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远去的理想主义
这部电影讲的故事,很多人无法理解。因为理想主义,在这里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爱国,革命,XX主义,更多的成为了人们的标签。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恐怕只有自己清楚。所以,看到左向港这样一个人,大概不少人都会说他傻,就象如今拾金不昧也会被嘲笑一样。他就是当年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他就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用自己的一生来实现这个理想。这样的理想主义,大概也只有我的同年或是长辈才能体会,因为这一切在我们的记忆空间之中。而对于那些没有此类记忆的观众而言,看这出戏简直就是在看笑片。是的,远去了,理想主义和那个时代的好多东西。大概只有我这种过时的人,才会在看这电影时,还会暗自红了眼眶。
http://www.mtime.com/my/1452290/blog/1664312/ 2 ) 电影先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有信仰的人总是积极而亢奋有希望的,且不论这看不见的东西是否如自己想象中的那般洁白无瑕
小疑问:
左向港祖籍辽宁省?
怎么会有流行塑料花的时候?
愿意听原音又听不懂,听不懂又不愿意看字幕,不愿意看字幕又觉得学粤语很麻烦,你说我怎么办?
小穿帮:96年左忠街头卖T恤,背后的街道墙壁上办证的手机号码。那会,没有那么早吧
好人好事:
67年左派示威;买西瓜同样价格要小个的;捐资助学;把春节假期给别人;
。。。。。。
编剧:施扬平 萧君红 赵良骏
摄影指导:林志坚
原创音乐:高世章
剪接:梁国荣
商品闪现:妮维雅护手霜、SONYT7
“做人呢,你以为是做戏啊!?”儿子对老左发出了质问;
记者:今天香港71回归有什么感想?
左向港.....好开心....好开心
记者:为什么?为什么?
左向港:因为香港是中国人的地方,终于回到中国人的地方
在雨中,失去了妻子的老港接受记者的街头突击采访
“这么多年来,我们就象一双筷子,一起品尝人生的甜酸苦辣,无论味道怎样,都是珍贵的”
【两首歌曲】
问我
歌手:陈丽斯 专辑:怀旧女星选
问我欢呼声有几多
问我悲哭声有几多
我如何能够
一一去数清楚
问我点解会高兴
究竟点解要苦楚
我笑住回答
讲一声我系我
无论我有百般对
或者千般错
全心去承受结果
面对世界一切
那怕会如何
全心保存真的我
问我得失有几多
其实得失不必清楚
我但求能够
一一去数清楚
愿我一生去到终结
无论历尽几许风波
我仍然能够讲一声我系我
我仍然能够讲一声我系我
歌曲:星光伴我心
歌手:郑中基 专辑:before after
作曲编曲:金培达
填词:陈少琪
从银幕下发梦
谁令世间哄动
重重叠的面孔
数十年默默伴我心中
我六岁的英雄活到这分钟
-
从银幕上发亮
谁是你的偶像
谁人获喜剧奖
百万人滴著泪去鼓掌
故事里终于可让真理赢一仗
--
快乐时光世上流芳
长留光影像天堂窝心老地方
时代再启航仍携著手观看
未怕哭笑令眼泪流光
而情感不用躲藏
这动人境况而情感不用躲藏
直至於某日回望留著戏飞变黄
谁曾相约亦于回忆中播放
迷人的片段於回忆中播放
----
从银幕上退下
谁在记忆说话
人和事都落画
再十年亦是盛放鲜花
记念里多么想问一句仍好吗
3 ) 与老港的一场私密交流
越来越觉得看一场电影就是与片中人物进行一次私密的交流,甘苦好坏自在我心。影评人的观点,大众的观点,朋友的观点,通通都是BULLSHIT。对于我个人来说,评价一部电影的优劣与否,标准在于它是否打动了我/刺激了我/娱乐了我。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再众口铄金的经典我也只觉寡然无味,而如果达到了其中任何一条,再积毁销骨的烂片我也自能咂摸出它的妙处。
在我所看到的评论里,很多人似乎对《老港正传》这部所谓的回归十年应景之作并不感冒,甚至诸多苛责。有人说它谄媚,有人说它做作,有人说它题材太大有心无力。然而,这些并不能影响到我对这部电影的判断。的确,《老港正传》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它没有我所激赏的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圆熟自如的叙事手法,结构有点松散,拼接有点生硬,一看就感觉不是大手笔。不过,它却有着实打动我的闪光点,而正因这些闪光点,我不吝于给它四颗星。
这些闪光来自对人物及细节的刻画。故事的主人公左向港,无疑是片中最具个性的一个人物。在刚开始进入故事的时候,作为观众,其实对这个人物更多的是一种不理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谁会成天将社会主义好挂在嘴边,把去北京天安门当作朝圣般的梦想呢?更何况,这个人物的生存背景是在回归前的香港。然而,随着情节的推进,老港的生活一幕幕展开,忽然觉得,抛开那层政治信仰的外衣,老港已经在黄秋生的演绎下越来越可亲可感。固执、大男子主义、乐于助人却偏偏看不到家人和自己……这样的人我甚至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原型!所以说看电影就是一种私密的体验,只有自己的经历与片中的情节发生化学作用,才能感觉入味三分。
