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改編的先天缺陷窒礙了電影更上一層樓
史提芬.史匹堡或許不是最具創意、最具個人風格、最令影迷神鬼魂顛倒的導演,但有一點我們不能否認,他是近二十年來最成功的導演。他的作品從來沒叫人失望;小品創作可以叫好且叫座,龐大資金巨製在叫座之餘也不乏評論界叫好的聲音,總知他就是獎項不缺,票房不輸,產量特多,題材豐富,堪稱近代表現最全面的一位導演。
他的最新力作《強戰世界》打正旗號是荷李活最愛拍的災難片,正當大家以為又再是更誇張、更密集的死人塌樓大串燒和大美國拯救地球的失真英雄主義電影時,史提芬.史匹堡給觀眾帶來了一次耳目一新,直看得人心驚膽跳又喘不過氣的地球末日之旅。
此片改編自著名的科幻小說《The war of worlds》,故事內容可以一言概括,就是火星人侵略地球。本來這種外星人侵略地球的電影早已屢見不鮮,只是本片有別於過往失真的英雄救世模式,改以尋常百姓的角度切入描繪外星人侵略地球所帶給人類的恐慌和伴隨而來所揭示出的人性自私底蘊。沒有了大美國的高科技對敵設置加上由頭帶到尾的尋常百姓,雷和兒女三人的小市民遭遇,再再都使本片充滿實感,輕易引來觀眾的代入,也就讓觀眾更形心驚膽跳,隨影像的流動而心內七上八落,全然喘不過氣來。
另外不可不提的是,筆者尢其欣賞導演除了把重心放在尋常百姓上營造代入外,同時又特意調整出「粗粒屏幕影像」使電影看起來更真實。對於營造觀眾忘我投入的實感而言,兩者可算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出來的效果著實叫觀眾如看驚慄片般手心冒汗。
至於劇情方面,總體上做到一波未一波又起,層層遞進之餘高潮迭起,絕無悶場。其中最出色的要算是電影前半部,導演特意安排外星人神出鬼沒,只時而釋出連串戰慄閃電、時而無端發生驚天爆炸,這使觀影者發揮想像,自行代入體現當中人民的徬徨無助。此舉實在是無招勝有招,比盡情描繪我們都看慣了的外星機械正面殘殺來得含蓄轉折卻更為恐怖。
說了這麼多好話,性好挑骨頭的筆者當然得舉出本片的一些敗筆。
首先要指出的是,當筆者正在設想地球人的結局將有多慘淡時,外星來客忽爾紛紛倒下,不用地球人打勝,外星人就已自行敗亡。筆者認為結局的原因合理可以接受卻一點也不精彩。這點不用爭辯,因為事實上收筆的確太快太突然,觀眾未能作情理上的準備就已完結,自然多少讓人感到失望。愚以為影片中間能為結局多留點伏筆,出來的效果將會好得多。
第二點要指出的則是主題意涵的矛盾。有說本片傳達了人類不應滅絕任何生命種族的訊息;原本我們可從外星人自食其果的敗亡中窺見這個道理,只是想深一層,他們最後敗亡的因並不是他們要滅絕地球人,卻只是在窺探了地球數百萬年後仍無法認清地球原來並不適合自己生存之疏忽而種下來的。
此外,筆者也用心構想過何以主角湯告魯斯的背景一定得設定成兒女都隨媽媽走了的爛老爸呢?是想要借過往只懂自己顧自己的湯告魯斯喻自私的人類嗎?那麼湯告魯斯於這次外星人侵略災難中沿途對女兒的著緊及至最後大團圓結局就是導演對人類應當放下自私,關懷愛護別人而作成自我救贖的積極註腳嗎?那麼,何解導演又要安排一幕煽情的「為女殺人記」呢?這難道又不自私嗎?
