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问过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回到少女时代,你会回去吗?我答,不愿意。 提问的人很意外,她说,不想回去的人很少见。我答,我就是不想回去。 那是我人生最晦暗的一段日子。
《黑处有什么》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营工厂里,主要人物在第一场戏里就悉数亮相,这不是一部复杂的电影。我从小在这样的工厂里长大,读书有子弟幼儿园、子弟小学、子弟中学,生病了去厂里的医院,晚上吃一份食堂卖的卤菜,晚饭后跟着妈妈带去厂里的大澡堂洗澡,周末去厂里的电影院或者去歌舞厅,我们所有的生活需求在厂里都可以得到满足,我们不需要出去。
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帮我找回很多具象的记忆,不亲切但难忘的记忆。比如少女们排练歌舞带的大头娃娃面具,我小时候也常常戴这东西上台跳舞,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表演形式,在巨大无比的木质全包面具里,视觉之外的所有感官都被无限放大——带上它就相当于带了个扩音装置,周围任何细小的的声音都往耳朵里钻,如果自己不小心碰到面具,它还会发出回声,震的你耳鸣;木头的霉味、油漆味和前一个使用者遗留在里面的汗味、口臭散发不出去,常年封印在里面发酵,直钻进你的脑仁;为了防止面具跑偏,面具内部嘴巴的位置还有一根很粗的铁丝,供表演者咬住起到固定作用,那东西锈迹斑斑,我曾经咬过,冰冷坚硬混杂了铁锈味的口感我至今难忘。听觉和嗅觉都被放大了,但视觉却被无限削弱,大头面具的眼部有两个洞,看似很人性化的设计,但其实由于表演者的脑袋、眼睛、眼间距大小不一,所以很难有谁能够准确让眼睛丝毫不差地对准那两个洞,我的很多场表演都是靠一只眼睛完成的……我戴着这个沉重的东西,跳一些“活波可爱”的动作,由于面具过于沉重我们的动作也不可能太复杂,现在想来这真是一种阴森诡异的表演,不知道观看者能否从中得到享受。
我和曲靖一样,父母忙工作,没人对我们进行情商教育,我们整个少女时代都像是戴着大头娃娃面具,用一只眼睛观察世界的,对一切都一知半解,称得上是不知好歹,我们不吝用最坏的想法揣测他人,是的,我们是女孩子,我们天生带着比男人更多的原罪,我们随时准备勾引男人,所有男人对我们都有所企图的。比如看到路边两个男人在挖坑,旁边躺着一个女人,曲靖脑补“两个强奸杀人犯正在掩埋尸体”,尽管这是光天化日之下,尽管这是人来人往的工厂大路旁,但原本的耻辱教育加之近期发生的奸杀案,使得疯狂不合理的猜忌也显得很合理了。
第二天曲靖路过此处发现这里多了一块“严厉打击 刑事犯罪”的牌子,这时理智才终于回来,回想昨天的惊慌失措,曲靖在这部电影中第一次笑了。我们从小被教育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看到有人“挖坑埋人”曲靖也不敢声张,只是快速逃开,然后第二天带着好朋友回来看热闹。所以,整部电影的线索——连环奸杀案——发生在这里并不奇怪,我们不关心死者的生平,没人在意能不能抓到真凶,大家只想着“下一个不是我就行”,虽然是串起整部电影的线索,但案件本身在电影中并不重要,反而退化成一个背景介绍,这个工厂、两个少女、这千千万万的人,才是这部电影要描画的。
我们这一代人——75到85之间出生的人——是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学校的生理卫生课讲的知识粗浅滞后,我们的性知识来自同学间的以讹传讹,我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每当问起这个问题,家长一句“垃圾堆里捡来的”便敷衍了事,但是,被扔进垃圾堆之前,我们又是从哪来的呢?性是耻辱的,任何和性沾边的事情都是肮脏不堪的,因为带有性暗示的可能,任何形式地展示身体都是下贱的。出于人类本能,青春期的我们非常好奇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于是,我们像曲靖那样偷偷摸摸查字典,找到“强奸”这词,用少的可怜的书面描述加上我们极为丰富的想象力,拼凑出事情发生的经过。
