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立春2007

HD

主演:蒋雯丽,张瑶,李光洁,董璇,焦刚,吴国华,张静初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07

 剧照

立春2007 剧照 NO.1立春2007 剧照 NO.2立春2007 剧照 NO.3立春2007 剧照 NO.4立春2007 剧照 NO.5立春2007 剧照 NO.6立春2007 剧照 NO.13立春2007 剧照 NO.14立春2007 剧照 NO.15立春2007 剧照 NO.16立春2007 剧照 NO.17立春2007 剧照 NO.18立春2007 剧照 NO.19立春200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立春200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北方某小城市的大龄音乐女教师王彩玲(蒋雯丽)相貌丑陋,却因天生有一副唱歌剧的嗓喉,相当清高。不甘像周围人一样过平庸世俗生活的她,一心要将根扎在北京。钢铁厂工人周瑜迷上了在广播里献声的王,以拜师的名义对她展开追求,却间接令王爱上了其一心想去北京念美院但屡考屡败的表弟黄四宝(李光洁),然而黄只当王是自己苦闷精神世界的知音。后来,黄因为认为这段纯洁关系被王玷污去了深圳,周对王的再度追求也不了了之。  在王以为自己再也无法从身边找到志同道合者时,自小迷恋芭蕾、被旁人视作异类的胡老师(焦刚)走进她的生活,但胡以悲剧将自己与世俗生活作了断将追梦的王进一步打击,伤心之时,她从父母身上发现一直不愿与之握手的世俗生活也有美的一面。这时,自称身患癌症去日无多的高贝贝(张瑶)找到王,想让王助她去北京参加青年歌手比赛,王犹豫一番,决定帮她圆梦,但高的故事原是杜撰。王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和以前从不正眼相看的邻居(董璇)成了朋友,而在结束了与她的短暂友谊后,王以自己的方式和世俗生活言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时光碎片2021一千灵异夜之灵魂实验红色娘子军1971马赛城第二季霹雳娇娃2 (国语版)正义联盟:神魔之战心跳2023雪域情心悸效应龙之心2美国精神病人男人们的大和Side By Side 身旁的人三色幻想:生动恋爱阿列夫破产姐妹 第五季恐怖男爵疗养院刿心剑广州故事杠杆恋爱行星(粤语)僵尸侠吐司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 呼唤星辰的少女制造情缘早子小姐单身中名侦探柯南 灰原哀物语~黑铁的神秘列车~

 长篇影评

 1 ) They may say I am a dreamer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最后是怅然若失的回头。这是一部给文青的教育片,勇敢的文青会继续的勇敢,而想要退却的文青也可以安然去过柴米油盐的日子,各得其所。

我很喜欢的是黄四宝拿着《热爱生活》这本书的样子,他们谈论梵高的样子,王彩玲说:“我不想在这座城市里发展爱情。”的样子,说“除了我,再也不会有别的女人这样了解你”的样子,与光头女生一起住在北京小旅馆的场景,以及那场错过后来的黄四宝。

“唱得好的人多了。”
所以呢,她不可能唱到巴黎歌剧院。


钱钟书爷爷教导我们,年轻人啊,就不要把自己的创作冲动误解成创作才华了!~!~


所以我们最好的年华都被写进了各种试卷和练习本,那些发过的呆也都只是痴人说梦一样的浪费生命。

我们没有胆量,也没有钱。

眼看这季节就过了,我们对那些执着的人唏嘘感慨一番,然后就转身离开了。


也没什么不好的吧…


UPdate:(5.20)

They say I am a dreamer

不知道这部电影会像鱼刺一样卡在多人文艺青年的喉咙里,除了伤感叹息,我没有看到太多的表情。
大家都是会心一笑,不再提。那些疯狂的小事,不用提,眼神里清晰地写着,表情里含蓄的表现出来。
精神偶像缺失的今天,我们能够选择的确实不多,除却政治性的信仰,如今的我们都只好扑身向文艺,希求解脱。流行文化是一种,所谓的小众非主流又算一种,还有呢?还有呢?这样的问话太过苍白,也很无力。

昨日与宁宁讨论的是民国年间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中思想激进的各路文人,辩论争鸣的那些年代,大家都为苍生福利而出谋划策,民主是一种信仰,共产是青年最纯洁的信仰。那真是好年代。钱穆的学识与寂寞,鲁迅的坚强与尖锐,梁实秋的理性与直白,蔡元培领导下的北大,不论世界多乱,至少校园、文化是净土,是我们可以栖息的处所,是温暖可依的,是可以为之流血牺牲的。