總的來說,《強》片各個技術層面都有極高水準的表演,使到全片氣氛一流,觀眾目不暇給。特別出色的是把外星人侵略拍得充滿實感直如一眾天然災禍片般讓人觀影過後仍猶有餘悸。可惜結局鋪排不足,主題意涵又不算特出,致使本片錯失埋門一腳,難成經典。
2 ) 被女孩的叫声喊到头大
这种末日题材为什么总要安排一个带病的幽闭恐惧/哮喘/自闭的女孩啊?带就算了从头喊到尾分贝巨高让人在感受害怕的同时产生累了就这样毁灭吧人类的心态。而且大姐你前期喊也就算了,你都到最后了怎么还喊啊这一路的刺激就没让你脱敏是吗?
我看电影还是很爽的但是看得也很累,因为在这个外星灾难片里多投入了一些不必要的暴躁情绪,如果在逃亡的车上这小女孩一直不停尖叫助兴我真的会一巴掌甩过去。别说我不是她爸没有亲情,换作我爸恐怕得拿胶布给她贴上。
太吵了真的太吵了,我现在脑子里还有幻听的余波。这份难受比片里血管子爬满地面的画面还要难受。导演你睡着了吗?我睡不着
3 ) 有点搞笑的世界之战
礼拜六受人之约去华纳看了一场电影:世界之战.想想上次进影院还是上半年看韩城攻略的时候.说实话,看这种大场面的片子还是去电影院解决比较好一点.一个人在家看DVD或者在电脑上看实在是乏味的很.
不愧是大连顶级影城,视觉效果和音响效果都很不错.只是看多了D版,对于译制片都已经不习惯了,总觉得金发碧眼的人嘴巴里面吐出中文字是一件很怪异的事情.对于这部片子我实在没有什么可评论的,之前我还以为是克隆星球大战的跟风之作,后来又按照名字联想,以为是战争片.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出自于斯皮尔伯格之手,汤姆克鲁斯主演.归归,这个黄金阵容强大的噱头都要吓死人.更进一步了解,原来这部片子投资据说有2亿美刀,是有史以来投资最多的片子了.
不过说实话我是觉得不值的.因为现在的大制作大场面的科幻片实在太多,而这部片子因为拘泥于原著所以显得非常单薄,小儿科.试想一下19世纪的作者能写出什么样子的科幻小说呢?不过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种向大师致敬的片子才算得经典吧.但是就平等角度而言,比起当今的科幻电影构思,这片子实在幼稚的很.如果说前几年看独立日对于那种壮观场面还有些震撼的话,这个片子老掉牙的情节却让我昏昏欲睡,而且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出彩的特技动画之类.完全是这类片子的一个大杂烩,在里面可以看见独立日的影子,可以看见龙卷风的影子,可以看见完美风暴的影子,可以看见后天的影子,可以看见AI的影子,还可以看见星球大战的影子和奥特曼和哥斯拉的影子.ft~~但那都是好多好多年前的东西了.
不过你如果把它当作娱乐片观赏,倒也能自得其乐.比如外星人长的象E.T.,很有童心的下到平民住所的地下室东张西望,再比如那个用来探测生命的软足,居然还会受到镜面反射的干扰,居然还有视觉盲点,居然被斧子就能剁烂,真tmd笨到家了.要知道人类现在都不用这种机器了,直接拿生命探测仪扫描一下就完事.
不过要我说,最最搞笑的就是结尾了,简直是画龙点睛之笔啊!不去说什么如同梦里场景一样的一家人大团圆,那个百分百死翘翘的儿子居然毫发无损(当时我真以为是做梦捏),得了,这么煽情的结尾我们不去说,因为片子里面儿子拼死拼活要甩掉家人到前线当炮灰那段已经让我呕吐到不行.真怀疑这段是为了在征兵的时候播放,刺激那些年轻的荷尔蒙爆发,跃跃欲试上战场保家卫国的宣传用的,就象<生于7月4日>里的一样.一群没大脑就爱逞强的热血青年,能是一回事嘛?
