多福飞天大盗第六季

 长篇影评

 1 ) 历史明证

没背单词,没做作业,看《风吹麦浪》,顺便复习了一下历史。

带有隐喻的电影,以史论今的成分显而易见,但导演的对全片的把握异乎沉稳,用冷峻的口吻讲述了二十年代的爱尔兰土地上的革命热情和青年们的思想状态。民族尊严往往都是由战士们的鲜血换来的,人们怀着对美好社会的渴望站在风口浪尖而毫无畏惧,影片从客观的角度揭示着前线革命者阶级地位的悲哀、命运的展转,同时也咏叹着那些执著而坚毅的牺牲者。

二十世纪初的爱尔兰仍然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资本家和军队踏上这片安宁的土地,掠夺财富,蹂躏和奴役当地人民。电影在曲棍球赛中开场,气氛愉悦,小小的冲突展现出爱尔兰人桀骜的一面;然后是一个简短的对话,主人翁戴恩表示将前往伦敦,众人对此唏嘘不已;接下来,野兽般的英国卫队,羸弱的爱尔兰家庭和因不愿用英语报出自己名字而惨遭杀害的17岁少年,组成了一组激烈的冲突,彻底打破了第一幕的和谐与自由,形成强烈的反差。
事后,男人们聚在一起,讨论着应该做出回击,戴恩不顾大家的劝告,坚持认为“大英帝国”不可战胜,一切反抗都是徒然,毅然要尽快离开。但是,当他踏入火车站,又撞见了因为拒绝搭载英国士兵,驾驶,副驾驶和车站的工作人员被打倒在地,面对十几只枪口,他们竟毫无惧意。戴恩由此被触动,投身武力革命,直到最后付出生命。这是一次决定性的思想转变,改变了主人翁的命运,也确立了影片的基本发展方向,别的剧本里不乏类似情节,可以说是见怪不惊了,但本片没有拘泥于此,塑造出一个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在拉拢商人以求得武器而干涉自己的政府法庭一幕充分表现了其革命与政治思想的不成熟。

他们在作战,不屈不饶,时常冲动;他们不求苟活或满足于变相的殖民下的伪造和平;他们需要真正的主权独立,民族自由,却不知道谁可以引领他们,和他们一同坚持斗争直到建立民主政权,于是迷失甚至彷徨,如同唱着有力的爱尔兰曲子从薄雾中走来,再从薄雾中离去,奔向另一个战场。

当然,在激流勇进的时代,局势瞬息万变,有人坚持信仰,也有人驻足观望,十分讽刺的是,戴恩的亲弟弟,一开始坚持武力抗争的泰迪在和谈后参加了卫队军奉命追绞继续战斗的革命团队,戴恩不幸在冲突中被俘,劝降不成,处以枪决。国家,爱人,胜利,都在等着这个顽强瘦削的战士,然而年轻的生命却被最亲的兄弟出卖了,可以理解戴恩死前为何禁不住脆弱的颤抖。

肯.罗奇是值得敬佩的,作为英国导演敢于把这段历史搬上银幕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每个国家都有一些背后的故事,反省代表诚恳的忏悔。幕后的总有一天会展现在世人面前,时间作证。

 2 ) 原来革命题材影片可以这样拍!肉包子炸弹简直就是侮辱

在电影的词典里,“现实”是经常性被拉伸变性的词,它常常被伪装在邪恶、黑暗、潮湿、龌蹉、史诗的面具之下。

观众心知肚明,装聋卖傻地沉浸于这类“真实”之中,选择在这样的现实中逗留几个小时,在“甜蜜的梦乡”里恢复气力,好在生活的现实世界里继续翻滚。

所以,拉伸现实的电影,常常被追捧为才华或者是风格,而关照现实的电影常常被轻视或者忽略。

在两种思维的左右下,我们的革命电影出现太多急不可耐讨好观众,其实是侮辱观众智商的杂技行为,比如“手撕鬼子”、比如最近风靡的“肉包子炸弹”......