好像扯远了,但看了立春,我想到的第一个,不是自己的文艺,而是信仰危机。
我不像王彩玲,歌剧是她的信仰,是她所指望,是她甘愿付出一切去争取获得的精神标杆;我呢?反思,再反思,除了一些纯属兴趣之为,我没有做过任何牺牲,在理性的衡量下,一切都不值得。

“所有致命错误都不是因为非理性的,而是因为人是有逻辑的。”

我忽然很希望有那么一个信仰,让我在现实中受折磨,让我必须为了它牺牲这些那些,让我可以在这污浊的世界里有一块自己的净土。
我又忽然很希望有那么一块净土,所有的年轻人可以不被压抑,所有的各种思想,不论是粗俗的高雅的实际的理想主义的都可以绽放。

可惜没有。

连滋生信仰的土地都没有了。大家都对一些一些话题避而不谈,谈起也是不欢而散,大家都认为某一类的事只是浪费时间,大家都在讨论房价、股票和生活有多艰难,大学成了废墟,社会大染缸早已打破,一切都乌七八糟了。读莎士比亚?会遭人笑话吧。还在期望自己是梵高?就那副德行?哟哟哟,还歌剧呢!班里一个男生是古典音乐达人,虽说大家都是很敬佩他,但偶而还是会对这爱好做一番调侃而且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而王彩玲,以她的高傲,怕是要活不下去了吧。

当然,这里把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和在了一起,乱的很,最后还是想说,尽管朦胧,我还是会寻着这种直觉走下去,我也知道,我不是孤单的一个。也不是像电影里的王彩玲他们是孤单的两个、三个。
有这么一群人的,肯定有。

the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2 ) 现实怀揣梦想,梦想照进现实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都会心存梦想,并为之奋斗,然而在梦想与现实的交集处,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无助与失落,有些人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前行,而有些人则束袖顿足,冷眼等待命运的不公。
      《立春》以蒋雯丽扮演的王彩玲追求歌剧梦想为主线,但其中也穿插了各种小人物。他们当中有一心追求王彩玲的周瑜、有令王彩玲心动的艺术青年黄四宝,也有痴迷芭蕾舞的胡金泉、为达目的欺骗了王彩玲的歌剧爱好者高蓓蓓。在王彩铃的生活之中,处处可见现实与梦想交合时的不和谐,王彩铃为追求梦想远道去北京该户口,而最终却仍守在几米见方的房子中,一心想考美术学院的黄四宝却最终当上了婚介所的老板,每天在债主的追逐中惶惶度日,舞蹈教师胡金泉为自己的梦想拼搏了16年,但只以受不了城市中群众的眼神而最终走向牢狱生活,歌剧爱好者高贝贝靠着欺骗迎来了本不应属于她的荣誉。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影片完全可以采用一种悲剧到几乎令人绝望的表现手法,从几个人的羁绊看到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与不安,但有趣的是,影片没有完全展现悲苦,演员们全部说包头话,搞笑的台词不时逗得观众大笑。如王彩玲会一根筋地说:“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也会一厢情愿地对黄四宝说:“你会永远爱我吗?”周瑜更是在大段朗诵普希金诗歌时说:“我朗诵诗歌的时候,在场的考官没有一个不哭的。”有人曾说看到这部片子时间或会有种带着眼泪微笑的感觉,人与人的歧路感与道德感在影片中不止一次的展现,例如导演在叙述王彩铃与被丈夫欺骗后携款而逃的邻居交谈时的一组正反打镜头,明确的暴露了导演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在内心上的羁绊与隔阂的理解,王彩铃曾说:“你并不是真把我当朋友,你只是在心里寻找比你更不幸的人,每一个不幸的人都好像和我同病相怜。”有时人与人之间在内心存在的关系让顾导深切的暴露在了镜头前。
       导演在讲述这部电影片名的时候,说道“立春之时,春天却未至,天气依然寒冷,但人们心中已经有了对春天和温暖的渴望”。追梦寻梦,梦圆梦碎,现实怀揣梦想,梦想照进现实。就像有立春,年年日历翻至此处,春天的梦早已在每个人心里孕育开来了;也就像人生虽有理想未达,现实会有改变,新的理想亦也一定会再次出现。人人心里有个梦,就永远不会绝望。