而电影里的其他人物,我同样可以在他们身上捕捉到似曾相识的影子。为生活劳碌的父辈,一生不曾发家致富,但却勤勤恳恳乐天知命。这仿佛就是我的父母亲辈的写照。为理想奔忙的年轻人,有的出国远走,有的闷头打拼,有梦,有挫败,有坚持。这又似乎能为我们这一代人自己感同身受,输入斗志。而贯穿其间的那些浓郁的亲情,年少的爱情,十几甚至几十年的友情,更让人不由动容。可以说,虽然那些对政治情结的表达方式不一定真实,将人物的个人史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的联系也许牵强,但是,这些细微处的小情感却是真实的,可以被体会的。似乎每一场欢乐与哀愁都能找到生活中的映射,而每一个笑容,每一声叹息,都自有你生命中的掌故可循。
想到这里,话说回来,子非鱼,你又不是老港,你甚至不是老港那一代的香港人,你又怎么知道老港的爱国激情不是真实的呢?你又怎么能妄下判定说将个人置于历史背景之下就是矫揉造作呢?更何况,一百万人有一百万种活法,老港也自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必然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电影,反映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及其与时代的联系,怎么就谄媚了呢?
前两天看《TIME》,报道了中国的ME generation,也就是我们这一代。文章大意是说,ME generation在一个远离政治动乱的环境下成长,因此,相比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对政治更多的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由此文章得出结论,要推进中国的民主进程,靠这一代人是没有希望的。老美自喜欢拿他们所谓的民主眼光打量我们,因此结论未免偏颇,这暂且不表,不过我窃以为文章说的ME generation对政治表现冷漠是确有其事,现代人对诉诸政治、和政治联系比较密切的东西,有一种冷感甚至反感的倾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很多人不喜欢《老港正传》的原因。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真应该对自己观影态度的客观性作个反思了。
4 ) Superficial portrait of a leftist
The movie tried to portrait the life of a simple, kind and helpful Hong Kong leftist, Ah Kong ("Kong" used the same Chinese character in Hong Kong), who worked in a cinema throughout his life, time frame spanning from the liberation of China in 1949 to the anti-British riot in 1967, stock market crash in 1973, China reform during the 1990s, handover of Hong Kong in 1997, outbreak of SARS of 2003 and even the Olympics in 2008.
The ambition was strong, but the character Ah Kong was so unreal and superficial that it was difficult to find any resonance in the audience, the patriotism shown by Ah Kong was so manipulated that it was simply unreal. While it's easy to find some nice people around in Hong Kong, the selflessness of Ah Kong was definitely fallacious to a point that it was easy to imagine it existed in the imagination of the director only.
The director also downplayed or just ignored some other very important events for Hong Kong leftists in the last century, namely the notorious Cultural Revolution from 1966-1976 and the Tiananmen Massacre in 1989. Both events were absolutely important and shaped many leftists' hearts and psychology, no leftists' stories can be told without mentioning these two events.
This story is unfortunately amateurish when compared to the movies directed by Fruit Chan in terms of Hong Kong historical background.