同样是革命题材电影,讲述一个国家、民族的独立,2006年的一部电影《风吹麦浪》,几乎可以称为所有同类型题材影片的范本。


该片出自英国最伟大的导演之一,肯·洛奇。

他被称为“新的现实主义中最重要的导演”,他的电影如手术刀般横切开社会的肌理,让你看到整个故事背后的一切。

《风吹麦浪》获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它讲述了爱尔兰独立战争背后的故事,以社会学的磅礴背景给我们呈现了在大历史格局下,小人物们的个人经历,和无法摆脱的宿命结局。

《风吹麦浪》绝对是需要看三次的影片。


它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呈现了电影本身应该有的样子。它和大多数算计观众的视觉类影片不同,它克制,从容不迫,一个镜头必须不多不少,不长不短。

故事、人物、情感,在经过计算的剪辑处理之下,达到了惊人惊讶的平衡状态。

胖哥惭愧,只能看出其中一二,依然无法把大师级的控制力彻底看透。

那些空镜头,那些所谓的叙事的冗余部分,在每一个叙事的情感高潮时刻之后,为观众留下了宣泄的片刻。


不会过度,不会不够,而是若无其事之间让故事继续,让情感流露。

大师级的分寸感,让我惶恐,自觉集中所有的注意力,珍惜体味影片分秒之间流逝。

《风吹麦浪》没有任何半秒的多余画面,每一帧画面都为故事服务,为人物而设,为主题而立。

胖哥不打算在这里围绕电影技术性来展开,而是深入影片的故事之中,让大家感受下大师级的革命题材影片的落脚点到底应该是什么。

《风吹麦浪》的故事背景是1919年的爱尔兰独立战争。

爱尔兰当时还在英国的统治之下,英国政治巨人,二战英雄丘吉尔当时用铁腕统治爱尔兰地区。

在1919年,爱尔兰宣布成立议会,要求独立。

爱尔兰和英国发生了军事对抗事件。

影片以爱尔兰两兄弟达米安和泰迪切入,从普通人的视角给我们讲述了战争背后的故事。


虽然是细枝末节的平常人的生活,但《风吹麦浪》的精密之处在于,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场景都是精挑细选,从侧面让观众清晰的认识了这场战场的始末,同时看透了这场战争背后的势力冲突。

故事中,达米安是未来一片光明的医学院学生,在他准备踏上去伦敦的学医之旅前,他目睹了同伴因为不愿意用英文告知搜查的军人自己的名字,而惨遭处决。

这期骇人听闻的事件,让达米安的哥哥泰迪极为愤怒。这起事件让观众清除得看到了英国军人对待爱尔兰人民的残暴。


但达米安依然准备前往伦敦,在他看来,为了保留自己古老的语言,而在面对强权时,不懂得退步,而遭到杀害,虽然可怜,但同时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直到,达米安在火车站再次见识了英国军人对待火车员的粗暴无理时,他才发现,同伴的死亡不是小概率事件。

整个爱尔兰人民在英国的统治之下,都得不到公平对待。

他留在了爱尔兰,和泰迪一起加入了共和军。

故事开始了以达米安和泰迪为叙事脊梁的抵抗运动中,但影片没有陷入常规的流水账,而是选取了多个凸显主题的场景。

通过叙事和场景变换,我们看到了两位主角在身份和精神上的转变。

两位主角一个是革命的理想派,一个现实派。


在面对强权时,他们可以携手合作,但当强权抛出诱惑,当强权改变了通知的方式时,微妙的变化将在内部分裂这个团体。

影片第一个关键节点在,共和军因为抢夺当地军营的武器,枪杀英国军人而被捕后,在监狱发生的一幕。

达米安和哥哥泰迪,包括同伙生涩且害怕。

面对折磨,泰迪一个字也没有说。


而达米安以自己的学识,以政治犯的身份需求庇护。

虽然都被忽视,英国军方独断的宣布第二天统统枪决,但一群人从害怕到视死如归,我们看到了共和军的团结。


晚上,在爱尔兰籍军人的帮助下,他们侥幸逃脱。

故事的第二个转折点很快到来,达米安抓住了告发他们的地主,还有告密的同伴。

达米安先后枪决了两人。在枪决同伴时,队伍内部发生了争执,达米安强忍眼泪杀死了从小就认识的同伴。

那场戏充分展现了导演厚积薄发的场面调度水平。

枪毙地主,不过是情绪酝酿,所有人都知道难关是枪决曾经的同伴。

达米安让同伴拿出遗书,结果同伴说老年的母亲不识字。同伴继续哭诉,希望好好给自己找一个安葬的地方,眼神依然在求饶。


达米安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他痛苦的扣下了扳机,而且失控的打出了三发子弹。

看见同伴倒地后,他情绪完全崩溃,丢下手枪,匆匆逃离现场.....