 3 ) 为他妈的艺术,为他妈的爱情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
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
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
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王彩玲

老实说,我喜欢这句矫情的话,但不包括最后那句,因为我不习惯将失望溢于言表。比如在这个五月初的假期里,一场短暂的雷雨标志着又一年的春天彻底过去,仍然是没有什么事情发生,但我掺和四种东西熬成粥,大大的喝了一碗,然后躺在新铺了彩虹色粗布的沙发上,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王彩玲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唱歌了。

那支咏叹调的名字叫做,为艺术,为爱情。没有什么比这支曲子更适合电影了吧,可是太适合,就显得有点俗。这仿佛毫无忌讳的表达了大龄文艺青年们的理想,每颗心都赤裸的一模一样,看不出来什么区别。然后王彩玲开始在越来越大龄的路上一路狂奔,路过没法交流的仰慕者周瑜,路过从愤青变成商人的黄四宝,路过她尊重但无法接受的二椅子胡老师。她的表情从倔强变疑惑再变的有点尴尬,最后,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

二椅子胡老师在雪地里推着自行车用标准的二椅子姿势走路,这时候当年舞蹈系每一个被我们骂过二椅子的男生的样子忽然一闪而过,一起闪过的,还包括我们站在阳台上学他们的样子时发出的互相鄙夷的笑声,后来镜头转到胡老师脸上,我没觉得我做错什么,但却有点不敢看他。

我最喜欢的电影有两种,一种是特他妈让人想转述的故事,一种是特别不算故事的故事。《立春》显然是第二种,它更像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拼起了大部分,那些镂空的,就埋藏成了一桩心事。比如,黄四宝的醉酒之夜,酒吧小生,还有隔壁张老师没来得及送的仿真器具,我们姑且当它也做心事罢。顾长卫总是让我太多的想到贾樟柯,只是老贾习惯把电影织成一个网,哐的一下捞起一堆往事,而老顾的那个是根绳子,你得牵着它,一点一点的走到尽头。

这个春末的下午我刚刚对两个年轻男人说过会在三十岁之前嫁掉自己,然后被教育应该是三十岁之前搞出孩子来才对不然会胎位不正如何如何,俨然我一副愁嫁文艺女的样子。好吧,看在同是文艺女青年的份上,我喜欢《立春》要比《孔雀》多很多,也或许是因为像王彩玲说的那样,跟她比起来,我们都显得幸运很多,起码比她漂亮吧,起码比她脾气好吧,起码遇见黄四宝的时候,还很年轻吧。

 4 ) 第二个十年

2005年,给顾长卫作品留下一段评注:《孔雀》回忆了黑暗刚去的第一个十年。为了片中的时代背景,争论起来没少费口水。再到观看《立春》的电影沙龙时,电话连线那头,本以为顾长卫问好完毕就收,不想他越说越多,大有长谈一下午的架势,从定位、宣传到票房。

轮到我发言时,什么都没说。不是被震到,是真的说不出什么。一言难尽的第二个十年。

师姐说电影结束后,放字幕的几分钟适合在黑暗中回味影片,绝非不靠谱的影院猴急地亮灯,赶人起身离席。小厅里看完了《立春》结尾字幕,留意到了张静初等几个名字,他们没能留在当前的版本里。几分钟的回味显然不够,可过了半个月,愣了几个下午,对《立春》依然没能有一个特别清晰的看法。

拍电影和唱歌剧也好像不大沾边,不过《立春》里头还有着跳芭蕾和作油画,艺术是一家。说下张艺谋的事情,纵然特例不可复制。张艺谋早年喜爱画画,后来迷恋摄影。78级考电影学院时张年龄太大,本该是被刷的命运。不过他给文化部副部长黄镇写信,被破格录取。后来的大导演和艺术家终于走上了正途,而不是回棉纺厂当工人。

这么一封没被退回的信,可能比《立春》里的一个北京户口还难得。

讲这些事不在于说只因偶然,张艺谋命运与王彩玲就南北殊途,天上地下。更不能因为今天的老谋子失去了优良品质,就指责并质疑当初他对艺术的虔诚。时代不一样了,第一十年,满盘上下,求贤若渴。第二个十年,虚伪逐渐侵蚀躯体,功利成风。第三个十年,理想被遗忘殆尽,成为指指点点的笑柄。