叉着腿坐自行车是下贱,烫头是下贱,亮晶晶的项链是下贱,月经带也是下贱。被恶心的怪老头猥亵,天啊,这女孩真是不要脸,竟然勾引几十岁的老大爷!猥亵少女的老头妃常嚣张,即使房间外面就是老师和同学,他知道,少女肯定不会声张,因为这对少女没有好处,因为苍蝇不叮无缝蛋啊!喏,这就是我们所接受的耻辱教育,它深深长进我们的骨血,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影响我们的判断,我们嫁做人妇、生儿育女、风烛残年直到入土为安,耻辱和性的联系,在我们心里也不会断绝。
耻辱教育带来的是压抑,被压抑的曲靖只能在空无一人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亭亭少女唱着流行歌曲,“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虽然少女不知道怎么样把心串一串串一个同心圆,但她也要笃定地载歌载舞,她美而不自知,面对台下的破铜烂铁,她觉得自由和快乐,墨绿的树,生锈的铁,把身着白衣红裙的无知少女衬托的愈发灵巧可爱。
晦涩如曲靖也还是有观众的,那个偷偷喜欢曲靖的、沉默的少年,他总是在台下偷看,并且用录音机录了下来。少年在这部片子里是沉默的,全片几乎没有台词,是的,那个年代悄悄萌芽的爱情也是沉默的,不消说,也不能说。懵懂的爱情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似有似无的情欲才是,少年分不清爱和欲望,两腿之间那一点坚挺的暖意,是不是爱呢?谁又说的清楚?电影对情欲的处理是直白到残酷的,没有遮遮掩掩,喜欢你就带你去看黄色录像,没有什么复杂心机,
我的少女时代过得不如意,没有尊严,被数学老师当众臭骂;没有钱,买不起原版磁带,为一辆漂亮自行车向爸爸求很久;没有自由,必须遵守门禁,假期被反锁在家里;没有审美也不许有审美,学校强迫我们剪了一样的短发,我的衣服都是妈妈买的。
平时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看闲书,上课偷偷看,放学回家关起门来看,不想写作业就看书换脑子,暑假无聊看书解闷,如果说我的少女时代还有那么一些乐趣的话,那就是读书了。由于看书姿势不对,刚上初中就近视了,第一次去医院验光,我被带进一间黑漆漆的小房间,墙上挂一个长方形的惨白灯箱,上面写满了方向不一大小不一的“E”。从小黑屋出来,我戴上了人生第一幅眼镜,我终于和别人有点不一样了。
黑处有什么?黑处有一点光,你被那点光吸引了,渐渐地,你的眼睛适应了黑暗,看清那亮光,惨白惨白的光,上面写满了古怪符号,然后从灯箱右边伸出一支细长的小铁棒,指着那些古怪的符号问你,“哪边?”
是啊,哪边?我拼劲全力,眯缝着眼睛辨认着E的缺口,但我还是看不清。看着小铁棒一行一行上升,我的心一点一点下沉。黑处什么都没有。
曲靖也是一个晦暗的少女,在学校不受老师待见,没有朋友,无知无畏,常被暴躁的妈妈骂“缺心眼”,因为“缺心眼”,曲靖只能和同学都嫌弃的“留级墩子”张雪做朋友。一个懵懂,一个早熟,一个瘦削,一个丰满,一个平淡,一个漂亮,曲靖张雪两人是少女的两面,两种互相羡慕又互相鄙夷的人生。
我曾经想,如果我的少女时代是明艳丰满的,我现在的人生会不会很不同?后来我觉得这问题根本不成立。这是我长大成人后的设问,少女时代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晦暗的,也就无从谈起“羡慕”“假如”。我那时是一个晦暗到压根到压根不知道自己晦暗的“缺心眼”。
那么曲靖呢?她知不知道自己是晦暗的?会不会羡慕张雪?我不知道。就像那条当街招摇的月经带,就像那个对张雪开的玩笑,究竟是无意的冒犯,还是有意的小小报复,也许曲靖自己都不知道。这部电影中有太多不知道,不知道杀人犯是谁,不知道张雪和赵飞下落如何,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在一切含混不清的表述里,一个暧昧的手势就可以震耳欲聋,假想的舞台催生出真正的欲望,而一个人的消失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在忽明忽暗的面具里忍受着臭味和闷热,喘着粗气听着音乐节拍、回想舞蹈动作,费尽力气挤起一只眼睛,透过那个油漆剥落的眼洞,努力辨别着舞台的位置,这就是我们的少女时代。