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中国 第二季
更新:第7集:贺潇强
导演:内详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1
简介: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将镜头对准中国军工人、中国航天人和中国地质人,他们是大国重器的铸剑者、航空航天的探索者、地下资源宝藏的开掘者,他们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己任,深藏功与名,挺立天地间。他们一身英雄气、一腔爱国情,是这个时代可爱的中国人。详细 >
长篇影评
1 ) 夏天就要来了
很多年前,只要一到暑假,就会回老家。
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在所不惜。
奶奶会在我的茶壶里放上薄荷,冰糖,满满地泡上一壶,揭开盖子,满满的香气扑鼻而来,这一壶薄荷茶,可以喝上一天,直到睡前再冲一盏,它仍有余味。
爷爷在房间里抽自己种的烟草,奶奶经常抱怨说一屋子的烟味,倒是呛得连蚊子都没有。
我会去菜园子里摘黄花菜,摘南瓜,每去一次,裤子上都会黏上很多泥巴。
种在田埂上的大豆正长得茂盛,田里的稻子开着花。
风吹过来,一阵芬芳。
黄昏日落的时候去阁楼里写写东西,那时候,基本上每天都有很多东西好写,七零八落的碎片,无关紧要的烦恼,统统记下来。
晚饭后和爷爷奶奶坐在院子里,听他们说别人家的事,自己家的事,他们年轻的时候的事。一直到暮色四合,远山不再有重影的轮廓,蚊子开始肆虐叮咬,再回屋看电视。爷爷就坐在我身边,佝偻着背,看着新闻联播,偶尔也关心国家大事,奶奶睡的早些,但是每次都跟我说,看的劳么多看一会也没事。我事后才明白,其实我在这里陪他们过夏天,是这个家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
时间过的太快。
村庄,梯田,山岗,早晨的雾气和炊烟,屋檐上的青瓦和雨,院子里的阳光和远方公路的树,那里安安静静地的看着一辈人从出生到成长,到慢慢老去,时间是最好的记录者,只是默默无闻的看着所有人的悲欢离合。
夏天就要来了。
我有好多年没有在家里过完完整的夏天。
那些味道,都渐渐地远去了。
现在,我所在的城市灰蒙的天空下飘荡着汽车的汽笛,我对着键盘写着ppt,或许,那扛着梦想的大旗、不惜代价远离家乡亲人,所追逐向往的生活,都不如当年曾经最平庸的日子。
只是那些最为平庸的日子,就像当年奶奶给我泡的茶,再也,不会,回来了。
夏天又要来了。
我很想你们。
2 ) 论如何在异国他乡抚慰干涸的心灵
我在美国上学时,室友是个山西人。
自从他搬进我的公寓后,周末早上我便再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每个周六早上八点,我会准时被一阵咚咚咚咚、乒乒乓乓、噼里啪啦的声音吵醒并垂死惊坐起。揉揉眼睛,不情愿地起床胡乱洗漱一下后,山西人就会在厨房里扯开嗓子大喊:“小张,快来帮忙包饺子!”“哎~”
嗯,没错,那是他在剁饺子馅儿的声音。
我根本不会包饺子,连给山西人跑腿的本事都没有。他只是不想一个人呆着太寂寞而已。早上六点不到他就会爬起来醒面、剁馅,呼啦啦地忙到中午十二点,包好足够一周吃的饺子,然后一股脑放进冰柜里。我的工作是不停地旁边给他打气:“王哥你好厉害哎,和面都会”“王哥你好厉害哎,剁馅儿都会”“王哥你好厉害哎,包饺子都会”“王哥你好厉害哎,还挺好吃的”……
不过作为四川人,我实在无法忍受山西人饺子作料的贫乏,如同我把吃火锅蘸麻酱看作是邪教一样。于是在山西人包完饺子以后,就是我撸管大显身手之时。美国没有菜籽油,姑且就用蔬菜调和油充数吧——一锅油烧热,倒进实现按比例调配好的辣椒面、花椒面、盐、味精的碗里,热气腾腾的油泼辣子就好了——不过这个东西对美国人来说跟生化武器差不多,他们从没见过一道料理可以蒸腾出这么多的油烟。我第一次在公寓里做辣子油时就激怒了烟雾警报器。于是我和山西人左右开弓,一人拿扫帚一人拿墩布把那玩意儿敲了下来。
辣子油冷后,和醋,和生抽,和少许盐巴和味精,喜欢的人和上少许蒜泥,这就成了我大四川最经典的饺子蘸料,也是传说中红油水饺的点睛之笔!山西人第一次吃到的时候就表示惊为天人,赞不绝口——当然,他包的饺子对我来说也是。在四川人看来,包饺子简直跟变魔术没什么差别。我妈当年第一次和面擀饺子皮时因为加了太多的小苏打,最后出来的成品连我们家的狗都不敢吃。
