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职高女孩的自杀,牵扯出从家庭到学校,从地方教育局到国家就业体系中存在的,无可救药的异化问题。不得不说,韩国电影在揭露现代化进程的病理性表现方面的确优秀。 边看边回忆起三本书: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译文纪实的《高中生穷忙族》和正在读的《情感依附》。 福柯谈到,刑罚严峻性的减弱,不过是将惩罚对象从肉体痛苦变为剥夺精神自由,即规训,即把个体视为操练对象和操练工具的运作机制。而越是处于社会中下层越容易成为这种机制的牺牲品。《高中生穷忙族》展现的即是如此一个群体,和电影中的素熙一样,第一世界的贫穷和第三世界的贫穷存在不同的质感,所以不能用“因为有智能手机所以不能说穷”来区别,而是意味着缺乏有质量的人际关系和人性资本。电影中的素熙,在她自杀以后,双亲也是很伤心,但是警察问到他们女儿的事,什么都不知道。这种家庭内部的冷漠的和谐,也是非常典型的现代病,养育成了完成一系列功能性的事务,而非《情感依附》中谈到的有效教养的传递。人就这样伴随着未充分发展的人格和各种严重的心理冲突步入根本没有义务爱他/她的世界,如果个体不具备卓绝的智力或性格优势,没有机会接触任何一个榜样力量,很难不被淹没。 《下一个素熙》最为讽刺的点就在于,最关心素熙的,是那个与她从未谋面的女警,但她给予的关注原本却是素熙的父母、老师应该给予的。回过头看看这些成年人,他们似乎都有着这样、那样的身不由己,但也正是躲在体制后的每个身不由己最终成了帮凶。 读《情感依附》时,其中有个词组很扎眼——成年人的幸福感,作者写一个健康的人该是要具备作为成年人的幸福感。可是,越是疯狂要求成绩的社会,巨婴越多,很多人都处于可以工作挣钱但并不具备能照顾好自己身心能力的状态,这实在值得好好思考一番。不管是社会总体还是个人选择都是如此,如果进步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丧失和乌合之众的生产之上,那并称不得进步。
《道熙呀》中的李英男,《下一个素熙》中的吴宥真,郑朱莉两部电影里的裴斗娜相似度奇高:隐忍寡言不得志的无名氏,在更弱势更边缘的群体中担起守护者的责任,达成奉献与自我救赎的融合。郑朱莉的导演之眼已经框定了她的形象特质,一个正义的、反抗的、孤立无援的理想主义者。 说回电影本身,《道熙》所涉及的社会议题较宽泛——留守儿童、家庭暴力、宗族社会、性少数群体等,以平缓铺述的故事引导观众,手法轻稳暧昧,点到即止,大量的留白空间也使观众的思考角度更分散多元。《素熙》相较于电影,更像一部聚焦于资本压榨和职场剥削的纪实片,观众跟随被压迫致死的实习生的视角,看到直白尖锐的对话、冰冷数字的特写、资本异化下不做人的“人”……这一切迫使观众不约而同地发问:制度不变,下一个素熙会是谁? 历时八年,导演不再满足于《道熙》式的无声控诉,不再给予观众“黑暗中仍存在微弱之光”的童话幻想。她没有让李英男带走道熙,她选择让吴宥真亲历素熙的死亡,让她在不懈的反抗中一无所得,只能在逝者已逝后懊悔地哀求【下一个素熙】:“至少跟谁说一声,即使是我。”
一直压抑着情感,到最后痛哭流涕。
我们需要一个吴宥真这样的人/力量去追问、需要一部这样的电影去控诉,即便声音微弱、即便电影推动现实改变几乎是奇迹。但沉默意味着彻底沉没。
电影从两个视角展开叙事。先是沉浸式体验了一把金素熙从青春到死亡的过程,然后跟着尚存良知和正义感的刑警,以死亡为起点,倒推寻找那些逼着女孩走向绝路的理由,公司、家庭、学校、政府,无任何一方认为自己负有责任,这个庞大的系统僵化到指标和利益高于人的生命,将人奴役成一台失去生机的机器。
这个系统是如何变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围城的?何时崩解?如何瓦解?问题已经浮现,但我们是否还愿意团结,还愿意抗争,去趟出一条新路?