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电影里出现了太多的流行金曲,从小虎队到beyond。港台音乐的闯入,常见于院线青春片和商业喜剧片。对歌曲的滥用,甚至从MV画风变成了为所欲为的“戏不够歌来凑”。这类DJ导演的另一端,则是中国电影的金曲第一人贾樟柯,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到《我的少女时代》,它们对歌曲使用的首要原则,无疑是要融入到剧本故事当中。及至《黑处有什么》 ,它有用得好的地方,也有用得不好的。女主人公曲靖站在工地钢材堆的高处上,镜头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的移动,完全就是演唱会般的个人秀。最关键的,这组镜头后来再次出现,没有任何变化。及至两个人分享随身听的画面,影像本身没有问题,但传递的信息已经有些累赘,有如苹果七世纪以前电影的通病。
《黑处有什么》还出现了大量的时代风物和记忆符号。形同小社会的飞机厂家属区,空旷的操场,废弃的防空洞,危机四伏的人工湖,播放《蜜桃成熟时》 的三级片录像厅……电影在这方面的布局把控,无疑是拔萃出类的。 曲靖噩梦时,日常生活中的配角龙套全都变成了强奸嫌疑犯,包括镜头构图上有意识的凸显指引,对照下《杀人回忆》的题旨精髓——凶手长得普普通通,潜藏在周围生活中。这也是一部中国电影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方。
常跟朋友玩笑,正因为中国人的青春都是灰色记忆为主,相当于一片迷茫,没有青春,这也造就了一大拨人的如饥似渴,纷纷把银幕上的堕胎当做了青春的伤痛。《黑处有什么》没有那么恶俗,但电影对青春成长与犯罪案件的缝合,也并不是那么紧密。按常理来说,类似强奸事件在每个人的学生时代或有耳闻,以少女心来取代大事件,不见得是个降格处理,然而在技巧表现上,《黑处有什么》依然没有摆脱“道听途说式”的段子青春,痴心少年、看黄片停电、小流氓冤死……这类细节,其实远不如一个更加个人更加特殊的“伊能静”来得简单妥实。对于懵懂无知的青涩恋爱,要么少开口,要么就是把人物角色写绝了。遗憾的是,《黑处有什么》在这块上有明显短板。那些不怀好意、肆意视奸少女的怪大叔正对了观众恶趣,可在其他一些场景,主人公背后的群众演员又太过摆设,令人察觉到斧凿痕迹。 这部电影对逝去的时间和不堪的回忆有难以启齿的纠结迷恋。 如同那张从海南寄来的明信片,还有被宣告死亡的张雪,《黑处有什么》是一名女性在少女时代对“生活在别处”的精神向往。她急于逃脱父母掌控,远离老师和学校教育的干涉斥责。越是熟悉的地方,反而催生了越不安全的感受……她正在塑造和形成的自我人格,正在慢慢走进一片黑暗的社会森林,进入到一个又一个神秘未知空间。即便后来的成长会证明,少女忧患是无来由的精神压力,然而,它们在当时却是可以感知的压抑和恐骇。
少女在敬老院读《金瓶梅》,老猪哥的表扬赞美已经不是黄色低俗那么简单,放今天就是骚扰犯罪。这个细节设置的精妙在于它不仅没有被揭发,没有机会被吐露。它变成了一次公开的、大红胭脂涂抹、顶着阿福头套的表扬大会,就像赖宁救火那样,成为一个赤裸裸的、千百人参与围观的谎言,黑色又可怖。 正如同一时期创作上总会存在的偶然巧合,在《少年巴比伦》结尾,远方的白蓝也给路小路寄来了一张蓝天白云雪山的明信片,令后者决心离开工厂,踏上了寻爱的自我之路。 在《黑处有什么》,涂口红、谈恋爱、不爱学习、杳无音讯的留级生张雪,她变成了曲靖的另一个镜像。她的生与死,也是放养青春的两种结局。在自我表达上,在面对少女的长大成人上,《黑处有什么》还是有一条清晰脉络,借这条线,它牵引着一个人与中国社会的秘密和阴暗面,它们就在明晃晃的阳光底下,宽阔的马路边上,与时代同行。 电影的结尾,是以少女走向“隐藏了什么”的芦苇丛深处做结,变成一个不知所起、无处可去的青春意象。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入围金马的《八月》,可能快要上映的《少年巴比伦》,去年的《少女哪吒》,今年的《七月与安生》(成长部分),共同组成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影像,从小镇,县城,三线城市到自成独立小社会的大院,似乎都有共同之处。 尤为有趣的是谈到《蜜桃成熟时》,有机智的朋友立马反应:这电影是 1993 年的,与《黑处有什么》 1991 年的时间背景不符啊。 这更加证明,《黑处有什么》借鉴了少女的生活经历,却包含了更大的野心。所以今天我在微博上说:
