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迈的将死之人,一个曾经四处风流的知识份子,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以最知识份子的方式面对死亡这是再好不过的结局。当历史教授父亲在与老友们坐在屋外畅聊各种主义,各种观念,各种观点,甚至包括了对**大革*的评判。他享受着知识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乐趣,即使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但却可以用脑袋游走各地,制造颅内高潮。这是一个知识份子临死前最好的状态,而这一切的实现来自于他一直看不上的富儿子。远道而来的儿子为他叫来了一众旧友,为他购买了海洛因来代替咖啡,将他从狭小的医院病房转到了舒适的大房子里。。即使父子两人有着价值观上巨大的鸿沟,父亲对儿子不读书只赚钱的生活方式嗤之以鼻,这是一个知识份子文化人常见的清高姿态,但他生命最后的安逸却也是儿子用金钱换来的,否则他只能在狭小的病房里喃喃自语,郁郁寡欢。在他眼中,这是一个野蛮入侵的时代,是吞噬文明,蚕食精神的时代。可这种入侵也让他通过海洛因减轻了痛苦,通过金钱让自己心情舒畅,坦然面对死亡。电视里的911画面,街头的外国毒品帮派,生命的最后与妻子和情人们的共处一室,野蛮入侵带来了隔阂也带来了融合,带来了堕落也带来了新生。你鄙视这一切,你也被这一切所影响,甚至不自知的享受这一切。父亲最后握着儿子的手赴死,这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和解,所以他才能如此平静安详的结束生命。
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donnie、@赵小毯、@消亡之人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1天第2场,他是主持人@子夜无人 ,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戛纳影后之作《野蛮入侵》,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2分,很喜欢前半段。多金的儿子带着他的钱包,以一种近乎暴力的姿态闯进各种秩序凝结出的房间,医院办公室,工人茶水间,警局……至此,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野蛮逻辑侵入了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可问题是,我也没看见什么文明人啊?倒是看见一群高傲自大又一事无成的老流氓。只会掉书袋比文盲更无趣,性解放也不是风流到出轨成性的理由。更难以忍受的是,人物情感通通缺乏刻画,一步跃进至终点。老男人临终前的意淫罢了。一代野蛮人培养出另一代野蛮人。不想再看任何以父母角度拍摄的亲子和解。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想了想给1星吧。野蛮还未入侵生活,政治已然入侵影像,一事无成的不止男主角本人,整个故事也完全不值一提,被温情和鸡汤围绕的结果注定是油腻浓郁,感觉不到悲伤更无法探寻幽默,若死亡是自然法则,那烦请这种入侵来的更加野蛮,不要过渡也不要缓冲,不要戏谑更不要贪图。
特邀嘉宾 RIVER
《野蛮入侵》我给的一星,我觉得非常一般,就是比较普通的那种临终关怀电影,父子关系的冲突和缓和也没有特别的地方,导演在其中填充了不少“佐料”来丰富内涵,但是感觉不仅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让电影显得很傲慢油腻。
场刊嘉宾 Donnie
我给×吧 大家都讲得差不多了,把同样的题材交给女导演绝对给你完全不同的视点!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给的2,就比较常规的法国喜剧的电影,看得很乏味,在父子关系就拍的很俗套、换成玛丽苏网文小说一样成立,女性的部分反倒更迷人。
我觉得这个电影很奇怪,它前面的导向让我无法理解后面是怎么进入和解的。
特邀嘉宾 RIVER
我也觉得,就他母亲说了两句话就开始相亲相爱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奇怪的地方是我也没有看到有父子关系上的塑造,最后所有人都大和解完全是因为他死了,他不死大家就继续插科打诨嬉笑怒骂,结尾是生命大和解。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就是又想温情地讨好一些人,最后又想搞深度讨好一些人。感觉编剧和导演都很精神分裂。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是这样罢了,最恶心的不止是父子和解,学生也来探视,女儿隔空发来贺信(不是),就很意淫。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儿子最油腻了,我真想把他手机拍烂,而且你们不觉得从头到尾都很用力过猛吗,比如姐的表演还过火。