镜头中,所有人都不敢直视,达米安在镜头中悄然远离,在情感就要到达沸腾时,画面黑屏。

导演给了情感宣泄的时间,但他不会容忍情绪影响叙事。故事依然要冷静的继续下去。


这场戏结尾关键,它象征着达米安彻底走上了自我封闭的理想主义革命困境中。

在枪决前,他愤怒、同时为自己开脱地说得,希望革命的结果能对得起同伴的死。

希望他违背自己良心的行为能看到他梦想中的革命夙愿达成。

不光是达米安,几乎所有在场的共和军同伴们都走进了道德的窄门之中,同伴的死与革命的结果成为了必须具有因果联系的残酷事件。

如果革命结果稍有差池,那么他们都将背负杀死同伴的罪过。

下一场戏,是共和军同仇敌忾半路劫杀英军。


影片处处以小见到,没有恢弘的战争场面,没有可以挑逗人情感的宣泄怒吼,而是保持着克制,为理性的时刻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全片的主控思想被巧妙的安排在了前后两场内部辩论之中。

在革命高涨的时刻,泰迪为了继续得到武器,而保护了当地欺压老人的商人,而达米安显然无法认同此做法。


两人在革命态度和程度上的分歧由此埋下了伏笔。

革命局势发生了转变,英国宣布停战,口头上认同了爱尔兰的独立,同时撤出了境内的英军。但爱尔兰北部6郡依然在英国统治下,英国国王依然为爱尔兰国王,英国会排出都督出任爱尔兰最高统帅。

所以,英国只是放松了对于爱尔兰的管制,给了其更多的自治空间。

这块蛋糕却让爱尔兰共和军内部却发生了分裂。


全片用长达10分钟的时间呈现了这场象征彻底分裂的辩论。

以达米安为中心的理想派认为,革命必须坚持到底,必须实现彻底的共和制度,实现爱尔兰人人平均分配,得到彻底公平,不分阶层的社会状态。

在前一次辩论中,泰迪就暴露自己对于社会分层的看法。以他为中心的自由邦认为和平来之不易,认为爱尔兰其实无法抵抗英国,应该抓住这次机会,休养生息。

随后,泰迪穿上了自由邦警察的制服,代替英国军人,维护本地治安。

宿命般的悲剧导火线由此点燃。


达米安联合志同道合的共和军旧部前往自由邦军营盗取武器,行踪暴露,当场被捕。

几个极具讽刺的场景一针见血的道出了人性的诡秘。

一是期初是共和军的同伴,现在穿着自由邦的警服,前去曾经保护过他们的农家抓捕达米安残党。

农家人脱口大骂,说他们和穿着英国军服,杀害她儿子的暴徒简直一模一样。

而全片冲突的高点无疑是泰迪和达米安关系的结局。

泰迪一再挽留达米安,让他回去当一个前途光明的医生,重回校园,那才是属于他的生活。

只要达米安供出同伙所在地,就能放走他。

可达米安决绝了。

影片全程对准泰迪的手!


就在这个监狱中,英军曾为了套取情报,拔掉了泰迪所有的指甲,而泰迪一个字也没有说出。

现在,泰迪的手早已痊愈,可他的手伸向了其亲弟弟,在这个监狱中,他被推向了枪决自己的弟弟的绝路之上。

影片结尾以达米安枪决同伴时相同的情绪节奏再次上演了枪决同伴的戏,而这一次更加撕心裂肺。


泰迪不停的劝说,希望达米安回心转意,多次交涉依然没有结果,泰迪只能亲自喊出了执行枪决的命令。

看着倒下的亲兄弟,泰迪早已失魂落魄。

上一次枪决,是达米安无法面对同伴的家人。

而这一次,泰迪带着达米安的遗书遭到了对方妻子的痛打。

泰迪只能落荒而逃。

《风吹麦浪》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从多个细节之处给我们呈现了这场两个国家体现的内战始末。


以小见大,精密的给我们说明了这场战争冲突的真相。

两兄弟的决裂是两种价值观的分道扬镳的结果,达米安的宿命结局是革命理想派的彻底失败。

几场枪决场景前后呼应,以强大的共鸣感,震颤人心,令人心生复杂且难以控制的情绪。

令人惊讶的是,导演没有完全偏向一种价值观,虽然导演肯·洛奇以左派意见自居,影片中更多的流露中对达米安的同情,但他依然在影片中给了泰迪的妥协派足够的自我证明。


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民族的独立,究竟那种革命程度才是合适的呢,究竟那种革命精神才是符合大多数人们利益的呢?

《风吹麦浪》没有任何杂耍般的玩弄,坚持以电影的本真方式,建构故事,同时呈现主控思想,而且还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我们没有看到情绪劫持故事,没有看到将故事极端化而阉割了主题。

所有电影的元素在《风吹麦浪》中达到了大师级的平衡状态。

所有,它足够称得上伟大!

 3 ) 爱尔兰歌曲《风吹麦浪》自译

TheWindThatShakestheBarley

作曲 : Traditional

作词 : Traditional

I sat within the valley green

我坐在绿色山谷里

I sat me with my true love.

