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成年人看了,感慨情节多么的童话,却避免不了被童话中那简单而纯粹的情感击中。
逃避也好,想跟着电影进到那样美丽的童话故事中,感受纯粹和美。
电影中,最喜欢的是雷米在农田唱歌那一段。如果影片可以按片段循环播放,这一段我可以循环播放好久。只是听着这哼唱,不自觉的就开始掉泪。是悲伤吗?好像也不是,感觉就是感动。这是一段触及我灵魂的音乐,听到就爱上了。
还有个有趣的事,在那个时候,似乎歌唱就是哼唱。不知道是否是这样,但对我很友好啊,其实听歌只是偶尔听歌词……
他亦师亦父,亦兄亦友,给这一路带来无尽的爱和善意。 他是一个衣衫褴褛、偶尔蓬头垢面的绅士。 他们的人生以暴风雨开始,以明媚阳光结束。
当得知《苦儿流浪记》再次被搬上了荧幕,并且要在中国上映时,我的内心有说不出的激动。
原著的法文名是Sans Famille,“sans”在法语中是“除了,没有”的意思,“famille”是“家庭”的意思,书名就指出了“苦儿”雷米是一个孤儿,一直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家。
高中时期,我从学校的图书馆借了许多外国名著,其中就有《苦儿流浪记》。但可惜借书的时间只有短短两周,我匆匆看完这本书还回去之后,就没有再读过。
因为实在是过去太久了,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是我想象出来的。
一位老人牵着一个孩子的手,两人都衣衫褴褛,背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在大雪纷飞的夜晚,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往前缓缓地走。旁边跟着一只黑狗。
我不愿再去读这本书,因为我受不了这位老人的离开,也不想再重温这个孩子所受的种种苦难,甚至尽量避免再想象相关的情节。
而借着这次电影重新登上大荧幕,我又可以再次有理由直面这本书。
电影的前半部分,色彩是明朗的,充满了光亮。尤其是老师维塔利斯教小雷米唱歌;可到了后半部分,色彩变得阴沉、黑暗,营造了浓浓的悲剧氛围。
由于电影仍然在上映,所以我便不多介绍情节,只讲几个让我最为感动的点。
雷米在和维塔利斯到英国的贵族聚集区演出时,面临两个重大抉择:留在丽丝家过安稳平静富足的生活,将来成为丽丝的贴身管家;第二个选择是继续跟着维塔利斯流浪,过着风餐露宿充满危险的生活,但是可以唱他想唱的歌。
对于雷米来说,能够过安稳富足的生活,还可以和丽丝一起继续玩耍,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留在丽丝家对雷米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而雷米却选择了继续和自己的老师,卖艺人维塔利斯一起离开,继续过漂泊不定的生活,在整个欧洲巡回表演,在街头卖艺。
雷米的选择表现了他想继续唱歌的决心,他最终也成为了一名极其出色的歌唱家。
维塔利斯原本是意大利出名的小提琴家(音乐家),可是发生变故之后选择隐姓埋名成为街头艺人,一直流浪。
他始终坚持着高尚的道德观,他是一个精神上不容玷污、不受凌辱的强者。
他是一个衣衫褴褛、偶尔蓬头垢面的绅士。
全篇维塔利斯对雷米说的很多的一句话是“前进,前进”。无论是在雷米得知自己亲生父母的消息,维塔利斯全力支持他去寻找亲生父母时重复了这两个字,还是在最后暴风雪中,就快到达亲生父母家时,雷米坚持不下去了,维塔利斯虽然已经体力透支,但依然鼓励着他“前进,前进,不要放弃”。