我始终认为油辣子还是要用菜籽油的才好吃,就像山西人始终认为水饺是最好吃的——有一次我拿着蒸锅蒸饺子,他在一旁愁眉苦脸地说我这是“糟蹋”。我在美国吃的辣椒和花椒全是万里迢迢从家里带过去的,总觉得别的地方买到的味儿就是不对。可惜菜籽油没法带,我曾一脸遗憾地对山西人说,要不比现在这个得强上一百倍。
山西人包的饺子除了让我们饱口福外,还带来不少额外福利。我曾送了几十个饺子给房东,第二年他就降了咱俩的房租;某堂课的presentation给在场的教授学生们一人上了一碗两个的水饺,成绩一出得了A;虽然本人真的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优秀得飞起来,但我心里隐隐觉得,饺子居功不小。
除了大家传统印象中红彤彤亮澄澄的辣子鸡外,四川还有一种辣子鸡,是用青辣椒炒出来的,这种辣子鸡的特点是鸡肉不经油炸,辣椒也无需风干,放少油,先下鸡肉,再下辣椒,五分钟就好,吃的就是那股鲜味。某天吃饺子吃到吐的时候,我说哎我给你下个厨,做个辣子鸡。意志薄弱的山西人开车送我去超市选辣椒,我劈头就问服务员,请问最辣的辣椒在哪里?
服务员指了指蔬菜柜台上的墨西哥辣椒。这个东西我早闻其名不见其人,于是就按平时的量买了一堆回去放在辣子鸡里。没想到山西人吃了第一口后,脸上所有五官几乎都换了个地儿,好半天才冒出一句话:
你想谋财害命?
嗯。确实是,那个墨西哥辣椒,真的是太辣了。
大多外国留学生们,可能都像我跟老王这样,经历了从菜刀菜板傻傻分不清到芋儿鸡水煮鱼全部信手拈来的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可以满足你的一切梦想,独独“吃”这个字无能为力。美国同学曾带我吃过一次他引以为豪的德州牛排——一公斤牛排下堆着一公斤薯条,蘸料是一公斤的番茄酱。
如果和几个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住在一起就更好了,当然,前提是要像我和老王这样的吃货才行——话说回来,不是吃货,还好意思自称中国人?一开始在吃这个问题上会擦出激烈的火花,但最后都能殊途同归,实在调和不开,就煮一锅汤烫火锅好了!火锅真是我见过最包容的食物了,无论爱吃肉还是爱吃菜都可以坐到一块儿其乐融融,只要不是爱吃屎就好。
时代的大潮不停息,老房子会拆掉,老街会夷平,来个地震海啸,整个老城呼啦一下的都给端掉。对大多人来说,记忆这东西有点奢侈,忙着赚钱养老,没空想那么多,迎风落泪没用,毕竟眼泪又不能换钱。唯有一条舌头始终不离不弃地跟着你,等到老得牙齿掉光的时候,都可以尝出味道。无论你在中国,在美国,甚至你飞出银河系到了那美克星,只要吃到一碗老坛酸菜面,肯定都能第一时间想到汪涵。
对我和老王来说,只要吃到饺子蘸辣椒油,就是回家啦。
关于楼下的一些评论,楼主来说说个人意见
怎么讲呢,对我来说,吃饭这种事情,是绝对没办法将就的。
真正的吃货,讲求饮食精致的话,绝对不会是个囫囵吞枣的胖子。
我呢在美国,曾经也有熬两个通宵赶论文的经历,
但就算吃蛋炒饭,也一定要用自己炒的盐水泡小黄瓜来配才行。
真正由内而外的美人呢,一定是美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的。
相由心生这话,真不是闹着玩的。
3 ) 牛逼的纪录片就该如此
今天看了《舌尖上的中国2》第1集,再次发自内心地觉得这个纪录片的创作人员牛逼,个人有四点敬佩之处:
1,该片在传播中华饮食之时更大量地传播与传承了中国地方传统文化与智慧,给予各地中国人共鸣、认同与自豪感;
2,该片极具人文关怀,除介绍与食物与烹饪外,借食述人,饮水思源,给予食物最初采集者极大的尊重;
3,该片旁白用词考究精致又不脱离群众,雅致地非常舒服却不觉得在装逼,非常值得文字工作者学习,同样配文配乐也很赞,普通食物名出现在屏幕会瞬间觉得逼格甚高;
4,该片给予营销业内人士极大的发挥空间(绝不仅是餐饮界的),相信网络马上会掀起一轮巨大的《舌2》热潮,哪怕它是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卖汽车、卖避孕套的,也定会往上靠。
此外,我觉得最丰富的好食物永远是大城市的人在享用,但最牛逼的本真食材个体,大城市的人基本吃不到。
保护地方传统美食应纳入与保护古建筑与保护方言同等重要的位置。
补充一点,该片四面讨巧,捎带脚把政党凝聚民族精神的事儿也做了。你觉得他们拍不出新花样了,嘿!人家就拍出来了。
看前三集,虽然觉得跑题,虽然觉得没那么好吃,但是我都忍了。
为了喵星人忍了,为了脚步那些麦客和摘小花菇的老人忍了。
但是第四集你想干什么啊?