场刊嘉宾 donnie
太拉了,人物塑造、关系探讨都非常有问题,最好的刻画也就是各种旁敲侧击国家现实吧,整个父亲人设真的很无语,这样一个男人在儿子小的时候特别宠他我怎么就不信呢,我很好奇这个父亲怎么对小时候的女儿的。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个结尾改一改都可以无缝插入春节贺岁片了,大家一起拜年毫无违和感。
场刊嘉宾 赵小毯
而且里面金句段子像是在看台湾八点档笑死,这是可以说吗。
主持人 子夜无人
说实在我甚至也不是很理解他们的矛盾和隔阂在哪里,就只是提前设定好给我了这样。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父亲觉得儿子不读书哇,就知道挣钱不看书。
场刊嘉宾 donnie
读了书还不是他那样。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当然他们可能在大的主义上南辕北辙,但是生活细节上没有落脚点,这种大旗太虚无了。《人间正道是沧桑》三兄妹三种主义都能做一家人,人家还是在特殊年代。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话说回来,不过这种破烂剧本为什么会拿了戛纳最佳编剧,然后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我真的不懂,好比"法国美国春晚也爱拜年小品"。
特邀嘉宾 RIVER
我也不懂,老白男都自我代入主人公了吗?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鬼故事,不仅提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还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又一个鬼故事,不仅拿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还拿了戛纳影后。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可能因为03年,(戛纳)评审团里同样油腻的人还很多(我不知道有谁),真的无内幕?最佳女演员也太怪了。
场刊嘉宾 donnie
什么鬼啊,天哪,太拉了,野鸡戛纳妈的。
特邀嘉宾 RIVER
最佳女演员我是查了演员表才知道是哪个角色的。
场刊嘉宾 赵小毯
笑死,是哪个啊?不会是贴在老头身上哪个吧?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一开始以为是老头的老婆,后来以为是儿子的女朋友,最后才知道是那个吸毒的,和儿子有暧昧的那个。虽然她真的有高光时刻,但是真的可以封后吗?
场刊嘉宾 donnie
就这?那我也可以戛纳影后。
特邀嘉宾 RIVER
太野鸡了。
那既然都说到戛纳影后了,大家觉得这片子里女性角色的塑造都怎么样?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垃圾,我要改一星!我已经想不到任何给它二星的理由了。感觉再聊下去我可能会想打0分,不过男主还挺合我胃口所以算了。
特邀嘉宾 RIVER
有塑造吗?感觉很偷懒,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妈妈脸谱化,儿子女朋友边缘化工具人花瓶,吸毒女就是被强行加了高光moment。
场刊嘉宾 donnie
just like 新片场那个电影节,王砚辉客串了一个片子的一个角色,然后给了他最佳男主角,然后这个片子的真正男主角演得真的很好哈哈哈,王砚辉在里面全程面无表情,只用念台词完成动作。
主持人 子夜无人
这个电影我的感觉就是,每个人上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彼此的矛盾都是已经凝固下来的硬设定,没有前史展现,没有弧光变化,然后就是堆各种金句和俏皮话,最后就是死者为大了。
场刊嘉宾 donnie
这简直就是一部烂俗美国片质感。
场刊嘉宾 赵小毯
这部片就是很小品化。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野蛮入侵》是啥政治隐喻吗,我印象里有可是完全不记得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如果讨论文x和911算的话,但那哪里是隐喻,那不就是段子吗。
场刊嘉宾 donnie
和政治有点关系,也就是旁敲侧击提了两嘴。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男主前半段的行为嘛?就是流程化的,进一个办公室拿钱,事情办好,就是资本入侵政治和文明。
特邀嘉宾 RIVER
但是结局又是大团圆,也没感觉野蛮在哪儿。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还是有的吧,虽然动作不野蛮,但是模式很野蛮。他一共办妥了四五件事哇,我想起来了!我当时觉得还行打两分是因为,觉得男主这种砸钱行为,很帅罢了
场刊嘉宾 赵小毯
他觉得自己是野蛮人吧,希望自己的理念延续下去,但是这个电影名字,真的跟剧情有啥关系啊。