很多与文艺青年沾边的大龄、老龄观众不约而同地用自我代入,对《立春》进行了个人式的解读。更纯粹地说,一通声泪俱下的观后感想。我能理解,也不会嘲笑“理想”二字。有必要话,这里说下这种存在他人与自己中间的矛盾,不跟多数人一样活着的一种可能——即便最后,他们可能还要重新回归多数人的群体。

那场沙龙的尾声,观众热情地交流,讨论银幕上王彩玲的理想和命运。有人说,如果不是她丑得有些刻意,换作是普通人模样,故事也许会舒服很多。有人说,歌剧为什么非要唱到巴黎去,显得太遥不可及,让更多的人欣赏接受不就足够了。事实就在于:电影里外同样存在着不解加不屑的人,说服起来并非容易的事情。

第二个十年,也就是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理想主义在中国逐渐瓦解。普通的年轻人无法理解一本《渴望生活》在当年具有什么份量(这说法从老师口中所知,查询考据得的确如此),理解它的难度甚至高过《孔雀》里的伞兵梦,值得姐姐那样去迷恋加向往?一般人想起现在的伞兵,简直是无异于火星人降落,或者只是记忆里所谓的“最可爱的人”。

这本几乎人手一册的梵高传记,不好听的说,在当时影响力强过现下多少的畅销书作家。传播途径的局限,文字所带来的煽动力,也带来了理想与现实的煎熬。多少人头脑一热,开始追逐艺术梦想,又撞得头破血流,悻悻地退出。王彩玲与黄四宝,正是其中的两个例子。

站在更高层面上,《立春》里王彩玲的失意有着多重原因,天赋不足、手段不够,总之她是失败了。失败的背后可以有背景解读,表面上某一年的事件把所有人蒙在鼓里,但所有人都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保持缄默。同样失败也有理想不受待见的地方,经济起飞的物质富足,迅速填补了精神空虚的疾苦。对于慢沿海地区几拍的北方小城,瓦解的过程并没有特别明显,但已经逐渐开始。

理想的楼阁在破败中坍塌,小城的人们在春风中,产生着始料未及的变化。不安分的背后,包含着主人公内心的迷乱与躁动。立春所带来的希望,在一番扭动后化为了失望。歌剧一方面是拥抱理想,一方面是寻找自由。王彩玲的困境来自理想无法实现,无法实现又带来拘束与限制。歌剧是王彩玲私人的美妙空间,又是她痛苦不断的缘起。

高雅与庸俗,一直是无法协调的矛盾,当高雅的歌剧从一个丑陋的女人嘴中飘出,一部分人还是无法接受。中国人往往过于强调各司其职,抵制不务正业,三餐饱饭才是真。艺术往往被归在受歧视的正业之外,“打着艺术的幌子”成为口诛笔伐的一大托词。

必须正视的是,王彩玲为代表的这些人不仅能解决温饱,还有个工作,与常人不同就在于心怀理想与追求。他们不至于处在与现实决裂、沦落至街边苟活的地步,跟被夸张、剥离后的艺术家事迹,还是有着本质区别。他们的珍贵在于他们的渺小,他们的悲哀亦是,编剧李樯对这些人还有这三十年都太了解了。

托斯卡咏叹调的高亢优美,到结尾只是天安门前的温馨童谣。背景由虚到实,由一人的异乡无路到两人的母子情深。小女孩的名字也只是叫小凡,王彩玲跟着一车牲畜,在刀板上剁断了理想,踏实地走上了正常人的道路。黄四宝摇身一变,堕为不能再俗的另一个极端。作为爱好者的周瑜,也是平平淡淡、收获至真。只有胡金泉做出了有预谋的反抗,如愿进入牢狱,外面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个大一点的监狱罢了。如果是在严打年头,他可能会听到《青红》结尾砰砰砰的枪声,还好九十年代初的大环境不至于此。

第二个十年,烟尘尘的开头,光明到来的假象,小人物在小城的挣扎不甘。舍得之后,方见完美,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这是多么假的一个结尾。

 5 ) 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感动了

顾长卫的《立春》是一部剧情片,但我宁肯当它是一部纪录片。可能与很多观者不同,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不是看新鲜,而是某种生活经历和记忆的重现,——自己的和某些人的。

