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残酷物語》
日本新浪潮首作,青春物语的仵作
残酷的肇事逃逸,是青春叛逆;高中生双眼一闭,终死于非命。二战后社会需要转型,新一辈人民需要适应,第一代人的压抑,以青春为代价换取安身立命,结果却是巨大压力导致喘不上气,爱情和亲情都无暇顾及。再到下一代的纵欲,以颓废为个性装扮表面情绪,底子里的性爱与暴力,在浮木上宣泄干净,吐酒吧外鲜血一地。他们以迷惘向社会作出抗议,对自身的命运进行裁定,但是好景不长,悲剧继续。真琴以为能够搭上傻子的便车,却屡屡被坏人欺骗,而藤井也幻想用拳头击碎来自各方的恐惧,却把自己的激情耗尽。命运的挣扎和青春的残酷,可能早就写好了,只是大多数人不信邪,他们愤怒、躁动、反抗、绝望,然后有的堕了胎,有的断了气,有的丢了目的。
青苹果被啃下的声音清脆得像骨头断裂,也连同额头的汗带着酸楚,都被现实按进肚子里,梗死在咽喉处。哎,残酷的青春,虚无的美丽…
大岛渚的成名作,借此掀起了日本新浪潮,可以说,日本的新浪潮几乎与法国同步,甚至更早,因为除却“五月风暴”的波及,更早的,日本要面对美国安保,日本国民中,特别是青年,很难接受自己国家与施暴国家的联姻,由此,战后青春的日本,面临着致命的内爆威胁,这也是青春电影都是悲剧和苦涩的渊源,当然,对于一般的个体而言,青春本身也是苦闷多于快乐的……导演有意识的对好莱坞的那一套,以及日本沿袭美国的大制片厂制度产生排斥,因此这部电影的叙事语言并不是我们习惯的好莱坞式的,影片用手持摄影机拍摄,真实的记录了游行,有些环节晃动的我头晕目眩,但是,这也是一种真实的表述,导演要告诉我们的是,现实的残酷……所谓的长镜头,导演处理的如此娴熟,以至于你感受不到,当然,场面调度还是比较少的,长镜头中存在大量的静止镜头,但是打光确实是十分用心的,整体的阴暗响应了主题,偶尔的光亮代表了希望,然而光亮最终还是泯灭了……大岛在反思,这部电影也是探索性的,他想探究青春应该如何度过,于是,姐姐和妹妹便成了参照,显然,大岛渚没有给予价值判断,姐姐的如果说是虚度,那妹妹的就是虚无,也就是说,青春无论如何都是残酷的,因为最终面对的都是空虚……在女主角堕胎后,男主人公去看望,这构成了电影的亮点,无论是吃苹果的设计,还是同时响起的魔咒般姐姐与前男友的对青春的探讨,都是让这一刻成为了全剧的核心……所有人都是痛苦的,姐姐那代人是在伤害自己,而妹妹这代人则是伤害自己的同时,伤害别人……影片的结局以死亡将残酷推向极致,因为青春也是迟早要死亡的,但这并不是对男女主人公的道德宣判,需要用死来裁定他们的过错,导演还是充满了冷静与一丝宽容,他不认为年轻人有什么错,但他却又相信社会将逼迫他们付出代价,于是,他宣告了两个人的死亡,而身为那一丝同情,他将死亡的两人拼接到了一起……导演赞赏这种与现实的抗争,但也并不一味的赞同,在大环境的不可逆转下,谁都是迷茫的……
多年以前就听说过《青春残酷物语》当时还未意识到这是一部电影,只是觉得这是一部搭配奇异的短语,那时在中学时代被课业压得连呼吸都困难的我,觉得天底下最残酷的就是作业了,长大成人,青春在我眼里是逃脱学校魔掌的自由天地,这么美妙的事,怎么会残酷呢?后来,听到了达明一派的一首同名歌:
似蝶舞 舞遍天地
谁的美 美得日月妒忌
叫我忘记 醉生梦死
华丽的词,迷离的曲,叫人不知不觉沉醉其中,此时的我已知道了有这样一部大岛渚的电影,却始终缘悭一面,直到今天,我才看到这部五十六年前的片子。