可以理解为父子关系是一左一右,但是做这个方向做得也不是很彻底,因为细节缺失。大家都有看欧容的新片《一切顺利》吗?所以换一个方向,你们觉得这部电影对死法的看法是什么样的?和《一切顺利》可以对比来看。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感觉所有人都不把老头要死了当回事吧,都在闹腾腾的整一些有的没的。我在想除了老头是不是所有人都在想赶紧死了算了,甚至我觉得老头是不是心里也在想死之前再爽一把。
场刊嘉宾 赵小毯
老头:你们吵死了烦死了我走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其实可以理解《一切顺利》里爸爸为什么选择安乐死, 但是这个我不太懂。《一切顺利》的老头是认清他的身体已经匹配不了他对花花世界的眷恋了所以无可奈何,但是这个我感觉他还很能折腾,很有能量啊。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感觉他就不像将死之人。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也是一种安排吧,因为安乐死是违法秘密进行的。算是社会运行方式野蛮话的一部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野蛮入侵》的老头还是有挣扎的吧,他都选择了吸毒。我虽然也能理解,但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选择好好死了。
特邀嘉宾 RIVER
确实,怎么突然就坦然赴死了。
那你们觉得这部电影里代表“野蛮”的,究竟是父亲那套运作模式,还是儿子那套?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儿子吧,很显然父亲是被当做正面形象来塑造的,没成功罢了。我还是觉得入侵行为指的是资本的入侵。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觉得是父亲,因为他更老,更不文明,更不开化,还想掌控一切,所以说入侵,但是入侵失败了罢了。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事实上是这样,但影片内部貌似没有这么认为……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父亲可以代表“野蛮”,但这个“野蛮”并非持贬义,如果儿子代表就变成贬义了,因为导演立场挺明显的。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但他也没有任何侵入的动作吧。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所以这个名字起的很大,完全没有表达出来,很坑人罢了,一个叫《野蛮入侵》的电影全程讲父子和解,我去你妈的吧。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觉得父亲惹,我觉得儿子对金钱的追求、那些现代的设备都是非野蛮的,但是父亲与儿子不断交洽的过程就是一种入侵方式。但是这个片名好难听,好牵强的比喻。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这个英文原文里的Barbarian原本有外国人的意思,也可能指这个国家本土文化的野蛮。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总之这片子很失败罢了,全是野蛮人。
特邀嘉宾 RIVER
太烂了导致大家讨论都兴致寥寥。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总而言之,这么一个破电影又被戛纳青睐,又被奥斯卡嘉奖,又拿影片奖,又拿演员奖,又拿编剧奖,我只想呸。
最后一个问题是开放式的,大家在写亲子关系或者家庭关系的电影里,有没有哪些你想推荐的?为了和本片做对应,最好也是和解方向的那种,但是能和解得让人心悦诚服。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小妈妈》算吗?其实我不相信亲子和解,我最多能接受《小妈妈》那样的取巧,强行给妈妈降智成小孩才能达成和解罢了,而且也没什么矛盾。《小妈妈》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两个人毫无芥蒂地相处,我能相信这种相处的时光,但我不相信和解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鱼》就是童话,父子本来也没有什么大的矛盾。
场刊嘉宾 donnie
和解我不信,表面和解内心流泪是最合适的,过去的创伤是不能弥补的。所有的和解都要有,共同的敌人?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阳光普照》感觉是陈以文献祭了自己完成了对巫建和更残酷的绑架,以后他就只能为这个家一辈子低头了,而且他还不能死,因为许光汉已经死了。陈以文这个好爸爸就是用亲情去压榨孩子。突然想到《山河故人》是(和解)吗?