身旁是我的至爱

My sad heart strove the two between

悲伤的心纠结不已

The old love and the new love.

在旧情与新爱之间

The old for her the new that

我的爱人,以及我那

me think on Ireland dearly.

思念的亲爱的爱尔兰

While the soft wind blew down the glade

当微风吹过沼泽地

And shook the golden barley.

吹动那金黄色的麦浪

T'was hard the woeful words to frame

艰难的是遣词造句

To break the ties that bound us

去打破我们连接的爱恋

But harder still to bear the shame

但那更是不可忍受

Of foreign chains around us

外国人捆住我们双手

And so I said the mountain glen

我在山谷之中呼唤

I'll meet at morning early

我将守望到天明

And I'll join the brave united men

然后我将加入战士们

While soft winds shook the barley

当风儿吹动麦浪

T'was sad I kissed away her tears

我悲伤地吻去她眼泪

My fond arm round her flinging

温柔地抱住她的急切

When a foe, man's shot burst on our ears

当敌人突然地出现

From out the wild woods ringing

在远处摇曳的树林

A bullet pierced my true love's side

子弹射向我的至爱

In life's young spring so early

哪管生命多么年轻

And on my breast in blood she died

在我怀里她已死去

While soft winds shook the barley

当风儿吹动麦浪

But blood for blood without remorse

我不后悔,以血还血

I've ta'en at oulart hollow.

战死在奥莱特山谷

I've lain my true love's clay like corpse

我僵死在爱人坟前

Where I full soon must follow

那就是我的灵魂归处

Around her grave I've wandered drear

坟墓之间悲伤彳亍

Noon, night, and morning early

无论晨昏还是日月

With breaking heart when e'er I hear

心碎的我蓦然听到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是那风儿吹动麦浪

 4 ) 风吹麦浪

片尾音乐响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脸上有泪。回头再听一遍那首与影片同名的爱尔兰民谣:“我心悲伤,不忍对你道出离别的话语;但我更不堪忍受,外族压迫的屈辱。于是我说,明天一早我要走向山谷,当微风吹动金色的麦浪,我将加入那支勇敢者的队伍。”悲凉的歌声如雾霭一般,笼罩着爱尔兰的群山,满眼,都是绿色。有评论说这首歌既滥情又残忍(dreadfully schmaltzy, and also bloodthirsty),充满了激进的民族主义情绪。我不知道这位历史学教授的意思是不是说,当一个十七岁的爱尔兰男孩,因为不会用英文说自己的名字而被活活打死的时候,他的同胞应当表现得冷静而克制。
民族主义,极端敏感又复杂的话题。在这个多元文化激烈冲撞,身份政治日益凸现的时代,强烈的民族认同,往往导致对“非我族类”的深刻敌意甚至暴力行为。那么,在一场民族独立战争中,暴力,在多大程度上是正当的?从自卫,到复仇,再到恐怖主义袭击,界限如何划定?如果暴力所指的对象是本族同胞,那又将如何获取合法性?
农家孩子克里斯在英国农场主的威逼下透露了共和军成员的行踪,上级下令将叛徒处死。戴米恩把子弹推入枪膛,对丹说,我研究了五年解剖学,现在要把子弹射入我童年伙伴的心脏。但愿我们为之奋斗的这个爱尔兰,对得起这一切(I hope this Ireland we are fighting for is worth it)。风吹麦浪,发出簌簌的声响,天空一片灰暗,我预感到还有更大的悲剧要来。
1921年12月,英国和爱尔兰签署了停战协议。爱尔兰自由邦成立,但仍宣誓效忠英国王室,在政治上仍不能与大不列颠平起平坐。戴米恩和他的伙伴们坚信革命尚未成功,尽管国旗换了颜色,贫困中的广大农民却一无所获,真正的自由仍在咫尺之外。哥哥泰迪则成了拥护自由邦的中坚,新政权无疑是一场军事力量与有产者的合谋,当然少不了天主教会的支持。兄弟反目,泰迪下令处决了自己的弟弟。
可以想象英国右翼评论家会对本片有怎样激烈的抨击。布里斯托大学的爱尔兰史专家斯蒂芬•豪认为本片缺乏历史真实性,“尽管片中所述的英军暴行确有发生,但远非普遍现象。而且爱尔兰共和军也远非片中描述的那样温和。”“虽然影片大部分事实都有历史依据,但表现手法十分偏颇”。而导演肯罗奇在戛纳电影节的获奖感言中则声称,“一旦我们敢于说出历史真相,我们就敢于说出当下的真相”。我对爱尔兰的历史所知甚少,看完电影才一通恶补,自然不敢妄下断言。但是有两点。历史从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版本,任何叙述都暗含了叙述者的立场。这个道理很简单,比较一下CNN和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对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就知道了。其次, 比起《勇敢的心》这样的好莱坞式叙事,我相信《风吹麦浪》是更“真实”也更真诚的叙述。梅尔•吉布森扮演的华莱士在临刑前拼尽全力喊出“自由”!怎样简单分明的世界,怎样光辉的英雄主义!可是丹对戴米恩说:“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的是什么,但未必清楚自己盼望什么。” 用生命换来自由之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爱尔兰才算值得?