高中生的真琴和好友洋子经常在繁华的京东街头玩,入夜了,她们就搭陌生男子的车回家。一晚,送真琴回家的中年男人意图不轨,被经过的大学生藤井清撞见,那人被痛打一顿后,扔下一叠钞票跑了。真琴和阿清相识便开始用这笔钱来约会,但这却成了她不幸的开始,她与阿清成为了恋人,为此离家出走与他同居,与好友决裂,但他俩的苦难远没有尽头……若只谈情节,这不过是个老套的爱上不该爱的人或是单纯女生误入歧途的故事,最多不过是占据社会新闻版的一个小小角落,成为家长日后教育子女的一个活教材罢了。但在大岛渚手里,它变的非比寻常。
两人一开始走的就不是英雄救美、一见钟情之类的清纯路子。难忘初始那一场戏,在东京湾空旷的木材厂,阿清强行吻了真琴,挣扎的真琴被阿清一怒之下推下水,她刚抓住一根木头,却被阿清一脚踢开,并说:“怎么样,该老实了吧!”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她筋疲力尽岌岌可危了,才拉她上来,并趁机占有了她。完事之后,阿清在水中游了片刻,便爬上了安抚真琴,用唇吻干了真琴的眼泪。
真琴:是因为我不高兴吗?
阿清:我对一切事物感到愤怒。
整个影片的主题在这场戏中被高度概括出来了,阿清把愤怒发泄在真琴身上,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自私残酷的人,而事后的安抚又让人看到他稍许温柔的一面。而实际上导演让阿清这个人承载了太多时代的伤痕,当时的年轻人曾经充满朝气,掀起一次次改革风潮,可社会仍如死水一潭,为此年轻人苦闷、狂躁,而当年二十八岁的大岛渚便曾是学生运动的领袖,为这段历史曾受过多年的冷遇。为此,他执导的影片便不可避免的带有这种受挫折的情绪,片子没有常见的柔光的皮肤,特写的眼神,有的只是不知如何控制的青春,灼热而伤人伤己。
木材厂之后,在酒吧中真琴问阿清:“你爱我吗?”他敷衍着说:“当然爱了。”此时的真琴已经对他一往情深,由“性”开始的爱情,正如一场已知技巧的魔术,开始就是不详的。其实阿清早已被一个中年富婆包养,真琴对他而言,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但他遇上的是一个把爱情视作宗教的少女,正如她所表白的那样:“我爱你,以后我会缠着你,请你不要介意。”她甚至肯为他设局用搭便车来勒索中年男人,望着这样一个为自己付出一切的人,他终于真正爱上了她。真琴堕胎后,他来到医务所,带来一红一绿两个苹果,把红的放在真琴枕边,轻抚着昏迷中她的脸,细腻深情而温柔。两人旅行回来,打算重新开始时,片中出现了不多见的亮色,真琴手中的蔬菜都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而警察却将他们以勒索罪拘捕,阿清被富婆救出,真琴被送进了感化院。两人手牵着手走在街头,仿佛逃离了一切,却逃不开生命的追问:“我们该怎么办?”“做些什么呢?”什么也不能给心爱的人,阿清终于狠心分手,心痛的他因钱的问题被流氓团伙生生打死,几乎同时,伤心的真琴被一个男人诱骗上车,在试图逃走时摔死。
片头在报纸背景上出现血淋淋的照片,与结尾的超现实手法拼合成了两个惨死的头像,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构图、摄影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毫不落伍。
年少的玛蒂娜曾问:童年这么苦,还是人生就这么苦?这部电影则用一个惨烈的故事在问我们:青春这么残酷,还是生活就这么残酷?佛曰:人生七苦,你我这种俗人总逃不过这些的。那么,我们达观一些往前看吧!
