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电影再现的是鲁迅先生的生命最后三年。作为鲁迅的传记电影,我觉得它有抓住最主要的东西。一桩桩叙事的展开,全面而有序,节奏可以。格调、配乐都很棒,恐怖、超现实的手法的运用,来展现鲁迅和他面对的那个时代,也用得很好。 结尾哭惨了,全片渲染到高潮,是给五星的最直接原因。用《野草》的题辞结尾,是一种可谓精准的把握(如果要说个最爱,《野草》好像是鲁迅文字中最爱的):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 ,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片头以鲁迅笔下的人物引入,匠心独运。开头又以鲁迅在北平师范大学的演讲导入,对“知识阶级”的描述可以说树立了一个鲁迅形象全景的面貌。他就是这样的!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知识阶级该是怎样的呢?在我看来,他永远是精神界的战士。他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顾利害,因而永远都处于痛苦,并随时预备做出牺牲。但同时,他又是独立而清醒的,从不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或随波逐流。也不会一窝蜂的充当看客,或虚张声势地跳到台上去做戏。因此他又是孤独的。富于洞察力的,他会从天上看见深渊。真的知识分子因此而获得了自己独立的价值。社会的不断进步,正需要这样的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永远不合时宜的真的知识阶级”。 鲁迅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就是不管哪个时代,总不免去想这个问题:如果鲁迅先生在会是怎样呢?他会说哪一些话呢?他会是怎样一种态度呢? “世界的进步固然需要流血,但这跟血的数量没有关系,血的应用如同金钱,吝啬固然不对,但浪费也大大失算。革命是让人活,不是让人死的。” “国民政府是世界上最讲究‘自尊’和爱面子的政府,从来只能说它好不能说它坏,你说它坏是为它好,是为促其进步,送它一句真心的劝告,它却要回赠你一颗带毒的子弹。” “我已经五十多岁了,见过太多人的死,到现在,我甚至不会流泪和悲哀了,而且死者都比我年轻,我算是长寿了!”…… 怀念鲁迅先生的一句句入木三分永不过时的箴言。 鲁迅的遗言可谓句句犀利。希望孩子以后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哈哈哈死都死了还非得扎到人家的痛处,真是妙极。 在某些人眼里,鲁迅是杆枪,哪里好用往哪使怎么好用怎么使,想把他放到哪个阶级就哪个阶级。他与他的文字在后世的命运又将如何呢?但正如所说,他既非单纯的革命者,也非单纯的反革命者,他不是站在任何一方,他只忠于自己。我早说,鲁迅先生看似说着“不惮以最大恶意揣测人心”,他是最爱人的,最有温度的,他最见不得苦难大众、没有尊严地活着。说鲁迅先生是真正的民族魂、真正的民族的脊梁,此言不虚,但就不知道这民族能不能配得上他。他的精神属于全人类,但又不知道人类能否配得上他。总之,他是人性之光,是铮铮铁骨,是每个幽暗的时代最强力的光,是回望路和前行路上都屹立不倒的丰碑,他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做那个开路的人,他用自己的病躯撑起希望和责任、抵挡强权、暴乱、喧嚣纷杂、丑恶人心,再四面八方真假难辨的舆论在他面前无所遁形,一根笔杆横扫敌人,一颗真心可鉴日月。最喜欢鲁迅的一点大概就是做到绝对的真实,极端厌恶虚伪。(唉写得太煽情的文字辱没鲁迅先生,不写了)还是去看电影吧,电影表现力蛮好的。 ps:怎么是英文字幕,有些话听不清。
影片和鲁迅:或许是前段时间看鲁迅看多了,总觉得电影后半部分有鲁迅“看-被看”的模式。众人对渡边的回忆、不解、嘲笑,不正是酒馆里众人对孔乙己的“看”吗?当然影片毕竟比鲁迅温情了一些,众人终于懂得了渡边。可是在酒醒之后仍然回归“正常”生活,没有一点波澜,这是我们观看影片时都可以预料到的。其次是一直为渡边辩解的小职员,在我看来和鲁迅笔下的小伙计有些相似,他是同情渡边的,我们可以通过他的眼睛更清楚的意识到众人对渡边的“看”。可悲的是,从我们的角度可以发现,和小伙计一样,这个小职员也终于在慢慢沦为了看客,他虽然愤怒于新科长和同事的无所作为,但最终也埋葬于不发声之中。于是我从《生之欲》当中看到了鲁迅《孔乙己》的双重看客模式
本来想打9分,无奈豆瓣无法。除去教萧红肖军谈恋爱那里,大部分时间过于严肃的先生。冒雨送别秋白那场,我以为可以通过光影把两边的伞分开,先生另用一个颜色从中穿过。虽然先生保护了很多红色作家,但是一直是一个单纯的革命者,说的不对的都要被他革命,虽然他看不清前方的路要怎么走,但是他执鞭告诉人们什么事不可为,违者后果就如现实中那些。
片中主要讲的先生最后三年些许之事,脸色煞白,日渐消瘦,执烟的二指有浓重的烟渍。许多镜头恍惚让我觉得那就是先生,单纯为革掉旧社会的命而燃烧自己,每每让我眼眶尽湿。转而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又没有太多的能力,却日复一日挑着沉重的担,又充满了对民族前途的忧虑,终于累倒了。