影片一以贯之地循着现实逻辑,进展到了最后:对于上述问题,无解。刑警吴宥真亦是一个困在系统里的人,调查过程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话语权更高的警察局局长。这和现实同样令人无望:拥有权力的人,只为己谋,却不为人谋。
遇到了太多贼喊抓贼和颠倒黑白的时刻,渐渐地,连坚守良善和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成了代价巨大的事。
破局艰难,可倘若不愿直面那些问题,且不去看世界如何,反正人就只能就这么一直烂下去,要么变得脆弱、要么变得匮乏。终究需要身处困境中的人去说、去抵抗,即便再艰难。
我忽然便自洽了,决定不再焦虑于为什么找不到工作,这问题本身很荒谬,一个视自由为生命最高意义的人,此刻却在因为“怎么还没有机会拧螺丝”而消耗自我、丧失行动的力量。
坚定地、大胆地逃吧!逃避确实是有用的,因为一旦重新踏入一个不怎么样甚至恶臭的职场,注定只能继续恐惧着来自深渊的叩问。
逃脱系统的钳制,把那些潜意识中内化的单一标准抛掉,去思考究竟如何过上对己对人更有意义的生活。我想,这是我开启个人实践的第一步。
很久没有周末在家安静地晒着太阳看电影了,看完亦是久久不能平静… 纪录片式的拍摄两个多小时,前半段素熙压抑的实习工作,只关注就业率的学校,忽略女儿内心压力的父母,加班压榨实习生只关心业绩的黑心公司,一只只黑手最终把素熙推向了冰冷的水中…后半段女刑警抽丝剥茧的调查,一步步揭开了整个机制的扭曲,劳动局教育局学校,一个个本该对学生成长就业负责却成了隐形的黑手。压抑的大环境下,小人物的无助挣扎妥协到放弃挣扎,导演拍摄细致的手法也都展现地淋漓尽致,虽然结果上素熙是自杀,但真相揭露与之相关的每一个麻木机器化的社会群体。 下一个素熙会是谁呢?自杀或许是一种极端的映射,但在996等工作强压下挣扎的每天想着离职的普通人应该数不胜数,工作是为了生活还是最终失去生活…
·《下一个素熙》
·讲述职高女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面对残酷的精神压迫而自杀身亡,负责的女警察在惋惜生命,执着查案的过程中揭露出教育、职场、家庭等等无法解决的问题。
·表现了人性在社会化的过程重被工具化,被扭曲又无可奈何的现实情况。
·这部影片着实看得深刻,登场时女主不断跌倒爬起的舞蹈,是在结尾内心世界破碎后唯一留下的,对自己最后的幻想载体。
·家庭-在女主因为被停职而借口请假在家时,父母却称赞大公司的请假制度而忽视女儿感受。母亲登场时的台词:“你刚刚在说什么?”表现了对于女儿的忽视,在女儿第一次自杀失败后向父母询问自己能否辞职,母亲的重复台词,父亲的沉默,荒诞而又冷酷。
·当人们看向素熙时,看到的都是心中欲望的投射,而不是眼前这个真正的人。不论是学校老师,周围同事,领导,或是父母,都在将女主工具化,没有人能站在她的角度为她考虑,而是有着一份有利于自己的期许。唯一设身处地安慰她的前任领导也先一步死去,而临死前揭露公司的遗书也被心爱的妻子漠视,好似在这冰冷世界只能变成利己的加害者,善良的为他人考虑便会被淘汰死去,生命的被忽视令人唏嘘。
·女主穿着运动鞋舞蹈,代表真实的她;穿着高跟鞋见心上人和初次上班,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穿着拖鞋直面死亡,代表她即将达到真正的松弛状态。
·最近也蛮丧的,失业,迷茫,如果死后能去往一个场景,希望那是一个篮球场和电影院的结合体。天天在篮球场和人竞赛较量,一个人的话也可以(这个一直以来的想法想法和女主与舞蹈房的关系特别能共情),打完球洗完澡,能进入电影院看几场电影,一直重复这样的生活就好。
文/斯嘉丽
当我们还沉浸在春节档票房动辄百亿的喜悦中时,韩国又出了一部咱们的春节档票房冠军难以企及的作品------裴斗娜和金施恩主演的《下一个素熙》。
没错,又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又是韩国的强项。有时候,在斯嘉丽心里,看韩国电影,都有种影视版的鲁迅既视感了。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有两次斯嘉丽都有一种忽然被针尖刺到眼睛的痛,忍不住流泪。
这是一部需要勇气才能看完的电影,演尽了每一个社畜的心酸。
以前,斯嘉丽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
当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出来工作时,对她而言,第一份工作顺风顺水更好呢?还是第一份工作就被社会迎头痛击更好?