5 ) 08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重頭作品
為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而製作的各項呈獻中,較成功、較有意義的莫如是銀都機構拉頭製作、施揚平、蕭君紅、趙良駿編劇、趙良駿導演的這部《老港正傳》。影片生動描寫一群一向被歧視的香港人(對北京盲忠的愛國人士),客觀表現得有血有肉,動人處不少,更重要是有自省,說明一個時代的終結,對北京盲忠的愛國人士不再有。
宣傳說該片寫香港四十年變化,幸好是「跨張」的宣傳,100多分鐘的電影怎可寫一個城市40年的大小事情呢?如果編劇、導演真的是把香港40年的大事寫進電影裡,這部電影也不成「戲」,只會是電視台新聞部製作的特備節目。
這部電影講到香港近40年的大事其實少到只有四、五件而已,如67暴動、81年股災、97回歸、03年沙士等等。事件這樣少,影片才會有足夠篇幅描寫人物的細節。影片好看的地方便是那些細節,包括來自真實的基層人物、真實的血淚生活、感動人心的仗義行為、令人傷心的理想幻滅等等。
影片成功的地方是劇中人都一一親歷片中提到的幾件香港大事,不只是「見證」而已。由於「劇中人親身參與」,劇情便深刻得多,可以活生生交待歷史大事對小人物的影響。主角左向港(黃秋生飾)參與67示威,被警察打傷;兒子女友(莫文蔚飾)留產,碰著沙士時期,政府醫院半關門,因而要送到左派診所急救,片中人物的故事與時代大事交織得很好,這些是編劇成功的地方。
影片名字叫《老港正傳》(當初叫《老左正傳》),本以為是寫一個人的故事,原來並非如此。他的角色描寫得很立體,因為他的兒子(鄭中基飾)和他的妻子(毛舜筠飾)也佔很重戲份。兒子和妻子兩個角色的戲份都幫助營造老左這個人物。
兒子該角色是唸勞工子弟學校的,受各方歧視,而英文不行,升學和找工作亦都有困難。編導以該類人作這片第二角色,大有匡正香港市民對這些人看法的本意,甚為有心。出乎意料之外,鄭中基演出該角色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他樂觀甚至有時攪笑,完全沒有甚麼酸腐氣,一反大眾對該個角色的定型印象;另外,他與莫文蔚合演的愛情戲,也合襯。他們兩個角色本來存在階級茅盾,一個去美國讀書,但另一個連廣州暨大也進不了,只在廣東小城鎮做生意、開遊戲機中心、經營養狗場,遭人欺騙、生意失敗。今回鄭中基與莫文蔚拍擋,既演出社會階級差異,也演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濡以沫的關係。兩人配搭有驚喜。
另一方面,妻子那個角色逝世,固然製造悲情戲劇效果,更重要是逼使老左自省、並點出老左不幸的根源。老左是個大好人,但他有時熱情過度,幫人多過幫自己妻兒,便有點過份。劇情令他自自然然的反省,點出他的悲劇在於行為不合時宜,實在是編劇的妙筆。
這部影片值得稱讚的地方在於編導客觀、中立,有反省、有批評,他們不著痕跡點出老左一生的錯、並帶出向大陸發展的訊息。影片結局說鄭中基與莫文蔚這一對回大陸,雖然屬於簡單化的樂觀,但總也是一個暫時解決方案。我預測這部影片會是明年香港金像獎的重頭作品。(完)
6 ) 故事很平淡 演技很精湛
好像应该这样评价《老港正传》比较恰当,故事平庸,演技精湛。
如果不是看在几位戏精的份上,我一定会把realplay给关了。也许我觉得剧情过于平淡,或者我不喜欢过于黄秋生所饰演的男主角,或者我一向不太主旋律,尽喜欢大邪门,因此这部电影怎么也达不到我的高分。
印象最深刻的居然是莫文蔚姐姐美丽的长腿,以及她惊心动魄的苗条,还有依旧很勾人的长发,扮演起情窦初开的小女生时居然也不见老,这么美好的女人,冯德伦同学居然还会传出这样那样的绯闻,真是让我十分不解。呵呵,我怎么总是这么八卦呢?
郑中基同学扮演这么一个小时不学无术,长大以后经历许多挫折,乐观而又带着几分吊儿郎当,老大不小依旧善良单纯,始终坚持于自己的爱的一个普通的香港男青年,还真是惟妙惟肖。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痛苦万状时,总喜欢撞墙,呵,真的不痛吗?