我必须承认,我曾经是一个虔诚的文艺青年,如果细分一下的话,可以定义为“文学青年”,而那时候,我所生活的圈子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文艺青年,譬如文学青年、美术青年、音乐青年、电影青年。如果没有十五年前的那个雨夜,或许我今天也会是一个王彩玲。

有必要回顾一下十五年前的那个雨夜。那一晚,在郊外的一个画室里,我与我的两个朋友在微醉中读诗,从李白到辛弃疾到海子。那时候我们很有理想也很有追求,希望不远的将来我们分别能够变成伟大的“家”,在文学史美术史上占一席之地。那天晚上,我们借酒盖脸,以梦为马,宣泄着我们长久以来压抑与郁闷的情绪。那念头突如其来,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傻逼,——没有钱也没有地方只有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所谓的理想不过是空中楼阁,所谓的坚持不过是不自量力的硬努,我突然发现自己不过是在虚耗生命但却给这种虚耗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我突然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无法弥平,突然意识到揪着头发无法让自己飞上天空,突然意识到自己只能回到地面。我得感谢那个雨夜,因为从那一夜开始,我从理想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也不再固执地探寻生活的意义。

我不知道十五年前我的放弃究竟是对是错,但我知道,如果没有那时的放弃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一个自己。还好,我对现在的自己现在的生活相当满意,虽然它与我当年的理想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这究竟是一种觉悟还是错误,我说不清,但我至今依然对王彩玲们保持着尊敬,同时保持距离。

王彩玲也好,黄四宝、周瑜、胡金泉也罢,《立春》里的这些人物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夸张,在顾长卫的故事中,他们其实只是一种真实的再现,这也正是我把《立春》看成是一种纪录电影的原因。当年的文艺青年们的生活,有很多比王彩玲们的故事还要极端,还要曲折复杂,还要充满戏剧性,——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某些戏剧性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

当年的文艺青年无疑是有理想有追求的,譬如他们固执地向往北京,譬如他们固执地坚守着“不甘平庸”的信念。可是,现实总是无情的,完全不吝于给王彩玲们种种残酷的打击,让他们在南墙上撞得头破血流,或者时不时地在他们面前摆上一口棺材。在现实的残酷无情面前,某些人选择放弃或者逃离,如我,如黄四宝;但仍然有无数次撞南墙见棺材但却绝不回头落泪的人,采取了不抛弃不放弃,始终苦苦坚守。然而,许三多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成了王彩玲。

现实,是个很无奈的东西,无论你承认现实与否,它都可能变成一出悲剧,——屈从于现实,你会放弃理想,演一出屈服的悲剧;而不肯向现实低头,理想却未必实现,很有可能演一出理想最终破灭的悲剧。如果像王彩玲那样,给自己造出一个进京进中央歌剧院的虚假现实,则是悲剧中的悲剧。虽然最终王彩玲选择了在现实中生活起来,但她依然心存幻想依然渴望自己某一天会站在音乐厅的舞台上纵情歌唱,于是,影片最后那一条白底黑字的字幕“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就被赋予了多重含义,——既是对理想主义者的致敬,也是对王彩玲们的祭奠,充满了悲剧的意味。在此,我要向顾长卫先生致敬,因为他并没有在影片中给王彩玲一个梦想成真的圆满结局,而是给了她一个虚幻现实,这更接近于生活的真相,至少《立春》在这一点上是诚实的。这个虚幻现实,也曾经是王彩玲给自己虚构出来的,在影片的结尾,王彩玲的中央歌剧院之梦与顾长卫献给王彩玲的“此情此景”合而为一,意味深长,令人唏嘘叹息。

我在现实中曾经见过太多的王彩玲,我知道他们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迷惘,如何在坚持与放弃之间挣扎,正因为如此,我才会把《立春》看成是某种生活的记录而非一部通常意义上的剧情片。我知道我那一代人和我上一代的人中有很多这样的文艺青年,但是,我脱离他们已久,不知道他们现在怎样,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否还有那样的故事。偶尔看到人山人海的美院或者电影学院的考场,我总会想,人们的梦想是否穿越了时代保持了原样。我现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虚构现实这件事上,有很多人其实还很王彩玲,譬如某些小资,譬如某些网民。