 5 ) 我的一生像一束光,在你们眼前划过


今天下午的课,老师讲《风吹稻浪》。
说实话,我之前看过,浑没看出好来。
以为只是政治立场贴合了这几年欧洲电影节的风气,所以拿獎。
老师说:“我们电影学院眼下的风气,学生们喜欢一些电影语言不标准的电影,
这种神叨电影,比如《天使爱米丽》,比如《罗拉快跑》,比如《通天塔》。
或者一些排场电影,铺张电影,比如《美国往事》。
而这种语言标准的电影,则觉得太平庸了吧?缺乏才气。
是因为读不出这种电影的好来。”
说得我十分惭愧!
因为我确实满喜欢他说的那些神叨叨电影来着。
这是个人气质的问题。
比如我甚是喜欢《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等等神叨叨电影,
比起《红楼梦》毫无疑问更喜欢《金瓶梅》,就很说明问题。

老师今天分析了《风吹稻浪》一个镜头段落,分析人家“标准”在哪里,
精确在哪里,有效率在哪里。
并且让我们感受到顶级电影的那种平衡感,
冗余部分的高超,以及冗余部分并不破坏叙事的平衡,
以及留出的气口,让观众抒情的时候,如何继续推进剧情。
什么叫分寸,什么是“操之过急”,什么又是“若无其事”。
这种纯粹感觉的东西,落实在镜头和剪辑里,半秒钟都是差距。
只有这么好的老师,才可以讲到这种境界。

实在是非常牛逼。
而且,非常简单。
真正的顶级电影就是这样,如同一切艺术一般,只是恰好,只是本然,只是返璞归真。

之后看了一段肯 罗奇的访谈花絮。
我很喜欢和老师一起看花絮。
因为看花絮不同于看电影,比较像大家一起话家常,气氛放松而亲和。
一个花白胡子的法国人,面对肯 罗奇,坦言自己是他的电影学生,
说喜欢他的电影,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痛苦。
这种坦率的表达自己的喜欢的方式,也是我做访问的方式。
我心里想:“法国大胡子,原来你也是上来就捧一通臭脚啊!”
肯 罗奇是一个害羞的人,头发花白,面容纯净,戴眼镜,
特别像一个在大学里闭塞了一生好好教书的大学教授,
平时喜欢在秋夜里散步,看看学校里开的花那种。
屏幕上一部一部的放他若干年的电影片段,最早一部从71年开始。
我们的老师随口说:“那一年,我刚出生。”

这时,年老的害羞的肯 罗奇面对自己的多年前的旧作,
说了一句很棒的话,他说:“我的一生像一束光,在你们眼前划过。”
还有,放到第三部作品《折翼母亲》,
他突然无法说下去,他哽咽了。
全然不是作态,能感觉到,他因为自己情感的外露而有些羞愧,
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个片段还能引起自己这样剧烈的情绪波动,
他竭力控制自己却无法立刻奏效。
他擦了擦眼睛,讲这部电影最初的成因:
一个被强暴的母亲,因为暴力的阴影有了暴力的倾向,所以社会工作人员裁定她没有资格做一个母亲。
她越是痛苦,就越是忍不住施以暴力,形成恶性的循环。
社会工作人员来帮助她生产,但是目的是立刻带走她的孩子。
屏幕上那个母亲,疯狂的喊着“NO!我不要生!我要它继续留在我的肚子里!”
她还不知道自己以及孩子即将到来的命运。

肯罗奇说了很多话,我只听了前半部分,
有几句我很喜欢,比如关于悲剧和喜剧,他说:
“有幸福结局的就是喜剧,有悲伤结局的是悲剧。
在我看来,在结束之前,悲剧能让人发笑,喜剧也能让人哭泣。”
他说,自己每次拍电影,都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建构一个故事?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我们的老师一直利用自己上课的有限时间,不遗余力的跟我们看这种电影,
告诉我们当下世界范围内最牛的电影人在做什么,是什么样的思路。
他竭力告诉我们,不要只看自己的肚脐眼,写纯个人史的电影剧本。
虽然我们是编剧,但是编剧写剧本的时候,完全就是导演。
他极力想让我们知道,眼下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是迅速丧失了对社会的切入能力,
对观众现在关心的问题一言不发。
电影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冷漠,其实是因为电影人对观众的冷漠。
并且,他一再告诉我们,不要用“体制”做自己的赦免权。
并且强调,一直强调,也不要以为类型电影都是泯灭个性的作品,
因为,没有人可以混淆希区柯克和比利 怀德的作品。
他们都具备强大的个性,并且非常精确,充满神秘。

