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看的原来是这个版本,据说有2个版本。单独看,此剧也算不错的喜剧。 经典的台词不胜枚举---- 喜剧演员要演哈姆雷特,而我,一个严肃的演员却要演一个台下的纳粹士兵。 用了300年才建成的一座城市,只用了3周时间他们就把它给毁了,嗨~希特勒。 布朗斯基在哪儿? 他在德国审查委员会那儿,他在试图说服他们莎士比亚不是犹太人。 如果我丈夫回来,我们不做任何解释,那我们只好上演《奥赛罗》的精彩片段了。 安娜:斯莱斯基从未见过艾尔哈特上校(盖世太保),如果我们找人去扮演艾尔哈特上校。。。。 上尉:一位好演员! 安娜:一位伟大的演员。 布朗斯基:一位死定了的演员!别看着我。请,别看着我! 布朗斯基:我是个演员需要台词,没有剧本儿我就完蛋啦。 B:有剧本儿也会完蛋的。 妻子:宝贝儿你没事儿我真是太高兴了 丈夫:别跟我宝贝儿宝贝儿的,留着叫你男朋友索宾斯基中尉吧。 妻子:行了,你怎么处理斯莱斯基尸体的? 丈夫:别管他的尸体了,你是怎么处理索宾斯基的身体的? 丈夫:听着,如果我不能回来,你跟索宾斯基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原谅你,但如果我能回来,你的麻烦就大了 布朗斯基:那你认识她丈夫布朗斯基吗? 盖世太保:我在华沙的舞台上见过,是在战争前。是的,我跟你说说他的表演吧。 布朗斯基:哦好。 盖世太保:他把哈姆雷特糟蹋成那样,我们对待波兰也是这样。 布朗斯基:我做了一生中最精彩的演出。然后却没人看到。 安娜:不,我们不能演出。因为我们的剧院被关闭了。 盖世太保:谁关闭的? 安娜:盖世太保。 盖世太保:对不起。舒尔茨!是哪个混蛋下令关闭布朗斯基剧院的? 舒尔茨:是您,长官! A:你怎么跑到这儿来的? B:我出生在这里。 A:什么使你决定死在这里? B:是他。 A:你想从元首这儿得到什么? B:他想从我们这儿得到什么?我们不也是人吗? C:闭嘴。 A:让他说。 B:难道犹太人就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就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吗?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疾病可以传染到他们的身上。你要是用刀剑刺向我们,我们不也会流血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也会笑起来吗?你们要是用毒药来谋害我们,我们不也是会死的吗?要是你们欺负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向你们复仇吗? A:走吧我的元首。Heil!~希特勒! 布朗斯基:Heil~我自己!------这句台词是此片最经典的一句。 都在说42年版本如何好,希望能找到。不过据说台词基本上是保留了原版。
先说结论:和1942年版差太远了,从剧本到表演都是断崖式的拙劣模仿。
核心问题是,1983年版本剥离了1942年的所有其它元素,而只剩下了喜剧这一单一元素。
1942年版本的叙事基调并不是喜剧,而是严肃的战争以及悬疑,喜剧的内容是完全融合在严肃叙事之上的,虽然好笑,但是气氛是肃穆的,虽然有一定的荒诞性,但是所有的角色是让人信服的,观众从剧情的走向和演员的表演首先看到的是角色在战争背景中的挣扎,而不会首先看到欢喜的剧情和角色,是在严肃的冲突中自然而然感受到喜剧的内容。1942年版是真正达成了业界最难达成的“严肃喜剧”。
而1983年本版本,从开头就开始你就知道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喜剧,整个气氛是轻松的,你可以预判根本正方不可能会有失败和死亡,你可以预判剧情是对纳粹的儿戏般的愚弄,人物的表情、动作、台词是完全脱离那种战争中的死亡的阴影的笼罩的,甚至是阳光、开心和愉悦的,是在嘲弄一般的,是确定性地告诉大家这是一部喜剧电影的表演。