革命者,若是对自己的前途无比自信又百折不挠敢于不停完善由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理论,那最终必然建立新的希望;若是革一切革命者的命,或是革一切反革命者的命,他是犹豫的,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该怎样革命,他只是单纯的想破除那些不好的,这也是医者的本心吧。先生累到在了黑夜里,执灯者手中的灯终将熄灭,但是在那个年代又有谁真正看的清路在哪里呢。
最后先生去了,我反而觉得他解脱了,正如秋白说的,先生可以好好的休息了。🌹
这部电影一开始是以b站的片段形式出现在我眼前的,所截取的是那段在师范大学的演讲,关于什么是真正的知识阶级。这段演讲无疑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真正的知识阶级应该是敢于质疑权威的,敢于打碎一切偶像的。演讲结束后,一堆学生高喊口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鲁迅就从一堆学生的簇拥下冷漠地穿行而过,正如青年巴金在深夜与鲁迅一同散步即将分别时问的那样,先生,让我们和您一样做个暗夜的人吧?鲁迅低头沉默了半晌,说道:暗夜的人不容易做的,因为他时常孤独…而你们并不孤独。这句话的意义远不止于鲁迅本人的大无畏勇气,而在笔者看来,是一种对于人之存在的彻底认知。在电影中,穿插着鲁迅与各种人物的交往,与朋友,与妻子,但事实上他一直都是孤独的,这和物理距离上和人的远近无关,也与孤独的心灵感受无关,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所自然而然的状态,因此鲁迅在精神世界中是没有朋友的,也不需要朋友。
要打碎一切偶像的鲁迅成为了偶像,在笔者看来,是有些讽刺意味的。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剖析,却换不来国民更多的觉醒。国民觉醒了没有呢?我想是没有的。而问题就在于许多人以为自己醒着。当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挥起破旧立新的大旗之时,国人也却从来没有从封建意识中醒来,如果说封建社会将人从名称上分为了三六九等,主张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平民阶级如同蝼蚁一般,那么到了现代社会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随处可见的阶级意识充斥在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只不过现在不叫做君臣了,而叫做老板和社畜,在就业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劳动甚至成为了一种赏赐,自我剥削成了一种常态。而传统的亲子关系或者姻亲关系同样受到了经济地位带来的自然而然的阶级差异感所带来的挑战。于是,君主至上这类的逻辑看上去在社会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钱永不眠。这世界最难唤醒的永远是人心,尤其是那些被金钱,欲望,各种各样或旧或新的价值观所层层包裹着的本应该闪闪发亮的人心。
另一件觉得十分讽刺的事情是鲁迅和许广平的故事经常被后人作为师生恋的范本所津津乐道,在笔者看来,这也确实看上去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诸如要打破旧的时代,打破对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就要追求个人在各个方面的解放之类的。但这真的代表了自由嘛?就像是看到的很多娱乐圈的各种声色犬马的新闻,这是真的快乐了吗?其实,从某顶流男明星塌房入狱这件事,可见一斑。那欲望带来的焦虑感,使得这些新的权贵阶级一次又一次地以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方式去排解,然后焦虑一直存在,于是犯罪行为也持续不断。如果不论这些犯罪行为,单是违背本心出卖肉体这类的事,也和焦虑感脱不开关系。而这种焦虑感往往最根源处在于对于死亡的恐惧。
鲁迅必然是不怕死的。妻子和孩子的存在从某方面来说延续了他的生命。只是后来人在看待他的家庭生活时加入的所带有的滤镜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种美化师生恋的效果,我想,这完全不应该是鲁迅所说的要打破旧的时代应该要有的态度。就近日频繁发生的大学师生恋传闻来看,大学多采用包庇的姿态,而坊间也大多持一种看戏的无所谓态度,这是很令人寒心的。当大学教授成为知识型权力,对于学生的利益具备一定支配性,或者基于在教学环境下一种知识魅力对于心智尚欠成熟的大学生的吸引力,如果因此获得了性资源,其实质都是一种父权压迫,属于建立在阶级差异之上的剥削行为。这在欧洲的大学属于有违师德,可以直接解雇,而在国内却以一种风花雪月的姿态存在着。这点和个人主义的野蛮生长是分不开的:一个欠缺信仰和内心自律的所谓个人自由这棵树上,极容易生长出人性的恶果。绝大部分人对于什么是自由,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理解,进而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而达到一种逻辑自洽,同时又缺乏反思。
