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充斥的愚蠢粗糙乱七八糟的电视剧电影让人对中国的文艺市场完全失去了信心,不敢相信一个文明大国沦落到如此没文化没文明的地步,什么都没有,只剩钱了。看到这部电影,觉得难能可贵。剧情紧扣起伏跌宕风景优美淳朴,演员除了小阿敏颜值高,其他演员都是和角色相配而且个个是演技派。再看看现代的芳华之类的,无逻辑地堆砌一些社会现象,自我吹捧,简直都是不知廉耻。有他们这样的在上,好的电影怎么可能出现。
《岁岁清明》的观影体验是奇特的,很久的辰光,都沉静在杭州一片茶林的诗情与人情里。先是看茶林俊秀的绿,而后看种茶、收茶的人怎样闻味辨茶,接着看他们怎样以青花瓷盖碗慢悠悠沏茶给贵客。导演好像一点不急着说故事,只是先将民国间杭州茶农的生活在银幕上显影出来给观众。接近末尾,日本人到来,电影的诗意戛然而止,温柔的情绪便将在这茶林间结束了,剧情于此陡转,好似清泉长流,必有坠崖而成为瀑布的一刻,惊心动魄,久不宁息。
影片行至中段,一段小而细腻的情感在风景里升脱起来,好像在遥远地捕捉费穆导演《小城之春》的意境。虽不及,也不差。清明时节,茶场主人之女阿敏喜欢上前来购茶的茶行老板之孙,一个孱弱而爱读书的公子尹逸白。阿敏带逸白走山路,看茶林,这书生走不出几步,气喘吁吁,阿敏却还欢蹦乱跳,俩人假意斗着少年的小脾气。夜间,逸白、阿敏随八叔下溪水捞鱼,被邻居阿翠的老母亲追着打。这乡村里的野趣,应和着青春气息,在逸白与阿敏这一静、一动的人物刻画里活转起来,而静与动之间,爱情随即发生。
第二回清明,尹逸白却已成亲,带了一位比他更孱弱的妻子来。阿敏一颗萌动的心即刻冷下来,但知晓逸白这柔弱的太太竟身患重病,至今不能为逸白家生下后代,便要为之献一道茶农间流传的土方:将明前新茶放于自己处女之身的胸口捂一阵,拿出来即刻便下铁锅炒制,炒完便沏了喝下去,病即能好,“还能生下大胖儿子”。
逸白的太太喝下这鲜茶,直赞叹其香气袭人。然而这茶有大代价:捂过茶的女人,是坏了名声,嫁不出去的。阿敏的八叔娶的老婆阿翠,便是被人知道曾为人捂茶,找不到好婆家。八叔娶了阿翠,阿敏的父亲坚决不让八叔在家里住的。逸白的太太晓得阿敏的爱有多深,便要求逸白娶了阿敏做二房。逸白直说:“我们是洋学堂出来的新青年。”太太只轻轻地答:不管新青年、旧青年,我们只“信仰善良”。
类似饱含着历史信息的细节,都在简单的场景里发生,影片的编剧采取了茶场这个封闭的环境,阿敏一家人好像千百年守着自己家业、辛勤耕耘的农民,尹逸白与家人则带来外界的新信息、洋信息,两相汇合,即便故事如淡茶,也冲撞出许多叫人沉思的意味。
影片最后的情节突转极为震撼,一股血腥气将此前的清淡推至远景,直教人惋惜那般风景、那杯清茶的被毁弃。肖风导演的手段,于此露锋芒。看完电影后,观众向他提及影片杭州话配音的韵味,作为地道杭州人的肖风导演说:“这影片不仅语言是杭州式的,画面语言亦是杭州式的,好像杭州人,柔中带刚,刚中有柔。”
这种杭州式的质地,加上丰富的细节,令《岁岁清明》中的“抗战”不必成为大写而空洞的标语,不必浮夸地铺陈为华丽的冠袍。
《岁岁清明》好似一杯清茶最后着了魔力,将大写而空洞的标语变作小写而真实的人,叫我们看到家国这朴素的百衲衣上,仍有补不齐的补丁,仍有缝不牢的暗洞。它靠小小的局面,牵扯起一个时代的面貌,那些村人的迷信,亦暗暗指向一个大背景,上面有千百年国人命运、观念压在身上的咒。
人们能从影片里看到个体的真实情感。譬如电影中做茶叶生意的人,并非惯常宣传中的“资本家”,他们性格温润,话语和气,生意者与茶农之友谊,亦是数代传承。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杭州茶叶生意的良好态势。在影片中,它被日本的战机毁坏。遗憾的是,这种良好的业态,今日也未恢复,与一切生意一样,空余算计。茶道里那比茶香更浓郁的人情全消失了,《岁岁清明》仿佛提供了一次缅怀的机会。
肖风导演是张艺谋的同班同学,亦学摄影。看《岁岁清明》最后那一点刚毅与血的情节,仿佛看见第五代导演尚未成名时那一种理想主义与勃勃生机。当他与张艺谋、张军钊等人毕业后同被分配至广西电影制片厂,在彼处组建“青年摄制组”,首部影片便为震动世人的《一个和八个》。张艺谋说:“《一个和八个》就是针对当时那种造作的、娘娘腔式的电影的反抗。它的思想内涵不见得有多深刻,故事叙述也不那么独到,人物塑造也不那么突出,但就以那么拍电影来造反!”