虽然我已经放弃了早年的理想,但我仍然对那些坚守理想的人们心存敬意,因为他们选择的是艰难的道路,而我这样的逃兵则选择了顺风顺水的坦途。其实我想说的是,绝大多数人还是平庸的,这个现实无法回避;不甘平庸固然是一种追求,但毕竟还得有一些足以让你脱颖而出的条件才行,这同样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而王彩玲们的误区大概在于,他们试图飞到高墙之外或者从深井中攀爬而出,却忘了高墙之内深井之中也是可以做出一些事情来的,“墙里开花墙外香”就是这个道理,大可不必一定让自己成为一个外来的和尚。

自己被自己感动,固然是一件挺不错的事情,但其实王彩玲们更需要的是让别人也被自己感动,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好事。有的时候,抛弃一点儿强烈的自我意识,走出自我虚构的现实,看看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看看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所处的位置究竟如何,或许会离成功更近。而这,或许就是《立春》想告诉我们的东西。

 6 ) 《立春》——顾长卫的日常生活恐惧症

 据说,《立春》最初在国内受到的待遇是“不准宣传”,之后才改成了“低调宣传”,想来是因为一贯以屁股代替脑袋思考的电影审查委员会发现他们上了电影《孔雀》的当——把一部对中国社会充满绝望的电影当成了主旋律,所以对于顾长卫的新片当然要施以颜色。其实,这种手段不过是更吊起人的胃口而已,想要看到的终究还是会看到的。

    在有幸参加了《立春》在国内的点映之后,个人觉得被高高吊起的胃口非但没有被满足,反而有些被败坏了。虽然据演员说,这个版本和国外参赛的版本相比,有几段戏被删掉,尤其是一段按摩棒的据说十分搞笑,不过我感觉,这依然不会改变影片所力图表现的主题——有追求的人陷于绝望的社会中最终绝望。

    影片以艺校声乐教师王彩玲(蒋雯丽饰演)为主线,串出了小县城(影片在二级城市包头取景,剧中人物讲呼和浩特话)中几个青年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直至最后放弃的过程。王彩玲虽然痴迷歌剧,但是本身天分有限,根本无法进入中央歌剧院,不过她对于在小城市教书这份工作显然十分不屑,始终梦想着要成为北京人,要进入中央歌剧院。

    与她有着同样不满的是她的单相思对象——黄四宝。这个钢铁厂的青年人立志要考上中央美院,不过每次初试过后即遭到淘汰。在黄四宝离开这个城市后,王彩玲找到了的第二个男友,群众艺术馆的舞蹈老师胡金泉。胡金泉喜欢的是芭蕾,他所苦恼的不仅是自己喜欢的舞蹈在这个小城市中无人欣赏,更为麻烦的人们担心他的性别取向——“二胰子”直到现在依然是一句骂人的话。

    歌剧、油画、芭蕾,即使到了今天依然不能为普通大众所欣赏,更不要说90年代初的小城市。所以影片中的三个年轻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注定要受到周围人的冷遇,而他们的天分也决定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无法更进一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选择对艺术坚持不懈的追求,除了对艺术热爱,更深层的原因是:这是他们在精神上高人一等的救命稻草,除了他们喜爱的艺术,他们没有比他们身边的人更了不起的地方。这就是患上了日常生活恐惧症。

    在王彩玲们看来,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平凡。对于平凡的这种恐惧吞噬了他们的灵魂,同时让他们自己的生活痛苦不堪。王彩玲终于选择了独身,开了个肉铺并领养了一个兔唇小女孩。黄四宝自从深圳回来以后,变成了一个骗子,到处受到债主的追打。而胡金泉在三个人中算是幸福的,他因为强奸未遂进了监狱,却也因此证明了自己是男人,平息了人们对他性别的议论,终于解决了他的一个烦恼。王彩玲们最终不得不适应了生活的步伐,不过失去了救命稻草的他们,精神世界只剩下了空虚和麻木。

    对于影片中这些患上了日常生活恐惧症的人们,精神上高人一等最终要转化为在实际生活中高人一等,他们要追求的其实和常人要追求的目标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和常人不同的是,如果这个目标最终没有实现,那么他们余下的生活就完全没有意义了。但现实生活是:高人一等的是始终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如果作为普通人平凡的生活,他/她的生活就没有意义,那么他们的生活始终就不曾有过意义。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他们赋予的,不是别人的目光和掌声赏赐的。