虽说维塔利斯一开始买下雷米只是因为发现了雷米的歌唱天赋,想要雷米和自己一起流浪挣钱,但之后慢慢地,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维塔利斯也慢慢地由一个雇佣者的姿态变成了父亲师长一般照顾雷米的角色。
维塔利斯是这几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师长的形象。他教雷米唱歌,帮助他树立自信,克服怯场;他教雷米识字,告诉雷米如何写信给善良的养母。他爱护自己“马戏团”里所有的角色,他的猴子生病了,他花了所有的积蓄给猴子订了最好的旅馆房间,请了最好的医生,而自己的肺结核却一拖再拖不肯花钱医治。这是人人平等的体现,维塔利斯是善良且令人敬佩的。
他亦师亦父,亦兄亦友,给这一路带来无尽的爱和善意。
在影片的结尾,雷米和丽丝成为了夫妻,他开了一家孤儿院并且以自己老师维塔利斯的名字命名了孤儿院,收留了许多孩子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好的生活。或许这是因为他经历过苦难的童年,因此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又或许这是他向自己的恩师表达敬意、感谢和悼念的一种方式。
血缘关系不是唯一值得珍重的。
不介意苦难,不畏惧困境。
他们的人生以暴风雨开始,以明媚阳光结束。
说适合孩子的故事太草率了点,确实我也喜欢看孩子向的电影,起码过程下来我看着会很舒服。
而这个奇遇非常的奇遇。前面看着还蛮舒服的觉得有看头,如果可以把电影时间加长,变化过程丰富点,我觉得会不错。
可能年纪大了,前面一直很惨的结尾短短时间有钱的妈就不一样了,有钱确实简单,不过完全打乱了前面给我看的感觉。哪怕是海蒂最后留着山里或者去千金家生活,我都觉得不错合理。唯独这个雷米变化太短暂了又快,我脑子转不过弯。
推荐 社畜:有这个时间还是去看其他电影吧。
推荐 儿童:有这个时间还是去看其他电影吧。
总结:还行 【无聊可以看看,时间多可以看看】
最后想说的是 那个老头不死,我愿意推荐4星, 你要不就可怜到底,要美好就美好点吧,搞到最后看的我不爽。(你要是加戏海蒂结尾爷爷离开了,没活多久,你看看什么感觉)
故事是通过老年时期的雷米讲述的,为故事增添了温情的色彩 。
雷米被善良的养母带大 ,虽然没有在外打工的石匠爸爸的陪伴,但他的生活依旧平静而充实 ,在那他拥有唯一的好朋友卢塞特。
养母虽然没有给雷米良好的生活环境,但她填补了雷米差点缺失了的母爱 ,她给了雷米最快乐的童年 。她很爱雷米 ,在她看着被丈夫卖掉的雷米一点一点消失在自己的视野时 ,她一定又自责又心疼 。但雷米也因为石匠养父的做法遇到了他这辈子的恩人--维塔利斯。他和雷米的旅程有欢乐也有悲伤 。他教会了雷米如何在人群面前歌唱 。
他们的相处模式就像是相互救赎的过程 ,对于维塔利斯来说 ,雷米与他的儿子恩佐遇难时年龄相仿 ,他对雷米的好其实就好像是对自己过去犯下的错误的悔过;而对于雷米来说 ,他从小没有父亲的陪伴 ,维塔利斯那种无私的爱弥补了他缺失的父爱 。并且,在两人的旅程中 ,雷米遇到了与他羁绊一生的女孩丽丝。丽丝的出现对雷米身世的揭晓做出了巨大贡献 。
但是 ,雷米与维塔利斯的旅途也不全是快乐的 。维塔利斯因为没有营业执照,被关进了监狱 ,并在监狱中感染上了严重的疾病;小猴子心里美先生也永远的离开了他们;雷米的认亲之路有叔叔的捣乱......
整部电影最大的情感高潮就是维塔利斯在风雪夜里与他的“孩子” ,与他的老伙计卡比,做最后的告别 。
雷米是幸运的 ,虽然缺少了十一年生身母亲的陪伴,但他有养母的悉心爱护 ;虽然没有米利根家族所提供的良好的教育 ,但他有维塔利斯一起“环法旅行”的经历;他有丽丝的信任的支持......