如今“造作”“娘娘腔”电影大行其道,反击的力量愈发小下去,消失下去。幸好,肖风导演的“现代农村三部曲”中,隐隐还能看到这等气息。
前85分钟平淡的想睡,后5分钟剧情急转直下让人高呼重口味——这是一部cult片;一枚炸弹一场吊刑几个地道的日本龙套——这是一部又红又绿的抗日风光片;未成年农家女暗恋富二代,重病妻子为延续香火替夫选妾——这也可以是一部知音伦理片。
但,在一个男人眼里,《岁岁清明》其实是一部地道的爷们片。
本片的主人公是一个16岁茶农少女,故事讲述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3个清明节。第一年偶遇男孩,打开懵懂的少女之心;第二年男孩以成家立业,自己黯然神伤;第三年风云突变,儿女情长终不比国仇家恨⋯⋯虽然镜头一直以近景方式停留在女孩黝黑的包子脸上,但真正的主角却是那个身材消瘦,面色蜡黄,忽然就来,忽然就走的男孩。他每次出现都代表着男性最具个性的一面,他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好奇的探寻在他消失的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男孩到男人
出场的第一个镜头,他的脸上放佛就刻着“纨绔子弟”四个大字。然而这个上山要人抬,走路都会摇晃的有钱少爷,为了面子和爷爷打赌,一个人在漫山茶林中追兔子。男人孩子的一面永远会吸引人,所以电影中少女乐了,电影外女观众们也笑了⋯⋯
他第二次出场,没有坐轿子,轿子上坐的是他的妻子。短短一年,男孩已经为人夫,虽然依旧消瘦,但眼神成熟稳重,对爱妻体贴入微。短短一年,男孩也承担起了家业,一举手一投足都颇有商人风范。老话总是在讲,一个男人只有成家才能立业。所以老人家早就知道,只有为了一个女人,男孩才会成长为男人。
从懦夫到英雄
他的第三次出场让所有人瞠目结舌,中分头、大皮靴,流利的日语,谄媚的笑容⋯⋯剧情发展的这个地方,他此前积累的良好形象已被打的灰飞烟灭。叛徒、汉奸、富二代果然靠不住,人们轻易的推翻了曾经的评价⋯⋯这种愤慨之情一直持续到影片最后一刻,因为过了那一刻,你才真正的明白,这个男人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男人总会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刻。解释苍白,辩驳无力,他所能做的只有默默承担,独自等待。正如电影中的他,背负着灭门的家仇国恨,忍辱负重在众人面前掩饰伤口,同时还要以被人唾弃的身份苟活。即使是在最后手刃仇人而被绞死,他也终究无法为自己正名。
从男孩到男人,在从懦夫到英雄,一个男人要走的路都在这呢,不是一条坦途,而是那茶山的小路。而《岁岁清明》也如真男人一样,走着自己的路,并默默等待⋯⋯
三年岁月,两段爱情,一种相思。仅以一座茶园,就能描绘出鲜活的爱情,映衬出大时代背景中的动荡不安,足见导演和编剧功力。
感觉还不错
可以看
这片子我太喜欢了,除了表演稍微有点稚嫩,配音不太好之外,都很不错。
影片在细节以及人物心理刻画方面堪比费穆的《小城之春》,结尾结局,垫定了此片儿悲凉的基调,剧作在人物刻画、动作设计、细节铺陈方面做的都非常好,江南茶园的那个味儿也很好的渲染了出来,古琴声、优美的摄影更是把我们带入了那个柔情蜜语江浙水乡的意境。
好喜欢这部片啊,虽说是献礼片,但整体格调还算不错,淡淡茶香隐隐琴音。阿敏很出彩,尹家少爷的确瘦。
徐盛翔啊!
大兔子背姑娘了
就因为这片子讲的是杭州话,咱杭州人就给它五分!
怎么拍起胶片反而退步了呢?怎么这次不用刘迈了啊?
缓慢但并不诗意。
杭产片。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哎,演员们把这片子给毁了。呃,杭州的龙井村,梅家坞,瓦去过咧。紫云山在哪啊在哪啊?片子中的场景好熟悉呀。喜欢。。。。不多说!
风景不错
球方言版
缓慢而诗意
方言电影
里面的那个张纹是我发小~大家都去捧个场啊
卖萌,冷表演,像茶一样的电影。在杭州某座山上拍的,男主角像乐嘉,女主角一个婴儿肥,一个像老徐。~得耐着性子才能看完的电影。
乍一看很粗糙,但云淡风轻有边城的感觉,天巧很美。第二年的清明美得心醉。关于战争过于简单模式化,有些仓促。
杭州话是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