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代里的新女性。
觉得影片最难得地方,是塑造了一位友好的日本老人。他会帮助参与抗日的年轻人去见关在监狱里的朋友,会在看到参加抗日的中国人在他的书店里交换抗日宣传资料而一笑了之。影片还借中国革命战士的嘴,告诉他的女儿,也告诉当时和现在的观众“日本人也不全是坏的,日本老百姓永远和中国人是好朋友”。影片拍摄于1949年,里面的故事发生在1941年。在这些有些特殊的时间节点上,能有这样人道主义高度的认识,真的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
其他。就像片头字幕介绍的,三位女性出身不同,生活环境不一样,但她们都在和一些不好的事情作斗争。有的一直在勇敢做抗日工作,救同胞救民族;有的宁愿身体被糟蹋,也要保住灵魂的清白;也有的从脂粉梦里挣扎觉醒,怀着希望迎接新的生活。她们都是“民族的女战士,时代的新丽人”。
当时的中国和中国的男性都已经因为被侵略,而尊严所剩无几。比如那些做了狗腿子的人,还有做了汉奸的王仲原。女性作为一个很容易被忽视,也更容易被看低的群体,反而成了影片的主角。所以觉得,能选取女性这样一个角度,也是很了不起的。
片中人物很多都很立体。比如王仲原,虽然可能只是玩弄若英,但很多地方还是很尊重她、很爱护她和前夫的女儿,甚至也愿意帮忙救她和前夫出狱(虽然有放出来钓鱼的嫌疑,但救人之前的纠结,还是让这个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再比如金妹的丈夫,刚开始接受不了被日本人侮辱的妻子,不知道这算不算封建制度影响下比较本能的表现。但听了新群和孟南劝解的道理,还是改变想法接受了她,后来也一直关心疼爱,即使为了她被弄瞎眼睛以后,也一直想要担起养家的责任。
影片还展示了很多场景。贫苦人家的朴素、权贵之家的奢华。监狱、西餐厅、大街上。
还有,影片里女孩子们穿的衣服也都很好看,时尚、有气质,有一些拿到现在都不算过时。当时上海的女性也都可以优雅的抽香烟。男性穿风衣带礼帽。类似这些内容和细节的展现,让我感受到那时候的上海是多么时尚优雅的一座城市。也再次感受到那时候的中国电影的自信。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或者立意。
最后,还有一组镜头。就是王仲原来接出狱的若英的时候,他并没有出现在画面里,而是用由远而近的影子,展现了他的到来,还有他和若英对话的情景。很有意思。
剪辑邬廷芳。黄易《寻秦记》里的女角不是一模一样的名字吗?
日占时期上海的中国人生活状态。
上官云珠饰演的金妹被两个醉酒的日本人强奸,回去见丈夫哭诉打不过人家只能受辱,觉得对不起丈夫让他打死自己。在当时中国人还是非常看重贞节,认为一个女人与其受辱偷生,不如烈性而死保持名节,其实今天依然如此,但在生命面前,所谓贞节名誉真的那么重要吗?