还是说说最后战争的嘎然而止.外星人不战而亡,什么原因?自我毁灭呗.本质原因呢?绝对让你吐血~~因为无法适应地球的气候,地球的细菌于是自我灭亡.看看这么一场大战就因为敌人堡垒内部的原因而不攻自破了.总结一下,就是人类是个伟大的民族,优等的民族,有着超强免疫力,超强适应力的民族,就算外族入侵,也无法占领地球,哪怕摧毁它--因为他们无法适应地球的恶劣环境............sigh~或许我们应该欢欣鼓舞.
我觉得这部片子最适合在中国各地露天放映推广了,还环什么保呀,那叫提高人们的免疫力,是全人类的福祉.我们的目标就是-------百毒不侵.所以让什么引用水污染,让什么白酒对甲醛,食用盐加亚硝酸,养鱼放避孕药,面粉挤兑漂白粉,小食品涂燃料,鸡肉加生长激素,火锅用回收油,月饼装陈年馅.......等等等等央视质检报告里所有肮脏的事情来得更猛烈点吧!我们的人民赖以抵抗外族入侵的伟大的免疫力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锻造中增加起来的,哈哈.优胜劣态,虽然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但是我们依旧生存了下去,并且活的很好很滋润.我们就是这样在风吹雨打千锤百炼之中成长起来的金刚不坏具有超强适应能力的民族,光荣属于人类,嘎嘎.强烈要求仿生学者重点研究老鼠和小强,或许对我们的免疫力增强更有帮助,挖卡卡~~
真是我看见的结局最滥的一部片子了.说了那么多刻薄的话,再哄两下吧.里面我觉得最出彩的就是抢车子的那一段.人类的弱点暴露无疑.就象片头说的,人类的失败不是对外,而是内部的自相残杀.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还有一点值得思考,就是ray到底应不应该保护小女孩幼小的心灵,尽量保留她的天真,而用布遮住她的眼睛拿手捂住她的耳朵?从一开始到他杀了他们的恩人和同伙,影片都倾向于通过孩子纯真的眼睛和心灵看世界的角度,并且极力保护这种最后的纯真.不过最后小女孩还是要面对人性丑陋的种种,外星人攻击的惨列画面的种种....起初对纯真象水晶一样保护的越好,最后打破的也就越粉碎越彻底.这就是鲁迅之于悲剧强烈的震撼力的定义,越是美好的东西,打破给人看,越是悲剧.所以这样善意的欺骗到底是好是坏,有必要吗?看不见听不见心理就没有留下阴影吗?没有缺失吗?不如一开始就跟她说清楚,虽然比较困难,但是也能慢慢接受人世的险恶.孩子,你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险象环生的恶劣环境里的,虽然你年纪小,但是也得接受残酷的现实,世界上不存在童话般的fairyland.
人类就是该为自己的自私,贪婪,虚伪,残忍,无止境膨胀的欲望付出代价.我喜欢<天地大冲撞>和<完美风暴>的结尾.