文艺中年黄秋生大叔这回扮演一个很左的爱国电影放映员。颇有几分前几年报告上常见的那种只关心群众和别人,忽略身边至亲,进而得到国家人民表彰的英雄的味道。比如他总是为工会做好喝的汤,同床共枕的老婆一直到死都不曾喝过一口,比如他把两口子一辈子的积蓄借给别人的儿子,结果自己的儿子生意失败,却得到的是他的质问。电影一开始就是一片幸福的歌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但愿我没有老到记错歌曲的地步,我一直没有看出来电影背景是文革初期的香港,啊,香港,香港,为什么在我心里你总是那么的香?言归正传,我对于这样过分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好人其实是没有许多好感的。我喜欢先把家庭照顾好再去照顾别人的男人。so黄秋生大叔,我觉得这个角色明显和你的style很不搭,你那文艺中年的特色在这里变成了一个急于奉献的小放映员,实在有点不对味。当然我当你转型好了。这年头谁都得转这么一两次。
毛舜筠阿姨还真是清秀无比。叫她阿姨似乎不太恰当,大家都知道她是哥哥曾经的爱人。你说我们叫哥哥哥哥,却叫她阿姨,不是乱了辈分么?今晚的我似乎格外癫狂,总写些和电影无关的八卦,呵呵,原谅我吧,人老了总是罗嗦万分,不八卦就会死一般。她饰演一位贤良淑德的贤妻良母,为了丈夫和儿子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让人心酸的是一直到她死,丈夫都不知道她有心脏病,体弱多病的她为了多赚点钱,这么辛苦地四处帮佣,而黄大叔还一个劲想着帮助别人,这这这一切让人情何以堪?我不知道这部电影最终想渲染什么,渲染港人对于回归大陆衷心的喜悦吗?貌似就看到了黄大叔一个人的欢天喜地;要表现复杂的各种心态吗?影片却显得如此单薄;或者就单纯表现几个草根家庭在三十年间的种种变化?侧面表现国家一路以来的变化和发展?呵呵,我这个失心疯。可是我觉得这么主旋律的电影,如果无法提取中心思想,终究是件难过的事。
本来我是一个眼泪特别容易被煽动的人。但是这部电影却让我变得格外坚强。只是看到郑中基同学背着这么沉重的几个大包包,在大陆和香港游走,一直经历坎坷,那种落寞和生活心酸周而复始,忽然很有点物伤其类的感受。而莫文蔚姐姐同样经历了不少人世沧桑,和男友分手,生意不顺畅,之后男友离开,而她又小产,似乎一个女人不想经历过得种种苦痛她都经历了一遍。其实她是爱着左忠同学的,而左忠同学也是一直爱着她的,本来两个人一起看天上飞过的飞机那一幕应该很感人的,只是由于拍摄角度的问题,飞机就在头顶上飞过,似乎伸手就可触摸到机身,我就有点奇怪了,难道那个已经废弃的机场的海拔很高么?不过莫姐姐迎着早晨的太阳笑的样子真的很灿烂,她的长腿真是有够漂亮,我对她有够喜欢。
影片长长的跨度,也给我衔接不畅的问题。故事和故事间明明是联系着的,在我看来却像出现断层。很有支离破碎的感觉。不过四位主演却是演什么像什么。所以我说这是一部一切都很平庸,只有演技很精湛的电影。我这么说,会不会被理解成我一直很抗拒主旋律?
嗯,我是不太喜欢,有个不太好的类似强迫症的习惯,看完一部还差不多的电影,会希望很多人一起分享,这部电影就免了。不过黄沾大叔的问我还真的很好听。我喜欢那段温情脉脉的歌词。
也许有着强烈的怀旧情结的同学可以看看这部电影,看看是否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成长的痕迹。比如黄大叔的手摇式放映机,会让我想起小时候骑在爸爸脖子上看露天电影的那种温馨。事实上电影放映员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个很浪漫的职业,当然浪漫不能当饭吃就是了。剧中的左大叔一直都是清贫度日,在他身边的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时,他依旧安贫乐道,可是他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男人,你说这样的男人的存在,是不是会让本来就迷茫的女青年们的择偶观更加混淆?
咔咔我在说些什么呢。我真是越来越癫狂了。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看过了也不觉得遗憾。一切都是那么平淡无奇,好比我肚子饿了,于是喝了点稀饭,但是过后我饱了,可是我不觉得那稀饭值得回味一个道理。
呵呵,写影评就是幸福,大肆批评却不用担心有人说我骂错了。看电影本身就是私人的事情,而把感受写成许多人可以看到的影评纯属闷骚需求。我就是管不住自己的闷骚。外表越低调,内心越闷骚。
癫狂的人总是有N个癫狂的理由。我越发佩服我自己了。
香港电影中对大陆的新的眺望
政治.信仰.人生.
郑中基 ! 还可以啦
几乎没看明白。
感觉有点演过了,不过还是挺感动的
浓缩就是精华,只是这次有点糊;片子开始情节有些混乱,中后篇开始好转,只是人物形象的设计让人疑惑
令人觉得酸涩的。。。。香港主旋律电影。
老套,但朴实
香港回归前后一代港人的经历与情怀。个人感觉,对于大陆主旋律思想的强调有些过度,显得不太真实…但电影对于时代背景变迁和主要人物的经历故事刻画很细致,小细节动人。。。于是最后我又飙泪了。。。ps:电影中的电影《顽主》、《红高粱》…三星半
不痛不痒!好多历史史实未能起到点睛的作用!
政治味道太浓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于那个叫郑中基的男人总觉得怜悯,他总是那样,无辜但是又有点可恨的谋杀着我的同情心
套路戏,样板戏,猜得到每一段的结果。
抱歉没看完
皺紋就是特權! 問我——黃霑!
其實是「回歸十週年」紀念。拍左翼不拍右翼,那是人在屋簷下。
有历史感 还是不好看
12.5
存在这么老一辈人,10·1看这个真凑巧
不比每当变换时强多少。但是演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