如果鲁迅还在世,他必然不会惊诧于如今的世界与昨日的世界竟然分别不大,以及真正意义上的,在暗夜中始终坚持孤独行走的人始终还是如此少的!
《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 “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 ‘运交华盖欲何求……。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凄成一律以请’云云。”按,十月五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其兄郁华,请鲁迅作陪。闲人,(《三闲集·序言》里说:“我将编《中国小说史略》时所集的材料,印为《小说旧闻钞》,以省青年的检查之力,而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有闲’。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所以把杂文集名为《三闲集》,又自称“闲人”。打油是自己谦称是打油诗。偷得半联,有三种说法:一、郭沫若同志认为即借用钱季重的“饭饱甘为孺子牛”,不是半联而是半句,见注④。二、借用南社诗人完姚鹓雏(锡钩)的诗句“旧帽遮颜过闹市。”三、熊融同志提供,那天鲁迅赴宴,郁达夫开玩笑道:“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用上一天想到的“横眉”一联回答他。达夫打趣道: “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 汉有脱?”鲁迅说:“嗳,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所谓偷得半联就指第一句(《<偷得半联>别解》, 《人民日报》1962年2月22日)。按,一说是借半句而非半联;二说,检《南社诗集》没有找到这句诗;三说较合。日记所载诗中“破”作“旧”, “漏”作“破”。后来鲁迅为日本杉本勇乘写扇面时也曾与这首诗,诗中‘对”作“看”。 ② 华盖:鲁迅《华盖集·题记》:“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华盖,象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古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这是指黄帝仿云气作的车盖。 ③ 漏船句:《吴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晋书·毕卓传》中毕卓说:“得酒满数百斛船,……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④ 孺子牛:郭沫若同志在《孺子牛的质变》里,提到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指出“但这一典故,一落到鲁迅的手里,却完全变了质。在这里,真正是腐朽出神奇了。”(1962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齐景公爱他的孩子,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孩子骑着。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 ⑤ 成一统:这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 ⑥ 管他冬夏与春秋:即不管外面的气候有怎样变化。鲁迅在白色恐怖下经常遭受压迫,所以比做交华盖运, 比做“未敢翻身已碰头”。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用破帽遮住了容颜。就是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象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毛主席对这种精神给予极高的评价。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是写实,但又不限于写实。当时反动派丢掉东北大片土地,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国民政府躲避敌人威 胁.迁都洛阳,一直到这年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迁回,所以讽刺它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里。 