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听说《李雷和韩梅梅》电影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帮主创是有多恬不知耻,连这类IP都要蹭,可见你们想圈钱的决心。上映当天,我就买票看,电影画面感最多网大级别,电影剧情连网大都不如,观影过程从开始的带着包容心——失去耐心——坐立难安——怒火中烧,我直接在影院开骂,什么垃圾电影?竟然还拍这么多场次,后来发现,是大地院线投资的,硬深深把这烂片排了7场,而《我心雀跃》全天只有他妈的1场。
导演和制片人喊话豆瓣,称不公道。而你们拍了烂片,却不自知烂片,还有脸诽谤豆瓣,骗了观众钱,扰乱中国电影市场,我只想说,公道自在人心,而你们该被诛心。
最近国产院线中,最大事件应该当属是《李雷与韩梅梅》的导演,在微博上指名点姓怒怼豆瓣了。
这并非是国产导演与豆瓣之间发生的第一次争执,但却是受关注度最高的一次。
有好事者扒出《李雷与韩梅梅》存在买票房,强制学校毕业生观影刷票房等事件,来反衬导演指责电影“在猫眼格瓦拉都是高分电影,为什么豆瓣上却只有三分?”的言论,还各种假托著名影评人、共青团等媒体的正面评价舆论造势。
(以下摘取自导演给豆瓣CEO阿北的微博中的一些话)
而又有好事者扒出,说根本就是导演因为影片收不回成本,自导自演的影片异类“宣传”,是源自对去年《我不是潘金莲》上映时,冯小刚怒斥豆瓣“都是大尾巴狼,不知道什么是蒙太奇就不配看电影,不能写影评”的言论。
可我觉得冯导这个话说的有失偏颇,因为但凡有点审美的人,就算不知道什么是蒙太奇,也该能分辨他们观看的电影好坏吧。
其实在国内院线中,某些国产电影的口碑与票房是不一定成正比,比如在国外获过奖的《路边野餐》《颐和园》。但分歧化严重的电影一定是票房最好的,因为观众都想知道争论焦点是何种模样后才能参与讨论,做出自己的站队。
就像这次的《李雷与韩梅梅》,无人问津没关系,我们自己来搞事情制造分歧。
(以下是从豆瓣中截取关于电影五星好评论者与真正评论情况汇总)
(五星评论者都是些只有一篇影评的“真人号”)
我猜想片方应该是看收不回成本,才出此下策。因为这件事不论怎么搞,他们都是最大受益方。
不论是否买了票房组织学校观影还是抹黑豆瓣,它都让民众参与转发评论,通过口耳相传讨论无形中增加了电影本身的曝光度,而这种利用人们的窥探心理有助于立场的传播,所以微博上“导演的一封信”才成为热点事件。才让人们注意到还有这么一部电影存在。
从一开始,这个事件中的诸多细节就都充满着偏见、隐喻、攻击与羞辱,这是新闻中偷偷把真实隐藏而后偷换概念的经典案例。也是做曝光宣传的一种手段。
所以不论你的站队究竟是哪一方,都宣传了她的电影。而《李雷与韩梅梅》的导演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最后,如果大家那么积极去讨论谁是过错方的问题,倒不如也花些时间思考一下国内导演有一天能不能不要用大家拍烂的题材和剧本拍出这样的电影,用耳目一新的态度,能去到国外电影节斩获奖项,也让国产电影业界振动一下呢?
再者说,社会舆论应该需要的是一个充满各种声音的平台,拥有各种理性的非理性的、全面的偏颇的、义正言辞充满诡辩的,而不是谁出名谁就有理大众就听谁的。
而某种言论的出现只能叙述事情在他眼中的始末以及看法,并不能代表整个事件,认为代表的那都是不公允的表现。
所以在你下次看待“热点事件”时不要着急分辨对错方,寻找蛛丝马迹拼凑所谓真相;因为这个世界始终只存在“你所认为的对错”与你说了算的“真相”。
微信公众号:杏仁核秘密
这阵子太忙,睡眠不好,清早起来吃海底捞提神,顺道包场看了个电影。我勒个去,本来睡眼惺忪的我立马精神大振。全片以八十后初中英语课教材为素材包装,一丝不苟的诠释了烂片的底线是普通观众无法定义的深刻哲理。然而全片除了基本人设和鸟设外,完全不着调。我印象中,初中英语课里,李雷是个平头,着装朴素,然而片子里是个身着Old Navy廉价T-Shirt的时尚靓仔。可是我根本还来不及去思考这牌子进中国大陆的时间,李雷老妈的贵妇形象就登场了,顷刻间把我那些朴素的少年记忆一个不剩的掐死在风中了。外国人百合姐妹花和吉姆绿都是一点而过,而且出场上场都不明不白。那个玻璃鹦鹉也是乱入,再揉进早恋、老师办辅导班收黑钱、校园音乐会、出国留学、流星花园等各种题材……绝对超越“东北乱炖”。从商业的角度看,这片子定位紊乱达到超级赛亚人水准。表面上走八十后情怀,实际上小鲜肉套路瞄准的是零零后市场。这不,六月九号上映,零零后刚刚高考结束,可以来看了!来吧来吧,九块九一张票,同学们排好队!