金妹后来还为了丈夫、为了家庭而不得不出卖身体。其实挺伟大一女性。但注定了要被不理解。幸好是丈夫终于觉醒,接受,并且愤起帮助妻子解除了威胁。
沙莉和黄宗英的角色都很脸谱。
还加上章节回目。颇有点章回小说的意思。
散传单。暗杀。镇压。
做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女人。
苦难(炼成了)时代的新丽人。
三个不同身份的女人,观照中国女人的命运。其实从三个女主现实的命运也能找到启示:黄宗英在演戏方面并不算出彩,没那么爱出风头(也出不了),感情方面,她的第一个丈夫是音乐指挥(才子),结婚十几天就心脏病身故。几年后,她嫁给剧社老板程述尧,但一年后就与赵丹相恋,不久离婚,与赵丹结婚。(而程述尧几年后娶了上官云珠!)赵丹80年代离世后,黄宗英又跟冯亦代结婚。黄宗英的感情还是看重精神、才华、样貌居多,而非物质与权势。
沙莉哥哥是地下党,她本人坚守抗日的民族气节,她对感情也很专一,与丈夫厮守一生,所以她在49年以后没受到什么冲击,得以善终。
出身平民的上官云珠是个善于利用男人的女人,她一生就是踩住(依靠)男人从一个圈层上升到另一个圈层,但不幸的是最后她攀附最顶层的一个时,她遇到了一个强大而且野心勃勃的对手江半晴,人家也是演员出身(同行相轻相妒更甚),人家也是擅长上位,结果十年风暴一开始,马上将上官同学整得惨不能忍,只得跳楼自杀(也许还是被跳楼)。
对了,编剧田汉,也是在十年开始不久被迫害死于监狱。田汉的感情生活精彩得能拍一部电影,他的首任妻子是舅父的女儿也就是表妹,近亲结婚,青梅竹马;可惜表妹红颜薄命,深爱田汉的她临终将自己的同窗好友介绍给了田汉;二婚的田汉却和一位南洋笔友“精神恋爱”,笔友为爱从南洋跑来要嫁给他;田汉与第二任妻子离婚,不想地下党派了个美女安娥到他身边做秘书以争取这位大剧作家支持,虽然田汉被迫与笔友结了婚,还是和安娥更投契,于是二度离婚娶了安娥——这个故事道出了一个血淋淋的教训:网恋不靠谱,虽然没有见光死,但现实接触多后,才知道彼此隐藏的一面,才发现如此格格不入。
导演陈鲤庭,十年时受冲击,从此无缘执导任何电影。庆幸的是老人活了104岁。
看完后和老师打了个电话再来写的。有些细节可能忘了,情绪也下去了。想说的话太多,本来删删减减刚好一个短评,但还是有东西得记下来。又把删掉的字词补一些吧。 全片可不就是根据阿丹个人经历改编的么?!真的很难过啊……也许他拍的时候也很难过。记得他的《银幕形象创造》还是什么书中,提到那个剧情是根据影中另一位(我一时想不起名字的)男演员的真实经历(妻子不得不与别人同居)改变的——但是阿丹也是啊,明明说他才是最恰当的……唉,或许阿丹不愿在那本书中透露吧。这回特地留意了一下,我贡献了约100条弹幕吧。 标题字很独特,人字的设计更具心裁。看到后面以为是个悲剧,看到最后发现是喜剧(励志剧)。是基于历史而真诚的励志,你愿意加入她们其中。女性实在很不容易。 阿丹的电影快看完了,这应该是最后一部49年前他主演的,也是确定无法做阿丹的题目(本科也不能为他作传了)后看的第一部(选题实在只是因爱顺便而已,在想到他的选题之前,就完全没有功利地喜欢和了解他很久了❤️)。这年以前的戏,截屏和反复品味某段镜头的频次,比后来的要多很多;而且能让我留意到的电影手法等,可谓雨后春笋,让我尽情饕餮,但这以后的就不是了。影中说得好哇,知识分子是最渴望自由的。但如果阿丹真去了美国,他还能成为我们现在喜欢的阿丹吗?只能说,作为后见者,是希望他没受那么多苦罢了。影中的提篮桥监狱就是很大的讽刺。也许苦难确实带给了他很多成熟,但是如果没有那两次重大的苦难,他不会妻离子散,他可以构建出他理想的民族表演体系,还有作为爱他的人来说很重要的——不那么早离开世界。