叔本华因生命意志的幻灭和轮回而否定人生,而尼采却因生命意志对个人的毁灭而力求在起舞与毁灭中融入生命意志与宇宙大我——同样是悲剧,尼采悲出了壮美,正如本片结尾二人的悲壮:固执而勇敢地反抗,拒绝成为他人和社会的工具与玩物,最终选择了自己的死亡,彻底完成了自己的生命意志,在死的那一刻,感官与情绪对自身的残酷青春进行审美。
从具体情节来看,疲条客和与两种虚伪的中年男子都想让女主成为自己在性方面的工具,前者诱惑、灌醉她,后者先尝试用其虚伪的善意取得信任,再开展强迫。值得注意的是,那位最开始执意送她回家、还“真心”安慰她的成功男人也是虚伪,只是他虚伪得透彻,其伪面维持了很久才露出真面目——这样的人比第一种虚伪的中年男人还可怕,但却是社会中的大多数。
与女主产生关系的还有传统家庭伦理与她的姐姐,但这两者并没有强力控制她。父亲无可奈何地承认了新时代;而姐姐最初的反对是因为不甘自己青春的失败与逝去,这并不是一种对男女主二人爱情的反对,而是一种消极的认可,这从帮助女主隐瞒同居就看出,连老师也是这样,因为她们都有过尝试与世界为敌却失败的青春,姐姐和老师不忍心打破他们的激情与美好,却知道他们注定失败因而防止他们受伤和伤害彼此。
姐姐和医生就是大多数人的写照,有过理想却被摧残,只得在苟延残喘中回望当年的情怀,即使人到中年想要放手一搏也还面对重重压力。见到男女主以为见到了当年的自己,殊不知时代早已变化。
当下的年轻人进行着没有理想的反抗,正如男主的朋友盲目参与反安保条例的学生运动,也正如男主肆意挥洒自己的力量和欲望(比力多)。他们与世界为敌,却没想过自己要成为怎样的胜者,甚至用卑劣来报复卑劣,凝视深渊最终落入深渊——是他们二人赚钱的把戏,也是男主为了钱被阔太太包养——只能借用社会的力量来反抗社会,用成为别人工具的方式来维系自我不成为工具,何其荒诞,注定失败。
当然,他们也认清了自己的荒诞与必败,其体现为女主不想再用仙人挑的把戏来赚钱,还有男主愤怒而绝望地啃食着青涩的苹果,阔太太为他们付完车费后他们彻底明白了世界之荒诞与青春之残酷,以至于彻底不知所措——身边的一切关系都在尝试用强力掌控自己,自己奋力与世界为敌却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谈何保护彼此。
但是,他们没有像姐姐和医生一样就此认输、乖乖就范,在最后一次世界对他们的胁迫中,他们极力反抗、不愿认输,最终坚守自己的意志而选择自己的死亡——坚守自己的意志却因此毁灭自己的意志而融入生命意志与宇宙大我,以毁灭自身来确认自身。临终前他们的感官和情绪无意识地审美了自身悲剧的悲壮,成为纯粹的认识主体,正如拉康的“我在我不在之处”。
在形式上,大岛渚省去了很多对情节的叙述,例如最初浮木上二人关系的发生,重点展现欲望的进行与结果,却对过程点到为止。
大岛渚不重叙事而重人物的状态和情绪的呈现,例如男主在病床边啃食还没成熟的青苹果,近景特写、只有他啃苹果的声音,演员的眼神死盯着前方,这些一同描绘了他的绝望和愤怒。
在全片中,大岛渚刻意表现或者隐喻这里有性的发生,却在点到后一笔带过,正说明性并不是影片表达的重点,只是展现青春中生命意志与欲望强烈的手段。这一点与《感官世界》相同,可以理解为另一种挂羊头卖狗肉,而非古代道德小说那般表面上为了训诫伦理而描写乱搞的场面,而实则是以乱搞来吸引阅读。
