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日本和香港的合拍片,可以看出来,当独臂刀王刚出现的场面,应该是香港影人拍的,而座头市的部分则是日本影人拍摄。于是乎,就有了可以很好分辨香港武侠和日本武侠的样本。其中核心的区别就是对浪漫主义的认识不同。
首先是表演。座头市的表演则非常生活化,他有很多小细节,肌肉的抽搐和不自然的表情管理,都是在学习盲人生活中的样貌,而王刚的表演具有很明显的香港演员的表演痕迹,即源自京剧的一板一眼的表演节奏,在京剧里或者说舞台艺术中,多余的动作是不可以有的,因为观众是看不到这些细微动作的,所以一旦有就必须是鲜明的,标志性的,只有反面角色才会有喜形于色的表演,代表了他们不沉稳、奸诈的本性。这种表演形式一直沿用至今,中国只要是科班出身的演员一直有这个毛病。而赵本山为代表的土生演员却自然流露出这些小细节。
其次是对武侠的理解。当王刚说出“我来到日本也是为了躲避江湖上的恩恩怨怨,却没想到……”这就是中国武侠片的核心价值,即归隐于市,不问东西。中国从金庸开始的武侠一直追求出世,武侠人物所在的江湖是一个虚无缥缈且和现实世界有联系的位面。这个世界从不缺钱也从不缺速度,一个人从南到北好像高铁,随时可见。而日本的武侠却特别入世,座头市关心的永远是下顿饭在哪里吃。看了这么多金庸片,有谁知道历史上的钱是什么样的,历史上的客栈有什么规矩,或是宋朝、明朝、清朝都有什么工作可以做?里面的人都是非富即贵,王孙公子,到哪里都是派出一行大钱,留下一句,“这里的损失算在我账上”。就没有看到他们用过“贯”这个基础单位,从来都是“两”这个单位。
香港的浪漫主义自毁。一切的诱因来自于一个孩子不遵守当地规定,非要在游街时去捡风筝。这件事类似于美国的黑船事件。可问题是,这一家人不是美国人啊,他们来到日本多年,孩子还会一口流利的日语,这种误会是不是就有点过于刻意。可回想一下,香港武侠的特点就是刻意啊。萧峰得知自己不是汉人以后,直接选择自杀。现代武侠的开场基本都是灭门惨案,这样决绝的情节其实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仅仅是为了刺激观众情绪。到最后竟因为孩子不为2个人翻译致使2人必须决斗。这种刻意的决绝的情节非常的中国。可以说,中国作家或编剧一直不太尊重角色,可以为了一个很小的欲望就将他们杀死。而日本的角色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轨迹,如果没有某些事发生,他还会继续自己的这种生活。座头市的电影里遇到的另一个瞎子就是如此。
本身并没有要比对中日武侠片的优劣,况且香港武侠电影也远远不能代表中国电影。而且,胡金铨老师的武侠就没有我所说的这些弊病,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渊博。然而,胡金铨走的路毕竟没有成为当代的主流,我们的主流还是沿着香港武侠走下去了,如今的仙侠电视剧无不有香港武侠的灵魂。
那个时候的香港功夫片,大多是由武侠小说IP改编,王羽便是凭借根据倪匡小说改编的《独臂刀》走红的。之后,王羽又和年轻时的“华夫人”郑佩佩主演了《金燕子》,可谓一时无两。
到了1969年,王羽、刘家良又拍了《独臂刀王》,倪匡小说的“独臂刀宇宙”自此形成。那一年,王羽还与妻子林翠生下了女儿王馨平,谁也没想到,多年后王馨平还唱出了流行金曲《别问我是谁》。
表面上看似事业、家庭双丰收,其实王羽在邵氏公司的日子和如今的高以翔一样辛苦。正巧邹文怀在邵氏的权力受到挤压,自立门户创办了嘉禾影业,王羽便追随而去。
在嘉禾,他们继续沿用独臂刀这一IP,请来了日本盲人剑客座头市,于是就有了这一打破次元壁的电影——《独臂刀大战座头市》
有关座头市的介绍,大家可以去看老湿的座头市电影系列短视频,我们今天的主角是独臂刀。《独臂刀大战座头市》于1971年1月13日在日本和香港同时上映。为后世各种模仿与借鉴。
因为要兼顾双方影迷的情绪,影片上映时有两个版本,日本版名为《盲侠大破唐人剑》,结局是座头市要了独臂刀的命,而香港版则名为《独臂刀大战盲侠》,结局是独臂刀击败了盲侠。
可惜的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日版了。因为港版遇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IP侵权!要知道独臂刀是王羽在邵氏电影中出演的角色,跳槽去了嘉禾怎么还能演独臂刀呢?