影中他抽烟,好帅。和曾经的妻子相见的情节,看了好几遍,很关注他的神态……很动人,没有真实经历,真的很难演绎出来。特别是和妻子拥抱时三个目光的处理。总之都很心疼。很奇怪见面后阿丹第一句问的是“这几年没生什么病吧?”总觉着,这样的话就很值得品味啊……阿丹是个很好很好的人。对了,还有阿丹裸上半身~话说他被吊着的那个影子真的骇怕! 配角们也超在线!狱里抽快烟(笑死)那个日本人的神态、金妹她男人,是非常棒的两位。
从这部电影开始,就能看到中年后阿丹的面相啦~1947《遥远的爱》真的都还不是这样的!看来1948/1949他真的经历什么似的。
谢谢阿丹。这是每部他的电影看完后我都想说的话。
对了,影中那个阿丹定制化妆镜我好想要……
三月八日,国际劳动妇女节,欣赏新时代女性影片——《丽人行》。我阅片量少,但这部49年的《丽人行》,我认为实实在在是一部中国式的大片!单看二楼“夫妻相会”一场,房间逼仄,但足以被推上电影语言艺术的范本。这是第一次看陈鲤庭先生的导演作品,太好看了。镜头语言深深把我打动。 本以为三位女性角色中要突出谁,看到最后才猛烈感受到,借三位女性不同阶级、家庭,最终因时代的动荡走到一条战线,汇聚抗战的力量。——但还是觉得对梁若英着墨有些多。 贝贝扶铁栏唤父的情节真是催泪。张翼这么膀大腰圆的,又是吃亏又是失目,真是看着委屈。玉良跟新群第一次在出版社会面,真有点《街角的商店》的意思。 ——看到现在,我认为这是赵丹最好的一部电影。甚至与《聂耳》相平!
siff #22. 修复版。过于明显的意识形态元素,让多少国产老电影的艺术成就被框死。
以三位分属不同阶层的女性为视角,描摹了一群在乱世之中努力求生存、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时代女性,结尾处那句“我要活”与《新女性》中阮玲玉那句名句简直是互文。三条线索略有松散,尤其是上官云珠的苦情戏份,悲苦尽在泪光盈盈之中。田汉的剧本相当直白而说教,各章节标题更是直接归纳中心思想,宣化之意过于明显而缺乏意味深长的余味,但仍有不少令人动容的高光时刻(影像上也有较明显的诉求),赵丹过于瞩目(英气滤镜使得昂扬台词显得自然)。开场时苟安中产生活的讽刺很扎心,这些在时代浪潮中随波逐流的人毕竟是一大群体,他们各自的选择和走向刻画得较为到位。
意识形态淹没了人之常情。
很有时代气息
上官云珠和黄宗英开始积极的转型,在卖苦卖惨和进步革命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为了自由呼吸。“我知道你们知识分子是最喜欢自由的”。今天来看,两个男人都挺渣的
田汉继三个摩登女性之后再谈妇女解放,上官云珠、沙莉、黄宗英分饰苦难、堕落、进步女性,进步串起其余两条相对独立的线索,结局当然还是觉醒携手前进。表面抗日实则反美,“最终敌人只有一个”由赵丹和黄宗英之口直抒(这两口子真是演什么像什么)。“时代是个大熔炉”,字幕有些冗余。出走过的娜拉
编剧是田汉,显示了这个时期的左翼电影在思想意识上其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文学新文化在很大层面上是不存在落差的。其中的三个女性实际上都是现代摩登女性。来自贫穷阶层的上海女工金妹,被日寇霸占而遭到了欺凌,但最终受到了其他女性的鼓舞而勇敢地生活下来。在她尝试蹈海自杀之后,她的丈夫也受到其他女性的感染和抗日动员的宣传而原谅了妻子,知道自己都是被压迫者,这种对现实情境的改写帮助影片形成一致对外同仇敌忾的思想动员效果。第二个女性是知识女性,也是五四一代女青年、女学生左翼化之后的最正面的代表。帮助了其他人做了很多贡献。第三个女性则是养尊处优和自己的在汪伪政府里面任职、跟日本人合作的丈夫藕断丝连的女性,但是她最终也在现实面前选择加入到左翼的队伍。就像影片最后所说的,“苦难将给我们创造民族的女战士,