故事的最后 ,雷米成立了一家福利院 ,以维塔利斯的名字命名 ,在福利院的墙上 ,挂满了雷米一生的荣誉 。
2018法国剧情片《雷米奇遇记》,根据法国名著《苦儿流浪记》改编,豆瓣评分7.6,时光网评分7.5,于2019年11月22日引进国内上映。
本片取材于名著,但并非名著的电影版,依据名著做了改编,剧情更加波澜起伏,一波三折,戏剧矛盾丰富,故事细节前后呼应,引人入胜,全片无尿点。剧情有些像《海蒂和爷爷》,讲述了一个孤儿和一个老人相依为命的动人故事。
这是一部老幼皆宜、男女皆宜的全年龄段电影,很温馨,很清新,很暖心,很感人,后半段剧情更是不断转折,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都很高。
名著不亏为名著,故事构思得跌宕起伏,而本片的改编更是锦上添花,既保留了原著的架构精华,又赋予了原始故事以新意。原著重在“苦”,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给与了揭露和批判,本片则不“苦”,去掉了那些当代观众难以引发共鸣的内容,充满希望、阳光、正能量,是一次与时俱进的精彩改编。
本片的法文原名是《没有家人的雷米》,而中文片名有些问题,本片并非奇幻片,故事虽然波澜却并不荒诞,何来“奇遇”。当然,按原著翻译为“流浪记”也不妥,因为原著的故事架构是颠沛流离的不断流浪,而影片的故事主线则是男孩和老人相依为命。可笑的是,在猫眼中将本片的类型定为“冒险/奇幻”,编辑真够无脑的了。
国内应该多引进类似本片这样的优秀文艺片,丰富院线市场的影片类型,当然,这是两难的,因为这种电影很难取得高票房,虽然有爆款的可能性,但在商业片当道的院线市场中,爆款的机会微乎其微。
主人公的人生有着许许多多的变故,一共也就三次吧,一次是养父和养母决定收留他,一次是遇到他的老师兼贵人,最后一次便是遇到了父母,这三次变故都代表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
原来是在懵懂中长大,一无所有却也悠然自得,拥有妈妈的爱和宠物的陪伴。
后来就是和老师一起演出,识字、唱歌、学习音乐,在这期间主人公认识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也算是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寄托。这期间的故事最为精彩,遇到自己的真爱,也增长了见识。一开始的怯场,再后来的从容,还处理过许许多多不公平的事情。差点被杀害进入贼窝。
再后来就是回到了自己的家庭之中,遇到了一个很爱自己的,很温柔的妈妈。
每次在感觉到事情有了好转之后便是情况急转直下。以为是要领补助,结果是要进入孤儿院,以为是找到父母结果却是陷阱。
也许自己是一个依赖型人格,就特别渴望能够遇到自己的伯乐。可惜童话就是童话,世界早已不同,那时的纯真善良可能现在已经不再存在。生活中没有利益关系,没有用的话,谁会真心实意对你好呢?对人好也不能是单一的好,要恩威并用,要循循善诱。其实这个故事中也有,不过是弱化了那一方面的因素而已。
之所以叫童话,可能就是因为生活中没有,所以旨在唤醒人们心中的真善美。
最后的故事也成为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无论是开始的孤儿院,还是不变枕边人,亦或是获得的音乐成就,都表明了先前的那些经历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希望我们都能不枉此生,回顾过去,为自己人生圆上完美闭环。
满脑子都是小时候那首歌。。。我要我要找到我的爸爸。等等,明明是被爸爸卖了,你找个鬼的爸爸啊!!!