就这样,爱捐楼的邵逸夫一怒之下把邹文怀告上了法庭,电影没火,官司倒是火了。奉劝各位小网红要牢记这个教训。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小龙回来啦!但是他首先考虑的还是加盟邵氏,邵老爷子这回儿是真的眼瞎,只愿意给李小龙每部电影2500美元的片酬。
邹文怀立马给李小龙开出每部1.5万美元,给予最大的创作自由,还有分红。就这样,《唐山大兄》一炮而红,李小龙取代了王羽成为一哥。
有人曾经怀疑李小龙后来的离奇死亡与王羽有关,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两人的关系不差,还经常一起喝酒、掰手腕。
李小龙去世后,王羽的年纪也大了。不过他没闲着,一会儿教林青霞开车,一会儿与古龙通宵喝酒喝到挂盐水,还加入了台湾竹联帮。总之,当不当影坛一哥看上去已经无所谓了。
你也许会以为这种远古级别的港星,自己哪会看过他的电影,实际上在2011年,王羽还参演了陈可辛的《武侠》,并且提名了金马奖最佳男配。
去年7月,75岁的王羽获得了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虽然当时他已经中风在医院。谢霆锋的父亲谢贤还专程去看望了他。
据说影片结局拍了两个版本,香港上映时独臂刀打败座头市,日本上映版则结局相反。独臂刀和座头市作为当时香港和日本非常有名的侠客角色,在此片中的“会师”噱头有余,用心不足。
本片是香港嘉禾公司的開山之作,特意邀請中日兩代殘障大俠來了一個“關公戰秦瓊”式的噱头对决。只是本片限於傳統結構的侷限,無法放開手腳,只能以“語言不通”引起的誤會進行最後的決鬥,讓人十分無語,編導似乎也無法把王羽這種獨臂刀奇技淫巧的港式動作和胜新太郎這種座頭市式的一招斃命的東洋風格結合在一起,效果差強人意 ,反而浪費了兩大巨星的空前同框
3.5star。co-production难免囧,但囧成这样也难得的。撇开囧的剧情不说,这片作为日本剑戟片与香港功夫片的一次嫁接,有不少东西倒是值得细究的。另外,汪萍挺漂亮。
此片是智力型英雄王羽履历上的一个大污点
特别cult!我喜欢😂这个片的意义在于说明当时的王羽有多么红😂两个言语不通的残疾刀客也是很很有意思~失去张佩山配音的大师兄怪萌的(◍•ᴗ•◍)❤
★☆ 本片又名《独臂刀大战盲侠》剧情非常狗血,到是动作比当时香港电影拍得好
张飞打岳飞,关公战秦琼,合拍片翻车定律到了座头市系列依旧奏效,不愧是系列最烂,双亲被害的孩子也好,农家姑娘也好,配角里但凡有一个人能把话说明白,这俩人也不至于非得死一个,矛盾就是为了让胜新太郎和王羽对决的噱头硬造出来的。虽然此系列的动作风格算不上写实,但王羽一身反牛顿的轻功在里面总有些格格不入。
中国独臂刀王大战日本盲侠。独臂刀在这部戏,顶多还是算个配角,人物有点扁平,不过是在衬托座头市的侠义与智慧罢了。值得尊重的是,导演还是识英雄重英雄的境界。还有就是,双雄的中日空耳对话,既真实又好笑。日本导演拍的电影,到底还是让日本人赢了。
中日兩大身殘志堅好男兒上演關公戰秦瓊
关公战秦琼,成龙打史泰龙,全有了。动作场面值得一赞
