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上有.是全球免费播放的.
http://www.youtube.com/homeproject无论是我们,我们的先人,或者我们的子孙,所拥有的只是同一个地球.
希望每个人都能来看一看.
6月5日,今年的环境日,全世界五大洲超过100个国家同步首映了纪录片《家园》。影片总长118分钟,拍摄周期18个月,穿越54个国家,共120个拍摄地点,全片采用空中高清摄影,画面纯美而震撼。影片由Elzévir Films 与 EuropaCorp 以及吕克贝松工作室联合制作,耗资1.2亿美元,制作人是有“法兰西金牌制作人”之称的吕克贝松,导演是法国一流的摄影师,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国家农业攻击军官勋位以及国家军官勋位的获得者扬 阿尔蒂斯-贝朗特。
一份积累了15年的心情
首映典礼上,吕克贝松先生致辞到:“从《碧海蓝天》、《Atlantis》到《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我努力在电影里向人们展示地球最美的方面,我因此自然而然的和扬合作,加入这一伟大项目的制作中来。”而导演扬 阿尔蒂斯-贝朗特则坦言,《家园》是一份积累了15年,等待与观众分享的沉甸甸的心情。
此片的叙事和它的题目一样庞大,幸好贝特朗兼有生态学家的身份,能将如此繁复的叙事,完整地安放进两个小时,并保持了严谨而清晰的结构。起点选为“生命从何而来”,从古细菌的诞生,蓝绿藻对大气的改造、生物存在的开始,到植物如何进一步分离了水中氧气,适于生命体生存的大气环境如何稳定下来。这些人类出现前的场景,不仅被镜头想方设法地捕捉下来,它们的重要性更被着意强调着:创造“树木”这种自然界最完美的雕塑,地球总共花了近40亿年,而弹指间的20万年,竟是人类全部的历史。接着才是我们自己的故事,1万年前的第一次农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和文明,人类开始学会塑造土地,于是,看似柔弱的物种,以最快的速度征服了这个星球上几乎所有的地方。近50年来,化石燃料在人类文明进程上的大放异彩,1升油等于100双手一整天劳作的奇迹,让整个人类为之疯狂。可怕的是,地球,我们唯一的家园,也正因此而改变。
贝特朗曾以高空航拍图集《鸟瞰地球》一举成名,该书销量300万册,图集免费开放式展览的参观者已超过1亿人。实际上,这个生于1946年、自称是“用图像记录世界的人”的经历,远不止这一本图集所能概括。作为世界一流的媒体摄影记者,全球领先的高空摄影机构Altitude,正是由他在1991年一首创办,至今,这个机构不仅催生了《野生动物》、《马》、《365天》等这一系列的精品图集,也使这位摄影师成为一名环保活动家。2007年,他将《鸟瞰地球》搬上法国荧幕,每集1小时,至今仍是法国二台黄金时段极具影响力的电视纪录片。贝特朗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本刊记者说,从静态摄影师到纪录片工作者,他自己的转变正来自20年在地球上空工作的那些亲身经历。
“近20年里,我在地球的上空拍摄,是那些亲眼看到的一切改变了我。使我越发明显的感觉到,每当自己面对那些愈发紧要的环境危机,身体内的行动力也在不断的强大。我想把这样的感受分享给别人,不论是气候的改变、物种的消亡,还是贫穷、自然资源的枯竭等等,这些是每个现代人或多或少都会了解的常识,但事实是,它们从没有得到真正的正视。数以百万计的人看了我的展览,或者看了我的书,是人们面对真相的那一瞬间的态度,让我找到了转机,也越发觉得自己肩负的责任。不可否认的是,2006年,Al Gore的那部《An Inconvenient Truth》也深深影响了我。我当时参与了这部纪录片的推广,由此我认识到,电影是非常有力量的媒介,我就希望借运动的图片传递更有力的信息。”
从静止的图片到运动的图片,也许正是20多年的摄影师身份的潜移默化,使作为纪录片导演的贝特朗有着与大多数纪录片导演不同的工作方式。比如问他如何面对如此庞大的主题,如何选择叙事的起止,如何确立起作品结合之外的话题,他的回答就让本刊记者颇感意外。
“开始拍摄实在2007年的年初,没有剧本,没有台词,只有一个罗列简单的清单,上边写着我想要前往的拍摄地,和在当地需要寻找的大致内容。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内容是被写下来的,甚至整部纪录片的机构都是我们在拍摄的半路才寻找到的。当然,在这之后,为了这样一个机构,我们又不得不放弃一部分拍摄段落,但是直到最后一刻,我都没有停止拍摄,比如希腊大火的段落,或者澳大利亚面临的周期性干旱,都是我在拍摄过程中才偶遇到,完全是预想之外的。所以《家园》算是开发的创作,我努力把它们梳理得严谨、有条理,因为我们想把事实呈现的丰富的同时,尽量给观众一些感性之外的思考,希望大家对这个危机中的行星多一点点反思。”
关于爱和分享
问及把拍摄对象列上清单的标准,贝特朗直言不讳。他说,作为纪录电影,这部电影记录下的一切,谈不上“新、异”,甚至通篇不过都是那些我们总在重复的,已经演变为常识的概念。他告诉记者:“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类了解的。但问题就在于,我们知道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现在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知道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必须这么做,也必须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