好可爱好温暖的电影。在下大雨的晚上听老爷爷讲故事什么的太暖。藏在心底的摇篮曲呀。在教堂里去世,老师也得到了救赎。年久失修的大宅子里飘着雪,让我串戏到猩红山峰一秒钟。
要不是看到狗和猴子出场了,我都不知道这片就是真人版“咪咪流浪记”,所以这个片名是怎么来的,要叫《苦儿流浪记》也比这个强啊。单论电影本身还是不错的,故事比起原著简化了很多也做出了调整,就是太简单了,但好处是剧情也更紧凑。如油画一般的画面,音乐美妙歌声天籁,美好的氛围衬托着残酷的画面,小男孩长得又帅演得又好,结尾真的很动容,维塔利斯的演员是《第八天》的丹尼尔奥特伊,带上胡子我以为罗伯特德尼罗
真善美大电影,摄影和配乐都还不错,角色塑造的太单一了,由于时长的原因感觉故事发展很匆忙,缺少细节。原著小说当年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太多震撼与感动,当里面鲜活的人物和煽情的情节具象化后,反而失去了魅力。
原著sans famille,没有沿用书广为人知的译名苦儿流浪记,而是译成奇遇记,虽然认知度低了,但其实蛮好。只是奇遇遇到的并不是maître,Joli coeur ou Capi,而是音乐。par la comptine,et sa voix,il rejoint Vitalis,trouve sa famille,gagne sa vie ,et enfin offre l'espoir aux orphélins.更喜欢它的姊妹篇En famille,国内译成孤女努力记。同样是先流浪后团圆的俗套结局,但那一本主角的小女孩最幸福的生活是凭借自己双手独自打造的 ,用别人丢弃的废品、落花落叶湖里的鱼以及微薄的日工的资薪。时隔多年我仍记得读到她终于给自己铺了一张洁净的床,做了一顿把鱼放在树叶上的大餐那种惊艳。最著名的改编是日本的星仔走天涯。这部其实明明拍得煽情俗套,但还是照单全收从头哭到尾,也可能不过是终于有一个地方可以把这些天想流的泪偷偷地一次过发泄
我们好多人选择性失忆,关于我们也曾是孩子的单纯与童真。
根据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的著名儿童小说《苦儿流浪记》拍摄的最新版本电影。完成度不错,很适合12岁以下的儿童观众观看。
影19203:谱写摇篮曲段落较弱以致后来的认亲逻辑不够。师傅雪夜让人想起《卖火柴的小女孩》。两处高潮:田野哼唱,静默的观众像极法国油画。MENDELSSOHN《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Op.64》由David Naulin / Robert Stepanian再演绎
摄影满分、音乐满分、演员满分、情节满分,好久没看到这么一部充满了传奇与复古色彩的好片了。更重要的是导演表现手法高级,通篇未花费任何镜头和时间在理所当然的情节上面,比如雷米完成了师傅的心愿,比如雷米娶了莉丝。反而将最浓重的笔墨放在了孩子们与孤儿院上面!他真正继承的遗志并非音乐,而是那颗对流浪儿帮助、宽怀的心!在对雷米成就的描述上他是卑微的,对于为了他所付出一切的老师来说,这才是他应该做的!
确实适合孩子看,画面很美故事也很美好,还好没翻译成苦儿流浪记因为真的不是特别苦。
5/10。标准的儿童题材电影,小男主很可爱。我不懂为什么这种流浪的故事最后主角都会找到家人并且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这种看上去现实题材的故事,最后也是童话收尾,哎。
一分给摄影
我看的怎么是意大利语版本。教给孩子最简单的道理是,危难关头,抛弃同伴的都死了;只有帮着同伴杀狼的和带光环的活到最后了。
夹生鸡汤。
无论到哪个年纪,看咪咪流浪记仍旧是会流泪
虽然被坏人掳走遗弃被养父逼迫着要将他送到孤儿院被亲叔叔谋害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尼伯兰妈妈对他呵护有加的老师维塔利斯先生 卡比上尉(🐕) 心里美先生(🐒)以及一生挚爱的小女孩丽丝功成身退的歌唱家雷米最后将房子改建成了温暖有爱的维塔利斯孤儿院心里美先生和维塔利斯先生死的时候好难过🤧小男孩那首童谣好好听听老雷米讲故事的双胞胎姐妹好萌😂
“您想的是让他成为丽丝的管家,我想的是让他成为丽丝的丈夫…”是我的老师拯救了我,不论是生活还是艺术……自己一直困惑的一个问题是怎么和ta度过这漫长的一生,看完突然明白了,应该放宽心,真正应该问的问题是,怎么和自己度过这漫长的一生……
法国影展。向好莱坞剧情片靠拢的法国电影,也正因此失去了自己特色与回味的空间。天籁般的童声让人动容,画面唯美的如同明信片,但是剧情起承转合很平淡,几乎是一平到底,最后的煽情大团圆戏份反而让人觉得庸俗。离《放牛班的春天》这样的法国经典还有不少差距。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们好多人选择性失忆,关于我们也曾是孩子的单纯与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