带着这电影给我们童年的记忆 扑向了盛大的死亡……
这么勉强的命题作文,看你们编的真是辛苦。
我觉得简直是校园青春片的一股清流!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给差评!没有堕胎没有堕落吸烟,只是简简单单的暗恋有什么不好吗?都说日本青春片质量高,情书里面在图书馆直接啪啪啪就符合你们的审美了?
对这几个小演员蛮好感的,奈何脑洞够大,剧本太差
下一步可以吧新概念英语第三册开发成大ip 逃逸的美洲狮在皮卡迪利大街咬伤了有双重身份的阿尔弗雷德…再下一步,四级单词书也可以啊,第一个词就是放弃,多么高级的黑色幽默。并且都代表了我们的青春不是吗。
先不说制作和表演都不及随便在网上找一部网剧的一半水准,观影过程更是随时都希望里面所有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台词,都与这部影片一起同归于尽....
和李雷韩梅梅有毛线关系?满屏青春期刻意的暧昧,剧情散乱,结尾装x,以成人思维来意淫早初恋。张子枫更像国民闺女。君子之交淡如水是唯一的亮点。。
并不是认为电影有什么问题,而是单纯地觉得,这他妈也应该拍出来吗?
没有看过书,所以就凭看电影画面来评价!不知道为什么分会这么低,不过里面的一些小情节我还挺喜欢的!演员也挺喜欢的!结局有点不太喜欢!不过里面没有怀孕车祸我就很庆幸了!
李雷给我造成了一百万点伤害,我只能称李雷为娇羞的香肠嘴小受
现在是个网大都能上院线~
评价青春片得放在青春片语境下,这片儿海报预告各方面都很傻,但实际上比栀子花开、左耳好多了去了,讽刺校外办班儿力度OK,张子枫的经纪人没疯,本子没有想象中那么的糟糕,起码知道抄《侧耳倾听》《听见涛声》之流,比那些玩儿小说IP的聪明多了。
《李雷和韩梅梅》所给人最为直观的印象就是这完全不像是一部电影,一个个青春梦幻般的校园片段,却根本没有能被行之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松散混乱的剧情,毫无营养的故事,都使之所展现的青春在那看似美好的外表上,让人所感受到的只是一股死气沉沉的冗长。
李雷和韩梅梅这个片名纯粹只是噱头,实则还是流水账一样没有新意剧本老套的普通青春校园片,帮同学筹款的温情戏份过于做作。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真实反映了在那个年代补习班乱收费的现象。几个演员的表演还是挺不错的,只是这个李雷在电影后半段的一举一动都有说不出的娘味,尤其是跑步的时候,太娘了!!
幼稚园水平的剧本,哪有剧情,更何谈青春?只是蹭了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名。情节上,注入考好试只为和你同一班、我要出国你多保重的“陈年烂梗”一个不落。张子枫本来是个有潜质的孩子,奈何老演这种角色。
3.3星。槽点满满又不忍吐槽的片。1.韩梅梅英语学渣就算了,那小粗腿比李雷还粗。2.高中课本已经没有“what's your name”了好吗!!!3.反派孙老师洗白速度之快堪比韩梅梅爱上李雷的速度。4.请不要一言不合就在海边奔跑然后做出“哈哈哈来追我呀”的桥段。5.浦发银行卡的植入广告是近期我见过最硬的!
大學時同名歌曲火過一陣,片頭再聽依然感動,但是,電影真的都是各種槽點。全青春陣容,卻讓人感受不到荷爾蒙,從劇情到表演,盡是九流偶像劇水準,老氣橫秋。可惜了張子楓,我唯一看好的內地童星第一次擔正居然拍出這種水準的電影。
太可怕了。。。。没有电影拍了吗?那也不能这样糟蹋粮食吧
李雷韩梅梅都能当ip拍出来,贵圈基本是疯了。网大水平,剧情平,表演渣,年代感怪,部分英语对白为配音。
作为八零后,现在的英语老师,还是有那么一丢丢的兴趣,只有一丢丢,正片十分钟后就荡然无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