场刊嘉宾 donnie
《山河故人》就算了拜拜,这儿子人设太假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山河故人》和解了吗?是涛涛和自己和解吧。其实《约翰之子》才是和解了吧,爸爸用假身份和儿子做朋友。
场刊嘉宾 赵小毯
《约翰之子》是(和解),结果发现身份后,还让爸爸注意身体,好温情。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饮食男女》最后吴倩莲和郎雄算吧?但是这个最现代的女儿也是牺牲了自己,把自己封锁进了传统的家里,因为吴倩莲原本是最摩登那个。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但是他们之前没有很大的隔阂吧。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不是隔阂,是选择。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也是自我牺牲惹。
#FIFF23#DAY1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最直观的一个感受是这部影片想要描绘和探讨的现象和想法异常的多,而且每个都是宏大的命题,死亡、亲情、友情、爱情、哲学、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社会问题、历史、宗教等等,也许对于有历史系背景的导演兼编剧的丹尼斯·阿康特来说这些都是信手拈来,但是对大多数不是涉猎这么广泛和深入的观众,可能会错过很多隐藏在其中的“别有用意”。
开始看的时候还以为是法国电影,后来看到父子二人坐的车就能去美国,一查才发现故事发生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蒙特利尔是加拿大面积第一大省魁北克的经济中心和最大城市,著名航空制造公司庞巴迪的基地就在蒙特利尔。魁北克省曾是法国殖民地,民众大多是法国人后代,号称“北美小巴黎”,但魁北克人既觉得自己和加拿大人不一样,又觉得不能和法国人混为一谈,希望独立建国,搞起魁北克独立运动,魁独始于1960年的“寂静革命”,法裔认为魁北克应该成为独立主权国家。
“我们跟法国人不同,别把我们和他们混为一谈”,颇有种看不上你又干不过你的矛盾气势。这种矛盾感延伸在电影中,也可以看到些许。
儿子萨巴斯蒂安是伦敦金融交易员,事业有成还有个漂亮的未婚妻,父亲身患癌症时日不多,被母亲叫回来陪他走过生命最后时光,从前父子相处的时光总是在矛盾和争执中,刚到医院不久后就因为父亲不愿意换到医疗条件更好的美国而爆发了一场争吵,母亲对生气的儿子说起小时候他得脑膜炎时,父亲曾抱着他两天不放,通宵未眠。这次冲突过后,儿子放下成见,全力解决在父亲最后时光中遇到的各种麻烦,儿子被塑造成为带着资本主义环境熏陶下的“人格面具”的战士,拿着“金钱”这把利刃一路披荆斩棘,帮父亲解决了舒适的单人病房、雇佣学生来探望、购买减轻痛苦的海洛因等一系列问题,效果显著。
他被父亲称为“野蛮人的王子”,他的到来在父亲的眼里就是一场不可抵挡的入侵。
“文明世界的父亲”是美国二战后“婴儿潮”的一代人,这代人是美国最有名的一代,他们在二战后随之而来的生育大潮中出生,从小就拥有更多同伴与更多样选择,他们同时赶上了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传统价值观的又一次颠覆变迁。反越战、嬉皮士、人权运动,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所以他们又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影片中父亲和朋友们大谈“存在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主义、结构主义”等等,好像没有他们未曾追了解和追随过的主义,但是在车上父亲和娜塔丽的对话中,他说还是无法接受自己即将死去的事实,觉得和出生时一样平凡无助,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应该去寻找的。他一辈子都在用力寻找和追随,最后却觉得根本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这有种竹篮打水一场空的落寞感。而娜塔丽却很理智的告诉他,令他无法割舍的是过去的时光,过去的时光早已消逝。
父亲生命的最后一晚躺在小木屋回廊上的躺椅上,盖着厚厚的毛毯,在清晨灰蓝的天色下,父亲对儿子说“知道我对你的期待吗?生个和你一样好的儿子”。
两代人的冲突在死亡和亲情面前握手言和。
我挺喜欢在小木屋聚餐时候,父亲那个娶了年轻老婆的朋友奇杜亚说的话,当他们在谈论历史、政治、哲学时候,几位年轻人和屏幕前的我一样一知半解的不觉明厉,奇杜亚说到“智慧消失了,但我并不会因此悲观”。
世界观的冲突、政治姿态的不同、各种主义的分歧,一代人和一代人、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野蛮的入侵,文明的衰落,这些问题永远在继续,但我们不该停止反思,是否野蛮和文明就是两种完全对立不能融合的力量,是否只有在死亡面前它们才能握手言和。
人类的感受是相通,且生生不息的。
爸爸最后硬了吧
12/4/2004 6:00pm Cultural Centre
4.5 年輕人是最好的烈士,好好的擁抱熱愛的一切。會逝去的終究會被沖擊,但你能拽著它,陪著它一起。