全片中大岛渚的特写居多,不论是对物还是对人,时常倾斜视角或者用夸张的构图比例,例如开头男女主在街边谈话,街上是游行的学生,二人被挤在画面的最左边,声音也快被盖过,隐喻着个人与政治的关系。而特写则趋向于全能的视角,手、衣物,加上配乐后甚至有些残酷得恐怖的气息。
影片评分较低大概是观众道德观念所致,这反证了大岛渚的赤裸直接、眼光犀利与前卫。实为佳作。
我们没有梦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会被毁掉。
日本(松竹)新浪潮开山之作,与法国新浪潮基本同步。1.聚焦战后两代人的精神状况,初代人压抑个人欲望、投身重建与变革的奋斗洪流,却失丧了青春又目睹理想幻灭;下一代放纵欲望、缺乏理想,却卡死在物质生存中,迷惘而躁郁。2.彩色宽银幕,看似无限可能,调度上却或强调虚空或凸显逼仄;大量特写镜头,紧贴人物本身;许多边缘化或切割身体的局部构图,透现出个体的无力、破碎与压抑。3.仙人跳的敲诈与暴虐,以及男主对落水真琴的羞辱、折磨与侵犯,都与两人口中自己只能成为道具/猎物/玩物的命运相契合。4.男主抚触堕胎后昏睡的真琴一段至为精妙,上一代人隔门以画外音形式与他对话、对峙,及至姐姐黯然退场,用力啃苹果长镜则仿若凝聚了所有反抗世界的决绝意志。5.黑伞黑衣的姐姐与红伞白衣的真琴。6.首尾的犯罪、体育、时政报纸剪贴。(8.3/10)
浮木强奸长镜头,堕胎床前红苹果。日本有安保运动、全共斗,韩国有光州解放运动,我们有……茁壮的学生,鲜活的肉体,叛逆的思想,高涨的荷尔蒙,一旦行动失败,这些人的一部分成了流氓、无赖、犬儒,虚无主义者、合谋者。
原来只觉得莽,躁,摇移镜头低廉,节奏暴烈。再回顾,粗轮廓硬邦邦的动作,糙中有细,细处格外出挑,专供六十年代消解的趣味。流汗的脊背,撩人的大腿,绿色碎花衫,红色波点裙。街头的发泄,屋内的暗涌,猛火嚣张,野草汹涌,一切比宇宙丰满,烙下时代烙痕。
社会转型期青年人愤怒的基本内核,在任何国家都具有普遍一致性,不管青年人选择何种方式反抗与宣泄,最终必然要归于幻灭与失败。
无力的青春,生产愤怒,或许还有冷漠,最终走向毁灭
1960年,与戈达尔《筋疲力尽》同时诞生并拥有相同的思想内核:青年理想主义者的彷徨与毁灭。对政治的失望与社会学运的暧昧所指。段落镜头与主观音效也很相似(只是前者加入了“色彩”进入叙事之中)。《青》与《筋》同时标志着日本与法国新浪潮运动的诞生。这两位导演日后均与巴赞的理论渐行渐远
大岛渚早期作品,大师气象。鲜活的肉体,浮木那段真美。青春的美丽冲动脆弱,中年的沉默踌躇油腻。少年与成人的对抗,一旦败北将会永远失去,你将成为社会的工具零件亦或某些成功人士,但却永远不会成为你自己。青春的残酷物语。
认识到青春的残酷,是发现两个人在一起什么也无法改变。嘴上说着要保护女人,不让她成为工具,可现实是连打车的钱都是富婆出的。藤井一会和富婆鬼混,一会和真琴联手敲诈,以为将那些成年人玩弄于鼓掌,可是最后对着夕阳无奈地承认他们“只能把自己当道具玩物出卖”。是的,无法屈从成人世界逻辑的他们只能绝望地死去:或者死于弱肉强食,或者死于社会的结构性暴力。他们只有肉体和肉体的欢愉。这是青春的死亡。
无论是六十年代还是现今,是中国还是日本,每一个青春彷徨着的青年都是痛苦的,社会化的大趋势展现在他们或我们面前,要么参加进去,成为其中一员,在夹缝中求生存;要么在社会边缘挣扎,堕落直到崩溃,无论是理想主义的悲壮唯美,还是放纵自己,结局都注定充满黑色的悲凉。