每到周二的下午,都会有一种幸福感,
这种幸福往往跟随着某种痛苦:
那是你所渴欲的知识充分满足之后,有种饱溢的痛苦,
简单的说,就是吃撑了,但还是忍不住吃下去。
我深信这些东西会对我的人生起到某种重要的影响:
虽然,当然,这些影响如今还看不到。
 

 6 ) 《风吹稻浪》:对历史说实话,就是对现在说实话

《风吹稻浪》最值得尊重的地方,不是对历史的检讨,而是对现实的思考。

今年5月,乍闻肯·洛奇的《风吹稻浪》获得金棕榈奖时,我的反应是,又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这令我想起2002年获此荣誉的波兰斯基的《钢琴家》,颇为名不符实——诚然视听语言上佳,故事紧凑,但对历史的苦难依然停留在陈词滥调上——我很怕这又是一部“陈词滥调”的史诗。

但是看过之后,觉得这的确是一部勇气与良心之作。英文片名“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取自爱尔兰诗人兼作曲家的罗伯特·威尔·乔伊斯的歌谣,在爱尔兰传唱已久。这部电影一直被通译为《风吹稻浪》,不过友人提示我说爱尔兰不生产水稻,Barley只是大麦而已,所以应该译为《风吹麦浪》。在台湾上映时直译为《吹动大麦的风》,则有欠文艺。

肯·洛奇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的一个工人家庭,1967年开始拍摄电影,他的《小孩与鹰》成为英国电影史上一部关键性作品,(基斯洛夫斯基在电影学校里读书时看了这部片子后说“我也不要做他的助手,我愿意在他身边给他泡泡咖啡,我就是想看看他是怎么拍成的”)。肯·洛奇从未和政府妥协过,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专门拍英国郊县底层社会题材的,加之风格写实,所以显得毫无情调。

之前深受感动的有关爱尔兰历史的著名电影,一部是《哭泣的游戏》,一部是《血腥星期天》。而《风吹稻浪》所描写的事件更久远,背景在爱尔兰1920年内战前后。1919年因英国军队的残酷统治,引发了爱尔兰独立战争,两年后双方签订条约,允许爱尔兰自治,但北部6郡(现北爱尔兰)仍归属英国。爱尔兰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之间立即爆发了内战。肯·洛奇和他的编剧很好地切入在1920年这一时间点上,使两个主角之间的思想和命运冲突在短促的历史空间中碰撞得异常激烈。

故事的主人公是外表柔弱、信奉和平的医生戴米恩,因目睹英军迫害同胞而跟随哥哥泰迪加入抵抗军。为了独立与自由的理想,戴米恩不仅深陷牢狱、出生入死,而且亲手杀死了向英军妥协的好友。当包裹着妥协的、不彻底的和平来到,戴米恩和很多战友决定继续作战,而泰迪却穿上了爱尔兰政府军的军装,维护起他认为来之不易的和平。最终兄弟为了和平的不同定义而反目,泰迪亲自下令枪毙了弟弟。

整部影片的风格依然是肯·洛奇式的不加修饰,毫无《勇敢的心》式的浪漫革命主义和被美化了的战斗场景。很多西方评论都指出,无论你是否赞同肯·洛奇对这段历史的陈述,你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作品。是的,尤其在结尾处,任何有感情的观众,相信都会无语凝咽。

《风吹稻浪》并非肯·洛奇的第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他曾拍过反映爱尔兰革命的《致命档案》、尼加拉瓜解放斗争的《卡拉之歌》、西班牙内战的《土地与自由》——这些影片绝对小众。而《风吹稻浪》上映之后,爱尔兰公共广播公司开玩笑地说,肯·洛奇大概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他的作品竟然会成为爱尔兰的“主流电影”。这部影片在英国和爱尔兰地区为数不多的戏院里上映,票房竟然超过3000万英镑。据说很多爱尔兰人“当场泪洒戏院”。

在《风吹稻浪》的中文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对于我们这些并不切实了解爱尔兰历史的异国人,显然无法和他们一样对这部影片感同身受。但好在肯·洛奇的眼光绝不狭隘,他将人性(兄弟、同胞之爱)与现实以及理想之间冲突,用平实但锐利的故事呈现出来。

