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加达斯何以如此狂妄,狂妄自大到自比女娲,不过女娲弥补的天地裂痕,他却要弥合的是生活本身。“在你旁边我感觉到我纯粹地活着。我是这世界的一部分。”《寂静之光》如此天人合一的开场,今天却开始坍塌了。是什么性命攸关的问题让画家都要走上自杀之路而此刻却要用整部电影的噪声来打破生活的寂静?高原上旋转而上的风把我吹到你的身旁,这是一个脚踩野花的季节,《天地悠悠》中是一个男人的泣不成声,《寂静之光》中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默声滴泪。亲吻像极了这分裂世界的粘稠剂,画家幻想中的画报女郎与老农妇的亲吻如果是导演天才的灵光一现的话,那此刻在男人的内心世界里情妇与妻子的亲吻则俨然是上帝之手。上一次是自杀般的爱之绝望,这一次宗教虔诚把爱的选择逼入墙角,一个人如果同时爱上了两个人,如果,如果只能选择一个,怎么办?崩塌的不是来自任何外在之力,爱本身就是这个世界的塌陷,导演用极其巧妙的光影拉伸拉出了一串串的隐秘的悄悄话,这一次生活的魔术不是神迹,而是逆着落日方向的奇迹。
7/10。生物混音代替了演员话语,模糊边缘、中央聚焦的滤镜,延绵时间的摄影机上天入地捕捉繁星之美,小到阳光雨露的花草鱼虫,大到人兽机械的收割作业,撒大网式搜出一个家屋风景的所有意象,共同构筑力量储蓄的细节性叙事,也成就了导演的自恋,用婚外恋的事件支撑全片太单薄,更像在看人与自然图集。
心情烦躁的时候,很适合慢闷片,节奏极其缓慢的。开头和结尾的长镜头好牛哄哄,很美,很震撼
真是,寂静啊。
1.日出日落之间,和平与爱;2.自然光影,摄影还不错;3.公主死去,王子悲伤,小三吻醒了公主。
毫无疑问重写了德莱叶的Ordet。雷加达斯走上了一条如此顽固的道路,即坚信自然主义才能触碰奇迹。在这个自然主义的世界中,看和听的一切都已泛滥成灾;但好歹还有一些不协调的光线和声音设计,作为影像织物上的泪点,提醒我们“海”是由水滴组成的。
1.一部让神迹临降的电影,契如德莱叶[词语]变奏,聚焦墨西哥门诺教徒一家,看似稀松平常的婚外情故事被雷加达斯以自然而诗意的笔触赋予了灵性。2.首尾对仗,由黑夜星空旋转下移至日出渐变开篇,以夕霞日落上移至星夜作结。3.与日出日落宇宙节律相契合,影片时常用远景长镜呈现室外天空中的云朵,尽管云的实际平均运动速度和小汽车相当,但由于距离过远,肉眼难以觉察,影片正是由此引领我们放慢观看节奏、专注于内在时间感知,体验自然界看似静止实则缓缓持续的流变。4.广角镜头扭曲了室内的门廊墙柱,彰显出日常生活中的撕扯与扭结之力。5.零配乐,取而代之的是细腻繁复的自然声:虫鸣,鸟啼,牛哞,风吟,溪流,雨落,进一步开启我们被封闭的自然感知。6.钟表滴滴及影片内质令人想及伯格曼。7.点点光晕,麦田之浪,眼角之泪,雨中倒地。(8.5/10)
节奏出奇的慢,部分镜头和描述非常棒,但也充斥着不知所以然的虚招
神一样的天空,神一般的泪水,神来之笔。
真可惜,在美得令人窒息的《寂静之光》里雷加达斯最终选择让他的镜头运动而不是让镜头里的人物运动。这导致了他从根本上无法解决摄影机不在场的问题。试图展现大地上的性压抑并不能只靠镜头记录下那些僵化的身体和表情,而是要像《色戒》那样为人物找到宣泄内心欲望的出口。因此影片最好的段落反而不是结尾的神迹,而是妻子在雨中哭诉的那一幕。
寂静之光实在令人震撼,一部让我想起了早已陈封许久的“大师”这个称号的杰作。这是一部甚为虔诚的电影,以极大的包容心正视了人性中局限的一面,丝毫没有丑化批判之意,有种洞穿一切的释然与温暖。与之匹配的是看待事物的方式,即在一种所有人共享下的,带有诗性色彩的严谨时空中体会世界的运作方式
2008-11-15,开头那扑面而来的窒息。
匠气,匠气一逼的匠气!开场长镜过后男猪坐那哭怎么哭得那么欠咧。别以为耍几个长镜,摆几个构图,插几个调度就牛逼了,当这一切成为目的之后,别以为自己和类型片有什么区别,你他妈更机心,只有没脑子的外貌协会才会捧你。
仅取景,用光,构图便足以五星。最后的长镜头太美了。
有必要那么慢吗
纵然是百般精湛技艺,也无法把一个老套的故事讲出新意。
在自然面前,在时空中,人类那点爱恨情仇、生老病死、进化繁衍算得了什么呢!
室外卡车旋转长镜、assembly挤奶作业和家庭集体沐浴,给这部完美到能聆听地心呼吸的电影添上了现代性,让人陶醉。但其实不必太严谨地呼应题目Silent Light的,虽然自然光逐渐熹微,万物与我同寂的感觉不错,但是在神迹出现就掐断在我看来反而更好。再度赞扬一下声音的处理,除了完美不知道说什么。完美!
要么连续长镜头,要么默片风格……无趣滴说!喜欢开头的天空美景!
在呼吸之间的人性,真实得让我窒息,结局却出乎我的意料。荒凉的世界里只有冰冷的风和寂寥的呼吸。
3.5;首尾呼应的长镜美得摄人心魄,天地万物的恒常与无常尽在这风声虫鸣里,流俗故事在远景的注视和广角的扩张中,自有一番别致神韵;神迹显现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