《黑处有什么》和《八月》出现的电影院和放映厅,可能仅仅是个人经验和成长记忆的一部分,但是,像《蜜桃成熟时》这样的港产三级片,聚众看录像带,似乎代表了更大一部分人的电影经验本身。 上世纪,电影的存在,完美替代了教科书的空白和师长的高压教育,同时背负了不少泼脏水恶名,结果,正是它们,真正唤醒了青春期男女,在茫茫黑处中,走向未知的身心成熟。 这完美解释了为什么在曲靖离家去看《蜜桃成熟时》,电影处理得充满反抗与决裂的仪式感。男性观众的反应,是那样的不加掩饰,饥渴鲜活。 那个录像厅与防空洞,还有几场黑夜戏,都解释了黑处和黑暗本身的丰富表意——即便在多数人看来,它可能跟“性”的关联更大。
如果说,《黑处有什么》仅仅是故意模糊混淆了九十年代的东西,《八月》就更加不确定,它几乎把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东西,搅和在了一处。它出现的电影符号,更加有代表性,从第一部进口引进大片《亡命天涯》,到早于上海 101 工作室这样的民间影迷社团能观看的内参译制片《出租车司机》,似乎无限延长了那个八月和暑假所能发生和包容的事情。 这两部电影,直接调动了作者导演的一手经验。《黑处有什么》能轻易唤醒了很多女生对性骚扰,还有来自男性的,不怀好意的身体接触,眼神侵犯的回忆排斥。《八月》的松散,零碎,语焉不详,更是符合了不少人对后阳光灿烂时代的成长回忆——好像发生了很多事情,但其实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有些东西瓦解掉了,却是属于上一代人的事情。爸爸去拍电影了,他去上中学,如此而已。 借这个话题,我更想说的是这类题材故事还不算多,有些也只是不得不出现的成长素材。明年是 2017 年,对应的就是 20 年前的 1997 年。对我个人来说,1997 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年份,就跟前几天那样,一下子发生了太多大事,延续到今天不断发作,与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 它是真正代表了 80 后这代人成长的一个鲜明年份。这个数字的重要性,如同 1⑨8️⃣九。我认为还相当有趣的年份还包括 2003 年,2008 年,但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如果你看到更多关于 1990s 的回忆,请拥抱它们。
还有一个我个人特别在意的细节——也是后面很多人将来看《八月》可以认真留意。 照相机在这两部电影里,带有记取当年事的功能。尤其是《黑处有什么》最后,父亲拿剩下的胶卷,给女儿来了一张成长留念,正好总结了整个电影的故事走向。
如果说《哭声》的“恶魔带着相机”来只是秘制道具,那么,在鼓捣胶卷相机的背后,无论是留下凶杀现场的凭证,抓取昙花一现的瞬间,我觉得,这是青年电影导演,试图在票房大时代的汹涌当中,抖露出来的单纯心意(拍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 这也触及到了我们之所以那么讨厌青春票房片的最大原因,那里面制造的自我感动,无节制泪水和狷狂堕胎,已经到了一种制造污染病毒的地步,是完全虚假,彻底造作的可怕存在。 至于我所提到的几个小片,你会看到,它们的美学追求,做出了写实还原的努力,还掺带了一定的文学发挥(诗,梦境,黑夜和散文处理),或者进行适当的类型改造。
1.不符盛名。2.别只要有个没头没脑的凶杀案,就都自动往《杀人回忆》上靠,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呢?3.所有年代的符号都是表面化的堆砌,这就是一部小城青年的上世纪青春片。4.案件、黑处、未知对青春成长中暗礁的隐喻过于刻意了,其实没什么关系。5.不能因为独立,就认定一定好于大片,态度要端正。
FIRST四部惊人首作电影里,最为惊喜的片子!而且是个女导演的处女作,还没有学过电影。喜欢《杀人回忆》,第一部作品拍出了喜欢作品的味道,这样的起点挺好。内核还是有点青春片的感觉,而且年代感也做得很足。