《风吹稻浪》更重要的价值远不是对历史的检讨,而是对现实的思考。肯·洛奇自己说,“现在,在伊拉克,我们知道那些死去的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名字,但是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伊拉克人被杀死了。所以占领区人民生命的价值被认为远远低于占领者生命的价值。我说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但是像爱尔兰一样的故事总是在重复发生。”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值得尊重的地方。这位导演在接受金棕榈颁奖时,说出了《风吹稻浪》的意义:“我们对历史说实话,就是对现在说实话。”

转载凤凰网,先存一下,改天有空自己写一篇。。。。

 短评

这片儿告诉我们,无论在哪,党内斗争都是最残酷的。

7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有时候“视角”的滑稽之处就在这里,同样是讲述上世纪20年代左右的历史故事,一战电影中的英军个个大义凛然,正义得爆棚,而到了爱尔兰电影里又都变得面目狰狞,而且他们往往还是同一帮人……总的来说这片子人物塑造比较脸谱化,不如《血腥星期天》来得客观。

9分钟前
  • [己注销]
  • 还行

"20世纪的英国人,最擅长的除了从前殖民地降旗,就是在撤离时播下内乱火种。"

12分钟前
  • 滕子京
  • 推荐

仅从爱尔兰反殖民斗争这个维度,说实话很难引起海外观众特别是亚非拉第三世界观众的共鸣,主要是英人和爱人太同宗难辨了(要不也不会被十九岁小孩偷放),斗争烈度在饱受抗日困难教育的中国观众看来说难听点实在有点小儿科……好在肯洛奇在含泪锄叛之后迅速把矛头转向其擅长的叙事路线——斗室之内阶级矛盾与法律尊严之激辨堪比小十年前自由与土地。“你们不能恣意妄为否则与要赶走的英人有什么不同”?当然此次辩论貌似各执一词互有攻守,可由于拍在今天事后诸葛的缘故,很难不让人倾向于达米安所代表的民主左派立场,也由此而落入太早泄题的俗套轨迹,后续发展证明确实没有什么意外惊喜。相比之下还是片头导演把自己的另道招牌母题民间球类运动改造成引动英军搜检制造惨剧的混容手法让人眼前一亮,虽然它来自于迷影之趣而非故事本身的情绪引领。三星半

16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Ken.Loach领奖时说:“If we dare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past, perhaps we shall dare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present.”

18分钟前
  • 37°2
  • 推荐

#资料馆留影#三星半吧,容易让人身心不适的电影,甚至可说有些重口了。当然不能否认导演是有想法的,讲爱尔兰在20世纪与英帝对抗的独立运动,想表达“革命者最后成了压迫者”“推翻一个再来一个”之类的观点,要命的就在这里,既然能猜到你想说什么的故事还要再讲一遍,有介个必要嘛?最终不忘煽情升华一下下,而且还必需有战争中的爱情与遗孀。。。有些英国电影一板一眼如同政治历史课本,动不动就是国仇家恨,从头到尾充斥着厮杀阴谋背叛以及战争大场面,哦哦,有些审美疲劳对不住了。

22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过于政治化让我始终喜欢不起来,就算故事中看似那么多的恩怨情仇也都是用于解读的政治符号。很喜欢相互照应的两场处决戏,恰好也是全片为数不多的,情感最充沛的两场戏。

2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小西天。四星半。1.据说那年王家卫做评审团主席,对主竞赛片都瞧不上眼,最后决定支持风吹麦浪,是出于对前辈的敬意。2.肯·洛奇似乎真的没有什么新东西,但他老派的冷峻精准本身就是最贴合这故事的风格。3.但我还是看出一点有意思的新。故事里包含很多“未完成”的意外:前半段黑棕军没点完名,共和军的第一次行动没成功引爆炸弹,营救行动剩了一间牢房打不开留下了三个同伴等等不胜枚举。一切小的未完成的意外指向反抗与革命“未完成”的必然。4.原声带极好,可肯·洛奇根本不屑于多用来煽情。这就叫高级。

29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我曾经极力避免卷入战争,可还是卷入进来;现在我想脱身,却做不到了。”爱尔兰独立战争到内战,两兄弟从联手到分崩离析。他们一致对外时,没干成什么事,不是在丛林里睡觉时被抓,就是眼睁睁看着朋友被辱,据点被英国人烧毁……终于,阶段性的和平来了。可那个梦魇一样的问题,也随之清晰:究竟,我们为了什么而战?我们能否为不彻底的成功而妥协?最终,哥哥基于政治家的逻辑,选择了妥协;弟弟基于纯粹的民族主义,选择继续抗争。他们把枪口转向彼此。风吹着麦浪,小镇依然宁静,可从头到尾都没有人注视过发生在这里的抗争与手足相残。他们只是一场政治博弈中微不足道的存在,是麦浪中不起眼的两支麦秆。