但也不要那么轻易地把这部电影想象为乏味枯燥的老生常谈,除非亲身在电影院观看影片,否则,你很难切身感受到它所能承载的感动与震撼。虽然是环保主题,镜头里却极少出现污秽和不堪,反而有更多的画面都在讲述自然的壮阔、生命的丰饶。这个星球的时时处处都被贝特朗书写得美丽而充满诗意:“河网终于形成,就像是人体的血管,树木的枝丫,树液的导管……蓝绿藻和贝壳结婚生下珊瑚,大堡礁35万平方公里的珊瑚丛中,又孕育了1500种海洋鱼类……”
18个月,贝特朗在地球上空搜集了这120分钟的美丽、伤痛、忧愁与希冀,其中的爱意与珍惜不言自明。“《家园》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部完全在空中拍摄的电影。我愿它能成为地球上每个人对地球的一次凝望,我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有情感存在的地方肯定就有诗意,我也绝不拒绝那些感性的表达。”
贝特朗也告诉本刊记者,如今,最大的期待就是《家园》能被更多人看到,能有所影响。“所以家园就是一部用来分享的电影,必须完全地公益,你或我作为个体的存在,我们都拿不出一个关于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但这唯一的解决之道恰恰就存在于68亿人群之中。”
贝特朗最后补充给本刊记者这样的信息:在全球选择同一天,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平台,电影院,电视台,互联网等等,同步公益放映这样一部的电影,就是为能让尽可能多的人看到它。这是一部公益到底的电影,不仅会完全与商业院线绝缘,并且所有关于电影的收益都将会捐赠给Goodplanet.org(美丽星球协会)/“更重要的是,整个拍摄计划与一个碳补偿计划紧密相连,我们空中旅行以及直升机的航拍都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我们也将通过以所得收益支持清洁发展项目——印度Hassan地区的沼气生产项目,来补偿拍摄中碳排放对地球所造成的危害。”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水、土、木、空气,没有东西是自给自足的。片子看了两遍,每当现实的数据显示出来的时候,心一阵阵疼。1小时29分时长,有1小时20分的时间来总结人类种种恶行后的结果,原以为一切都美好……
过去50年,世界人口增长一倍有多,同一时间,我们把自己的岛屿——地球,所作的根本改变比过去二十万年都要多。
仅50年,地球发生变化,是历来人类从未体验。越来越快……
石油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1升石油=100双手在一天产生的能量,美国三百万农夫产生的谷物可以喂饱二十亿人口。而这些谷物并非供给人口,大部份用于喂牲口。这些牲口可能一生未见过草原。一队队的卡车运来数以吨计的谷物、黄豆和丰富蛋白质颗粒,最终变成一堆堆肉。
越来越快,距离不在以公里量度,而是多少分钟的车程,汽车成为舒适和进步的象征。如果每个社会都跟随这个模式,地球不会只有九亿,而是五十亿。
自1950年起,世界人口增长一倍,渔获从每年1800万吨,剧增至1亿吨。也许哪天你在高级餐厅吃到的某条鱼种,可能是世上最后一条。
地球上每十条大河,就有一条年中数月不能流出大海。缺少约旦河水,死海的水平线索每年减一米。印度可能是下世纪最受缺水影响困扰的国家,过去二十年,他们挖掘了2100万口井,为了找到水源,井越挖越深,在印度西部,己有三成水井被废,地下含水层开始干涸。
2025年前,水荒问题会影响二十亿人。
自1960年起,砍伐的速度越来越快。阿马逊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其面积己缩小2成,森林让给牛场和大豆田。
婆罗洲曾是全球最大生物品种的摇篮,现在己被打破,灾难源于生产全世界销售最高的棕榈油,它不单可以食用,还可以生产化妆品,清洁剂,以至越来越普遍的另类燃料,树木的多样化被单一化取代。
另一过度的是制纸浆的桉树,过去五十年纸张需求增长5倍,桉树底部寸草不生,因其落下的叶有毒,令其它植物不能生长,它们生长快速,耗水多。
树木提供3/4生物品种的栖息地。被我们一再破坏。而世界超过二十亿人口依赖炭。
50年来贫富悬殊从未如此严重,今天全球一半的财富掌握在2%的富豪手中。这种不相称导致人口迁移,拉哥斯的人口在1960年只有七十万,到2025年将增至1600万。
四十年来,冰冠的厚度过减了四成,它在夏天的面积逐年下降,2030年会全部消失,另一说法是2015年。在格陵兰表面,湖泊己开始形成,融化的速度连最悲观的科学家,十年前也预计不到。
气候变暖。在西伯利亚等严寒区,地面长期结冰,称为永久冻结带,隐藏下面的是气候定时炸弹,沼气。此温室气体比二氧化碳的浓度强二十倍,释放的沼气会令温室效应恶化到无人预料的程度。
越来越快……
全球花在军备上的资金是援助发展中国家资金的二十倍
2050年地球1/4的生物濒临绝种,生物品种死亡率比正常速度快了1000倍
每天有5个人因饮用受污染的水死亡
十亿人在饥饿边缘挣扎
全球一半的谷物用于喂牲口和作燃料
全球四成的耕地质量在下降
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
最近十五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
我们得到地球四十亿年的遗产,却只用了二十万年改变它的容貌。
人类只有十年的时间把暖化的方向逆转,我们炮制了自己都无法控制的现象,我们只有很少时间去做改变。
