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蕾丝•凯利的表演,感觉还是比较浮于表面。有几场戏有爆发力,台词连贯,但是用瞪眼表示人物的惊异与复杂内心,好像看到了AB的表情包,不让人觉得表现力很好。 两个男性角色都还不错,尤其是男主,一张脸就可以说尽所有喜怒哀乐。每次涉及到他的内心创伤,也就是想起疏忽导致丧子一幕时,他的脸色都会立刻跌入谷底,立马变色,看的人极为揪心。这个演员感觉是真的和角色融为一体了。据说演他的平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大明星,这部是我第一次看他的电影,所以并没有固有印象打底,而这个角色是极为令人信服的。曾经辉煌,如今落寞,自己过失导致丧子的痛已经令他的人生蒙上阴郁,心碎而无法承担责任。 在这个角色身上,可以看到观众极想从观影中获得的,那就是看一个人跌倒后怎么爬起来。毕竟,生活中,人人都会有类似的困扰,也想从他人那里获得借鉴。这个类型的故事在电影中很常见。 这部电影中,因男主的精湛演技,使我们一度相信问题在于他的妻子。当他把这些谎话第一次说给导演听时,场景是剧场排练后黑暗空旷的空间里,两个人坐在桌旁灯下,突然神秘的音乐响起,镜头转向远处,一个穿着大衣的女人的身影,静立不动。这个场景极为动人。诸如此类善于运用暗处的光影,表现人物复杂内心的场景不止这一个。 这是第一个有可能戳穿谎言的机会,也就是妻子听到丈夫在对他人撒谎,把问题归结于自己的机会。但是惊悚效果之后,随着他们的谈话,我们知道,妻子并没有听到他们的对话。 就这样,男主靠着他的谎言,在妻子与导演之间变换自如,如鱼得水。这全賴男主精湛的演技,变脸一般,在愁苦与大度之间游刃有余。愁苦的本质是坦白给妻子的,而大度是表演给导演看的,其实,从这些就已经可以看出,男主的确是一个演技精湛的演员,从剧情层面看。而他对自己一直不自信,是自己为自己打造了一副心灵枷锁,坎迈不过去。 妻子揭示出,他囿于丧子其实也是一个借口,是无法接受演艺事业下滑,想用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逃避自己的担当。这对于现实是有启发作用的。当别人看到你因为丧子一蹶不振,会把同情赋予你,而你就可以躺在这个理由下自怜自艾不再奋进,所以根本问题不在于外界,而在于男主自己的选择。 影片快到结束了,男主的谎言才被揭穿,似乎要演出一场失败的时候,才峰回路转,让男主听到导演为自己据理力争与制片人争吵,于是下定了决心,“士为知己者死”,终于找回了自己的最佳状态,使演出获得了成功。 最后皆大欢喜。整部电影除了结尾,基本上是悲剧色调,讲述了一个名演员的沉沦。与之相似的大概是《日落大道》,现实中,也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缓缓落幕。 当美丽的格蕾丝•凯丽不再装扮,平凡一点,就可以打败嘉兰获得最佳女主,有人认为是好莱坞的败笔,好像是人们对于新生力量的欢迎过于急迫,而有点走了眼。我中意的是男主的表演,只有一个提名,但是看到演技的张弛自如是怎么一回事。不用说,歌声也很是惊艳。
Grace Kelly能从Judy Garland手中抢过影后也真是幸运。这部电影三个角色戏份太平均,没有突出任何一方。Grace Kelly终究是外貌胜过演技的演员,不是演得不好,而是长得太美。可是当她故意遮掩自己的光彩的时候,也就失去了照亮整部电影的魔力。她变得过于像Ingrid Bergman:后者以演技取胜,辅以美貌,而她则是以美貌取胜,辅以演技。这个故事本身的人物关系是有意思的,但是并不好表现,其实可以翻拍一下,比翻拍A Star is Born要有意义得多,毕竟Judy Garland已经封印了那部作品。
我忍着极度的无聊,不知道暂停了几百次看了31分钟,靠着一堆罗里吧嗦没有重点的对话撑起的电影。这部片子简直可以用来专业训练注意力。
BingCrosby是那种天生的明星。
这电影就是我要放弃治疗然后他老婆叫着我不许你放弃治疗!还有素脸朝天的王妃真的一点魅力都没有啊。。。。。明明平克劳斯贝演得比王妃抢戏多了= =
真好看啊,极具张力的对手戏,峰回路转的情感波折。爱情退居次席,你得先找到自我,不管多丑陋多颓唐,面对它,才能更好的去继续人生。是格蕾丝·凯利最为平凡的一次出镜,却也是她最耀眼的一次演出,就像她最后戴上的珍珠项链。