05.08.29
4 ) 老斯这回文艺了一把
今天去东方广场看的《世界之战》英文版.对它的恶评有早就所耳闻,不过总是不相信斯皮尔博格会搞出如评论所说般糟烂的电影来,于是携大白猪恭恭敬敬地到影院观赏。看后果然不一般,着实值得。撇开栩栩如生地刻画步入中年危机的阿汤叔而终于不让他扮演拯救世界的英雄让我心中大快以外,长篇大段对人类铺天盖地的绝望和恐怖的真实甚至纪实的表现让这部科幻电影不同以往有了文艺气质,老斯在表现外星人从地下冒出的时候用了手提摄影机,现常感超强,人类的无助和自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绝对与众不同的严肃甚至有点愤怒。
关于那个骂声一片的结尾,仔细想想,除了让前一部分营造的恐怖绝望还有期待帅哥只身拯救地球的惯性被硬性中断,观者及其不爽以外,结尾深刻。世界与世界的争斗,而非人类与另外一个世界的争战,这一点从英文片名就可以看出来,所以人类可以无能为力。也许原著作者在19世纪末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摈弃了人类日益膨胀的自大,因此结尾兀地冒出外星人到地球水土不服被细菌击拜的时候,暗自佩服。我们的世界并非唯有人类主宰,人类太自大太自私,所以如此快地陷入绝望,无论是细菌还是一首流行歌击拜外星人拯救地球的结尾,黑色,幽默,人类应该反思。
关于演员,阿汤哥,前阵子这部片子公映前,我是每天兴致勃勃上网看完人米国民帅哥是如何一步步沦为跳梁小丑的。一把年纪了搞激情求婚,电视节目上窜下跳,媒体娱乐之余当然也把动机归给宣传这部新片了。既然阿汤哥为了它能这么舍得折腾,那我当然要领情去影院看看,服了老斯了,找阿汤哥来演这部片子,这个年轻时带领世界影迷只身打败外星人拯救人类的英雄,也有中年啊,所以,不怎么样的工作,离婚,叛逆的孩子,实实在在的中年危机。当外星人来了,孩子他爸不再挺身而出,智勇双全,而是安全第一保护孩子,东躲西藏,甚至为了自保杀死打算反抗外星人的同类,这才是真实的人性。绝望的时候,人性便暴露无遗,抢车那一段及其经典。所以,我们期待半天,阿汤也没有当上英雄,不过确实做了回称职的老爸。呀,期待现时中的阿汤哥也不在自大自我欣赏,就做个谨小慎微负责任的阿汤叔也没什么不好。
关于原著作者威尔斯,崇拜的科幻作家就是他了。老斯这次被骂弱智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忠实原著,高科技的观众对句中外星人犯的种种低级错误嘲笑不已,不过威尔斯这个19世纪末的作家,他的科幻作品带有强烈的人文倾向,就像玛丽雪莱笔下的《弗兰肯斯坦》,现在依旧动人的原因是对人性和科技的思考,而不是跟上了四个现代化速度的科技进步。而且威尔斯这部小说也是主要表现人类在面对外星进攻的无能,这个找来原著看看就理解老斯了。至于故事中的隐喻,这个费脑子,还是让别人去想吧。
关于西方科幻故事的传统,在 北大科学传播中心 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摘过来
我们已经知道,科幻不是一种时尚,一种流行文化,它是一种现代科技社会的深厚传统。那么,它又是怎样一个传统呢?让我们溯历史而上,看一看科幻的源头吧。
蒸汽机催生了一个工业时代,也催生了科幻这个文学新品种。现代科幻的历史正萌芽于十九世纪初。当时,从欧洲到北美,一系列作家创作了有科幻色彩的小说。后来,世界科幻界公推玛丽•雪莱(Mary Wollstonecraft)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为开山之作。围绕着这部小说,有两点需要大家注意。其一,作者是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如果她生活在今年的中国,这样一位女作者可能会去创作校园文学、言情小说,甚至去搞“身体写作”,而不会去写一部科技含量十足的作品。《弗兰表斯坦》绝不仅仅只有象征意义,“Frankenstein”这个词在西方已经成了专有名词,形容那些因为不负责任而释放出“魔鬼力量”,并被反嗜的人。而笔者收集到的本书最新电影改编版,拍摄于九十年代。作品的生命力可见一斑。
其二,它形成于一个独特的氛围:一群年轻的英国文人:拜伦、雪莱等人,受当时工业革命的巨大冲击,对科技进步产生了无限憧憬。两个诗人甚至亲自去作科学实验,试图发现宇宙奥秘。作为雪莱的情人,玛丽深受影响,而流诸于笔端。这是科技与人文精神的极好结合。与冷淡、怀疑甚至敌视科技进步的人文学者相比,科幻作家从一开始就很另类。