拯救地球,从身边事做起
单面的纸反面接着再用,水笔用完了只换笔芯就可以,少用一次性的物品。同时也是支持环保工作。不乱扔垃圾。如果家里有书本、干净的衣服要扔掉,可以整理起来,寄给一些贫困的地方。
节约用水,不要浪费。
如果不是非常非常需要汽车来代步,暂时不要买汽车,它所耗的汽油和对空气的污染都很大。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会发明太阳能汽车,到时又要更新换代,得花不少银子。
如果可能,每年种一颗树,种不同的品种,不要让我们的树木最后被棕榈树、桉树所取代。
推荐身边的朋友都看这部片子,还要教育下一代要有环保意识。
还有很多很多,大家都能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
1、如何将太阳的能量最大化开发。太阳60分钟发出的能量,相当于人类一年的消耗;
2、循环利用资源?最简单纸张,在中国,回收的工作是最难。中国现有的资源回收的公司,回收的都是国外的“废品"。
上周五(6月5日)晚饭后,头脑开始迟钝,赖在躺椅上拿电视遥控器漫无目的地快速翻台,突然一段壮观的航拍画面闪入眼帘,让我精神一震,立马停住在香港明珠台并一直看完......这是一部讲述地球环境变化和资源使用的纪录片--《Home》。
《Home》所有画面都是航拍的,让我以从未有过的角度注视地球:从两极到喜马拉雅,从亚马逊热带雨林到格陵兰茫茫冰原,从城市森林到戈壁沙漠;犹如魔法球的黄石公园大棱镜温泉、恍如外星的大峡谷、宝石花纹般的大堡礁……一系列波澜壮阔自然景观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完美设计。航拍下,万里长城、上海摩天大楼、我居住的深圳、曾经到过的印度乌代浦尔的“湖中宫殿”,这些熟悉的景象,在全新的视角下带来了震撼的感受。
震撼的,更多来自于看到人类对地球制造的巨大伤痕:海地只有2%面积覆盖着树木的光秃秃山头、马达加斯加山坡上被雨水侵蚀得满目疮痍的深坑、只剩下20%冰川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这一切,触目惊心!是否此前看到的美景有一天也会沦落至此?!
《Home》(中文译名:家园 / 地球很美有赖你 / 卢贝松之抢救地球)是一部法国制作的非盈利影片,于200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首播,并在全世界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电影、电视、DVD和互联网同步公映发行。而我刚好碰上了明珠台在香港地区的电视首播。
《Home》的导演是著名法国摄影师、生态学家、环境保护者Yann Arthus-Bertrand (扬·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Bertrand专门从事空中摄影已超过30年,极具声望。他的空中摄影作品集《Earth from Above(空中看地球)》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售量超过3百万册;同名的免费摄影展在全球110个城市展出,观众达1.2亿人次。而《Home》便是Yann Arthus-Bertrand 30年空中摄影和环保工作的一次动态精华荟萃。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 ( Luc Besson, 《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导演) 则担任《Home》的制片。
整部影片拍摄时间跨度18个月(在上海的镜头中可以看到建设中和完成后的"环球金融中心"),共计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使用装在直升机上的Cineflex高清摄影机拍摄了733盘录相带,样片总长488小时。影片拍摄得到巴黎春天集团(Printemps-Pinault-Redoute)1000万欧元的资助以及许多著名品牌的赞助,包括YSL, Gucci, Boucheron, Ellos, SomeWhere, Stella McCartney, Avenue, Alexander McQueen, Bottega Veneta, Sergio Rossi, Puma等。
让影片增色不少的电影配乐,是由法国著名作曲家Armand Amar创作,并由布达佩斯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团演绎。影片音乐中融汇了蒙古、亚美尼亚、伊朗等国的吟唱和器乐,使影片犹如冥想般舒缓又带着淡淡的哀伤,以另一种方式,传达了对地球家园现状的不安及深切怜爱之情。
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她孕育出来的万千物种长期一直相互依存。但只有20万年历史的人类,却快速掌控了这个星球并为所欲为,过度索取资源,打破了亿万年来的固有生态平衡。在《Home》里面,我们了解到: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要,全球一半的谷物用于饲养提供肉类的牲口,生产1公斤牛肉就需要消耗1万3千升的水;为了生产纸浆而砍伐原始森林大量种植桉树,生物的多样性被人为破坏,快速生长的桉树,抽干了地下的水分,快速消耗地球的资源。 过去50年,人类对地球的改变,比前面20万年还要多,令这个美丽的蓝星球千疮百孔:大河断流,资源枯竭;冰川冰冠快速减少,气温上升,气候反常;森林消失,物种灭绝......