该片被誉为“生命的告别仪式”,以其平实朴质的影像和细腻入微的感情横扫各大影坛颁奖礼。200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大奖,并获金棕榈大奖提名;2004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剧本奖;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加拿大真是有意思,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电影也明显分为两类。法语的阿康更人文,更沉静。对感情也是平静下的暗涌。两代人,两种文化,两种世界观
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野蛮入侵》,在看似简单的生命和亲情的故事下,隐藏着更深的主题,关于历史,革命,社会形态等等。商业成功的儿子是现代社会的代言人,“反面人物”娜塔莎是资本主义抛弃的废品,自暴自弃吸毒。我们一般都处在这两类人之间,谁是谁非全由资本说了算,能逃脱的终归少数,称为野蛮
迷人的知识分子式电影。一个将死之人,一群对现世生活暗淡无力的朋友,在生死之交,掉掉政治经济文化史的书袋,顺便称赞几句中国的文革(后面继而提到戈达尔,还真是他那学来的=。=),温情、节制。跟那一代人比,金元天才的儿子无疑是野蛮人,而电影好就好在,那仿佛也没什么不好。
父子和解的电影很多,比如《大鱼》,而在父亲临终,专门用“风流成性”来渲染父子与亲朋好友之间的所谓尊严的绳命告别,也是一种非美式喜剧的导演特殊的风格,然鹅,美国人也跟着沾光,似乎去美国做一次检查就必须有了“老豆坚过美利坚”的片名梗应该是看过DVD,但是已经没有印象了,尤其是父子从话不投机到最后的亲情拥抱,我们的父子一场其实不就是这样从不解到最后的“和解”吗?父亲身边离不开女人,妈妈也因此离开了父亲,父子也因此成了陌生关系,天各一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朋友来了,妻子来了,就连情人都姐妹一起来了,大家似乎冰释前嫌,似乎用这样更“生活化”的方式和人生告别,真的是化悲痛为力量(力比多);而当电影最后,父亲不堪病痛折磨而用大剂量“海洛因”来快乐一下时,我们不禁又感到人生的脆弱和凄惨都说父一辈,子一辈
老头儿太像蔡明亮了
1.温馨是要钱钱砸的;2.干金融很赚钱;3.一切虚幻都是建立在有钱儿子基础上。法语片文艺内涵果然浓厚,狐朋狗友聊天话题都带这么多我们了都来不及了解的著作和人名,翻字幕的同志辛苦了。很羡慕剧中那种曾经的炮友还可以聚在一起吹牛打屁的坦然劲头。怎么豆瓣炮友们日完不相往来,要向前辈学习呀
荤段子和文艺型吐槽组成的温情故事,骨子里却有股左派资本主义的排外成见味~~~不过吐槽疙瘩那个确实太过瘾了
这部电影是魁北克用来粉碎欲移民者梦想,以避免过度移民潮的大杀器!
有一个情节无法忘记, 当父亲和他的朋友们谈论历史和哲学, 并因此欢笑的时候, 善言的儿子只能默默地听着, 不知所云. 数学和经济学带来了财富, 却带不来优雅的人生.
2004 第76届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 老爸的单程车票.99分钟BD版。
盘子太小,试图承载的力量太重,题材太庞杂,手术刀太小。加拿大充满知识分子气息的电影,谈历史、宗教、电影艺术、文学艺术、哲学、思潮,这一点上足够话痨,体现了 多元价值观和包容力。感情深度还是略微欠缺。最近在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即使有再不堪的过去的人都有优秀的一面,宽容、乐观、责任,是我应该学习的
一部很平淡的家庭伦理片,充满了许多启迪人心的对白和情节,导演刻意回避了煽情的设计。值得细细品味,题外话是有点点像野草莓。
1.风烛残年之际,身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在身边陪伴是对自己一生为人的肯定;有一群女人陪在身边是对自己魅力的肯定;有子女儿子陪伴是对自己作为父亲身份的肯定;2.生一个跟你一样的儿子,则是对一个儿子最大的肯定。
该片被誉为“生命的告别仪式”,以其平实朴质的影像和细腻入微的感情横扫各大影坛颁奖礼。200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大奖,并获金棕榈大奖提名;2004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剧本奖;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这真是的一部极其出色与睿智的电影。它想说的是,有一种价值或者理想在文明演进的同时无可挽回地逝去了,而在片子中是通过父亲与儿子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冲突到融合来表现的。儿子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实用主义代表,金钱至上;而父亲则是一个大学教授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朋友圈。电影的主题很深刻,表现了极大的野心,可是看到最后,我觉得导演驾驭得很好,尤其是父亲和他朋友之间聊的话题十分具有文学和人文主义色彩。诚然人类社会需要文明,但是我们不能让某种野蛮的规则破坏了我们原来的和谐,这是导演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