第一个让世界读者真正知道什么叫科幻的作家,当然非凡尔纳莫属。有趣的是,笔者不知从多少篇介绍他的文章里看到这样的误报:凡尔纳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错,他不仅不是职业科学家,甚至没有受过任何系统的科学教育。他是一个典型的文学青年。他的志向是当剧作家,他早期最重要的文学活动是拜大仲马为师学习写作。
凡尔纳最终没有成为“小仲马第二”,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职业科幻作家,当人们回顾他一生时,忽视这一点其实最不应该。试想,今天一个毕业于大学文学系(不管是哪国的文学系)的知识分子,会向当年的凡尔纳那样讴歌科学吗?恐怕很难,如果他们不用各种“后现代”词汇去怦击科学,已经是谢天谢地了。科幻是一个什么样的传统?是一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奇葩。在大师级作家那里,这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
接下来的宗师就是《世界之战》的作者,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Wells)一个只读到初中,凭自学掌握渊博知识的英国青年。同样,也是一个热爱科学讴歌科学的时代青年。一个十四岁就出来当学徒的小伙子,不仅自学科学知识,编写过再版达十几次的生物学教材,还亲自听过赫胥黎的授课。威尔斯对科学不仅仅是懂,而且是深爱。
《世界之战》的主题是从科学的角度,嘲笑宗教蒙昧主义。这是威尔斯在许多作品里一惯坚持的主题:在《摩诺博士岛》中,宗教被比喻成滑稽的“刑罚痛苦屋”,教士被比喻成喜欢讲“大思想”的兽人。在《神食》中,不劳上帝大驾,人就可以创造新人。而在世界之战中,作者讽刺了“上帝造人”的宗教理论。当时,天文学家已经在猜测宇宙中可能存在着其它的生命,甚至有智慧生命。而如果太空里真存在着远比人类更智慧的生命,它是上帝造的吗?它不是上帝造的吗?这个问题对于生活在世俗氛围的当代中国观众来说毫无意义。而在当时,上帝用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并赋予其特权,那是不可更改的教义。智慧高超的外星人,对这一教义所起到的作用是颠簸性的。(这个主题体现在哪里?呵呵,读一下威尔斯的原著吧。里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呢。)
到了二十世纪,尤其是到了美国,一个科技水平冠绝全球的国家里,人们对科技进步有着近乎信仰般的虔诚。这片沃土最终让科幻从弱小的,零散的种子变成了一片参天大树。1926年,那里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份专业科幻小说杂志——《惊异故事》。在这本杂志的第一期上,老板根斯巴克将这个已经存在了近百年,但还没有统一名称的文学品种定名为“Scientfiction”。后来演化为“Science fiction”,也就是现在的“科幻小说”。
在美国,科幻不仅有了“名”,而且有了“实”,有了一大批系统创作科幻的作家,而不是象欧洲国家那样,只是有个别作家偶尔作一下尝试。科幻的银河在几年之内就涌现在天际: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坎贝尔、西马克、莱斯特•德尔•雷伊、范•沃格特、西奥多•斯特金、考恩布鲁斯、弗雷德里克•波尔、安德森、谢克利……这些名字里的大部分,中国读者很有可能没见过,但由他们原著改编的科幻片,一个碟迷肯定会碰到过不少。
这些前辈聚在一起,开创了美国科幻,也是世界科幻的黄金时代。佳作倍出,题材花样翻新。而给这个潮流奠定其色泽的,仍然是对科技进步的渴望。可以说,没有科学精神,也就没有了科幻。
所以,我想,这是一部为数不多的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片子。外加原著小说也值得一看。
5 ) 总感觉人类一直在贬低外星人
火星人的章鱼战机不错,但是结尾有点仓促。男主全家开了挂的一个也没死,儿子一直在作死,你上战场又有什么用呢?外星人到底为什么要入侵地球啊?如果是为了资源为什么要等几百万年?养人类吸血做肥料?还不如养一堆牛羊。之前埋的东西那么强大,能控制飓风闪电,有无敌防护罩那么牛逼,怎么过了那么多年还得亲自来开呢?搞个全自动啊,还用原始的抓一个吞一个的方式。材料也太弱,几个手雷就整个爆炸了。外星人科技那么发达,在电影里总是一副动物的感觉,对什么都好奇,一点都不像军人的样子。结尾就算旁白解释是细菌感染杀了它们,可是他们也是一步步进化来的,比人类历史还悠久,就那么弱?