其次,1983年版砍掉了大量的铺垫性角色塑造,砍掉了重复性带来的那种莫名的高级喜剧元素,把剧情弄的更加简单和笔直,合理的意外大量减少。而且单一场景的喜剧效果也是不如1942年版,就说最后德国上校看到“元首”推门而入那段,镜头所呈现出来的喜剧效果完全是天上地下。
虽然除了那几首好玩的新歌曲,这部电影和原版相比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但这仍然是一部十分欢乐的喜剧,刘别谦的喜剧元素在美国人的手中变得更加通俗和喧闹。这是一次说得过去的重拍,电影的整体基调已经被改变,娱乐化的加强赋予了老版新的色彩,当然这是站在刘别谦的肩膀上。
这版和老版原来我都看过啊......不过还是更喜欢刘别谦。
中规中矩的翻拍,不差,只是老版太好,和老梅自己比也不如《新科学怪人》。还有老梅给自己加戏这个感觉破坏了平衡,这版的夏洛克也不够好。Sondheim, send in the clowns梗好欢乐。
用高亢的舞台念词和严肃的紧迫感搔动的笑神经。
超棒!讽刺与现实、笙歌与国难结合得如此绝妙。八三年翻拍刘别谦的彩色版。
真精彩的英语台词,除了原版什么翻译也别看。
这部戏剧绝妙的展示了重复产生的喜剧感。重复元素无所不在,to be or not to be的台词,舞台下男人的离席,Anna和空军上尉的两次约会,萨兰斯基教授和盖世太保头子的两次碰面,Bronski临行前的两次原谅,纳粹高官对Anna的两次引诱,两次上当…飞机上的反复出现的重复问答,甚至揪掉伪装的小胡子。
本来想看刘别谦那版,结果只找到了这个翻拍的资源,居然也很好看!充满戏谑调侃,台词也很有趣。不知是不是错觉,虽说是美国电影,幽默居然有点Monty Python的感觉。更想看老版了。||20140812看过了刘别谦原版,感觉四十年后,政治囚笼解除了,这一版调侃的更加凶悍了。
挺有意思。啥……等会儿……看错片了?……原版哪里有?
1983年翻拍版。剧情、台词、笑料基本全部照搬自42年老版,连人物造型都相差无几。有些地方显得做作过火。最大的亮点也就是开场的搞笑纳粹表演了。上高中的时候听同学姜某多次说起这部电影(应该是这个翻拍版)。4年过去终于看了。//20150814资料馆大银幕再看。还是欢乐无比
HI MYSELF! funny!即使是翻拍版,对我来说也是很够味的。听说原版更好笑,期待中~
A good comedy ! And a really good story .才这知道是翻拍,照样觉得很棒啊。戏剧性很强,喜剧元素和调侃点也不少。丑化、愚化纳粹,再者故事周转也很棒,各个情节设计都有哦,很巧妙。期待看原版了。真的很难再被电影逗笑了,谢谢你。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BROOKS一生都是戏啊,极具表演喜剧天赋,更是全才,能唱能跳能编能导~
布朗斯基:那你认识她丈夫布朗斯基吗? 盖世太保:我在华沙的舞台上见过,是在战争前。是的,我跟你说说他的表演吧。 布朗斯基:哦好。 盖世太保:他把哈姆雷特糟蹋成那样,我们对待波兰也是这样。
Brooks夫妇的作品!
真没想到翻拍版也能拍得如此出色,但可能是先入为主吧,还是更喜欢刘别谦大师的老版,更喜欢老版里的布朗斯基~
重复的魅力 适应与交流 任务与行动 简直可以当做表演教科书哈哈哈
彩色的翻拍片。浮夸了些些,主角老了些些大包大揽抢镜了些些,但是也有不少有趣的改编。两个版本我都挺喜欢的~
重看完1942年原版的《To Be or Not to Be》,再来看下1983年翻拍版的《你逃我也逃》。对比之下,相形见绌:虽然主线剧情大致相同,但修改了不少情节细节,比如增加了塞斌斯基跳伞后去求助玛丽亚·图拉的段落、原来的女化妆师换成了男同性恋、最后援救的人员还多了一些犹太人……不过约瑟夫·图拉反复强调自己是“伟大的波兰演员”的台词被弱化了、结尾飞机上“元首”让两个德国士兵跳飞机等有趣的情节也删改了……另外,翻拍版演员的选角以及整体的表演实在不如原版满意。个人观感达不到豆瓣8.5分带来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