   追求成功和卓越是每一个现代人的目标,而资本主义时代的来到,使得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和别人不同的愿望分外迫切。因为在农业社会中,每一个人在小集体中都是具体可感的,而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或者活动的工具。但是在追求成功和卓越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发现自我的一个过程,不知道我究竟是谁,不过是追逐社会公众的潜意识的另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从影片当时的社会层面来说,对于平凡的恐惧,背后隐含的其实是人群之间的差距迅速加大,人群之间歧视加深。90年代初正是中国社会拉大社会经济地位差别的开始,原来固有的歧视(城乡、贫富等等)此时更加变本加厉。这种社会倾向反映在个人身上,就是人们都追求实现去大城市发达地区,并尽快富裕起来。

    在这种社会现实下,绝大多数人都在歧视观念的推动下,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忘记了自己是谁,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这中间产生的最可怕的例子是马家爵在杀死四个同学的逃亡路上不忘背英语单词;而一个农村的女大学生在遭遇车祸,刚刚苏醒过来,不问自己的伤势,不问亲人的死活,第一句说竟然是考研的日期过了没有。

    因此,对于这种充满了恐怖的黑色幽默的社会倾向,需要的不仅仅是满怀同情的歌颂,而是更深刻的考察其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尤其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心理原因。同比韩国导演李沧东的《密阳》,在演员上,蒋雯丽的表演并不输给全度妍,然后一个深入探究个人的心理世界,一个却把责任简单推卸给社会,二者之间的高下并不难判断。《立春》是顾长卫导演在反映这个主题的第二部作品,依然没有做出比《孔雀》更深刻的反省和探究,反而在原地踏步。对于该片编剧李樯来说,《孔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立春》三部作品都是一顺拐的产物,日常生活恐惧症一而再再而三的同语反复,却始终没有摸到关键所在。

    对于这种人物亲切同情的立场,充分说明了制作者的自恋以及拒绝反省,而这种情况下拍出来的电影,两个字就可以概括——矫情。

        

 短评

小镇女青年王彩玲接触到了艺术,却没有人能够引导她如何看待艺术。

2分钟前
  • 杨三恨
  • 力荐

爱唱歌剧不一定要去中央歌剧院,喜欢画画也不一定非要考央美。王彩玲和黄四宝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是文艺青年,不是艺术工作者。自己的能力很有限,梦想却极为广博,永远无法实现。虽然这样的现实对于王彩玲们是残酷的,但是为他们所谓的梦想而活着,已经是非常美好的人生了。

3分钟前
  • 王xx
  • 力荐

不管是谁,ta不幸的时候就会跟我同病相怜

4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力荐

看到影评里面有句话算是说对了,她不是爱歌剧,而是更加渴望歌剧能带来的物质生活和上层身份。这样才让人物更丰满,而不仅仅是简单一个梦想主义者

8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还行

蒋雯丽一个人的舞蹈。这个社会有多坏《立春》就有多好!第2届罗马电影节最佳女演员-蒋雯丽。

1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你都不知道,有很多人就是这样自high的。

15分钟前
  • .od.
  • 推荐

回家乡做了公务员的中年我本人

19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0411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24分钟前
  • F.
  • 还行

十年后,它依然是中国内地最好的一部文艺片,没有之一。

29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可惜在中国那个时代,没有全国级别的《英国达人秀》,否则王彩玲就是中国版的苏珊大妈。

32分钟前
  • Elact
  • 推荐

坑人的不是艺术,是对艺术的占有欲。

36分钟前
  • 丹AI🌵
  • 推荐

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

41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其实 不论是生活在哪儿的人们,总有些人活得拧吧,这和艺术无关

45分钟前
  • 青猫
  • 推荐

我长的跟王彩玲还挺像的

46分钟前
  • 小四川
  • 推荐

台词写的很赞...但是感觉用几个大的段落拼凑起来...整体上来说整个剧情有些松散和衔接上的问题...顾长卫绝对有些心理阴暗...和孔雀一样...他电影里的所有人物...都被处理成庸才的形象...有梦想但没有能力达到而且还有点猥琐...是他以前生活中的一些投影吗...?...

47分钟前
  • 某茶君
  • 推荐

每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王彩玲

48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各位观众朋友,请文明观看,尊重艺术工作者

49分钟前
  • 我的苦難史30天30夜也講不完
  • 推荐

几个酷爱二人转的美国人在美国本土遭到冷遇

51分钟前
  • 张京
  • 还行

胡金泉在狱中那场足尖舞 看哭了

56分钟前
  • 逍遥兽
  • 力荐

如今我们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58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