哪一天外星人也指挥若定列队来占领地球,拿着超强装备,军事纪律也超强,收拾人类一定妥妥的。
不过话说回来,场面特效做的还不错,节奏也可以。作为科幻大片是够格了,至少不坑爹。
6 ) 再炒斯大叔的争议之作
05年有两大娱乐话题,一个是《超级女声》,另一个就是《世界大战》。
这个说法并不夸张。其实,后者掀起的风暴甚至一度不逊于前者。问世之前,持续萎靡的美国电影市场便早已将本片视为继《星战前传3》后当年唯一的票房救世主,导演斯大叔更是顺应民心地喊出了全球18亿美元目标的口号;国内,其上映日在某弱智部门的摆弄下一延再延,火上浇油般让包括我在内的假洋鬼子们望穿秋水(坦白一件事:我甚至三度在睡梦里率先一睹影片芳容,真是没出息得要命)。然而——当其全球扫荡工作尘埃落定时,不晓得斯大叔是否正为票房终于越过了成本线而趴在他豪宅的地毯上蹶着屁股高唱赞美诗。
客观地讲,斯皮尔伯格之所以无愧于大师级的角色,正因为其每部作品都承载着在成熟表达力基础上勇于突破求变的精神内核,甚至开创崭新电影类型的野心。《世界之战》当然也不例外。可这一回,当他着手包装一部妇孺尽知的样板戏时,风险终于变成了代价。正所谓期望越高便失望越大,声讨者们挑出了本片里不亚于特效数目的情节漏洞;至于影片的结局处理,更是当仁不让地达到了人见人恨的程度。
但是,对苦尽甘来终览其庐山真面目之的我来说,片子还是非常不错的。不仅好看,而且能看出拍得很用心、手法也相当独到。在观影过程中,我脑袋里就两个字:震撼。在事先已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几乎全部剧情的状况下,它所营造出的世界依然深深地震撼了我,从大脑到脊椎。而且,对本片的很多指责是极其不公正的,若有必要我可以另辟专文来一一驳斥,为影片正名(笑)。当然,影片里确实有无法忽视的败笔,情节也本可以做得更好——如果这部电影的制作周期不仅仅72天的话。但要知道,想把一个如此俗套、名符其实的“火星题材”拍出不可思议的吸引力、拍得这么惊心动魄,换别人来试试?对了,顺便一提那个争议结尾,我也颇为欣赏。在这个问题上还是仁者见仁吧。
换个角度来看,就算它被批得再狠,也拥有着让你难以抗拒的魅力,不是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更多的《世界大战》。
那俩小孩是傻逼吗
好大一颗雷
故事不太行,虽然带着一些暗黑味道,汤姆·克鲁斯这个角色不讨喜,这家人也不讨喜,每一次达科塔·范宁杀猪般叫声一来,耳朵都快炸了,每次看见这个傻哥哥要去跟外星人PK,就神烦。结尾,人类居然莫名其妙就胜利了,也是醉了的。
斯导最被低估的一部科幻经典。1.感谢[电影手册]重发掘,选入2000s十年十佳之一。2.末日恐慌,压抑惊骇氛围贯穿全片,代入感甩[独立日]之流十条街。3.避开所有俗套:写实主义,反英雄,个人逃亡旅程取代全知视角,反高潮,最终决战缺席(忠于原著),无军政首脑电视广播标志建筑等。4.血海红藻。(9.0/10)
汤姆•克鲁斯
时隔五年二刷,三改五星,商业神作。什么是人物?什么是奇观?什么叫一二三幕?何为大片之“大”?甚至怎么用特效?斯皮尔伯格导演技法生涯最佳发挥,够好莱坞自己再学一百年。专注个人逃生,主角几近“无作为”,去宏观视角、反高潮、反英雄等等方面相对当时此等量级制作其实相当大胆,如今看来要易接受得多。被极端外力放大的人性优弱点效应是本片专注刻画的真正奇观,而所谓的“虎头蛇尾”其实有着相当合理的内在自然观支撑。
前半段的写实风深得我心
灾难片都烦死了而且这个结局怎么这么傻逼......想减肥的可以看这个......