表面上是励志电影,然而它的命题实然更为复杂,而且表达方式很聪明,依靠谎言作为转折,只用相同的三个人物就指涉了非常不同的几段关系象征。起初可以引申为病态的母与子关系,前半段由于他的谎言,使她其实充当了控制欲强烈的母亲角色(你是一个失败者,但这给你一个理由让你去操纵控制他的生活,你以爱的名义和你的苦难去抑制他)在谎言露出后,她母亲的身份被解除,此时我们看到在这段爱情关系里,问题由他而生,他是一个无法承担责任的人,他在逃避所有。而结尾又有新转折(这是我必须解决的,有没有你都是)虽然这个转折比较弱,另外他的爱人移情别恋的理由也不充分,但导演又用了第三者的离场来解决这两个问题,比较灵活,也算是解决方法,当然现如今的结尾也表明,他可能还会再度回到之前的状态,所以这部“励志”电影的底色也许是悲观的。
王妃和歌王都贡献了非常出色的表演,男二则中规中矩。赏不出王妃这次优秀在何处的某些人可以尝试从自己身上找找问题,我标记一下她出彩的地方→第一次三人会谈、后巷她和男二的争执、男主出事前化妆间她的戏份,处处紧绷是因为这角色一旦放松就站不起来,大部分时间褪去华光的playing against type加上坚韧忠诚的形象也加分不少。剧本旁支末节挺多,譬如那大量的歌唱环节删到三首完整的就差不多了(不过酒吧合唱有主线外的魅力),还有让人无力吐槽的三角恋元素。但是巨婴男一、弱智男二的表象却疑似隐藏不少辛辣安排,当然也可能是我多虑。男性的谎话连篇、不负责任以及群体内无条件互信,导致女性受到轻视受到压迫,然而最后被指责的还是女性,唯有真相暴露女方才有喘息空间,但她后续却还只是被期待究竟“选择”哪个男。75
四星半。给剧本跪了,Kelly和Crosby的角色拥有不属于50年代好莱坞的复杂性,值得深入解读。有几处打光居然像黑色电影。
威廉很帅,无论换哪套西装都帅到世界末日。但是格蕾丝凯莉的表演实在是……也许1954年实在是矮子里拔高个,无奈沦落到选她。无论是台词还是肢体都相当僵硬。整个故事太松散,越看越困,忍着没快进。
我就是拿来看看它凭什么能打败A Star Is Born的
素面朝天的Grace Kelly确实很country girl。
不健康的婚姻和家庭关系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确实朱迪嘉兰当年的表演更适合影后的加冕。这部台前幕后的博弈几乎像是黑色电影,充满复杂的pua 关系和扭曲的情感绑架。孱弱男性和坚强女性的背后是一连串谴责的链条。它最终通向一种自我成就与自我毁灭双面一体的虚无主义。
“我希望世人在想起我的时候,能记得我的善良和忠诚,会说我这辈子有所成就,并且总是不求回报的对别人给予帮助。那么我就可以骄傲的说,我此生没有虚度。”
没点屁用只是为了展示男主角是歌星的numbers太多了(我理解很多歌词在对位,但他似乎只是在展示巨星风范在演唱,而不是在角色中),手指一直蠢蠢欲动想要快进。角色都不错但是舞台剧感太重,女主也无力吐槽(吐字听起来像一个slow person,表情又做作,笑得),换成Jones可能还能强一点。最后一刻钟转到三角恋也不太好。就看看Holden这样子。
乡下姑娘这个片名就和格蕾丝凯利从朱迪加兰手中夺走最佳女主一样充满了意外——马克斯老大当时发电报给加兰说它是自Brink之后发生在美国的最大抢劫案!事先可能预期像多南的音乐轻喜剧,或者茜茜斯派西的矿工的女儿,可绝没想到竟然会是一部……因此而位列好莱坞影史十大“名不副实”。其他九部分别是……还在想。
好久没在电影里看到这么令人厌恶的男性角色了,一个狂妄暴躁,一个逃避懦弱,倒是不约而同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女人身上。格蕾丝凯莉整部电影的前半段一直皱着眉头作苦大仇深状,可惜眼神实在没有传递复杂情绪的天赋,角色也跟她本人气质相去甚远,后半段变回高贵时髦女郎后才对味。
算是我这几年看过大厂时代最耐看的电影 剧本写的考究 台词写的工整 唱跳桥段是平克劳斯贝的拿手绝活 但关键是在大片如薄纸一样线性苍白的人物当中这个男主的刻画显得相当立体 当然构图跟打光也漂亮 grace kelly 一个不可方物的大美人完全融入进一个傲慢古板带有书卷气的”乡下姑娘“角色而毫不违和 一面守着她自矜的高贵一面又厌烦得让人发狂 难能可贵在50s一水dramatic的淫靡欢爱和莺歌燕舞里看到一丝现实主义的苦与乐 确实当得起超越时代的经典 ps那首Love n learn唱得太好听了 in this love all you've learned is nothing, indeed we could learn nothing from love.
對於酗酒、厭女這些古典好萊塢少碰的題材,有比較直接、大膽的處理。Grace Kelly跟Audrey Hepburn就是那年奧斯卡影后最弱的兩個…
第2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格蕾絲凱麗憑什麼戰勝Judy Garland?queen bitch。男主才是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