一部由《杀人回忆》所引发的电影,但后来走向却是中国青春片。少女的黑夜,“强奸犯”是周围所有人。来自父母、师长和学校的束缚压迫摧残,生死未卜下落不明的友达,更像是压抑人格的另一个分身。时代风物的氛围营造可谓苦心,爆点不少。有惊喜,但缺憾也不少。
我个人非常喜欢,气质独特,但也有许多疑问。过几天会采访导演。
三星半。同样是借鉴了『杀人回忆』。虽以案件做串联,却更多去讲女主角的成长,少女性的萌动与爱的萌动。而回忆的元素也很多,很多年代符号,相信很多人也能找到回忆。片中还藏了很多坏心眼,也很好玩。
77-83出生的一代导演,到了可以在怀旧中巧妙叙事的年纪了,无论是夏洛还是黑处,时代感做的都挺不错。嘻嘻哈哈的直男大多会美化记忆,觉得青春最懵懂的1990年代初还不错吧,敏感的女性却会呈现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回头想想,那个时候校园传播的连环杀人,像是吓唬孩子的威胁又可能是真实的冤假错案。
承受着传统性压抑的少女,在好奇中倔强成长;潇洒的女青年厌倦着生活,又被周围人揶揄。两者形成一种互补,拧成一种几十年前的女性呐喊。少女的母亲,强势泼辣,无意中传递着旧价值,成为压抑的帮凶。杀人案只是背景,但也不太喜欢这结局。片子带着曾经的生活印记,可以嗅出味道,还带着些黑处的玩笑。
终于一览真容,碍于成本和技术有限,质感偏向电视电影,有那么几个瞬间以为在标放看毕业作业。生于九十年代,长于九十年代,怀念绿色警服满街溜,红点画在眉中央,听着港乐轻飘飘,剧需要追,人没有整,5毛零钱能买一下午的快乐。
2.5 模仿、堆砌、重复、故弄玄虚、错误百出。即便以性压抑与强奸谜案切入人心不安的无出口时代和女性成长的点子夺眼,但黑处有什么?依旧只能是一无是处。国内环境太糟糕,什么都能也都敢吹。
90年代的工厂社区版杀人回忆,远不止青春成长。全片弥漫着一个时代的性压抑以及温吞日常生活所掩盖的惊悚感。六七十年代赤色残余防空洞以及进行时人工湖所象征的犯罪现场也使得影片在更纵深的坐标体系中力度十足。
处处表达不到位,技法缺陷的社会文化电影 比技法纯熟的商业电影更可怕,导演的电影感在哪里(路演访谈提问:为什么不把环境人物整合到主线中去,私以为此问精辟)。亮点:女孩成长伴随着“鲜血与死亡”的意向,与 父亲逻辑推理和迂腐家庭观念的矛盾,成为逆境生存的两个对立点,共同铸造与压制着人性
衷心希望内地导演不要再搞八九十年代怀旧金曲串烧大电影了,你们的曲库都没有贾樟柯全,更没有我的全 with Anana
不像《杀人回忆》,甚至不如《我11》…时代感很强,但整体上剧情故弄玄虚,演技浮夸,即便是处女作,至多是死人更多版的《少女哪吒》。
将少女青春期懵懂与奸杀悬案交织起来,两点一线都是“未知的黑处”,都需要探求,凶手是谁反倒不重要了。老师有句台词“越是平时看上去蔫不拉几的,越是出人意料”即道出两者的共性。时代背景与少女成长非常写实,能够看得出剧作、美术与表演上的细节都很来源于生活。
看的龙标版,有些东西得脑补了。长得像三毛的女主角选的不错。时代还原在国产片里算还可以,可我还是得说,片子明确设置在1991年夏天,墙上却贴着单飞时期的窦唯海报,录像厅里放着1993年的《蜜桃成熟时》。
比《少女哪吒》好太多了!!!!!
从女孩视角出发,对整个时代笼罩的压抑氛围作出展示,然而情感并未找到一个立足点,对主角成长的表述也过分暧昧模糊。
说句良心话、你们这些公众号可别替导演吹牛逼了、故事真没那么复杂、就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史、一切都是模模糊糊...一部包裹着犯罪元素的青春片、探讨的就是中国式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法律的不健全、那些零散的时代特征和人物略显生硬...还有、千万别拿杀人回忆和这个相提并论、哪怕是致敬、也没致好。
很多生活场景感同身受
期待过高,还好,有点散,时代还原不错,又见流行歌曲,多数段落的镜语像电视剧。套了一个《东北偏北》式的抓强奸犯的社会案件,讲的却是《少女哪咤》式的两个女生的故事,破案不是重点,懵懵懂懂的少女心才是主要情绪,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猜来猜去,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对未知世界这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