* 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资源
* 全球军费开支多于援助发展中国家经费的12倍
* 每天有5千人死于受污染的食水,10亿人没有干净的饮用水
* 10亿人在饱受饥饿
* 全球超过50%销售的谷物用于喂食牲口与生化燃料上
* 全球40%耕地质量下降
* 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林地给毁灭
* 1/4的哺乳动物、1/8的鸟类、1/3的两栖动物濒临绝种,生物品种的死亡率快于自然速度1000倍
* 75%的渔产品已耗尽或面临耗尽
* 过去15年的平均温度是有纪录以来的最高
* 冰冠的厚度40年来减少了40%
* 到2050年,可能导致多达2亿的气候难民
长此以往,电影《Wall-E》里面,整个地球变成垃圾场的命运将不再是科幻情节,也不再遥远,但人类有能力整体移居外星球的日子还遥遥无期,人类正在毁灭自己唯一的家园!
人类早已是地球的统治者,但不能再充当肆意妄为、目光短浅的独裁者,而应该作为地球的管理者,用智慧的远见,与其他所有物种去共同分享、去挽救去持续保育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欣慰的是,许多国家、许多人已经在行动:以取之不尽的太阳能、风能替代不可再生的石油、煤炭;重植林木,建立起更多的自然保护区;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减少使用、替代、再用、循环、回收,做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
正如《Home》影片最后所传达的信息:“现在已不再是悲观的时候,让我们立即联手,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了什么,而是我们剩下的还有什么。”是继续破坏直至毁灭还是行动起来拯救我们唯一的家园?答案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本文由Jansen Wong原创,配图版本首发于个人博客
http://www.plusview.com/blog ,保留版权。
唯美画面
研究地球的外星人必看
就像看着自己心爱的姑娘被狗日了……
人类就是地球上的一个大毒瘤
悲观已经太迟了。
非常震撼我的2009年好片
如果真有心,不如把航拍的钱省下来捐给环保组织。这个片子真不亏为一次昂贵的“谴责”
纪录片也可以感人
主打宏大气场,看着不是很亲切,虽然那些鸟瞰镜头非常美。ps,在imdb观察半天才发现Luc的名字,“又名”怎么翻的啊!
你一定要看!
虽然看过不少这样的电影 但还需要时时警醒自己。画面和色彩非常漂亮
压抑感、沉重感、无力感。影片最后给了我们“希望”,但不是我没有信心,只是绝望太过强大。对于地球这个家园,人类只是在通往毁灭的路上。
爱地球啊!
最美的画面,最沉重的心情
俯瞰这地球的伤痕。We all have a date with the planet! “导演走访50个国家,俯瞰生态光影,美不胜收。” 镜头太美了,不过缺乏说服力和“号召”的力度,更多的仅是展示地球“伤痕”。还可以,但触动不多。只能算是环保纪录片里的一张空皮。
需要有这样的人,记下这样的瞬间。
如果我是中学教师,这部片子实用性也太强了点吧!清晰舒缓的女声解说,用于英语听力练习再好不过;我要是教地理,第一堂课也先用这片子引起娃们的学习兴趣!还有啊,哪个旅游公司提供坐直升机把这些个景色全看一遍的服务,收费几多啊??
我覺得這部電影是BBC的Earth-The Power of the Planet以及Planet Earth的結合。自然之美令人顫抖,但是背後隱藏的訊息卻令人心寒。
破坏环境只是为了让空气和水更加稀有 以便用来交易 获取利益 当然大众是买单的那位
逊色于行星地球很多