#重看#SIFF@影城;4K修复得极赞,颜色很正,毛孔里满是热腾腾汗津津的荷尔蒙,不爱一个人渣怎能叫做青春,不做些无法无天的事怎能称之残酷;姐妹花的命运顺流逆流,契合战后日本社会的整体状况,有相当大的时代意义,与《精疲力尽》、《一无是处》同质。
再看《青春残酷物语》,发觉陈果《香港制造》或源于此。中秋说:我们死于年轻,将永远年轻。本片的阿清对医生说:我们绝不会像你们一样,我们没有希望,也就不会失望。接着,阿清拿出两只苹果,红的留给真子,青的吃掉。最后,他们都死了。我一个人留在黑暗中,想起两只苹果,想起他一次次踩她试图上岸的手,伤心了很久。
青春意味着反叛,但是在任何一个社会,反叛都是将会被扼杀的,不管是政治的还是爱情的。青春之花只要梦想绽放得和别人不一样,就必然被摧残,别无出路。一代人的倔强和愤怒终究会变成驯服,而下一代人又前仆后继。
4.5 《干涸的湖》后加0.5。城市青年时代肖像。真诚,但残酷到没人性,不满,但面对父权又极端无力,不想被制度化,最终结果只能是毁灭。大岛渚长镜头在60年就已经很厉害了,调度里有矿。不过悖论的一点是,电影真正给人强烈感受的不是大量特写,反而恰恰是连贯的中景中远景。最后结尾稍显刻意。
硬朗的大岛渚,每次看他的电影都会想起彻夜抽烟的日子。什么是残酷青春?人们互相爱着,互相伤害,无处可逃。做着毫无意义的事情,沦落至此的现状,上一代,这一代,下一代,全是这样的结尾。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可以挥霍的时间是有限的。那时候我们还不清楚,发泄完之后会更想发泄,受罪是生命的常态。绝望,即便燃烧过,尽头仍然是绝望。但是,旁观者如我是很羡慕你们的,毕竟你们真的逃离过,也懒理所谓的期待和爱的捆绑。对我来说,这已经足够“自由”了。/ 短评字数有限,更多的想法和台词摘录记在电影笔记备忘。
达明的同名歌提供这部电影最好的注解...“有青春的人对待世界好残酷,世界对待青春的人亦都好残酷”.........
@资料馆。透着一股汗津津的笨拙与执拗。很多场戏,大岛渚刻意晃动镜头,来表达青春的躁动不安与对这个世界的愤怒绝望。没来由的爱,不讲道理的死,一切青春的最后,都不过反抗的失败。又几代人过去,世道依旧,无非后面几代人多几分怯懦也多几分精明,更能苟延残喘。中间睡过去一小会儿,因为大岛渚不懂含蓄,演员表演又稚拙,看着很无味。对女性不断的羞辱又让人生理不适。比起过度符号化的青苹果长镜头,浮木强暴戏里男主不断踩向女主伸出水面的手我觉得才是更精彩的细节。还有女孩儿眼角一再流出的泪,他吻掉泪的时候女孩儿喜欢上了他。但后面每一次,她的泪都是为他而流的啊。
1.没有钱便没有能力在这个社会上维护自己的爱情,自己的青春;2.只有放手,才能避免互相伤害,给彼此一个出口;3.社会太残酷,人们只记得自己的欲望,却忘记了去抗争,懂得用双手去欺负弱小,却不敢用它们来争取更美好的明天,社会病了,却是一个个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所造成。
【上海电影节展映】大岛渚电影中的爱情,必然不会平凡。通过一对年轻的日本男女,折射出二战后日本的社会面貌。打架,做爱,诈骗,堕胎。与其说“青春残酷物语”,不如说是“青春现实物语”。主人公坚持自我的炽热的心让人难忘。4K修复的画面在巨幕上效果特别好,色彩之鲜艳让人难忘
女人在这片儿里一直处于一种被侮辱的状态 看完很难受 每个人说话都假惺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