当时斯嘉丽认为,被迎头痛击更好。
因为被伤害的过的人能可能从此看清社会的真相,不会对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会明白人生走都到哪里都是悲剧,每当你得意忘形之间,生活就会安排一记闷棍在拐弯处等你。
当然,那些一开始就能好运地找到好工作一帆风顺的人,很可能因此抱着乐观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因为踏入社会的第一课,她读到的是大写的欢迎,而那些人被迎头痛击过的人,读到的是残酷。
那为什么斯嘉丽还希望自己先被迎头痛击呢?
因为对人最大的打击,就是给她不切实际的希望,然后再拿走,我愿意早早面对社会就是很残酷的现实,你终将孤独一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遇到无数自私自利的人、想要压榨你的人,做好这个准备,比当一个傻白甜要好。
但是,看完《下一个素熙》,斯嘉丽的想法改变了。
《下一个素熙》通过职高学生高三实习,被社会pua到最终选择了我们都不想看到的结局,让斯嘉丽明白,生活可以痛击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不要对社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你不能把人的希望全部磨损。
年轻人需要被提醒,而不是被当成蝼蚁。
《下一个素熙》其实是代那些学历不高、但依然认真生活、却无人倾听他们的年轻人,向社会说出了自己的痛苦。
每一个社畜;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每一个为人师表者;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若是以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年轻人羞之于口的求援,能够认出来,就算我们帮不了他们,至少可以倾听。
就像电影结尾,裴斗娜对素熙的学长说,如果有想说的,就说出来,跟我说没关系,跟警察说关系,跟警察也可以说。
真的,这句话,就像一根针,戳中斯嘉丽头部某个位置,一定刺痛,心里一酸。
在这个蝇营狗苟的世界,竟然还有人愿意倾听微不足道的个体内心的委屈,是多么难得。
《下一个素熙》秉承了韩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可怕之处,总是能准确无误地命中当下的痛点,而不是用一种哗众取宠的痛来直奔奖项或者票房。
《下一个素熙》题材与内地曾经拍过的一部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非常类似,只是《我在他乡挺好的》呈现了多个无助的打工社畜的绝望,而《下一个素熙》因为是电影的缘故,聚焦在素熙的身上。
同时,这部电影还结合了韩国时下最流行的悬疑元素。
不得不说,韩国编剧这种万事皆可悬疑的编剧能力,很值得迷雾剧场的大导演们学习一下。
最后不得不称赞里面所有演员的演技,不只是我心目中的韩国演技派裴斗娜,全员都是演技在线,就连只出场两次的餐馆老板娘都不掉链子。
所以裴斗娜,强烈要求她继续拍《秘密森林》,真是太喜欢看她演警察了,她怎么能演得那么自然?
总之,虽然才三月,但这部电影觉得已经被斯嘉丽纳入2023年度十佳电影范畴,8.5分推荐。
#6th PYIFF# 卧虎单元入围。前入围2022戛纳影评人周展映。“韩国的社会正义都在电影里”,对韩国社会的推卸责任、PUA文化和数字报表考核决定一切(尤其第三点)等问题都有抽丝剥茧式的观察与再现,两段视点人物分别是自杀女孩和查案女警察(裴斗娜一个戛纳两部都演面瘫冰山女警察……),后一段虽然基本没有提供什么案情新信息(也算是个希区柯克式的悬念布局),但一来勾勒了社会的系统性疾病,二来女警察也遭受到了相似的职场PUA和破案率考核,这个换视点再讲一遍还是由点到面式的深入,相当之有必要。虽然也是个“看到了问题,开不出药方”的无解困局,但前面“90后/00后整顿职场”的几场撕逼戏,后面裴斗娜的几场问责还是挺让人解气的。#年度佳作候选#