通县修复水平,啧啧啧。三个女人各有看头,放在如今,也就这么几种选择,沙莉的戏因而最耐人寻味。赵丹颜值高峰,正义凌然大男主正小生。和《长相思》一起让人看到抗日时期援救义士行动中汉奸所处的灰色地带,义士也不会为了自尊赔上命。对影子的处理绝妙。
片中人物关系和对女性解放的呼喊至今振聋发聩,中国电影50年前水准一直是手工业,这限制了我们的艺术创作。
#资料馆留影#修复版。观摩时自然想起黑泽明早期的《我对青春无悔》,都是讲述女性觉醒的警世小品,三个女人一台戏,小悲欢大时代。真正好的演员是不会被定型的,她可以在不同时空里饰演不同遭遇的人物,自如游走在高贵与贫贱之间,既能饰演受尽迫害凌辱的底层妇女,也能化身为傲娇的贵妇人。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官云珠的确是天生的演戏天才,比如这部《丽人行》,她饰演的被强奸的打工妹就的确让人深深同情。同时,与蓝马对戏的沙莉,这个几乎已经被人们遗忘的女演员,却在这部田汉编剧的老片里被重新发现,她的美还有演技难以被人忽视,与上官还有黄宗英平分秋色。
看完十分沉重,虽然也能感到一些力量,和女性间的互助。一个民族的危亡时刻是什么?是男儿没有血性、女儿只知拜金,年轻人没担当不懂责任与使命感。但幸好,我们中华民族尽管经历太多苦难却总在关键时刻有年轻人站出来、站起来,前赴后继、不畏牺牲。也只有年轻人可如此!金妹被日本兵侮辱后求丈夫原谅那段几乎看哭了,我们的女性走到今天可以独立多么不易!片中女性除了新群都有缺点,赵丹饰演的玉良有些冷血,这次认识了沙莉这位演员,而上官云珠(去年刚过百年诞辰)真要在我心中封后了!资料馆2014年修复版。不是精修,音画有些磕绊抖动。缅怀去年去世的黄宗英的放映(百子湾今晚是《家》可惜不能分身)田汉戏剧改编。12月买的票了。开场白脸阿姨管我叫张楠。资料馆1号厅售出大约5成但很多座位空的不知道是否因为疫情抬头 也就勉强4成满
其实还挺好看
意识先行太明显了,但是故事其实蛮好的,尤其是若英与玉良这一对,情节曲折,耐人寻味。星光熠熠的作品,三位女主都太漂亮了。导演手法很纯熟。
若英的角色非常好,抗战时期并非好人英勇坏人卑鄙这样的单纯符号划分,有很多像若英这样无所适从、既害怕想求全又往往被时代cao着玩的人。黄宗英气质很棒,上官云珠演苦女让人好生怜悯,完全没有了贵妇调调,老电影中的女明星很多这样的厉害人物。故事整体戏剧性强,小故事间联系紧密,叙事完整流畅。
6,抗战版三个摩登女性,革命性強了,但老上海的浮华气质真是被消磨殆尽了。
主题先行得太厉害
《三个摩登女性》的十年后版本。叙事、人物处理成熟。几句台词掷地有声,很合妇女节的主题,“脂粉女子不过是家庭的奴隶,变相的娼妓”“苦难将给我们创造民族的女战士,时代的新女性”。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没有正常人的生活会平静安乐,除非甘心作汉奸或亡国奴。性别意识远胜绝大多数当代中国导演。
天山4厅,上官云珠回顾展,中国电影资料馆2014年修复版,7.6分迟到8分钟,不过还是得以完整观看剩余的100分钟1,分段式结构书写的民族觉醒与抗日,三女性分别代表了被欺凌,被麻木(后觉醒),被迫(主动)抵抗的女性,但在平衡戏份上做的不算出色;不过田汉先生的戏剧对于时代精神的进步意义值得肯定2,此片最出彩之处无疑是摄影的功力,模仿表现主义的光影运用以及一系列近景布光颇具神采。黑幕转场(素材缺失?)之剪辑可以算一个特色3,东亚出版社散发传单一幕,天空中飘落的纸群几乎让人响起《我是古巴》的社会主义风暴。思想与言论的武器古往今来都是唤醒良知的手榴弹4,修复效果不算好
时代是个大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