33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这部电影的牛逼之处在于,一方面,它深刻地触及到了所有革命都会面对的“元问题”:革命中的阶层、分化,革命的第二天,或者继续革命,等等。而另一方面,在做这些的时候,它成功地再现了一群充满血肉的革命主体。而更为复杂的中国革命,却并没有拍出相匹配的电影。我们在继承革命遗产之前,就抛弃了它

37分钟前
  • 小跑
  • 力荐

命运残酷的前后呼应,是那么一句“我再也不想见到你”

3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抗争之后的缺陷导致内部分裂,信仰和背叛,坚持和妥协,幻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阐释不清,抗争只是表面,人性分裂出来的矛盾之处是永恒议题,人的一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信仰还是平静的幸福?或许都不是。我本想做个局外人,现在却无法再脱离。

39分钟前
  • jimmy
  • 力荐

2006戛纳金棕榈。尽管肯·洛奇在作者导演中可谓接近于零风格的存在,但沉稳、内敛、精准而简练的镜语却往往更能直击人心。苍郁的绿野,动听的爱尔兰民谣,却掩不住血雨腥风与无尽的仇杀争执。爱尔兰革命与内战的重重矛盾和创痛:医生的未竟之业与处刑人的碾碎生命之路-拯救vs毁灭,法庭高利贷案判决-现实顾虑vs道德准则/民族矛盾vs阶级矛盾,理想主义左派与现实主义右派间的分歧,亲兄弟的反目与背叛,似是每场革命难以脱离的宿命。两场处决戏情感饱满,唯有无语凝噎。原先引领革命的最后选择了妥协,身不由己被卷入的至终选择了死亡。(9.0/10)【2021.3.7.美琪 2K数字版重温】在大胆省略与细节描摹间取得了精妙的平衡,运动长镜头(多用跟拍、变焦与摇镜),强化现实感,令人身临其境。配乐不喧宾夺主。肯·洛奇说,本片有普适性,深以为然。

4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两场处决,两句“我永远都不想见到你了”,形成前后对应回环,仿佛是历史惊人般的相似。但不同的是在和平年代人们的反思,肯洛奇试图去掀开历史的遮羞布和民族的伤疤,让人看到内战如兄弟阋墙手足相残,受伤害的永远是自己人。平静的叙事正如风吹麦浪,历史的白骨仅在潮起潮落间若隐若现。

4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达米安枪杀了瑞里的时候说“我已经越线了。”诚然,人一旦越过了底线,就注定要面对恐怖的命运。

51分钟前
  • Q。
  • 推荐

没有暗组织和袭击 玩啥民族独立? 爱尔兰运气好遇到大英 尚且遍地家破人亡 内斗不堪 内亚酱缸若想效仿路径对抗利维坦 惨烈度恐以乘数增长

52分钟前
  • Fal Conde
  • 推荐

人与人,国与国,双重意义的兄弟阋墙。英爱条约及爱尔兰内战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段陌生历史,但抱着同样目的却走向命运分岔口的事例如恒河沙数,战争不会让任何一种人走开,握枪的人几代更迭,这片土地至今依旧水深火热,唯有风还吹过山峦,吹拂麦浪。变焦的用法非常教科书。

57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重看#4.5;开场即被震住,肯洛奇永远这么稳这么硬骨头!比初看时更被打动,摒弃任何花哨,叙事扎实得稳如泰山,在沉缓徐进的铺陈间彰显深沉的力量,一部真正的好电影从来都是在情感的迸发点一击即中。“这不是人民的意愿,这是人类的恐惧。”“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什么,却很难知道自己追求什么。”自由的旗帜如何守护,能驱逐共同的敌人,然而对待真正「自由」的立场殊异与阶级属性导致的内斗,如同爱尔兰阴云卷过的荫谷和绿色的风,必将常驻长存。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反抗者初期都以为自己是天生正确的,因此像对方一样杀人,像对方一样认为自己正确,不悲不悯,差不多活成了自己讨厌的人。激进的民族主义,折衷的保守主义,都有各自理由去捍卫心中的理想,可是坚持不妥协,撕裂的是什么,牺牲的是什么。大师功力,简洁稳健,流畅镇定。草木无声,清风拂过,斯人已逝,仇恨不散。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敢于直面历史之真相者,才有勇气面对今日之真相。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迷人的风笛伴着Dolores Keane沙哑声线,悲伤中透出点点希望。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zODQwNDA=.html

1小时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