【平遥电影展展映】中国首映。韩国电影人对社会揭弊题材的创作仍是一骑绝尘的优秀。剧作、摄影、表演无懈可击。作为郑朱莉的第二部作品,其成熟优秀的完成度各方面碾压国内新导演。抽丝剥茧一层层一步步展示了压垮少女的一根根稻草。揭露了被忽视的社会问题的冰山一角,甚至直击举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向学校、社会、教育、资本公司、加害者和残酷无情的量化制度喊出发自内心、振聋发聩的愤怒叩问。同时也以女性视角对女性在直播、客服等职业所受的苦难加以关怀。太平间和葬礼戏份的真实感也令我动容。看到片尾,我已眼含热泪。青年演员金时恩演技极佳,表演层次丰富,丝毫不输裴斗娜。对于影片视角和叙事线索,我很疑惑为何导演没有选择以裴斗娜为视角来倒序剪辑叙事?以少女死亡的悬疑带出背后的社会问题,或许会有更好的质感。四星半
真实程度是每一个应届毕业实习生都能感同身受。止不住边看边想骂人
学校教授的不是课程,而是现实。企业招聘的不是员工,而是蝼蚁。机构监管的不是秩序,而是政绩。耳机不是我的武器,是杀死我的凶器。合同不是我的庇护,是推倒我的手臂。我曾在练舞房挥汗如雨,此刻却在水库边瑟缩。从地下通道里看过飘雪,也在餐馆门缝里见过夕阳,在这美好的人世却变成了下一个悲剧。
她很努力了,冰冷的水还是沒过了头顶。
张家界跳崖的四个年轻人就是下一个素熙
目前平遥最佳 可以完全投入共情的片子 太好了
没有人比我们东亚人更能拍这种网一样的系统性绝望,个体的崩溃最后就像重新恢复平静的水库一样,毫无痕迹。
过于真实的职场与学校描绘,所有领导都只在乎自己的个人绩效,而下面的人不过是消耗品和流水线上的罐头,韩国及东亚的社会结构压力是外人很难真正体会到的,这一种病态的社会模式延伸到了方方面面,电影讲得很真实很生动,可惜不是每个世界都有一个裴斗娜一样的警官,叙事结构能改一下就好了,目前素熙和警官之间的连接还是太直接了,多些穿插倒叙或许会较平铺直续更引人入胜。#Fantasia
PYIFF07【卧虎】剧作范本,文学性很强,社会批判的广度与力度都很到位。中途变换主角,不仅是剧作技巧,同时直指作品主题。下一个素熙是谁?是女刑警,是未来千千万万的高中毕业生。这个世界最令人绝望的真相是,麻木之人,早已被社会机器碾得棱角全无。那些热血未冷之人,始终悲哀。
把前半部分扩充成90分钟长片就好
一部具备肯·洛奇式创作精神的电影,一部值得中国新导演学习的现实主义电影,一部纯粹的女性电影。
制度、业绩、比别人强。我们困在这所谓的牢笼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也是素熙,也曾对未来充满希望,我能考上好的大学,能成为明日之星,能周游世界,可现实却告诉我,对于这么普通的一个我来说,要么死,要么疯,要么再也不是自我。
我们都是素熙,素熙比我们勇敢,勇敢的结束了这一切,我们只是苟且偷生。
#Fantasia 一层层溯源,结构性不公像是无解题般将人吞噬,导演与影片气质浑然,门缝里透出的光回想起来灿烂又绝望
当女刑警坐在小酒馆同样的位置望着漏进来的一缕阳光时,她就已经成了下一个素熙。现在东亚普遍发生的故事只能由一群有良心的日韩导演拍出来啦,一想到这一点,画里画外,都让人压抑得透不过气。
全州猎身,意外的结构。同样在讲手机对人的异化,现实对年轻人的撕扯,但它第一场餐馆戏,就暴击华语片。观众可能会意外于“下一个”,是姗姗来迟的,错身、背对的裴斗娜,但下一个其实是那帮青年人,群像异常动人。看起来懦弱、笨拙、可笑、胆怯、孤独的罅隙,居然全部都有合理的性格晖照。
“现在的小孩过得很幸福,不像我们小时候要吃很多的苦。”面对采访者如是说,杨澜说: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要吃的苦。或许这一代人在物质上不似前辈那般匮乏,但他们仍要面临许多精神上的挫折与欺辱。片名叫“下一个素熙”,很精准,素熙只是一个代表,是一个群体的指代,除了她的故事,还有成千上万个与她一样的人受困于社会的折辱中。《蜂鸟》导演金宝拉有一部短片叫《竖笛考试》,短片结尾是一个又一个孩子登上讲台面对考核,“下一个,再下一个……”,平凡的生命终究还是被吞没在时代的洪流中。能像《辩护人》一般改变社会的电影只是少数,但正因存在改变的可能性,电影仍有其值得努力的意义。
结合最近张家界四人自杀事件来看这部电影,职场的剥削、社会的规训、家庭的冷漠,生活压力从各方面向我袭来,窒息感与难过把我全部吞没。
冰冷的数字系统,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溺死在名为指标的阿拉伯数字里。这个结构真好,前半段是由内向外的试探,后半段是由外向内的拆解,结尾也收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