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电影院是我们小时候长大的地方, 熟悉的街道,弄堂, 以前还有同学住在新光对面的弄堂里.
王朔的此片没看过, 今天怀旧去了.
真的很有80的范儿, 正如有些所讲,这些并不需要装的,而是时代真实的再现。片子中有些装扮在今日看来都不过时,蛤蟆镜很帅,女二号比基尼另人惊艳。吻戏床戏想想当年广电总局怎能通的过。
进入影院就已暗自兴奋了, 影院不小, 也记不清楚小时侯是否进过新光,记忆有点模糊, 那时有一张内部资料片的票子是何等吃香. 画面把我抓回到80年代的记忆, 影片中的幸福可乐,特写镜头才发现当年它的LOGO抄袭的厉害,还有男主角听的那盒卡带,我家里也都有一样品牌包装的;虽然那时我也只是个小P孩,但总觉得自己对那时的印象特别深刻。
是会有些在今日看来特别雷人的台词,很多女声在下面偷笑,但过去的影象就是这样,《一》也只是众多电影中的一部。
散场了,真的大部分80后,说不出是遗憾还是别的。。。
重温了王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此片因“少儿不宜”的限制,少年时代没有能在电影院甚至是电视上看过。等我见到张明的蛤蟆镜形象已近影片上映30年以后。故事以主人公与吴迪的恋情贯穿,内容导演讲得井井有条,也没有卖弄任何技巧,只有一小段表现男女主人公真正意义告别的超现实设计,其它不再赘述。我个人观影的感觉是结构上可在张明出狱后得知吴迪的死而分为前后两个章节。前多半部分有如戈达尔的《精疲力竭》——破坏与双向爱的冒险,后少半部更为接近山田洋次的《寅次郎的故事》—— 弥合与感受的错位。这两个阶段放在张明身上并非“悟”而是他始终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感情并回应以真实的反应,这在我所接触的人中是罕见的,也是弥足珍贵的,绝非以“痞子”这个词所能掩盖的。
影片最打动我的一个节点是张明在凌乱的家中从片儿警口中得知吴迪在被抓前割腕自杀。红色的墙壁上芭蕾舞的海报又脱落了大半,回到了影片开始的样子。死亡早于张明的“忏悔”之路的起点,海水般往复的煎熬走在了吴狄死后的平行空间之中,像磁带中的开场白,像胡昳的挑衅,像海滩上的沙子无法重叠在主人公的心上,让人落寞。
看到豆瓣的影评普遍偏走低,感到遗憾,同时也唠叨两句,见仁见智吧,希望近期把《一半》的小说也能看了。
最后再补一句李黎夫先生为电影创作的音乐极其精彩,放在80年代的时代背景中一定非常前卫,不知当年坐在影院中的青年作何感想?今天是否还记得那时的感受?
1988年,中国文艺界的"王朔年",王朔拿着别人未经同意根据自己原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改编的剧本来找夏钢(夏钢当年还是挺有名的,第五代导演中最早露头者,21世纪后就拍电视剧去了,过了十几年后拿着《夜色撩人》复出),夏钢一看剧本里的故事不错,有点动心,就是写的不像个剧本。王朔说,我有两个朋友,我让他们请咱们吃顿饭,然后丢给他们改编吧。于是就骑着自行车蹭饭去了。之后那两个小伙子就来回跑,一星期给夏钢看几次稿,最后出来这部电影,那俩人就是冯小刚和叶大鹰。
还是原著小说读起来更精彩,王朔的文字当年多牛逼啊,只要翻开他的任意一本书,你就想通读他的所有书。
她是火焰,而他是海水。两个完全不能相融的人,一定要强行在一起,只能互相伤害直到一方完全熄灭。
初看完的时候觉得这只是一部渣男贱女片。人渣骗了清纯女生的炮,让人无语的是女生居然不肯离开他,反而选择跟着人渣一同堕落。深夜看完以后最大的感想就是女孩子不能自轻自贱,远离渣男一生平安。
但现在白天仔细一想,很多时候爱情不就是这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多少人曾经的信誓旦旦多年以后会成为一个供自己深夜回想起来捶胸顿足的笑柄。
人类就是有这种毛病,大部分都是宁愿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
没有彻彻底底经历过,没有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好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海水,而对方是不是火焰。
虽然这么说我冷血一点,爱情固然感觉很重要,但是前提是要合适。
一定要强求才能得到的话,我还不如养一只猫。
Btw,还是希望每一个看客都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人。
配乐诡异,意外新鲜的氛围。黑天鹅般的黑化爱情。粗放的色彩布置,简单的寓意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有时爱情就像个婊子,你怎么对她,她就不怎么对你
真好看,是痴迷的明亮爽朗迷迷瞪瞪的80年代气味,和米家山的《顽主》一样有意思,比几年前刘奋斗莫名其妙的版本好太多。今天的国产导演再也拍不出这种青春体感,再也没有一个墨镜青年能顶着大太阳坐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对着天安门一脸迷惘的等女孩了吧。
原来朔爷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得加点时代背景才够劲,就连各种内心独白都觉得特别有味道,比较之下刘奋斗那版简直是狗屎……
演员太面
“王朔年”
命运的玩笑多少让人有些苦涩和无奈。
“交罚款,一人十块。叫什么?“““王朔””哪个学校的?“社会大学。”资料馆。
生活的残忍之处,就是给活下来的人,还留了一点希望。(ps,所有人物一开口都是王朔腔,很多场景让我想到小时候的沈阳,这配乐更是绝了,大晚上看得我毛骨悚然的。)
仙人跳男遇痴情女,入狱改造成五好青年,海滩心理辅导文艺少女。作为八十年代末北京市风俗文献考来看,还是不错的,体制内这种完成度也不容易,但比起08年刘奋斗的翻拍,还是差了不少啊
我第一次遇见你,你放风筝在蓝天。
我不喜欢晴朗的早晨,看到人们兴冲冲地去上班上学,我就感到形单影只,油然生起一种空虚与孤独的悲凉。→听到张明在正片03:27的内心独白,我就觉得他不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普通小青年,还带有些文艺青年的属性。→片子一般,好在不像2008年版让我嫌弃,影片的年代所带来的反差有增加观影的小趣味。
海报不对,是刘奋斗导演的版本的。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是那时开始的吧?文化意义比艺术价值大
电影资料馆 激情八十年代
看了08年的版本再看1989年的,真是让人说不出什么话来。
这是一部毒性非常大的电影,小孩看了会犯错误的~我觉得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就是中国垮掉的一代,垮掉不可怕,因为直面残破的世界和自己,才有了优秀的伤痕文学摇滚乐和文艺片。《中国电影史》还提了这段时期的王朔电影。
不少场景处理的相当精彩,同样是王朔作品改编,比夏钢自己的大撒把更具特色与实验性,但是被配乐和电影馆片源的音效吓尿了。刘奋斗的版本就完全没有北京味了,大胆程度显然也受到此片的影响吧。
王朔有仇女症,所以才把女主写成傻逼。王朔又恨自己,所以把男主写成傻逼
文本外的意义大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