请两位夫妇出来说说话吧,小提琴母女的价值观你确定值得宣扬吗?
这样的琴,有灵性吗?
太刻意了,太煽情了。
感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朴实,这样不露痕迹的感情浸透,其实是对观众的一种诚意和尊敬。
我们不是来看煽情节目的,也不是来看奋斗史的,我们来看食物,中国大地的食物,是不是我们家的,是不是我们家乡的,真的不重要。
煽的有点露骨,节奏有点混乱,美食依旧动人。和第一季相比,感觉更像情感类节目呢?一集这么多食物真的大丈夫?
这片子放到1987年播是不会火的,那时候火的叫《河殇》,一部全力诋毁中国伟大农耕文明的政论片。
心甘情愿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虽然不如第一季,但也还是挺好看的。
纪录片如果是还原真实的摆拍,我可以接受,但是为了收视率和满足观众的猎奇心态,不惜捏造事实弄虚作假,编造子虚乌有的故事糊弄人,消费观众的感情,把观众当傻子,这样就太过分了。舌尖2那么煽情,你让感动中国,艺术人生,鲁豫有约那些导演的脸往哪搁,是准备抢人家饭碗吗?
太矫情了,感觉导演像是个新手,有很强的欲望想要展现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人文情怀想要抒发,很多地方的煽情生搬硬套,很多地方感觉发现就要展开深入了又立马毫无过渡地转到下一个话题,讲了一堆别的故事之后又硬生生地扯回之前的故事,令人常常感到不知所云,十分出戏。此集差评!希望下一集的导演好点
其实舌二讲述的不单是美食,更有一幕幕天伦人伦的美景,不管是四川耙耳朵,还是东海学捕跳跳鱼的父亲,或者期盼父母归来的苗族女娃儿。
摄像跟配乐赞。第一集旁白也没那么矫作反而踏实了,几个细节很感人,看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天的来处。关注留守儿童,多了热腾腾的情怀。我大中国真是太。。会。。吃。。了。【第二集开始质素又降回第一季。。乱煽情了,到了第四集那个陪读拉小提前真的不是硬广吗?已经三观不正了吧。。】
满满的中华人文情怀,倍感亲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到头来,辛辛苦苦都是为了过日子,都是吃货!PS:白马哥,你这是用绳命在吃蜂蜜啊!PS2:蜜蜂回家说到“卧槽我蜂蜜呢?”8.5
《红楼梦》上敲皮蛋,一边喝黄酒一边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所有减肥皆是妄想
其实仍然挺可看,只是第一季里老实在锅里说事儿的劲头有点溢出来,又只能说几句惹人厌的话,所以大家忍不住吐槽。建议第三季继续老实微距拍锅。另外开头爬树那块的确超出了借鉴的范畴,还不如直接认了。
温情满满,再也不嫌弃我妈做的饭难吃了,现在,立刻,马上就想回家,把她夸成一朵花。
强势回归!第二季人文情怀更重了。
第一季火了后,非常期待,我就记得蜂蜜了
总体上还行,虽然有几集的确矫情得受不了,但用食物串起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这样的尝试并没有错。第一季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骂用食物粉饰太平、闭口不谈民生。这一季谈到了留守儿童、90后工人、大学生就业难、高考陪读,我看得还是挺有共鸣的,想到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一路过来的。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舌尖真正让观众醉心的不是介绍了普天下各种山珍美味 而是触动了每一个对家乡味道都知根知底的中国人的人情味
给四星,因为纪录片重要的是记录,不是抒情。
第一集就差点看泪奔 告诉我不是一个人
我觉得不打5星那些食物说不定就会不让我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