号称老斯“最黑暗科幻片”,故事性强,就是剧情设置上有些虎头蛇尾。2005年北美票房亚军的头衔也凑合说的去~
美国人民是有多爱凑热闹,害怕了就跑两步然后还留在原地瞅!
侵略者本体出现之前拍得多好看啊,顶级类型片的手法,有些地方就像是《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合体,虽然之后由于命题展开略显力不从心,但这种写实化处理至少比美国总统御驾亲征什么强得多;摩根·弗里曼最后的总结陈词不禁让我为外星人没有率先攻打中国这块百毒不侵的土地感到庆幸。
重刷了4K蓝光,HDR10的配置很出色,虽然外星人被打败的原因有点扯淡,但编剧也自圆其说了。不用这么无厘头的解决方案,人类这么可能打得过这群三角外星人?不愧是老斯,如今看还是有很多亮点,后半段的惊悚效果更是老斯的招牌技法,为后人所效仿的次数数不清了,他自己还这么拍,宗师示范的恐怖感太够味了!2020.05.22
"When it's ready,my body will just push it out."大敌当前,万物生灵同仇敌忾。被唾弃的老鼠、鸟群屡次救人类于水火,最渺小的生物完成了最伟大的反击,结尾微生物幻化宇宙群星的镜头全片第N+1次泪目,差点五星。第一场入侵人山人海,调度却乱中有序,群演走位毫无差错,老斯功力够诺兰练很久啊。
故事一般,煽情性情节也不过尔尔,最主要的是对外来生物的描述和对战程度没有那么令人震憾。这种场景在威尔史密斯的《独立日》似曾相似。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些拥有高科技的外星生物被打败的方式实在雷人:那些动辄触角抓人如反掌之易的家伙们怎么这么轻易就被打败了…7.4
后半部分过于仓促突兀,很多线索没展开,结局也收的太快。前半部分还是商业娱乐片的路数,后面就想往家庭亲情文艺路线上奔了,结果哪里都不讨好。不过写实主义的处理方法非常喜欢,设置上也隐藏了不少深层含义,可惜啊再用把力就成超级经典了。
7.5分,略被低估,主要是后面boss痿的很突然,观众莫名其妙,形成一种虎头蛇尾的印象。未日感塑造的很强烈,总体没什么严重的问题,斯皮尔伯格毕竟是名导,但想看到更进一少的东西却是没有了。小女孩人设很不讨喜,不过我认为因为不喜欢一个人物后给电影打低分是不明智的做法。
那丫头一直鬼叫鬼叫个啥!!
不太明白这个故事的价值:主角没有成长,外星人莫名其妙就被寄生虫搞死了,可能怕观众没看懂(确实没看懂),结尾还有强行点出外星人挂掉的原因,整个叙事,笨拙到像是斯皮尔伯格找了美国张家佳拍,然后不得已为了卖片只好署了自己的名字。
大家真苛刻哈😅。分真的低了,真的。这是部好片。各方面来说都相当有意思。尤其是三角外星机甲屠戮人类的场面真的相当压迫和震撼,就光视效这方面就不该这么低的分。唯一的缺点就是结局仓促和不讨喜的人设。
请问外星人吃了地沟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