这首诗,“横眉”两句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这两句不仅意义深长而且形象鲜明。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千夫指”的出处,本于《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众。但鲁迅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鲁迅在这里给予新义,这个“千夫”不指群众,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这同《无题》“一枝清采采湘灵”里的“无奈终输萧艾密”一样,“萧艾密”指敌的众多,跟“千夫”的指敌人的多一致。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所指责的独夫,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毛主席说“‘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是极正确的。 关于《自嘲》,在解释上还有一些分歧,可以讨论一下。 对题目《自嘲》的解释:一是说:“至于鲁迅所题‘自嘲’二字,只不过是一种曲笔,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无需乎自嘲的。”既然无需自嘲,那末为什么要“自嘲”?说曲笔是不是说没有“自嘲”的意味?问题还不清楚。二是说:“本诗名为自嘲,实则是对敌人的讽嘲。”那末是嘲敌而不是自嘲。要是真的没有自嘲,那何必题《自嘲》呢?三、“自嘲就是自我戏嘲。鲁迅戏嘲自己的什么呢?戏嘲自己的遭遇,戏嘲自己的境况,也即戏嘲敌人对自己的种种迫害。”“它是自嘲,每句诗戏嘲的对象,始终都是自己。”戏嘲自己就是戏嘲敌人吗?每句诗都是戏嘲自己,难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两句,也是戏嘲自己吗? 那末“自嘲”应该怎样解释呢?“自嘲”这样的题目是有它的来源的。《文选》里有一类叫“设论”,收了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这三篇题目里就有嘲和戏,第一篇《答客难》就是解嘲。这三篇都是解释客人的嘲笑自己,不是“自嘲”,同“自嘲”不同。但《汉书·东方朔传》里说:“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谕。”是东方朔假设一位客人来嘲自己,并不是真有客人在嘲戏自己,还是自己在嘲戏自己,再由自己来解答。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直到韩愈的《进学解》都一样,都是自己假设一个人来嘲自己,实际上是自己嘲自己,再由自己来解答。所以《文选》上称东方朔等三篇为“设论”,说明这位嘲自己的客人是作者假设的,即作者的自嘲。这类文章都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嘲己,一部分是解答,实际上是自嘲自解,不过形式上作客嘲自解而己。 鲁迅的《自嘲》就是从这种“解嘲”的文章中变化来的,去掉它的形式上的客嘲自解,采取它实际上的自嘲自解,而称为“自嘲”。过去的“解嘲”,实际上分自嘲自解两部分,鲁迅的“自嘲”也分自嘲自解两部分。过去的“解嘲”,先假设客人向自己提出问题嘲戏自己,鲁迅的《自嘲》也先提出问题来嘲戏自己,如“运交华盖欲何求”,实际是提问句,交了华盖运还要求得什么呢?过去“解嘲”的文章都有嘲戏自己的话,象东方朔说的“唇腐齿落”,扬雄说的“官之拓落”,班固说的“纡体衡门”,韩愈说的“跋前止疐后,动辄得咎”,“头童齿豁,竞死何裨”。鲁迅也有类似的“自嘲”,如“未敢翻身已碰头”,跟“纡体衡门”的怕碰头,和“跋前疐后,动辄得咎”相近;“破帽遮颜”写自己的形容,同“唇腐齿落”、“头童齿豁”写自己形容的也属一类。这是写自嘲的部分。 过去的“解嘲”写到“解嘲”这部分往往自占身分,如东方朔说的“计同范蠡,忠合子胥”,扬雄说的“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凰”,自比风凰,班固说的“和氏之壁”, “旷千载而流光也”。鲁迅也有解嘲的话,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的深刻的意义,已经由毛主席阐发无余,自然远远超越前人。因此《自嘲》有自嘲的部分,并不象上面引的解释认为“自嘲”是曲笔,是“对敌人的讽嘲”。说自己交华盖运,未敢翻身,破帽遮颜,怎么是“曲笔”,怎么是嘲讽敌人呢?难道说交华盖运就不是交华盖运吗?说交华盖运又怎么嘲讽敌人呢?《自嘲》又有自解部分,也不是每句都是自嘲。 当然,鲁迅的《自嘲》同前人的“解嘲”,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不同。前人是客嘲自解,鲁迅只称“自嘲”,这是命题的不同。前人借客嘲以鸣不平,借自解以占身分,主要是自我解嘲,对自己的不平不敢触及封建统治者,还有美化封建统治者的作用。