座头市#22。原本是大映和邵氏的两大IP,联动起来的制作公司却变成东宝和嘉禾,大映71年破产,嘉禾70年初建。反对只把本片冲突简单归咎为“语言不通”:座头市和父母被杀的农家女都是日本人,也会因未能及时解释产生误解;独臂刀和曾经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都会说汉语,也会因为赏金十两去阴谋陷害。同样也反对简单总结成为照顾日本观众才设计成日本人赢,本片末尾的两人对战,时长超过座头市系列所有前作,而为突出中国武术之差异,第一次表现出轻功腾飞的技法,在日本剑戟片有了不一样的形象。
中日两大刀王狭路相逢因言语不通而决斗,最终,瞎眼胜了独臂,武士赢了武侠。
其实这片子的核心一方面是跨文化的遭遇问题 两种文化通过武术这种身体-武器技艺的接触,另一方面则是超越语言文化的赤裸生命的遭遇 特别是两个高手本身都是身体残疾更加体现了具身的主体间交互。也因此,电影讨论的问题不再局限于纯粹的技艺也不是抽象的暴力 而是进入到了非语言-文化法度下更物性的自然法度当中 从这个侧面到达电影作为物性自然之界面的本体 而不再依赖于象征符号或仅仅做其在视听上的投射。也因此片子不得不上来就一通乱打 在语言交际的黑洞里让他者的存在变成一种绝对敌意和威胁 再以此探讨人与人真正交流的可能。这也是我以为武打片作为身体物性与电影物性交汇场所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这是真正的武打片和跨国电影。唯一可惜的是 可能受限于时代 电影没能在形式语言上更进一步探索这种身体-影片生态
我擦,座头市系列一直没敢动手开看,实在是因为太多集了,那天闲得无聊,终于把这集看完了,真囧啊,打的莫名其妙。不过胜新太郎真的是有真功夫啊,明显能看出来练过。擦,怎么办,凑合3星吧,其实是很无聊的,有一星给了胜新太郎瞎子演的逼真和剑道动作漂亮
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残侠宇宙啊朋友们!王羽依然有很多帅点,但是离开了邵氏配音,这部日本主导的片子王羽用了原声,原声不太行啊。。
独臂刀大战座头市真是看点十足。
独臂刀大战座头市,当时这两部作品都是风头正胜,所以邵氏有意把这两个人物撮合到一块,拍一部融合了武侠片与武士片的电影,现在看来,更多的更像是一部恶搞的闹剧。
在座头市电影里,高手不论好坏,只要与阿市交手,基本上便是人生终点,王刚纵然左手硬如钢,徒手便能砍倒一大片,轻功也不凡,可遇上座头市,胜算就变成了零,让人捧腹的是结尾的推卸责任,把独臂刀之死归咎到了语言不通。
我看的应该是日版的盲侠大坡唐人剑,也是我看的第一部座头市电影,可惜独臂刀一代大侠,最终竟客死他乡,一切的根源却只是因为语言不通,真是悲壮啊!
汪玲路人出镜虽美,可与张翼的国语怎么烂成那样?王羽好像也被带得快不会说中国话了。不过至少他代表所有影迷向座头市提出了一个很棒的问题:你到底是不是瞎子?的确,座头市电影对于“双盲”这一核心角色设定的态度就像某超这两年来对待国际组织的态度:合则用不合则弃。打起仗来精准砍杀妙到颠毫,感觉比明眼人都目光犀利;反倒一些日常生活里难度相对更低的肢体互动却又回归普通盲人的迟缓犹豫易错的节奏状态?二者之间随意转换从不解释。关于双版本结局个人有不同看法:对于俩人的武功,你前面都已经以相当抢眼的“闪切饭团刀剑各半”说明难分伯仲,凭啥最后非得要一横一竖决出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