鲁迅的《自嘲》,是革命的诗篇,是敢于刺向国民党反动派,是表明了他对敌人的藐视,表明了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那末用前人的“解嘲”来比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正说明鲁迅在创作上的发展,正象鲁迅的《我的失恋》有所继承而又有发展那样。指出这点,有利于我们对《自嘲》这个题目的理解,使它更符合于诗的实际。 其次是最后一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解释。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二说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再看前人写的“解嘲”,在后一部分是怎么说的。东方朔说的是“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扬雄说的是“惟寂惟寞,守德之宅”;班固说的是“慎修所志,守尔天符”。都是讲自己安于寂寞,有以自守,不是讽刺别人的。一说讽刺不过问政治的人,是不恰当的。要讽刺的主要是敌人,对不过问政治的人是教育问题,不是讽刺他们。鲁迅讲的“躲进小楼”同前人的“廓然独居”,安于寂寞,在形式上也有相近处,当然两者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退守,后者是战斗。 “躲进小楼”怎么战斗呢?是不是以小楼为壕堑作壕堑战呢?我们只知道当敌人攻进城市作街道战时,才躲在小楼里,以小楼为掩蔽袭击敌人。鲁迅反文化“围剿”而战,怎么以小楼作壕堑呢?反文化“围剿”而战,一定要利用报刊作为战斗阵地,向敌人进攻,离开了报刊这个战斗阵地,即使躲进小楼,又怎么去攻击敌人呢?鲁迅的壕堑战,是他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笔名.来迷惑敌人,是他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巧妙的艺术手法来蒙蔽敌人的眼睛,是这样来掩蔽自已,进攻敌人,而不是“躲进小楼”来保存自己,打击敌人。三说恐怕不符合实际。四说认为“躲进小楼”是坚守阵地,“成一统”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但原句是说“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即躲在小楼里成为一统天下,并不是以小楼为据点,再同革命根据地联系起来,才成为一统天下的。正因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才和“管他冬夏与春秋”相应,外界的政治气候不论怎样,管他呢!即不管的意思。倘以小楼为据点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那就得密切注意外界的政治气候,怎么可以不管呢?所以四说不免求之过深。 那末这两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一星给还原度超高的内山完造
节奏没有把握好,显然有太多话要说,太多感情要表达,太多意象要呈现。虽然时间上选择1933~1936这三年,可还是觉得中间穿插了太多事情,以致于影响了整部影片的结构,让鲁迅个人的精神状态显得有些模糊。不过作为纪念鲁迅的作品,还是值得一看,尤其是濮存昕的表演。
形似。故事太散太碎,而中华民族之脊梁断不是这样的。濮氏特征明显。
想起来高中时代看过的=.=
剪得太硬了。那么左,辜负了先生。
那个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少年郎 不仅仅是中学课本上那个说着听不懂的话的老头子啊… 先生千古😭
牛逼闪闪的两个人
不像。不知所云
也只能这样截取与鲁迅有关重要片段。试图尽量表现鲁迅温情的一面。瞿秋白形象离我想象的较远。
极其喜欢开场
整部作品在最后所带来的直观冲击不容小觑
展现了鲁迅生前在上海的最后三年的生活 电影的还原度很高 妆容挺好的 几次生病的手挺细致的 基调有些舒缓 濮存昕的演技赞 人物没有那么刻板 我们一直赞颂鲁迅的伟大 可也不能忘了 他不仅属于人民 还属于他自己的家庭 也属于他自己 他有一种倔 撑着将要垮掉的皮囊 他是孤独的 他是属于这精神世界的斗士
挺好的片子,挺和谐。但是看了感觉不满足
以电影之短展现如此复杂丰富的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编剧做到了截取的先生生活片段的精华,梦境部分是有诗意又有力度的象征。濮演得好,但话剧风太强烈了。可贵是已经在竭力摆脱主旋律了,对左联之流的不满就差明说了。
#2021.103#电影资料馆#我父亲周树人的晚年生活,周海婴
鲁迅,如果你活在现在,你也不是鲁迅,你是周树人,在大学里上课,学生叫你周教授,参加全国文代会,你坐在主席台上,寒暄,鼓掌,举手,就是看不见你抽烟斗——陈傻子
四遍系统
只能片段式展示迅哥儿…
别被评分误导。拍得非常好。对许广平讲上海话存疑。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